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邦却风雨飘摇、疲于奔命。
就在楚汉双方荥阳对峙期间,共敖开始在刘邦后方频繁骚扰,以期切断汉军粮路,他的这一行为惹恼了刘邦。汉三年七月,刘邦遣卢绾、刘贾等人急速进军,深入临江,打共敖一个措手不及。更为不幸的是,战斗**敖身受重伤,没多长时间就一命呜呼。
共敖一死,项羽在第一时间派人封共敖的儿子共尉为临江王,鼓动他继续闹腾。可共尉此时的表演却出奇地反常,四处宣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就是不出兵助楚,纹丝不动一直静静的看着楚汉双方精彩的表演。
垓下一战项羽输光了本钱,刘邦势力如日中天,各方势力纷纷示好,而共尉却出其不意地站出来提了个反对意见——拒不投降。他完全是一个没事找抽型的。
当共尉的态度传到刘邦的耳朵里后,刘邦笑了。天赐良机,正愁没有调动韩信大军的借口,共尉给了他一个恰当的机会。
几天后,灌婴、夏侯婴、孔聚、陈贺、缯贺、傅宽等一干将领在刘邦的授命下四散布防,扫荡楚军残余势力。刘邦把韩信大军肢解分离,全部归到自己阵中。待在刘邦军营前来聊天的韩信听到这个情况后,非常无奈。但心里清楚,刘邦是在防范他,并不是要杀他,军权是没有了,保住身份地位应该没什么问题。因此,他老老实实地留在了刘邦的身边。
就在韩信无奈的同时,刘邦又遣卢绾、刘贾再次进军南郡,合击共尉。共尉这一次吸取了老爹被害的教训,在江陵全力防守,不主动出击,让卢绾和刘贾伤透了脑筋,久久不能攻克。卢绾和刘贾这次差劲的表现让刘邦很不满意,因此他准备派个狠人过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靳歙。
靳歙这个人出道比较早,当初刘邦刚宣布起义靳歙就跑了过来,虽然在前边我们多少提到过他,但为了不打乱故事情节,因此没对他做过详细介绍,在这里我们简单做个补充,好让这个猛男也亮亮相。
靳歙是老成持重的人,在刘邦跟前中规中矩,比较老实,但到战场上却威猛异常,打起仗来粗中有细,极为生猛。每逢打仗,别人要么是破之、屠之或者俘之,而靳仁兄却另有章法,通常是把别人的单项成绩集中起来,一并完成。既听话又能打,这让刘邦非常欣赏,常留在身边做为一把利器,每逢难啃的骨头就丢给他,让他上,而这个人却总是不辱使命。这一次他又有了表演的机会。
卢绾、刘贾攻城不利的消息传来,刘邦想都没想就把靳歙拉了出来,派去支援。靳歙开始表演了。
靳歙到达江陵后,会合卢绾、刘贾把江陵城围的水泄不通,然后就回营帐睡觉了。一连多天对城内的共尉不管不问,既不让他出来,也不准备进去,大有长期居住的意思。
靳歙沉住气准备长住,而共尉却着急了。这位兄弟的脑子虽然不太好使,但他还是很明白靳歙打的是什么主意。
共尉现在很无奈,不得已站在地图前研究了好半天,希望找到个能够立足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共尉终于还是找到了,他找到的地方就是南边的川黔地带。此时在川黔地带还住了一个人——衡山王吴芮。这个人和共敖一起封王,并且一直以来都是项羽的嫡系,现在应该算是自己的盟友。共尉想明白这个道理后,高兴了好一阵,因此开始谋划如何突围、如何逃跑、如何投奔这些故事情节。就在共尉专心致志研究故事情节之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了过来——吴芮归汉了。
当听到吴芮投降的消息,让共尉半天没说出话来。这个消息让他很沮丧,但他还是不准备投降,因为他的老爹是被刘邦害死的,这一点,共尉较的很真。
共尉虽然爱较真,可他的属下们就不这样想了,因为他们的老爹可都没死在刘邦的手上,刘邦是共尉的仇人却不是这些人的仇人。随后的几天里,临江的柱国、大司马以及一些将领暗自联合,偷偷送信给城外的靳歙,表示投降。再随后的一天夜里,江陵的城门莫名其妙地开了,共尉一觉醒来发现床边站满了汉军,并且自己还被结结实实地捆着。
看到这个场景,共尉不但不害怕反而发怒了,开始采用唯一能动的地方攻击敌人,具体方法就是骂人。靳歙把他捆的太紧,只有舌头还活动自如,因此共尉不舍得浪费这点资源,破口大骂,把刘邦全家热情地问候了一遍又一遍。
他的这种攻击方式让靳歙很是受不了,因为他不停的骂,制造了不小的噪音,更为关键的是他不光骂刘邦甚至还捎带了靳歙全家,让靳歙在精神上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最终,靳歙把共尉结结实实地捆住,用抹布把他的嘴严严实实地堵住,打发几个人马不停蹄送给了已在洛阳的刘邦。由于共尉骂人能力太强,刘邦也受不了他,因此共尉刚到洛阳的第二天就被砍掉了脑袋。至此,这个没事找抽型的共尉结束了他的表演。
