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便于迁移,也便于祭祀,很符合游牧民族到处迁徙的特点。“八白室”迁移多处,起初在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后又移到黄河河套一带,最后迁到鄂尔多斯草原,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在蒙古语里是“主人的陵寝”之意。
。 想看书来
创建后金政权的一代雄主:努尔哈赤(1)
身份:后金汗主
死于:1626年(终年68岁)
死因:痈疽症
地点:沈阳以东的鸡堡
评价: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现称满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中唯一两度进入中原进行统治的,第一次是在1127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第二次是1644年进入中原的清朝,创建者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后金政权作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八旗制度和创建满文。
1626年初,努尔哈赤统帅10余万大军进攻宁远城,明朝大将袁崇焕带兵坚守宁远。经过3天3夜的激战,后金士兵死伤无数,大败而归,努尔哈赤也受了伤,而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在寒风中,努尔哈赤眺望着暮色中的宁远城,长叹一声,率领残兵败将撤回了沈阳。
回到沈阳,检点军士,丧失数千,努尔哈赤不禁叹息道:“我自25岁起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不料今日攻一小小宁远城,遇着这袁蛮子,偏吃了一场大亏,可恨可恼!”众贝勒虽百般劝慰,无奈这满洲太祖争强好胜,对这平生未有的失利难以接受。古语道:“忧劳所以致疾。”努尔哈赤已是68岁的老人了,更加耐不起忧劳,遂恹恹成疾,最终患上了一种毒疮——痈疽症。他疼痛难忍,寝食难安,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下去。
皇太极等众兄弟几次找来大夫们谈话,甚至好几次出言责骂,威吓道:“大汗乃一国之尊,你们若治不好大汗的病,还有什么面目继续行医?”但忧急气愤于事无补,群医束手的情形也并非施以压力就能改善。后宫的妃嫔们都整日整夜地烧香焚纸,求神祈祷,当然也不会收到功效。
唯独努尔哈赤本人却仿佛大彻大悟似的,极其平静地面对自己的疾病。这时他平常已不甚言语,但当大夫们跪在他的面前发抖的时候,他命人传话给众贝勒:“大夫们都已尽力,不可怪罪他们!”在努尔哈赤的潜意识里,他真正的不治之症是衰老,是生命急速地枯萎,是精神倦怠不振而濒临死亡。以往,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充满了战斗力,面对困难,无所惧怕,面对敌人,勇往直前。然而自从宁远失败后,他的这种精神再也无法振奋,无法提升。他生平第一次向它举起了投降的白旗。
7月22日,承受着重大压力的大夫们终于想出了医治方法:清河的汤泉祛百病,也许会收奇效。于是,在“唯一的希望”中,努尔哈赤乘船由水路到达了清河。然而,清河温泉的疗效对努尔哈赤的痈疽不起作用,他的病情日趋严重,毒疮处已开始流脓流血。随侍在努尔哈赤身边的四大贝勒不得不面对现实,果断决定速回沈阳。
此时的努尔哈赤连坐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俯卧于铺着黄锦缎的担架上,由四大贝勒亲手抬上船,沿太子河而下,转浑河返回沈阳。登船之前,努尔哈赤的神志还尚清醒,他问皇太极:“多久能到沈阳?”皇太极说:“水路便捷,只需5天!”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皇太极说:“回去之后,抓紧铸造红衣大炮!”皇太极知道这是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于是应承道:“父汗放心,孩儿会尽早铸成红衣大炮,再恭请父汗统兵直取北京。”皇太极一边说着,一边止不住地流泪。努尔哈赤俯卧着,没有看皇太极的脸,听到他的回答,心中的豪气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很好,伐明大业,一定要完成!”但是说完这话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皇太极低头一看,才知父汗已经昏睡过去。此后,努尔哈赤便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再也没有说话。