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邦的眼中,钟离昧和季布一样,都属于最顽固,最不可饶恕的角色,也是着重抓捕的对象,这一点韩信是很清楚的。正因为他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直不敢到刘邦面前帮钟离先生求情。但他又不愿意把钟离昧上交过去,他还想挽救这个人的性命。因此他选择了一个办法——隐藏。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无疑是在玩火,既烤糊了钟离昧,也烧焦了自己。
在钟离昧陪着他的这段日子里,韩信没有想办法去向刘邦解释,反而在钟离昧的提醒下,想起了刘邦两次夺走军权、改封楚王等等一系列事件,让他心中有些哇凉,因此在钟离昧反动言语的蛊惑下,韩信开始动摇了。最终俩人开始探讨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这个人生理想。
然而不幸的是,他俩人对话的内容,渐渐传进了一些人的耳朵里。更为不幸的是,这些人是刘邦派来的暗探。
韩信通过这次玩火行为,给了刘邦收拾他的一个绝佳的借口,也减轻了刘邦收拾他之后的负罪感。
第七章 烽烟再起—(二)造反二重奏
臧荼的造反是失败的,但他的造反理论却顽固的留了下来,总的来说他还是有些成绩的。自从臧荼开了这个好头后,在他光辉形象引领下,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面孔蹦了出来,这个人名字很有意思,叫利几,他应该是受臧荼宣传工作影响最深的一个人。他为臧荼不成功的造反续写了一部更不成功的续集。
史书里对这个人介绍的很模糊,不过从有限的史料中记载,这位仁兄应该是项氏宗将,早期跟着项梁闹了几年革命。后来项梁战死,他就跟着项羽鞍前马后伺候,虽然伺候的不是太到位,但也很尽心。为了表彰他的忠诚,项羽称霸后把他安插到陈留,很是“大方”地让他当了个县令。这个职务让利几吐槽了好些天。后来陈平离间项羽君臣,利几由于和陈平有些交往,很不幸地被列为离间的对象,虽然他当时的角色不是太扎眼,但依然被陈平弄得满身腥。
一是项羽不重视,二是陈平在刨坑,利几同志既害怕又有想法,垓下大战前期,利几的这种思想状态终于开花结果了。就在楚军四面败退之时,他很合时宜地宣布倒戈,投奔了刘邦。此时的刘邦正在不遗余力地挖项羽的墙角,因此想都没想就封利几为颍川侯。颍川位于河南中部,是个好地方,这里人杰地灵,能人辈出,并且还比较富裕,利几被封到此地,是个不错的收获。
然而好景不长,利几犯了个臧荼一样的毛病。当初项羽全线溃退,前边提到的那个丁公很不幸(应该是很幸运)地被赶的四处乱跑,最终万般无奈地跑到了老朋友利几的身边,躲了起来。
刘邦称帝后,丁公准备出山了,他为当初放刘邦一马而感到欣慰。直到听说自己的好外甥季布被刘邦封官后,丁同志慌不择路地跑来了。刚跑到刘邦的面前,本以为刘邦会请他吃顿大餐,封个大官,却不曾想刘邦二话不说就把他扔进了牢房,请他吃牢饭去了。
这个结果让丁公很是惊诧,连不远处的利几也很吃惊。得到这个消息后,利几立马上书替丁公求情,他把能说的好话替丁公说了一遍,接着得到了刘邦的回复:丁公对项羽不忠,致使楚国败亡。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利几的心。在利几听来,这句话不单是在说丁公,更多的是说给他听得。莫名其妙地揣摩到这一层后,他开始颤抖了。就在他颤抖之时,臧荼派人来做宣传工作了。臧荼的造反理论在吴芮跟前没用,可在利几的心里却掀起了不小的涟漪。不过利几不同于臧荼,臧荼把功夫用在嘴上,而利几却用在了行动上。当臧荼的使者走后,利几开始暗自招兵买马,同时希望臧荼能联系好吴芮,从南至北同时起兵,从而浑水摸鱼。
然而令利几不曾预料到的是,吴芮不但不和他们一起闹事,还在第一时间把臧荼的造反理论原封不动地向刘邦进行了宣贯。更没让利几预料到的是,看似威风凛凛的臧荼竟然如此不济,还没开始闹腾就被刘邦围在了老家,并且被砍掉了脑袋。
一连串不利的消息,让利几难以承受。更让利几难受的是他不知道臧荼临死前有没有给刘邦留下什么遗言,这是利几尤为关心的事情。可不幸的是这件事情还不能去问刘邦,要是直接去问,无疑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不能去问,那就只能去揣摩了。人一旦去莫名其妙地揣摩一件事,往往会越想越糟糕,越来越担心,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当事人几近崩溃或狗急跳墙。利几就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次。