共尉这次不和谐的声音,虽然制造一些噪音,但对刘邦来说帮助还是蛮大的。因为共尉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既彻底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又在灭掉共尉的同时彻底解决了楚国的残余势力。一箭双雕,收获颇丰。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五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自刎乌江
被团团围住的项羽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几年来还从没这么丢人过,一直以来都是自己追着别人打,没想到现在竟然来个角色换位,这多少让他有点不太适应。因此项羽很恼火,准备给追来的这些人一点教训,告他们说钢筋锅都是铁铸的。
记得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第一滴血》,其中有一部兰博救出自己的老上司后,两个人一起逃跑,在荒山野岭被一个营的敌人追上并包围了起来。老上司一脸无奈地问:“现在怎么办。”兰博微微一笑:“包围他们。”当初觉得兰博真硬汉,这种场合还能说出调侃的话,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而事实上早在2000多年前的项羽却是一个比兰博还兰博的人,因为相似的场景说了相似的话,并且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不过兰博是靠友军帮忙才得以脱身,而我们这位项狂人则完全靠自救。兰博要有幸碰到项羽,还的立正敬礼,叫声“大哥”。
被团团围住的项羽,怒视前方,愤然说道:“起兵八年,历经七十余仗,挡我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王霸天下。然今被困,乃天亡我,非战之罪。如不信,诸君且随我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项羽打了一辈子仗,直到此时都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的这么惨。天亡你?老天爷不会这么闲,专门和你过不去。不过项羽的智商也就停留到这个层次上了,想让他有个更高深的认识,那会把他的脑袋想破。
项羽说完,身边二十八骑满脸惊诧。老大毕竟是老大,这个时候了还和他们寻开心。自己满打满算也就这么二十九个人,而汉军密密麻麻好几千,被人家抓住、砍死都在情理之中,如果这个时候说句慷慨就义的话,好像也很符合场景需要,而项羽则出人意料,用他的话来说,不但能逃走,还能砍死敌将、斩断大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嘛。
但无论这是不是在吹牛皮,反正这二十八骑相信了。因为他们不得不相信,这种场合下要么相信项羽,要么去死,求生的**使他们不得不把所有的一切寄托于眼前的这个狂人。
最终,项羽把二十八人分为四队,每队七人,面向四方。而此时汉军也很是配合地把这二十几个人包围好几层,给足项羽表演的气氛。氛围营造好了,项羽准备出马了,他高声说道:“看我先斩他们一员大将,你们可以分四路跑开,在东山下集合。”说完,他猛喝一声,率领一队向汉军冲过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当场被项羽杀死了一名汉将。
这个没有留下名字的汉将死的有些冤枉,自己带着大群人马兴高采烈的跑了过来,满以为自己买中了头奖,欢天喜地的来取眼前这张彩票,好回去兑奖,捎带挣一个铁饭碗,赚一个长期饭票。可不曾想,还没等自己跑过去,彩票竟然奔自己而来,并且砍掉了自己的脑袋,铁饭碗没抢到,并连饭都省的吃了。
这个没名的将领死了,不远处的一个有名的将领害怕了。这个害怕了的人叫杨喜,用不了多长时间将被封为赤泉侯,被封侯的原因实际和项羽有关,因为项羽随后的死和这位仁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的杨喜却没体会到任何喜悦,因为项羽斩杀无名将后,飞驰而去,杨喜带兵从后追赶,这种举动惹的项羽大怒,项狂人转身怒目大吼,吓得杨喜人马俱惊,扭头就跑,一退好几里。吼一声就被吓跑好几里,在项羽面前他只是个孬种。
杨喜跑了,项羽顺利脱身,到达东山脚下,其他三队人马也纷纷到齐。项羽又把二十八骑分成三队,分三处把守。汉军尾随而来,不知道项羽所在何处,因此也分成三拨,分割包围。
