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自慢-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从小养成的习惯改不了,本分变成我对应群己关系的基本态度,在我与别人之间,本分是避免纷争、和谐相处的元素。   

  我只想我自己该得的,我不管别人得到多少,但这还不够,本分的意思更是要谦虚、要客气,对任何事情要谦虚、客气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与贡献,因此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就不至于过分夸大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这样在团体中就不会引发分配不均的争执。   

  〃本分〃让我自己退一步想,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绝不做非分之想。如果我所属的团队,大家都客气而本分,那组织的气氛会变成人际关系的理想国,大家谦让、一团和气,这是我最喜欢的团队感觉。   

  〃本分〃除了规范群己关系之外,还让我变得务实,只问自己能做什么,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比。小时候的经验,让我知道,就算别人可以胡作非为,但我不行,因此,看别人做什么,与他们比较没有用,因为每个人的命不一样,和别人一较长短,只会让自己伤心,不如回头想自己的事。   

  身为乡下人,我不能说都市人奸猾,但我乐于谨守乡下人的迂腐与矜持!   

  ■后 记   

  有一个读者写信给我,说不是只有乡下人才有矜持,他是都市人,他的家教也是如此,只拿自己分内该得的,其余一分不取。我承认,乡下人是我对自己的描述,绝非只有乡下人才单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   

  8工作不会伤身   

  许多年轻人,对全力投入工作者表示怀疑,他们徘徊在工作与玩乐之间,选择轻松工作,快乐玩耍,是许多年轻人的流行。   

  我并非主张辛苦工作,但我认为每个人要对自己有交代,既然工作,就要有成长、有成果、有好的回馈、有升迁、有加薪,因此在工作时全力以赴是免不掉的,就如同游乐时的全力放松。而〃工作不会伤身〃是我听过最经典的一句话,这是日本知名企业家丹羽宇一郎的名言,他从普通员工出身,成为知名企业伊滕忠商社的社长,全力投入,成就了一生的成果。   

  有一次到一家知名企业去上一堂领导方面的课,下课后一位小女生来和我聊天,她告诉我,当主管要做那么多事,要负担那么多责任,太辛苦了!还是当一个小职员好,一副后悔当上主管的口气。   

  虽然我知道她说的并不完全是真话,话中还有迷惘。同样的问题,我不知已经回答过多少次,不知有多少小朋友已经和我谈过类似的问题:工作太辛苦了,工作太伤身了,工作太伤害家庭生活了,如果可能,许多小朋友愿意选择不调升职位、不当主管,只要当一个小职员就好!   

  我的回答很简单,你可以选择当小职员,但你可以忍受比较低的薪水吗?有的小朋友回答很妙:我可以找一家好公司当小职员,有比较高的福利,但工作不多。我告诉他:没有这样的好公司,好公司绩效佳、福利好,但对员工的要求也很多,不可能有工作不多,且长期福利好的公司。         

◇。◇欢◇迎访◇问◇  

第18节:第一章:自慢的观念态度(10)         

  因此,要不就忍受低的成就感、低的薪水回报;要不就在职场上当〃过河卒子〃,勇敢向前。   

  其实这样的回答还不够,因为很多年轻人找出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工作会伤身,会把眼睛弄坏,长期坐在椅子上会脊椎侧弯,等等。对这样的说法,我总觉得似是而非,但始终也没想出一个好理由,只能告诉他们,那你就偶尔运动一下,不要老是工作。他们的回答就更让我无言以对:我工作都做不完了,哪还有时间运动!   

  后来,我出版了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社长丹羽宇一郎的《工作才能成就人》,其中一句话,让我对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丹羽社长说:〃工作不会伤身。〃真正会伤身的,是下班之后的娱乐:喝酒、打牌等。丹羽社长描述他在美国的状况:连星期六也要上班,平常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被欧洲的电话吵醒,晚上则要加班和日本总部联系,常年这样长时间工作,身体也没有因此变坏,因此他认为:工作绝对不会伤身。   

  这一段话其实正是我的经验,只是一直没有清楚地说出来而已。我开始回忆,其实许多能干、努力、全力以赴的同事,他们也都没有向我抱怨过〃工作会伤身〃这件事,而他们的身体也大都维持得很好。虽然有些人身体不好,但也都是因为本身体质使然,与工作劳累并无必然的关系。   

  反之,向我抱怨〃工作会伤身〃的同事,事后证明其实他们都是能力有问题,态度有问题,〃工作伤身〃只是他们的借口而已!   