就在利几认真揣摩的时候,在洛阳的刘邦突发奇想地下了一道诏令——举通侯籍召之,就是要召见所有侯爵以上人员到洛阳见面。这个诏令下发后,利几坐不住了,他地第一反应是刘邦知道了自己曾和臧荼的密谋,自己此去必死无疑。
而事实情况是,刘邦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因为臧荼当初只忙着宣传造反理论,忘了向刘邦交代后事,连利几是谁他都把忘到了脑门后,还顾得上操心这杂七杂八的事情?而此时的利几却几近崩溃,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了个决定——扯旗造反。
领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恼火,刚灭了臧荼,又有不长眼的家伙跳出来叫唤,随即亲率大军开往颍川。洛阳离颍川本就不是太远,利几还没把造反口号想全,刘邦就跑到了城外。
不过利几的造反还是比较有声色的,最起码没有发生如同臧荼造反时临战倒戈的场景,由此可见埋头实干的人还是容易出成绩,但这只是似乎而已。因为他莫名其妙的造反行为只上演了几个月,在刘邦猛烈的攻势下,颍川的大门终于被慢慢推开。就在颍川城破的头天晚上,利几很侥幸地带着几个小弟冲出了重围,开始过上了四处游荡的日子。
利几这一次吃了沉不住气的亏。本可以颐养天年,造福子孙,可他这一冲动,要了全家人的命,还使得自己过上了流浪单身汉的日子。不过他也没流浪多长时间,在刘邦正式迁都的前期,刘邦还是找到了他。出于博爱之心,刘邦很贴切地为他找了个单身公寓,不交房租,吃喝全免,捎带还送他一套超大型项链,让他并不痛快地过了一段时间,最终砍掉了他的脑袋。利几这个人真的很无聊。
灭掉利几后,刘邦暗自派人把所有诸侯调查了个遍,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热情关心一次诸侯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更加重视的是,臧荼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深入人心,唯恐臧荼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不过调查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一阵还真没发现什么异样的状况。因此他准备搬家了。
公元前201年九月,刘邦正式迁都咸阳,自己也移驾关中。不过刘邦这次搬家,不光带走了身边的文武百官,还捎带了一干人陪他通行,这干人的身份都很特殊——诸侯子弟。明面上是关心诸侯日常生活,便于联系,可在心里想的可就更深刻了。
刘邦的工作态度很认真,按理说不应该再有异常情况发生了,可事与愿违,更大的事情发生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七章 烽烟再起—(一)臧荼造反
这一阵刘邦很忙,忙着称帝,忙着分封,忙着迁都,也忙着收拾那些至今还没来拜码头的敌对分子,但无论再忙他都是惬意的。但就在他志得意满之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了过来,这让刘邦大为光火。无论是这个消息的内容,还是制造这个消息的主角,都大出刘邦预料。这个消息的内容就五个字:臧荼造反了。
我们前边是介绍过这个臧荼的,他的职务是燕王,也算是攀上了人生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就是这位仁兄,却很出人意料的在很不恰当的时间,开始了这个很不合时宜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别说旁人,就连刘邦这个当事人之一就很费解。当然,也不是刘邦多么信任他,而是臧荼在这个时候选择走这样一条路,确实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当然我也很是费解,为了尽量探寻臧仁兄此时的心里活动,我试图在史料里寻找一些蛛丝马迹。然而让我失望了,这个人的造反似乎是个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如果认真分析刘邦称帝后的几个举措后,还是能找到一些若有若无的痕迹。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层层揭开这个谜底。
