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真正帮了萧何的却恰恰就是这位仁兄。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萧何这次落难能得到陈平出手相助,是值得庆幸的。

    陈平是个是个滑头。在战场上,他每次都能想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办法,让刘邦解决对手或化险为夷。而在朝廷,他却是个墙头草,“老大说行咱就行,不行也行”,几乎没一点原则性可讲。在他的这种办事方针下,出格事不干,过头的话不说,贪点污、受点贿,日子过的很惬意。刘邦把所有人都怀疑了个遍,偏偏对这位满肚子坏水的仁兄信任有加,这真是难能可贵。

    陈平这次出手,要说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萧陈俩人多年来的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早在陈平刚投奔到刘邦麾下时,由于贪污被诸将告发,萧何及时出来帮忙打圆场,后经陈平自己有力的说辞,才安然度过了那次危机。自那时起,这两个人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不过在日常的生活中,两个人接触的并不多,外人看起来,察觉不出什么异样,可事实上,俩人的私交不是一般的好。

    就在群臣敲锣打鼓地向皇帝请愿时,陈平暗自见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廷尉署一个姓王的卫尉。

    “卫尉”是个官职名称,始于秦,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有执金吾掌领,南军就由卫尉统领。

    卫尉下属设置卫尉卿、卫尉丞、公车司令等十六个大小官职,各有分工,人数不等,在此我就不一一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未央宫建成后,卫尉通常为两人,即长乐卫尉和未央卫尉。

    不过此时未央宫仍未竣工,当然也只有一名卫尉长官。但值得一提的是,本章我们提到的这个王卫尉,应该算是个“卫尉卿”,也就是说他并不是这个部门的一把手。

    然而这个人,却蕴含着无比巨大的能量。

    这个人,在这次博弈中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巧合的是,这个人是陈平的老相熟,并且关系密切。

    陈平这次造访,实际上只是教了这位王卫尉几句话。而事实证明,这几句话救了萧何的命。
第九章日落长河—(四)萧何的痛苦(四)
    刘邦灭掉黥布,撤军回京,途中绕道了老家沛县。这是他最后一次返乡。

    此时的刘邦已是个六十一岁的老头。四十七岁起兵,至今已有十四个年头。在彭城大败时,匆忙地往老家跑一趟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彭城大败时的那次回家,匆匆忙忙、失魂落魄,也有些丢人。而这一次,刘邦是快意的。以一个“亭长”的身份从这里出发,十四年后,以大汉帝国皇帝的身份回家,这是何等的荣光。

    这次返乡,刘邦是惬意的。在这里,他痛痛快快地作闹了半个月。这一次,应该是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

    在这里,他留下了很有名的一首诗——《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的三句,概括了其一生的作为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气磅礴的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雄主的本质。

    写到此,我觉得我依然没能真正认识这个人,没有真正讲明白这个人。对于这个人,我有些束手无策。

    但是,我尊敬这个人,无论我用过什么样的词语描述过这个人,但我依然尊敬他。因为,他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真正的伟人。这个人,值得顶礼膜拜。

    在沛县、丰邑作闹一阵后,刘邦终于起身回京了。在刘邦回京的路上,萧何的表演开始了。

    就在刘邦埋头赶路之时,一群百姓跑了过来,拦住了銮驾——告御状。这种情景,我们在电影里都碰不到几次,刘邦真幸运,能够参与表演一次,如果买彩票,肯定稳中五百万。

    老百姓要告的人就是萧何。萧何前一阵抢房抢地捣鼓事,强买民间房宅土地价值数千万,动静有些大,到现在终于开花结果了。

    这些人呈上了十几捆汇报材料,一二三四地列了一阵排比句,热情洋溢地问候一下萧何全家,然后成功地为萧何定了性:沽名钓誉,贪腐糜烂,扎烂别人气球,抢小朋友棒棒糖,头上生疮、脚底溃脓,彻头彻尾一个坏蛋。

