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嵩虬ぐ遄樱卦蚩惩贰6粤趸窒不兜呐耍旆ㄒ埠芗虻ァ薄
刘恢的性格和刘友大不相同。
刘友虽然无能,但多少还有点血性,骨子比较硬,虽然死的凄惨,但临死前也恶心了一把吕雉。
而刘恢则不可同日而语,他是既无能,也没血性,完全一个无奈软蛋。他的结局很能体现这一性格。
刘恢最终受不了老婆肆意折腾,自杀了。
刘恢窝窝囊囊地死了,但吕雉依然没有绕过他。活着治不了你的罪,死了也不让你安生。吕雉随即下诏:因女人而弃祖宗礼制,废其嗣。简单点说,就是罢其王爵,后人不得继承。
刘友、刘恢死后,下一个人是燕王刘建,刘邦的小儿子。
在史料里,只交代了刘建的死的时间——高后七年九月,至于死因,就很难探寻了。
事实上,他的死因是很容易想到的。
刘友死在高后七年正月,刘恢是当年六月,刘建则是九月。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弟兄三人纷纷向老爹报到。这种结果,你要说刘建是自然死亡,傻子都不会相信。
史书虽然没对刘建的死因进行探讨,但对他的儿子却加以了说明,不过只有一句话——“太后使人杀之”。
但不管怎么说,刘家三兄弟是死了,并且都和吕雉有莫大的关系。吕雉这一次,的确做得太绝了。
前边介绍过,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刘盈、刘肥早已自然死亡;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均被吕雉以不同的方式弄死。时至目前,仅剩两人,一个是老四,代王刘恒;另外一个是老七,淮南王刘长。
也许会有人问,吕雉杀那么多人,为何偏偏留下这两个。在这个世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刘恒和刘长能够活命,自有他们的道理。
在以后的故事情节中,这两个人将有机会登台亮相,还是等到他们唱主角时,再对这俩兄弟加以介绍吧。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
刘泽的理想还是比较现实的,简单点就是两个字——称王。
刘泽能够树立这个理想,与吕雉称制后这几年来的封赏有关。连刘盈留下的几个刚会差屁股的小朋友都称了王,刘泽心中难免会有些躁动。
有理想自然是好事,但实现起来,却颇有难度。他的老丈人樊哙至死都没敢有这种念头,刘泽现在冒出这种想法,不可谓不是一次突破。(汉孝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樊哙病死,谥号“武侯”)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刘泽想称王,为何不去找丈母娘帮忙?最近几年来,丈母娘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比较大,说句话整个长安城都要晃三晃。
事实上,刘泽是想过的。但这不是一件小事,远远超出了吕嬃的能力之外,何况她儿子樊伉还没资格称王,女婿的这个念头明显是在胡思乱想。
更重要的是,吕雉近年来千方百计压制老刘家,只要你姓“刘”,老寡妇就不会给好脸色。刘泽能顺顺利利混这么多年,就得益于自己的丈母娘。现在想更进一步,明显是在痴人说梦。
如此看来,刘泽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
就在刘泽陷入绝望之时,又想起了田子春。高人该亮相了。
转机就这样产生的。
大家可能会疑惑,吕嬃干不成的事情,田老头能行?吕雉会卖他面子?
事实上,吕雉不会卖他的面子,但他还真能干成。因为他有特长——“侃”。
一个平头百姓,凭借“侃”功而影响朝局,着实令人咋舌。
刘泽派人给田老头送去了一句话,“你我不再交好了吗?”
田老头是聪明人,这句话所隐藏的含义,他很清楚。发财的机会又来了。
几天后,田老头来到了长安。
然而,他并没去拜见刘泽,而是租了个豪华别墅住了下来。
安定下来后,他依然不和刘泽见面,似乎根本就不认识那个人。
虽然没搭理刘泽,但田老头也没闲着,他让儿子,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结交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张子卿。
张太监也不是什么好人,只不过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中宫谒者令,说白了就是皇后、皇太后身边的高级宦官。更重要的是,他是吕雉跟前的红人。
几个月的交往,渐渐地成了老熟人。
这天,田老头让儿子请张太监到家做客,张太监高兴应允。机会就这样诞生了。
张太监进门后,眼前的排场让他惊呆了。豪华的帷帐,精美的器具,大可于宫廷媲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一家富可敌国。
这一次,田老头亲自登场,给张太监以列侯般的款待。如此高规格的宴席,让张太监见了世面,当然也对田老头刮目相看。
酒过三巡,田老头屏退左右,低声说道:“长安城中诸侯王的宅第百余家,多为高祖时的功臣。吕氏辅佐高祖得天下,功劳极大,又是太后至亲,所居甚少矣!”
