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刘邦也毫不客气,一直追袭至阳夏城南面,驻扎下来。这似乎是一次机会,这是多年来难得的一次机会。项羽虽有十万大军,可刘邦这次领来的是他的好几倍。然而项羽的打法他是明白的,和项羽打仗不能只会加减法,不然是咋死都弄不明白。因此刘邦准备找些帮手来一起解决眼前这个难题。
他首先向到的是两个猛人——韩信和彭越。
韩信自从当上齐王后,就开始只干些骚扰活动,没有什么大动静。这一次刘邦打发了个使者去叫他,而韩信却微微一笑置之不理,既不表示出兵,也没表示不出兵。使者自信满满地来,却莫名其妙地回,这一趟他算是免费旅游,除了领略一下沿途风景之外,一无所获。韩信的行为看似不可思议,可实际上也在情理之中。刘邦虽然给了他一个齐王的封号,但没给他划分地盘,也就是说韩信只有个空衔而已。好在韩同志手里有兵,虽然这里边有些人不完全是听命自己的,但在他的一亩三分上,一时半会也兴不起大浪。因此韩信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得点实惠。
韩信虽然不出兵,可在行为上还算隐晦,最起码还做做样子,而彭越可就直白了点。
彭越这些年来没有少闹腾,最厉害的招数就是打游击,虽然是打游击但还是成效颇丰。因为自从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开始,彭越就一直在梁地作闹,项羽来他走,项羽走他来,硬是咬住项羽的后方不放,彻底断了楚军粮路。他的这么个搞法成效颇丰,并开始搞起了规模经营。这个人虽然一直在项羽后方使坏,却不是刘邦嫡系,因为刘邦除了给过他名誉封号之外,既没给粮、又没给兵,所有打仗的资本都靠他一人小本经营而来,很不容易。现在刘邦打发个使者没头没脑地跑来,要他出兵固陵,让他有些莫名其妙。你让我去我就去啊,连点实惠都没给过,老子能一直白干,怎么也得掏出点真金白银出来,因此彭越找了个并不高明的借口拒绝了刘邦的邀请,“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
从成皋到阳夏,刘邦没头没脑地跟着项羽跑了这么远,本准备叫上小弟们一起合伙彻底解决了眼前这个老对手,而韩信和彭越的行为却让他失望了。关键时刻掉链子,这让刘邦大为光火,愤怒的刘邦把姓韩的和姓彭的祖宗十八代都热情的招呼了一遍又一遍。
就在刘邦热情洋溢地练习骂人技巧并有所提高之时,项羽也没消停。刘邦的努力是在嘴上,而项羽的努力却用到了行动上。
项羽在固陵这个小城进行短暂休整,并派季布、钟离昧四处筹粮,解决了燃眉之急后,又焕发了短暂的生机。只要给项羽一星点机会,他就有创造奇迹的机会,项羽的打仗能力绝不是盖的。随后,项羽亲率大军乘夜出城,三路夹击,大破汉军,给了刘邦一个迎头棒喝,让他又一次亲身体会了项羽的辛辣。当然还是老套路,刘邦扭头就跑,毕竟自己人多,跑出一段重新停下来,掘深壕沟坚守不出,重新和项羽进行对峙。
长期的对峙让项羽和刘邦都很疲惫。项羽现在焦头烂额,想找个帮手太为困难,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硬靠自己的一身硬功支撑着楚国这面大旗,把这个狂人累得筋疲力尽。刘邦虽然也很疲惫,但现在兵强马壮、军粮充足,更重要的是有地方找帮手,虽然这一次帮手们没能爽快前来,但还是有机会的,只要给他们想要的好处,就能迎刃而解。更关键的他们想要的东西自己完全支付的起,不就是要个承诺嘛,只要乖乖过来,什么都好说。
项羽,临近了末路。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五章 楚汉争锋—(二十五)鸿沟之约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东大战一场后,又一次落荒而逃,但这次他没跑出多远就停了下来。也并不是刘邦犯贱,主要是项羽正在焦头烂额,顾不上和他较真。原因其实很简单——楚国周边烽烟又起。
韩信拒绝项羽的拉拢后,率军南下城阳,袭击楚军;彭越那个游击队长在项羽西归后,重新站出来闹腾,骚扰楚国后方;与此同时,黥布也南下寿春,平定淮南,并被刘邦重新封为淮南王。
除了上边的几个猛人肆意闹腾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影响了刘邦,史书记载: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
