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摇返取C砍∑奔畚3角、4角5分、7角,包厢3圆、4圆。这是儿童歌舞剧目在北京舞台上首次展现。  中华戏校在东城区王府井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演日夜场,票价与此相似。  一般初出茅庐的女演员(当时称为坤角)每票不过6、 7、 8角。  票价最贵的是梅兰芳。1932年,吴小如随一位父执在中和园(地处正阳门外西粮食店,现为中和剧场)看《牢狱鸳鸯》,这是他第一次看梅先生的戏,前排票价已每张2圆。  程砚秋自巴黎归国,组秋声社,每周在中和戏院定期上演,票价每张1圆2角钱,加捐后为1圆3角6分。  马连良的扶风社也与程同样票价。高(庆奎)郝(寿臣)同台或杨(小楼)郝同台,票价都在1圆以上。  其他老生挑班者如言菊朋、王又宸、雷喜福、谭富英等,前排每票不过7、 8、 9角,最多不超过1圆,加捐15%在外。  1934年秋余叔岩在珠市口大街的开明戏院为湖北赈灾义演《打棍出箱》,前排虽每票5圆,却仍然万人空巷。  年末大义务戏则前排每票5圆。吴小如少年时代看义务戏大都随先母或舅父同往;如果自己买票,只能坐后排或楼上了。从1934年秋至1936年暑假,除了上学以外,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戏院里度过的。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3)
当时城内外戏院买票情况并不一样。东城的吉祥戏院和西城的哈尔飞戏院,一般都由售票处预售戏票。每场均有一张“票板”(座位表)供观众选择,卖出一张票就划掉一个座号。人们只要早一两天去买,总不致向隅。  看戏保存戏单,天长日久以后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周明泰先生根据所存和所见戏单,辑成了《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料》,后来又续补了十年。  在北京看戏所见的戏单,从印刷形式来看,大体可分木刻活字、石印和铅印三种。  1932年在北平已只剩广和楼一家的戏单是用古老传统的木刻活字印成的。这种戏单字型大小不一,字迹也模糊不清,从右向左,竖行排列着演员和剧目。所用纸张五颜六色,但质地薄劣,想保存也颇不容易。广和楼是富连成科班每天日场演出的场地,所以这种戏单是关于富连成学员演出的忠实记录。  30年代北平其他戏院则大抵用石印戏单,白纸上印着红字,比较醒目。  至于铅字排印的戏单,最初似只有梅兰芳的承华社和程砚秋自法国归来后组成的秋声社,以及中华戏校是用铅印的。梅、程两位先生如演个人独有本戏,还附有主角唱词。中华戏校为了对学员一视同仁并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不仅连龙套、宫女的名字也一一列出,而且还把这出戏的授业老师的姓名也在剧目下标出。  1932—1933年间,高庆奎、郝寿臣每逢星期六、日,白天都固定在华乐戏院联袂演出,下午1时许开戏,要演到6点钟以后才散场,足足有5个小时,演出的剧目每每有###出之多。  1935—1936年间,中华戏校实行龙套、宫女轮换制,当时主要旦角如赵金蓉、侯玉兰等女生,都轮流担任过宫女,并在戏单上注明。后来富连成也改用铅字排印戏单,并标出剧中人和扮演者的姓名。那种白纸红字的石印戏单,仍流行了很久,直到30年代中期。  每份戏单的代价是1至两大枚铜元,后来上涨到1至2分钱法币(当时每1角法币约换大铜元22—23枚)。要在开戏后座客上得差不多时,才由茶房或临时雇用的童工挨着座位散发叫卖。这大约是根据上座率来决定戏单印数的,所以总要在开戏1—2小时后才拿出来叫卖。而所印的内容,大抵只有当场的后面的几个主要剧目——从开场到中轴子(倒第三)以前演出的戏。  (陈注:30年代的北平,1银圆的购买力相当于今人民币30元。1分钱约合今人民币3角,1大枚铜元约合今1角多。)  从照相馆到影片公司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据《申报》副刊广告栏,1896年8月10日的预告消息),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上映。此后十年,在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地出现了一批放映外国纪录影片的影戏院,从而一些新派人物萌发了拍摄电影的愿望。  最早尝试在中国拍电影的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任氏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学习照相技术,回国后在北京琉璃厂土地洞开设了丰泰照相馆。