张太监一愣,真没想到这场酒竟喝出了别样的韵味。但他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不动声色地问道:“先生有何高论?”
田老头微微一顿,“如今,太后年事已高,而吕氏势薄,如此朝局,小老儿为您担忧。”
张太监有些莫名其妙。咱也不过是伺候伺候人,顺便发点小财,过几天爽心日子而已。既没有赵高那种身残志坚的远大理想,也没准备搞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生规划。老吕家的诸侯王多一点、少一点,关我鸟事?
张太监一脸迷惑地问道:“与我何干?”
田老头生怕忽悠不了张太监,摆出吓唬小朋友的样子,一脸严肃地说道:“身为内臣,若不以太后的意愿而为,恐大祸临头了。”
张太监被忽悠的一愣一愣,傻问道:“太后的意愿为何?”
好了,张太监的鼻子算是被牵住了。
田老头微微一笑,“太后有立吕产为王的意思,但恐群臣反对,而未能提出。您最得太后宠幸,又为群臣敬畏,何不示意群臣奏请立吕产为王?若此,太后必喜。待得诸吕称王,公公自然也是万户侯了。”
这笔账终于算明白了。这明显是一笔零投入、零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如此好的生意,不干才是傻子。
几天后,群臣上书,请求立吕产为王。
群臣们的积极主动,让吕雉乐开了花,当即封吕产为吕王。同时,赏赐张太监“千金”。
发了财的张太监也没忘记田老头,分出“五百金”给他送了过去。
可令人诧异的是,田老头并没收钱,而是原封不动地把退了回去。
这不是田老头的风格,他是个买卖人,到嘴边的肥肉还能把吐出来?这不科学。
答案很快揭晓了。田老头并没改行,他依然是个买卖人。应该说,直到此时,着笔生意才刚刚开始。为张太监的谋划,就是他的投资。下边就要索取报酬了。他想要的报酬并不是“五百金”,而是张太监的一句话。
就在张太监感激涕零之时,田老头接着忽悠了,“吕氏封王,群臣未必心服。营陵侯刘泽,是刘氏宗族,且身为大将军,对此颇有怨言。君可劝说太后,封其为王。其定喜,如此吕氏称王则更加稳固。”
张太监对他是言听计从,想都没想,直接进宫,原话向吕雉复述了一遍。
吕雉也正在兴头上,脑子转圈比较慢,一听很有道理,何况刘泽还是吕嬃的女婿,算是自己人,因此直接封刘泽为琅琊王。
诏令下发后,田老头第一时间跑到了刘泽的面前,劝其急行。田老头真是人精,老百姓能混到这种地步,简直让人恐惧。
一行人慌慌忙忙离开京城,刚出函谷关,吕雉果然反悔,派人去追,却已走远,一无所获。
吕雉并没有再在刘泽的身上做文章,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则现在比较高兴,二则碍于吕嬃的面子,因此刘泽的理想顺利的实现了。
不管怎么说,吕家又有人称王了。当然,吕家称王的人不止吕产一人,一年后,那个前边提到的吕禄;还有一个没有提到过的吕通,均成功上位。
刘邦那个“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约定,彻底成了一句屁话。
可以说,老吕家现在是比较惬意的。
老吕家惬意了,那老刘家自然不会太好受。他们的灾难到来了。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
该换掉的换掉了,该杀掉的也杀掉了,所有事情都按吕雉的意念而转移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日子是比较惬意的。
