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生了相互的融合与借鉴,成就了一幅独特而沉静的生活画卷,尤其令后人叹服的是它对街道以及街区的尺度把控和气质营造。

五大道上的街道尺度一般都保持在7米的宽度,街道两侧是树荫掩映的人行路,然后是花台花坛,再退后就是住家的围墙,一般高度在两米左右,高过人头顶不是很多。沿着围墙散步,相当清静惬意,围墙里面是建筑,一般最多是三四层的高度,不会给街道上的行人以任何的压抑感,且对土地的利用也很经济,保持了合理的建筑密度。局部有大量的连排住宅,独门独院的人家也大都相连在一起,自然形成了沿街道居住的邻里街坊。

每家每户的门都朝向街道,称之为街门,而门内的院落有大有小,有的是前院,有的是后院,与外部连接紧密,同时也保持着私密独享的空间。

这样构成的街区路网较密,更是大大便利了住户的出行与彼此交往。街道之间的交汇能够精雕出若干个小巧实用的街心公园,成为大家碰头的好地方。围墙之间的连接也绝没有简单处理成直角,而是花费心思变成了弧形的交汇,经过时,畅顺自然,视野无碍,有的转角又会开出几家店面,方便生活的同时,也是让人产生亲切感和交流感的街区符号。

谈到交流,确实是街区所能够带来的生活价值,这里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外部丰富的可能性达成的种种交流,其实都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精神内质。

把关注的目光拉回到今天,让我们看一看深圳的华侨城。华侨城在孟大强先生规划之时,就非常强调地坚持,所有的道路都命名为“街”,而非“路”。现在我们明白了,华侨城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区,同时更是一个独立的街区。住在街上的价值,从华侨城的居家地位急剧上升可见一斑。

依山就势,曲径通幽,蜿蜒连绵,饶有趣味,这就是华侨城街道的显著特点。这样的特点直接导致并完善了包容性与防卫性兼而有之的街区功能。包容性,就是说它与外部空间的无阻碍联结,任何人从多点进入都很方便;防卫性,就是说由于没有直来直去的大路,拐来拐去的街道,不熟悉它的人很难辨认,极其有效地防止了外来车辆以及行人的穿越。

华侨城的街道宽度也不超过10米,这与历史形成的天津五大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要义呢?万科的规划专家肖楠先生作出了解释:这样的宽度使人更容易通过,可以与场所建立更好的交流感。如果超过10米,可想而知,车辆行驶速度加快,行人更是无法到达街的对面,那就不是街了,而是马路。两者有着巨大差别。

交流感的产生不一定局限于会所或者花园,更多的可能倒是在街头,那就是为什么“上街”这个词始终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美好憧憬。只有开放的街区,会给我们产生各种可能性的生活一个前提。

交流感也是我们今后需要购买和享用的物业附加值之一,就像现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保安、清洁等物业服务带来的尊贵感。交流感在日常的居住体验生活中,可能会比尊贵感更丰满,也更有价值。

不妨期待着,住在街上的日子正慢慢向我们的生活靠近。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5节 回归市中心和城市再生

《万科》周刊

傅志强

引导时代的城市活动产生于怎样的场所?虽然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在思考21世纪的城市居住的时候,不得不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对待。

在城市再生的问题上,可能许多人会注意到美国的SoHo现象,SoHo是纽约曼哈顿南部地区SouthofHoustonIndustrialArea的简称。曾经因为该地区居民反对修建快速道路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计划,一度是繁荣衰退最严重的地区。但是,近几年通过现代艺术活动的聚集和展开,本地区开始复苏。甚至有不少先端产业的据点安在该地区。这种市中心的再生现象,一般被称为SoHo现象,并逐渐影响了美国的许多城市。例如,丹佛的LoDo、西雅图的SoDo、旧金山的SoMa、芝加哥的SuHu等地区。在其再生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被称为Loft的居住形态的新商品。

