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望的目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蛭叶潦榈恼飧鍪》荩桓鲈〕囟济挥校土稚献盍鄣某鲎夥坷铮灿邢丛杓洹1狈饺说南丛璺绞蕉阅戏饺死此导蛑比缣旆揭固罚皇强肯胂罅湍芄唤饩觥T谀戏饺四抢铮丛枋且患嗟彼饺说氖虑椋厣厦牛阍谧约业脑∈抑校朐趺聪淳驮趺聪矗胂炊嗑镁拖炊嗑谩R虼耍戏饺税严丛杞小ǔ辶埂ǎ韵丛柚蚪啵槐狈饺嗽蚬芟丛杞小ù暝琛ǎ韵丛柚谩⒅昧Α⒅鹿Ψ颉!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何周村的第一个浴池起了一个洋洋得意的名字:第一处。第一处,谓之亘古第一池。可以想见当年〃第一处〃作为一个浴池,是一个多么有品位的地方。早在1850年,周村徐氏创办〃第一处〃,共计有汤池一个,床位50多个,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0人,当时主要采用简陋的大锅烧水,但往来的全是达官、贵人、富豪、财阀,总之,老百姓是没有洗澡的资本的。光绪年间,徐氏经营不善,〃第一处〃被盘点给了一个叫池玉田的人,池玉田把搓澡的床位扩大到90个。我们一行人去周村的时候,正赶上《旱码头》剧组的开境仪式,在〃大染坊〃里搭着一个浴池的景,当时已经人去屋空,烧水的大锅静静躺在灰烬里,黑色的柱子和水桶上水珠晶莹,送水的杠杆上,麻绳已经扭开了花。
当年的〃第一处〃可能就是这个样子,进了门,堂倌掀开一个皮帘子,迎面而来的是扑面的热气,汗味,肥皂味,大池里水气氤氲,人声鼎沸,青壮老少裸体,一览无余。洗过澡,铺位上一躺,茶房沏一壶热茶,慢慢地喝着,很是舒坦。修脚、搓背、敲腿、捏脚等雅称〃肉上雕花〃、〃掌中风雷〃。手艺娴熟的师傅们会把客人伺候得舒服惬意,完了再睡上一小觉,当你精神饱满离开时,精干的〃伺候〃已经把你的大衣、鞋子取下,放在面前。
其实,在公共浴池里洗澡并非中国北方才有,古罗马许多有名的政治阴谋和戕杀都是在公共浴池中完成的,或许,当人脱光了衣服,面对着没有差别的肉体,人的本能才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家族的血脉
中国的世家大族一向以高蹈的姿态出现在历史上,从南北朝的门阀子弟、建安士族清谈的子弟到明清大宅门里恪守门庭森严规矩的病态公子,他们以自己的血缘而荣耀,也被自己背负的家族历史压的喘不过气。我过去一直认为陈逸飞的那些仕女图过于雕琢和华丽,并且似乎太过于伤情。但当我在淄博的大地上那些世族大院中游荡的时候,这个齐国古都的风中弥漫着陈腐的味道,从昏天黑地的战乱中幸存的建筑物以夸张的院墙高耸着,令人感觉到呼吸的滞闷与气氛的压抑。我现在才明白,清代或者民国的女子,本身就是家族的一句古奥华丽的潜台词,陈逸飞画笔下的〃临水照花人〃背后的世族才不会因为色调阴沉而被时光埋没。
那些我见到的北方显赫的四合院和门楼本该张扬的色彩却凝固着,闭塞的院墙笼住了一切可以被猜测的世族生活。它似乎感觉到百年的孤寂,却毅然而然地镇守着时间的刻度。任凭墙外岁月如梭,而自己却不露声色。这里最多的,是颐指气使的骄傲与大户人家的姿态;最缺少的,是直面的倾诉,即使它的生活早已停止流动。
按照我的推测,一个商业繁华的地方,其文化必然凋落。试想,要在寂寞的书斋中闭门寒窗十年,而不被银子照花眼睛,还要提防冷不丁从青楼、红楼中伸出的玉手,简直太难了。这绝对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身体往往背叛理智,况且〃书生气短〃,在飞扬的传统家族之外,文人的家族似乎多少有点坎坷和平淡,在〃读而仕则优〃的时代,功名仕途艰险异常,皇权和书生的对决,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的文人们一向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王朝阴暗的背面。而承继着文人操守的读书世家往往更是带着幽怨,带着孤寂被埋入历史深处。
◇欢◇迎访◇问◇。◇
第19节:回望的目光(19)
我想,正是有那些秉承〃耕读传家〃的士大夫家族去中和周村商埠的过于浮华,商人们才在心中多少有点敬畏,而不至于被钱财冲昏了头脑。在他们迷惑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想到那些志存高远的文人们拖着清洁高古的影子,反照他们内心的势利。而周村商埠几经磨难忧患而不倒,或许也和它周围的这些文人有关。文人,商人在周村组成了一个奇怪的气场,于是,商脉不绝,文脉不断。
