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比亚迪之父王传福-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降。几年来,充电电池每年的价格均有10%的下调幅度。
第一节 收购秦川(3)
正是因为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已经遇到销售天花板,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所以深谋远虑的王传福必须筹划公司的转型。比亚迪手中拥有124亿人民币的现金,这笔大额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比亚迪的电池业已经不需要更大的投入了。那么王传福必须为这些闲置资金找到一个投资领域,否则只能是浪费资源。在种种原因的决定下,比亚迪必须拓展业务,比亚迪必须谋求转型!
当时比亚迪面临的一种选择是可以全面转向手机领域,比亚迪可以尝试拥有自主品牌的手机。但是由于比亚迪电池的客户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所以如果比亚迪全面进入手机行业,那么比亚迪电池的销售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权衡之下,最终王传福选择了汽车制造业。
其实比亚迪选择改行造汽车,还是有一个行业背景的。在整个2003年中国盛行一股外行造车风,比亚迪控股秦川只是这股“造车热”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2003年,汽车业的丰厚利润在制造业激发起一股强烈的“造车冲动”,家电业、手机业、烟草业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汽车业,所有人都想在汽车市场分到一块蛋糕。
2003年8月份,美的空调与昆明高新区招商局签署协议,美的5年内将总投入20亿元人民币,对云南客车厂、云南客车改装厂等企业进行改造,准备打造 “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此后,美的又积极与湖南的三湘客车进行接触,10月份,又与三湘客车达成协议,开始接管这家企业。一年之内,美的梅开二度,准备在汽车界大展拳脚,成为家电业进军汽车风头最劲的一家企业。
2003年10月,奥克斯集团出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95%的股权。奥克斯成功拥有了越野车和拖拉机等车种的生产牌照。11月,奥克斯生产的第一款汽车——“朗杰”SUV在沈阳下线。
12月,顾雏军在扬州宣布,格林柯尔出资417亿元人民币收购亚星客车6767%的股份,格林柯尔正式进军汽车业。顾雏军宣称,他入主亚星并不是为了买个壳,而是要扎下心来做汽车,要用3到5年时间把亚星客车打造成中国客车行业的旗舰。
2003年还传出消息,波导将和浙江省政府合作,投入30亿元进入汽车业。五粮液准备涉足汽车外观模具。同时在前几年转型货车制造的云南红塔集团,在这一年开始涉足轿车生产。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进入汽车行业呢?显然是由于丰厚的利润,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2年前10个月汽车工业所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52亿元,同比增长646%;新增利润138亿元,对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225%,位居各大工业行业之首。在汽车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的直接拉动下,整个工业企业效益出现转折性变化。与此同时,汽车对国家税收的贡献也大大增强。2002年,仅汽车工业增值税和销售税及附加两项税收就达262亿元,同比增长275%,大大高于全部工业税收增长115%的水平。汽车工业缴纳的税收已占工业企业税金的5%,新增税收的贡献更达到了112%。
2002年,汽车行业非但没有在入世冲击中艰难求生,反而增长迅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达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售完成32481万辆,同比增长3665%。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收购秦川(4)
因为“爆发性增长”,2002年被命名为汽车行业的“井喷之年”。自然而然,进入2003年,汽车行业吸引了众多热钱的涌入。大家不约而同产生出强烈的“造车冲动”,因此可以说,2003年是不折不扣的“造车年”。但是很快这些资本几乎都从汽车业败退,只有比亚迪获得了成功。王传福的加入造车大军并不是跟风,王传福是“*者”,他有他独特的想法。
汽车制造业是什么?按照王传福的说法:“汽车业是一个做了100多年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其实就是一个低科技产业。”不愧是技术狂人,王传福这句话,鲜明表现了他对通用、福特、丰田等老牌汽车公司技术垄断的藐视。他认为手机业才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手机里面的零部件才是高科技,LPC、摄像头、LCD、精密塑胶,那个比汽车的难度要大得多。”那么既然比亚迪在手机零部件行业里可以叱咤风云,区区造车又何惧之有呢?
