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保险不是套-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保险不是套》作者简介
梁泓漪,畅销书《信念平安》作者,平安保险集团品牌总监。新作《保险不是套》站在全行业的高度上解读保险,喻意有三:
1.不是“套保险”,意喻卖保险不是设圈套,理当品质第一;
2.不是“保险套”,意喻此职业尚没有“保险套”那样安稳;
3.“套”不是保险,意喻保险重在保障,买保险应是买心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保险不是套》目录
写在前面
保险在传递什么
人寿保单何时柜台成交
“增员”与“招聘”
杀鸡用了宰牛刀
“热门”的简单道理
保险业“流水”塑人
给生命的尊严买保险
人生不能没有“稻草”
保险不是万能的
别拿保险当钱赚
为什么“推销保险”
别让保险背黑锅
一张USD50的说服力
谁来给残缺的生命买单
给自个的本钱投个资
节约是谁的圣经
保险啊,你在哪里
什么时候想养老
给忠诚留点敬仰之心
做保险容易产生幸福感
都是汽车惹的祸
狗也需要买保险
生命需要直销方式
保险成为“三大件”之一
改变观念最重要
做保险的方向
有一种成功很简单
保险荣誉里的价值
保险不是套
地震发生的时候
感恩的心
善待并照顾金钱
末日银行
九条生命和一百万
人生七张保单
干什么都得培养热情
不能挽救的忏悔
创保险之业需要说明
遭了殃才想起保险
灾难潜伏在身边
生命就是脆弱
一张保单保全家
利用一切资源成就自己
学会给客户做顾问
最难销售的商品
做保险是自己的事
保险是爱神
给自己一次机会
卖保险需要文化工具
打造人生安全感
后记
附录保险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 想看书来
《保险不是套》写在前面
这50篇小文写完了。从某种角度说,或许会多少推动一点中国的保险事业。甚欣慰。不论销售保险的代理人,还是保险消费者,或者保险企业,都能从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里,看见一些道理,受到一些启发。
我在保险公司干了20年,可惜只卖了3个月不到的保险。大概我不属于销售人才,所以我的职业生涯一直跟“管理”有关。因为“管理”而涉猎了五花八门的东西,所以这个集子看上去就比较“杂”,似乎东一头西一头,就为那么些事。
里里外外,最有用的,可能还是对那些正在卖保险,或者准备买保险的人有用。卖与买,供需双方都需要认识、沟通、交流这么一个过程。因为保险本是无形产品,仅凭条款而没有讲解很多人都不易明白,况且如今保险业的个人销售模式,使“诚信”成为巨大隐忧。不了解和保险相关的里里外外,就不能对保险产生全面的认识。
所以这本书就成了桥梁——为买、卖者之间腾出一块清晰、独立的思考空间。
20年,足够把保险公司读个遍。因此这本集子不但“杂”,还曝出点“内幕”,对了解保险行业、保险企业、保险经营者、保险从业者都有点用处。
不妨一读。
梁泓漪
2007年6月21日深圳终稿
保险在传递什么
保险传递着什么?
