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还珠之荣尊天下-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好,嬷嬷先跟公主一起看看,看咱们这位东归英雄是不是值得公主坦诚相待的人!”沉吟间李嬷嬷突然又笑望着身边的女子:“要嬷嬷说,公主现在想的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等咱们到了封地见到了卓里克图汗王,公主跟汗王拜堂完婚后,赶紧生个小世子才是正事,夫妻间有了孩子自然就多了一种牵绊,到时汗王纵是心里仍有不快,看在孩子的面子上,他也不会亏待你,更别说公主身后还有个大清呢。”

  “嬷嬷——”从惆怅中回神,和宁羞涩一笑,心底却有些莫名的心动,在这个时代,二十三岁的她若是正常婚嫁,此时纵是生三个孩子也很有可能,偏这几年她却只能望着别人的孩子在心底偷偷怜爱——如果真的能有自己的孩子,到时候便是守着孩子过一辈子也未尝不可?只是自己以后一定要好好教他孝悌礼义智信,教他堂堂正正做人,不求他将来能大富大贵,只愿他一生平安康乐。

  知道和宁将自己的话听进去了,李嬷嬷终于露出舒心的笑。前面的路还很长,自己有的是时间劝服眼前的主子,夫妻之间要以诚相待是没错,可是也不是所有的秘密都能分享呢,实在不行,也不能让这傻丫头太早说开才是。

  西去的路上,逶迤的车队正在一步步前进,翻飞的彩旗让长龙般的车队更显威仪。乾隆二十九年上半年便在和宁公主的远嫁中悄然结束。

  和亲王世子永壁和循郡王永璋亲自送嫁,这一去,再回来必定已经是来年了。

  随着乾隆遇刺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宗室亲王郡王终于联名上了折子,奏请荣亲王登基为新帝,朝野群臣也纷纷响应,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拥立新君的功劳谁也不想错过。不过总的来说,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现在朝廷中是改革派占据主导,四品以上官员中,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占据七成,这些人自然都是新君的拥立者。

  新君即位,皇太后是最后一个点头的人,松口之后没几天,老太太便病倒了,朝野都知道,是心病引发身伤。可是朝堂上的一切却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朝野一片呼声,永琏终是决定于万寿节后行登基大典,钦天监最后挑定八月二十六日为吉日。

  荣亲王虽然决定即新君位,却明确表示:乾隆一日未醒,自己便一日不入紫禁后殿,同时命人整理雍和宫,以作打算。

  乾隆还尚在人世,永琏要即位,自然要先给世人一个说法,于是乾隆二十九年中秋的禅位诏书就此诞生。

  不能让百姓知道乾隆遇刺昏迷不醒,于是诏书只能这样写:昔皇父御政十三载,予今临朝二十九载,足矣。适逢朕身微恙,即传位荣亲王,归政退闲。

  八月二十六日,新君即位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如期举行,因不像以前权力交接时两代帝王一死一立的正常轮换,登基大典上除了威严,还隐隐有着一丝松快。帝位不稳,臣心难安,如今,一切终成定局,朝臣们心里当然安稳了。

  次日,新帝发诏,尊乾隆为太上皇,尊那拉氏为皇太后,尊慈宁宫老佛爷为太皇太后。新帝年号定为荣康,于次年为荣康一年,于是,大清朝的乾隆盛世止于二十九年。

  重阳初九,新帝率宗室及百官祭祀清东陵、西陵,十六日,又至天坛行祭天大典,至人民英雄纪念碑行奠礼——

  朝中许多人精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重要讯息:新帝于军队建设上似乎格外重视。

  90

  90、乾隆太上皇 。。。

  不知是不是心有所感,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底,当今天子乾隆帝突然醒过来了,得了消息,宫内宫外各人连忙前往坤宁宫探望。

  因永琏并不准备搬入紫禁城居住,因而现在的后宫宫务仍然在皇太后那拉氏手中,见乾隆醒了,她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慈宁宫和宫外的阿哥公主宗室亲王。

  “奴才给老佛爷请安,老佛爷吉祥!”一路上的宫婢内侍看到由慈宁宫赶来的太皇太后,连忙跪下问安。这一年多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慈宁宫的老佛爷越来越威有佛爷的威仪了,