    刘邦高兴了。真没想到,萧何同志还能做出这等事,还有机会挨骂,自己终于抓住了他的小尾巴,看来这个人也没什么大心胸,不足虑也。

    也许大家可能会疑惑,相国办坏事,皇帝不生气反而挺高兴,有些莫名其妙。实际上,这也很好理解的。刘邦关注的是自己的位置,当然他也并不是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但两者相较,他更倾向于前者。如果萧何一如既往的干好事,名声越高对自己的威胁也越大。所以,此时的刘邦是高兴的。

    但我个人认为,这次百姓拦驾告状应该是一次表演,萧何同志可能就是这场戏的导演,最少他应该算是个编剧。

    拦路告御状不是一件小事,更何况所告的人是当朝相国。无论是皇帝还是相国,平头小民都是得罪不起的,谁要不信你大可试试。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都会忍气吞声、背地骂几句娘了事,只要不是被逼上绝路或者神经有问题,绝不会傻着脸办这事。

    这是很好理解的。就凭这丁点理由去和权相叫板,定性你会败诉,没有人那么天真地认为皇帝能依法办事,再说那也不是法治社会。

    不要轻易去相信什么“告御状”能够解决一切疑难杂症,很多时候那只是一个象征性地口号而已,拿出来吓唬吓唬人,过过嘴瘾算了。皇帝们没那么闲,天天陪着你打官司。这条道路要是能走得通,皇帝家门口将会天天人满为患,这么一来,唯一一点好处就是增加了街头老大娘的茶叶蛋销量,别的事情不敢保证。

    所以,按常规套路出牌的话,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状告萧何这件事,很明显是有人在幕后操纵,具体操纵的人不用想就知道是谁。

    萧何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么一个保命的办法,不拿出来显摆显摆怎么也说不过去。当然,这种事情也不能胡显摆,要是折腾到周昌的手上,那个二百五肯定会甩开膀子死缠烂打。所以,最佳的对象就是刘邦,最佳的办法就是拦路告御状。看似折腾的动静很大,实际上影响面却很小,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

    应该说,萧何自编自导的这场戏,还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这些人的表演很出彩,也让刘邦很高兴。

    打发走这些人后,刘邦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他坐着马车、哼着小曲,连迎面吹来的冷风,也让他觉得无比舒畅。

    刘邦回京后,萧何第一时间前来拜见。他的确是应该来拜见的,一则出于礼貌,二则也要调研一下观众们对这场戏的认可度。

    萧何来了。

    刘邦笑了。

    刘邦歪着脑袋看萧何一会,如同发现了个新大陆,一脸坏笑地说到:“你行啊!竟然抢房抢地,当上了相国竟然会为自己谋福利了!你自己去向百姓请罪吧!”

    萧何是个老江湖,刘邦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又一次顺利过关了,不过嘴上还是要承认一下错误的,既然是演戏嘛,就需要把戏份做足。因此,萧何规规矩矩地磕磕头、认认错,痛心疾首地表达了自己痛改前非决心。

    萧何这次危机似乎要渡过了,不过这只是似乎而已。

    此时的萧何是兴奋的,真没想到这么个馊主意竟然如此有用,因此他和刘邦一样喜形于色,俩人又默契了起来。

    不过通常情况下,人不能太高兴,高兴的太狠就容易得意忘形,萧何这次就犯了这个毛病。萧何的得意忘形,让刘邦那刚刚缓解了的疑心病,又加重了起来,差点没要了萧何的性命。

    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是做不得假的,这完全是由性格决定。纵然在某件事情上玩玩手段、弄弄假,看似表演的不错,取得了一些短期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暴露自己的本色。

    萧何就是如此,他本身就不是那种抢房抢地的主,虽然在这件事情上表演的很精彩,但用不了几个小时,就能让他的本性暴露无余。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与其违心作假,不如展现本真,纵然见疑,也不会把事情弄糟。萧何这一次作假就吃了个大亏。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他没能弄明白说客之言的精髓,既然让你去抢房抢地,那从此开始,你就不再是原来的萧何,不再是为民请命的萧何,而是一个背弃民意、惹人唾骂的萧何,最起码你不能再按原来的套路出牌了。

    然而,萧何没能搞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只认为做做假混过了关,就可以大摇大摆地、一如既往地做事。事实证明,他错了。

    当然,严格意义上也不能说是他错了,更不能说是刘邦错了。他们都没有错,只能说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将要过去了。功成名就之后,的确是需要往后站站,给别人腾腾位置,让别人上台表演表演。你一个人把戏演完了,那些龙套该怎么摆置呀?更何况,还有很多大腕等着上台呢,你总不能死乞白赖地不挪窝吧?

