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平乱报国的愿望,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料李璘暗怀和他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兵败被杀,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受判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平时爽朗大笑的诗人此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哀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遇大赦,得以放还。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他在当涂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百万到临淮追击史朝义,爱国的热情和从政的雄心又被激了起来,决定去参加李光弼的部队,但只到了金陵,就因病折回来了。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里,在穷困和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关于李白的死因,后人有多种说法。李阳冰在为李白诗集撰写的《草堂集序》中说:“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这说明李白是病死的,以后的碑碣著述多沿用此说。
范传正的《墓铭》中有“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的文字。李白嗜酒成性,尤其到了晚年,“狂饮”更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醉而致疾是有可能的。大诗人杜甫所作《饮中八仙歌》中,刻画了唐代著名士人贺知章等八位“酒仙”醉酒后栩栩如生的群像图,李白的出场是全诗的高潮:“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后的李白竟敢在皇帝面前口出狂言。李白如此视酒如命,怎能不病入膏肓?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魂归八极。”明确指出李白是患“腐胁疾”而死的。郭沫若考证说,61岁的李白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曾决定从军,到了金陵发病,只得半途而返,此时李白处于“腐胁疾”之初期,估计当为脓胸症。郭沫若又说,李白62岁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恶化,胸壁开始穿孔,成为“腐胁疾”,11月卒于当涂。
纵观李白的一生,坎坷流离,经历曲折。他爱酒、爱月,恃才而狂,傲视权贵。他才气冲天,却命运多舛。他胸怀鲲鹏之志,却只能听任命运之神的安排,发出“中天摧兮力不济”的不堪、“白发三千丈”的幽怨,无可奈何,只得呼酒买醉,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大量的酒精已经使他的肌体受到侵蚀损害,但他仍贪杯,直到病入膏肓而不可救药。因此李白病死说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根据李白生前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浪漫高傲的气质,认为他的结局应该是“醉入水中捉月溺死”。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洪迈在前面加了“世俗言”三字。“世俗言”的意思是说这是民间的一种出于美好的愿望而产生的传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美好的传说,是在李白去世后不久——而不是王定保等人记述之时——就开始广为流传的。对于李白诗歌的爱好者来说,他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李白是“揽月落水”而死。因为李白的许多诗是写月的,他把月亮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1)
身份:南唐后主
死于:978年(终年42岁)
死因:被毒死
地点:河南开封孙唐李庄
评价: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李煜是最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词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作为一个文学家是出类拔萃的,但作为一个国君他就显得荒谬了。国破之前,李煜一直不知家国为何物,被擒至汴京后,所作的词中才不合时宜地有了一些家国之感,却因此换来了一杯毒酒。身份与兴趣的错位带给他人生的悲剧。但也正是因为这悲剧,他的词获得了不朽的地位。
赵匡胤“陈桥兵变”做了皇帝后,开始陆续消灭割据政权,以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李煜面对宋的包围之势,不是积极备战抵御,而是主动削去唐号,改称江南王。他接见宋的来使,不敢穿龙袍,只好穿紫袍。当宋发动进攻时,他急忙派使者去向赵匡胤哀求,说他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兵。赵匡胤回答得很干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975年冬,金陵城破,李煜率群臣肉袒跪拜投降。到了汴梁,李煜穿着白衣纱帽,向赵匡胤叩拜再三,得以苟全性命,被赦免无罪,封为“违命侯”。他从此过起了生不如死的屈辱生活。李煜去汴梁时,美貌绝伦的小周后跟着他,两人相依为命,只求平安了。
赵匡胤去世后,李煜连阶下囚的生活也无法继续,因为宋太宗赵光义比赵匡胤更猜忌这个亡国之君。同样失国投降的刘长能言善道,工于谄媚,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对他并无猜忌之意。而李煜就不一样了,他只会拿着一支笔,吟风弄月,作几首哀怨之词,朝见太宗时,也是垂头丧气,并不开口。太宗于是认为他有怨恨,便暗中派了人监视他。
李煜在位时的宫女庆奴,在城破之时隐身民间,现已是宋廷镇将的侍妾。她不忘旧主,带了封信前来问候。李煜见信后,涕泪滂沱,便将心中的哀怨写于信中,其中有“此中日夕只以泪眼洗面”一句。监视的人暗中报告太宗,太宗勃然变色道:“朕对待李煜,总算仁至义尽了,他还说‘此中日夕只以泪眼洗面’,这明明是心怀怨恨。”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依例应入宫恭贺,小周后也去了。然而自元宵节入宫数日都不见她回来,李煜在家中急得踱来踱去,唉声叹气。一直到正月将尽,小周后才从宫中乘轿而归。原来宋太宗早就对玉貌花容、蕙质兰心的小周后垂涎三尺,这次便趁机把她留在了宫中,逼着她歌舞侍寝。小周后哪敢违抗,只能无奈地顺从了太宗。此后,小周后便常被诏进宫中。每次进宫,李煜只能坐以待旦,以泪洗面,牵肠挂肚地等待妻子回来。小周后回来后,夫妻二人抱头低声痛哭。这是何等屈辱的生活!