汉军刚部署完毕,项羽早冲了下来,一阵猛杀大砍,又杀了汉军一名都尉和几百名兵士。都尉前边介绍过的,带两千人马的角色,可在项羽面前只是一盘小菜,项羽这阵表演无疑是个屠夫。
杀的非常过瘾的项羽又一次冲破重围,汇聚三路人马,饶有兴致地清点了一下人数,二十八名骑兵只损失了两名。折两人而杀几百人,项羽的确很牛,这种打法任谁都会瞠目结舌。项羽不无得意地对部下说:“你们看怎么样?”身后的二十六人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纷纷表示:“大王说的一点不错。”
项羽虽然表演的很抢眼,但他并不傻,自己就这么二十几个人,死一个少一个。人家却是几千人,死百儿八十个不明显,冷兵器的战争,人多欺负人少天经地义,更为关键的是自己手中的资本真是少的可怜。
最终,项羽带着二十六个人杀出重围,一直往南跑,抵达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这里是项狂人的最后一站。
项羽到达乌江北岸之时,恰巧当地亭长备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见项羽赶来,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江,还可称王。现在只有这一艘船只,汉军到来,无从渡江。”亭长说完就要上船准备。
而此时的项羽却是一声苦笑:“天之亡我,渡江合宜?八千子弟随我而西,今无一生还,纵江东父老怜我,我也无面目见之!”项羽说完,翻身下马,深情地抚摸着心爱的宝驹,一声叹气,说道:“吾骑此马五岁矣,所当无敌,不忍杀之,现赐公,请善待。”
亭长与二十六骑劝项羽渡江,然项羽却执意留此。亭长无奈,只好牵着乌骓马一步一回头,默默上船,悠悠渡江。
一切安排停当,汉军已铺天盖地而来。
天,很蓝,万里无云;
风,很轻,微抚长空。
马蹄纵横,剑戟长鸣,滚滚黄尘遮天蔽日,阵阵喧闹打破了这本该有的宁静。
项羽不再奔逃,也不准备再去奔逃,英雄末路,只有那一抹残阳留下了几丝痛楚。
身后的二十六勇士纷纷下马,手持短刀围护在项羽身后,静静地等待最后的一搏。
汉军近了,更近了,当汉军冲到十几步远的时候,这二十多个人在项羽的带领下,迎面冲了进去,开始了这一生中最后的表演。在汉军层层的围拥下,二十几个勇士一个个慢慢的倒下。
最终,只有项羽一个人屹立在汉军的中央,长戟已段为几节,长剑也砍碎几把,虽然有十多处剑伤,却屹立不倒。他一个人已砍杀了几百名汉军,血满战袍,分不清是敌人的血还是自己的血,混合在一起,浓浓的腥味,冲击着干燥的嗓子,酥痒和麻木充斥了全身。尸体慢慢堆积而起,静静地躺在自己的脚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汉军被他的气势所逼,被他的砍杀能力所惊,四面围困,却不敢冒然上前,在这阵短暂的僵持中,项羽静静地回顾四周,默默的回忆过往,他想虞姬,想他的叔叔,想曾经待在他身边的人,现在他又想起了刘邦,“好吧,刘混混,你赢了”。
在这回顾的过程中,项羽看到了一个熟人,那不是吕马童吗?这个人我很熟,曾经还很亲切,哎,可现在却是敌人。
项羽的确对吕马童很熟悉,吕马童也的确很有能力。早在吕马童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曾对人说,“人生一世,不锦衣玉食,枉为人矣。”人们私底下窃笑说道:“没想到这个穷孩子还有这个白日梦呢。”
后来项梁叔侄起事,吕马童跟随起义,一战斩获首级12个,项羽十分惊奇,让他做自己的马童,格外关照。而当时的吕马童也很是感激,经常对人说:“我吕马童,只不过是吴中地区的一个普通人,能有今日,都是项将军所赐呀。”据说当时的吕马童对待乌骓马就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亲切体贴。
后来项梁定陶战死,当时吴中很多人离开项羽各奔前程,而吕马童却比较忠诚,不但自己不走,还四处劝诫别人:“怎么能为了这一战败而弃大将军而去呢?灭亡暴秦的一定是他,且临难而退,这是为臣之道吗”就这样无论别人怎么跑,怎么散,吕马童留了下来。
再后来巨鹿大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吕马童也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杀敌过百。这一战,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吕马童私底下很是高兴,想到项羽马上会君临天下,自己也会节节高升,心中无比舒畅,也对项羽更加的敬佩。当然,项羽也很器重这个年轻人,曾抚其背对人说:“这是我的一条胳膊呀。”
