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黥布盯着庸城轮番敲打的期间,一支骑兵转而向南,绕道九江,跑到了黥布的大后方。这支汉军的主将也是我们的老熟人——灌婴。
前边介绍过这个人,他是个爱惹事的主,一天不打架,浑身都痒的慌。这次他偷偷溜到了黥布的大后方,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次瘾。
在这里,他犹如入无人之境。具体怎么打的,我不想胡编乱造,因为史料里没有记载,但他的成绩我们还是可以排列一下的。这些成绩很能说明些问题。
攻相县,大败黥布别将的军队,斩杀亚将、楼烦将共三人;大败淮南上柱国和大司马军队,亲捉左司马一人,斩将十人;随后一直把淮南败将残兵追到了淮河沿岸。
黥布跑到楚地和刘邦搞对峙,结果灌婴跑来他的老家,没头没脑地搅和了一顿,一举拿下了淮南。
如此一来,轮着黥布傻脸了。因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缺粮。他和项羽的遭遇真是如出一辙。
如此一来,士气大丧,这一下轮到黥布挠头了。
随着战局的变化,刘邦又慢慢直起了腰杆,他该站出来表演了,因为钻在庸城的这一阵让他有些憋屈。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八)黥布造反(八)
每逢打仗,刘邦的小动作一直都是比较多的,从征调部队,到粮草供给,再到拉拢人心,每一步都是有板有眼、有条不紊。当初陈豨闹腾时,刘邦就在邯郸着着实实地搞了一次,这次黥布造反,他仍按自己的老套路出牌。
这段时间,刘邦忙着搞准备工作,还捎带难受一下刘盈。如果按刘邦的原意,这些准备还是不够的,还是很有欠缺的,还需要接着再搞的。
然而,黥布不是陈豨,他不愿意傻着脸看刘邦的表演。
黥布是个直性子,说整就整,绝不含糊。既然拉开了架子,那就爽爽快快地打,别搞那么多虚的,在这一点上,他和项羽属于一个类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的翻版。
不过通常情况下,盗版的东西,其质量是达不到保障的。黥布在行为风格上虽然类似项羽,可毕竟还是有些差距的。但盗版这种东西,虽然质量不比原版的好,但还是很有一些技术含量在里边,至少比那些没品牌的残次品要好的多。
讲到此,我想穿插一句话。
写这本书,我没准备刻意打击某个人、贬低某个人,虽然我有时候用的词语比较阴损,但只是个人说话风格的使然。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想吸引人眼球。
说实话,历史这种东西并不好写,有些东西如果不讲则不能展现故事的全貌,但如果平铺直叙地展开则索然无味,如果那样,也没人愿意去看,尤其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里,一般人是不会去关注这些枯燥的东西。对于网文,更是如此。
迫不得已,我只好拿故事中的主角,在不篡改历史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侃。如果哪句话,让一些读者不是太舒服,也敬请见谅,当然,我也会尽量把握些分寸,不会太为过分。
好了,回到主题上吧。
就在刘邦忙着做准备工作时,黥布热火朝天地搞开了。
黥布第一个搞的对象就是刘贾。他选择刘贾作为第一个打击对象,是很好理解的——刘贾离他最近。
黥布是淮南王,其属国在淮河西南岸。而刘贾这个荆王,其属国就在淮河东北岸。这两个人中间只隔了一条河而已。翻开地图看看,刘贾的位置明显摆在黥布的头顶上,犹如在黥布的脖子上悬了把利刃。不先把刘贾打掉,黥布这次造反就没什么意义了。
更重要的是,刘贾这一阵的举动有些扎眼。黥布很早前已经在周边安插很多斥候,随时汇报邻国动向。最近一段时间,其他诸侯国都比较安生,而唯独刘贾在四处调兵,整出来的动静还有些不小,这不能不引起黥布的重视。当然,他没想到刘贾闹出的这些动静,都拜吴臣所赐。
黥布动手了。
既不挖空心思地想理由,也没伤神费脑地搞战术,直接带领部队开进了荆国。
黥布擅长的就是闪电战,他的进军速度之快,大出刘贾所料。虽然刘贾有这个心理准备,仍被黥布打的满地找牙。
这不能说刘贾没尽力,只能说他和黥布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他这些天仓促的布防,根本顶不住黥布大军的摧残。因为他犯了个和陈豨一样错误——“四处设防,拒敌人于国门之外”。这种布局,对没打过仗的愣头青可能顶些用,可对打了一辈子仗的黥布来说,犹如没有设防。