李氏家族:今日无税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这一年,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有一支十万人的明朝大军趁着夜色悄悄进驻周村。这支亡国的哀兵走投无路,统领这支军队的山西巡抚李化熙也走投无路。他刚接到陕西巡抚的任命还没有到任就被崇祯皇帝传檄改任榆林三边总督,他的军队刚调遣齐备就听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于是李化熙只好把没有了皇帝的军队带回自己的老家周村静待时局变迁。
这十万人的大军的到来一举奠定周村作为山东商业重镇的地位。十万人的军队,要吃饭消费,况且在乱世,有十万大军驻守无疑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于是,周村的市面前所未有的繁华起来。
关于这十万大军的最后去向,是在清军平定了北方诸省后,主帅李化熙带领他们归顺了清王朝。于是,周村又逃过一次兵劫。在清顺治11年这一年,政治上如日中升的李化熙终于感受到了厌倦,他作为汉人再也禁受不起被歧视的卑微处境,于是以柱国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的衔请求告老还乡,他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个主动请辞的汉人。
据说当时顺治皇帝问他有什么请求的时候,他要求减免家乡周村的税赋,皇帝沉思片刻说,国家根基未稳,赋税不可免除,但念及李化熙功高年迈,特赦免周村一日无税。且手谕一份,曰:今日无税。拿着一纸圣谕的李化熙哭笑不得,一日无税有何用处呢?只能惨然回到家乡。传说李化熙把圣谕先是埋在自家祠堂下面,不料夜间红光四起,扰的方圆百姓心中不安,于是只有起出来供奉在中堂之上。一日,这位退休的老人忽然顿悟,哈哈高笑而去。他命人把皇帝的圣谕刻在石碑上,立于周村街头。每次当税务官到周村时,看到皇上亲题的〃今日无税〃便不敢收税。于是〃今日无税〃变成了〃日日无税〃。
传说总归是传说,今日无税的商埠却是来的不容易,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今日无税〃碑立于大街的北首,这块六角形石碑见证了传说之外的历史。李化熙在告老之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请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当时管辖周村的长山县有一千六百顷荒地无人耕种,却照样要缴税,这些税银自然转到百姓头上,李化熙上书山东巡抚〃特疏得免〃。另一件事就是代完市税。他承担了周村市场的税银,周村由〃官集〃改为〃义集〃。当时的集市一向有〃官集〃和〃义集〃之分,〃官集〃就是由官府设置的集市,设立〃官牙〃,商人须向官府领牙贴、缴牙税;而〃义集〃则是民间自行交易,不必纳税。至此,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保税区〃。
其后,李化熙的家族一直秉承先人遗愿,代完市税。李化熙的孙子、两淮盐运使李斯全代周村缴纳税银三十年,并请地方官刻石立碑,永远禁止侵扰市场,今日无税碑于是立了起来,上面书着〃倡设义集〃的内容。康熙49年,长山知县金鉽的《周村义集记》中写道:〃长邑南十八里,为周村大镇,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余心窃异之,不知其何能尔?……在昔市税银两,豪滑多就中取利,商困难苏,五弦大司寇(李化熙)予告侍养时,于周村市力捐课税,每岁代为完纳,豪棍敛迹,不得横行肆里。则斯镇地僻而业盛。〃
李氏家族代周村完税一共持续了六代,二百余年。李化熙去世后,周村商民集资在西市场为他建产了规模很大的祠堂,每年九月初九日,全市商民化祭李大司寇。届时,唱三天大戏,挂李化熙的画像,供大家拜,这成周村的一个隆重的节日。李化熙的尚书府在周村傅家庄,高楼大厦数十座,贯南北大街人称李家大楼群。他家门前的街因此叫府前街,后面的叫府后街,家族的祠堂在永安镇以西,南北也是贯通两条街,故祠堂西面的街叫祠堂街。
。←虹←桥书←吧←
第20节:回望的目光(20)
李氏家族可以说是家族中的一个异数,他们的显赫不是因为豪门望族的做派和威严,而是默默的作为,可以说,没有李氏家族就没有当初周村的繁华。这个非常的家族遗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份坚忍不拔的信仰,传奇和故事很少,我想,可能正是这份朴实的行动,感染和铸就了周村商人的品性,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文人血脉:因缘 因园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人保持有很强烈的好感,尤其在世风日下、知识被鄙夷叱责的时代,那份纯真的狷狂和傲气更令人神往。中国民间一直坚持这样的门庭观念,即才子配佳人。才子者,君子也,白衫飘飘,阳光俊朗。所以,在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佩剑的书生。或许,只有坐怀不乱的书生才配得上宝剑幽眠高古的光泽。宝剑与书生,也给文弱的书卷气里带来些许刚毅。