    就如一场精彩的电影,**过后就是结尾,萧何主演的这部电影该收尾了。
第九章日落长河—(三)萧何的痛苦(三)
    实践证明,每逢打仗,刘邦就容易犯病,并且他的这个毛病,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动静大。

    前两次,刘邦做的还是比较隐晦、比较照顾萧何的面子,但黥布造反所引发的这次犯病,刘邦搞的就比较明显、比较直白、也比较不给人面子。这一次,萧何同志被逼得差点抓狂。

    汉十二年秋,黥布起兵造反,刘邦在京城打一阵连环拳,难为一把太子刘盈后,亲率大军前去讨伐。

    好了,至此开始,萧何的好日子到头了。

    刘邦走后,萧何一如既往,踏实的做人,卖力的干活,办出来的事情有板有眼,无可挑剔。但不巧的是,他的行为没赢得老大的赞扬,反而引发了怀疑,这真是难能可贵。

    刘邦这一路过去,不光关注黥布的动向,还很关心萧何的生活。可以说,刘邦这次出差,算是把心给操碎了。

    刘邦离开京城的第二天,就打发使者返回了长安。使者板着脸跑到萧何家里,大吼一声“圣谕!”慌的萧何全家跑出来磕头。

    萧何本以为刘邦有什么重要安排,却听使者憋了半天问了这么一句:“相国何为?”

    我靠,这有些无厘头了。你说他一个相国待在家里能干些什么啊?此地无银三百两,刘邦的这句问话明显是在怀疑自己。

    萧何很紧张,他知道刘邦犯病了。因此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哭笑不得地交代了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只差点记录下一天吃几碗饭、去几趟厕所这种琐碎事情。

    不过还好,听他说完后,使者换了个面孔,笑着向萧何行礼,表达皇上对他的关心,然后拍拍屁股走路了。

    刚把使者打发走,抹了一把汗,屁股还没挨到板凳上,第二个使者来了。这个人进门后,毫无创愿意地把上边的剧情重复了一遍。

    要说刘邦这种搞法,弄个一两次,敲敲警钟,吓唬吓唬萧何就行了,没必要三番五次地搞。

    然而,刘邦不满足这些,他要天天搞,他干脆组织了个慰问团,有秩序、分批次的轮番轰炸,几乎弄成了一天一问。

    这一阵最忙活的可能就是这个慰问团了,来来回回在那条路上跑了好几遭,翻来覆去就问这一句话。到后来,弄的萧何把日常起居背的滚瓜烂熟,逢人就想来两句。

    刘邦的这种举动,傻子都能看明白他在想些什么。

    萧何当然也明白,他现在几乎干不成啥正经事,一天到晚在背台词。按理说,背的多了,心里应该踏实了,可萧何没有踏实。当然,任谁都踏实不了,亏得萧何心里没鬼,要不然早就蹦出来了。

    此时萧何的状态,可用一个词来形容——抓狂。他现在挠墙的心都有。

    要说这也怨不得刘邦,他此次的行为是有一些理论依据的。

    萧何经营关中多年,声望很高,民心所向。按理说这是好事,对萧何本人来说他是有这个资格的。但不幸的是,这个好事却给萧何带来了天大的危险。

    事实上这很好理解,刘邦很重视自己坐的那张板凳,最怕有人来抢。当然那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徒对他的这张板凳是无缘消受的,而那些民心所向、声望极高的人却容易染手,因此他对那些想尽办法搜罗人心的家伙,通常是不会手软的。不管这些家伙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让刘邦察觉到危险,就会毫不客气地要了他的命。幸运的是,萧何同志中奖了,他很符合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在“易储”事件中,萧何的表现差强人意。按理说,皇帝想干成点事,如果遭到反对,那丞相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要学会替领导被黑锅,帮助老大实现梦想。然而,萧何没有背锅精神,不但没站出来帮忙,还带头和自己搞对峙,完全是在帮倒忙,这使刘邦很生气。生气之中隐藏的是一丝恐惧,因为有一个词语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吕党。