如果这次刘贾把部队全部收缩回来,握紧拳头,搞那么一两个重点防御,拖住黥布,专等刘邦支援的话,那纵然黥布有通天本事,一时半会也奈何不了他。
然而刘贾想以一己之力做出些成绩,结果把自己给整惨了。应该说,他还是缺少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黥布的闪电战,就让刘贾吃了大亏。他还没反应过来,黥布大军已开到了城外。这没比组团旅行困难多少。
黥布的举动,让刘贾有些傻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弃城而逃,一路长跑,奔到富陵(今江苏洪泽县西北,现已被洪泽湖淹没)。
相信刘贾自从称王后,都没怎么锻炼身体,因为他的长跑水平很一般。他跑到富陵还没喘口气,黥布就追了上来。这里是刘贾的最后一站,因为黥布赶上后,一点也不给他面子,直接砍掉了他的脑袋,过早地结束了这次长跑比赛。
刘贾的表演就到此为止了。
我在这里把刘贾讲的有些不济,这的确是事实,但也不能全盘否定他的功绩。虽然他这次的表现很差劲,但还是给黥布制造了些麻烦,在黥布旅游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些障碍,关键是为刘邦调集大军争取了些时间。这是他的功绩。
当然,如果他能搞个重点防守,拖住黥布,等刘邦赶来后合伙欺负黥布的话,那他的名字可能在我们这本书里出现的频率会更多一些。然而很可惜的是,他没有这么做。
黥布搞完了刘贾,另一个人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他的眼帘。这个人就是楚王刘交。
前边介绍过,刘交的专业特长是写诗,在打仗这个学术领域里,他还不如刚刚丧命的刘贾。
黥布来了,当然刘交也准备做些工作。他虽然是个学究,但也决不是任人欺负的主。在黥布赶来之前,他也做了个自认为很上档次的军事部署。
他的部署是这样的,把楚国大军兵分三路,摆成犄角之势,准备采取侧翼包围、互相救援的办法,让远道而来的黥布喝上一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布局不错,这种布局说不定还能包了黥布的饺子,一不小心还会要了黥布的命。
的确,如果把人都整成个机器,没有思维、没有想法,那这种布局完全可行。当然,如果刘交率领的楚军是学过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军队,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这么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句话:“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这是我在孙子兵法里那几段长篇大论中,摘抄合并出来的一句。古人说话比较饶舌,让我们看起来比较费力。翻译过来,意思就很浅显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军心容易涣散,因此要统一军队的意志。
然而刘交一直以来在搞《诗经》研究,对孙子并不怎么感冒,因此,他不准备借鉴老前辈说的话。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注意到其中的危险,就在双方开展前,就有人建议:兵分三路,如败一军,则其余皆散,如何相互救援?分兵不如合兵。
不幸的是,刘交根本听不进这些人的话。
实践的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最终对阵的结果,真的验证了这一点。
黥布到来了,逮着一军穷追猛打,把这些仁兄们折腾的哭爹叫娘,而另外两支部队根本没过来帮忙,直接解散,回家种地去了。
刘交傻脸了,面对这种局面,也只好拍拍屁股走路了。
不过刘交应该在研究《诗经》的同时,还是比较注重锻炼身体的,因为他这次跑的比较彻底,一口气跑到了蕲县(今安徽宿县)。到这里后不用再跑了,因为刘邦已经赶到了这里。
接力棒交给了刘邦,下边的工作就由刘邦亲自来搞吧。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七)黥布造反(七)
说起来,刘邦还是挺可怜的,从四十多岁开始闹革命,一天到晚东奔西跑的忙活,辛辛苦苦二十年,挺不容易的。要说六十多岁的人了,到退休年龄了,也该歇歇了。