即使清醒的时候,也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8月11日,这支被悲哀笼罩着的船队,走到沈阳以东40里处的靉鸡堡时,由于流血过多,这位后金国的汗主随着那西下的夕阳一起,走完了人生之路,终年68岁。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天低云重,风雨凄凄。在昏暗的夜幕下,载着努尔哈赤遗体的那艘大船回到了沈阳。代善领着众兄弟,跪泣在浑河岸上,虔诚地迎接努尔哈赤的遗体,连夜运回了沈阳那座幽深的王宫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创建后金政权的一代雄主:努尔哈赤(2)
次日,大贝勒代善等承父遗命,奉皇太极即位,改元天聪。
明末擎天一柱:袁崇焕
身份:明末抗清名将
死于:1630年(终年46岁)
死因:被杀
地点:北京西市
评价:天启二年,袁崇焕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守辽。后主持筑关外重镇宁远城,抚恤将士,招集流民坚守,并击退后金重兵,炮伤努尔哈赤。袁崇焕是支撑大明危厦的最后一根擎天柱,他为人耿直、慷慨,有勇有谋,为保护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最后却被多疑的崇祯帝所杀,令人悲叹。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率军大举进犯中原,明军望风而逃。此时袁崇焕上书朝廷,主动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朝廷大喜,派他守山海关。天启六年,改守宁远,并取得宁远大捷,就连努尔哈赤也被袁军大炮所伤。袁崇焕以功授辽东巡抚。第二年他又打败皇太极,获宁锦大捷。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起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宁远。1629年,辽东悍将毛文龙跋扈难驯,不服节制,被袁崇焕先斩后奏,设计杀掉。崇祯帝“骤闻意殊骇”。事后袁崇焕亦悔悟道:“毛文龙是大帅,不是像我这样的臣子所该擅自诛杀的。”正如明末史学家谈迁所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这件事在崇祯帝心中留下了阴影。
后金军队领教了袁崇焕的厉害后,于崇祯二年避开了辽东防线,转而绕道进攻北京,史称“己巳之变”。袁崇焕得到情报为时已晚,想半路上拦截后金军已经来不及了。他心急如焚,率军日夜兼程,两天后赶到北京,在北京城下再一次痛击后金军队。后金军队再次吃了袁崇焕的苦头后,皇太极深知,如果不除掉袁崇焕,进取中原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反间计。
早在后金军进攻北京的时候,魏忠贤的余党就在朝中散布流言,说后金军攻打北京是袁崇焕搞的阴谋,其实是他把后金军招引来的。崇祯帝本来就好犯疑心病,听到别人这么一说,就真的猜疑起来。
关于皇太极的反间计,蒋良骐《东华录》有详细的记载。文中说,开始的时候后金军队抓获了明朝的两个太监,命人严密看守。这时候副将高鸿中和参将鲍承先遵照皇太极的计谋,故意坐在离两个太监不远的地方,假装做耳语状说:“今天我们撤兵,不过是个计谋……袁巡抚有密约,事情马上就能大功告成了。”一个姓杨的太监听到了两人的谈话。后来,后金军将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杨太监回到崇祯帝身边后急忙将袁崇焕与后金密约的事告诉了他,至此崇祯帝对袁崇焕背叛深信不疑。
于是崇祯帝立即召袁崇焕进宫。袁崇焕不知何事,连忙赶到宫里。崇祯帝拉着脸,劈头就问:“袁崇焕,你为什么自作主张把大将毛文龙杀了?为什么金兵到了京地,迟迟不见你援兵?”崇祯帝突如其来的问话,把袁崇焕弄得不禁怔住了,等他醒悟过来想作解释时,崇祯帝已命令锦衣卫将他绑了起来,关进了大牢。
很多朝臣都了解袁崇焕为国家一片忠心,决不会干那种勾当,觉得这事蹊跷得很。有个大臣大胆地劝谏说:“袁崇焕一向忠心为国,请陛下慎重啊!”崇祯帝却对大臣的劝告充耳不闻。1630年8月,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行刑当日,沿途不明真相的百姓,误信袁崇焕通敌,争拥上前,口撕牙咬。至行刑处,袁崇焕已体无完肤,浑身血迹斑斑,奄奄一息。临刑前,他口占一绝: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袁崇焕被害后,暴尸于市,无人敢收葬。他的侍卫佘义士含悲衔恨,冒灭门之祸,夜半偷偷取回悬于城墙旗杆上的袁将军的头,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守墓到老。