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一来,一些学者开始迷茫了,也开始探索了。
人有百性。一件事情出来后,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看法;既然看法不同,那就容易引发争辩;既然要争辩,那就要组织一些说辞。折腾来倒腾去,各家学派纷纷登场了。
在这些学派中,对治国方略影响比较深远的实际上也只有道、儒、墨、法四家。我为了缩小胡扯范围,就对上边这四个家做一个简单介绍吧,至于其他学派,就不让他们在我这本书里“争鸣”了。
第一个学派:道家。
要说道家,不得不说老子,因为这是道家的创始人。要说在他之前已有关于这个学派的东西,比如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但在这里我就不再探讨这些东西了。不然的话,我就把这本书弄成学术论文了。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简单点说就是不折腾,任由事态自行发展。很经典的有这么两句话。
一句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就是说,不存在好也不存在坏,没有聪明也没有愚蠢,不宣扬宏达也不抨击渺小,所有一切敬请自然发展。
另一句话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按老子的说法,只要用了道家的办法,那一切事情都很简单。的确会很简单,因为什么都不用管,看看报纸、喝喝茶,吃过晚饭就睡觉,这种事情自然很简单。
可老子抱着自己的学说跑遍了列国,却没几个人待见他。一则他的性格不好,爱干架。二则他这套理论在当时不实用,大家都在变法,你什么都不干,硬是瞪着两眼等死。如此一来,自然没有哪个诸侯傻着脸去尝试。
这种结果让老子很崩溃,因此,道家又另辟蹊径,在自身的理论学说中衍生出两个副产品——“占卜”和“长生不老”。这算是道家的自我娱乐和自我安慰吧。
用“占卜”来预测未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长生不老”,则能在身心上得到更大的满足。你不是不让我管事嘛?那我就活时间长一点,看着你玩完。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阿q”精神吧。
第二个学派:儒家。
儒家我们实际很熟悉,他的这套理论体系我们宣贯了近两千年。简单点说来,就是以人为本,主张“仁政”,轻徭役,薄税敛,体恤百姓,注重教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虽然这个理论体系对我们影响很深刻,可孔子在世时,这简直是个异端。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在忙着打仗,你跑来宣贯“和谐社会”的好处,简直是没事找抽嘛,因此没人搭理他。
如此一来,儒家学说也衍生了一个副产品——“圣人”。
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长生不老”虽然差别很大,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满足的是**上升华,而儒家满足的是精神上的升华,不管怎么说,都是成功人士的标志。
第三个学派:墨家。
墨家一直是游离于政府边缘的学派,他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等主张,完全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提出来的。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清楚,从下往上提意见,除了能弄出一些宣传口号外,是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也达不到实际效果的。
不过墨家学说虽然没跻身朝堂,但也有个副产品——“剑术”。在当时,只要提到墨家子弟,通常会与剑客联系在一起。不得不说,老墨子还真是有一套。
第四个学派:法家。
这个学派我们实际也很清楚,简单来说,这个学派认为人性与禽兽无异,很没有自觉性,需要规范和束缚。对待这些人,必须实行“暴政”,需要严刑峻法。
要说这个学派最功利、最实用,也恰恰符合那段时期的需要。最终,这个学派率先等上了历史舞台,在秦国生根发芽。