最近一组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末,我国共有保险机构98家,保险中介2110家。如此之多的保险企业短短几年就像雨后春笋般突飞猛长,恰似一夜春风吹绿了懵懵大地。
人们的眼睛开始关注保险业。从最初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员“扫楼”卖保险遭歧视,遭阻挠,遭驱赶,甚至遭拒绝开始,也就十多年的时间,现在的保险业里“扫楼”已经是个历史名词了。许多早年做保险一直做到今天的人,已成了行业新贵。他们开私车,用手提电脑,住高档住宅,到客户那里也不再是单纯地卖保单,而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保险计划甚至兼顾着家庭理财。一个过去在人们眼里只是个跑街卖保险的人,如今成了保险领域里的行家,自己也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一个“跑街人”,而是带领整个团队像企业一样去经营。人们经常会看见他们在酒店开说明会,搞招聘会,偶尔还进入社区搞公益,做义工,不论春夏秋冬、何时何地,只要打通这些人的电话,基本都是有求必应,恰似亲人。这个行业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业者充满激情,永不言败。
现在,人们开始一点点主动接受保险理念,同时逐步接
近做保险的人。这个过程真是令人欣喜,也令人感慨唏嘘。
这说明中国的保险市场和保险观念在人们心里真正开始慢慢苏醒了。
我记得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如果我办得到,我一定把‘保险’这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以及每一位公务人员的手册上,因为我深信:通过保险,每一个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可以免除遭受永劫不复的灾难。”胡适则说,“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儿女小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做是现代人。”
这就是说,保险在传递关爱。保险的最高宗旨,是通过社会互助之爱,把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理应得到的保障传递给每个人。
人寿保单何时柜台成交(1)
眼下走进深圳任何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柜台,询问是否可以在柜台直接购买人寿保险,回答都是不行的。如果要买人寿保险,必须先找到人寿保险公司的寿险推销员,否则就是再急,也不能直接在柜台买到保单。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方面客户主动找上门却不能成交,另一方面大批寿险推销员人海茫茫四处寻找“准客户”,让人总有错过之感。业内人士说,这是因为寿险业推行的是“个人营销体制”,既然是个人销售,保险公司就不能再从业务员的嘴里抢饭吃;而寿险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购买时有些保险需要体检,而柜台不具备体检条件,所以柜台销售人寿保险行不通。
实际上任何问题都有办法解决,怎么解决,要看合不合算和是否有改变的价值。角度不同,企业的价值观自然不同。眼下各行业都倡导服务创新便民,服务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走在改革前列,市场发展超前的深圳寿险,是否可以考虑满足客户主动上门买保险之心愿?
不错,寿险业推行个人营销制也并没有完全将客户推给业务员,在保单有效期或业务员脱离公司时,保险公司都为客户后续服务。仅为一张发票寄送,保险公司都能动用相当的人力去服务,更不用说其业务品质要通过业务员的市场销售手段、个人技能、服务素质以及道德行为来保证。但在“个人营销体制”面前,保险公司似无能为力,要想直接面对客户,还得通过业务员这层关系,是不是有些累。
当前,银行保险初试锋芒,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利用银行多如米铺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笔者以为,与其用人家的碗来盛饭吃,不如想法自己弄个碗,迅速在自己的服务柜台上建立起固定的销售窗口,形成网点后,通过类似银行网点的形式,与广大客户建立直接的诚信关系不是很好吗。
现行《保险法》将保险代理人的过失归咎于其服务的保险公司。那为什么保险公司就不能设定固定网点,使其具有投保、续保、解约、理赔、咨询等一系列的保单售后服务功能及其与其他金融保险相衔接的理财式服务?前些日子听说上海有了这种模式,可惜深圳还是空白。
人寿保单何时柜台成交(2)
银行的柜台都能销售保险了,自家的柜台却不能卖自家的产品,保险公司有些亏。
“增员”与“招聘”
“增员”与“招聘”实际上性质一样,都是要招人进门的,但仔细观察两者的操作过程,不免大为感慨。