佘义士临终前叮嘱家人,待他死后把他埋在袁大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也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由“掌门长子”为袁将军守墓。如今已经过了近400年,佘家也历经了17代,但仍然为袁崇焕守着墓。袁崇焕之墓在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后院内。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功高震主的东王:杨秀清
身份:太平天国东王
死于:1856年9月2日(终年33岁)
死因:被杀
地点:天京(今南京)东王府
评价: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实际上的军事统帅,在用兵上主张以“略城堡,舍要害”为原则,并说服部分会众克服怀乡恋土思想,率军长驱北上。起义仅两年,即转战6省,并建都天京。期间,他协助洪秀全健全军事组织和各种条规,编制“土营”“水营”,严格军纪,充当了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定都后,又分兵北伐、西征,为太平天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逐渐居功自傲,挟制天王,压制诸将,终于酿成“天京事变”。
杨秀清自恃功高,与天王洪秀全明争暗斗,常借天父的名义否定洪秀全的主张,动辄还叱令洪秀全下跪受杖,因此洪秀全也怕他三分。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深居简出,不问军务,大权掌握在杨秀清手中。太平天国取得天京外围战胜利后,杨秀清不免有些志得意满。一天,他假借天父下凡,召洪秀全至东王府问道:“东王功高,为何仅称千岁?”洪秀全无奈答道:“东王打江山,理当称万岁。”东王又问:“东王世子也仅是千岁吗?”洪秀全急忙道:“东王既是万岁,东王世子也是万岁,世代相袭,皆为万岁。”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万岁,其篡位之心已昭然若揭。从此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异常尖锐起来。
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原为西王萧朝贵之妻,曾与杨秀清关系暧昧。萧朝贵死后,洪宣娇被杨秀清藏在自己宫中,当时洪秀全虽然对此了如指掌,但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因此慨然许之。可没过多久,杨秀清喜新厌旧,嫌弃洪宣娇已年老色衰,转而宠幸才女傅善祥。为此,洪宣娇到洪秀全面前哭诉,说杨秀清当众侮辱她,她已实在无法忍受,发誓一定要报复杨秀清。洪秀全听后只得安慰洪宣娇。等到洪秀全和杨秀清在一起议事时,洪秀全便向杨秀清大谈手足之情,说什么彼此应当同心同德,亲密无间,不要因儿女之情坏了大事。杨秀清听后沉默不语。到了第二天,杨秀清又借天父下凡,令洪宣娇长跪自责,还斥责洪宣娇不讲廉耻。直到洪秀全亲自出面为洪宣娇求情,洪宣娇才得以解脱。自此,洪杨二人的积怨越来越深。后来,杨秀清与北王韦昌辉为争夺一个叫红莺的女子,将韦昌辉驱逐到了安徽。韦昌辉对杨秀清恨之入骨,于是与洪仁发联合向洪秀全进言,历陈除掉东王之必要。洪秀全为之心动,并让洪宣娇做内应。于是,图谋杨秀清的计划确定了下来。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朝廷的钦差大臣向荣死去。杨秀清及部下都举杯庆贺。席间,杨秀清令其部下呼他“万岁”。部下有人不服从他,就暗中助洪秀全召回了韦昌辉和石达开。9月2日,韦昌辉从江西星夜带兵赶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后又将事态扩大,杀害杨秀清部属两万多人。石达开回京责备他滥杀无辜,韦昌辉又要杀石达开,石达开逃走后,他竟屠戮了石达开全家。韦昌辉的残暴行为激起公愤,被洪秀全下令处死。后来,洪秀全为杨秀清恢复了爵位,并将9月2日定为“东王升天节”。
人说“自古权臣震主,不能以功名终”。洪、杨二人均为首事之枭杰,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又在洪秀全之上,这样,杨秀清遭此厄运也就在所难免了。然而“鸟未尽而弓已藏,兔方逐而狗早烹”,洪秀全在事业未竟之时杀死杨秀清,也实为他的一大失策。从此,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了衰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抗战军魂:张自忠(1)