法家也是有衍生产品的。产品就是“霸术”,所有机谋权变,实际上都与这个学派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很多不是这个学派的人,也会不自觉得利用一些这方面的东西,因为的确太有用了。
上边就是在春秋战国这个阶段,各个学派的治国理念。各有千秋,各有长短,但“法家”无疑是当时的胜利者。
第三个阶段就是秦朝,这是法家思想登上巅峰的朝代。法家思想护送秦王朝达到巅峰后,但又很快让它彻底崩盘,这在前边的章节中是做过介绍的。其成功因为“法家”,其失败也因为“法家”。实践证明,这个学派是绝对不能单独存在的。
写到此,这篇论文该收尾了,如果再不收尾,不知道读者有什么感想,反正我先要吐了。
总的来说,上边这些东西,就是曹参组织这次辩论会上的主要观点,我虽然拉拉杂杂都说了很多,但最终的选择权却还在曹参的手上。
上边这些东西,相信大家看了会很迷惑,实际上,曹参也很迷惑。这道选择题,并不是那么好做的。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
通常情况下,能被牛人认可的人,绝不是普通人,曹参就是如此。
虽然在前边的章节中多次提到这个人,但真正介绍的却很少。我这种写书方式,实际对他以及很多人是不公平的。但也很无奈,因为我不希望让太多的线索,影响故事的清晰度。
现在老曹同志终于要登场了,那我们就腾开场地让他亮相吧。
走上革命道路前,曹参和萧何很相似,都是大秦帝国的公务员。萧何是主吏,曹参是狱掾,一文一武,在沛县很有些声望。
巧的是这两个人关系很好,更巧的是他们都是刘邦的朋友。
实际上,这三个人的性格出入很大。
刘邦是那种粗线条的人,恢宏大度,不拘小节;萧何却是极其认真的人,谨慎细致,一丝不苟;而曹参则刚好居于两人之间,豪爽率直,但心思缜密且深藏不露。
这三个人能走到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合。
参加革命后,曹参和萧何的身份逐渐有了些差别。萧何主政,坐镇后方,内修政令;而曹参主军,紧随刘邦,冲锋陷阵。这种身份的差别,影响了两个人随后的位置排序。
在战场上,这个人疯狂的不得了,在前边的章节中我也简单的列举过,他一系列的“破之”,为刘邦的造反之业,填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
从沛县开始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西进关中、还定三秦,彭城大战、荥阳对峙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而在荥阳对峙之后,曹参离开了刘邦的视线,改变了作闹的方向。因为那段时间里,他陪在了韩信的身边,跟着韩信收复魏豹、踏平赵国、平定齐国。后来韩信挥师南下参与垓下会战,而曹参则留了下来,镇守齐地。最终让他和齐国结下不解之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曹参的身份为汉代理左丞相。
就战功而言,曹参的功绩远在周勃、灌婴、樊哙、夏侯婴等之上,甚至能和韩信比肩。当然,他缺少韩信的用兵大略,不自觉地就矮了三分。
刘邦称帝后,诸将一致推荐:曹参功列第一。
然而刘邦最终的评定结果却大出所有人的预料: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要说萧何和曹参的关系很是要好,只要当事人不闹腾,不管谁来当这个第一,都不会引发太大的纷争。诸将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刘邦也是这样认为。
可不幸的是,在名次排定后,刘邦做了一个生动形象但不是太恰当的比喻,即前边介绍过的“功人”和“功狗”的对比。
萧何是“功人”,诸将为“功狗”,不好意思,曹参对号入座的选择了后者。
这么一来,把曹参的肺给气炸了。这么多年来萧何钻在家里好吃好喝,轻轻松松地当了个人;而自己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地折腾,竟然混成了一条狗。
人是为了一口气活着,自从曹参被定性为一条狗之后,他开始发飙了。当然,曹参是不敢冲刘邦发飙的,他的所有怨气一股脑地朝萧何而去。
至此,只要萧何赞成的,曹参就反对;萧何说“好”,他偏说“坏”。他卯着劲和萧何唱对台戏。俩人的关系也越闹越僵,到最后大有拔刀相向的意思。
如此一来,刘邦受不了了。对刘邦而言,萧何很重要,但曹参一样很重要。这俩仁兄不断掐架,让老刘同志忍无可忍。
再后来,刘邦封大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不失时机地让曹参跟了过去,封他为齐相国(刘盈继位后,废除诸侯王国设相国的法令,曹参改任齐丞相)。把萧、曹这两位仁兄给隔开几千里,免得一天到晚没事找事的对骂。