赵执信是一个典型而完美的书生。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这决定了他将走一条读书作文为官的路子。14岁那年,赵执信被补为博士弟子,也就是当了秀才,两年之后他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名而成了举人,18岁时参加会试,以第六名而为殿试二甲进士,从此开始了他十年入京为官仕途。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仅19岁的赵执信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康熙开鸿博科,广招天下博学鸿儒之士,一时名士云集京师,赵执信以少年之身,往来其中,谈诗论文,纵横挥洒。康熙二十五年,赵执信升迁为右春坊右赞善,参修《明史》、《大清会典》。这样的年纪即被委以如此重任,可谓少年得志。《清史列传》说:〃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者麇集辇下,执信往来其间,倾倒座人。又为陈维嵩、朱彝尊、毛奇龄所引重,订忘年交〃。
才子者,童年时代定有非常的故事。赵执信9岁那年,当他看到于钦的《齐乘》中有〃淄水出岳阳山东麓〃之语时,知道于钦把岳阳山和原山混淆了,提笔便写了〃梦中鬼话,贻误无穷〃的眉批。老师会客回来,见此批语十分生气,训斥道:〃如此小小年纪,竟敢傲世不恭,贬辱先贤,成何体统!〃随即出一上联,对赵执信说:〃若对不出下联,便罚站两个时辰。〃这个上联是〃江河湖海激流清〃,一句话中的七个字都有水字旁。这时的赵执信一肚子委屈,心想:〃读书全信书,不如不读书,我到底有什么错呢?〃由于精力不集中,好长时间没有想出下联。正在这时,耳边响起了一片杂乱的马蹄声。
原来,赵家塾堂紧靠一条大道,是地方官吏进城的必经之路,人们管它叫〃官道〃。官道北起北门里街,至东门里街,长200余米。赵执信一听官道上传来的声音,便想起了一个〃马〃字,立即对出了下联:〃骑骥骅骝骏驷骋。〃先生闻此,怒气全消,转怒为喜,急忙让他坐下,再细看对《齐乘》一书谬误的批改,不禁拍案叫绝,心想:〃谨拘于翰墨者,有何前程?后生可畏,实今之千里驹也!〃想到这里,便感慨地说:〃策马千里行,何必紧缰绳。〃赵执信看到先生已谅解了自己,遂用衣袖抹了把眼泪,又脱口吟出两句诗:〃长街本坦途,且听鼓点声。〃这件事一经传扬,有心人便根据师徒两人的对话把官道改成为〃马行街〃了。
赵执信的少年诗才让很多人佩服,据说,有一天他在院子里手扶梧桐树转悠着玩,父亲赵作肱正在上楼,见儿子像猴子一样机灵,便说:〃手扶梧桐团团转。〃赵执信看了父亲一眼,顺口说到:〃足踩楼梯步步高。〃赵执信如此聪明,老师就要求他更加勤奋,让他五更天就进塾堂。说话的第二天夜里,四更过后,天还黑洞洞的,又刮起了大风,赵执信打着白纸糊的灯笼提前到了塾堂。老师一高兴,来了诗兴,便看着灯笼说:〃灯笼、笼灯,白芷(纸)、防风。〃赵执信经常翻看郎中给家人治病的药方,知道先生说的是暗含中草药名称的双关语,正想点破时,只听樵楼打起五更鼓,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更鼓、鼓更,陈皮、木通。〃
可以想见,当还是19岁的少年气的赵执信名动京城,骑马试街的时候,多少候门花质女为他倾心,这个满怀豪情的才子此时正年轻气盛,他不会想到,九年后,也就是在他风华正茂的28岁上,他会永远的告别仕途。清朝初年,流行两句话:〃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说的是两出戏风靡一时的盛况。〃收拾起〃出自李玉《千钟禄》中的唱词〃收拾起大好山河一担装……〃;〃不提防〃出自洪昇《长生殿》中的唱词〃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赵执信不但诗文写得好,还懂音律,爱好戏曲,据说他从外地任所回来,所乘骡车只带一部《元人百种曲》,日夕吟诵,如痴如醉。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爱好让赵执信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21节:回望的目光(21)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洪昇创作《长生殿》初成,赵执信亲自为他改定,并具柬遍邀京城名士观演此剧于查楼(即后来的广和楼),一时间,〃竹肉相宣沸华馆,枚马金张座中满〃。