又是一年七月七日,回想从前的繁华,再看眼下的凄凉,李煜不由得触动愁肠,填了一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周后见后,对李煜说:“你又在这里愁思悲吟了,现在虽然背时失势,也须略略点缀,不可如此悲怨!况且隔墙有耳,你不过是怀思感旧,可外人听了,便疑是心怀怨恨了。自古至今,以诗词罹祸的,不知有多少。你我现处在荆天棘地中,万不可再以笔墨招灾惹祸了。”李煜叹道:“国破家亡,触处生愁,除了悲歌长吟,教我如何消遣呢?”小周后说:“你越说越不对了,时势如此,也只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以度余生。从前的事情,不要再想了。今天我备了几样小菜,一壶薄酒,且去痛饮一杯。”说完,拉着李煜直入房内。李煜见桌上的菜肴倒也精致,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今日有酒今日醉,哪顾明朝是与非。我自来汴之后,将卿的歌喉也忘记了,今日偶填了两阕词,卿何不按谱循声歌唱一回呢?”小周后说:“我久已不歌,喉涩得很,还是畅饮几杯,不必唱了。”李煜哪里肯依,小周后没法,只得依谱循声,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了起来,李煜则乘着酒兴,亲自吹笛相和。哪知这笛韵歌声,早被监视的人,报知了太宗。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2)
太宗看了李煜的词,勃然大怒,说他“贼心不死,眷恋故园”。于是在李煜42岁生日那天赐了毒酒给李煜。李煜明知酒里有毒,还是喝了下去,结束了自己亡国之君的生命旅程。
太宗佯装刚刚知道李煜亡故,下诏赠李煜为太师,追封吴王,并厚葬了他。小周后葬了李煜后,自然要入宫谢恩,太宗乘机将小周后留在了宫中。小周后于数月后在凄楚与悲愤中死去。
据专家研究,李煜死的地方在今河南开封西北约5公里的孙李唐庄。孙,即“逊”,因为这位被俘的君主就住在、死在这里,这庄就叫“孙李唐庄”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独步千古的士林全才:苏轼
身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死于:1101年(终年64岁)
死因:病逝
地点:常州
评价: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多方面成就的艺文全才。清代张道的概括全面精当:“余尝言古今文人无全才,惟东坡事事俱造第一流地步……东坡则古文齿退之而肩庐陵,踵名父而肘难弟,故有‘韩苏’‘欧苏’‘三苏’之称。诗则上接四家(李、杜、白、陆),空前绝后。书法独出资格,不袭晋唐面目,与山谷、元章、君谟,并号大家。至标举余艺,以雄健之笔,蟋屈为词,遂成别派,后惟稼轩克效之,并称‘苏辛’。画墨竹,齐名湖州。乃复研讲经术,作《易传》《书传》,文人之能事尽矣!”经、文、诗、词、书、画,常人穷毕生心力,难精其一道;苏轼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真是冠冕当时,独步千古。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再度上台。###人物章惇、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但却不事变法革新,一意打击元祐旧臣。数月间,几十位朝臣远贬岭南。苏轼首当其冲,一月内3次降职,最后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以衰迈之年流放瘅疡之地,自感有去无回,心情十分沉痛。谪居惠州两年后,大儿子苏迈授官韶州仁化令,携家眷来会。寂寞他乡,骨肉团聚,苏轼颇感安慰,于是置田盖屋,准备久居此地。不料,迫害又至,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独与幼子苏过渡海,家人痛哭作别。