  “弘历,你可总算醒了,急死额娘了——”一到坤宁宫内殿,不待那拉氏及众人行礼,太皇太后便拿着帕子开始抹泪。

  “皇额娘——”榻上的乾隆吃力地抬起一只手,只可惜还没有够到太皇太后的帕子便开始无力跌下,旁边那拉氏连忙握着他的手放到榻边。

  “老佛爷莫难过了,皇——太上皇既然已经醒了,身体以后肯定会慢慢好转,太医也已经诊断过了,也说病情开始恢复,您瞧,这手都能动了!”虽然那一声“太上皇”很生疏,可是那拉氏知道自己必须接受事实,也要给众人做个表率,所以她虽然知道这么叫很有可能得罪眼前这对母子,她还是改口了。

  果然,听得那一声“太上皇”,乾隆的瞳孔迅速收缩,刚刚能动的双臂甚至开始微微颤抖,张了张口,半晌,他才低喘着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弘历,现在是乾隆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你已经昏迷一年多了。”太皇太后握着儿子的手突然开口:“永琏于上月二十六日举行了登基大典,新帝定年号为荣康,朝堂上的事额娘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说兵部进行了些改革,要不等永琏来了你再问他。”

  登基——兵部——听到这里,乾隆只觉得心里既怒且冷。

  “奴才给皇上请安,给二公主请安——”不多时殿外便传来宫人们的问安声。

  “老佛爷,太上皇,皇太后娘娘,皇上和和荣长公主到了——”明显感觉到殿内格外冷冽的气氛,传话的小太监心里也直打鼓。

  看到紫禁城里曾经的两在巨头同时沉默,那拉氏只手挥了挥手。

  “儿臣给皇阿玛请安,给老佛爷请安,给皇额娘请安!”状似没有发现殿内冷凝的气氛,永琏和荣一进来便连忙跪下一拜。

  “永琏,结果——如何?”片刻,乾隆终于开口,却只是问了个只有永琏兄妹听明白的问题。

  “皇阿玛,已经查清,确是五弟受人蒙骗将人带进宫里。”抬头望着乾隆,永琏神色不变回道,然后细细对乾隆说了箫剑他们的口供,宗室对这几人的定罪,永琪的削籍等等。

  “皇阿玛,是儿臣的疏忽。”旁边和荣也跪着上前:“儿臣一直让人盯着五弟,他遇见那两个人儿臣也是知道,听说五弟还让人给和嫔娘娘递了信,儿臣原想跟皇阿玛说的,可是又瞧着和嫔娘娘不像是那种会与人有私的,便想着等他们当面对质后彻底还娘娘一个清白——皇阿玛,儿臣也是被那个回疆人的故事带走了注意力,便没有细查那方严的来历,儿臣有罪,请皇阿玛责罚——”

  “你们——起来——”动了动手,乾隆又望向旁边的儿子:“永琏,朝堂上——一切可好——”

  “皇阿玛,安南西山党阮氏兄弟发动叛乱,儿臣与朝臣们商议,派人前去调解,未果,朝廷便开始支持郑氏王权平叛,他们毕竟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国王,这一次若大清置之不理,不但其他藩国国主对大清离心,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这些藩国的乱民野心。不过皇阿玛请放心,朝廷并没有出兵,只是提供物资支援。”朝廷在安南的部署一旦全盘公开,必定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永琏说得也有所保留,“自今年年初开始,大清结合英法的军制在军队里进行了改革,实行军区制和军衔制,军区制可以消除民族隔阂,增强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集中精神听永琏说完朝堂上的事,再加上心里不停的猜忌——不多时乾隆便觉得疲惫不堪,伴随着母亲妻女的软语劝慰,他终于又沉沉睡去。

  后来的三个月,乾隆每个月都要醒过来一次,只是乾隆二十九年的年底,他仍是在昏睡中度过。

  除夕,紫禁城里的家晏热闹中透着一丝压抑,新帝的后宫很简单,二妃二嫔,还有一只手就能数得清的答应常在,她们本是没有资格出席的,不过正是因为后宫人数太少,便也全部都请了。

  而另一边,太妃太嫔们的阵营却是庞大得多,几乎是新帝后宫全部妃妾的三倍。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明知道子不言父之过,和荣还是在心底忍不住叹息——

  不过再一想到两个哥哥,和荣终于略略舒心,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小时候胡言乱语的结果,永璜永琏都不是好色贪逸之人,府里的妻妾也全部是太皇太后和乾隆所赐。但是其他人若是想用美色讨好这两位,对不起,那你肯定是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所以早在十年前,一般人便也没有人胆敢给这两位送美人。

  这还不够,近几年来,甚至在官员考评上,哪个要是敢不断传出花边新闻,或者是小妾一房接一房地娶回家——那么,恭喜你,你的大名被这两位王爷记下了,既然您那么有能力,那就为朝廷多贡献一份力吧,该今年迁升,咱们就压到明年后年,该由四品升到三品甚至二品,那么就升副三品,三品吧!