    从古至今,党争是屡禁不止的,这一点刘邦很清楚。但他没想到吕家的势力会有这么大,连大汉丞相也归其麾下,着实让人恐惧。

    “吕党”这个词,我在前边没有提过。事实上,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吕家已枝大根深,气候已成。但吕雉毕竟是自己的老婆,刘邦一直不愿意向吕家动手。虽然没动手,也并不代表自己怕他们,后来那个樊哙正因为此而差点掉了脑袋。

    当然,“吕党”这个词,也是刘邦挖空心思要“更易太子”的一个因素。

    刘邦虽然疑心重,但忍劲还是太大,心肠还是有些软。正因为他的忍让,差点葬送自己的百年基业,这是他不曾想到的。如果让朱元璋和他换换位,相信吕家的人早就死绝了。

    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让刘邦那个本就很好的职业习惯更是大放异彩,他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对待每件事,审视每个人。

    刘邦这次对萧何的问候,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萧何不傻,因此他很害怕。但除了挠墙外,一时半会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下去,毫无意外,萧何很快就会玩完。

    但幸运的是,有人及时站出来替萧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有些损。

    就在萧何痛苦地挠墙时,一个说客跑来了。这个人并没能留下名字,但他却想到了个看似很扯淡,却很实用的办法。

    说客开口了。

    这也是一个说话不绕弯的人,他的开场白很直接,和前边那个召平如出一辙:“君灭族不久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很有些意思了:你全家快死了!

    萧何很无奈,隔三差五就会有人跑来把自己全家诅咒一遍。可自己还很不争气,总给别人提供这个机会。日子过到这个份上,他这个“相国”也真够无奈的。

    萧何还是脾气好,要是碰见脾气暴躁点的,管你说的有理没理,二话不说先抓起来砍掉了事,相信就没人敢在他面前这样说话了。

    不过,幸亏萧何没把说客砍掉,要不然,自己可真就玩完了。

    说客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内容却很有用,他先替萧何分析了一下时代背景,讲的很透彻,也让我很省气,无需再搞研究、做分析,多费口舌。

    说客的话是这样说的,“君贵为相国,功第一,有何封赏可以复加?然君久留关中,深得民心,十余年矣,此不可久也。今圣上屡问近况,畏君以威望而倾动关中。君危矣。”

    事实上,说客说的这些东西,萧何自己也很清楚,刘邦这段时间的行为,傻子都能看明白,何况是混了这么多年的丞相。可不幸的是,他看到了这一层,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得不信服“当局者迷”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对了。

    萧何问道:“该当如何?”

    说客一挤眼,笑着说道:“相国何不多置田产,低价赊贷,玷污名声。如此,圣上定将释疑也。”

    要搁在以往,谁要在萧何面前出这种骚主意,肯定会被结结实实地打一顿,而现在,萧何却没那份闲心。这个办法虽然损了点,但还是有些道理的。既然名声太好让老大怀疑,那就把自己搞臭。管他那,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反正现在的萧何也没什么好办法,与其挠墙还不如挠人。

    萧何开始挠人了。他挠的有声有色,和老百姓争房争地,搞的如火如荼。

    实践证明,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看来名声太好还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适当时候干点坏事,可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九章日落长河—(二)萧何的痛苦(二)
    至此以后,每逢刘邦出差,萧家父兄子弟都第一时间夹起皮包,屁颠屁颠的跟在身后,老老实实地搞服务工作。

    这些人有没有干活我不敢下定论,但他们在老大面前的晃荡还是颇有成效的,因为刘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拿萧何说事。