贬所儋州,荒僻异常,“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日以陶公为伴,读陶集,和陶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3年。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苏轼被赦北归,作《六月十二日夜渡海》诗,结句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谪贬南荒的苦难一挥而去,留下的只有饱览奇景的快乐。苏轼真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第二年六月,苏轼在自金陵(今南京)去常州的船上病倒。到常州后,他的病还是缠绵不愈,一直没有胃口,一个月光景,始终躺在床上。在这一个月里,好友钱世雄常来探望。苏轼把在南方所写的诗文拿给钱世雄看,双目炯炯有神,似乎忘记了一切。有几天,他还能写些小文、札记、题跋等,其中一篇是《桂酒颂》,他把这一篇送给了钱世雄。
七月十五日,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夜里高烧不退,身体特别虚弱。苏轼分析症状,相信自己的病来自“热毒”,即一般所谓传染病。他认为只有让病毒力尽自消,别无他法,用各种药去干涉都是没有用的。钱世雄给他的几种据说颇有奇效的药,他也拒不服用,只喝人参、麦门冬、茯苓熬成的浓汤,感觉到口渴就饮下少许。就这样,到七月二十八日,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这时他的家人都守在他身边。他杭州的好友维琳方丈也赶来看望他。维琳方丈凑近他的耳朵说:“现在,要想来生!”苏轼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也说:“你现在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轼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儿子苏迈上前去请示遗训,但苏轼一言未发就已仙去,享年64岁。半个月前,他曾写信给维琳方丈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主修永乐大典的才子:解缙
身份:明初著名文学家
死于:1415年(终年47岁)
死因:冻死
地点:北京
评价:解缙是永乐年间的大才子,自幼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由于他知识渊博,回答皇帝的问题准确得体,受到皇帝激赏,从此青云直上。他后来成为内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主持纂修了《永乐大典》,为世人所瞩目。解缙少年登朝入仕,才华横溢,平日注意推荐人才,惩恶扬善,但因好对人发议论,无所顾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解缙自恃才高,养成了自负的性格,说话办事无所顾忌,因而得罪了许多人。朱棣即位后,在立长子高炽与他偏爱的次子高煦谁为太子一事上左右为难,于是就征询解缙的意见。解缙主张立高炽为太子,却不谈高炽,而谈起高炽的儿子、朱棣极为喜爱的“好圣孙”朱瞻基。此番话一下子打动了朱棣,因而不久便立高炽为太子。
高煦没当上太子,怨气冲天,因此将解缙视为眼中钉。永乐五年,解缙见朱棣宠爱高煦日甚,而高煦又常越礼不轨,便向朱棣进谏,劝他对高煦严加约束。不料,事与愿违,朱棣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认为他意图离间骨肉,因而疏远了他。高煦见有机可乘,便进言诬陷解缙不守朝规,泄露宫中机密。朱棣余怒未息,遂将解缙贬到广西,降为参议。4年之后,解缙入京,适逢朱棣北征,留太子居守,解缙入宫晋见太子之后便回到了贬所。