燕人好理解,主要指臧荼。臧荼自从当上燕王后,几乎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不管别人怎么闹腾,他都无动于衷。只要不妨碍我睡觉,那就什么都不干,待在北京看看电影、呐呐喊,日子过的很惬意。而这一次他准备凑凑热闹,表表忠心,多赢点资本,保住自己的地位,因此他派了一些人千里迢迢地赶了过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刘邦败退,燕军则刚好跑到跟前。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和燕军一起到来的还有一支力量——北貉枭骑。貉族是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但留下来的史料却极少,只在《诗》、《论语》、《孟子》、《鲁颂》等一些古代经典中多少留下点隐隐约约的痕迹。其居地,初在燕北,其后更向北至辽东之外。而这支随燕军南下的北貘枭骑则是貘族分化之后,依附燕国的貘族一支。这支军队的南下,实实在在增加了刘邦骑兵的实力,因为这支部队才称得上真正的骑兵。无论曾经的大秦铁骑还是现在的项羽骑兵,都主要由汉族子弟组成,打仗上马,平时劳作,虽然比较牛气,但和北方少数民族比起来多少还有些差距。因为那些人一天到晚待在马上,连吃饭睡觉都这么干,熟练程度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不管怎么说,刘邦得到生力军后停下了脚步,重新开始和项羽对峙。
上节介绍过的,此时的汉军整体实力已远远超过楚军,虽然项羽一直以来重复演绎着以弱胜强精彩剧情,但这种态势注定不会太久。汉军兵多粮足,而项羽则兵疲粮绝。在这种态势下,项羽硬是坚持几年,不可谓不猛。
然而,刘邦也很无奈,虽然自己实力雄厚,东南西北布下天罗地网,可就是奈何不了项羽。明明自己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但就是不争气,无论怎么折腾就是灭不了项羽,还时不时被人家赶着跑。这种状况,让刘邦有些崩溃。
几年的对峙,既不星期也不放假,一天到晚这么闹着,让刘邦、项羽这两位大哥都心力交瘁,因此多多少少滋生了休息的念头。尤其是刘邦,自从彭城大战后,老爹老娘、丈人丈母、兄弟姐妹还有老婆,全部扣留楚军,转眼都已三年了,老是这么弄着也不是个事。
刘邦有点想这些人了。人就怕有想法,因此刘邦派了一个说话高手去干这个很有难度的事,这个人的名字叫陆贾。陆贾口才极佳,和郦食其那是半斤八两,常出使诸侯,在刘邦面前都是呼风唤雨,郦食其死了,刘邦准备派他去干这件大事,当然他似乎是不二人选。
这个人的确很牛气,不光很会游说,甚至后世还送给他两个响亮的称呼——思想家、政治家。当然这两个称呼的由来不是根据他现在的成就而赏的,因为他的戏份还非常多,并且还很精彩。为了尽量不打破故事的先后顺序,在此不对他进行太深的介绍,待得这位仁兄真正唱主角之时再去啰嗦吧。现在我们只需要记住他很会说话,正因为会说话而被刘邦派去楚国,游说项羽,乞求释放人质。陆贾虽然能说话,但我告诉你,这位仁兄跑到项羽跟前表演半天后,被灰溜溜地赶了回来——他失败了,因为他太不了解项羽,在项狂人面前说狠话,没被煮了就算他幸运。
陆贾失败了,刘邦没招了,左右那些谋士也无计可施了。就在大家无耐之时,第一辩士出山了,这个人的出马,将告诉我们什么叫天下无敌。这个人姓侯名成,字伯盛,汉朝山阳防东人,史书称为侯公。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孙猴子在天上横行无忌,然而到地下却被一些小妖怪弄的束手束脚,甚至被一些小屁孩打的屁滚尿流。当时看不明白,以为吴老先生发了昏,前后矛盾、胡言乱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真正厉害的角色不是在天上,而可能隐身于草莽山川,甚至混在乞丐、犯人的那帮子里。当我明白这一点后,再遇到夜宿拱桥的乞丐,我通常会敬而远之。英雄出微末,这一点也不假。