1905年秋,丰泰照相馆摄制了由平剧名伶谭容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以后又陆续拍摄了一些名角表演的武打、舞蹈和富于表情的戏剧片断。这些无声电影在北京大观楼影戏园、吉祥戏院放映时,京城出现了“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据《电影》周刊1938年12月7日第14期的介绍)。  民国建立后,中国人开始拍摄故事影片。1913年,上海文化人郑正秋与商人张石川等合组新民影片公司,借用美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资金、器材和发行渠道,自行组织当时的新剧演员拍成《难夫难妻》、《老少易妻》、《风流和尚》、《滑稽爱情》等短片(据《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  1919年,南通张謇、朱庆澜等集资10万圆,成立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20—1921年间完成了《海誓》、《红粉骷髅》等长故事片的摄制。上述拍片活动虽然以中国人名义进行,但均有外国人或公司参与。  完全由国人经营的并具一定规模的电影制片机构,当自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始。该馆于1918年派人赴美考察电影业。影戏部中拥有摄影棚和全套制片设备,且资金充足,管理制度完善,所拍影片为“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等五大类,前后历时十年之久。  1922年,新剧界郑正秋、周剑云和一度参与交易所生意的张石川等人决定投资电影事业,筹备成立明星影片公司。他们欲通过电影来“补家庭教育暨社会教育之不久”以改良社会(参看《影戏杂志》第一卷第3号,1922年5月25日文章),何况“影戏潮流”有利可图。明星影片公司就设在上海贵州路原大同交易所内,公司职员中不少是交易所倒闭后的求职人员。明星公司拍摄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尚佳的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二八佳人》等。明星公司的成功,使社会上投资开设电影公司者日众。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共有近40家摄制电影的公司,其余挂牌而形同虚设的尚有一百多家。在这40家公司中,以大中华、百合、天一、长城、祚州、民新、联华等公司为佼佼者。拍摄的片种有“黑幕片”、武侠片、古装戏曲片、纪录片等,既有《白芙蓉》、《东方夜谭》、《媚眼侠》、《盘丝洞》之类庸俗低劣之作,也不乏像《天涯歌女》、《胡都春梦》、《难为了妹妹》等佳品。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4)
民国初期电影公司林立,拍片甚多,原因是拍片成本不高,只要影片稍够水准,就不难售出。以1926—1927年为例,那时底片4.5分钱一尺,副片2分钱一尺,洗一套拷贝约300银圆。编导、演员酬劳均低,女主角日工资4—7圆,或月支200圆,男演员更少,配角和临时演员大多义务参加。所以拍一部片子仅需4000圆。电影市场以上海为主,片子在上海放映收入即可收回成本的1/2,加上发行到全国和海外的收入,盈利高达一倍以上。民国初期拍摄的电影很呆板,谈不上什么镜头、导演、技巧运用。只要把摄影机架好,镜头对准演戏的演员,固定不动,永远是一个“远景”,直到一盒200尺底片拍完为止。又因为是无声片,不需录音,演员表演时只要动嘴,不必出声,技术很简单。  1926年12月,美国的有声电影传入中国,各地大电影院纷纷改装设备,放映有声电影。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现代电影院  1927年,美国商业部海外代表有一份报告《中国的电影市场》(刊载于美国《贸易信息公报》467期)提供了当时中国电影状况的信息。这份报告提到:“中国目前有一百零六家电影院,共六万八千个座位。它们分布于十八个大城市”,主要是通商口岸,而在106家影院里面,上海占26家,也就是四分之一。1920年代最豪华的电影院是奥登(Odeon),有1420个座位:“底楼的座位按现代影院的风格来设计,包厢里则都是皮套座椅(在上海,好座位总是在包厢里,便宜的在底楼)。”  1930年美国商业部的《贸易信息公报》722期刊载一份《电影在中国》的报告,指出“欧美所有的大制片公司都在上海有代理和发行人”,还记录了豪华影院的门票价:“从二角到三圆”(合美金7分到1元)。为了吸引上海的电影观众,“电影院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广告策略,尤其是那些首轮影院。