但事实上,吕雉也有头疼事。让她头疼的与其说是一件事,还不如说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前边提到的吕嘉。
吕嘉这个人,在史料中冒泡的次数并不多,只被点了两次名而已。第一次是老爹吕台死后,其继承王位(吕王);第二次就是高后六年十月,被吕雉废掉。这期间,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事,史料没做记录,只给他一个“居处骄恣”的评语。
由于史料缺失,我们就不再探讨吕兄弟到底干过什么事,只需了解现在的这个结果就行了,因为这个人并不重要。
我之所以提到这个人,只是因为他的结局(吕嘉被废),恰巧是本节故事的开端。
前边介绍过,老吕家至今也就诞生一个王爷(吕王)。现在吕嘉被废,也就是说,吕雉折腾这么多年,一不小心就又回到了解放前。
这个结果,群臣是暗喜的,而吕雉是不满的。这种局面,注定不会持续太久。
而出人意料的是,率先打破这个局面的人不姓吕,还偏偏姓刘。真是难能可贵。
这个人叫刘泽。对刘泽,还是有必要多讲一点的,因为随后关于他的事情还很多。
这个人只是偏巧姓刘而已,并非皇家嫡亲。攀扯起来,最多算是八竿子打不到的远宗亲戚,说是“本家”还有些牵强。
然而,这个人终于露头了。
刘泽在战场上是比较勇猛的,在平定陈豨造反时,颇有战功,被刘邦封为营陵侯。
一则有战功,二则也姓刘,因此深得刘邦的赏识。并且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郎中令(皇帝的近侍),近水楼台,关系自然密切。可以说,他是刘老大的嫡系。
“嫡系”这种身份,有的时候也是双刃剑。老大在世时,通常是春风得意,比较牛逼;一旦老大嗝屁,也会被秋后算账,极为凄惨。
刘邦驾崩后,刘泽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我经常说,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刘泽就找到了个“不错”的办法。
实际上,这个办法也并非是刘泽的创意,而是另有高人指点。这个高人叫田子春,史称田生,一个极擅钻营的老头。
田老头经济比较拮据,虽然还没穷到叮当响的地步,但也算是劳苦大众里边的数。因此,他一门心思想发财。
但发财这种事,也并不那么容易,通常情况下,需要有一技之长,更需要有机会。
巧合的是,田老头还真有个特长——“侃”。
更巧的是,田老头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认识了刘泽。一个平民百姓能有机会认识“侯爷”,不得不说他的机会来了。
刘邦驾崩后,老奸巨猾的田子春在第一时间嗅到了朝廷里那股涌动的暗流,发财的机会来了。由此可见,机会还真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一个平头百姓能如此关心时政,其能成功还真是蛮有道理的。
田老头托人介绍,拜见刘泽。
刘泽很有钱,但不搞慈善,他对建学校、修养老院这种事情并不感冒。田老头跑来,如果毫无道理的随便忽悠,肯定会被毫不客气地赶出去,继续当他的穷光蛋。
但是田老头还是很有一套的,站到刘泽面前,开门见山:“将军危矣!”翻译过来就是——你死到临头了!
刘泽长这么大,还头一次碰到有人如此打招呼的。刘泽勃然大怒,瞪着俩眼,狠声道:“讲来!若无道理,汝危矣!”
田老头微微一笑,“将军得幸皇帝。今皇帝驾崩,太后掌政,将军定将见疑。此不危矣?”
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到了刘泽的心坎。事实上,刘泽也正为此烦恼。
沉默一会后,刘泽问道:“先生可有良策?”