侯成亦然,这位仁兄到目前为止还在刘邦军中混的默默无闻,背着长矛在门前站岗。当听说陆贾被赶了回来后,侯成有想法了,因此找了个机会站到了刘邦的面前,文绉绉地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他说的很多,我不愿意照搬,简单点说就是:你没能救出你爹,我觉得丢人,我不愿意活了,你先把我弄死算了。
刘邦乐了,一个腐儒,给你脸不要脸,瞪鼻子上眼竟敢讽刺我了。但刘邦没有发怒,而是嬉笑着反问了一句:我都不愿意死呢,你都跳出来蹦跶个啥呀。
侯成来劲了,说出了别人认为自不量力的一句话:给我一辆车,早上去,晚上就把他们捞回来,比钓鱼还要要简单点。
要是陆贾说出这句话,刘邦没准还真会相信,可不幸的是陆贾被赶了回来,自己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反省呢。连陆贾都弄不成的事,你侯成算个什么东西,竟然在老子面前肆无忌惮、口吐狂言。听了他的话,刘邦不但没高兴,反而发怒了,站起来破口大骂道:“腐儒,何言之易也。”
然而侯成毕竟是侯成,老大生气了,可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下边这一段话才是他要讲的精髓,这段话简直能作为座右铭刻在刘邦的桌前,时刻让他观瞻。侯成的话是这样说的,“待人以必能者,不能,则丧气。倚事之必集者,不集,则挫心。大王前日之遣贾也,恃之为必能之人,望之有必集之事。今贾乃困辱而归,是大王气丧而心挫也,宜有以深鄙臣也。且大王一失任于陆贾,乃遂惩艾以为无足使令者,是大王示太公之无还期,待天下为无士也。”这段话我不愿意解释,因为太精辟,不知道刘邦有没有把刻到桌上当座右铭,反正我刻了。
刘邦又慢慢坐回了位置上,而此时的侯成又成了评书先生,生动形象地给刘老大讲了毛遂自荐的故事。当故事讲完,也彻底打动了刘邦,最终带了十辆车,百八十人,向楚营赶去。也许你会问,你一个说客带那么多车干什么用?侯老兄的确用不了这么多,但刘太公、吕太公那干人用的着啊?侯老先生这次去,虽是空手套白狼,但志在必得,这一点他很有把握。
侯成清晨到楚营,扣开军门,顺利地拜见了项羽。要说项羽也太配合,要是你晾他一天再说事,侯成的保票就要打些折扣。可项羽却很及时地接见了他,和这些文人斗心计,他还是有些不适应。
站在项羽面前,侯成开始了他的表演。站在项羽面前他又开始了长篇大论,我真不愿意复述他的原话,不过简单意思还是要介绍的。他在项狂人面前,唾沫横飞地开始了他的演说:你项羽也就凭借有人质才能获胜,要是没有人质,你就完蛋了。这是一种嘲讽,更是一次挑衅,敢在项羽面前说这样的话,不是勇士就是神经蛋,侯成不是神经蛋,那只好把他归为前一种了。
项羽大怒。他不能不怒,这么多年来还真没人敢在他面前这样说话呢,刘邦都还的夹着尾巴四处乱跑,你侯成算个什么东西,因此站起来大骂道:你要找死,我成全你。
侯成向前鞠了一躬,连忙表示:你不认为我是刘邦的说客吗?实际上我不是,我是来帮助你的,咱俩才一条心。这就是传说中的做好定位,打打拉拉,先把刺激刺激对方,然后再抚摸抚摸人家受伤的心灵,把人家弄的晕头转向,明明是胡侃,却让对方觉得很有道理。
项羽重新坐了下来,冷声说道:“太公之不得归必矣,若将何言?”
这是一个信号,项羽虽然不愿放了人质,但愿意听他侯成的说辞,给他这个机会,让他去表演。表演的好也许能活命,甚至会得到的更多;表演的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自己跳锅里算了,反正锅已经架上了,洗完热水澡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侯成开始表演了,他表演的好,应该说是非常的好,但我真不愿意抄录他的原话了,因为他说的这段文言文用了1440字,就算抄录下来,相信你也不愿意看。但侯成说的大致内容还是要介绍一些的,因为这段内容应该是他的经典之作。
侯成说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全,从楚汉双方实力到刘老头的作用全部分析个遍,最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刘老头一废材,不足以决定楚汉轻重,但祸福所系,用好则强,用不好则亡。您虽然逮了他,但实际没一点用处。当初你要煮刘老头,刘邦还要和你分羹,他那么不孝没有落下恶名,你对刘老头这么好反而落不了善名,要之何用?再说你一直逮住刘老头不放,反而激发汉军斗志,和你缠斗,又有何益?