广告的主要媒介是中外日报,在城市各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张贴的海报和宣传画,霓虹灯以及其他的电招牌,新片预告邮件”,再加上电影院出售的一系列电影杂志。在《良友》画报上连载了好几期的奥登影院的英文广告是这样写的:“奥登是东方最宽敞最华美的电影宫殿。完美的构造和设计。一切为观众的舒适和健康着想。奥登首家为您提供最佳影像。”  奥登亦不过是上海12家有殖民英文名中的一个,其余还有卡尔登(Carlton)、恩派亚(Empire)、夏令配克(Olympic,即Embassy)、中央(Palace)、维多利亚(Victoria)、巴黎(Paris)、上海(Isis)、美琪(Majestic),等等。在这些影院,好莱坞的八大电影公司都享有放映他们首轮影片的权利。  不过,奥登的豪华魅力迅速被革新了的大光明影院取而代之。大光明于1933年开张,配有空调,由著名的捷克建筑师乌达克(Ladislaus Hudec)设计,计有2000个沙发座。(1939年后还配备了“译意风”,也即当地的一家英文报纸所谓的“中国风”(Sinophone),可资同步翻译。)宽敞的艺饰风格的大堂,三座喷泉,霓虹闪烁的巨幅遮帘以及淡绿色的盥洗室。《大美沪报和水星》为“大光明的新发明”登了这样的标题——《中国风:给本土影迷的大恩惠》。  电影院在物质和文化上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种新习惯——看电影去;而如果没有这种文化气候,中国本土电影业的迅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早期电影制作环境简陋,但中国电影制作者们还是力争跟上西方电影的潮流。早期电影业的一大赞助商实际上是商务印书馆。到20年代,从流行小说和戏剧中取材的中国无声电影已经有了相当的观众。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会说话”的电影在好莱坞首映的第二年,上海的首轮影院就开始播映有声片了。  1930年,明星、友联等影片公司开始从事国产有声片的摄制。由于资金、设备和技术上的困难,这两家公司采用了成本低、制作简单的蜡盘发音方法。1931年3月15日,明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轰动全国及南洋华侨社会。接着友联生产的《虞美人》也于5月24日在上海夏令配克影院与观众见面。同年,天一、大中国和明星三公司,又聘请外国技师,分别摄成了采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歌场春色》、《雨过天晴》、《旧时京华》三部新片。  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上海的电影票价  上海放映电影的场次,有“首轮、二轮、三轮”之分别。头等电影院,专映首轮影片,特别是名片。二等电影院,专映第二轮放映的名片,和小公司出品的影片。三等电影院规模狭小,完全放映三轮、末轮片(旧片)。所以电影票价的档次差别比较大。  不仅有首轮、二轮、三轮的级差,而且有日场和夜场的级差。同一电影院又有楼上、楼下,中排、前排、后排座位的级差。  一般说来,在20—30年代,上海电影票价的档次约为——  日场:7角、5角、3角、1角;  夜场:8角、6角、4角、2角;  夏季露天电影一般票价仅为1角钱一张。  头等电影院放映首轮名片的票价,夜场为8角至6角,日场为7角至5角;最贵的是1圆。三等电影院票价仅为1角至2角。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5)
北京各电影院的票价  经多年搜罗,我找到1916—1938年间先后6部以《北京指南》、《北京便览》、《北平指南》为书名的游览手册,可以看出这二十多年间北京电影业发展之一斑。  根据民国五年(1916年)九月出版的《北京指南》卷五所载“电光影戏”一条,民国初年北京电影院情况如下——  “电光影戏,京中称为‘电影’,初自泰西流入中国南方各埠,继自上海天津等处,流行入京。惟专设常演之处,亦无多多。于戏园中加演之余,则东安、西安市场中间或有专演者。看资则贵贱不等。大抵专门常演之处,则取资贵,优等须八角,头等四角,二等二角半,起码铜元十二个。其稍便宜者,则以铜元为标码,头等二十四枚,二等二十枚,三等十二枚。”  电光影戏之专演者(两处):平安电影公司——东长安街;大观楼电影公司——大栅栏。加演者:三庆园,升平电影(场)——大栅栏南;庆乐园,华安电影(场)——大栅栏中。  又,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月出版的《北平指南》第八编所载“戏园电影院”条目——  “北平电影院价目,平时最高者五角,最低二角。有加演特别片时,加价不过一圆而已。”