来宾既有〃枚乘、司马相如〃那样的知名文士,也有各类达官显贵,但却漏请了一位时任礼科给事中的黄六鸿。时值康熙佟皇后病逝不久,黄六鸿据此上奏皇帝,认为在此忌辰设宴张乐为〃大不敬〃,要求给有关人〃按律治罪〃。康熙皇帝于是下诏将当晚前去看戏的所有官员一律免职,洪昇被革去〃国子监生〃的头衔,赵执信则被〃削籍还乡〃,这对于正是春风得意中的赵执信来说,可谓青天霹雳。史籍载:〃黄六鸿者,康熙中由知县行取给事中。入京以土物及诗稿,递送诸名士。至赵秋谷赞善,答以柬云:〃土物拜登,大集璧谢。〃黄遂衔之刻骨。乃未几而有国丧演剧一事,黄遂据实弹劾,朝廷取《长生殿》院本阅之,以为有心讽刺,大怒,遂罢赵职,而洪昇编管山西。〃 同席被贬斥者十余人,皆知名之士。
当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秋谷(赵执信号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赵执信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事情就是这样子的,不由叫人不感怀。赵执信从此之后到过世的五十多年间一直过着或漂泊浪迹或隐居的生活,世间一切的烟云离他已经太遥远了,以至于他都记忆不起自己曾经名动京华。繁华何止如流水,简直如同一颗掉入水中的石子,叮咚一声后便了了,连波澜都不惊起。
此后事情的发展更加简单,赵执信花了三十年时间浪迹江南中原,他五次云游南方,最南到过广东潮州。在漂泊的途中,他把自己寄情山水与诗之间,闲云野鹤般出没于江湖,六十三岁这一年他停止行走的脚步回到了博山的老家,然后一直隐居到八十三岁病逝。很难想象他被罢官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失落和沉闷,他要把一个年轻人的所有光荣和梦想都忘却,但难以忘却的是伤痛。以至于他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才可以平息和消磨自己。在离开京城前,他有《出都》诗一首:〃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他的故居就位于博山,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秋谷高风〃四个字,然后左转,焉然看见〃因园〃两字,〃因园〃就是赵执信的故居。因园,因缘,缘起为何,缘灭何为?世间一切皆因为缘而起,而赵执信则为缘而终老园中。
因园的面积很大,风格决迥于北方传统的花园。其间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空寂的长走廊和石径交相穿插,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浓郁而强烈,这个曾经浪迹大江南北的文人似乎对自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园的〃览秋台〃左右是一排长长的红木回廊,宛转周折,尽头是〃衔月亭〃,赵执信隐居的最后二十年,肯定常常流连徘徊在回廊里,在因园浓缩的山水之中浅吟低唱。
在因园赵执信的卧室,我看到一副老人的遗像,身穿朝服,白须冉冉,这个一辈子只有十年仕途的文人,至死都不能忘怀朝堂。只是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落魄气太重了,他被包裹在朝服中,格格不入,剩下的,只是心伤。
这个才子有十个子女,小女儿赵慈继承了他的衣钵,天然的一个卓越女诗人,但是,似乎父亲的悲剧色彩太浓烈了,这个堪比李清照的女子,从父亲浪迹的情怀中走出来,走的如是艰难,如是寂寞。都道是,红颜薄命。
那个叫赵慈的女才子,字雪庭,约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在世,因母亲是苏州人,所以她也爱说吴语。在家赋闲的赵执信似乎也被女儿的才情感染,他依稀记起当年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如何的名满京师,他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几乎都倾注到了赵慈身上,每日亲自指点赵慈练习书法,写诗诵词,把自己几十年诗文创作的积累和心得体会一点一滴传授给女儿。赵慈便每日随着父亲读书、作文、散心,不仅深得父亲为诗作文之道,而且还继承了母亲江南女子的才情,她的诗细腻、纤弱、真挚、凄婉。其中有一首道:〃纷披高势倚松顶,扑簌寒声堕竹枝。一自欧苏夸白战,谢家柳絮未为诗。〃 少女的矜持和明亮跃然纸上,怎能叫人不心有戚戚焉?
