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场,想到人生地不熟的京城翻案,似乎比登天还难。
此时的淳于意是绝望的,在绝望之余是太多遗憾,因为他满腹的治病良方,可能就此而绝迹。
这,也许就是自己最后的日子。
因此,淳于意向牢头借来笔砚,开始记录下自己熟知的药方,他希望能把这些药方留下来,留下来救活更多的人。
也在这一刻,他做出了另外一个决定:这一次,如果能够侥幸活命的话,他将广收门徒,绝不能让胸中所学付诸东流。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决定并什么大不了,只是收徒弟而已,何必如此大惊小怪。事实上,淳于意的这个决定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医密不外传的习俗,为后世中医学说的传承和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年,他只有三十九岁。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二节 医之圣手(二)
现今的医院,通常情况下会细分很多科室,一个人生了病,要先到门诊上晃一圈,采血、ct捣鼓半天才能弄清楚有什么毛病,直到此时才有机会摸到应该去的地方。环节很多,比较复杂,但相对来说比较专业,把握自然会大一些。
在古代,只要你会抓几副中药,就能开个诊所;只要你能开个诊所,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所综合性医院。无论什么病,都会跑来让你治,也不管你行不行,反正就是你了。要说这些大夫们也很无奈,有些毛病明明自己不清楚,不管三七二十一,还得硬着头皮一锅烩。
没办法,古代医疗水平就这么个情况,至于能不能看好病,多半要看运气。如果侥幸能找到个靠谱点的大夫,算是上辈子烧了高香;如果一不小心碰到个蹩脚的家伙,那就惨了,等着收尸吧。因此,古代的大夫都是“全才”,无论你是心脏病还是神经病,都敢伸手治。至于疗效如何自然就不敢保证了。
正因如此,古时的大夫最容易出头,如果你有真本事,看的病多,看好的人多,名气就会大一些,来钱自然也会快一些。淳于意就是其中的一位。
淳老兄涉猎范围很广,按现代医学划分的话,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儿科、中毒甚至妇产科等等,都颇有造诣。这哪是一位大夫,明显是一家人民医院嘛。
当然,古时候的大夫涉猎范围都很广,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事。关键是淳于意不仅涉猎广,疗效还佳,这就难能可贵了。
一次宴会,淳于意很远望见齐王的小舅子宋健,忙挤过人群跑到宋兄弟面前:“你已病四五天,腰疼不能俯仰,小便困难,得抓紧治。”
只看两眼,问都不问就敢下这种结论,的确有些玄乎。而有意思的是,宋健连忙点头,“不错,不错,的确有四五天了。”
几副汤药下肚后,宋健病愈。如此一来,淳于意出名了。
后来,济北王请淳于意为侍女诊病。
轮到一位侍女时,淳于意说她有病,而侍女坚决说自己没病。过后淳于意悄悄告诉其领队:“勿使其劳累,明年春天,他会吐血而亡。”
他的这句话让领队莫名其妙,而开春以后,那位侍女还真的倒在厕所,吐血而死。
看人家几眼就能判定生死,简直神了。
这种案例还有很多,为了不过于拉杂,就不再一一举例了。对淳于意来说,他的名声愈来愈响了,“神医”的称号渐渐传遍大江南北。
当然,如果仅限于此,淳于意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因为被称为“神医”的人有很多,但在医学界的贡献并不大。而淳于意在这方面是做出了贡献的。
总的来说,郭老兄有这么三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发明了物理降温。
高烧不退时,用湿毛巾敷额头或用酒精擦全身效果颇好。尤其针对婴幼儿,当了父母的人一般都会有这方面经验。
这个办法的发明人就是淳于意。
淄川王染了风寒,高烧不退,请了很多大夫束手无策。淳于意到来后,立即用冰水敷其额头,配合针灸,以散肌表之热,病情很快缓解。这个办法被流传了下来,至今沿用。