电影院列出十家:中天电影院——绒线胡同,真光电影院——东安门外大街,平安电影院——东长安街,中央电影院——北新华街,吉祥电影院——东安市场内,春明电影院——东四商场内,大观楼电影院——前门外大栅栏,青年会电影院——米市大街(即后来的光陆电影院),通俗教育馆电影院——钟楼,国货陈列馆电影院——前门箭楼。  其中设备最好的真光电影院,票价大体分三个档次:一等是专利特轮名片,即“只此一家”上映的获奖的世界名片,如《赖婚》、《自由魂》及后来的《乱世佳人》等,最高票价银洋圆,最低6角;二等价是多家上映的头轮片,最高1圆,最低5角;三等价是复映片,最高8角,最低4角。那时银洋2圆可以买一袋面粉(注:合40斤)。1922年3月曾举办特场电影,上映《书痴福》,最高票价5角,最低2角。  20世纪30年代电影演员的经济生活  30年代,由于一批左翼作家、演员的努力,中国的电影事业迈进了新阶段。上海成为东方电影艺术中心,影星云集。1931—1933年,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了电影小组,剧联成员夏衍、阿英、郑伯奇、沈西苓、赵丹、魏鹤龄先后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导演和演员;1932年,田汉、阳翰笙等作为严春堂的总顾问,筹建了艺华影片公司,并拍摄了《生之意志》、《肉搏》等影片。金焰、郑君里等分别在联华公司当演员;汤晓丹、司徒慧敏则进入了天一公司。  30年代中国电影步入黄金时代,以《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为代表的影片已经走向世界。电影艺术中心——上海的影业公司有4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明星、天一、电通、联华、艺华等。  昔日明星们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呢?未见系统研究。但我从先辈们的遗物中找到当时留下的两种史料:(1)若干部影片主要演员的片酬合同;(2)影业公司长期聘用的月薪合同。当时片酬最高纪录是胡蝶,2000圆(合今6万元),但其中1000圆为现金,另外1000圆为股本入账;其次阮玲玉,1000圆(合今3万元)。普通演员月薪最低起点为30圆(合今1000元),较高的为数百银圆。一般收入的幅度在这两端之间。不妨再举几个例证。  1。 陈波儿  1907年7月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原名陈舜华。  我查到了第一手史料:当时陈波儿留存的两份片酬合同。  1934年4月,陈波儿正式进入明星影片公司。5月签订了拍摄无声影片《青春线》的合同,期限为4个月,片酬300银圆。见证人张凤梧(阿英)、郑君平(郑伯奇)。  几乎同时,1934年5月,陈波儿又与电通公司签订了拍摄有声影片《桃李劫》的合同。约定从5月16日到8月15日,整整三个月期间参加影片《桃李劫》的拍摄工作,担任女主角,片酬300银圆。分两期支付:第一期150银圆在合同签订之日支付,第二期150银圆于全片完成后支付。合同介绍人司徒慧敏,证明人应云卫。  这一年10月29日,《现代演剧》杂志记者吴湄采访了陈波儿。记者问起:“陈小姐每月的生活费要多少?”回答说:“不到一百块吧。”  1934年,陈波儿不仅成功地主演了两部电影,还发表了23篇文章。稿酬为千字3银圆。因此,她每月收入超过200银圆。  我还查到了当时陈波儿留下的两份长期合同。  在1935年5月,电通公司跟陈波儿签订了长期聘用合同,时限为二年。约定薪金为:  从1935年5月到1936年5月,月薪140银圆;  从1936年6月到1937年5月,月薪160银圆。  但是电通影片公司于1935年底被迫结束,陈波儿转到明星公司二厂。1936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又和陈波儿签订了聘用合同,为期三年,从1936年6月1日起,到1938年5月31日为止。合同规定月薪为200银圆(一年后,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合同被迫中断)。。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6)
