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比亚迪之父王传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节 比亚迪,民族制造业的旗帜(1)
在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有一件备受关注的事:“股神”巴菲特通过其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策略性投资及股份认购协议,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交易额高达18亿港元!
同时,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颁给了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一下子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惊呼:比亚迪是何方神圣?
王传福,从一个研究电池的专家成为世界级电池大王,他只用了7年时间;从一个汽车业的外行,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总裁,他只用了4年时间,其中F3也成为迄今为止国产自主品牌最为成功的车型之一。
一时之间,媒体和大众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比亚迪和他的创始人王传福身上。原来,比亚迪是一家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大陆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横跨IT和汽车制造业两大产业。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总部设在深圳,同时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
更让人惊奇的是,比亚迪是一家创造奇迹的中国公司,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政府和媒体不关注的状态下发生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电池生产厂商一统天下,占据了全世界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后来1993年,日本方面鉴于镍铬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宣布放弃镍铬电池的生产。这让当时担任深圳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的王传福看到了机会,于是他当机立断下海创业。
比亚迪成立的时候只有20多个人,但是发展非常快。通过自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充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成本比日本的要低40%,而性能还要强一些,这让比亚迪迅速占领了市场。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中国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原始设备制造),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比亚迪产品的低价在金融风暴中越发显得有竞争力,这让日本厂商很难与之竞争。结果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亿元。
到2008年,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目前,比亚迪方面的数据显示,比亚迪在镍镉电池领域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领域排名第一,锂电池领域也是全球排名第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比亚迪,民族制造业的旗帜(2)
这就是比亚迪,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成为全世界排名第二的电池制造企业,这堪称中国制造业的奇迹,也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
如果比亚迪仅仅局限在电池产业,那么大众也许永远不会了解比亚迪。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公司对外宣布与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比亚迪通过旗下的中国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出资2。695亿元人民币(约合亿港元)收购秦川汽车77%股权。比亚迪正式控股秦川汽车公司,而王传福则成为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的新任董事长。
“比亚迪要改行造汽车了?”媒体和大众都在惊呼。
“王传福是不是疯了?”有人在私下嘀咕,“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造电池的比亚迪居然想造汽车。”
王传福疯狂,但是持有比亚迪股票的基金经理们更疯狂。为了给王传福的疯狂举动一点儿颜色看看,第二天比亚迪迎来了基金的“洗仓”,比亚迪股票大跌。一天之内,比亚迪股票跌幅超过21%。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镇定的王传福控制住了局面,开始潜心打造自己的汽车王国。直到2005年9月,比亚迪的新车F3在山东济南分站上市,引起轰动。随后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一季度,F3夺得了“三冠王”:全国产量增幅冠军(104504%)、销量增幅冠军(87791%)、国内单一车型中级家庭轿车的销量冠军(11213辆)。比亚迪F3也成为最快突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完成这一业绩仅用了20个月。
F3的成功让王传福兑现了当初进入汽车业的诺言,但是真正让比亚迪站在历史潮头的还是比亚迪的电动车。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上市,开启了世界汽车领域的电动车时代。
正是由于握有电动车这一核武器,王传福在2007年甚至喊出了“比亚迪要在2015年成为全国第一汽车企业,在2025年成为全世界第一!”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比亚迪要带领中国民族汽车产业走上振兴之路。
回顾比亚迪成长的这15年,可以说比亚迪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比亚迪是中国制造业的旗帜。比亚迪重视研发,用比亚迪企业文化来概括就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比亚迪设立中央研究院、通讯电子研究院以及汽车工程研究院,专门负责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研发,拥有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等方面提供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拥有多种产品的完全自主开发经验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
比亚迪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制造业帝国。今天比亚迪一共有28个事业部,这里我们列出其中17个:
第一事业部:镍镉/镍氢二次充电电池、柔性印刷线路板、手机充电器等。
第二事业部:锂粒子充电电池,基本都是手机充电电池,主要客户是诺基亚、摩托罗拉。
第三事业部:分拆上市的比亚迪电子的主体,主要产品是手机机壳和手机按键,主要客户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等。
第四事业部:涉及LCD制造、背光制造等。
第五事业部:化学材料业务部门。
第六事业部:微电子业务部门;产品包括电池相关芯片等。
第七事业部:光电子业务部门。
第八事业部:镁合金制造部门,主要竞争对手是可成和富士康;
第九事业部:*T部门,专门服务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的生产线。
第十事业部:比德创展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手机ODM研发中心),主要从事手机应用软件和整机方案设计业务。
第十一事业部:汽车总装部门。
第十二事业部:汽车模具部门。
第十三事业部:汽车内饰件部门。
第十四事业部:电机、电动车部门。
第十五事业部:汽车电子部门。