    也许会有人说,老萧家真是人才匮乏,萧何那么牛气,竟然没有一个兄弟子侄在战场上露脸,除了成功地当了段“人质”外,似乎什么都没干。

    事实上,没成绩就是最大的“成绩”,别说这些人没敢怎么表现,纵然想表现刘邦也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只是个“保障机制”,如果放他们出去,若那位仁兄一不小心丧了命,就不太好向萧何交代,也会让这个保障机制有些褪色。更重要的是,萧何坐镇老营,权力已经大的没边,如果让他的家属们接触到兵权,那简直是在玩火。刘邦没那么傻。

    这种套路,一直持续到刘邦称帝。大封天下时,这些人都混到了封赏,甚至都有了自己的“食邑”。老萧家真是成绩斐然,让同时代的很多人羡慕非常。看来常在老大面前晃荡还真是件不错的事情,最起码能混了个脸熟,多少都会有些收获。难怪一些人热衷于领导的行踪,生怕跟不上老大的脚步,原来如此。

    刘邦称帝后,几次出差旅游,没再叫这些人来陪。既然没有了保障机制,就容易让刘邦犯病。

    刘邦的疑心病就又犯了。

    汉十一年,陈豨造反,刘邦亲率大军赶去了邯郸。在这里,刘邦按照惯例打了一阵连环拳。

    就在刘邦勾着脑袋表演时,韩信的不地道行为暴露了。最终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成功地交出了性命。当然这些事情我们在前边是做过介绍的,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及时地向他表达了感谢——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甚至还调拨五百护卫随身保护。

    在很多人观念中,相国和丞相是一回事,事实上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丞相”这是个岗位名称,简单说来,这个岗位是百官之首,是个常设职务。整个封建王朝,几乎一直延续着。直到那个叫朱元璋的狠人横空出世,硬是组建了“内阁”,废除了丞相。朱元璋是个劳动模范,他精神好、体力足,皇帝、丞相的活一肩挑,干得风风火火。可他的后继者们却尝到了苦果。最终明朝的“内阁首辅”就重新承担起了“丞相”的工作职责。清朝前期,沿袭了明朝官职体系,依然让“内阁”代替丞相。直到雍正之后,又架空内阁,成立了“军机处”,统掌军政大权。这就是丞相的沿革。

    至于“相国”,并不是一个常设职务,是个断断续续存在的岗位,很多时候代表的是一种“名誉”上的封号。早在战国时候,称为“相邦”,刘邦称帝后,为避讳改为“相国”。这个职务,在战时的权力要比“丞相”牛气的多。简单点说,“丞相”只管全国行政工作,而“相国”则是军政大权一肩挑。当然,这个职务的权力大小,关键还得看是谁坐在那张龙椅上。如果龙椅上的那个人实力不济,很可能被弄成一个摆设,犹如吕不韦欺负小嬴政时的情景。也就是说,这个职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行使一些皇帝的职责。

    也就是说,刘邦这次为萧何安排的岗位,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大,只差没封王了。

    萧何封邑进爵,圣眷日隆,因此,很多人前来道贺。那场面,真是满堂春色、喜气盈庭。

    当然,萧何本人也非常高兴,大摆酒席予以庆贺,整个萧府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披麻戴孝地跑了进来。进门后一头爬在萧何的面前嚎啕大哭。这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真不知道哪个不长眼的家伙会在这个时候翘辫子,嗝屁的太不是时候。

    就在大家纳闷的档口,只听爬在地上的那个人念念有词,“萧丞相,你死的好早啊!”