刘邦此时分封了七个异性王,韩信、黥布、韩王信、张敖、彭越、吴芮和他臧荼。臧荼把这七个人可以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刘邦的铁杆。韩信、韩王信、彭越当初是被项羽排挤的行列之中,从一开始就和刘邦穿的一条裤,在理论上讲这三个人算是刘邦的嫡系。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从出身来讲是可以这么认为的。因此臧荼对这些人是敬而远之。
第二类是半路归降的。剩下四个人似乎都可归到此类,但这四个人之中却又被臧荼分出了亲疏远近。
张敖是继承他老爹的职务,况且他老爹在很早以前都和刘邦混的非常熟络,并且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这个人是刘邦比较信任的。黥布虽然是半路归降,但当初他被项羽打的一无所有后,几乎是赤条条投奔的刘邦,并一直陪在刘邦的身边近两年,培养了不浅的感情,臧荼自认为和这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对于这两个人,臧荼是不敢亲近的。
剩下的只有吴芮和他臧荼。似乎只有他俩算是项羽曾经的亲信,虽然投奔了刘邦,却没为刘邦的称帝大业做出什么贡献,只因自己手握兵权,并且一直比较听话,刘邦没有拿他们开刀罢了。对吴芮,臧荼还是很有几分好感。臧荼有这种认识,只能说明他瞎了眼。
臧荼想当然地把几个人分出了个三六九等后,自己的心里突然开始发虚了。当初刘邦极尽困难之时,曾多次邀请他前去凑热闹,可他总是吞吞吐吐没给刘邦一句爽快话,也没干干脆脆用实际行动证明些什么。而现在刘邦真正成了老大,他发现自己在刘邦面前的谈资越来越少,远没那些被封侯、甚至连“侯”都不是的喽啰们那么有自信。当他有了这么个发现后,臧荼有些坐不住了。
就在臧荼心里发虚之时,一个消息传了过来——季布归降,丁公被杀。忠于项羽的人被重用,帮过刘邦的被杀头。刘邦的这一举措赢得了那些敌人们的尊敬,却让臧荼不自觉的开始对号入座,不过他对的号是丁公,并且那个位置似乎还非常恰当。当对上丁公的位置后,臧荼开始害怕了,并且不是一般的害怕。
害怕的臧荼在做了一阵思想斗争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造反。至此,臧仁兄开始了他很让人纳闷,但别有一番情调的造反事业。
好了,不再啰嗦了,让臧仁兄上台表演吧。
造反这种事,通常是来暗的,是很秘密、很小心的事情,在准备充分后突然发兵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纵然举起大旗开始付诸行动,口头上还是要选个合适的口号,免得落下什么把柄或者失去人心。我虽然没有干过这件很有意思的工作,不过个人认为这点常识还是应该遵守的。然而臧荼打乱我的观念,让我看了一场别有风韵的造反剧情。
害怕了的臧荼居安思危,不等刘邦找上门来,就大张旗鼓的搞开了。
不过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别人造反把主要精力用在招兵买马、设计方案上,然而臧荼造反却另辟蹊径,他既不去攻城,也不做其他军事部署,而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宣传上。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见人就讲造反的种种好处,展望造反的光辉前景。臧仁兄一天到晚在北京喊造反,喊的自己口干舌燥,让这个在当时还不算太大的城市沸腾一片。臧荼的儿子臧衍见他如此,就劝他不要造反,纵然造反也不能以这种方式进行。而此时的臧荼正高举造反的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在宣传事业之中,听不进儿子的劝阻。
纵然如此,他还觉得效果不够,准备发展个外援,加大一些宣传力度,好让自己的宏伟目标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向世人展现一下自己的魄力和勇气。他找的第一个外援就是吴芮。
应该说臧荼前一阵的专研真是没有白辛苦,他挑来拣去觉得还是吴芮的处境和他相似,感觉这个人可以争取一下,共同投身这个很有发展空间的大业中来。因此他连忙写信,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向吴芮做了展示。
事实证明臧荼犯了一个和共尉相同的错误——不进行人际关系调查。当他的信千里迢迢送到吴芮面前后,吴芮扫了一眼,就把收起来重新装好,派人连夜送给了刘邦。