曹参这一干就是九年。
这九年中,曹参做了很多事,他所作的这些事情,实际上有和萧何较劲的成份在里边。
你萧何能干相国,我也能干;你能干好,我也能干好,并且我还是个会打仗的相国,因为他时不时还会跑到战场上悠转一圈。陈豨造反时,他千里迢迢跑过去,给了陈豨一耳光;黥布造反时,他又一次跑过去,踹了人家的屁股。他在战场上的水平,的确远在萧何之上。
这些年来,他的主修专业是“打仗”,对“治国”这门学科,他基本上算是个门外汉。前边介绍过,曹参是个思维缜密的人,虽然这些年都在死人堆里打转,但一直都不是一个胡来蛮干的人。因此,曹参当上齐相国后,路数走的还是比较扎实的。
不懂“治国”那就学吧,虽然当时还没有设置这个专业,也没有专业的导师辅导,但揪几个夸夸奇谈的业余老师还是比较容易的。
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搞政治,不管是谁,哪怕是蹲在墙角吃油膜卷大葱的老大爷,也能唾沫横飞地给你抡两天。天下最不容易的事情还是搞政治,想把国家摆置的像模像样,搞的风调雨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搞政治”和“治国”严格意义不是一码事,但它们有相通之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法,在一件事情解决前,似乎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检验的只能有一个。成功了,有人会说:你看我说的对吧?失败了,也有人会说:我早知道那个不行。翻来覆去,他们都有理。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每步路都是在摸索中前行,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也不为过。
曹参开始摸石头了。
刚到齐国,曹参请来上百个穷极无聊的老头、失业在家的读书人,让大家济济一堂,提意见、想办法。好了,平台搭建了,那让他们表演吧。
这些人平时没机会在大庭广众下高谈阔论,现在曹参给他们搭建了这个平台,一个个抓住难得一遇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每个人都说的生动形象、振振有词。最终,还分成了几派别,把建议会改成了争辩会,完全把曹参撂到了一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有人正热情洋溢地抒发感情时,其他人会冲上来冷不防给他一耳瓜子。
事情弄到这地步,曹参无奈了,听来听去,也把自己给搞糊涂了。他的这种搞法,完全类似于频繁相亲的大龄青年,弄到最后,连相亲是为了干啥都把忘记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amp;amp;amp;lt;/a&;amp;amp;amp;gt;&;amp;amp;amp;lt;a&;amp;amp;amp;gt;&;amp;amp;amp;lt;/a&;amp;amp;amp;gt;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求收)
刘如意和戚姬先后挂掉了。
戚姬的死,刘邦留存的那些嫔妃们,算是被彻底清洗了一遍。
更重要的是刘如意也死了,算是开了个好头,按照吕雉的本意,要借着这股势头,把刘邦的那些儿子们也摆置摆置。
可不成想,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么不经刺激,看一下“人彘”,就被吓的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因此,吕雉消停了。这段时间,是吕雉掌国期间难得的平静时期。看来人还是有点牵挂的好,要不然,吕雉还不知道要折腾出什么离谱的事情来。
可就在这一片歌舞升平之时,一件大事发生了。这件事情就是西汉的开国良相萧何,临近生命的尽头。此时正是公元前193年7月,也是刘盈继位的第二个年头。
这一年,萧何65岁,要说他的年龄也不算是太大。然而,这些年来兢兢业业,已经几乎淘尽了他所有的精力。
那次刘邦的刺激,让他胆战心惊;后来戚姬母子的被杀,又让他本已憔悴的身心雪上加霜。
要说戚姬母子和萧何的联系并不大,可不幸的是,萧何曾陪着周昌同志为那母子俩奔波了一阵,说白了,他害怕吕雉秋后算账。