也许有人认为这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发明,但我告诉你,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办法,救了很多人的命。别不把高烧当回事,体温真要长时间停留在四十度,不死也得成废人。
第二个贡献是丰富了脉学。
把脉,是中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如果不会来这一手,就别指望端这饭碗。
当然,脉学不是淳于意的发明,而他把辩证统一的思想引入了脉学,丰富了其内容。
“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
相信学中医的人会懂的淳于意的话。他的经验之谈,救过很多人的命。
第三个贡献是创造了“诊籍”。
“诊籍”这两个字对我们很陌生,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医案”或者“病历”。
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为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在淳于意之前,看病从来不搞这一套,看病就是看病,好了皆大欢喜,死了自认倒霉。一锤子买卖,不留任何资料。
而淳于意却另辟蹊径,无论是治愈的还是病死的,他把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预后等等都记录的清清楚楚,有案备查,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后世医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上述三项就是淳于意留给后世医学有形的财富。当然,其贡献远不止这些,在精神层面上的贡献也颇为出彩。
中医历来密而不宣,父子相传,为己有,视为谋生手段,所以秘方特多,至今不衰。
而淳于意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
淳于意当初拜师学艺时,公孙光和公孙阳庆两个人只有他一个学生,都千万叮咛不可将医术外传,淳于意当时也拍胸脯答应了的。而当他成为国医后,却广为收徒,不惜所学,倾囊所授。他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更甚至把药方拿出来著书,广传天下。这份胸怀,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应该说,这个人很值得尊敬。
夸张的是,这个人的思想也很前卫,早在2000年前就提倡“养生疗法”,主张生命在于运动,认为多活动可以保持血脉、筋骨、肌肉的协调。
然而,这个看似很浅显的道理,差点把他推上绝路。
人在很多时候真的说不清,他们会毫无道理的相信你,也会毫无道理的怀疑你。你把道理说得越玄乎,越让别人听不懂,甚至云山雾地胡乱侃,反而人家会越相信你。可你一旦把道理说的很浅显,人家反而会认为你在忽悠人,反而不再相信你了。
人们的这种怀疑一切的态度,往往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淳于意对此就深有体会。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
折腾了十几年,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几乎干掉了所有对手,终于大功告成。此时的刘恒是惬意的。
人在志得意满时,通常会谦虚一下、客气一下,说几句场面话,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纯属偶然什么什么的。当然,无论说出什么话,归根结底不外乎告诉剩下的那些人:大家可以放心过日子吧,以后不随便收拾人了。
刘恒也没搞一丁点创新,很快把很多人召集过来,长篇大论地说了一段话,最终得了个结论:百官之错,应由我亲身承担,把过错委于臣下,是我不赞成的。
厚道,真是太厚道了。
按刘恒自己的说法,这些年来他应该喝好几桶毒酒了。可他一口都没喝。刘长、薄昭等人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蹦出来质问:你早点干什么去了?