  不过能入朝为官能有几个傻子?更别说还个个都是人精,虽说好色是男人本性,但与自己的仕途比起来,孰轻孰重再明白不过。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上有所恶,下必弃之——所以,目前大清朝官员们的生活作风问题还是没有太离谱的。很多时候上位者想要宣传什么再容易不过,只要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一切就这么简单。

  另外,因为和荣永琏若有若无的照顾,特别是废除了陪嫁嬷嬷制度之后,京里的满蒙额驸也都努力向“好丈夫”的标准靠拢,即便做不到像两个固伦额驸那般对妻子一心一意,对府里的两三个侍妾也不敢太过看重,至于侧福晋庶福晋,那是想都别想,纵是在乾隆朝以前,额驸们也很少有人再娶侧妻,这一点倒由满人的一夫多妻多妾制回归了汉人的一妻多妾制上。满人的家庭里,福晋便是妻子,侧福晋庶福晋也是妻子,所以满人的婚姻制度应该是多妻多妾制。

  一夫一妻制在这个时代必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人口又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的一大问题——每一张嘴都要向土地要粮食,原有的耕地负担不起,便开始围湖造田开山垦荒——然后是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不要说什么“人多力量大”,二十世纪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排名榜上的两个老大哥,最后还不是只能任人宰割!

  当然,在这个时代也不能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讲究多子多福,朝廷这么干,会被百姓骂死。况且这时的婴儿成活率也是比较低的,即便平安长大,以现在的医疗水平,随便发个什么急症夺去人命也是再普通不过——

  唔,也许先成立个卫生部,着手改善医疗水平和普及百姓的医疗科普常识,一步一步来吧。回头去户部查一查这三十年来人口增长状况,如果增速过高,还是要想办法控制一下。

  作者有话要说:永乐的亲娘跟建文帝的失踪都是明史中的两大疑团——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满清都是明朝的事实上继任者,要改写百年国耻,当然要他们先给力了。都是YY,大家不必太较真——

  没有几个人喜欢秃瓢,真的,永琏一上位就改,我保证!

  91

  91、荣康新政 。。。

  公元一七六五年,也是荣康一年,大清朝迎来了最为轰轰烈烈的荣康新政。

  正月初九,在永琏的授意下,兵部尚书福隆安上书建议军队集体剪辫,言士兵在与敌人近身搏击中,背后的辫子会影响士兵实力的正常发挥。

  这份折子在朝堂上一经公开,不但许多满洲贵族炸开了锅,许多汉人大臣也在心底反对,前者是死抱着“金钱鼠尾乃满洲新朝气象”的祖宗遗旨,后者则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一时间无论满汉,半数朝臣斥责福隆安的提议根本就是崇洋媚外,数典忘本。

  对此,永琏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士兵的生命安全远远比发肤受损重要,军队的战斗力比祖宗遗旨更重要。”然后下旨军队集体剪辫,其他人自愿,又言自己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决定以身作则。至此,朝臣再看不懂帝王的意思那便是傻子了,后来再一想,福隆安那是谁?他不止是皇帝的表弟兼妹夫,更是一直以来帝党的核心成员,说不定今日他的提议就是帝王授意的。想通了这一点,又有一些人放弃了心中的坚持,与皇帝唱反调,他们又不是嫌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下旨剪辫没多久,朝廷又下旨,禁止父母强迫给女儿缠足,同时在报纸上大力宣传缠足对人体的危害。为此,宗室公主福晋亲自游说那些汉臣妻女,不管他们是慑于皇家命令还是真的认可朝廷的旨意,京中汉人大臣率先响应了朝廷的号召。

  一个多月后,北京出现了全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学生都是官家和富商千金,在这里,她们除了学习琴棋书画女工女则,更要学习四书五经孝悌忠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学校还有十余门选修课以供选择,在学样的提议下,每个女童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重点专研,至少保证每个人将来都有一项专长。