萧何是一个踏踏实实、谨小慎微的人,他没有陈平的那种智慧,没有张良的那种洒脱,也没有周昌的那种蛮劲,说白了,他是一个聪明的老实人。能把事情看明白,但看的不透彻,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每一件事情发生后,他都容易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琢磨,越琢磨越害怕。渐渐的把那些细如发丝的东西,看的比磨盘还大。
但这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也是一个正直的人。把国事放在肩上,义无反顾;把百姓放在心上,责无旁贷。做为西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他是称职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能被千秋万代所敬仰,主要基于这两点。
而此时,这个身心疲惫的老头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要说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除了嬴政哪一类神经有问题的人,会一门心思捣鼓长生不老学术研究外,绝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这一客观规律的。
况且死那么个把人,没什么大不了,几千年来似乎天天都在死人。可萧何的病危,对刘盈而言,却算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事。
刘盈虽然老实,但并不傻,刘如意和戚姬先后被害,把他刺激的及近崩溃。他现在对老娘有些失望,因此躺在床上除了在良心上对自己做一些谴责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在考虑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放眼朝堂,不是吕家的人,就是依附吕家的人;纵然有个别走正路的,要么自身实力很一般,要么关门闭户不露头,挑来拣去,就剩下萧何那把老骨头还在埋头拉套,并且影响力相当了得。如果想摆脱老娘的掌控,萧老头算是刘盈最后的一根稻草。
这是刘盈躺在床上琢磨了几个月才弄明白的事情。这个刚成年的老实皇帝,能想到这一层,已很不简单了。
可天算不如人算,刘盈刚想明白这一层,“萧何病危”的消息就传到了他的榻前。
闻得这一消息,无异于五雷轰顶,真是天不助我啊!
刘盈在床上躺不住了,让人抬着赶往萧府。
拉着老相国的手,刘盈泪如雨下。如果戚姬的死,他是伤感的话,这一次他是实实在在的伤心。
他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按抚慰眼前骨瘦如柴,也为大汉王朝奉献了全部的老相国;更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安慰自己并没躁动多长时间的心。一切畅想,都是美梦一场。
临了,刘盈榻前问道:“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代之?”
记得在刘邦临终前,吕雉曾问过这句话。到萧何临终时,刘盈同样也问了这么一句话。
实际上,刘邦的答案,刘盈是清楚的,但他不死心,并不是他不信任曹参,而是他希望萧何的继任者是能够帮助自己做些事情的人,毕竟他对曹参那个人并不熟悉。
刘盈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这种事情,不是随便找来一个人都能符合要求的,关键因素在于他和老娘吕雉间的关系。
在刘盈的眼中看来,萧何是满足这个要求的,因此,他相信萧何的推荐,同样会符合自己的需要。
萧何实际也很清楚刘盈此时的想法,因为几个月前,在刘盈卧床不起,萧何在入宫探望之时,俩人也多少探讨过一些事情。而不幸的是,自己临近末路,这个年青皇帝未来的道路,自己是无缘作陪了。
萧何明白,他做出的答案不仅仅会左右大汉的江山,也将影响这位新君以后的道路。这个答案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
萧何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屏退了左右,叹气道:“了解臣下的,莫过于皇上啊。”
刘盈沉默了。
两个人安静的坐着,谁都没有开口。
刘盈在把自己所认识的人回想了一遍,最终还是落脚到老爹曾经那个答案上。
“曹参如何?”刘盈先打破了沉默。
听到这个名字后,萧何挣扎着叩头道:“皇上已有合适之人!臣死而无憾!”