“增员”是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代理人使用的名称,其目的跟招聘无异,但过程中却差别很大。除了细致,“增员”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书面资料都极具人性化(这个人性化建立在尊重人生的角度)。一个朋友参加了保险公司的增员说明会后,十分感叹“增员”的人性化氛围。他说“增员”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性自尊,虽然都是对人生目标进行选择,但“增员”过程的种种环节都充满人生指导,给人以明确帮助,很有教益和亲和力,即使不选择加入保险,也能在参加“增员”的过程中明白非常智慧的人生道理:那就是时刻学会运用好自己的良好判断,以应付人生遭遇的所有状况。
相比之下,“招聘”让人感觉到的就是难以改变的一种模式,一贯式和公式化,生硬呆板,有时还给人强势之压,既陌生又有距离。
把“增员”与“招聘”对比一下,发现本质的区别有二:其一,“增员”在传导一种思维,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而“招聘”在固化一个岗位,一种头衔,寻找一个能延续固有体制的人。其二,“增员”充满文化力量,只要倾听增员过程,就能感受价值观、使命、愿景和抱负等人生理念与信仰,身前身后门窗洞开,开卷有益,你能看见晋升的通道,看见即将获得的系统培训,看见各层级福利保障,还能看见成功后的无限荣誉。
同样是寻找职业,寻找工作,“增员”带来的是透明的互动体系和认识上的感悟,而“招聘”则多以面试、笔试、口试等诸多考试来选才,把一个人本来具有的活生生的精神世界砍得粉碎,把一些机械的数字、公式和语言拼凑起来,去判断一个人的才智,实在是有悖人类之聪慧。
“增员”与“招聘”,都在给人机会。不同的是,一个给的是管子,一个给的是水桶。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就看接受者如何思考了。
杀鸡用了宰牛刀(1)
“原则”往往不可撼动,经常成为某种“借口”或者“坚持”的理由。但在“原则”之前,人们容易忽略“承诺”是原则的前提。
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在DHL公司。倾盆大雨的一天,DHL的一位快递员接受了一份快递包裹任务,他必须在公司承诺的时限内将包裹送到客户手中。当快递员驱车100多公里赶到客户附近时,一条大河横在前面。河上的桥梁已被洪水冲毁,而最近的桥远在150公里之外。这时已临近承诺客户的送达时间,快递员必须做出抉择。在快递员身上,只有一部手机、一些食物和一张透支额度为5000美元的信用卡,快递员只能利用这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完成任务。
渡河?洪水致使无法摆渡,太危险。用手机向总部求救?总部的主管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办法过河。赶到150公里之外的桥梁去?时间不允许,即便允许,因为洪水的原因也无法保证那里的桥梁一定完好无损。请示领导,原地返回,明天再送?那DHL对客户的准时承诺将一文不值。
面临艰难的抉择,这位快递员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用手机和信用卡,花了3500美元租借一架直升飞机,把包裹准时送到了客户手中。
中国有句俗话,叫“杀鸡焉用宰牛刀”,用在这个快递员身上再贴切不过,他的行为就是杀鸡用了宰牛刀。细想想,快递的原则是快速,快递的承诺是准时,所以他用“牛刀”之举完成小小的送达任务似也不过分。
一个公司永远不可能使自己制定的一些原则“牢不可破”,因为世上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DHL公司的“承诺”在那个快递员身上超越了“原则”,他把企业的第一要任“承诺”,以惊人之举实现给了客户。
价值要体现生命力。“原则”若以价值观为内涵,就该不断活化,不断能动,存在于进步和创造之中。
“原则”不是铁的死的,它该有灵性,换句话说企业该有“软肋”,企业的软肋是什么?当然不是利润,该是人性。或许这是企业的恻隐之心,值得好好琢磨。
当然,“原则”的前提是企业需要“完成什么”或去“实现什么”,赚钱无可厚非,因为“原则”肩负着使命,因此,“原则”的价值体现就该围绕企业的核心目的,兑现承诺。
。 想看书来
杀鸡用了宰牛刀(2)
活化原则,令承诺如鼎。在服务无小事的今天,这个快递员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除了惊讶和感慨,应该还有感动。
“热门”的简单道理(1)
热门行业总有热点,否则便称不上“热门”。
观察发现,保险行业算是“顶级热门”——单从一个方面看,哪个行业也不会天天都“招人”,哪个行业也不是全员都可以招人,哪个行业能让员工每时每刻牢记着“招人”,惟有保险业。只要有人想加入保险业,几乎没有任何阻拦或障碍,每分钟都会有人给你带路,可以轻而易举地走进任何一家保险企业,然后接受一系列专业化的“制式”培训。
是不是保险业没有进入标准?或者什么人都能去做保险呢?