侯成一阵大侃,项羽不发火了,还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我于刘邦有恩,竟然背叛,现正急斗,一旦归之,无故增其士气。”
项羽这么一说,侯成心中有底了,这事百分之八十能成,因此接着说了一段话,主要意思如下:不然,怀敌者强,怒敌者亡。你归还太公,则汉军感恩戴德,怎么会再和你缠斗?
项羽彻底被糊弄了,颇为高兴地说道:“善。吾听公,姑无烹。公第还,语而王令罢兵,吾今归之矣。”简单点就是说:你先回去,我随后就放了刘老头。
如果侯成这么走了,虽然大功一件,却很难显示他的本事,因此他接着说了一段话,“方今大王粮匮师老,无以支汉,而韩信之军,乘胜之锋,亦且至矣,大王虽欲解而东归,不可得矣。臣愿大王因其时而用其机,急归太公,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大王解甲登坛,建号东帝,以抚东方之诸侯,亦休兵储粟,以待天下之变。汉王老,且厌兵,尚何求哉,固将世为西藩,以事楚矣。”侯先生可真敢大包大揽的,两片嘴胡说八道,也无需回去向刘邦汇报,就和项羽签订了个停战协定,还制订了停战方略,要论能侃,他绝对第一。
项羽听完他的胡扯,做出了反应:大悦,听其计,引侯生为上客,召太公,置酒高会三日而归之。
侯成没有兑现当天早上去,晚上就回来的诺言,但他空手套白狼地把刘邦全家给套了回来,并且还私自和项羽签了一份停战协定。侯成带着刘邦全家回来后,刘邦做出了和项羽一样的反应——大悦。把事情办成还两边落好,真不得不佩服侯先生的两片嘴。刘家老小到达汉军军营后,高兴的刘邦立马封侯成为平国君,还说了一段评语:“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者,故号平国君。”而侯成的反应却令人纳闷,可能觉得把人忽悠的太狠,因此藏匿了起来,不肯再见刘邦。
好了,这个人的故事讲完了,但他胡侃的那个协定却留了下来,这个协定非常有名——鸿沟之约,即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这个协定没能持续几天,但它留下的影响却非常深刻。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横亘着一条大河,“河中”一般都会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那条大河指的就是鸿沟。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位于古代荥阳成皋一带,今河南省郑州荥阳。东周末期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修成后,一直是黄淮间中原地区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刘邦建汉后将其改名为狼汤渠。该地北临万里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大平原,南接中岳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它已不再是一条简简单单的人工河,而是界限、是分水岭。而在今天,则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第五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成皋拉锯
就在项羽顺风顺水,肆意敲打彭越之时,成皋失守了。
刘邦很会找时机,也很难缠。无论刘邦的身份如何变换,也不管工作衣换成什么样的颜色,在他的骨子里都有混混的气息在里边,狗皮膏药一样紧紧贴着,拧不烂压不碎,撕不下来拽不掉。他的这种精神,让项羽烦不胜烦,但也无可奈何。
如果项羽和刘邦都是普通人,按照他们日常说话和办事风格来进行评定的话,很容易得出项羽是个正直率性的好人,而刘邦则是满肚花花肠的坏蛋。我这样去评定两位猛人,也许会有人不愿意听,但事实确实如此,能当上皇帝并且能当好皇帝的人,绝对是满肚绕肠的人,绝对不能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评价体系来进行界定。率性的老实人要当上皇帝,做出的事情可能会让人瞠目,就如项羽。而刘混混却很适合那个角色,当然并非所有的混混都适合那个角色,但刘邦很适合。