  我终于想清楚了,〃工作会伤身〃其实是工作态度的问题,你对工作有不正确的想法、看法,才会出现〃工作会伤身〃的说法。当然如果你全力以赴工作,也全力以赴狎游、喝酒纵欲,过度使用自己的年轻、自己的身体,那是绝对会伤身的。可是如果只有工作,绝对不会伤身!   

  ■后 记   

  一个小朋友遇到我,告诉我当他在《商业周刊》读到这篇文章时,几乎是破口大骂:胡说八道!工作者没日没夜、熬夜加班,身体怎能不变坏呢?何先生你是老板,是替所有的老板来给工作者说项?   

  听了这话,我微笑以对,回答:没有成就、不被认同,恐怕比工作更伤身,更令人痛苦!   

  9寻找〃自慢〃绝活   

  拥有一种无可取代的专长,是每一个工作者必要的生存要件。这个专长不仅是要会,而且是要最佳、最好,别人都比不上你,在关键的时候,专长出手,所有人退避三舍。   

  拥有〃自慢〃绝活的人,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者,也是〃80/20〃原理中的重要贡献者,这些人带动组织成长,被人依赖、被人仰望、被人尊敬!   

  台湾的骄傲、纽约扬基队的投手王建民,最拿手的球路叫〃伸卡球〃,是一种下沉快速球,到本垒板时快速下坠,经常造成打击者击出内野滚地球被封杀,王建民极少被打出外野长打,〃伸卡球〃是王建民立足大联盟的杀手球路。   

  在公司中征选新人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或专长?〃大多数应征者都说不上来。就算回答了,也禁不起我再三的确认,因为我要的答案是非常在行,而且真正较诸一般人而言,更深入、更专业,为常人所不及的专业,那是个人拿手的绝活,只要绝活出手,四方臣服!         

※虹※桥※书※吧※BOOK。  

第19节:第一章:自慢的观念态度(11)         

  日文中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叫做〃自慢〃,餐厅中的招牌等,称为〃味自慢〃,〃自慢〃这两个字完全没有骄傲自大的意思,只在形容自己的拿手与在行,是不是比别人更好,其实不知道,但绝对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   

  拥有自己最有把握的自慢绝活,是每一个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当我在征选新人时,我要用什么人?当然是那个拥有自慢绝活,而这种能力又是公司需要的人!当公司要升迁某一个主管时,要升谁?当然是那个拥有自慢绝活,而那个条件又是未来当主管时会用得着的能力!   

  我最没把握的人,就是那种〃五育并重〃,所有事都会,但所有事都不精的人。通常这种人影像最模糊,你不会留下任何印象,在组织中可有可无,就好像每一个人都如此,但少一个、多一个也无妨。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工作者都是这种影像模糊、缺乏自慢绝活的人。这种人是那些只创造20%贡献的80%的人。如何创造、培养自己的自慢绝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自慢绝活可以是一种态度:我对公司最忠诚;我工作态度最严谨、最稳当、最可靠、最积极;我可塑性最高、学习力最强;在组织中,我的人缘最好、合作性最佳。任何一种态度都是明显的优点,都可以变成在组织中胜出的关键,前提是特色要够明确,为人人所称道。   

  自慢绝活也可以是一种技术:财务的专长、营销的专长、企划的专长……也可以是一种能力:计算机、语言、沟通、公关、广告……甚至自慢绝活也可以是一种嗜好:高尔夫、网球、钓鱼、登山、围棋、美食、旅行……技术与能力是工作上明确有用的专长,而嗜好则证明一个人多才多艺而有趣,是个性格鲜明、举止出众、特立独行的人。   

  有心而长期稳定地培育、学习、追逐,则是培养自慢绝活不可或缺的方法。年轻时的同学、同辈或朋友,几年不见之后,忽然发觉他们都变成某一领域的专家,这就证明了自慢绝活并非天生拥有,而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不断地长期努力学习、追逐而来!   