我问过一个做保险已有六、七年的资深人士,她今年五十八岁,以前曾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后来接受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培训后,毅然辞职下海,加入保险代理人行业。现在的她年收入是在国企的十几倍,每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在她这个年龄的中国妇女,许多人都已下岗或退休,或进入颐养天年的状态,而她却依然如一个青年那样,每天驾驶着汽车奔波在深圳的街道,为上百个客户服务保险问题。
关于“什么人才能做保险?”她是这么回答的——“做保险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老实的人,踏实的人,还有听话的人”。我请她解释“何为听话?”因为按惯例,人们反感这种词汇,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她说,“所谓听话,就是严格按照保险公司给你制定的服务计划、展业计划、学习计划等要求去老老实实做好每件事。譬如展业计划要求你一日五访,你就坚持一日五访,不要想去偷懒,这样‘听话’的结果,是你能很快积累起自己的客户,在十比一的概率中,平均两天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准客户’,而一个月下来,就积累了至少十个有效客户,签单便不成问题。”
我对保险业算是熟的,因为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二十年。对她这种回答我很信服,只有真正懂得做保险的人,才能这么回答问题——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似乎不像是答案。实际上,能够在保险代理人的队伍里坚持做到三年以上的人,基本上可以奠定个人的事业基础。
但问题在于看似简单的事情却不容易做好,换句话说,没有坚持便没有结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热门”的简单道理(2)
我知道许多人做不到,或坚持不了保险公司要求的“每日五访”,因此也就没有办法给自己建立起越来越庞大的“客户群”,偷懒的直接结果是,输掉了做保险的大好前途。
保险业“流水”塑人(1)
人,也可以像生产商品那样,从一条“流水线”上塑造出来。
众所周知的“流水线”很伟大,它甚至能让一头牛从这头钻进去,再从那头钻出来时,变成一批美味可口的“牛罐头”。其间我们不必去问这头牛是怎么被“碎尸万段”“生吞活剥”“洗心革面”的,反正最终结果;是这头牛“立地成佛”变成了一批“牛罐头”。这个“由牛到牛罐头”的生产过程,实在是一场革命。
但我想说的是,迄今为止人类把这个工业流水线的操作原理运用得最好、最有境界的行业,当属保险业。——它能让一个外行人在经历了“流水训练”后,兑变成一个专业的“职业保险人”——从而诠释出“专业出自训练”的真理。
不信可以去经历。感受一番保险公司的培训过程后,保证你满脑子都是挥之不去的“牛与牛罐头”印象。
说实话,保险公司对培训系统的投入其实就是在建设一条“流水线”,品质“顶级”。其间各部分、各环节、各阶段、各步骤、各级别都环环相扣,丝丝相连。一年365天,“流水训练”连轴转,四季不停,甚至连节假日都加班加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不断涌进的各色“原材料”进行职业化的“粗”“细”“深”“精”“热”系统加工。
在保险公司,“流水线”上的第一道培训工序是“粗加工”,“原材料”经过严格筛选后,进入“淬火冶炼”阶段。这个阶段要过“考试关”,是个“冷处理”。待拿到“合格证”后,正式进入“热处理”。“热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深加工”,一般需要半年时间。熬出“深加工”的,还要经历“精加工”,“精加工”出来后,基本就是“成品”了,有一定品牌价值,市场口碑也会不错。如果计算一下从“原材料”到“深加工”再到“品牌成品”,一个职业保险代理人的“出炉”过程大约需要三年左右。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生产过程”,按理说这么漫长的“生产线”,中间是容易出问题的。
但是,保险业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功典范,从而使“流水线”在完成了对商品生产的贡献后,又完成了对人再造的贡献。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险业“流水”塑人(2)