刘邦把信展开一看,恼怒非常,但回头一想还是有些不太相信,因此派了个使者去北京探探究竟。使者马不停蹄地出发了,刚到北京,街头巷尾的造反宣传工作让他耳目一新,本准备收拾行囊打道回府,可不想臧荼适时地发现了他的到来,并且还要请他吃饭,因此使者硬着头皮赴宴了。酒过三巡,臧荼又开始他的宣传了,他为使者勾勒了一幅美好的造反蓝图,让使者陪着他畅想。可这个使者不是傻子,陪着他虚于周旋了一番,然后找个机会拍马而逃。
使者的回报,引起了刘邦的高度重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小子你活腻味了。十几天后,刘邦亲率大军北上燕地,亲自征讨。刘邦一路高歌猛进直抵蓟城,双方摆开架势,一句废话不讲,直接开打。臧荼前期又没做什么准备,自己的能力又不怎么过关,脑子也不怎么好使,更关键的是他手下的士兵早就厌倦了战争,因此刚一开打,臧荼的手下纷纷倒戈,带着汉军返回了城内。
臧荼见此阵势,也顾不上再做什么宣传工作了,慌不择路的向城门口跑,可还没跑出多远就被迎头而来的汉军逮了个正着。
虽然这个人造反事业很扯淡,但仍不失是一位硬汉。因为成为囚徒的臧荼仍不停的宣贯自己的造反理念,时不时还会穿插一些问候刘邦全家的话。他的放肆让刘邦忍无可忍,最终砍掉了他的脑袋,并挂在城门口展览。
这个大话连篇、好高骛远的臧荼以这种不光彩的方式结束了他的表演,他能当上燕王有些侥幸,当然他的失败不存在侥幸,因为他的智商没达到应有的水平,燕王的那个称号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破的同时,臧荼的儿子臧衍乔装改扮溜出了城门,然后投奔了北方的匈奴。这为后来匈奴的南下埋下了伏笔。
臧荼还有一个孙女叫臧儿,这个女人将来也生了个女儿,名字叫王娡;而这个王娡却生了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刘彻,这个人我们还有一个通用的称呼——汉武大帝。不过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到那时他将是我们的主角。
几家欢乐几家愁。张牙舞爪的臧荼闭上了嘴巴,可他的岗位却被刘邦保留了下来,他准备把这个职务封给自己最为亲信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卢绾。
卢绾的能力一般,但他和刘邦的关系却连萧何、张良之辈都甘拜下风。原因很简单,刘家和卢家是祖居多年的邻里,几代人关系密切,更为巧合的是刘邦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一起光屁股长大,一块偷鸡拔白菜,多年共事,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当初刘邦带队骊山游,卢绾就陪在身边;刘邦当土匪,卢绾还陪在身边;后来官拜太尉,一直陪到刘邦顺利称帝。在期间还是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在前边也多少做过介绍,在此就不再复述。
早在刘邦称帝前,他就想封卢绾为王,如果顺利的话当时应该是八个异姓王,而这个想法,遭到群臣一致反对,最终封其为长安侯。长安就是咸阳,能封他到这个关键的地方,可见其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被封为长安侯的卢绾似乎已再无晋升的机会,这让他多少有些失望。就在卢同志满心沮丧的时候,臧荼很配合地跳了出来,他准备给卢绾腾位。刘邦带兵跑来,卢绾依然跟在身旁。
灭掉臧荼后,刘邦开始着手为卢绾谋福利了。有鉴于上一次的教训,刘邦准备采取一个很前卫的解决办法——民主集中制,减少一些阻力,多一份胜算。因此,刘邦下诏:“荐有功者为燕王。”
这个诏令引来人群中一阵骚动。有些人为能自己成功上位,跑门路走关系;有些人为能让自己的利益扩大化,积极奔走忙活;更多的人则完全是在凑热闹。在这一片嘈杂声中,推荐名单报了上来。公布一个,刘邦摇摇头;再公布一个,刘邦还是摇摇头;当公布到卢绾的时候,刘邦微微一笑:“卢绾似乎可以。”
老大表态了,再没脑子也该开窍了。因此,群臣皆言:“太尉功多,可封燕王。”听到这句话,刘邦笑了。
卢绾就这样成功上位,在北京安家落户。他现在是兴奋的,可用不了多长时间,他竟然同样面临了臧荼曾有过的困惑。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六章 旭日东升—(六)迁都
上边讲了很多刘邦称帝后的举措,但还有一件事情一直没有来得及介绍,这件事就是迁都。在此我们做一个小小的补充,免得留下疑惑,也好让我们的故事情节尽快往下发展。
灭掉项羽后,刘邦移驾洛阳,准备定都于此。他的这一举动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热烈讨论后的结果。