  每一个人都应该自我检讨一下:我有超乎常人,让自己自信、自豪,永远可依赖的自慢绝活吗?   

  ■后 记   

  许多人在组织中,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们能力不明、影像模糊,对组织的贡献也不足,存在需要靠人缘、靠内部公关,这种人永远是组织中最辛苦的人。每一次变动,随时可以被取代。   

  我其实胸无大志,只求不要看别人脸色,有自己的尊严,因此只好不断培养一种无可取代的专长,但最后发觉这原来是每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10口水多过茶   

  每个人都有梦想,也都有理想,但大多数人有想法没方法,不知道怎么执行、怎么下手,因此让计划停在空想,一事无成。   

  耐克(NIKE)的广告名言〃Just do it!〃深入人心,对休闲、对运动,或许我们都能〃Just do it!〃但是在工作上,我们敢这样吗?我们犹豫,美其名曰〃害怕〃;我们讨论,美其名曰〃充分沟通〃。但就是缺乏行动,没有行动,一切停在原地。我们宁可在行动中犯错修正,而不要成为口水专家。         

▲虹桥▲书吧▲BOOK。▲  

第20节:第一章:自慢的观念态度(12)         

  工作中经常遇到一种状况:当某主管提出某项新构想时,经常就会有许多人从各种角度反复斟酌,有的人说这可能会有某种副作用;有的人说,这个构想不周全,还需要仔细研究。经过大家的七嘴八舌之后,大多数创新的想法都胎死腹中。   

  我冷眼看着这些讨论,当然有些想法是浪漫、不切实际而不可行的,被腰斩不足为奇。但是也有些想法则不然,确实具有突破性的创见,只不过因为是创见太新颖了,与现状难免有些不兼容。理论上,只要克服这些不兼容的部分,这个创见是有可能实施的。只不过如果放纵公开的讨论,通常这些创意会被牺牲,因为大多数主管会play safe,采取保守而安全的策略。大家宁可停在原地,什么也不做,而不愿采取积极性的作为。   

  这就是大多数组织与工作者的实况。广东有句俗话:〃口水多过茶〃,指的是说得多、做得少,完全没有实践性、没有行动力。不幸的是,大多数组织中的人,都是口水多过茶的人。   

  仔细分析工作者〃口水多过茶〃的原因,主要来自几项:一、怕麻烦,不愿改变;二、见树不见林,只见其副作用,而未来宏观衡量应是其整体的好处;三、完美主义,每一个行动都觉得要设想周全,谋定而后动,当有些小事、小问题没想清楚时,就只好停在原地。   

  前两项原因,是工作者的基本态度不对、基本判断不对,他们除了自我要求、改进外,完全没有探讨的空间,但第三项完美主义则不然,这是工作无绩效、步调缓慢、难有成果的超级杀手,也是组织中〃口水多过茶〃的真正原因,需仔细探讨。   

  严格来说,任何计划,在事先规划设想阶段,都有预演未来的成分,很难期待其设想周全,并在过程中要求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大多数的状况只能尽可能仔细规划,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校准、调整,在工作中修正,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如果要求计划完美、无懈可击,几乎是不可能的。计划的完美主义,根本就是不做事的代名词,也是胆小、怕事的代名词,更是工作停滞不前,没有进步的元凶。   

  〃完美主义〃可以用在事后检查工作质量,用在事前衡量行不行动、做不做事,是绝对不可以的。行动、计划、工作改善,只能问有多少成把握,是六成,是七成,还是九成,绝对没有百分之百的。通常所有的作为会有正效益,也会有副作用,只要正负相抵的效益增加,就应该立即去做,而不要因为有些小顾虑,而停在原地,通常停在原地是最大的罪恶。   

  行动力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成长,执行力是在不断的工作中修正错误、校准方向,工作的成果也是在行动与执行中完成。过多的思考、过多的讨论、务求其百分之百完美,只是让你变成一个〃口水多过茶〃的梦想家、思想家!   