SoHo现象是与展开新的城市活动相适应的空间的一种结合以及其连锁的现象。活动是指各种的艺术、创业等活动,相适应的空间是指其场所、规模及可以接受的租金。其次,有历史积蓄的环境魅力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相呼应的条件所引起的相乘效果,得以产生新的城市活力以吸引人们的聚集。这就是SoHo现象。如果城市没有了产生这种新的活力的动力,必然会趋于衰退。

许多人知道近代城市规划历史上的《雅典宪章》。1998年EU的11个国家城市规划师组织发表了《新雅典宪章》。这是针对21世纪的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其中值得注目的是有很多的内容在阐述城市经济的活性化。行动纲领指出:“城市的质量取决于在其自身资源的同时,还有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度”;“为了强化城市的经济基础必须促进扎根于本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群的开发”;“中小型企业群以往有多产生于旧城的倾向,我们必须学习这些历史城市所具有的特质”等等。从中可以感受到行动纲领,对旧城以及市中心的将来所面临的课题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在文脉上又与前面提到的SoHo现象有共通之处。

旧城以及市中心的再生不应采用大规模完全推倒重建的方式,应该采用局部更新的方式,这也是美国近年所提倡的新城市主义的一种思想手法,即所谓“贤明的成长”。尽可能对旧城以及市中心进行再认识,再发掘,抑制无限制的郊外扩张。

回顾20世纪的城市开发,大多是为了解决城市薪水阶层的居住问题,即便成为人们“乐于居住的城市”,也还不能成为人们“乐于前往的城市”。仅仅是“乐于居住的城市”不能产生21世纪新的城市活力,如何创造“乐于前往的城市”是20世纪的城市开发所缺乏的,也是我们现在必须思考的一个课题。尤其在考虑城市居住方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因为,它的城市改造考虑了既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各种便利,同时又能确保居住生活的城市环境。

面临大规模城市化过程的中国,各个城市在开发大量的“乐于居住的城市”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创造“乐于前往的城市”的开发思想。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其历史上形成的城市整体,尤其是城市中心的活力。缺乏历史积累的新城市的开发更需要注入这些可以形成城市魅力的元素。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6节 当“心的指尖”触动空间

《万科》周刊

志鉴

1958年,日本音乐学院青年毕业生小泽征尔(生于1935年9月),开着一辆悬挂厂家标志的摩托车,孤身远涉重洋去欧洲学习钢琴和乐队指挥,而后,小泽凭借天赋、机遇和刻苦努力成为了著名指挥家。

安藤1941年生于大阪。高中时代,安藤就有一种要“到海外去”的强烈愿望,他于是苦练拳击,以职业拳击手资格赴曼谷参加职业拳击赛成为安藤最初的海外之旅。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与小泽征尔的游学经历相类似,安藤在1962~1969年之间,也是趁着年轻的时候周游了世界。通过游历,观察和体验了不少的建筑,这包括美国建筑的现代建筑与技术、亚洲的宗教和艺术、欧洲的浪漫和传统以及非洲的原生形态,可以想像,在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建筑现象进行探索的时间里,安藤的建筑观逐步形成了:

“旅行,造就了人……我的人生也可以算是一段旅程吧。在没有接受专门教育的状况下而志向建筑这件事情,就如同独自在紧张与不安下迷失在一个陌生地方一样。……然而像现在这样回过头来看,我宁可将那视为是因着在那苦难当中以所得的体验作为食粮,自己才得以一直生存到现在。往往在孤独与不安,一个人在都市里彷徨的时候,那样的感觉便更明显而具体地流露出来。……旅行,也造就了建筑家。”(《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安藤忠雄没有显赫的学历,由木工学徒出身,经函授学校而考取建筑师。1965年,安藤的大阪市立公园设计方案入选一等奖,1969年在故乡大阪的梅田开设“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建筑设计生涯。