就在看似该皆大欢喜之时,矛盾发生了,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路诸侯,而没有封锁吕马童,这让吕马童怏怏不乐。不过没有封赏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龙且、比如钟离昧,这些猛人没有封赏,自己的这种结局也说的过去。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吕马童不高兴点到也无所谓,对项羽不满的人多的很,一个吕马童翻不起什么大浪。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等到刘邦重用陈平,在楚军中大使离间计后,范增气死,楚营人人自危,这些人中包括吕马童。吕马童害怕被杀,又怨恨项羽不封赏自己,于深夜逃跑,投奔了刘邦。刘邦倒很干脆,直接封他为郎中,留其效命。
就这样,这个曾经最信任的人,成了敌人,并且成了围困自己、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
看到吕马童,项羽的心里一阵冰凉,仰天长叹,“天要亡我!”然后高声喊道,“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
吕马童这才与项羽打了个对脸,心中多少泛起一些愧意,于是转身背对项羽,伸手指给身边一起跑来的王翳,说道:“这就是项王。”
吕马童背对着项羽,而项羽还是对他高声喊道:“我听说刘邦用千斤黄金,封邑万户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豪礼送给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结束了自己辉煌灿烂、波折起伏的一生,这一年他才31岁。
项羽一死,汉军蜂拥而上,最终王翳抢到了项羽的头颅,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羽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是项羽的全尸。因此,刘邦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羽死后,楚国各地纷纷投降了汉军,只有鲁城不降。刘邦非常生气,准备亲率大军屠毁鲁城。就在刘邦准备动手时,张良提了个建议——天下将定,此时宜予恩而非行暴。刘邦这才同意放鲁城一马,然后派人拿着项羽的头颅让鲁人观瞻了半天,鲁城才宣告归降。最初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等到项羽身死,鲁城又最后投降,所以刘邦用鲁公的礼仪把项羽埋葬在谷城,并很有水准地表演了一场,痛哭流涕,为其发丧举哀,然后高高兴兴地离开鲁城。
也许你会问,刘邦多此一举,明明和项羽争夺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把老对手逼上了绝路,现在人家尸骨未寒,你都在人家面前假惺惺地表演。如果你真这么认为说明你太表了解政治,政治这东西,办老实事、说老实话那种人是玩不来的,犹如项羽。现在的刘邦的心里实际高兴的很,想笑都来不及,还去哭?你要让他真哭,恐怕还的要二两辣椒帮忙。而刘邦还是义不容辞地表演了,这个主意真不知道是谁替他出的,既简单又高明,只需挤出几点眼泪,甚至连眼泪都不用流干嚎几声也算数,这么简单一搞,项羽曾经的手下心里面多少会舒坦一点,当然也会听话一点,这种一举双得的事情,刘邦一直用的比较顺手。他能走到现在,和这一点本事是分不开的。
刘邦挤出的这几点眼泪真没白流,在外人看来,虽然人家打的热火朝天,私交还是不错的嘛,不然的话这么搞有什么意义?那些心中有些波动的人多少会得到一些慰藉。
刘邦一直以来就很注重搜罗人心,这一次他又成功了,很多项羽的跟随者这一次踏踏实实地待了下来,不再闹腾了。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胜利后,没有继续对项氏宗族下手,而统一赐为“刘”姓,把项家连根拔起。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个人的结局。一个是项伯,这个双面间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跑到刘邦手下后被封为射阳侯,这个封号真的很符合他的身份。
另一个就是吕马童,他被封侯后还乡,据传有一天,吕马童夜里睡觉,侍童在旁边。忽然起来说:“我背离了我的主人,我不如猪狗呀!”说完就死掉了,死时才三十五岁。不过还有传言说他是被项羽留下来的一些老人给黑了。
不过这些人的结局都不再重要,因为项羽死了,刘邦可以尽情表演了,我们的故事也开始真正进入两汉时期。