田老头咧嘴一笑,“吾正为此来,自有计策奉上。”近前几步,如此这般,说了一通。
听完田老头的话,刘泽大笑,保命办法原来如此简单。
刘泽很高兴,顺嘴问道:“此事若成,不知如何报答先生。”
田老头眯眼一笑:“百金即可。”
十几天后,京城传出一段“佳话”。
“佳话”的内容是樊哙有女出嫁。樊哙是皇亲,嫁女不是小事,自然引来很多人的关注。不过新女婿大家也很熟悉,樊哙的好友——刘泽。
樊哙的女儿,自然就是吕嬃的女儿;刘泽当上了吕嬃的女婿,自然就和吕雉攀上了关系。改换门庭,成为吕家的嫡系,操作起来竟如此简单。
这段“佳话”,就是田老头为刘泽筹划的办法。
刘泽也是讲信誉的,讨到老婆后,立马给田老头送去“二百金”,加倍酬谢。
这是一次双赢的筹划。刘泽保全了性命,为其以后不光彩的表演打下了基础。田子春发了笔横财,成功脱贫。由此可见,多关心点时事政治还真没有坏处。
而实践证明,田子春发财的机会还将继续。当然,他的客户还是刘泽。那一次,更将实现双赢。
但田老头和刘泽并没考虑的那么久远。现在刘泽安安稳稳当他的营陵侯,而发了财的田老头,抱着金子回了自己的老家(齐地),逍遥快活去了。
按理说,一个官、一个民,身份差别很大。有过一次成功的合作后,要么会厮混到一起,分享一下成功的果实。可一旦分开,能够再次合作的机会是比较小的。
然而,机会还是来了。
第一次合作,是田老头主动找的吕泽;而这一次,却是吕泽主动找的田老头。三十年风水轮流转,谁求的谁真是说不定。
按理说,当上吕嬃的女婿,身份比较特殊,位置比较稳固,刘泽没理由想起田老头的。但他还是想起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太有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他认为需要让这位高人出来帮忙。
一个平民百姓能帮“侯爷”实现理想?缺心眼了吧?而事实证明,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七节 诸吕封王(四)
发出不和谐声音的人是刘恭,这个刚满六岁小皇帝,应该还没到胡说八道的年龄。然而,他还是在不合时宜的场合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
当然,他之所以会胡说八道,关键还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声形并茂地为他讲解了自己的身世。
这些人的本意,只是希望刘恭小朋友能长点记性、认清形势,成人后干点“实在事”。
可不成想,刘恭虽然年龄小,可骨气硬。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还不清楚如何保护自己,只图一时痛快,啥话都敢说。童言无忌,正是如此。
他的原话是这样讲的,“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
听听,乳臭未干,獠牙都长出来了。
刘恭小朋友不像他爹(刘盈),反而像他爷(刘邦),老刘家人都是隔代继承,这一点也不假。
这句话自然也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
老**坐不住了。小小年纪就准备亮刀子,等长大那还了得?吕雉一咬牙,二话不说就把他送去了永巷。
“永巷”是什么地方,我在前边是介绍过的,简单点说是关押宫女、妃子们的监狱,戚姬就死在这里。
现在,刘恭被送了过来,并且吕雉也不打算让他搞一日游之类的娱乐活动。
我们很清楚吕雉的为人,对所有潜在的敌人,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刘恭也不例外。
几天后,吕雉下诏:刘恭久病,迷乱昏聩,不能再为皇帝。当即,废除刘恭帝位。
吕雉突然来这么一手,打的群臣措手不及。过了好一阵,才有几个人回过神,上书反对。但吕雉没给他表演的机会,一个简单的答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廷杖加滚蛋。
随后,继母张嫣慌忙跑来求情,吕雉白眼一番,挥了挥手,“下去,少参合。”
如此一来,没人敢吭声了。
整个天下都是你的,想怎么整都行,随你折腾。刘盈在世时,就没几个人敢唱反调,何况现在。为一个乳臭未干、徒有虚名的皇帝,没必要舍生忘死地和吕雉pk,自家性命重要。
抗争不过那也只有屈服。群臣们的举动很上路——“顿首奉诏”。甚至有个别不地道的,还站出来做感慨发言:早就发现刘恭不正常,亏得太皇太后英明,否则……