既然刘邦该歇了,那作为儿子的刘盈就应站出来干些活,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子扛着炸药包,东奔西跑地忙活几十年;然而临老了,让儿子干次活,还使一些人认为“事危矣”。这明显有些“坑爹”。
刘邦的命令下发后,作为当事人的刘盈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不愿意去,但又不敢拒绝。也并不是他品格多么高尚,只能说他是个老实人,隔代继承了刘太公的基因——不擅长闹腾。一句话:他没这方面的能力。
都已21岁的人了,古人既不上高中考大学,又没有晚婚晚育的限制,就刘盈现在的年龄,在当时怎么着也该归到“男人”这个序列里边了。更何况,灌婴二十多的时候,已经在战场上横冲直撞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刘盈活的有些窝囊。
纵观他多年来的表现,就不难理解刘邦这一阵的态度。就刘盈那窝窝囊囊的性格,刘邦要不挖空心思换了他,那才叫有悖常理。
刘盈心里发虚,因此就去向吕雉求救。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吕雉既然生气又无奈,最终叫来了吕泽和吕释之商量。
应该说,这是一次机会,如果刘盈能顺利灭掉黥布,一则可以稳定其在老爹心中的地位;二则可顺利接管兵权;三则也可得天下民心。真若如此,那所谓的“易储风波”将彻底消于无形。因此,吕雉等人还是有些赞同的。
当然,机会往往伴随着风险。到底是“机会”多一点,还是“风险”多一点,这与个人能力有关。如果是后世的那个叫刘彻的人遇到这种问题,肯定是微微一笑,根本不会把放在心上,因为对他来说这根本不算个事。而对刘盈而言,这是个天大的困难。
但无论怎么说,吕雉等人准备尝试一下,不过前提是让吕家嫡系们过来帮忙。事实上,吕家的人在黥布面前还真不见得管用。
就在吕泽等人替太子谋划出兵方略之时,有人来找他说话了。找他说话的人就是上节提到的“商山四皓”。
他们不是饶舌的人,所说的话也是开门见山的。“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这句话实际很好理解,“太子”是什么样的位置?那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在他这个位置上,干不干活倒无所谓,只需锻炼锻炼身体,别死的太早,熬到老爹闭气,就能功德圆满。
如果哪位太子精力充沛,闲不住,想干点活,那对不起,通常情况下,还没等他干完活,“太子”那个位置可能就该交出来了。
有几年社会经验的人也许会有样的感受。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干可能不会犯错;如果你多少干点事,总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些把柄,在你身上做一些文章,纵然奈何不了你,也能弄你满身腥,恶心你一把。
小人物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何况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太子”?说不定活还没开始干,花边新闻就先传了出来。
四个老爷爷还有更厉害的话要讲给吕泽听呢。“太子所率诸将,皆圣上所选的天下枭将。此番出征,无疑使羊将狼也,定不肯尽力,其无功必矣。”
这句话,的确说到了精髓。打仗这种事,领军主将很关键。并不是你的地位高就能让手下人信服的。真正有本事的将领们,都是很有性格的人,你如果威信不够,或者是个半吊子,最好别在他面前指手画脚,说不定你一句话还没说完,立刻就被冷言冷语反驳了回来。你还别不服气,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些老粗们,大都不怎么会考虑你面子上的问题。
所有的这一切,都基于主将个人的本事。但很不幸的是,刘盈根本没这个能力,这一点四个老头看的很准。当然,吕泽自己也很清楚。在诸将面前,别说刘盈,连自己的话也不会有多大分量。
因此,吕泽陷入了沉思。
四个老头接着说话了,“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圣上常言‘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此番出征,代太子位必矣。”
话已经说的很直白了,吕泽等人准备进行的尝试似乎已经没那个必要了。吕泽顺口问了一句:“该当如何?”