汉四年十月,项羽给曹咎交代一番后,率军进攻彭越。而就在项羽动身那一刻,刘邦也很忙活。这一段时间,刘邦一直在关注着项羽的动向。项羽的军事实力无与伦比,但他的手下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刘邦害怕项羽,但不怕他的手下。一物降一物,刘邦几乎可以降服天下所有人,但项羽是唯一的例外。在项羽面前,刘邦无能为力。当然这个理论套在项羽身上似乎也可以成立。
成皋这几年来一直很热闹,刘项两人就在这个城池争夺不休,你进我出好几茬,谁也没能彻底解决掉对方。项羽走了,刘邦的机会来了。当然,等到项羽再次到来之时,刘邦就又该走了。
这一回,他们又按固定公式做了一次数学解析题。项羽前脚刚走,刘邦就很是配合地领兵奔成皋而来。
在成皋城外,无论汉军用弓箭长矛怎么和城内的曹咎打招呼,曹咎就是不开门,既不请刘邦进去喝茶,也不准备管他吃饭,并且还强烈建议刘邦站在城外晒太阳。而刘邦也却很执着,虽然曹咎不欢迎他,但他却赖着不走,就在成皋城外打地铺,晒太阳、数星星,一连露营好几天。
刘邦很想进城,但项羽前一段时间亲自监工,把成皋城进行了翻新工作,使得成皋的防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应该说项羽搞建设的本事还是很有一套的。
一连僵持好几天,刘邦很着急也很恼火,但无论他怎么作闹,就是推不开成皋的大门。项羽顺利东进的消息不断传来,可随着对项羽了解的越详细,他的心里越着急,如果再这样下去,彭越就完了,当然自己也危险了。
万般无奈之下,刘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自己既然进不去,何不让曹咎跑出来,没有了城墙保护的曹咎只能是软柿子。刘邦想着想着自己都乐了,简直都要笑出声来了。可乐完之后,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曹咎纵然再蠢也不会这么配合自己呀,你让出来就出来,让进去就进去,那以后还怎么混啊。
可这似乎难不住刘邦,因为刘邦对付曹咎还是很有一套的。随后几天里,刘邦很有心得地在成皋城外搭了几个高台,派人轮流上台,一天到晚干一件事——骂人。几拨人马把曹咎全家老小热情的招呼个遍,怎么难听怎么骂,对曹先生祖宗八代,老婆、小妾带儿子一个不剩地循环往复的问候。一连五六天骂的不消停,原本性格沉稳的曹咎沉不住气了,从出生以来还从没有受过这种窝囊气,最终暴跳如雷,打开城门,率军冲了出来。城外原本骂人的汉军一见曹咎出城,扭头就跑,这么一来惹得曹咎勃然大怒,亲率大军准备渡过汜水,寻刘邦决战。
刚渡一半,汉军迎面而击,大破楚军。曹咎见大势已去,连忙向成皋退却,可不想汉军已在身后设下埋伏,前后夹击将曹咎逼的无处逃生。前有汜水,后有追兵,在一阵长跑之后,曹咎绝望了,最终挥起宝剑抹了脖子。不过曹咎并不孤单,因为还有两个人也陪着他做了同样一件事,这两个人就是司马欣、董翳。
曹咎自杀出于忠诚,而司马欣、董翳自杀则完全出于无奈。这两位仁兄的确是够无奈的,当初陪着章邯投降,后来陪着章邯称王,可再后来章邯自杀他俩却投降了,这一次他们没准备再投降,因为这一次真的无路可走了,投降的借口连他们自己也找不到个合适的,连自己都糊弄不了,更别说去糊弄刘邦了。
曹咎此次出来溜达带出了成皋的主力,曹先生报销了,他带出来的楚军也跟着一起完蛋了,当然成皋也彻底完蛋了。刘邦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成皋,又可以在这里洗脚了。
刘邦还没把洗脚水打来,项羽就听到了这个消息。这个消息让项羽大吃一惊,知道曹咎能力不行,但没想到这么不沾。还在睢阳的项羽顾不上彭越那个游击队长,心急火燎地率军从原路返回,赶往成皋。
刘邦是个闲不住的人,有事没事就爱捣鼓事。灭掉曹咎后,刘邦痛痛快快地洗了洗脚,然后穿上鞋子就带兵跑去荥阳东。刘邦此来并不是胡溜达,因为这里还住了一个人——钟离昧。
应该说钟先生是目前项羽手下比较有实力的一个人,可不幸的是项羽对他多少有些不放心,因为当初陈平离间楚将那阵,钟先生的嫌疑最大,也不是钟先生真的投降,只是收了点礼金,传出了不好的名声。因此项羽对他多少有些防备。当初离开成皋之时,曾经想过把钟离昧留在成皋干主帅,可思来想去还是留下了自己最为放心的曹咎。可不曾想到的是,最为放心的曹咎却没让他放心,而最不放心的钟离昧却存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拖到刘邦无可奈何为止。