身份: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上将总司令
死于:1940年5月16日(终年49岁)
死因:战死疆场
地点:湖北宜城南瓜店
评价:张自忠是二战期间牺牲在战场上的中国最高级将领。他曾说:“我不管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总要拼命地干一场,做个榜样给人看,尽我所有的力量报效国家,活要活个样子,死也要死个样子!”最后他真正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其死气壮山河。
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重兵由随县(今湖北随州)、钟祥、信阳向襄樊进犯。张自忠亲率3个团由宜城北上,过汉水,至枣阳截击日军,奋战9昼夜,在追击中陷入日军重围,5月16日,退至宜城南瓜店。
日军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紧。张自忠指挥残余部队进行反攻,并命仅有的骑兵向敌后抄袭,自己爬到一个小山头督战。此时敌人越来越近,并将炮架上山头,往这里射击。张自忠为减少伤亡,命令一般幕僚及随员都向各处散开,而自己却毫不顾忌,仍大喊着指挥还击。这时一发炮弹落在了不远处,他的左臂被弹片炸伤,血流如注。但他不肯包扎,只不时地用手按一按,以减少流血,仍是大声疾呼地督战。这时部队伤亡已经很重,战况十分惨烈。
部下都劝张自忠往东北的山脚下移一移,因为这时敌人的包围已渐成马蹄形,唯有东北的山脚下还比较安全。但他坚决不肯,他威严地说:“我奉命追截敌人,决不能自己退却!”随后,他命令左右的人全部散开,而他仍带着高级参谋张敬,来回督战。张自忠的神威,增长了全线官兵的勇气,任凭敌人攻击得多么凶猛,始终没有人退下来。每个山头除非官兵伤亡尽了,否则敌人就无法占据。在短短的时间内,日军也付出了空前的代价。
这时,74师代师长马贯一电话告急,弹药殆尽。张自忠让参谋转告:“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随后他又让随从副官给马贯一送去一亲笔便笺:“马贯一,你当兵就跟着我,我绝不会辜负你。现在到了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正是我们军人杀敌报国之时,这次对敌作战,你只管拼命打,打好了完全是你的功,打不好我完全负责!”
其实,张自忠不说这番话,马贯一也会如此去做,毕竟他跟随张自忠枪林弹雨中闯过了这么多年,太了解自己的长官了。张自忠不是靠只言片语的激壮言词服人,而完全是靠了战火练就的一个军人的尊严立于士兵们的心中。
然而,说了此番话,张自忠好像才吐出一口积在心中多年的压抑。不管世人如何看我张自忠,我就是我,在真枪实弹面前,在生死关头,我张自忠没有半点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族,对不起父老乡亲的地方!我对得起良心!我的将士们对得起良心!
此时,敌人不知怎的,知道了在这山中不多的中国人中有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于是集中朝这里涌来。已经负伤的张自忠操起一杆步枪,向敌人射去,一个鬼子应声而倒。但就在他再次瞄准的时候,却遭到鬼子的一阵扫射,他中弹了。他的参谋马寿堂赶忙扶住他。张自忠无力地扯开上衣:“快帮我堵上!”胸口喷出的血溅了马寿堂一身。
“你快走!去多杀几个鬼子……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都平安!”张自忠说完,苍白的脸上含着笑意就闭上了眼睛。马寿堂刚要抱起张自忠,“呀呀”的叫声逼近,鬼子已经到了眼前,端着刺刀就向马寿堂刺来,就在一刹那的功夫,马寿堂看到张自忠眼睛圆睁,怒吼着跃身握住了刺来的长枪,一颗子弹射向张自忠的小腹,又一颗射入他的右腮……马寿堂也随之身子一震,昏死过去……
关于张自忠为国捐躯的瞬间,日本231部队战记有所记载:“第4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地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时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3米的距离时,藤冈竟被中国军人射来的眼光吓得愣住原地。这时第3中队长堂野拔枪击中了军官的头部。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狠狠扎去”。两个日本军人发现这个人身上的“第一号伤员证章”,还有一支金笔,上面刻着“张自忠”三个字。两人大为震惊,不禁倒退几步,恭敬地敬了军礼。日本军医用酒精仔细清洗遗体,并包扎好伤口,郑重装殓,放进赶制的棺材里。此棺被葬于一处山坡上,并立了墓碑,上书“###大将张自忠之墓”。