  三月,有人提议后宫选秀,新帝当即宣旨,将原定于三年一次的选秀改为五年一次,秀女年龄为十二岁到十六岁之间,其家族也仍限于八旗之内。

  五月,后宫有人提供了前慧贤皇贵妃派人一再下毒暗害孝贤皇后的铁证,经宗人府商议,高氏废除皇贵妃封号,以宫女身份“殉葬”裕陵妃园地宫,大学士高斌虽然教女不贤,念其为两朝重臣,只是将其遗像撤出贤良祠。圣旨虽然对高氏几乎没有什么触动,但是与新帝的杀母之仇摆在那里,不出半年,高氏族人有在朝为官的便被御史百官弹劾了个遍,至二年初,高氏一族在朝野的根基几乎被一扫而空。

  此时延禧宫配殿内,已经接近弥留的贵人魏氏突然醒了,看到榻边陪侍一旁的和硕和恪公主,她眼中突然流出泪来。新君即位后封七格格为和恪公主,而不是历史上原有的和静公主,反正真正的和恪公主九格格又不会从地府爬出来抗议。

  “小七,你在心底一直是恨我的吧?嬷嬷都给你说了?我已经受到了报应,你应该解恨些吧?是,我一直用你们生病的借口让皇上来延禧宫,为此不惜故意让你们吹冷风生病,如今,四个孩子只留下了你一个,离开了这里,你的身子骨果然越发健康了。”

  “小九是不是你害的?”虽然早就知道的事实,和恪还是忍不住想要听到眼前的人亲口告诉自己。永璐生下来便身子弱没养大倒也罢了,小九只不过受了些凉,不过三天便那么去了,听到嬷嬷私下议论,自己还曾因不愿相信一度想着杀了造谣的嬷嬷,谁成想,自己这个生母果真有那武后之狠毒。

  “如果牺牲一个小九能让你皇阿玛重新重视延禧宫,我为什么不能试一试?”恨吧,只有彻底恨了这个狠毒的生母,绝了所有感情,你便可以获得新生,做咸福宫干干净净的和恪公主,颖妃是蒙古巴林氏,得了她的真心看顾,你以后才会过得更好些。

  “为了争宠,你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你真的就觉得值吗?”面对眼前的人,和恪只剩下麻木。

  “怎么会不值?荣宠后宫——甚至是母仪天下——为此,我无论付出什么都值。”自己不争能活吗?没有那显赫的家势背景,又是包衣奴才出身——若是再没有皇帝的宠爱,自己怎么能在这吃人的后宫活下来?想想自己的两个主子,同为女人,她们为什么一个能独占帝王万千宠爱,一个拥有天下女人所能享有的最高荣耀——便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自己便被迷了心窍吧?然后便在这后宫争斗中越陷越深,付出了所有,最终却不过都是黄粱一梦,到头来,梦醒了,才发现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你——简直是无可救药。”忍无可忍,和恪终于怒气冲冲离开,眼中却闪着亮晶晶的水渍。

  “呵呵——咳——”随着一阵猛烈的咳嗽,魏氏眼中突然笑出泪来,小七,别了,小九,永璐,小十五,娘来给你们请罪了——

  闭上眼睛之前,魏氏似乎看到了当年御花园里那个娇怯怯的少女,曾经因为慧贤皇贵妃一声咳嗽便要心慌半天的少女却一下子入了皇贵妃的眼,身为富察氏包衣的她竟然鬼使神差接受了那位皇贵妃的示好,然后一步步卷入这后宫之中,看着那些表面笑靥如花的女人们背地里阴谋算计层出不穷,惊慌过,惊叹过,然后自己偷偷地学,开始幻想——最终让自己身陷地狱。

  荣康一年七月初,延禧宫乾隆帝魏贵人病故,三个月后陪葬裕陵妃园地宫。

  得到消息,乾隆太上皇只是沉默片刻便斥退了身边的人,却自始至终没有踏入延禧宫半步。

  裕陵妃园为愉妃守陵的两个奴才收到消息,在安葬那天曾经哭天抢地说要到死者跟前磕头,倒让众人多看了一幕闹剧。

  只是五天后,和荣便收到了两人争议是否逃离东陵的消息,争吵中曾经“最讲义气”的江湖女侠暴怒中突然推翻了对手,然后大声嚷嚷着:“姑奶奶才不伺候你这个废人,洗衣打扫煮饭劈柴,便是在大杂院我也没有做过这么多事!大家都是奴才,人人平等,为什么我要伺候你牵就你?”