在体育界有句话叫做“一通百通”,是说在某个项目做得好的人,转到别的项目也非常容易上手。比亚迪正是这样,在电池业,在手机零部件制造业,比亚迪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可以说已经通了,那么当它转向汽车制造业的时候也会很快上手。所以王传福其实一点都不怕横亘在比亚迪之前的技术关。王传福怎么会怕呢?他自己就是技术出身,对他而言,学习汽车理论知识简直是小菜一碟。就像一个数学系博士改行学习计算机,用不了两年,他就会非常厉害,甚至有时候会超过计算机系的尖子。
王传福敢于改行造车,自然是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没有像那些贸然进入汽车行业的其他公司一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王传福信心百倍,另外他手里还握有一张王牌。也正是因为手上有这张牌,王传福才敢在对造车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高调进入。
众所周知,石油资源会在21世纪枯竭,接下来人类必须使用各种替代能源,这其中主要就是电池,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比亚迪就是制造电池起家的,在电池制造领域有深厚的积累,那如果几年之内比亚迪能够开发出高效的车用电池,那么比亚迪就将抢先占领市场。而且实际上外国汽车公司最主要的技术优势就在汽车发动机上,一旦全世界的汽车都使用电池,那么外国汽车公司上百年的技术垄断也就一夜之间被打破。
为此,王传福必须提前进入汽车行业,熟悉汽车制造,同时等待比亚迪的工程师尽快开发出高效的车用电池,然后二者一整合,比亚迪登上世界汽车制造业新的王者霸主地位。王传福认为,未来3年依靠电池产业比亚迪就可保持高速的业绩增加,而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实为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盈利作打算,电动汽车项目将决定比亚迪的未来。
王传福的算盘就是这样打的,虽然有些地方实现起来有困难,但是他坚信这是一条明路。可以轻轻松松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把民族汽车制造业的大旗插上世界之巅。这绝对不是神话,这依靠的是技术,技术改变世界。
3为什么选择秦川
王传福后来说,收购秦川汽车的念头据称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与上海朋友的闲聊。当时王传福的朋友无意中提到了秦川汽车正在寻求买家。王传福一听,当即断定这是个机会:手机肯定不能做了——不能和下游企业竞争;家电也不能做了——竞争太激烈;房地产也不能做了——门槛很低。王传福的逻辑很简单:要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竞争程度相对低一点的行业进入。“想来想去,只有汽车,现在是进入的最佳时机。”
第一节 收购秦川(5)
综合各方面考虑之后,比亚迪最终选择收购秦川汽车公司。在成功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后,比亚迪一举成为继吉利之后的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
西安秦川汽车是国家批准的西北地区唯一一家轿车生产企业,其在西北工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秦川汽车项目始于1985年。1997年,为加速秦川汽车的发展,组建了省部合作企业秦川汽车公司,从此公司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01年年初,公司已投入72亿元完成了生产线建设和新车型开发工作。到2002年底,公司已完成了“四大工艺”生产线建设,具备了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秦川汽车出身军工行业,在中国早些年军工企业转型过程中,有四个企业得到了来自日本铃木的汽车制造技术,由此形成了中国大陆小型轿车领域之“四大奥拓”的格局,它们分别是:重庆长安奥拓、湖南江南奥拓、西安秦川奥拓与吉林江北奥拓。
只有秦川奥拓与长安奥拓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1998-1999年间,两家主要的奥拓生产厂曾展开过一场竞争,以长安奥拓全面取胜结束。此后秦川公司推出自主研发的“福莱尔”轿车,并声称是“中国最便宜的轿车”,与长安奥拓、吉利汽车之间展开竞争。2001年以后,秦川福莱尔销售业绩有所增长,特别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在西安出租车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但秦川由于出身老牌军工企业,资金问题始终困扰企业发展,即使在2002年福莱尔汽车取得了卖出17000辆车销售业绩的背景下,秦川汽车2002年的净利也仅有70多万元。2002年,秦川一直谋求与他人合作。上半年,吉利李书福曾一度进入秦川,但由于重组成本过大而最终放弃。2002年5月,在华晨发生产权变动之前,该公司董事长仰融曾以中国正通控股公司董事长名义造访秦川洽谈收购,当时,仰融计划由其下属公司申华控股的汽车产业资本投资公司——亚通控股与秦川合作成立汽车生产基地。最后由于辽宁省对于仰融问题的追查而导致此项收购最终流产。