当然,几年前刘恒肯定不会说这句话的,因为时机不成熟,还有几个家伙有待收拾,如果拿这句话搪塞人,束缚住的只能是自己。刘恒没那么傻。
不过,刘恒这句话也自己为赚来不少名声,后世对这位仁兄的评价那么高,与这句话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政治就是如此,适时说一些假大空不着边际的话,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傻着脸胡说八道,不把你归到混混里,就会把归到恶棍里。所以,说话很重要,尤其是在政界里混,千万别信口开河、想哪说哪,若如此,也许话还没说完,就该卷铺盖滚蛋了。
刘恒是搞政治的老手,他每说的一句话都在往脸上贴金,这句话也是如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恒刚说完这句话,就有人迫不及待地蹦出来验证真伪。
这个人叫淳于意。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完全一个名不转经传的家伙。
的确,按汉王朝官职等级来认定的话,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在小的人物——平民。然而在医学界,他却是一个牛的不能再牛的人物,甚至司马迁老爷子还把这个人和那位很有名的扁鹊放在一起做了个合传。
虽然这个人对汉王朝的走向并没有多大影响,可我思来想去之后,还是决定记录下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因为其对全人类的贡献绝非那些王侯将相所能比的。
实际上,淳于意年轻时候也当过几年官,职务名称为齐国太仓令,一个管理粮仓的官。虽然听起来很不起眼,但在当时却很重要。粮食,那关系到民生问题,一不小心就会有人饿肚子。这是一个比较清闲但非常重要的岗位。淳于意能混到这么个职务,应该是会让很多人艳羡的。
然而,淳于意的表现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他在这个岗位上,既不拿方案做规划,连个合理化建议都不提,更别指望这位仁兄搞创新。他整日里死心塌地的混日子,一点也没有争当岗位能手的想法。
但这位兄弟也并没闲着,一天到晚闷着脑袋捣鼓自己的东西——中医。
要说淳于意还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这段时间里,结识了一位当地的名医——公孙光,这位老同志家里的医学藏书比较多,其本人对中医理论也极有研究。更加幸运的是,公孙光收了淳于意这位徒弟。
就这样,淳于意一边当仓库管理员,一边研究医书,单调乏味但也极其充实。
如果淳于意止步于此,他最多能混个“江湖郎中”的称号。毕竟中医不是靠背诵药方就能干成的,望闻问切,那学问深了去了。
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要想在这个领域折腾点名声,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若没一二十年的实践积淀,开出来的药方能吃死人。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你想在荒草胡地扒拉一些草根树皮熬成汤,黑乎乎地弄一锅,闻着都恶心,谁知道里边有没有能吃死人的东西?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认准病症,摸摸人家手腕、问两句、看几眼,就要开药方,猜谜语一样的事情,没有一点真本事,那等同于是个职业杀手。现今那些医学院的科班生,五年毕业后,只配给老中医打杂,不是没一点道理的。
更加幸运的是,淳于意学有小成之后,结识了另外一位高人。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病死。而也在这一年,公孙光把他引荐给了自己把胞兄公孙阳庆(史料称为公乘阳庆),这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名医。这个人,打开了淳于意的视野,让他把过往所学的那些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三年后,淳于意把多年所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似乎可以出师了。
他的确出师了,但并没去搞副业开诊所(不要忘了他还有太仓令那顶官帽)。而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举动:辞官去职,流浪天涯。
也许有人会认为淳于意是个富二代,家里有钱,不指望死工资过活;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个家伙肯定是个彻头彻尾的愣头青,穷极无聊没事干,好好的公务员不干,偏要去捣鼓那些不起眼的东西。
实际上,淳于意是个穷光蛋,至少从爷爷辈起,就没富裕过,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他能混到太仓令这个官,一则靠运气,二则沾了他看书多的光。虽然他看的书绝大部分是医书,但毕竟是个文化人。汉朝建国初期对这些文化人比较重视,更兼曹参任齐相时,还没有完全按经济实力招聘官员。
淳于意能混进公务员队伍是个侥幸。而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