当初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大火把整个秦都烧的遍地焦黄,也把那个曾经繁华的老城摧残的破旧不堪。刘邦本准备在这里安家落户,却不想项羽那个二百五竟然一下子给他夷为平地,看着那个烂摊子既生气又恼火,可也毫无办法。灭掉项羽后,刘邦也想过定都咸阳,可每次想到那个烂摊子就让他沮丧,最终他把目光落到了洛阳。
洛阳也是一座不错的城市。从西周初年就开始营建,东周更是定都于此,比较繁华,也比较有声势。并且,这个地方位于全国的中心,四通八达,非常便利。地方官来中央无需瓶瓶罐罐准备太多东西,中央大员去地方也方便快捷,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刘邦和他的很多小弟们都出生关东,“衣锦还乡”这种观念还是根深蒂固地留在每一位同仁心中,当年项羽执意要定都彭城,也是这种理念在作祟。当然这也可以理解,革命成功了,不在老家显摆显摆怎么说的过去。于是,朝中上下许多人都觉得定都洛阳是最合适的选择,刘邦的心中也这么认为。这似乎已经是定局了的事情,从上到下一直认同,皆大欢喜的事情。
然而还是有个不长眼的家伙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叫娄敬。况且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刚被征召准备派去甘肃部队背长枪的一个小喽啰,他对刘邦定都洛阳有看法,并且很不满。要说你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慌,中央领导拍板了的事,你一个傻大兵有意见,双方博弈的力量怎么对比好像都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有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事实证明,这个傻大兵胜了,并且胜的非常彻底。更为出奇的是,这个傻大兵的确很有一套,无论是这一次还是以后,每次提出的意见都会别出心裁,每逢别人反对的他就赞成,每逢别人赞成的他就反对,而通过实践证明,他每次都是对的。由此可见,真理真的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刘邦刚刚称帝,叔孙通的那套礼仪还没捣鼓成型,此时的刘邦还比较随便,更没有脱胎换骨,混混的血液还在全身乱流。正因有此,娄敬表现的机会来了。
娄敬被征召服役,拉辆平板车就上路了。途径洛阳,他准备见见自己的同乡兼朋友虞将军。这位虞朋友虽然是个将军,但远没有娄敬出名,因为他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让我查了大量史料,最终让我失望而归。
娄敬见到虞将军后,听说刘邦要建都洛阳,他非常不满,准备见见刘邦,因此就请虞将军帮忙。这位虞将军到也不是盖的,虽然名字没能留下来,但从这次表现来看应该在刘邦面前混的还是挺不错的,因为他顺利地把娄敬这个傻大兵引荐给了刘邦,并且还得到了召见。
会面的时间到了,娄敬捞起自己的破羊皮袄就准备登场。身边的虞将军一把拉住他,把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呵呵一笑,“还是换件体面的衣服吧。”
娄敬小眼一瞪,“我穿这有什么不好?不就是见刘邦嘛。”
虞将军无奈,只好硬着头皮领他进宫,这一路回头率非常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虞将军带来了个讨饭的。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是少数,连刘邦也被他的这身打扮迷惑了。一见面,刘邦忙问:“吃饭了没有?”
娄敬一点也不客气,浑似到了自己家,“还没吃呢。”
一听他这么说,虞将军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娄敬则全然无视,胡吃胡喝大干一场,然后一抹嘴对刘邦说:“吃完了。”
他吃完了,刘邦把关心下属的话长篇大论的说了一遍,等他磕头谢恩,然后出门走路。然而娄敬的表现却大出他的预料,他不但不走还向前迈出了两步,这让刘邦很惊诧,难道还准备吃晚饭?
就在刘邦诧异的档口,娄敬说话了:“陛下要定都洛阳?”
“是啊?”
“难道想要和八百年周朝比兴隆?”
“是啊?你有意见?”
娄敬也不管刘邦脸上不屑的表情,接着喷着唾沫说,“您夺取天下的方式和周朝不同,怎么能够同样在洛阳定都呢?”