最终比亚迪变成最大的黑马,仅仅谈判三个月就成功收购秦川。
比亚迪能够闪电战收购秦川汽车成功,关键还是比亚迪是真正做制造业的,这种诚意让秦川方面很感动。
当时为了深入了解比亚迪,秦川公司的四位老总一起来到深圳比亚迪总部参观。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报道了解了比亚迪的成长奇迹。但是到比亚迪总部参观还是让他们从心理上受到冲击:比亚迪的办公环境用透明玻璃窗相隔全然透明;比亚迪员工在厂区内走路时全靠两边走成一条线,井然有序;公司每个基地都有大面积的足球场、篮球场、全塑胶的跑道,以及活动室、电影放映厅等等。夏治冰还特意带他们去参观了“明斯克号”航空母舰,并对他们说:“希望未来大家能一起打造一个汽车业的明斯克航母。”
比亚迪做汽车的决心,让秦川方面感动。
当然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光是秦川选择比亚迪,也有比亚迪选择秦川的成分。在决定进入汽车业前,比亚迪曾考察了湖南和吉林的多家企业,但是最后还是选中了秦川。之所以并购秦川,王传福有几个考虑。
首先,秦川拥有轿车目录。轿车目录相当于国家发改委的轿车生产许可证。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发布几期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只有榜上有名才能够生产。有很多企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不能够获得这份目录,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企业分食汽车产业这块大蛋糕。例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为了一张进入轿车门槛的“准生证”而数度奔走呼号。最后吉利造车的目录,竟然是通过收购四川某濒临倒闭的生产囚车的车厂才拿到的。李书福提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总是苦涩一笑,李书福认为民营企业在中国受到太多的限制。
王传福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果断地用27亿将秦川汽车收购下来,正是看中了秦川拥有轿车目录,比亚迪进入后就可以直接开始筹划生产,不用为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许可而四处奔走。王传福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之所以匆匆忙忙就收购秦川,就是看中了这张目录。机会不等人,如果当时不收购,现在想进就很难了。”
第二,秦川拥有先进的四大工艺。秦川汽车2001年引进了德国DURR公司设计制造的涂装生产线、西班牙FAGOR公司的全数控冲压生产线、日本狄原公司设计制造的车身冲压模具和焊装生产线及日本万岁公司的汽车整车检验线在内的整车厂所必备的“四大工艺”。拥有国际先进工艺水平、年产5万辆轿车的综合生产能力。虽然“秦川”只是一个1997年才开工的新丁,但是王传福认为“秦川”造的车是老百姓坐得起的车,争夺的是微型车市场,更加有利的一个现实是,国内的微型车市场还没有一个绝对领先者。
第三,秦川拥有的完全自主开发过福莱尔的200多名工程师和一套经验、技术,这是比亚迪需要的。福莱尔是秦川公司历时1年半,用实力打造出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精品家轿。它的特点是:车身造型满足百姓求美求新的消费心理;具有同级轿车中最大的使用空间;科技含量高,安全可靠,具备高级轿车的装备水平;排放满足欧Ⅱ标准。秦川汽车的这些工程师能够打造出福莱尔,这就充分说明了他们的研发能力和攻关能力。这是崇尚技术、崇尚创新的王传福所格外看中的。
第四,秦川作为国有企业,在包括业绩考核、财务制度、风险控制等制度方面,有着过人的长处,甚至比亚迪还曾将其推广到自己的电池、手机企业中去。
当然秦川汽车也有显著的短板。而比亚迪自己,也拥有着作为国有企业的秦川不具有的优势:资金、管理理念、成本品质控制和盈利能力。两者结合,可以达到优劣互补。王传福认为,秦川汽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收购后他们将转变销售观念,加大在品牌宣传上的投入;二是研发能力不足,今后,秦川汽车将在原有车型的基础上大规模研发新的产品。