这段对话,是萧何的最终遗言。几天后,这个为大汉天下付出所有的开国良相,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这是一个勤劳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也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有用的人。
这个人的死,对大汉天下来说是一个损失,对刘盈本人来说,更是一件地动山摇的大事。万幸的是,他的后继者没有辜负他的这番心意。但可惜的是,刘盈自身的能力还是太为稀松,没能利用好自己的机会。
最后,我觉还有一件小事是必要记录下来的。萧何购置的土地房屋都选在穷乡僻壤,营造的宅第也不修筑围墙。他曾说过一句话,“后世贤德,可从中学我简朴;后世无能,也不会被人侵夺。”
这是大汉王朝天字一号人物说过的话。希望对后世的一些土豪金们,能有一些帮助。
萧何死后,谥为文终侯。不得不说,这很符合他的一生。
第十章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
萧何、周昌急急忙忙跑进了宫,终于找到了刘盈。
刘盈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软心肠的人,更重要的是,在很早以前,刘如意就是他的玩伴。记得老娘囚禁在项羽大营时,他和刘如意简直形影不离。可自从老娘回来后,他们之间好像被强加进了些什么东西。但这些东西,分割不开他和那位兄弟之间的感情。
当得知戚姬母子的遭遇后,刘盈深表同情,当然也还有一些无奈。说句实在话,这位兄弟到现在为止都还没定好位,皇帝都当了这么多天,还没弄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权力。
然而这位兄弟是个有良心的人,他也觉得自己老娘做的不地道,有些过分了。因此,他一口答应,将亲自出面,定将确保刘如意的周全。
皇帝表态了,萧何和周昌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暗自松了口气,看来事情还有缓和余地。
两个老头陪着刘盈闲扯一通,极为满意的离开了皇宫。他们还是太迷信那个位置了,一点没考虑刘盈的个人能力。
按理说,刘盈既然表示要罩着刘如意,那就该有个具体的方针步骤,因为他的对手是自己的老娘,不打几轮连环拳下来,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然而,刘盈的举措就有些简单了。
实际上,在我们介绍刘盈的办法前,还是有必要探讨一下刘盈应该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软磨。
在这件事上,吕雉要杀,刘盈要救,既然儿子要违背老娘的意愿办事,那肯定需要做一些工作。
工作其实很简单——向老娘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摆事实讲道理,最起码得让老娘泄泄火。
当然,吕雉比较记仇,想让这个老寡妇轻易放下屠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软磨”工作是必须的,最起码刘盈需要打这个招呼。至少应该设定一个止损点,拟定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纵然双方都不太满意,但起码都得能够接受。
措施二:硬抗。
实际上,“硬抗”在有些时候也不失是个好办法,尤其对付吕雉。
吕雉是个很执着、很有主见的人,凭几句话就想改变她的主意,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刘盈不是一个巧舌如簧的人,就他的说话水平,哼!别难为刘兄弟了。
如果刘盈有些魄力,大可以明着和老娘叫板——你敢杀了他,我就死给你看,看谁损失大。
当然,我说的是假设,如果刘盈有这种魄力,吕雉的表演相信能提前结束,他刘家天下也不会搞出那么多无厘头的事情。
然而,刘盈兄弟很让人失望,他既不“软磨”,也不“硬抗”,而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躲藏。
真是一个天才的办法,相信很多未成年的小朋友,如果期末考试拿了个“零蛋”回家后,通常都会采取这种办法。在此,我还专门查了一下史料,刘盈同志现今17岁,要说还处在这个年龄段,不足为奇。
刘盈的表演开始了。
就在刘如意还在半路上时,刘盈亲自动身赶到霸上,迎接这位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霸上等来刘如意后,刘盈拉住兄弟的手一起回宫。回宫后,刘盈别出心裁的让刘如意和自己同吃同住、形影不离。
这就是刘盈的办法,他算是抖了不少精神,亲自给兄弟当保镖。大汉皇帝竟然想出这么一个弱智的办法,真不敢恭维他的水平。
虽然刘盈的办法不怎么样,但还是起到一定效果的。因为吕雉虽然想动手,但总不至于跑到刘盈的眼前干吧。