他的这个举动让很多人看不明白。不得不说,这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是淳于意对自己命运的一次抉择,是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从此,西汉王朝少了一个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官员,而用不了多久,将诞生一个名动天下医学圣手。这对西汉王朝来说,真是赚大发了。
淳于意打好包袱,背上行囊,过上了单身流浪汉的日子,咬着牙在外边流窜了好几年。
在这四处流浪,爬深山、穿老林的日子里,了解了太多疑难杂症,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在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过程中,他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此时的他,已经脱胎换骨。
汉初的医之圣手诞生了。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二十六节薄昭的结局三
当刘恒收拾完所有对手后,就该回过头来考虑舅舅的安置问题了。应该说,而此时的薄昭是危险的。此时摆在薄昭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主动交出军权,告老还乡。这也是刘恒所期望的。
然而薄昭并没有察觉到危险,反而很是不满。因为刘恒对他没以往那么信任,一连驳回他几次上书,甚至有几次入宫觐见都被挡到了门外。
这么个境况让薄昭很是生气。因此,薄昭想都没想就开始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了。他跑进长乐宫,在老姐面前,声行并茂地哭诉了一番自己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薄昭对自己的这个举措很有信心。刘恒极其孝顺,对老娘的话百依百顺。而刘恒的老娘是自己的亲姐姐,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自己都不会和“危险”两个字挂上边。薄昭真是太把“国舅”这个身份当回事了,他还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外甥。
第二天,刘恒来长乐宫问安时,太后提起了薄昭的“诉求”。
在老娘的面前,刘恒拍胸脯表态:国舅有过大功,对他绝没有一丝不满。为了表示诚意,还当即对薄昭加以了赏赐。
而事实上,刘恒在心里却狠的牙痒痒。他适时地想起了四个字——吕氏乱国。
十几年前,吕家闹出来的那档子事,对刘恒的影响真是太大了。而现在薄昭的表现,似乎颇有些苗头。
但这个人毕竟是自己的至亲,且有太后从中回护,真要动他并不太容易。这让刘恒很纠结。
得了封赏后,薄昭彻底放松了警惕,他又惬意了起来。事实上,危险正渐渐地向他逼近。
要让一个人灭亡,就先让他疯狂。
当初对付刘长,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无独有偶,薄昭也荣幸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刘恒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举动,反而有意无意地鼓励薄昭,让他尽情表演。但暗地里,却在薄昭身边埋下了眼线。
薄昭也没辜负刘恒的“期望”,把日子过的比较张扬。
要说他是有这个资本的,手握军权,党羽遍朝,宫里还有老姐罩着,这么雄厚的实力,想不嚣张都难。当然,如果说他有造反的举动也是不公正的,薄昭没有那么大的雄心,更没那个胆量,他只是“短视”而已。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文帝十年冬(公元前170年)。有限的史料记录下了这个冬天发生在薄昭身上的事情。
史料的记载只有一句话:将军薄昭杀汉使。
真是太不负责了,既不加以解释,也不介绍“汉使”此行的目的,更没探寻薄昭杀人的原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彻底把薄昭推上了绝路,让人一头雾水。
许多人怀疑这句话的真实度,的确值得怀疑。因为“汉使”是什么身份,大家都清楚,简单点说他代表的是皇帝。
对这种人,别说砍人家的脑袋,就是在他面前高声说句话都需要些勇气。相信任何人,只要不是脑子灌水或者神经错乱,都不可能做出这等事情。
从薄昭一贯的表现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正常人,还没到扭送神经病院的地步。况且根据史料记载来看,这个人从来没考虑过造反。
如此看来,“薄昭杀使臣”这件事的真实度的确有待考证。
然而,我个人认为,薄昭应该杀了人,并且杀的这个人也一定与刘恒有莫大的关系,否则,刘恒不可能那么较真。只不过那个人的身份值得商榷。
那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薄昭到底杀的是什么人。
事实上,在薄昭干这件事情时,刘恒刚离开京城正往甘泉宫去的路上。也就是说,此时的刘恒刚出家门,没必要派人专程回去给薄昭安排工作;就算派了人,也不会是找薄昭的麻烦。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城墙保护的皇帝是危险的,刘恒没必要冒这个险,况且薄昭身在皇宫、手握军权。这显然不是刺激薄昭的时候。
然而,还是有一名“使者”来到了薄昭的面前,他干什么来了?