自1992年至今,安藤几乎赢得世界所有著名的建筑大奖,其作品大多数都在日本本土,每一座建筑物随落成即成为地标,并且受到人们的青睐,那正是由于安藤设计的东西有着他自己的品味和格调。但是,似乎只是用“简约的线条、光与水的舞蹈、低调的高科技”等物质化要素去描述和分析安藤的作品都会不太到家。而他的成功恰恰在于:他是以“心的指尖”触动了空间,同时又将自己的心境融入了素朴的自然,将平静之爱赋予了人和大地。与此同时,安藤忠雄的空间唤醒了人们对那空间内在的感受和初始的回忆,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正如他所说: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

这种自然的意义是什么?从何而来?是什么使得原本躁动的拳击手的手中流露出了无语的风、光和空间?要一幢建筑物或者一处空间能够与人相对话,在一片无言的空寂之中,一时的喧嚣,总会归于静谧,只能够由建筑师安藤在自己原有的思想语言中表达出来了。

安藤忠雄正是以诗意化的空间赢得了人们的认同的。在其舒缓平静的空间之中,设计者的静与空悠然而现。安藤忠雄的空间的“静”,或许正是一种天堂般的境界,在诚实地面对着生命个体的孤独本质的时候,似乎他也能够在其中寻得怡然的自在。

安藤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者木材、纯净几何体以及自然。安藤设计的建筑物大多简练、朴素,但是从每一建筑物,特别是素混凝土表面精琢的细部来看,却又有无数语言和精神蕴涵其中。安藤的作品有着柯布西耶建筑设计的精神取向,从而推动了当今的现代建筑的发展。由于他所偏好的素混凝土和纯几何形体基本上具有表达禅学的审美气质,故其作品所表达的冷静、空寂、孤远、闲适等意象,都可以用来释意日本建筑的空间精神:纯净的空间,分明的棱角,挺秀的线条,精美的细部等等的运用,也是由于有了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理解之后方能达到的。

一种源于内心的谦和,也许就是所有大师都具备的品格吧。

光的教堂,建于1987~1989年。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的住宅区中,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建筑形体极为简单,斜向插入的素混凝土墙体分割了空间,而且使得阳光能够“渗进”教堂的室内,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此外,教堂的墙壁及家具有着粗糙的质感,表达出抽象、洗练和诚实的品质,空间的纯粹性唤起人们皈依的“庄严感”。有台湾学者认为,从安藤的数个教堂建筑设计之中,包括水教堂、风教堂,隐约地流露出他对于东方文化中的自然观崇拜的意味。

大阪,住吉的长屋。外表恬静、造型简朴,所用建筑基本构件较少,这会使人感到建筑材料和形式已经消隐,空间极近虚无了。设计者在这里似乎是要寻找一处脱离外部尘世的庇护所。其混凝土外立面几乎全封闭,建筑呈现内敛的隐士风格,于默默无闻之中展示出应有的表现力。内部的各个居室都面向一个尺度亲切的中央采光庭院,居住者能够直接触摸到自然:阳光、空气、风和雨等原真的要素。混凝土墙面经过精心的加工和反复提炼,取得了一种精致而细腻的效果。设计作品当时受到了人们相当大的关注,并为安藤赢得了1979年度的日本建筑会赏。我国的建筑界也由此认识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间。

安藤设计的六甲集合住宅第一期工程始于1978年,现在第二、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六甲集合住宅的第一期工程创造的是一种纯粹的居住环境,住宅沿着山坡层叠而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得到最完整的视野:自住宅俯瞰神户海。而在第二、三期工程中,则设计了公共活动的空间,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富有特色的场所,包括花园、停车场,以及开放式的游泳池等社区公共设施。

安藤忠雄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在日本大阪市北区,1991年建成。建筑空间呈不规则的形态,地下二层,地上七层,实用面积450平方米。建筑采用中庭式设计,四周环以回廊,既便于内部空间的采光,也有利于增强其向心力,体现出安藤在建筑设计中始终强调的“垂直面”与“自然光线”两个主要建筑因素的原则。