随后,比亚迪开始将秦川的员工送到深圳的工厂进行培训,感受电池生产线的成熟管理理念,对久在国营企业的他们灌输民营企业的紧迫感。
。。
第一节 一波三折富比之争(1)
1富士康阻击比亚迪
2007年3月比亚迪发布公告,宣称正在筹备将手机代工业务分拆上市。这时候郭台铭出手了。他要终结比亚迪的高速发展。于是一场被媒体称为“富比之争”的两家制造业巨头的龙虎争霸,正式上演。
2007年6月12日,郭台铭的富士康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向中国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比亚迪在知情情况下;使用来自富士康的机密业务资料,建立了一个与富士康极度相似的手机生产系统,令公司损失了价值513亿元的合同。他们指出,比亚迪必须立即停止使用上述保密资料,交出因使用机密资料所获得的利润并赔偿富士康的损失。
在听证会上,富士康方面披露,2002年11月27日,为了洽谈合作项目,富士康集团大陆总部邀请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一行参观考察了富士康公司的手机工厂生产线,后来因故未能达成合作意向。同年,比亚迪着手建立第三事业部,开始代理加工手机零部件产品。
然而从2003年年初开始,比亚迪不断以各种手段利诱富士康的员工离职,跳槽到比亚迪工作,至今跳槽的人数已多达400余人,其中包括富士康花费几十万元派往欧洲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富士康还不断发现比亚迪的技术人员向富士康内部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利诱他们跳槽到比亚迪工作,并承诺跳槽者均可获得优厚待遇。
富士康在诉讼状中强调,比亚迪的手机业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十分不正常,而这个增长过程与富士康商业秘密文件(即系统文件)大量的流失,大量的员工跳槽,在时间上是相互吻合的。
而据中国台湾一家媒体透露,富士康之所以要控告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直接原因就是比亚迪挖走了富士康在日本的研发高级主管,并连带了一项关键技术,这是一种将任何金属粉末提高精度和密度的冶金提炼合成技术,不但能提高产量、降低损耗、防腐化和延长使用期限,而且还能降低成本。
富士康一位高层人士表示,公司之间的挖角原本无可厚非,但这次非同小可,因为比亚迪的挖角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据该人士透露,比亚迪已经多次从富士康挖角,甚至成立了挖角办公室。
应该说富士康的某些指责也是实情。2003年,比亚迪进军手机代工业务,一时之间,人才供应不上,无奈之下只能从其他公司挖人。比亚迪从2003年开始挖富士康墙脚,2005年有多名高管转投比亚迪,到2008年据说一共有四百名富士康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被挖到了比亚迪。郭台铭真是无比愤怒。
他认为,比亚迪作为一个靠手机电池起家的公司,几年时间迅速崛起,业务已覆盖了手机电池、液晶屏、键盘等除手机芯片之外几乎所有的手机零部件。仅2007年上半年,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就占比亚迪业绩的37%。显然比亚迪手机业务如此快速发展,与它不断从富士康挖人直接相关。
富士康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对比亚迪提起诉讼。当然这其实并不是富士康第一次起诉比亚迪,在这次起诉之前,富士康对比亚迪有过一次起诉。
2006年8月31日,富士康向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及两名原富士康离职员工索赔7000万。被诉的这两名离职员工名为柳相军、司少青,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职员,两人于2006年跳槽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以侵害商业技术秘密起诉这两名员工以及比亚迪公司,向上述被告索赔金额高达7000万元,要求法院判令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商业技术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节 一波三折富比之争(2)
这是富士康继起诉《第一财经日报》编委翁宝和记者王佑后爆出的另一起天价索赔案。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发了记者王佑采写的《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报道。鸿富锦公司起诉该报记者王佑和编委翁宝“侵犯名誉权”,索赔3000万元。