“让皇后承间泣言,尽述诸将之强,而太子之弱,此行不易见功。可请圣上扶病率军,诸将定将尽力,黥布定会手到擒来。”
后边发生的事情就有些程序化了。
随后的几天里,吕雉天天跑到刘邦跟前哭。要说这个女人的眼泪还是很起作用的,在三番五次哭诉后,还真起到了效果。事情的走向,也完全按照那四个老爷爷所设定的步骤进行着。
事实上,刘邦这次让太子将兵是有意为之。这些年来,换太子的想法他从来没有中断过,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身体状况愈来愈差,这个想法变得异常强烈。
而他清楚,刘盈没有犯过什么错,并且就他那老实巴交的性格,也绝对不可能会犯什么错。如果硬等着刘盈露出什么破绽的话,只怕是没多少希望了。
因此,刘邦准给给他找点事情干干。黥布造发,刘邦恰好有病,此时让太子“露脸”似乎是最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能偏心到这等地步,真够让人无言了。
然而,刘邦的这种心思,还是被人发现了。吕雉现在的行为,很明显是窥见了其中的奥妙。并且经她这么一搞,满朝文武全部都知道了太子并不适合带兵,如果此时强令太子出征,纵然他弄出事情来,自己也不容易下手。更何况,刘邦也不愿意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人马,让那个“败家子”随便去挥霍。
在吕雉的哭声中,刘邦怒吼一句:“知道那小子不足派遣,还的老子亲自出马吧!”
好了,吕雉想要的结果得到了。不过,刘邦也彻彻底底把刘盈看扁了。
而就在此时,黥布闹出的动静已经很大了,因为有一个人已经交出了性命,这个人就是刘贾。
应该说,刘盈的运气还是太好,能让老爹扶病亲征,并不完全是因为他老娘的眼泪,他更应该感谢黥布的配合。所有的一切都怪黥布的能力太强了,他没头没脑地跑到刘贾的地盘上,顺利地砍掉了他的脑袋,也让刘邦暂时放慢了“易储”的步伐。
好了,回到我们的正题上吧。黥布和刘邦都先后登上了擂台,该看他们的表演了。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六)黥布造反(六)
刘邦想办成的事情,实际上也没什么新意,也就是我们在前边用了两万多字也没把弄明白的“易储风波”。
这段时间,起来闹腾的人有很多,闹出来的事情也很大,让我没机会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因此让相关人等凉快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是,我的介绍方式,对这些人是不怎么公平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消停过。
刘邦一如既往地构思着“易储”方略,吕雉和戚姬也忙着互相掐架,群臣们依然在顽强地反对着,这种态势从来没有终止过。
只是在这段时间里,这些人都没有做的太为过火,没搞出多少吸引眼球的事情,因此我很不够意思地没在这件事上着笔。
现在机会来了,那我们就接着讲吧。
吕雉和戚姬这两个女人,如同登上擂台的拳击手,瞪着双眼在对方的身上寻找破绽,你来我往、也毫不客气地向对方的脸蛋上招呼。
这段时间,算是吕戚二人对抗赛的僵持阶段。
戚姬的靠山是刘邦,而吕雉的帮手则是群臣。如果按照打群架理论来探讨的话,似乎人多一方实力会更强一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刘邦是目前大汉天下唯一的老大,他的态度将决定着事态发展的走向。
应该说,“戚姬进攻、吕雉防守”是此段时间二人pk的总体态势。
戚姬的进攻手段我们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大概说来就那么两招:一是枕头风,二是掉眼泪。虽然说起来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刘邦就被她的这两招弄的晕头转向。
而吕雉就有些被动了,她也想吹枕边风,可关键刘邦人家根本就不过来;她也时不时会流几把眼泪,可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戚姬能用的招数,对吕雉来说基本上是无用的。
但吕雉还是有一些技术手段的。她与戚姬最大的差别是她懂政治,更会搞政治。她很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该见什么样的人,该干什么样的事。连拖带拽地和群臣打成了一片,在“易储”这件事上,几乎把大臣们的观念给统一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吕雉前段时间连着办成的两件漂亮事,一是诱捕韩信,二是绞杀彭越,不光把群臣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连刘邦也对她刮目相看。如果这是个男人的话,刘邦会把他当成主要对手的。然而,她的身份,既不耽误办事,还不会引起怀疑。