大阪的飞鸟博物馆(建于1994年)位于大阪一处古墓冢众多的山林之中。博物馆建筑的大部分隐藏于地面以下,以便减少对原有自然和历史环境的干扰,而其内部的古冢风格的室内设计,也较好地体现了古时的风俗和祭祀的观念。抽象而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使得参观者能够有较开阔的空间视场,为观赏周围环境带来方便。博物馆的台阶和塔作为空间的制高点还形成了一定的对比,纪念性效果较为强烈。

安藤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其设计融自然、光影为一体,形成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新趋势。由单纯几何形式、动态空间、光的品质和安藤的哲学信念等方面分析,人们不难体会到安藤忠雄的创作理念和追求。1995年,安藤获得普利策建筑奖,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18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同时也是日本建筑界获得该奖的第三位。1995年5月获奖的当天,安藤忠雄在法国凡尔赛Trianon宫殿颁奖典礼上宣布,将捐出10万美元的奖金给1995年1月因神户大地震受害的灾民。

安藤忠雄的设计作品还有:岩佐邸(芦屋,1982~1990年)、POKKO集合住宅(肥后县1983年)、RAIKA总部办公大厦(大阪1986~1990年)、夏川纪念会馆(滋贺县1987~1989年)、兵库县立儿童博物馆(1987~1989年)、伊东邸(东京1988~1990年)、姬路文学馆(兵库县1988~1990年)、直岛现代美术馆(冈山县1988~1992年)、熊本县立装饰古坟馆(熊本1989~1992年)、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水上佛寺)(兵库县1990~1991年)、姬路市立青少年之家(兵库县1990~1992年)等。

“所有的矛盾变成和谐,所有的华丽都在内敛中雍容起来。”有人在看过安藤忠雄所设计的淡路夢舞台后这样由衷地赞美。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7节 哥伦比亚新城之梦(1)

《万科》周刊

——兼评《创建一座新城》

杨靖 司玲

美国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城位于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该城于1963年开始土地收购工作,分期实施,前后长达30年,哥伦比亚作为一座新城,在几十年的建设中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利润稳定增长,基本实现了新城最初规划的理念,建成了美国第一座乡村小城。其成功经验吸引了全美地产界、建筑界的注目,被认为是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新开发项目。

《创建一座新城》一书并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著作,作者收集了14位参加哥伦比亚城早期规划与开发的员工回忆录,分十六章讲述。虽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承启关系,但该书真实地再现了该项目从策划、购地、规划设计到施工、营销等开发全过程。对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住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中国,哥伦比亚城的经验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下面将对新城规划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哥伦比亚城规模相当庞大,占地共计15000英亩(约相当于6000公顷)。在20世纪90年代全部完成时,共计有8万人生活在新城的1个中心区、8个小区中。新城共有24个会所,2500个行业,共5万个工作岗位,24所学校,4所大学和一个社区学院。城中树木成荫,5000英亩的田野和3个人工湖点缀着小城,小城中道路总长超过40英里。

哥伦比亚城的开发是由Rouse公司为主导,HRD公司、CA协会、CDC公司等联合,作为新城的一级开发商完成新城的整体开发计划、总体规划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再划分土地,出售给由小型住宅开发商组成的二级开发商进行住宅建设。Rouse公司为大型开发商、整个开发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单位;HRD公司亦为大型开发商;CA为哥伦比亚协会,非赢利组织,主要为哥伦比亚社区提供那些不能由政府提供的设施和服务;CDC公司为HRD公司的分公司,主要开发赢利的贸易设施,如公寓、购物中心、实业大楼。

哥伦比亚新城在距今整整40年前筹建,在其规划中所体现的思想至今看来仍具有先进性,并且这些思想通过具体措施贯彻在整整30年的建设中,经受了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其在社区营建上,具有诸多富于启示性的亮点。

建设有活力的社区

随着社区建设越来越关注文化内涵,人们逐渐形成共识:住区不等同于是住宅集合体。在住区建设中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外,更多的应该关注怎样形成一种社区氛围。在哥伦比亚新城建设中是这样考虑的:首先住区要有清晰的结构,丰富的配套和多样化的人口结构是社区具有活力的重要前提;再者,要有居民的参与,这样才能创建有社区氛围的、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