  “小燕子,你有没有良心,以前在宫里你闯祸是谁一直护着你的?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会落到今日这一步?”只凭这一句,和荣便知道叉烧还是叉烧,算了,不用指望了。

  后来听说两个人分灶过日子了,不知道分了多久又和好了,但是不时还是吵吵闹闹——小日子也就那么过了。

  嗯哼,你们倒还真像小强一样,忍耐力适应性超强啊?我就不信邪了——

  于是和荣灵光一闪,两个奴才便真正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日子,成了一个拥有了五亩土地的农民,半年以后内务府便不会供给他们粮食衣物,以后日子是好是坏,全部要靠那片土地的收成,劳动最光荣,两位既然那么精力充沛,那就好好干吧!

  安南的内战已经快两年了,发动叛乱的西山党阮氏兄弟终于被擒获,郑氏王权对叛党进行了残酷剿杀,并奉行了“宁错杀,勿枉纵”的极端政策,一时间民心惶惶,再加上恶战之后的满目疮痍,民乱又生,至年底,甚至发生了针对国王和大臣的数起暗杀事件。为了保证王室的安全,大清皇帝派人将安南国王及数十重臣护送到北京。

  荣康二年二月底,安南国王纳土归降,安南并入大清版图,大清增设安南省。一个月后,原福建军区三成兵力六万余人派驻安南。几乎在同一时间,朝廷发布政策鼓励向安南移民,其中驻军亲属享有额外优惠政策。在大量田产的诱惑下,许多人举家迁往安南,迅速改变着安南的人口结构。

  新到任的安南总督在战后的安南也开始进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先是重新统计人口并划分土地,接着又实行一年免税三年半税的轻徭薄赋政策;原有安南土人可免除兵役,但是随着一座座农场工厂在安南兴起,这些安南人很多开始沦为雇佣工人,一生被牢牢拴在了工厂里。政治方面,安南土人可以像汉人一样参加朝廷的科举,当然,前提是你得先精通汉文。安南省四品以上官员只能由满汉官员担任。安南省也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三年制义务教育中汉语汉文化和大中华民族理论是教学的重点。

  中国置安南省,并在安南福建驻军,占据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和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纠结了英俄等国在第一时间向中国郑重提出质疑,但是因于中国本就是安南的宗主国,他们的质疑很快便被中国驳回,自己反而被扣上了干涉中国内政的污点。

  接着,西荷两国相继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加强了兵力,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也不同程度开始加强兵备。

  作者有话要说:再有十章左右就结文了——

  唉,NC很烦,励志很累,我真是自找罪受啊!

  92

  92、南海生变 。。。

  不出和荣所料,南海果然出事了——

  荣康二年五月,在荷兰殖民者的怂恿下,印度尼西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五九排华惨案”。在西爪哇的一个港口,华商的货物无端被一抢而空,当地华商工会联合所有华人向当地殖民政府提出抗议,请求他们缉拿暴民。当地政府却以华人聚众闹事为由,关了一大批人,然后要求家属出钱赎人。殖民政府的勒索激起所有华人的愤慨,他们愤而举行抗议游行,士兵竟然在游行队伍中进行开枪射击,当地的歹徒暴民和极端种族主义者也趁机屠杀华人,冲进华人的家里商铺疯狂哄抢财物,奸杀华人妇女……暴行一直延续到次日清晨,十个时辰之内,死于枪杀和大火中的华人就达六千三百多人,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惨案发生的七天后,远在印度尼西亚的军情处谍报人员便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回北京。

  三天后,全国各大报纸相继在头版头条发布了印度尼西亚原住民屠杀当地华人的暴行。文稿的最后除了悼念死者,指责暴徒,而且对全国人民提出了疑问:中国到底该不该理会海外华人的生存危机?