这事被朱高煦知道后,便大做文章,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竟敢趁皇上不在京城时私自去见太子,失去了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不问缘由,将解缙押赴京城,囚入狱中。朱高煦唆使狱官,对解缙进行严刑拷打,逼他承认与太子朱高炽密谋造反,想以此陷害太子。解缙却只是自认罪状,一句话都不提及太子。就这样,解缙在狱中一待就是5年。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冬,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受朱高煦密嘱,令狱卒用酒把解缙灌醉,将他赤身裸体移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可叹这位盖世英才,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解缙死后,家产籍没,妻子儿女都发配到了北方。
洪熙元年(1425年),做了22年太子的朱高炽终于登基当了皇帝,是为明仁宗。仁宗为人较为宽厚,为永乐时代的许多冤狱平了反。解缙也在此列,妻子宗族被允许回到中原。但直到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才完全为解缙平反,恢复了他生前的官职,并加赠朝议大夫。
特立独行的江南大才子:金圣叹
身份:清代文学评论家
死于:1661年(终年54岁)
死因:被杀
地点:南京三山街
评价:作为文学评论大家,金圣叹品评了《水浒全传》《西厢记》《史记》等“六才子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尤其是腰斩《忠义水浒全传》,使全书内容更加精练,在最精彩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处落了幕,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写的评语蕴含着机智与才情,极富感人的风姿,被称为“金评”。然而,这位大才子一生狂傲不羁,倜傥不群,不屑干谒钻营,竟致被害而亡。
顺治十六年,苏州一带发生大灾荒,收成大减。江苏巡抚朱国治和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不顾人民死活,依然催粮逼税,拖欠不交的就以“抗粮罪”论处。更令人气愤的是,任维初竟监守自盗,私吞公粮,中饱私囊,数额高达3000多石,其亏空之额当然要由老百姓悉数补偿。百姓对任维初恨之入骨,倪用宾、金圣叹等诸多生员决定等待时机,将这些贪官污吏赶走。
机会不久就来了。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一,顺治帝晏驾的哀诏传到苏州,江苏巡抚以下官员各在府堂设立奠幕,并按规定哭灵3天。倪用宾、金圣叹决定利用哭庙之机,控告任维初等人的贪污残暴,激起众怒,达到赶走他们的目的。据《哭庙纪略》记载:初四这天,“诸生百余人至庙,鸣钟击鼓,即并至府堂”,一时从者上千人,号呼奔走,群情激昂,震动了整个苏州城,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抚臣不但不体恤百姓,反而派兵镇压。示威百姓经不住马踏刀砍,四散逃跑,金圣叹等11人被当场捉住,逮入狱中。
江苏巡抚朱国治怕此事牵扯到自己,并为了给任维初开脱罪行,就在参奏哭庙者的折子上,隐瞒实情,将金圣叹等人定了三大罪状:震惊先帝之灵,罪不容赦;扑打朝廷命官,目无朝廷;书写匿名揭帖,违反大清律令。
三大罪状中任何一条都可置哭庙者死罪。朱国治也恨不得马上将这些人处死。这时,各地的反清斗争此伏彼起,郑成功的抗清军队一度攻克瓜州、镇江等地,引起清廷震动。面对这种严重局势,清廷决定杀一儆百,于是圣旨定谳:金圣叹等8人斩决,家产籍没,妻子充军。后来,金圣叹被斩于南京三山街。他临死前曾赋诗一首:
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
虽喜唐诗略分明,庄骚马杜待何如?