第五章 楚汉争锋—(三十)奔逃
刘邦毕竟人多,几十万人围着城池闹腾,这对城里边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城外的刘邦也是一个不小难题。先不用说要打发这几十万大爷一起撬城砖,单是让这些人排好队就有不小的难度。当时又没有麦克风、扬声器之类的高级货,发布个命令全靠嗓子喊。如果给几十万人发布个命令,光用嗓子喊会把他累死,那真的要是这样,选将军绝不能看本事,只管挑嗓门就行。
事实绝非如此,发布命令也不太需要练嗓门的。
刘邦的嗓门就不高,但把几十万大军组织的井井有条。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止他一个,在他之前有很多人,在他之后也不胜枚举。当然能做到这些的,绝不仅仅是靠个人魅力,有些很不咋地的将军也能有声有色的组织个自助旅游什么的。这就有必要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当时军队的编制,那就更容易让我们了解为什么随便拉出来个将军都能做到这些,并且做的有声有色。
具体的设置是这样的:
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基准。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
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
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
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
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
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
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两千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为都尉;
都尉之上是校尉,校尉官两千石,堪比九卿,兵员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战时要管三五个都尉,人数从几千到上万不等。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有些独立军团会更多。
校尉之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军。当然将军又分三六九等,带兵人数就更不好固定,但通常将军之下又会有三五个校尉。至于将军的设置又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要想说清楚,再写几千字也不容易介绍的很明白,因此我们就此打住,不再向上叙述。
单这九个层级的设置就能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奥妙,每层机构下边实际只管那三五个人,只要机制运行良好,一个命令下去只要给这三五个人说明白就行。由此可见,当将军也就是搞管理,只要能把管理机制做好,把庞大的机构切割成一个个小块,操作起来就会很便宜。
层级多了,便于控制,也便于管理,当然还是需要支付一些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效率。一层传一层,待得传到第一线都要半天时间;与此相反,下边有个信息,层层汇报,等到老大们知道一线情况,最少也得两三个小时。如果再遇到表达能力差点的主,那就更让人头疼,三传两不传,一线员工所听到的是不是和老大的愿意相吻合,那就要打些折扣。这就体现一个将军的本事了,有能力的将军绝对不是只会喊打的角色,通常表达能力还需要很过关,不然南辕北辙的笑话会如影随形地紧跟着他。
刘邦这方面的能力很过关,这似乎不存在争议,但效率问题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并且这个效率问题让他亲身体会了一次。
项羽半夜突围而去,等刘邦得到这个消息,天已大亮。因为层级太多,从伍长开始一级一级汇报到刘邦跟前,这当中最少隔了八级,加上当时汇报个情况全靠两条腿跑,按每个层级汇报需要30分钟计算,八级就需要240分钟,也就是4个小时过去了。就这种效率,项羽深夜逃跑刘邦天明知道,这一点也不奇怪。