第十六事业部:涉及车身零件、底盘悬挂等部门。
第十七事业部:发动机研发、制造中心
今天的比亚迪横跨IT与汽车两大产业群,正在用它特有的“袋鼠模式”的垂直整合战略打造自己的制造王国。比亚迪IT产品已经包括了二次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键盘、柔性电路板、摄像头、充电器等。而在汽车业,比亚迪几乎连全部汽车零部件、汽车模具都是自己生产。比亚迪的F3、F0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更让人期待的是比亚迪的电动车F3DM和E6。
比亚迪的电动车能改变世界吗?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第一节 贫寒少年 学业优秀(1)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普通农民家庭。无为县是个小县城,隶属巢湖,靠近“长三角”,这大概是无为县最大的区位优势。
王传福的父亲是一名技艺出色的木匠,后来入了党,曾经担任大队书记的职务。他为人正直、坚韧刚强、乐于助人,在当地受人尊重,有号召力。他在工作中公私分明,在群众中有口皆碑。由于是党员,王传福父亲的思想在农村中是比较开明先进的,去世时他响应党的号召,说服自己的亲人火葬。
王传福的母亲则是传统的贤妻良母,教育孩子要忠厚本分。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子女们也都继承了刚强正直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王传福亦是如此,这在他以后的创业历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王传福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加上父母,一家十口人就靠世代传下的木工手艺活为生,日子倒也过得平静安详。但是好景不长,在王传福十三岁时,父亲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去世。家庭的经济情况开始每况愈下,王传福的五个姐姐先后出嫁,妹妹被寄养,而哥哥王传方也从此退学开始工作赚钱养家。
日子的艰难不易,母亲和兄长的殷殷期盼,不断鞭策着王传福。在青少年时期,也许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比同龄孩子显得稳重早熟,性格比较腼腆不大爱说话,也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
但是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知道用功读书,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学习。因为他明白,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唯有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报答。所以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条信念,那就是“永远要比别人做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传福不服输、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奠定了他后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的时候,母亲又突然去世。命运给相依为命的兄弟俩以最沉重的打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生活的苦楚,年少的王传福是尝够了。深受打击的王传福,只能每日沉浸在学习中,以此忘掉痛苦孤独。
生活的苦难也让王传福养成了坚强、独立、强势的性格。正像他自己说的“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支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管”。父母留给一对兄弟的全部财产就是四间茅草房,但是父母给他们留下的精神影响却让兄弟俩受益无穷,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王传福母亲去世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王传福因此缺考了两门课程,没有考上当时热门的中专。人生的命运有时完全是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王传福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改变的。在80年代中专管分配工作,因此是当时很多家境贫寒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但是90年代后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中专毕业生都就业困难。
王传福由于母亲的辞世,没有考上中专,而是进入无为县一所刚建立的普通高中。这种偶然给了王传福进一步读大学深造的上升空间。否则,一代技术狂人王传福可能会被淹没在平凡的生活中。
因为家庭的不幸遭遇,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在18岁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中断学业工作赚钱。但无论生活多艰难,他始终要求弟弟要发奋读书。王传福看到家庭的困难、哥哥的辛苦,心里有所动摇时,哥哥却说:“再苦再累,卖房也要读书,只要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王传方眼里,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要求弟弟考上大学。
第一节 贫寒少年 学业优秀(2)
当母亲去世时,大嫂张菊秀踏入了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她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妇女的贤良淑德重新温暖了兄弟俩的心窝。王传福高中的三年是整个家庭最艰难的时期,新进门的大嫂没有享受过一个新娘的快乐,而是要为柴米油盐发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王传福从高中起住校,每周末回家向嫂子取10元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而嫂子又不舍得他委屈自己,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借钱,最后才筹到不到5元的散票子。
而后来在王传福考上大学时,哥哥将结婚时所带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和家里全部的新东西都送给了弟弟,并一路陪同他到长沙。在王传福求学期间,哥哥也决定将自己的小生意搬到弟弟所在的城市,尽量能在生活上多照顾到他。王传方一直承担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研究生毕业。
长兄如父,哥哥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弟弟,更教会他做人。勤俭节约、要有志气、尽量花自己的钱是哥哥常说的话。而兄弟俩在最困难的日子也没有到成家的姐姐家里过一个春节。
手足情深,兄弟间的浓浓情谊延续至今。今天已经名动天下的王传福和哥嫂家住门对门,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在事业上,兄嫂全力支持着王传福,掌管后勤部门,为比亚迪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在王传福大三时,学校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
王传福的母校中南矿冶学院组建于1952年。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这6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1996年9月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教 育 部、高等教 育 部、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9月起再次成为教 育 部直属高校。
在2000年大学合并的潮流中,经国务院批准,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大学。因此王传福是中南大学的校友,2008年10月26日,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后起之秀的王传福回到母校,受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这也是衣锦还乡吧。王传福是中南大学的骄傲!