起诉比亚迪后第二天,富士康经过考虑将索赔金额从7000万降至500万。几天后公安机关释放了柳相军的内弟。柳相军的内弟在富士康工作,由于受到柳相军跳槽的影响,之前被富士康以泄漏公司机密为由扣押并交送公安机关。
这个案子断断续续审了一年,一直没有结果。到2007年6月,为了阻挡比亚迪电子分拆上市的步伐,富士康再次以相同的理由向中国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比亚迪在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来自富士康的机密业务资料,建立了一个与富士康极度相似的手机生产系统,令公司损失了价值513亿元的合同。
2007年10月5日,为了加速中国香港诉讼案裁决,富士康在撤销了中国香港的诉讼后的第四天再次以相同的理由递交诉状,并请求法院支持其6507万元的赔偿要求。它减缓了比亚迪意欲在中国香港的上市进程,被认为严重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11月2日,正在积极准备将手机零部件等电子业务分拆独立上市的比亚迪向法院申请搁置有关诉讼,此举随即遭到富士康方面的强烈反对。
面对富士康的凶猛阻击,为了给比亚迪电子分拆上市“保驾护航”,比亚迪对外承诺,凡属比亚迪因诉讼“产生、导致或有关的所有负债、亏损、损害赔偿、成本及费用(如有),本公司拟向比亚迪国际及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等提供补偿保证”,同时此保证“只会于比亚迪国际上市后生效”。
2007年11月7日,深圳中院受理富士康、比亚迪的案子已有一年半的时间,虽然还未能给出任何说法,但随着富士康接连在中国香港提起诉讼,深圳中院的案子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
2007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委派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在北京为“富士康诉比亚迪恶意侵犯其商业秘密案”进行司法鉴定,鉴定对象为柳相军、司少青等人在比亚迪办公电脑硬盘中的资料。
对于这套系统文件,双方各执一词。富士康称这套系统文件属于自己,被比亚迪盗取;比亚迪则称自己的文件是从公开渠道获得。因此,这套系统文件是否属于公知就成了鉴定的核心内容。
据担任该案主审法官的于春辉事后透露,这是国内唯一一个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却由最高法院委托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的案子。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台办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代表悉数到场。
随着比亚迪电子上市日期的临近,双方也打起了“口水战”。2007年12月7日,由比亚迪电子公开招股,招股价介于每股1075至14港元。王传福在前一天出席视频会议与中国香港媒体会面时指出,“富士康对比亚迪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纯属无中生有”,同时重申“是竞争对手太恐惧我们的增长所产生的行为……我非常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王传福不怕富士康,几年前日本三洋、索尼分别起诉比亚迪,最后依然不能动比亚迪一丝一毫。
对于王传福的言论,富士康鸿海在第一时间重磅回击。富士康方面反驳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一波三折富比之争(3)
首先,鸿海指出,深圳中院在比亚迪公司的办公地点查扣了柳湘军和司少青(二人原本为富士康高级管理人员)在比亚迪办公使用的电脑硬盘内容,发现该硬盘中包括写有富士康文头的WORD版文件,有的文件上面有富士康公司的标志、标识,下面还有富士康相关主管人的签字。有的信件文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到富士康挖人”。而目前涉案人员已被判刑,确定无疑。比亚迪何故会说此案“无中生有”?
其次,比亚迪上市前曾承诺,凡属比亚迪因诉讼“产生、导致或有关的所有负债、亏损、损害赔偿、成本及费用(如有),本公司拟向比亚迪国际及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等提供补偿保证”。如果已有足够的信心打赢此官司,又为何要求股东大会做此承诺?
再次,高盛曾发布通报称,富士康对比亚迪提出50亿元的巨额赔偿金,而比亚迪却没有为此可能存在败诉的风险作任何财务预提。诚信是维护股东权益投资人利益最基本的原则,而对于那些为比亚迪即将上市做出奉献的股东及对此内幕毫不知情的投资人,谁来为他们可能遭受的巨大风险承担责任?比亚迪诚信何在?