刘恭真的完蛋了。几天后,一壶毒酒送去,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刘恭一死,皇位又空了。但通过我们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个位置不会闲的太久,两条腿的皇帝很好找,不费劲。
应该说,在这种局面下,吕雉是有机会坐到那个位置上的。但她还是欠了点火候,眼界还是太狭隘,没好意思抬屁股往上挤。
但这个位置总不能闲着,可以不当家,但如果没有还真不行。既然吕雉准备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自然需要扒拉个合适的人选。所谓合适,就是既要听话,还要在名义上说的过去。
当然,这难不住吕雉,因为她很快就物色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字叫刘弘。
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讲到,但这个人在上一节中提到过。这个人的原名叫刘山,人如其名,是刘盈的三儿子。吕雉第一批分封的十三人名单中,被封为襄城侯。
刘盈抗压能力虽然比较差,但生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记得吕雉当时还当过一段妇科主任,专门从事打胎流产工作,为计划生育做了一些贡献。但纵然如此,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对吕雉而言,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幸,可现在却多了几份选择,是值得庆幸的。
刘盈有七个儿子。在吕雉的第一批分封名单中,老大刘彊被封为淮阳王;老二刘不疑被封为常山王;老三刘山被封为襄城侯;老四刘朝被封为轵侯,老五刘武被封为壶关侯。老六就是刚刚嗝屁的刘恭,还没断奶就当上了皇帝,按理说生存环境要比几个哥哥好一些,可没想到的是,活的却非常憋屈,死的也极其干脆。老七叫刘太,他被封为昌平侯。
刘恭一死,上场的就是刘山。
也许有人会疑惑,老大老二没有上场,老三为何能越级上位。
事实情况是这样的。
刘彊年龄稍微大一点,思想比较成熟,不容易掌控。并且他死的日子是高后五年八月,也就是说,刘恭死后三个月,刘彊也及时跟来,说不定还能找到小兄弟聊聊天。不难想到,他的死和吕雉有莫大的关系。
刘不疑就更加凄惨。他死的日子是高后二年,也就是说,时至目前,他已经在地底下躺了三年,说不定早投了胎。
刘山没辜负吕雉的期望,性格像爹,比较老实,属于半天憋不出个屁来的家伙。凭借这一点,他成功上位。
当初,老二刘不疑刚死,吕雉迁刘山为常山王,并帮他改了一次名——刘义。
现在,老六刘恭刚死,吕雉又一次把刘山(刘义)拉出来,帮他找了份新工作——皇帝,更夸张的是又帮他改了一次名——刘弘。吕雉的确有雷锋精神,完全一副办好事不留名的样子。
虽然当时改个名字不麻烦,也不需要到派出所备案,只要本人同意,改个猪头三也没人管。但这么改来改去,总是不好的,一点也不顾及读者的感受。犹如刘兄弟的两次改名,让我迷惑了好长一段时间,认真研究了史料后,才落实了他的身份。
但不管怎么说,刘弘终于当上了皇帝。按理说这是件好事,皇帝嘛,多少年来,无数英雄竞折腰都没能得到的,然而刘弘小朋友轻轻松松、毫不困难地混到了手。但是,刘弘本人却并没有一丝快感,甚至哭鼻洒泪、拖着拽着不愿意干。
但这由不得他,不干也得干。吕雉看中了他,哪允许他由着性子来。看来人太老实的确不是一件好事。
这又是一个傀儡皇帝。
纵然是个傀儡,总该有个称号,虽然不当家,但毕竟是有身份的人。但吕雉这个缺德的老**,竟然送给他一个“少帝”的称号。记得前任刘恭就被称为“少帝”,刘弘也很荣幸地使用了几年,这真够不容易的。说他俩是难兄难弟,一点也不过分。
虽然刘弘坐上了龙椅,但事实上,这段故事里根本没他什么事,他连配角都没混上,最多算是个群众演员。大家都清楚,群众演员通常是露个头就被咔嚓掉,因此还是尽量让他少露头,免得过早歇菜。皇帝当到这个份上,的确够悲哀的。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
赶走王陵,朝廷里敢唱反调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氛围,很适合吕雉的表演。
吕雉也毫不客气,开始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了。
第一个被封王的是吕泽。也许大家会疑惑,吕泽不早死了吗?现在突然冒了出来?