在荥阳东,刘邦把钟离昧团团围住,不停敲打,很有信心地要撬开城门,拉钟先生的清单。就在刘邦热火朝天地敲打钟离昧时,项羽赶来了。他来的既及时又准时,因为此时的刘邦根本没想到项羽会来的这么快,正一门心思照顾眼前的钟离昧,冷不防身后竟然有人踢他屁股。刘邦心中一惊,慌忙扭头,原来项狂人到了。楚汉双方经过一阵火与热的对抗后,刘邦退兵了,一路逃跑,向西北撤到险阻地带。
刘邦跑了,成皋又被项羽轻松收了回去。似乎刘邦这次的闹腾又失败了,成皋没得到还被赶到鸟不拉屎的野地躲了起来。这种不成功的闹腾,刘邦这一生没少干,当然刘邦自己也不愿意如此,可不争气的是项羽是他的克星,每每遇到他,都要这么尴尬和仓惶。
不过刘邦很耐盘腾,在成皋不断的拉锯过程中,刘邦的实力越折腾越强,而项羽却被他弄的越来越弱。现在,刘邦虽然败了,却活的很自在,还不挨饿;而项羽却不同了,虽然胜了,但损失惨重,并且粮路不稳,还得饿肚子。就像我们现在值不值就会拿综合实力、综合国力来说事,当然真要干起仗来,实力强也不见的准能赢,但有那个参考依据吓唬吓唬敌人还是很管用的。现在的刘邦也是如此,在不知不觉之中,实力已远远超过了项羽,虽然一直在挨打,可一旦时机成熟将会天翻地覆。
第五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复定梁地
武涉灰头土脸的回来了,他的无功而返刺破了项羽希望的肥皂泡,也让腹背受敌的项羽头再一次感到恐惧。
就在项羽焦头烂额之时,彭越又跳出来作闹了。彭越这个人很顽强,他从来不和项羽正面交锋,把游击战术用的无比高明。城阳大败后,他陪刘贾向东南逃窜了一阵,等到项羽回军和刘邦对峙之时,彭越又很合时宜地闹腾了起来。待得项羽射伤刘邦,夺回成皋,暂时稳定西边战局之时,彭越重新占领梁地十几个城池,又一次搞起了规模经营。
彭越的这种搞法彻底截断了楚军粮路,他的这种做法彻底激怒了项羽。最终,项羽准备彻底灭了他。
刘邦受伤西退,韩信齐地初定,现在去收拾闹腾最狠的彭越似乎是个合适的时机,并且彭越现在还算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小军阀,和刘邦的关系不算太密切,如果能加快进军进度,三方势力短期内肯定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因此,项羽准备进军了。
项羽准备出发时候,还是有些不放心西边防线,尤其是成皋。好不容易把成皋夺了回来,如果刘邦此时东进,后方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在成皋做了自认为比较妥当的安排。
在这里他任命了一个人作为镇守大将——曹咎。曹咎是个实实在在的粗人,没多大能力。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官职,主要是因为他和项羽关系比较好,并非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早在项梁、项羽叔侄还没有起义时,项梁因触犯刑法被抓,因与曹咎关系不错,就委托曹咎写信向当时的栎阳县令司马欣,在经过谋后交易和经济往来后,司马欣违章执法,抵过了项梁的罪。项氏叔侄起事后,曹咎、司马欣先后投了过来,得到项氏叔侄的绝对信任。后来项羽称霸后,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建都栎阳;再后来刘邦还定三秦,司马欣降汉;彭城大战后,司马欣重新归楚。司马欣的角色转换比较多,也比较快,而曹咎则不然。曹咎这些年来一直陪在项羽身边,因对项氏的绝对忠诚而重用有加,官至大司马,封海春侯。虽然职务不低,但曹先生从来没能单独将过兵,因为项羽也知道他没这个能力。
曾经项羽手下人才济济,根本用不着曹先生劳心费神,而现在形势不同了,随着这几年的楚汉对垒,猛人们要么死了,要么跑了,无能的曹咎凸显了出来。这是证明实力的机会,但对曹咎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噩梦。
项羽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
交代完了,曹咎也答应了,项羽放心了。然而曹先生忘性大,项羽的话只是左耳边进又耳边出,来去无踪。
项羽顾不上想这么多,在他的心里还是比较认可曹咎的,因为曹咎虽然能力不强但很听话,据城防守这么简单的工作应该还是能完成的。一切安排停当后,项羽亲率大军进军彭越。
项羽的速度还是惊人的。一路向东没两天就拿下了陈留,但在外黄遇到个小挫折。因为外黄县令死活不降,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