诗中他为自己没能完成批注《庄子》《离骚》《史记》与杜甫诗而遗憾。
人们对金圣叹的死非常惋惜。《菽园赘谈》长叹曰:“所可惜者,以一卓然不群之士,竟死于昏庸冗辍颉<次教觳患刹牛部傻靡俊苯鹗ヌ舅篮螅嵊谒罩莩峭馕宸逑隆R蛩潜豢惩返囊福奕烁胰テ镜酰300多年来,其坟墓一直隐没于荒草野荆之中。
。 想看书来
铁齿铜牙:纪晓岚
身份:清代大学士、文献学家
死于:1805年2月14日(终年82岁)
死因:病逝
地点:北京
评价:纪晓岚“学究天人,胸罗万象,所谓无书不窥,无技不绝”,不过学识虽高,却懒于著述。他曾经说:“吾自校理秘书,纵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因此,他的个人著述很少。他对中华学术的最大贡献,是主持编纂成功了《四库全书》。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秋,纪晓岚偶染风寒,卧榻数日不起,身体虚弱无力,这是他一生所未有过的事,因此让在京的子孙们颇感吃惊,纷纷围绕在床前嘘寒问暖。一天,纪晓岚午睡,梦见行路时遭李戴拦截,不得前行。他醒来后回忆当年李戴死前在狱中喊过的话:“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告你三状!”不由得心中一惊:莫非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三子汝似、四子汝亿和几个孙子召至床前,对他们说道:“我以三十一岁入翰林,至今已历五十春秋,领纂四库书时,又得以遍读世间之书,人间的酸甜苦辣、艰辛险阻,可谓全然皆知。有几句话,你们要牢记于心。”话说到这里,纪晓岚顿了顿,然后吟诵道:“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脏。”吟完,他问道:“你们可曾铭记在心?”子孙们一一含泪应诺。
嘉庆帝得知纪晓岚患病,特命御医到纪府调治。不过这次得病,只是虚惊一场,纪晓岚不久又能上朝了。转年正月十六,纪府迎来一件大喜事……嘉庆帝颁下谕诏,命纪晓岚为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二月十日,纪晓岚再次病倒。好友朱珪来看他时,他拉着朱珪的手说:“惊扰仁兄,且莫为我担心,还是老毛病,口中涌痰,朱公放心便是!”十四日,纪晓岚病势垂危,气息微弱,昏昏沉沉。掌灯时分,他从昏睡中醒来,精神异常兴奋,但自知此乃回光之兆,于是对一直守在他床边的汝似、汝亿说:“生老病死,乃人世之常理。为父已八十有三,即使毕命归天,也称得上是寿尽天年了。你们不要过于悲痛。丧葬之事,务求节俭。上次卧病,我要讲的话都说了。你们要记住,说给我的后世子孙,我也就放心了。”
汝亿的媳妇见公爹醒了,忙煮了碗莲子羹。汝亿接过来端在手里,用羹匙一匙一匙地喂给他喝。纪晓岚只喝了小半碗,就示意不喝了。他清了清嗓子,慢慢地说:“我想了一个对子,你们对对吧!”不等儿子们回答,他已吟出:“莲(怜)子心中苦。”说完他靠在床边闭上眼睛,汝似、汝亿看着父亲奄奄一息的样子,哪有心思对对子,但又不好违背,只好站在一旁不说话,佯作沉思。纪晓岚微微睁开眼,话音已越来越弱:“何不……对……对:‘梨(离)儿……腹……内……酸。’”说完便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嘉庆帝得此噩耗,立即派了散秩大臣德通带领10员侍卫前来祭奠,赏赐陀罗尼经被一条、白银500两治丧,赐谥“文达”。遵纪晓岚遗嘱,丧事办得非常简朴。随葬的东西,只有一串朝珠、一顶玉制帽盔和他的印盒、玉蝉等少许物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诗人独数君:徐志摩(1)
身份:中国诗人、散文家
死于:1931年11月19日(终年35岁)
死因:飞机失事
地点:济南开山
评价:徐志摩著名的诗篇有《沙扬娜拉》《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以及散文《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他的诗节奏轻快,旋律和谐,色彩繁丽,讲究技巧,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当时白话文刚刚取代文言文,许多人做诗仍摆脱不了老套子,而徐志摩却能用白话文乃至方言写出清新、秀丽、琅琅上口的新诗,为白话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诗人是浪漫而多情的,这在徐志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与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成为人间永恒的美谈,然而当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时,他那浓烈而柔美的情感意念只能化作诗的缤纷花雨洒向人间。在中国现代文坛,能如徐志摩一般热烈地表现爱情、赞美爱人,并在诗中迸发出无法摆脱的爱的折磨的,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人。