2。 艾霞  生于1913年。她在30年代初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加入天一影片公司做普通演员,试用期月薪只有30银圆。  1932年她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主演,月薪由60银圆增加到100银圆。1934年初,艾霞自杀身亡。  3。 王莹  1913年3月生于安徽省芜湖市,原名俞志华。生母早丧,幼年被继母卖为童养媳,出逃后被舅妈收养,改名王克勤。17岁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共地下党。  1932年王莹进入电影圈,首次在天一影片公司主演了《女性的呐喊》,然后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铁板红泪录》、《同仇》。两年内积攒了将近1000银圆,于1934年3月赴日本东京留学,旅费100银圆,在日本每月生活费50银圆(合75日元),一年后归国。  30年代中,我国许多青年从上海到日本去留学。当时上海是东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日本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在上海一个月的生活费,到东京可以过上两个月。  4。 周璇  周璇,又名周小红。据说原籍江苏省常熟(一说常州),在上海长大。大约生于1919年(一说1918或1920年,难以确定)。  1932年,大约13岁的周小红参加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因为嗓子好又善于唱歌,第二年演唱歌曲中有一句“誓与敌人周旋在战场上”受到群众欢迎,故改用艺名周璇。歌舞团刚成立的时候,大家住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家俄国餐馆楼上,每天晚上睡地铺,吃大锅饭,生活很清苦;演出票房有盈余的时候一晚上才可以分到5角钱。后来歌舞团解散,周璇参加新华歌剧社,社址在巨泼来斯路美华里2号。  1935年“新华”又解散了。周璇经丁悚和龚之方介绍,加入艺华影片公司担任配角,处女作是《花烛之夜》;一开始月薪50圆。她曾回忆说:这个数目对当时的物价说来是不算少了(陈注:相当于90年代的人民币1500—2000元)。1937年初,主演《马路天使》获得空前成功。此后月薪提到200圆,成为公司老板的摇钱树。  此外她还唱流行歌曲,还有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唱片的收入。抗战期间周璇滞留在上海租界(当时称为“孤岛”)继续演艺生涯。  5。 蓝苹(即抗战初期到延安后的江青)  原名李云鹤,1914年3月生于山东省诸城。  1931年李云鹤担任山东青岛大学图书馆职员,月薪30银圆。这是目前可以查到的第一个有关蓝苹收入状况的数字。当时李云鹤自留20银圆生活费,10银圆寄给老家的母亲。  1933年4月李到上海,寄居田汉家中。不久参加中国左翼戏剧联盟。  1934年5月,李云鹤跟着俞启威来到北平,在沙滩租了一间寓所,每月租金2银圆,生活费6银圆,非常贫困。  1935年初又回上海,以“蓝苹”为艺名,主演名剧《娜拉》。进入电通影业公司,月薪60银圆。(据1935年8月《民报》连载的《蓝苹访问记》)  6。 舒绣文  原名舒彩云,1915年生于北京。父母原籍安徽黟县,是中学教员。自幼家境贫苦,她曾改名许飞琼进舞场伴舞谋生。16岁独自离开北京南下上海,被介绍到天一影片公司去教国语,工资每月30大洋。后来参加集美歌舞剧,又到杭州参加了五月花剧社。  19岁那年(1934年)进了明星影片公司。合同订期三年,基本月薪60银圆。在上海演戏、拍电影之余,她用许慎、苏谦的假名进补习学校努力学文化。  成为正式演员以后,一连拍了好几部片子,并且从《梦里乾坤》一片起,开始演主角。除了基本月薪以外,每部影片的酬金为300圆左右。有了固定收入后,就先把母亲许佩兰接到上海,后来又把父亲和弟妹都接到上海,一家人住在一起。  7。 赵丹  原名赵凤翱,原籍山东省肥城。1915年8月生于江苏省扬州,一年后随父母迁居江苏南通,在南通长大。  父亲1928年春天以3000银圆开设了一座“新新大戏院”,共800个座位,放映电影(当时叫影戏),每张门票1角5分,一场就收入120银圆。1930年春节聘请上海艺术剧社和摩登社(有赵铭彝、郑君里、王莹等)前来公演,影响了赵凤翱走上艺术之路。  1930年秋天赵凤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12月因在美专主演话剧《C夫人肖像》而被明星公司导演看中,课余参加拍片,以“赵丹”为艺名;1933年试用期月薪30银圆,当时仍继续学业,半工半读。赵丹从上海美专毕业后,跟明星影片公司订了合同:起初月薪50银圆,不久提为70银圆。(又一说:1933年赵丹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成为明星影片公司基本演员,月薪60银圆。跟上述说法略有差距,备考。)后来又升到100银圆。  先后拍摄默片与有声片30部左右,其中以《女儿经》、《上海二十四小时》、《小玲子》受到广大观众欢迎。1936年月薪150银圆。1937年上半年因主演《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获得成功,赵丹月薪提为200银圆。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赵丹参加抗敌救亡演剧队,辗转经武汉到重庆。  