  ■后 记   

  一个读者质疑不思虑周全的行动,是行为孟浪、盲动,还是应该想清楚再行动。我完全认同,但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你永远想不清楚,永远下不了决心,永远停在原地,永远坐而论道……那我会说:思虑周全只是你梦想、空想的托词而已!         

▲虹桥▲书吧▲BOOK。▲  

第21节:第一章:自慢的观念态度(13)         

  11认识自己背后的〃黑暗巨人〃   

  没有一个人是完人,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缺点,而进步是需要先了解自己有什么缺点,才能学习改进的。   

  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谦卑地面对自己,诚恳地反省,从别人的反应找出自己的弱点,我们是无从进步的。   

  我很少有机会运用科学化的管理工具,因为我永远认为我最了解这个产业,最了解我自己的公司,最了解我所主管的业务。科学化的工具能提供我更进一步的情报吗?不能!因此科学化的管理及评测工具,听听就可以了,不必花大钱,又浪费时间去走远路!   

  可是几年前的一个案例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个同事,担任那个职位已很多年!他的部属公认他是个问题人物,甚至偶尔会在公众场合挑战他的权威(因为忍无可忍);平行的同事认为他是个麻烦人物,因为他常常不在状态,做一些很奇怪的事,给办公室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他的主管也知道他有问题,但时间保护了他,因为是资深员工,不忍心下手处理。   

  我终于决定找他恳谈,可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我原本认为他对自己的处境总该有所了解,谁知道,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表现虽不杰出(带着谦虚),至少还算OK(理所当然)。我知道这下子问题大了,他几乎完全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别人对他的观感,所有他感受到的不友善,完全是有心人士故意与他为敌。我非常后悔过去对他的仁慈,一直未及早规范、说明,我应对他的问题负完全责任。   

  这时候,我也想起了人力资源领域中的360度评测法,这个方法让受测者能从上司、平行部门、部属甚至其他相关人士的角度,看到别人对他的感受、看法与建议,让他知道他所不知道的自己,包括优点、缺点与改进建议。   

  我不能不承认,科学化的管理工具是有用的,如果我有机会让这位同事做一次360度评测,相信我在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每一个人都有永远无法认识的自己,我们永远按照组织的主流价值……能力强、有效率、肚量大、眼光远、能沟通,期待自己是这样的人,而永远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事实上,每个人都离这些主流价值很远,我们永远是缺点比优点多,我们永远有一辈子也改不了的缺陷。这些缺陷,当别人亲口对你讲出来时,你会拒绝承认,你会愤怒,你会反驳,你会构陷别人的动机,当然如果你还有自省能力,你会伤痛欲绝,这怎么可能是我呢?最后也许你有机会诚实面对,尝试去改变自己。但能不能真正改变,就要看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了。   

  问题是,人有没有机会认识隐藏在暗处的自己,早一点了解、早一点改善,以免变成职场的笑话?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你拒绝承认而已!   

  同事对你的异常反应、老板对你的不耐烦、部属对你的挑战……其实都说明了别人对你的不满,也暗示了你的问题的存在!只不过你的反应是什么?老板就是喜欢别人,他对我有偏见;这个部属天生反骨,老是找我麻烦,看哪一天我好好整治你。         

。←虫工←木桥 书←吧←  

第22节:第一章:自慢的观念态度(14)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永远认识不了自己的缺点,我们背后的阴影越来越大,就像脚下有一盏投射灯,光明的自己、正面的自己很小,而背后的阴影却是〃黑暗巨人〃。   

  ■后 记   

  为什么会写这一篇文章,因为这样的经验太多了,我很认真地和部属讨论,他的问题、他的缺点,而且是关起门来,希望他改进,但却引来他强力的反弹,自我辩护,觉得我误解他……   

  我不能不承认,大多数人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敢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大多数人停滞不前、无法进步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应告诉自己〃闻过则喜〃,有人愿意给我建议,提醒我的缺点,不管对不对,都立即谢谢他!   