此后徐志摩又结识了北京交际场上一位引人注目的女子陆小曼,双双坠入爱河,这段浪漫的感情因了太多的附会而轰动大江南北。最后他们幸福地结合了,一切都完美得让世人惊羡。王子与公主的故事,都是以主人公幸福地结合而结尾,而对一个人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几个月的神仙眷属的生活过后,他们面对的依然是婚姻的平凡和琐碎。小曼难以填平的物欲,一掷千金的挥霍,弱不禁风的病体,使得诗人不得不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兼讲着数所大学的课程。“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通道。”
当陆小曼以各种理由再次把诗人从北平拽到上海时,心已凉了的诗人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给她,便匆匆乘火车去南京看朋友去了。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把所有的钱都掏给了陆小曼,连归程买火车票的钱都没有了。他于是找到了在南京任中国航空公司财务主任的朋友保君健,想搭乘不花钱的邮政班机回北平。他急于赶回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11月19日晚间,林徽因有一场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他曾向林徽因表示要赶回去听她的演讲。
在南京城内,他遍访了所有的朋友。11月18日晚,他去拜访张歆海、韩湘眉夫妇时,恰好杨杏佛也在,四人高高兴兴地说笑到很晚。起身告辞时,主人将他俩送到门外。徐志摩说:“你们回去吧!”韩湘眉随口说道:“没关系,杏佛常来,你是不来的了!”可是她无意中把一个“常”字丢下了,为此她后悔了整整一个晚上,而更没想到竟然会一语成谶。当时徐志摩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以绅士的风度在韩湘眉的左颊上吻了一下,匆匆离去了。
11月19日晨,徐志摩在南京机场给梁思成夫妇发去一封电报,说:志摩将搭乘“济南号”邮政班机抵达北平,希下午3点派车去南苑机场接。10点10分,飞机在徐州机场降落加油。诗人走下飞机,在停机坪上散步。他突然感觉两边太阳穴针刺一样地痛起来,心里一阵躁动,想呕吐。这时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盼望回家的渴望。他想马上见到陆小曼,听她说话,看她媚笑。他想躺在她的怀里休息。他虽然不喜欢她花钱如流水,但是他知道自己依然深深地爱着她。于是他在机场休息室里匆匆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眉眉:
我现在徐州机场,飞机还在加油、装物。我头痛得厉害,不想再飞了。我渴望回家,回到你的身边,喝一杯热茶,枕着你的臂安安稳稳地睡一觉……
他把信投入信箱,然后走出休息室。10点20分,飞机再次起飞,很快就直冲云霄,消失在雾霭里。“飞机飞越济南上空时,我要记着向下边的杨振声招手,这是北平分手时说好了的。”徐志摩在心里暗自叮嘱着自己。11点30分左右,飞机进入济南上空。突然,狂风大作,黑云乱飞,豆大的雨点倾天而下。机舱里的3个人无法分辨出身在何处了。机师陷入焦虑之中,只得将操纵杆一抬,飞机升高、再升高,然后,向前平飞。
中国诗人独数君:徐志摩(2)
济南开山。高耸的山峦前,一个黑色的“点子”疾速地向它冲来,霎时变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地机沿一侧,一个球光,直往下注,嘣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一切都如徐志摩5年前写的散文《想飞》收笔时的描写……这难道是诗人的谶语吗?诗人早就知道他的生命是要这样终结吗?
他没来得及向济南的朋友们招手致意,也赶不上北平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了,满怀着陆小曼带给他的烦恼与欢笑,遽然而去,撒手人寰。“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天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诗人5年前的这些描写,倘若不是谶语的话,何以如此分明地再现了他今日的死?
诗人的遗体暂放在济南。翌年春,灵柩归葬故乡硖石东山万石窝,设祭坛于西山腰梅坛。中华名士、文人学者、诗人作家,一时间云集海宁,花圈挽幢,白花花地把一座大山染成了白色。是时,其父徐申如老先生,老泪纵横,连呼苍天,悲痛可哀。前妻幼仪和陆小曼抚棺哀恸,声哽气微,昏厥数次。而徐志摩的死,也无疑把林徽因的灵魂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她把丈夫从失事现场捡回来的那块飞机残木挂在自己的卧室里,让它陪伴着自己,作为永久的纪念。
诗人终究去了,从此停止了他不该停止的歌唱和思想,为世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志摩的死,无疑塌了陆小曼头顶上的天!这个任性的女人,只有当她真正失去志摩的时候,才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