电影工作者加入文化人的行列  1936年9月在上海公布了《中国文化界为争取演剧自由宣言》。这个宣言用中、英、法、俄、日、世界语6种文字同时发出,有许多中外报刊登载或报道,当时成为震惊国际的重大新闻。宣言签名者176人,包括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阳翰笙、阿英、袁牧之、蔡楚生、史东山、冼星海、任光、沈西苓、赵丹、白杨、金山、章泯、陈白尘、郑君里等电影工作者。这176人都是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居的。这是中国文化人第一次以群体阵容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团结一致要求自由创作的权利。这个宣言,也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独立的自白。

戏剧、电影业的兴起(7)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当时各大报刊发表了许多悼念文章。其中,上海《电影·戏剧》1卷2期刊登了署名韦彧(沈端先)的《鲁迅与电影》一文,文中又出现了“文化人”这个概念:现在不论怎样,文化部门里面总算有了“电影艺术”这个名称,一切“文化人”的###团体里面,也算有了“电影艺术家”参加的机会。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情况就和现在两样,“影戏”这种“娱乐品”完全是“文化人”注意圈外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作者认为从1931年以来,进步的文化人开拓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新方向,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电影工作者们也就加入了文化人的行列。这是我在30年代报刊里面查阅到的最早使用“文化人”概念的史料之一。  30年代电影明星们的收入,跟同期的教授、学者、作家、主编们(一般每月200圆至500圆)相当或稍低。经济地位虽然类似,但是文化素质高的人们更受到尊敬。当时在影星歌星的心目中,文化、学问、教育、修养占据很高的位置,普遍地热爱读书,渴求知识。这有当时许多史料和逸闻为证。  演员们有不少在大学里上课和从事写作的,如陈波儿、王莹、艾霞、凤子、赵慧琛等,她们的文笔风格一再受到文学界的好评。王莹的从艺和留学经历,即体现了当时追求知识的风气。她不仅上了大学,而且后来还写了两部小说。  以生活日用品的实际购买力估算,1936年银圆或法币1圆约相当于今人民币30元。例如,以主要食物的价格作比较:抗战前夕,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市场上,大米每斤5—6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l角钱,食盐每斤2—5分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等等。跟今天相比,几乎都在30倍左右。  为使大家对于抗战前夕的城市生活费用有个形象的了解,不妨再举些例证:  以饭店的客饭价钱为例,1936年一份普通西餐2角钱,大菜套餐为5角—1圆2角钱,普通的炒肉一盘1角多钱,一碗阳春面4分钱。  信件的国内邮资3—4分钱。  一般的图书定价为3—5角钱,比较贵的是1—2圆;一份报纸3—5分钱;公交车票价5分至1角钱。  公园门票5分钱。剧场和电影院入场券1角至1圆。  根据当时经济学家们的几十次社会调查统计结果,从事体力劳动的城市贫民五口之家维持生存的最低开支为每月法币27圆(合今人民币800元),而知识阶层的最低生活费为每月法币50圆(合今1500元),一般每月200圆(合今6000元)。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共合作成立了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归属于中央政治部三厅六处电影科。同时还有归属于宣传部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参加“中制”和“中电”的演员们多半是当时最著名的左翼明星,其中不少是共产党员。月薪有所增加,现将一次发薪名单照抄如下:  黎莉莉340圆舒绣文330圆白杨320圆  张瑞芳300圆顾而已300圆魏鹤龄300圆  施超280圆谢添250圆陈天国250圆  吴茵230圆杨露西120圆熊辉100圆  秦怡60圆  电影明星们的收入,仍然跟学者、教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