    这一下,萧府上下可炸了锅。真没想到,竟然有人跑到相国家里砸场子,要么是神经有问题,要么是黄汤喝多了,或者是嫌自己活的时间太长了。

    因此,有人上来骂,还有人上来打,更有人准备冲过来把他扔出去。

    就在大老伙撩胳膊准备干些实事时,萧何竟然伸手予以制止。

    应该说,这是萧何的老熟人,他的名字叫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行事不拘一格。要是你度量不够大,千万别和他说话,不然能把你气死。真不明白,他当初是怎么在胡亥手下混过来的,还保住了脑袋,不能说不是个奇迹。秦亡后,召平隐居种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萧何入关,闻知贤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计议,获益匪浅。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萧何就是个真宰相。他虽然满肚怒火,但还是想听听这个召平能有些什么说辞。

    萧何不无生气地问道:“我进位相国,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在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衣衫,咧嘴一笑,看看了周围,不置一词。

    萧何会意,摆了摆手,示意群僚回避。

    待闲杂人等离开后,召平一抹嘴,开始说话了,“公祸患至矣。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设置卫队,我揣度主上因韩信刚反,现又疑公。况且,卫队只为护公?难道……”

    召平的话没说完,萧何伸手挡住了他的话头。召平的一席话,让他满腔的怒火消泯于无形,替代的是满身冷汗。的确,刘邦的性格他萧何是了解的。刘邦每做出一件事,你如果不想明白前因后果,可能连死都不知道是因为个啥。

    的确,召平是对的。

    萧何连忙问道:“该当如何?”

    召平又咧嘴笑了笑,“公可辞让封赏,以家私资助军需,如此,圣上定将释疑。”

    萧何的冷汗渐渐落了下来。

    当天,萧何遣使赶去了邯郸,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诚惶诚恐,辞让封赏,不敢授命。几天后,又变卖家私,换成军需,送往刘邦大营。

    刘邦笑了,他就要萧何的这个态度。每次他外出旅游,眼角的余光都一直盯着老家的萧何,这一次他放心了。实际上,萧何上一次辞让封赏,得到了刘邦认可,最终只是减去了五千户食邑的经济收入,至于“相国”这顶帽子和那五百名护卫还是保留了下来。

    萧何又一次顺利过关。

    看来人还是谦虚点好,俗话说“当局者迷”,听听别人的建议没什么坏处。

    萧何是个牛人,可我不想篡改历史,把他这两次成功过关,写成他自己的本事。但这样一来,让人觉得萧何也很一般,并不是智谋超群、机谋权变。

    的确,萧何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视角盲区,但他是个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的人。他的智商不算太高,他的权谋不是太深,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踏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能够走到现在,犹如金庸笔下的那个郭靖,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执着。当然,他也绝不是老实人,这两次保命措施就很能说明问题。

    总的来说,这个人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事实上,萧何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能在刘邦这个权谋高手下,干这么多年的丞相,心机绝不能太重,但也不能没一点心机。否则,脑袋会随时搬家。
第九章日落长河—(一)萧何的痛苦(一)
    在介绍老实人悲催生活的开始,还有一件小事是需要交代的,因为这件事情,将关系到燕王卢绾以后的生活状态。

    按理说,这种小事是应该到卢绾表演时再加以介绍的,可我不愿意打乱事件的先后顺序,希望能够展现当时的全貌,因此,在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在这里先把这件小事交代一下。

    事实上,就在黥布造反的期间,还有一个老朋友也没闲着,这个老朋友就是陈豨。大家可能会疑惑,陈豨不早死了吗?怎么现在又蹦了出来?

    实际我们在陈豨闹腾那一节中已经提到过,当时刘邦亲临代地,着着实实把陈豨揍了一顿,但并没能要了他的命。陈豨挨顿打后,一口气跑到了冒顿的面前,继承了韩王信的事业。

    待刘邦返回长安后,陈豨又跑了回来,在代地频繁骚扰,流窜作案,做出来的事情都不太地道。陈豨这段时间虽然蹦跶比较厉害,但只是在城墙外搞搞游行,捎带抢点生活日用品,并没有闹出大的动静。

    直到黥布造反后,陈豨第一时间嗅到了异样的气息,及时派人联络黥布。这一次,他们一拍即合。

    下边的剧情就有些老套了。黥布在中原腹地革命,他陈豨在边疆要塞闹腾。虽然刘邦又搞了一次和亲,稳住了冒顿,但挡不住陈豨闹腾的脚步。当然,冒顿本人还是睁一眼闭一眼,鼓励着陈豨的行为,期望着坐收渔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