我个人认为,这个人应该很早以前已经来到了薄昭的身边,说白了,他是刘恒安插在薄昭身边的眼线。
薄昭识破了这个人的身份,但没弄清楚幕后的主使人。他把所有政敌审视了一遍,依然没找到一丝头绪。因此,他决定除掉这个人,灭了口的卧底绝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薄昭的这种认识,只能说明他幼稚了,也太不了解自己的外甥了。
但这毕竟是杀人灭口的事情,若闹出些动静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也不好收场。因此,薄昭在思来想去之后,决定趁皇帝去甘泉宫度假的机会,解决掉这个人。
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薄昭也办到了。然而,用不了多久,就该他傻脸了。由此可见,没弄清楚对手就开始瞎胡搞,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刘恒在甘泉宫消遣两个月回来后,发现少了一个眼线,暗中一查,问题出在了薄昭身上。这一下,薄昭糗大了。
这个情况让刘恒很恼火,他第一反应是薄昭知道了那个人的身份,灭口是在向自己示威。
薄昭是不能再留了,又羞又怒的刘恒准备动手。
可薄昭毕竟是自己的亲娘舅,如果敲锣打鼓地收拾他也说不过去,一则老娘肯定不同意,二则刘恒也不愿意背这黑名。
但这难不住刘恒。前边介绍过,刘恒杀人的方式很特别——赐死。这一招方便快捷,且神不知鬼不觉,对付薄昭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刘恒随即派人给薄昭送去了一壶毒酒。
薄昭也不傻,他明白自己捅了窟窿,更清楚刘恒此举没安什么好心。因此,无论来人怎么劝,他就是死乞白赖地不愿意喝。
此时的薄昭想进宫,好向老姐求援,可眼前的这些人死缠烂打地不放他出门。当然,鉴于他身份特殊,来人倒也没灌他喝酒。双方软磨硬泡地折腾了半天,最终也没能弄成事。
这个情况很快传到了刘恒的耳朵里。刘恒根本不在这个问题上和薄昭纠缠,直接下了一道圣谕:大将军病逝,群臣着丧服往哭之。
群臣办事效率也真不是盖的。得了圣谕后,立马自备白布直奔薄昭家。进门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扯开嗓子就哭。
此时的薄昭正在戒酒,百般推托,就是不愿意喝。他真的不愿意死。
可群臣到是很热心,看都不看他一眼,旁若无人地搭了个灵堂,然后气沉丹田卯着劲地嚎。
愤怒的薄昭在这些人的面前晃荡了好几圈,可人家根本不理他,该哭还是哭,该嚎还是嚎。没办法,不管你老兄死没死,反正皇帝叫我们哭丧,我们也没办法。
薄昭上蹿下跳地闹了一阵后,颓坐在哪壶毒酒前。长叹一声,两行浊泪洒落衣襟。慢慢地倒出一杯毒酒,一饮而尽……
他抓破脑袋也没想明白刘恒为何如此绝情。按理说,他是应该明白的,可事实上他并没有弄明白,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把自己和吕家做过比较。然而,刘恒却一直在做比较。
不管怎么说,薄昭死了。文帝时期最大的权臣,就这样被轻易地拔掉了。实际上,他比贾谊还要早死了两年。
而一个疑问产生了,外边闹出这么大动静,长乐宫的薄姬为什么没站出来说句话?