抗战军魂:张自忠(2)
张自忠将军殉国后,33集团军自冯治安副总司令以下,在无尽的悲哀中举行了公祭仪式。然后张自忠的灵柩经宜昌而运往重庆。途经巴东、巫山、万县、忠县、涪陵时,各地群众都在江边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两岸供桌不绝,香烟袅袅。
到达重庆时,蒋介石一身戎装,率领重庆国民政府全体要员一同迎接民族的优秀儿子张自忠。朝天门码头上的蒋介石,凝视着缓缓而来的轮船,缓慢地抬起右手,向烈士忠魂致以庄严的军礼。灵柩下船时,蒋介石亲为执绋。国民政府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先后举行了规模不同的追悼和公祭仪式。在延安的追悼大会上,朱德总司令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均亲往参加,深切悼念为国捐躯的张自忠将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留得清漳吐血花:左权
身份: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
死于:1942年5月25日(终年37岁)
死因:战死
地点: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
评价:左权曾在黄埔军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他饱读兵书,韬略满腹,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中的许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绩。1937年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指挥作战,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1940年同彭德怀一起指挥了百团大战。1942年为掩护总部突围,血洒太行山。他是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中共方面最高军事将领。
1942年4月23日,日寇调集重兵向我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压来,妄图挫败我军主力和袭击八路军指挥机关。当晚,左权召开会议,部署了作战任务。当时,整个后方机关的兵力很少,除了司令部的警卫连和野战政治部的保卫连等之外,其余都是非武装人员。日军却是3万人马,披坚执锐而来,大有压顶之势。
24日晚,左权组织整个后方机关转移,但因后勤部门携带的物资太多,行动迟缓,一夜只走了10多公里路,天明时才到十字岭附近。大家都窝在这里,岂不等死?再说,天一亮,怎经得起敌人的轰炸?左权当机立断,命后勤部门将骡马辎重扔在一边,由部队护送他们先走,其他人随后跟进。
事实证明左权的判断是正确的。临近中午,日军从四面压来,并把偏城西北的南艾铺、姚门口、十字岭作为主攻目标,企图把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机关一网打尽。可日军所没料到的是,由于左权的果断处理,他们所包围的只是少数机关的干部和转移部队。
接下来就是一场激战。日军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将包围圈一再压缩,形势已变得愈来愈严峻。左权与彭德怀副总司令商量后,决定分3路突围。他让彭总先行突围,自己掩护群众断后。彭总情知形势艰险,不肯知难先走,但左权态度坚决,并让几个警卫员将彭总架上马背。彭总依然不肯先走,左权斩钉截铁地命令道:“连人带马,给我推!”彭总知道再推让下去也没用,于是语重心长地说:“左权同志,千万当心,我等着你们归来!”
左权看彭总远去了,这才转身直奔司令部直属队,一边走,一边招呼奔跑的人们跟上队伍。午后2时,大队人马转移到十字岭高家坡山腰间,这里是敌人射击的死角。左权派出警戒后,组织小休整。他声音嘶哑地说:“同志们,尽管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要一齐冲,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不一会儿,负责保护彭总的警卫连长唐万成急匆匆地回来了,要拉左权走。左权赶紧问:“彭总呢?”“已经突破封锁线了,你快跟我走吧。”左权劈开唐万成的手:“不行,我有我的职责,你快跟上彭总。”唐万成又想拉左权,左权火了,拔出手枪,说:“彭总有个三长两短,我就枪毙你!”