进入大学后,出身贫寒的王传福埋头于学习之中,一心把专业课学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传福想做科学家,肯钻研问题,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这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评价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正是因为长期专注于电池领域,他才能做出成果。成功有时候靠的就是坚持。
应该说王传福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学生,王传福是外向型性格,天性开朗,喜欢热闹。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喜欢参加舞蹈。这一点其实挺让人费解的,王传福毕竟是一个霸气十足,男人味十足的男人。这种人在大学里一般都是踢足球、打篮球,哪有喜欢跳舞的?也许思维异于常人的王传福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吧。不过王传福总是精于技术,他的舞技之好在当时校园内是公认的,甚至有人将他称为学校里的“舞林高手”。结果读大学期间,王传福的名声就在学校里传开了,不是因为他学习好,而是因为他喜欢跳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学者之路 崭露头角
1987年,王传福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创建于1952年11月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王传福的导师是著名专家李国勋。当时他正在主持“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课题研究,这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为得到电解铝自动加料时铝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的精确数据,王传福所在课题小组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经历了数千次实验,最后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这个研究成果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专业杂志和学术会上交流。
据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时最亲密的师伯董俊卿教授回忆,当时的王传福明显比其他学生稳重成熟。在大家进行学术问题讨论时,王传福的观点不少,而且往往有出语惊人的新见解,尤其是课题进展中遇到难题困扰时。“他不但勤奋,更善于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学者型人才!”董教授这样评价王传福。
王传福的导师李国勋非常器重他。李老师回忆说: “他对专业知识抱着追究到底的精神,每次研究都弄到半夜;学习成绩很好,是很聪明的人。一毕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做研究。”王传福答应了,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的奋斗奉献在电池事业上。
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李国勋的推荐下,王传福留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经过刻苦研究,王传福突破了电池电极的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之后又在电解质惰性阳极的优选研究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突破。他的“稀土金属钕做电解阳极”和“影响金属陶瓷结构的氧化钇(Y2O3)”的研究报告又一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一次实验中用山东蓝色不透明宝石提取电极原料时,王传福发现宝石中掺进不同的金属离子,会使得宝石不但透明而且可以变幻出无穷的色彩。于是王传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地试验,一本《宝石手册》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用熔盐电解方法进行宝石改色的工艺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其成果发表在英国权威刊物《宝石杂志》,并先后在全球各地的专业刊物上被广泛转载。
由于做出这项研究成果,这时的王传福在世界上就有一点影响了。这时如果王传福选择出国,会比较容易,但王传福留在了国内。
其实,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稍有想法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出去“镀金”。王传福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同学中,绝大部分人都通过各种关系流洋海外,能公派最好,实在不行自费也有很多人愿意,可以说只要能够出去,那些人都不太愿意呆在国内发展!
此时的王传福出国的机会很多,导师支持他出去“镀金”,国外的同学更是极力鼓动他,但最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于院里的公派名额王传福无动于衷,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祖国培养了我,自己就应该倾尽所能报效国家。“留洋固然好,但学成之后又有多少人回来了?”他当时总是这样反问那些劝自己出国的人。尽管有人认为他固执,但今天看来,这正是王传福的心结所在,他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一定比国内的强。
第一节大业初创(1)
1亲人相助
对全世界的创业者而言,他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困难是钱从哪里来。王传福也是这样,当时国内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王传福不可能从国外金融资本那里拉到启动资金,同时又不可能向银行借钱。有一段时间,王传福真是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尴尬,资金问题甚至要动摇他再坚持下去的决心!
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谈起比亚迪大业初创时期遇到的融资困境依然记忆犹新,他说:“说实话,没想到比亚迪今天会做这么大。比亚迪当年的注册资本仅有450万元,由于还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入股,手头的现金总是十分匮乏,贷款成为难题。我还记得当时王总要求我:‘一年能贷来300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比亚迪的发展连我们自己都始料未及。”
最开始寻找创业启动资金的时候,王传福找到了当时主投传统产业的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王干芝对比亚迪的前景较有信心,可惜由于融资额度问题,并没有获得汇亚投资委员会最终认可。王传福生性倔强,第一次融资泡汤,让他大受打击,从此他再没有见过创业投资者。
说实话,王传福能够创业成功,最需要感谢自己表哥吕向阳,正是他在王传福下海之初借出的250万元启动资金,让王传福圆了比亚迪之梦。
吕向阳是王传福的表哥,他1962年出生于安徽无为的一个农民家庭。很小就离开了学校,1978年在16岁的时候,他接父亲班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工作,一干就是15年。1993年,吕向阳开始创建融捷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纺织品等传统行业的经营。凭借精明的头脑和极其广泛的人脉,吕向阳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
1995年王传福准备下海创业,那么钱从哪里来?在从别处融资失败后,王传福找做房地产生意的表哥吕向阳借钱。一开始表哥也不支持他:“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职业稳定,前途无量,为什么要冒险下海呢?一个决定错了就全盘皆输,到时你怎么办?”