  12工作成就定律:唯态度论   

  工作成就(Performance)、能力(Ability)、态度(Attitude),这三个英文字头组成工作成就定律:P=A2。这是强调激励,重视心灵层面的管理学者的说法,每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也决定了一生的工作成果,成王败寇,因为你,因为你的思想,因为你的性格,因为你怎么看世界、怎么看人生。   

  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能力、资源、时运,还是其他?这个有趣的问题困扰了所有的工作者,有人努力学习,因为相信能力;有人烧香拜佛,因为相信命运。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就在自己身上,你的观念、看法、态度,才是真正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这就是工作成就定律:P=A2。   

  工作成就定律指的是每一个人的工作成就的大小,等于能力乘上工作态度,能力越高,工作态度越好,其成就就越大,也是远离失业的不二法门。但大多数人都只重视工作能力,念书、学习,取得高学历,都在增强工作能力,而重视工作态度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的工作者缺少正确的工作伦理,对公司、同事、工作本身,是否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成为职场上的最大盲点。   

  工作态度的重要,可以从工作成就定律中看出。每个人的工作能力绝对不会是零,因此工作成就也会有高低。可是工作态度却有可能是零,而一旦工作态度不正确,工作态度是零,其工作成就就是零,能力再高也是无用的。甚至因能力强,态度不正确,反而往坏的方向发展,做出对组织、工作、公司有害的事,大多数职场弊案,都是这种人做出来的。   

  因此,工作成就定律,其实说明了工作就业的〃唯态度论〃,态度决定一切,相对而言,学历、能力反而并不重要。   

  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说明了〃唯态度论〃,一个从基层做起的人,最后可以升到总经理,就是工作〃唯态度论〃的批注,因为基层工作者一定是能力不足的,但因态度正确,努力学习,全力以赴,认同组织,无怨无悔,能力当然不断增强,主管当然赏识他,所有的好运、机会都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最后他当然会成为公司的最高主管,成为职场的成功者。   

  〃唯态度论〃其实不只在工作上,成功更是〃唯态度论〃,许多创业者将失败归咎于资金、经验、时机,其实是错的。因为只要态度正确,没有资金的人,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帮忙,今天缺资金,但明天会解决;能力不足的人,没关系,只要态度正确,努力不懈,今天不会,明天就学会,能力会快速累积;而今天时机不对,运气不好,只要态度正确,不怨天尤人,继续乐观工作,时机、运气总会来的。   

  这个社会聪明人太多了,缺少的是执著的傻子,对理念执著,对道德执著,对工作执著,对过程执著,对成果执著,成就的唯态度论,绝对可以让你远离失业,接近成功。   

  ■后 记   

  有小朋友问我,态度到底是什么?这确实要仔细交代。   

  态度,源于信仰,每个人都有人生观,都有自己相信的观念。正确的观念,投射到工作上,就产生具体的正确态度。例如: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没有不劳而获,这是信仰,也是观念。投射到工作上,就会变成全力以赴,一步一个脚印,不会贪便宜、走捷径。   

  观念与态度是连动的,对外界的每一件事,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对应态度,进而产生不同的作为。   

  态度的正确,包括许多层面,例如:乐观、正面思考、负责、追根究底……几乎所有听起来很〃八股〃的人生守则,都很可能是正确的态度,这其实是回到做人的基本原则。         

。←虹←桥书←吧←  

第23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1)         

  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   

  从小我就知道,我天分不错,但也并不特别好;我更知道,我家境不好,家庭所能提供的是最基础的学习环境,出国免谈,深造不可能,因此我唯一能依赖的是在工作与生活中,自己能做的自我探索与学习。   

  大学毕业,是我正式学习历程的结束,我知道,从此一切的学习、一切的成长,都要靠自己,因为这样,我摸索出许多让我〃自慢〃的经验。   

  无所不在的学习,描述了我一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是我一辈子如果有一些成就,真正的关键原因。   

  〃一点聪明一点痴〃,告诫自己不能太依赖小聪明,虽然我不否认自己反应灵敏、见解独到。〃对不在方法,对在人〃与〃承认自己是坏人〃等篇,谈的都是人的变量,也就是自己。很长的时间,我检讨的是外在变量,环境、资源、时机、命运……但很少想到自己的对错,那是自省的空白,后来我知道真正可能有错的是自己,而自己更可能是丑陋的恶人!   