的确,吕泽死了好多年,早已化成了灰,但这并不妨碍被封王。有个专有词语叫“追封”,但不管怎么说,死鬼吕泽称王了,称号为“悼武王”。
拿死鬼大哥说事,是吕雉又一次试探。给死人上尊号,虽然有些违规,但容易让人接受,阻力要小很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有个别人对此不满,但只是暗地里发几句牢骚,并没敢闹出大事。大家千里为官只图财,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和老寡妇较的太真。
吕雉是个很彻底的人,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这一次,既然开了个好头,绝不会就此收手。为大哥捞这么个荣誉称号,不值得抖这么大精神,也没必要背着个黑名。应该说,这只是这段故事的开始。
吕雉的第二步迈了出去。
高后元年四月,大封天下。吕雉还真不是盖的,她一口气分封了三个王、十个侯。
但敬请注意,这十三个人中,只有两个姓吕的。
三个王的名字分别是鲁王张偃(张敖儿子),淮阳王刘彊(刘盈儿子),常山王刘不疑(刘盈儿子)。
十个侯中有三个是刘盈儿子(刘山、刘韩、刘武,请记住刘山那个人,因为他的名字和身份将发生两次变化),一个是刘肥儿子(刘章,请记住这个人,随后的故事情节中还有重头戏),两个是吕家子弟,剩下四人是吕家嫡系。
本次分封就是这么个结果。
也许有人会很失望,觉得吕雉这么搞也很正常。张偃虽然是异姓王,但从人家爷字辈起就有过类似的称号,并且他本人还是吕雉的亲外孙,此时封王也没什么大不了。
第一步封了个死人,第二步封了自己的外孙,虽然吕家还出了两个“侯”,但并不扎眼,和同时被封的“刘”家比起来,要少的可怜。
这就是吕雉的手段。很多打破常规的事情,需要温火炖,绝不能爆火炒,如果操之过急,会适当其反。吕雉很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大家都清楚她想干什么,可吕雉就是不开口,反而卯着劲封刘家的人,这让一些人感到困惑。
准备工作做足了,那就该进入正题了。吕雉第三步棋下了出去。
吕雉一口气封了这么多人,可吕家并没沾到多少实惠。这种局面,吕雉是不愿意看到的。但我们华夏民族有个优良传统,就是谦让,明明自己很想要,但就是不明讲,让别人去猜、去琢磨。
一次朝议,吕雉似是无心地说道:“吕家诸人为朝廷出力颇多。”
接着是一阵沉默。
随后,又和身边人言道:“吕台功绩显著,封王也未尝不可。”
能在朝廷里混的人,都不是傻子。吕雉频繁提起娘家人,用屁股想想都知道她操的是什么心。
几天后,群臣联名上书,洋洋洒洒上千言,请求太后封吕台为王。
如此一来,吕台成功晋级,封为吕王。同时晋级的还有一个叫吕禄的人,不过他的级别比较低——“胡陵侯”。
吕家人终于露头了。至此,老吕家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吕台虽然能力一般,但毕竟经过些场面,吕雉对他是给予厚望的。
可令吕雉不曾想到的是,吕台很差劲,只当了一年多“吕王”,在高后二年十一月嗝屁,去向阎王爷报到了。
当然,三条腿的蛤蟆难寻,两条腿的王爷是很容易找的。吕台死后,其子吕嘉上位。
吕台死后,吕雉开始了又一轮分封。要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千方百计找了个比较靠谱的侄子帮自己支撑大局,可没想到,死的太早。最可气的是吕台留下来的几个儿子,没一个能拿上台面。
就比如那个刚上位的吕嘉兄弟,就是极扯淡的一个,彻头彻尾一个花花公子,吃喝嫖赌样样都干,还有个毛病——不听话,连吕雉的话都不听。这位兄弟,天不怕地不怕,除了玩就再也找不到事干了。这位小兄弟玩了四年,最后连吕雉都受不了他,气的不行,把他被赶下了台。当然这是后话,随后还会提到。
但不管怎么说,吕雉是需要进一步扩大吕家势力的,因为这是她的理想。她第四步棋下了出去。
高后三年,吕雉又一次大封天下。这一次,她一口气又封了十三人。看来吕雉对“13”这个数字是比较感兴趣,每次分封都要凑这个数。
虽然我们对“13”并不存在什么好恶,但就吕家随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