至少当时的刘邦是没有产生多少怀疑的。但极为可惜的是,经过吕雉一段时间的闹腾后,帝王们再也不敢小觑女人了,颇为重视地把身边的女人们作为重点防备对象,还起了个专业术语——“女人不得干政“。
吕雉所取得的成绩虽然比较显眼,但在这次对抗赛中,依然处于防守位置的。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不是太为被动,还常常腆着脸跟着刘邦。人家不叫她,也不怎么待见她,但她义无反顾地紧紧跟着。当然,她的这种举措,也并不是为了和刘邦修好,主要目的就是别让刘邦胡说话,纵然胡说,自己也能及时现身,最起码会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说白了她这是监视。
这段时间,吕戚二人的攻防态势也就是如此了。如果一直这样搞下去,应该不会爆出多大冷门。然而,爆冷门的机会还是来了。
爆冷门的机会就是正在讲的“黥布造反”这件事。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黥布造反”和“易储”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可能联系到了一起,并且还成了个机会?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之所以说“黥布造反”这件事成为“易储”的机会,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主角刘邦,准备在这件事情上做些文章。
落实了吴臣的站位问题,增强了一些信心;听完了薛公的分析,增加了一些底气;安抚了冒顿,又增长了一份豪气……至此,刘邦认为黥布闹不出多大的动静。因此,他准备在这件事上做些文章,最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刘邦做的文章很简单:命太子刘盈率军平乱。
这个诏令似乎没有什么扎眼的地方,甚至会有人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差事,因为刘盈经这么一搞后似乎有了兵权。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只能说明你不太懂政治,也不太懂军事。
当然,对这两门学科,我也不懂,如果没有史料的帮助,我也只能抓瞎。
我们不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懂,就有一些高手,能在第一时刻窥见其中的奥妙。
这次率性窥见奥妙的人就是那四个老头——“商山四皓”。
姜是老的辣,这一点也不假。这四个老头虽然智商不能算是最高,但经验比较丰富,“跨过的桥比别人走过路还长”,在他们面前耍花招,那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四个老头一合计,觉得不妥。我们跑这里干什么来了?保全太子。既然如此那就得和太子待在一起吧?也得干点实事吧?然而吃饭喝茶我们能行,并且还比较拿手,但是打仗,这四把老骨头加起来也顶不了一个人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窥见了其中的迷局:“太子将兵,事危矣”。
这四个人从出山以来就没干过一件实在事,吃完饭聊天,聊完天吃饭,中间穿插一些睡觉时间。这种日子过的非常惬意,也比较畅快,况且这四个老头也没觉得不好意思。
事实上,吕雉、吕泽等人也没准备让他们去干正经事,说白了就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等有了机会去刘邦跟前晃荡晃荡,摆摆排场罢了。但很可惜的是,刘邦这么多天以来没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让当事人还是多少有些失望的。
然而让吕雉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危局恰恰就是这几个被用来装点门面的老头,适时地替她们解开了迷局。
事实证明,吕泽当初的辛苦没有白费,他费尽心机地把这四位老爷爷请下山,还真是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吕家的这次投资是赚大发了。
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五)黥布造反(五)