  还有许多篇是学习得到的实务体验,如〃策略与执行力〃,以及如何精准计算等,都是我用自己的话说出的学理,当做是管理学者的旁证吧!   

  13学习,Any time,any where   

  人的成功,不在于能力很强,而在于能力是否能不断提升改变,学习是每一个人改变的动力。大多数人的学习是制式的、是正式的、是有形的。但有一种学习,可以让人永远成长、毫无止境,那是Any time,any where的学习……   

  刚进入职场不久,仍然是最爱玩的时候,一次到乌来乌来:台湾北部著名的山地乡,泰雅族部落村。……编者注露营郊游,一起参加的人里面,有一位是溪钓高手,他携带了全部的钓鱼工具,准备让我们好好享用鲜鱼大餐。   

  我完全没学过钓鱼,但听到有高手在此,很高兴与他一起尝试钓鱼。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就一起彻夜垂钓。我因为不会、不懂,所以其实是他钓鱼,我当助手,有空时我也试试看。         

◇BOOK。◇欢◇迎访◇问◇  

第24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2)         

  这一晚上是我的溪钓学习全体验。我从完全不懂,不断地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到后来越问越深;也从完全不会钓,到试试看,后来我也能钓到一些鱼。刚开始,这位钓鱼高手觉得我很烦,老问一些笨问题,但因为我也帮了些忙,因而也就勉强回答,到最后我们变成好朋友。   

  从这一晚之后,我仍然不是钓鱼高手,也没兴趣,但我对钓鱼完全不陌生。事实上,后来在工作上因为我对溪钓的理解,也得到许多好处:一位客户是钓鱼爱好者,发觉我也对钓鱼侃侃而谈,因而拉近距离,多了好些生意。后来更差一点办一本钓鱼杂志,那一晚上的机缘,让我受益无穷。   

  那位钓鱼高手,后来对我的评价是:怪人,对陌生的事拥有超强的好奇心。这点我完全承认,我是一个〃好奇宝宝〃,任何事我都有兴趣,任何事我都会研究一下,不管什么事,纵使和我的工作、生活完全不相关,但只要在我周遭,被我遇到,我都会仔细研究。尤其是我对高手特别有兴趣,因为我认为从高手身上会找到最完整的答案。   

  我不晓得我的好奇心是从哪里来的,但我确定好奇心让我快速学习、快速成长,而且可以不需要有正规的老师,也不需要在正式的教室中,我就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那是无所不在的学习,也是无时无刻的学习:学习,Any time,any where!   

  管理顾问彼得·圣吉(Peter Senge)强调学习型组织,组织要能自我调整,学习成长。对照自己的经验,我强调的是学习型人生,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开放的胸襟,不断地自我改造、自我学习,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Any time,any where……无所不在的学习。凡走过必有学习,凡接触必有长进,凡看过必多懂一些,凡遇到必追根究底,凡高手必不放过,穷追猛打,追问到底。   

  这其中最需要克服的不正确观念就是:这跟我无关,干吗学?这么专业,我一定弄不懂!下次有空再学吧!这都是凡人的想法。正确的态度是:虽然现在无关,但以后可能有用,而现在反正没事,不妨随手了解。而且不论多难、多专业,我现在能学多少算多少,绝不等到明天,不放弃现在的学习;也不能期待重回课堂的正常学习,那机会很小!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是多才多艺的原因。在工作与生活的周遭,不论日子是好、是坏、是悲、是喜、是顺、是逆,对学习而言,日日是好日,分分秒秒可学习,也无时无刻不可学习!   

  ■后 记   

  我无时无刻不在问,谁是真正的高手。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半吊子达人,许多人敢说就成了专家,向这种人学习无异问道于盲。但真正的学习,要找到真正的名师,因此做任何事,我总要花很多时间,寻访名师,就怕问道于盲,找到真正的高手,学习就会步入坦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