清晰的结构与相应的配套。哥伦比亚城开始筹划时,全美还没有同样类型的“乡村小城”。作为“美国梦”的一部分的乡间独立式住宅是沿着公路开发的,沿线型生成,这种开发模式缺乏邻里感,更谈不上社区氛围。本世纪初,“英国新城运动”的发起人E·霍华德出版了著作《明天的花园新城》,文中提出:“居民们能够健康舒适地享受生活的途径是建设一个远离工业城市的全新社区——花园小城”。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政府采纳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在全国推广这一由政府资助的计划,并得到欧洲各国的接受。然而美国“由于粗犷的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并排斥社区思想”,所以,花园小城的概念在美国几乎没有市场。

在哥伦比亚城开发之初,Rouse公司就明确了一个信条:“城市不能以无计划,杂乱无章和不负责任的方式发展”,他们把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新城规划的一大目标。首先,在规划草案中制定了新城—小区—组团三级结构体系。在1965年完成的“新城图解”中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城共规划为10个小区,每个小区由4到5个组团构成;组团、小区、城市都有各自的中心并围绕中心展开。

小城中心:新城规划人口为10万人,城市中心考虑到未来的对外辐射,是为服务15万人而设计的,中心的内容除了百货商店、餐厅、电影院以外,还有其他至关重要的经济文化设施:医院、社区购物中心、开发商办公室、哥伦比亚管委会中心办公室、社区学院及配套设施、大型图书馆、展览中心、教堂、Tivoli式的休闲区(注:Tivoli是在丹麦哥本哈根著名的Tivoli花园的基础上设计的,Tivoli花园是一个集各种娱乐活动与设施于一体的绿色公园式的休闲场所)、少年宫、礼堂等。

小区中心:小区中心是为其范围内的3000到5000个家庭(约1万到1。5万人)服务的,服务半径到组团不超过0。5英里。其内容包括:一个初级中学、一个高级中学、一个幼儿园与日托中心,中学应可以提供再教育的设施,少年活动中心、小区图书馆、医务急诊中心、老年人之家、小区信息中心、宗教设施、手工工艺室、小区公司(附近设单身公寓),并提供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停车场。各组团围绕小区中心来建设。

组团中心:服务于300到500个家庭,中心应包含学前班、小学、业主之家、一个小超市、餐厅、老年人之家、游泳池、运动场、停车场及一定的公共空间。三级中心的设计增加了整个社区的向心力,为形成“社区感”确定了基础。其次,小区规划不但为居民设计了便于聚会交流的硬件设施,而且还为了丰富小区的人群,避免导致一些令人不快的“孤立”,小区特别强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共存。

住区中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小区规划了不同档次的住宅,从独立式住宅到联排式住宅以及公寓,适合了不同阶层的购买力。并且规划中注意了绝对不将同等规模和档次的住宅集中在一起。Rouse公司总裁JimRouse先生宣称“哥伦比亚将是一个多种族社区——一座开放的新城,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你都可以根据你的口味在这里自由选择你喜欢的住宅,不会因为种族的不同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和限制”。从理念一直到贯彻落实,Rouse公司都想了很多办法进行控制。他们监督所有分包开发商的住宅建设与住宅销售,既不允许两套相同的建筑并排建在一起,也不允许销售人员歧视地将黑人专门安排在一个区购房——在种族问题相当严重的美国20世纪60到70年代,这是很难得的。

为了融合各教派,Rouse公司实施了他的另一社会目标——多功能宗教中心。无论是天主教、犹太教、卫理会教派、路德教派、浸信会教派等等,都在联合宗教中心有单独的办公室、礼拜堂、共用大厅,加强了不同信仰人群的交流。这对于目前中国社区开发中强调封闭安全,划分出“白领、成功人士、高尚社区”的小圈子,以邻为壑的作法形成了巨大反差。因为只有人口结构的多样化,才会带来对住区设施需求的多样化。多样化与住区活力密不可分。