虽然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还是让刘邦极为恼火。跑了项羽犹如放虎归山,纵虎容易伏虎难,刘邦可不愿意再抖精神,表演《大决战续集》什么的。恼火的刘邦发了一阵牢骚后,随即命令灌婴率五千骑兵前去追击。
项羽冲出重围后,一路向南,跑到了淮河北岸,在这里碰到了一个困难——没船。乌骓马虽然厉害,但归根结底只会在地上跑,还没学会在水里游,乌骓马这么厉害都不会游泳,那么跟着项羽跑出来的几百骑兵所乘的普通马驹当然更难以为之。
眼前这个困难让耽搁了项羽不少时间,七零八凑地好不容易找了几艘渔船,终于能解了这燃眉之急。然而,几百骑兵连人带马靠这几艘渔船摆渡,一次性渡河肯定是实现不了,那么船夫同志们只好辛苦点,划过来返回去,再划过来再返回去……在这一趟趟往返过程中,汉军渐渐近了。
汉军的不请自来,让很多项羽的追随者没能顺利登船,最终渡过淮河陪在项羽身边的只有一百多人。这一百多人,成了项羽现在仅存的兵力。虽然陪在身边的人并不多,但项羽刚才面临的困难,汉军追兵也同样会面临。这一困难,使得项羽能够带着仅剩的一百余骑顺利南撤,又一次把汉军追兵甩出老远。
这似乎让项羽看到了一线生机,但这毕竟是似乎,因为一个更大的困难等待他去面临。
项羽马不停蹄地跑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把汉军甩的没影,可不幸的是自己却迷了路,东南西北分不清,左右两条道路不知如何选择。就在纠结之时,终于找到了个在田间种地的老农,上前问路。
项羽带着的一百多人经过这一阵加长版马拉松比赛后,又饥又渴,火气很大,一则问话态度不好,二则自报了家门。两个原因的结合,让项羽丧失了活命的机会。项羽多年来屠城、煮人这些事干的得心应手,竟然让种地老农都对他意见满腹,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名声会有这么的不好。不过也能全怪他,阴陵这个地方严格意义上属于淮南地盘,当初项羽赶走黥布后让项伯来这里经营,可项伯坑蒙拐骗、敲竹杠发财的事情干的太多,让这里的人对项伯痛恨异常,项羽也跟着受到了牵连。不过他是老大,人家把这笔账算到他的头上也无可厚非。但项羽没有想这么多,打发一个楚将上前问话。
楚将蛮狠地问道:“老家伙,我们项王路过此地,左右哪条路可通江东?”
老农看了看眼前这些满身血迹的楚军,冷冷地答道:“往左。”
项羽随拨过马头,向左驰去。
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老农却着着实实地坑了项羽一把,往左根本就是一条死路,因为它的终点是一片沼泽地。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一头栽了进去。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一片泥浆之中脱出身来。
刚脱出身来的项羽还没喘口气,汉军已经追了过来。毫无办法的项羽只好打起精神和追兵厮杀一阵,冲开一条血路转而向东。项羽在前边跑,汉军再后边追,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等跑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然而东城并不是他的地盘,早就被黥布收编了过去,这里没有他的落脚之地。
项羽的奔逃应该做个小结了,因为眼前好像已经没有道路可供他选择。二十九人对阵几千追兵,如果一般人只好束手就擒,可项羽却不然,在这里将还会有一次让他尽情表演的机会。这不能说汉军太弱,只能说项羽太牛。
第五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四面楚歌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刘邦能走到现在与他一直以来的坚持、隐忍和把握时机紧密关联;而项羽走到这一步也与他一直以来的放纵、屠杀和错失良机紧紧联系。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他两个人身上无比恰当。
没有援军,没有粮草,悬于孤城,狂人失败的命运业已注定,只是等待最后的那一刻判决而已。可就在最后的判决到来之前,刘邦日子过的也不好受,因为他虽然不挨饿,但却在受冻。
就在这胶着的日子里,最后的判决还是到来了。
在楚汉僵持之中,韩信终于想到了个摧毁城内楚军意志的办法——唱歌,这似乎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但最终证明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