刘邦诧异了,这不无理取闹嘛,你一傻大兵千里迢迢跑过来,看你可怜,才管你吃顿饭,你还瞪鼻子上眼了。没好气地反问了一句,“这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娄敬接着用文言文长篇大论了一番,不过我不想照搬他的原话,但他的主要意思还是要介绍一下的。他的核心观念如下:人家周朝积德行善几百年才取的天下,你才捣鼓几天呀?人家是算是个老地主,而你只是个暴发户。
他的一段话差点没把刘邦气背过去。就在刘邦准备发火时,娄敬说到了核心:“洛阳四处平川,无险可守,并且道路畅通,如果各地叛乱,由水路也好,陆路也好,都可很快到达。”接着他又下了一个定语:太平盛世可都洛阳,乱世则无异自寻死路。
刘邦听着他的分析,眉头慢慢锁紧,“该定都何地?”
娄敬走到当殿悬挂的地图旁,伸手指向了关中,“这里地产丰富,百姓富足,并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退可以保守关中之地,进也可拥有天下。”
他的分析无疑是对的,刘邦闹了这么长时间的武装运动,这点常识他还是很明白的。娄敬退出后,刘邦把反复思索着这个人的话,愈想愈觉得有道理。他开始有些相信这个傻大兵了。
平头老百姓搬个家还能把人累的半死,别说要迁都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弄不好就得几年动荡,甚至会影响后世,这让刘邦有些犹豫。刘邦这么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逢自己拿不定注意时就爱找一个人聊天,这个人就是张良。
当他把娄敬的话向张良复述一遍后,张良两眼冒光,“这个注意好。”
好了,第一军师赞成,那就只剩下拍板了。虽然还有一些人站出来唱了一阵反调,但刘邦这一次是铁了心要迁都,既然老大要挪窝,其他人也不好太坚持。
几天后,刘邦就找来萧何,让他兼任包工头,催促其赶去咸阳,重新盖房,为这次搬家工作做准备。这一修就是三年多,直到汉七年(公元前199年)方才竣工。竣工典礼就是上一节中讲到的朝仪表演。至此,刘邦正式建都咸阳,史称西汉。
还值得一提的是,娄敬自从跑来混了一顿饭,说了一段话后,没再去甘肃扛枪,而是留在了刘邦跟前当了个郎中。更为关键的是,从此以后他不再姓“娄”,而被刘邦赐了个姓——“刘”,从此这个家伙就被改了祖宗,成了刘邦的亲戚。不过他还有表演的机会,等我们的故事情节需要他露头时候再让他出来冒泡吧。
第六章 旭日东升—(五)定朝仪
刘邦接二连三地办完几件实在事后,声望日隆、帝位愈稳,此时的他应该是惬意的,但事实情况也并非如此。人只要活着,就有很多不顺心的事萦绕于心,斩不断理还乱,无论是帝王还是小民百姓都是如此。不过按照客观规律来讲,地位越高,烦心事就越多,刘邦亦然。实际上,我们在上一节已经提到了刘邦现在面临的这个烦心事,只不过为了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没对其进行叙述,现在该腾出时间来讲一讲了。
由于刘邦出身草莽,为人粗狂,讨厌繁文缛节。称帝后,第一时间废除了秦朝的仪式法度,一切从简。仪法这东西,如果太麻烦的确让人很讨厌,但如果真没有的话,更会让人受不了。
刘邦的“一切从简”就让他亲身感受了一次什么叫“受不了”。在分封天下时,引来诸将争功,这帮大爷们在朝堂上大呼小叫、哭爹骂娘,甚至还有人拔出剑来随意敲打,有时候连刘邦都约束不了。要说这群大爷们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人都是战场上的魔王,在死人堆里养成的很不好(或者说很好)的生活习惯一时半刻还真改不过来,刘邦在内心深处是理解的。但理解不代表就能接受,现在的刘邦都有些受不了他们了,连他自己都没弄明白过去的那些日子里,自己怎么就和这帮没素质的家伙混在了一起,想想都让人头疼。
人都是这样,随着身份的变换,过往习以为常的事情,会渐渐有些不适应。在以往的日子里,这群大爷开怀骂娘好像也没觉得不合适,可自从称帝的那一刻起,他突然有些不太舒服,可具体不舒服在哪连刘邦自己也说不清楚。
刘邦说不清楚,可有人替他说清楚了,替他说清楚的这个人叫叔孙通。
叔孙通是个读书人。读书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读书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