因此,富士康鸿海强烈呼吁,诚信是企业立业之本,希望比亚迪不要为了上市而恶意隐瞒鉴定结果,以免误导投资大众。
虽然富士康全力阻击,但是2007年12月20比亚迪电子还是成功在中国香港上市。而富比之争并没有因为比亚迪电子上市而停止。
2008年1月10日,在经过两个月前的司法鉴定后,“富比案”有了新的进展:最高人民法院委派的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为“富士康诉比亚迪恶意侵犯其商业秘密案”的官方鉴定报告出炉。该鉴定报告认为,比亚迪使用的为数不少的文件与富士康非公开文件记载的信息整体构成相同。比亚迪在诉讼中提供的文件中超过60%带有非公知信息;被查获硬盘载有100多份属于富士康的文件,其中超过55%带有非公知信息。硬盘中发现比亚迪正在使用的两份文件,与其中一份原告在被查获硬盘中的非公知文件记载的信息相同。
对此,比亚迪方面驳诉认为,鉴定报告及相关附录的大部分乃富士康单方面呈交的,自己对此毫不知情。此外,对有关资料机密性质的断定,也不能作为判断比亚迪是否侵权的依据。
2008年2月26日,“富比案”再次在深圳中院低调开庭。当日焦点集中在对一个多月前,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果上。比亚迪方面认为这个鉴定结果不公正。比亚迪方面称,深圳中院送交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的电脑硬盘,所涉及的文件数目以及之前发布的官方鉴定报告所述文件数目比移送北京检测时多出17份。
因此比亚迪法律顾问对硬盘中资料的真实性和是否能作为证据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块作为富士康指认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的重要证据之一的比亚迪硬盘,其数据很可能被篡改。以此为由比亚迪申请核查,案件审理也随之陷入僵局。
2夏佐全被拘
面对富士康的全力阻击,在瑞银与比亚迪的共同努力下,比亚迪电子分拆上市虽然没有预先设想的那么辉煌,最后还是成功了。这让郭台铭有些沮丧。于是富士康谋求把富比之争扩大化。
2008年3月14日,富士康发布公告,称当地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后发现,2007年11月进行司法鉴定的案子可能涉及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富士康公司撤销此前对比亚迪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诉讼,同时将此案件在深圳法院申请刑事诉讼。富士康的发言人指出,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比亚迪对富士康有关知识产权的侵权,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因此基于上述认识,富士康公司再进行民事诉讼有些不妥,所以公司于近日进行了新的上诉。
第一节 一波三折富比之争(4)
富士康要把告比亚迪侵犯商业秘密由民事诉讼上升为刑事诉讼。
富士康在公告中称,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经审查现有证据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公安局遂依法对比亚迪涉嫌进行单位刑事犯罪活动立案侦查。公告中同时说,作为直接负责人的比亚迪董事及其他职员可能因比亚迪的任何单位刑事犯罪活动而受到惩处,而王传福被拘押的可能性最大。
正好这段时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正在美国进行商务会谈,据说深圳警方已经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要求王传福在4月1日前回国,以便随时接受警方的问讯。富士康方面的人士甚至分析认为,假如王传福在警方限定日期内没有归国,深圳警方则很有可能采取强制措施将王传福引渡归国,而到了那时,比亚迪集团及王传福的命运恐怕就无法自己掌握了。
最后,不幸让富士康言中。2008年3月21日,比亚迪的副总裁、创始人之一的夏佐全被深圳公安机关逮捕,协助调查。这一突发事件,把本来波澜不惊的富比之争,引向了扣人心弦的地步。富士康方面大为振奋,认为是富士康公司反败为胜的好机会。
这真是一个惊天大新闻,严重程度仅次于半年多以后发生的国美董事长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机关逮捕的事件。夏佐全的被拘捕,让比亚迪非常难堪,幸好这个消息当时并没有公开,暂未对比亚迪造成任何影响。而且四天之后,夏佐全就被释放。
由于担心这件事还有可能闹大,比亚迪公司果断进行了处理。4月7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