提倡社区建设的居民参与性。社区感的创造还要通过“参与”精神来实现。一开始,哥伦比亚城的规划为取得周围哈佛县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就建造了展览馆,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展览。由于新城开发时间跨度很大,每次新建项目都要通过已有居民的赞同,开发规划过程中,不断进行展览,听取群众意见,这些工作都使公众对该计划的热情一直很高——他们是在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小城的规划者们还认为,居民们得不到有效的渠道传递他们的想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们不但设立了收集居民意见的业主之家、开发商办公室,还提供了礼堂让居民们召开会议,而这种作法在国内的住区开发中很少得到采纳与落实。

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

在哥伦比亚城建设中,开发商明确指出社区的惟一目标应该是提供一个氛围和机会,以利于人类更好地享受生活,并且“进行规划设计的起点就是人类本身”。哥伦比亚新城的“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努力建设“享受生活的花园小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特点:

公共建筑群规划细致入微。这些主要体现在对公建的功能及使用上的一些常人不太注意的细小之处,他们发现餐厅的“美食”常常成为青少年进行社交和休闲消费的“起因”,所以就在组团中心的多功能楼边修建了“美食厅”;在游泳池中不但设计了成年人使用的深水区、儿童使用的浅水区,还首创了供“小不点儿”们戏水的水上乐园;停车场建在学校和多功能楼附近,要进行保护儿童的特别设计,停车场的位置还要处于美食厅的下风向;距离学校最近的车位要预留给教师(因为他们常手里抱满书和作业本),此外停车场的设计还要满足孩子直接从停车位进入学校,而不必在停车场里徘徊;小区中心中的初高中餐厅应对外开放,这里就餐的学生会感到学校与社区融为一体;每个小区中心要有3至4位护士组成的急诊中心服务附近的街坊、幼儿园、学校等。同时担任小区和运动场的急救工作……

在一些设计中,他们还听取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建议,加强设计的合理性。比如:在老年人之家的设计中,规划组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和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希望老人能够在照看小孩、社会福利、引导休闲等方面实现自我。所以要根据安全性、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对老人之家进行特殊设计,以利于老人从事休闲和公益活动;并在规划上考虑与活动场、中心广场、小区门诊之间的关系。在住区设施规划中最大程度地安排丰富的休闲生活,“在这里休闲不是消遣,而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8节 哥伦比亚新城之梦(2)

《万科》周刊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新城的开发商组织了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建筑方案讨论,以帮助修正构思理念并使之具有操作性。如,新城在筹建日托中心时就请来了有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在她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并且列出了相关的设备和必要设施。

教育为本。规划者探讨“城市在人的成长中的角色”问题,认为教育应在新城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氛围要在社区内随处可见,不能将教育仅限定在教室内,接受教育不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所以新城不但根据需要在组团、小区和城市一级配置了托幼、小学、初、高中和大学,而且特别强调了成人进行再教育的设施和课外教育设施。可以通过学校、医务室、福利办公室、礼堂、图书馆等开展家庭保健教育。为了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图书馆要交通便利,最好与礼堂在一起。初、高中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们也是在社区的一种设施。中学的教室等设施可以作为社区成年人进行再教育的工具,而且,体育馆也要修建得足够大,并安装尽可能多的各种健身器材,以供居民们在课余时间来使用。另外,小区还设置了专门的社区学院,其功能为:职业培训、家庭生活教育、业务教育、社区交流,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训练。所以,哥伦比亚城能够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实践机会以及进行公益服务的机会。社区大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图书馆等,并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互动,促进社区内的文化交流及社区规划的综合发展。

多样的交通规划。美国是以汽车文化著称的“车轮上的国家”,在哥伦比亚城规划中十分重视人行、自行车和车行交通的协调,并十分重视增加对人行的考虑。为了便于居民步行或骑自行车在组团里面活动,组团占地直径不应超过半英里。为了儿童安全上学、放学,在组团里不应建有内部车道。小区中心的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