  未几,《北京日报》率先在头版发布了乾隆五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又一次震惊中外的“红溪惨案”。1740年10月9日,荷兰殖民者借口华侨要进攻巴达维亚,下令荷军在巴城内挨门逐户拘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一时“悲号之声,耳不忍闻”。在殖民者的纵恿、悬赏下,荷兰雇佣兵和当地歹徒放火焚毁了华人街,并对城内华侨进行疯狂的大洗劫。从10月9日至12日,城内华侨被屠杀者近万人,连关在监狱和卧病住在医院的华侨亦惨遭屠戮。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之后,巴城内红溪河畔的华人区顿时成为无人区。

  六月前后,全国各地报纸又相继报导了数起海外华人无故惨遭屠戮的血案。其中发生于前朝万历三十一年,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制造的屠杀最为引人触目惊心。

  公元1603年,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西班牙殖民者无端禁止华人开矿,华人据理力争,殖民者便对华人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那时马尼拉的华人有两万多人,西班牙人只有区区几千人,可少数民族居然敢对多数民族实施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那年马尼拉的华人被屠杀殆尽,连老人、妇女、儿童也很少逃得性命,年轻女人在屠杀前则遭到了令人发指的□。

  公元1639年,菲律宾再次发生针对华人的大屠杀,有两万多华人惨死在屠刀之下,仅一万余人得以幸存,但被列为贱民阶级,每人要缴纳负担不起的人头税,而且必须改信西班牙人所信奉的天主教。公元1662年的大屠杀再次针对全体华人,包括所有的妇女和儿童,再次被西班牙人屠杀殆尽。公元1686年和1762年的两次大屠杀中,又有三万七千多华人惨死于种族屠杀。

  从1603年到1762年,不过一百六十年的时间,在菲律宾便发生了五起大规模反华屠杀,十万余华人被害……

  一桩桩血案无不让人触目惊心,只要想到那些遇害人体内也曾流着一缕和自己相同的鲜血——自此,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几乎再也没有人站出来公然指责那些漂流海外的华人是“背弃祖宗庐墓”,“自弃化外”的“莠民”,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惜以及对暴徒和行凶者的愤懑。

  而中国二十余年重商政策加速了人口流动,暂居长住海外他国的华人基本上是司空见惯之事,让国人统一思想认识的时机也已经成熟。

  接着,报纸又连续发表了许多着名学者和有识之识的文章,纷纷提出“血缘优于住地”的观点,指出海外华人同样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海外华人与大清境内的中国人一起荣共辱,国人不可漠视他们的生存危机……

  大清国内沸沸扬扬的舆论报导刺激了荷西两国敏感脆弱的神经,因为上一次中国的报纸如此轰轰烈烈渲染炒作时,中国最终从俄国手中夺取了辽阔的西伯利亚。

  荷兰西班牙当即派出特使由本国赶往北京活动,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殖民当局和菲律宾殖民当局一边签订条约建立友好同盟,一边派使臣持帖子到北京“解释误会”。

  在两国使臣和殖民地代表抵达天津港口的当天,三千多名工人学生等聚集到港口抗议菲印两个殖民当局的暴行,然后自天津到北京,一路上都有百姓游行抗议,要求西荷两国殖民当局严惩凶手。

  然后是一系列的接见和外交会谈,西荷两国代表一再避重就轻为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暴行开脱,中国外交部虽然很周到地接见了两国代表,但始终不曾从正面给予明确答复。

  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西荷两国代表还在北京周郊尽情游览中国首都的美景,两国驻清大使馆却突然收到了大清的战书:民心所向,血债血偿。

  当天辰时左右,南海之上突然传来震天的炮火,中国正式与西班牙和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军队开战。

  在正式下达了开战旨意之后,永琏便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养心殿内。与西班牙和荷兰开战,朝堂里是有许多人不认同的,特别是那些老臣,西荷两国都是现今欧洲实力不弱的大国,一个是曾经拥有一支无敌舰队海军的世界霸主,一个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世界贸易强国,虽然它们后来都相继败于英国之手,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他们倾力一战,中国只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且,西班牙与荷兰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忧虑,这一次战争在南海打响,英国必定不会坐视不理吧,一旦中国控制了南海,便对印度洋形成威胁,英国能容忍么?到时候一旦三国联手,英国说不定还会纠结其他国定,战火必然进一步无限扩大——

  中国决对不能容忍这种情况,所以必须在英国反应过来之前彻底打垮西荷两国在南亚的势力;而且,好在中英两国相隔近万里,英国在印度虽然有兵力部署却算不得重兵。南海战火一响,与中国的战与和,议会先要议论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一旦决心开战,必定要从国内调兵过来,如此,最快也要两个多月,所以,中国必须在两至三个月内结束与西荷的战争,至少要消灭他们的大半有生力量,让他们无法再支援英国——

  对了,英国可以找帮手,中国也可以,在全球扩张了半个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