这简直是“制造业”的又一次革命。要不有些保险公司怎么那么牛呢,敢在招聘广告里说“招没有从业经验”的保险代理人。看来保险业这个“流水训练”果真不一般,不是“改头换面”,而是“脱胎换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给生命的尊严买保险(1)
前几日从新闻里听说了两件跟“保险”沾边的事:一是,一个工人在工厂的电梯里被砸成下身瘫痪,终身残疾。这件事本属“雇主责任”,老板要负责,但老板却跑了。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啊,结果“庙”也“跑”了——老板为了逃避责任,一夜之间竟把工厂搬走了。受伤的工人连起码的工伤保险都没有,全家顿时陷入了生活窘地,连饭都吃不上。
另一件事,是说一个老板“逼”工人自己掏腰包买保险,把风险完全转嫁给工人自己。结果因欠薪发生争吵,老板把工人推下米的高台,工人摔成了“重度脑颅损伤”,生命垂危。
这两件事都和老板有关,但我关心的不是他们,是受害者。前一个丧失劳动能力,成了终身残疾,所谓“生命尊严”荡然无存;后一个至今昏迷不醒,生存渺茫。打人的自然被拘,财产也连带“被拘”。受害人在最需要抢救费时,没得到半文。转眼之间一家大小也陷入绝境——靠病房难友施舍三餐。好在家属想起被“逼”买的保单:257元,买了1份保额5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和保额1万元的“意外医疗保险”。这个不起眼的“小保单”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当家属拿着医院的欠费单跑到保险公司时,保险公司免除一切理赔手续,当即就把“1万元”送到医院。可区区1万元哪够救命啊!对抢救垂危的生命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钱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趁现在都还活着,要好好想想。
人生最难的,或许就是生命里最后那几天的抢救——这是生命最后的“尊严”。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想出用什么办法能让活着的人像迎接新生那样,微笑着去送别死亡。对于垂危者,即使被宣告“抢救无效”,亲人们也还是要“倾家荡产”地誓死“抗拒死神”,捍卫“生命尊严”。问题是,“倾”得起?还是“荡”得起?——活着时必须好好思考。
“花开”必有“花落”,这是规律,但“没有钱”肯定“泪汪汪”也绝不是唱着玩的。生命的尊严在死神面前都一样,无论穷人富人。
给生命的尊严买保险(2)
但是对生命而言,“尊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假如上面两个工人都有充分的保险保障,那么除了皮肉之苦外,他们的日子是不是会比现在好的多?
可是,我们常常在活着的时候,忘记了给“生命的尊严”买一份保险。生命是自己的,所以要自己去负责。有闲钱时少喝酒,少抽烟,少唱几次卡拉OK,也要为自己设计设计买点保障,这样临危时才可不惧,才可从容。人生中第一保障就是“意外”。说别的都是废话,一旦遇上意外,死是一回事,死不了就是另一回事。在这一点上,千万记着给自己买点“意外医疗”。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不能没有“稻草”
“稻草”,是生还的希望,恰如生命不能缺血。
很早以前看过一个保险公司的广告,很精彩的两句话,“此时风平浪静,彼时保险救生”——平静的湖面上,一只救生圈静静漂浮。很多年过去后,始终忘不掉这个广告。总觉得这是一个为人生设计的广告,湖面恰似人生,而救生圈亦如“稻草”。
人,常常在倒霉的时候,期望遇上一根救命的稻草。其实,一根稻草谈何救命,不过是安慰而已。但假如你有落水的经历,这根“稻草”就大不一样——生的希望,生的勇气,生的智慧,生的渴求就全来了。
有一年我跟朋友去度假,夜幕降临时才去游泳,面对星星月亮,毫不顾及大海的咆哮,结果一个浪头把我们全部吞没。第一个念头是“完了”,第二个念头是“挣扎”,因为垂死,四肢大乱,胡抓乱抓中,突然触到一块石头——呀,“有救了!”,这是第一反应,因为摸到石头说明离岸不远。果然大脑瞬间镇定,人竟爬着游回到岸上。后来想想,真得感谢那块石头——在我看来,它就是救命的“一棵稻草”呵。
人生不能没有“稻草”,因为生命不能缺血。活着时,必须把这件事情想明白,办妥当。
汽车撞了——去找保险;工厂烧了——去找保险;人生病了——找医生不错,也还是要去找保险的;出了意外——找谁都不如找保险公司了。这就好比遭遇小偷,第一时间肯定想找警察一样。