事实上并不是她不愿意说话,而她真的不知道,整件事情,没人敢告诉她。大家都不傻,没人愿意跑去触这霉头,既然皇帝能逼亲舅舅去死,那杀任何人都不会太困难。
干掉所有对手,收拾完潜在的威胁后,再也没人敢对刘恒的帝位提出疑义了。此时的他是惬意的。
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
将要介绍的这股政治势力,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清楚——外戚。
从古至今,“外戚”一直都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无论哪一朝,都难以摆脱。再牛逼的皇帝,都难免会受其牵制,只不过影响不同罢了。
吕雉在世时,外戚势力曾达到了巅峰,还差一点把汉王朝的姓给改了。可吕雉一死,吕家没出几个像样的人才,最终被群臣诛了全族。也就是说,刘恒继位前,外戚这支势力基本上被消灭遗尽。
虽然吕家败落了,可不代表“外戚”这支势力就会彻底消亡。请记住,只要是个人,无论是皇帝还是乞丐,都有老娘,至少曾经有过;况且,身心正常的男人,成了年后通常还会讨老婆。无论是老娘还是老婆,其娘家那些七姑姑八姨姨都会和你攀扯上关系,这些关系也渐渐会形成复杂的圈子,把你围在其中。
对皇家来说,我们通常会把这个圈子称之为“外戚”。
刘恒是皇帝,并且是个正常人,既有老娘还有老婆,“外戚”自然也少不了。
就目前而言,汉朝最大的外戚莫过于薄家,代表人物——薄姬、薄昭。一个是刘恒的亲娘,另外一个是刘恒的亲舅。
更重要的是,薄昭现在的身份很特殊——大将军。
汉朝大部分时期都设立有太尉一职,这是和平年代的三军总司令。至于“大将军”,打仗时期很威风,但在和平年代也就是待在家里喝喝茶、聊聊天,并没有多少实权。然而,薄昭这个“大将军”却并非如此。
前边介绍过,刘恒继位后,为能掌控军权,把周勃赶出了朝堂,改灌婴为丞相,而取消了太尉一职。这一职务安排,让刘恒将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军队里边的事情还得有人去办,刘恒不可能也精力对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因此需要一个代言人。当然,这个代言人必须是极其靠得住的。
但谁才是能够真正信任的人呢?对刘恒来说,是一道选择题。
那些这些兄弟子侄们,比如刘长、刘襄等人肯定不行,因为这些人正卯着劲和自己争皇位。说白了,这些人是他当时最大的敌人。
拥立自己的大臣也肯定不行,这些人的实力本身就很强,如果再掌握了军权,自己就等着挨宰吧。刘恒可不愿意步那两个“少帝”的后尘。
经过不太费劲的思索之后,刘恒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亲舅舅,即是当事人,还不会打皇位的主意,这个人简直太合适了。那就是他吧。就这样,薄昭当上了车骑将军,很快又被晋升为大将军。
实际上,刘恒做出的这个答案,基本上是历代皇帝刚即位时都采用过的方法,这也是“外戚”能够成为朝廷中最主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外戚不可能消亡,因为其根源就在于皇帝本身。
这十几年来,薄昭紧紧地守护在刘恒的身边,成了刘恒铲除异己的一把利刃。他的表现,完全满足刘恒的要求。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自己,而更多的是取决于对手。一旦没有了对手,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就该重新讨论了。
在以往,群臣不听话,诸侯不老实,这些家伙们让刘恒很不放心,从而显示了薄昭的重要性。可直到有一天,那些家伙纷纷缴械,刘恒在惬意之余暮然回首,突然发现身后这把“利刃”,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
薄昭的好日子到头了。
我在前边提到过薄昭,但没做详细介绍。虽然在史料里他亮相的机会不多,但在刘恒继位的初期,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薄昭这个人长的很普通,能力也很一般,脑子转圈还不快,混到人群里根本不容易被发现,实实在在一个普通人,如果他不是刘恒的亲舅舅,肯定连名字都不会被留下。
既然是普通人,那就容易犯一个毛病——不够自信。具体表现有多种,薄昭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对上谨小慎微、卑躬屈膝,对下目空一切、嚣张跋扈。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式,就这么糅合在他的身上。
薄昭十几年来的表现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早些年前,他逢人示好,不笑不说话,完全一个好好先生;而当上大将军后,权倾朝野,就开始表现他另外一面,还适时演绎了一场“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精彩剧情,并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还有一个最大的软肋——贪财。无论是谁,只要你送,他都敢收,也不管人家拜求的什么事,更不考虑能不能办成,反正照单全收了再说。实际上,正因为他这个软肋,让刘恒很早以前就开始对他不满。
我前边讲“周勃受辱”那件事时,曾提到过这一点。周勃被关进小黑屋后,他儿子基本上把全部家产送给了薄昭,让他帮忙求情。
薄昭很清楚自己没那么大的面子,可礼已经收了,还不愿意退回去。没办法,只好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