黥布这次造反,引来不少人的关注,有疑惑的,有担心的,有高兴的,有发愁的,无论怀揣的是哪种心情,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极为重视。夏侯婴就是其中之一。
夏侯婴这个人打仗生猛,极为忠诚,话语不多,但心机不重,总的来说他办出来的事情,绝不会让人讨厌。当然,也并不代表他和老大不唱对台戏,曾经刘邦彭城大败慌忙逃命时,三番两次踹儿女下车,夏侯婴就抗了一次命。但这种抗命,并不会影响其在老大心中的位置,反而加重了自己的分量。
刘邦对夏侯婴是无比信任的,因此这位夏侯兄每次说出来的话,刘邦都会给他几分面子。当初是他救了将被砍头的韩信,给了姓韩的继续活命的机会;后来是救了季布的性命,让那个姓季的人继续他的传奇生涯。由此可见,夏侯婴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很有挖掘人才的能力。
一句话,夏侯婴是一个有眼光、有思想、很踏实、很忠诚的跟随者,是刘邦的嫡系。
这一次,夏侯婴又为刘邦挖掘了个人才。
刘邦的跟前真的是能人辈出,为把这段故事讲清楚,我尽量少牵扯进来些人,免得混淆读者的视线。但有些人,还是需要穿插一下的。虽然这些人就露那么一两次脸,但不拉出来遛遛,就很难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夏侯婴这次发现的人姓薛,名字不详,史书里称之为“薛公”,曾当过楚国令尹。
提到“薛公”这两个字,我就头大。实际上在楚汉争锋之时,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被称为薛公的人,史料记载那个人早被灌婴砍死在马下,我在前边也是提到过的。
然而,这个地方又冒出了这么一个人。要说姓薛的人有很多,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人,可史料偏偏不加以注明,也不写清楚人家的名字,一个代号就直接了事。这种前颠颠后倒倒的叙事方式,让人抓狂。
事实上,我也没弄明白这两个“薛公”是不是一个人,因为在查阅了有限的史料后,我崩溃了。因此,只好权且认为这个称号所指的并不是一个人吧。
这位薛公同志目前是夏侯婴的门客。虽然相处的机会很多,但直到这次对话后,才真正被夏侯婴发掘出来的。
黥布这次突然造反,让刘邦有些措手不及,一时半会没拿出具体方略来,这让一些人很是操心,这些人中包括夏侯婴。
夏侯婴回去后,和自己有限的几个门客探讨黥布造反的事情。他对黥布的行为有些疑惑。
薛公站了出来,“黥布故当反!”
他这句话算是语惊四座。
薛公接着说话了,“朝廷前年杀韩信,去年斩彭越,此三人同功一体之人,自疑祸患及身,故反耳。”
夏侯婴随即问道:“可有对策?”
薛公呵呵一笑,接着说道:“大人为我引荐主上,我有良策对应,黥布此乱不足虑也。”
薛公的机会来了,因为夏侯婴真的为他提供了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夏侯婴真是太有眼光了,推荐韩信是他的得意之笔,推荐这个薛公算是他的收官之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引荐的几个人都没给自己丢脸。
站在刘邦的面前,薛公开始了他的表演。
刘邦虽然看不起儒生,但事到临头,还是想听听这位大言不惭的老头有何高见。
“先生有何良策?”
薛公深深一躬,款款说道:“黥布反可用三策。用上策,那崤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了;若用中策,胜败结局未可知也;若用下策,陛下可高枕无忧也。”
薛公的这个开场白很漂亮,给领导汇报工作,就需要这么一二三地进行罗列,一旦罗列清楚,剖析有理,立刻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也能为自己争取些彩头。
刘邦就被他的一二三理论吸引了,好奇地问道:“何为上策?”
“黥布若东攻吴,西占楚,兼并齐鲁,传令燕赵,则崤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了。”
“何为中策?”
“东攻吴,西占楚,兼并韩魏,占据敖山谷仓,封锁成皋,那胜败未可知也。”
“何为下策?”
“东攻吴,西取下蔡,辎重转移越地,而黥布本人还归长沙,那陛下可高枕无忧了。”
薛公说的都是些地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地图,把地图看明白了,就知道薛公所说的内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简单说来,齐鲁之地西据险地,东临海边,要造反,这无疑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