王传福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你也知道我的能力。至于市场,你可以不相信我的眼光,但你一定要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久经商海的吕向阳听了王传福这番话,最终果断地借给了王传福250万元。他相信王传福的人品,也相信王传福的能力。
吕向阳对王传福的投资,当然是以亲情为纽带,但也跟其他的风险投资一样,追逐利润是永恒的目标。250万元投资王传福也让吕向阳尝到了甜头,可以说投资比亚迪是吕向阳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决策。他的融捷公司不仅由此开始涉足高科技领域(充电电池),而且在一批能人的辅佐下,融捷公司开始了战略转型。由传统产业经营逐渐过渡到以专业投资为主,以充电电池等高科技产业和房地产业为辅的新格局,融捷公司也变成了融捷投资管理公司。
吕向阳的前期投资主要都投向产业目标,是一种产业投资。2000年以前,吕向阳对风险投资或证券市场上的资本运作接触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快速的发展,到1999年,融捷集团及成员企业产值已达13亿元,经营利润约11亿元,员工13万多人。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融捷公司将业务扩展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企业。而在这个过程中,其经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资本逐渐向金融资本过渡。融捷集团的国际融投资目前托管着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基金和资产,为重要客户提供各类投资组合。这种转变,为融捷带来了更大的收益:2001年集团产值达30亿元人民币,投资服务业交易额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2亿美元。
第一节大业初创(2)
王传福创业初期,资金比较缺乏,需要不断寻找投资者。比亚迪公司现在的大股东夏佐全就是在这段时间与王传福认识的。
夏佐全也是比亚迪实业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是比亚迪公司在王传福、吕向阳之后的第三大股东。他是湖北人,生于1963年。他于1983年接父亲的班在湖北省保险公司参与财务管理工作。1985-1987年,他在中国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修读计算机科学。后又回原单位,工作到1991年。1992年,他开始从事证券投资业务,并先后创办武汉晨鸣信息有限公司、武汉创景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一职。
有一次,王传福与夏佐全两人聚在一起探讨比亚迪二次充电电池的未来发展战略。由于两人对该领域都非常有想法,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那一次两人彻夜长谈了两个晚上。王传福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给了他未来的盟友夏佐全,夏佐全也根据王传福对比亚迪现状以及未来的描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此次畅谈之后,夏佐全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投巨额资金支持王传福,支持比亚迪。顺其自然,两人也成为了并肩战斗的挚友。
2打造创业团队
1995年2月,比亚迪就在深圳布吉镇租用的一幢厂房里成立了,王传福与他的创业伙伴的奋斗开始了。最早比亚迪只有20多人,因此必须不断吸引人才加盟。
孙一藻是最早接到王传福创业邀请的人之一。孙一藻1990年毕业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1994年10月,正在江西铜业上班的他接到王传福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和几个人想出来创业,需要一个对设备和机械制造有一定经验的人。虽然孙一藻之前和王传福只有一两次接触,但他早就厌恶了在一家国企里过着未来30年毫无悬念的生活。学矿山机械出身的孙一藻很快来到了比亚迪当时所在的深圳布吉。这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大家的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几乎只能一字排开地睡觉。孙一藻被委以镍电池生产设备开发的重任,而实际上他一个人经常要兼任材料采购、设备制造和管理的多重任务。起初他觉得很简单,比如做个混料机,无非是把马达、控制电源和变速箱进行组合。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必须尽快成为一个电池行家,因为电池的特性决定了各种设备必须加以创新、改进,否则造的设备固然廉价,但毫无用途。这些叫不出名字的特殊设备就是今天比亚迪各个工厂里大批使用的非标准的、半自动化设备的雏形。
1995年9月,比亚迪已经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员工扩充到约300人。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就是在这段时间加入公司的,吴经胜回忆说,当时对比亚迪前景的确有些困惑。“但王传福是个有大理想的人,他不仅十分聪明,还十分开明,对任何变化反应极快,并能准确地把握一件事。虽然比亚迪当时规模不大,但他对公司远景已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他让人感觉很有凝聚力。他就说了一句‘你就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干吧’,让我留到了今天。”
创办比亚迪之后,王传福就开始按照自己制定的电池产业发展计划来开辟比亚迪电池事业的未来。
刚创业的时候比亚迪各方面的人手都非常缺乏,在岗员工工作都非常忙。包括王传福在内的比亚迪高层不少领导甚至有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