保险,可能就是现代人生需要必备的一棵稻草。那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说的好,但大多数人追求起“一万”就忘了“万一”。人生平安时,谁还多想忧患?吃饱了饭,谁还去想饿肚子的滋味?可那位获得了145万元保险赔偿的先生,让人充满敬意——因为他想了那个“万一”——在生命需要承担昂贵的代价时,他没有给家庭雪上加霜,而是凭“一棵稻草”,为自己和亲人留足救治的希望。
意外是无法预见的:被砸,被刮,被撞,……一不留神就步入险滩。人生需要思考的东西很多,记着加一样,就是“预见风险”。趁自己还行,早早留心“稻草”,别让生命需要输血时,遭遇尴尬。
保险不是万能的(1)
从网上看到一对夫妻,因为离异要分割一单保险。此保单是丈夫为妻子投保的保额10万元的人寿保险,年缴保费3100元,受益人为丈夫本人。因为要离异,双方就保单权益问题发生争执,丈夫认为保单属夫妻共有财产,如果变更投保人和受益人,妻子应补偿一半的保费和一半的保险金。妻子不同意,就去咨询法律。
看了这个纠纷,我有点晕。任何事情,一旦上升到法律层面,就没有什么温暖可言了,也绝不好猜测想象,只能冷若冰霜地呆板着一幅面孔。
男女因爱而恋,因恋生情,之后结婚成家,开始人生旅途。为了家庭平安生存,为了规避生活中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相爱的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为对方购买一份人身保险。一来是增进感情,确保一方有难时,不至于使另一方限于困境,家庭也好继续生存,避免人亡家破;二来也是为对方预留生路。根据保险的功能,这是个“危难之中见深情”的东西,保险之保障,是在灾难降临时发挥作用,它或许能为一个灾难中的人赢来“第二次生命”。
但是夫妻离异,连保单都不放过,让我有些悲哀和困惑。如果按保险合同来裁决,事情没什么不好办,该保单的权利本应属于丈夫,离异前的那些保费属于夫妻共有财产,一人一半即可,离异后的那部分保费,是人家女方的个人财产,男方没权要求补偿。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保险事故发生前,投保人是可以随时要求退保的,按保险条款约定,如果退保,男方将获得保险公司退还的保费。不过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作为投保人的男方,这项权利就消失了,保单项下的保险金将归属于被保险人女方……
但是,无论是男方退保,还是发生假设中的保险事故,这张保单原本所承载的那点夫妻恩情都荡然无存,在这场乱哄哄的纠纷中,爱情早已消失殆尽,原本两个相爱之人,在分手时竟连一张保单都不放过,那句“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流传,岂不是句鬼话。
我无意在此细论此案,但是一对相爱之人居然这样的“讨价还价”,令人心寒。要知道,那可是一个人的生命保障啊,竟然都不愿意给对方留下!
保险不是万能的(2)
合同也好,法律也好,在感情面前都失血失色,这样的离异,是真离异,这样的感情,是真虚伪。令我悲哀的是,保险不是万能的,假如保险能将感情承保,那天下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悲剧?
。。
别拿保险当钱赚
有一天,跟朋友去邮局,抬头见一广告,上写“保险就是投资……”,一排醒目的省略号让我站那儿愣了半天。
朋友纳闷,问:“保险就是投资吗?”这一问,又叫我惶惑半天。
一向觉得对保险的认识还算可以,经常给身边的朋友“点拨”保险真经,没想到“保险”在心,朋友的认识却依旧混沌如初。
“投资”是个时尚的现代名词儿,现如今什么东西都跟投资结缘了,似乎一沾“投资”就(离地三尺)高人一等,会理财,能赚钱,有头脑,不是一般的阶层了。可怎么“投”,也不能把保险当“投资”给理解啦。保险是个朴素的概念,简单又本色,说白了就是“防范风险”,给未来留“一条后路”,在意外发生后,保险起的作用就是个“绝处逢生”,绝没有赚钱那么好玩。
朋友戏言,如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去看眼前的广告,“投”可看成“扔”,“资”可看成“钱”,(哈哈)这么一读可不得了,“保险就是投资”变成“保险就是扔钱”了。我说,不可不可,大错特错。朋友指着广告说,年交几千元,三年就还本,家财保1万,你说,这是保险还是投资?
朋友是戏言,我却笑不起来,真是无言答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