太阳西下时分,八路军总部几千人已顺利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左权组织剩余的人继续突围。日军的炮口对准了十字岭的这一拨人马。敌机也在头上盘旋,天上地下织成了一张火网,战斗进入白热化。左权登上一块高地,从容地指挥着:“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冲啊!”人们看到有副总参谋长指挥,情绪都很稳定,突围的速度更快了。突然,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左权顿感眼前一黑,脑袋像被什么东西猛击一下,撕心裂肺的疼痛随之而来。晃了两晃,他倒了下去,倒在了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的中原大地上。
左权牺牲后,朱德挥泪写下《吊左权同志在太行山与日寇作战战死于清漳河畔》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10月10日,党政军民5000余人在涉县石门###,公葬左权将军。彭德怀为左权题写了墓志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左权墓前号召华北军民:“给烈士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
独裁者:恺撒
身份: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
死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终年57岁)
死因:被刺杀
地点:罗马
评价:恺撒自幼抱负非凡,从政后敢作敢为。他反对苏拉派对民主派的迫害,赢得了平民和老兵的支持,取得统治地位,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并被冠以“祖国之父”称号。他着手改革共和国末期的弊端,加强独裁统治,制定了历法——儒略历(公历的前身)。恺撒的独裁奠定了罗马新帝国的坚实基础。“恺撒”后来成为罗马及西方帝国袭用的头衔。
公元前45年,恺撒击败政敌庞培后,胜利返回意大利。罗马举行了空前的凯旋仪式。人民大会和###院授予他无比荣誉的称号:“祖国之父”。恺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终身保民官以及为期10年的执政官。这一切,都是罗马历史上没有过的,使得共和制名存实亡。而罗马存在强烈的共和传统,一些###贵族对共和制更是留恋,于是许多人开始谋划刺杀恺撒。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马古司·布鲁图的身上去,希望他能领导政变。布鲁图出身高贵,而且是恺撒的养子,恺撒对他十分信任,给予他许多恩宠,他不可能自觉想要推翻恺撒的专制政权。于是,盼望政变的人偷偷地把纸条放在他常坐着决断公事的地方,上面写着这样一些句子:“布鲁图,你睡着了!”“你简直不能称为布鲁图了!”布鲁图常常为此而激动,并表示了坚决的立场:“为国家自由而死,是我刻不容缓的职责!”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到###院开会。一个忠于他的人把有人要刺杀他的消息写在书板上,交到他手里。可是他没有看就进入了议事厅,坐在了自己的椅子上。那些密谋者们假装向他致敬,上前把他团团围住。如同预谋的那样,一个叫西柏姆的人走到恺撒面前,要他召回他被放逐的兄弟。当恺撒表示拒绝时,西柏姆装出一副恳求的模样,紧紧抓住恺撒的长袍的下摆不放,暗地里使劲往下拉,使恺撒的脖子露了出来。此时,卡斯卡拔出匕首,一刀扎在了恺撒的肩膀上。那些准备动手的人,手执白刃,包围着他,使他不管躲向哪边,都同样受到猛刺。恺撒像一只落在重围中的猛兽,四面受击,他在愤怒中大声喊叫,但当他被布鲁图拔出的剑刺伤以后,他终于意识到了再做任何抵抗都是枉然的了。
恺撒用长袍盖住了脑袋以保护自己的脸。对于一个古罗马贵族来说,依照传统习惯,在临死之际完好保存脸部的全部特征是首要的,因为在所有贵族家族中,死者的脸庞都将被仿制成蜡像,与历代祖先存放在一起。满身是血的恺撒最后跌跌撞撞倒地在庞培雕像的旁边,安心准备死了。他倒下来之后,凶手们还在继续刺杀他,直到他受了23处重伤为止。奠定新罗马帝国基础的英雄、一代独裁者就这样被谋杀了。
恺撒死后,他的养子屋大维继任执政官,所有刺杀恺撒的同谋者都被列为人民的“公敌”。这些凶手没有一个能在恺撒死后活上3年的,并且没有一个结局是不悲惨的。所有参与谋杀的人在被判死刑后,死的方式亦都极具悲剧性。有一些人被淹死在海里,另有一些人被送往疆场死在战争中,还有几个人则被强迫用他们当时因为害怕而最终没敢照恺撒下手的刀剑刺死自己。
。。
帆船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纳尔逊
身份:英国海军上将
死于:1805年10月21日(终年47岁)
死因:战死
地点: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尔加海面上
评价:纳尔逊身材矮小,体质瘦弱,而且还时常晕船,但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代海军名将。1794年在进攻科西嘉岛的战役中,他右眼被炸伤并失明。1797年在登陆作战中又失去了右臂。但他不想就此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终于在此后的诸多战役,尤其是特拉法尔加战役中,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1805年10月21日,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可以歼灭将两国舰队分隔封锁一年多的英国纳尔逊舰队了,于是在海军将领维伦纽夫率领下主动出海寻求决战。在特拉法尔加海面上,纳尔逊摒弃传统的战列线战术,采取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集中15艘战列舰攻击敌舰队后卫,然后扩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