再说杀人这种事情,吕雉也不会撩胳膊亲自动手的,通常情况下,她只需动动嘴皮子,打发几个无所事事的太监就能搞定。太监虽是吕雉的手下,但也是刘盈的门徒,这些人总不会跑到刘盈的面前张牙舞爪的杀人吧,如若真要那么搞,他们的脑袋也得跟着搬家。
如此一来,刘如意还真的奇迹般的躲过了吕雉的明枪暗箭,应该说是躲过了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刘盈的举措虽然不太恰当,但还是有效果的。
然而,就随后的结果来看,这的确是一个笨办法,这种办法只能解救一时,不可能解救一世。
刘如意还是出事了。
公元前195年12月份的一天,刘盈早起狩猎,而刘如意赖床未起。刘盈念及兄弟年幼,没舍得让他起床跟随。
刘盈出去了。
刘盈前脚刚走,几个太监就鱼贯而入,一壶毒酒强灌进刘如意的嘴里。
待得刘盈返回时,刘如意仍躺在床上,不过此时的他已是一具尸体。
这就是刘盈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办法所获得的结果,相信眼前这个场景会让他终生难忘。
此时他突然开始恐惧,他恐惧的看着四周的人,一个个平时点头哈腰、俯首帖耳的太监宫女们,何以敢在自己龙床上作恶。
刘盈的心开始颤抖了,而他最为恐惧的还是自己的老娘,他真没想到,老娘会用这种方式解决掉自己亲爱的弟弟。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刘盈为自己的“躲藏”付出了代价。
刘如意死了,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然而,刘盈的悲剧人生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因为这次经历,是他称帝后一个极不成功的案例,深深地打击、折磨、刺痛着这个老实巴交的人,让他开始自卑、沉沦,终其一生都没能走出这个阴影。虽然他仍然活着,可心已临死不远,用不了多长时间,吕雉会再次狠推一把,让他彻底跌入无底的深渊。
当然,就吕雉的本意而言,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但这个妒恨成性的女人,完全忽略了儿子的感受。刘盈的悲剧,恰恰就是她亲手造成的。但这个女人至死也没能弄明白这一点,因为她根本没考虑过儿子的性格。
刘如意死后,吕雉把目光转向了戚姬。
吕雉派人砍断戚姬的手脚,挖掉她的眼睛,用火烧焦她的耳朵,灌她喝下哑药,把她扔进猪圈,并起了个名字——“人彘”。
每次看到这一点,我都有骂人的冲动,我一直认为吕雉有些变态。真弄不明白,一个人会恨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做出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整个古代史,吕雉算是登上了“巅峰”,她的恶名也从此开始铸就。
如果她折磨戚姬是变态的表现话,那她下边的举措就更加变态。吕雉把戚姬折磨的不成人形后,还别出心裁的请蒙在鼓里的刘盈前来观瞻。
当刘盈看到这一幕后,他心底的防线彻底崩塌了。他放声大哭,朗朗跄跄地返回寝宫,大病不起,大半年未能下床。期间,这个老实的皇帝派人给老娘送去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朕为太后子,不能治天下矣。”
从此,刘盈自暴自弃,饮酒逸乐。刘邦真是看的太对了,刘盈的确是一把扶不上墙的烂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点。
虽然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个好人,实践证明,好人是当不了好皇帝的。刘盈托生错了地方。
不过在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还要介绍到这位仁兄,现在就让他接着沉沦吧。
戚姬的结局到此也就结束了,在这几节中戚姬是砧板上的鱼肉,没有资格上台表演。我以“戚姬的结局”为此节之名,只是对这个才女的缅怀,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因为她悲惨的结局,应该得到后世的缅怀。
事实上,有人早就做过这项工作了。汉文帝继位后,在戚姬的故乡定陶建祠祭奠,人称戚姬寺。戚姬寺原有大殿三间及配房,后世又有多次扩建。院内古树参天,傍晚时分,晚鸦归巢,绕寺飞鸣,似哀戚姬,故“戚堌晚鸦”成为了定陶古八景之一。
可惜的是,“特殊时期”期间,戚姬寺遭严重破坏,加之年久失修,现仅存清代大殿三间,大门一座。
写到此,这段历史也该翻过去了,但还有一个人有必要做一个总结,这个人就是周昌。
刘如意死后,生气、愧疚、悔恨等等一系列不好的情愫,一股脑地涌上了周昌心头,从此,他称病不朝。三年后,在忧郁、痛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