。←虫←工←桥书←吧←
第22节:回望的目光(22)
赵执信被罢官以后,赵家逐渐衰落。到赵慈出嫁时,竟无多少嫁妆陪送。成年以后,赵慈嫁到大明湖畔,丈夫是济南儒生朱崇善。朱家原本是大家大户,家道殷实,但到朱崇善时已日趋衰落。朱崇善是一介书生,但时运不济,一生郁郁不得志,没有什么成就。赵慈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虽饱有才华,自视甚高,除了清贫度日外,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所能做的就是把满腹的愁苦、孤寂、失落、惆怅、郁闷寄托在一首首诗歌中。《博山县志》对赵慈出嫁后的生活这样描述:〃适朱门,家中落,悲忧侘傺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赏。有《灰心断肠诗词集》,善本惜不完。〃赵慈除工于吟诗咏词外,还精于古典诗词声调、音律的研究,著有《诗学源流考》一书。
这个芳华绝代的女子去世后,她的遗稿被丈夫的外甥谢问山收藏,后人见之,认为〃往往有名句似青莲(李白)〃,〃芳草一庭和恨生〃、〃自折荷花带露归〃等句更是被视为名句。《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对赵慈这样评价:〃中郎可谓有女。〃中郎是指汉代文学家蔡邕,其女蔡文姬曾作《胡笳十八拍》。此后,这个叫赵慈的女子便魂归芳草,一去不返了,中国有才气的女子,往往结局是寂寞的,你在历史的罅缝中找到她们在闺阁里的叹息,然后细细品味,便总有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伤感。
赵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一对才华堪比的父女,或许这对父女的性格太过于相似了,他们的寻常路走的那么不寻常,赵执信在文学史上一直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但当命运向这个芊芊文人的家族袭来的时候,任是谁,也不能不为命运的柔弱泣下。这位一代才子曾经写过一阙咏兰的《河传》〃秋近。芳兰传信,永日空斋,故应偏为主人开。衔杯。称幽怀。春前误被东君见。荒吴苑,蝶妒蜂犹恋。好裁红锦护氛氲,争教取次闻。〃 弱影疏香,乍开犹带湘江雨的兰花,或许是赵执信和赵慈这对父女最好的写照。他们的前世一定是在兰花中结成父女的缘份,然后又一同在〃因园〃中魂归。
人到归来味始真
已故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在一篇名为《归》的文章中说:〃人生有多种愁苦,心的无所归是渺茫的,惟其渺茫就更难排遣,所以得所归就特别值得珍重。〃有时候我认为要想在千丝万缕的生活中朝自己预想的那个境地全身而退,简直没有一点的可能性,我曾经试问自己,若你生于一个光荣的家族,你能够抛开祖先的血缘去过一种和你家族背景完全相向的生活吗?我想我不能,首先我受不了世人的眼光,小小的自尊心不允许我这样做;其次,堂堂三尺男儿,若不能名动朝野,难不成连当街击筑高歌的勇气也没有了吗?后来我才明白,自己太年少气盛,于世间诸般的人情了解太过切切,而张先生的话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微言。
但从陶渊明开始的另一种中国文人走了不寻常的路。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抛开了繁华烟云,出仕的宿命在心打开的时候变得无关紧要,从田园荒野中走来的他们参透了生死的界限,至少,有一部分人过着平淡但真实的世俗生活,不用再去舞台上表演虚假的人生。比如毕际有,这个碌碌但真实的文人。
据《淄西毕氏世谱》载:际有,字载绩,官生,后以拔贡生,仕至江南通州知州。公生于天启癸亥,值皇长子诞生时,少保公方督饷天津,荫一子,遂授荫为官生。崇祯戊寅复入邑庠,顺治乙酉拔贡,丁亥复试留监,辛卯考职,丙申授山西稷山知县。清吏胥,严保甲,缓征徭,往来文移不托司记,不数月而廉洁勤慎之名噪甚。癸卯以通州所,千总解运漕粮积年挂欠,变产赔补追不及额,罢归。
又是一个被罢免的士大夫。毕际有在罢归的时候曾经作归田诗四律,中有句云:〃境从历过心方淡,人到归来味始真。〃看来他还是有心里准备的,这一走倒是走的潇洒走的从容。但不知道这个心已经淡却的世子是否还常常想起自己功成名就的家族。
§虹§桥书§吧§。
第23节:回望的目光(23)
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兄弟三人都曾经在朝为官,但三人命运各自不同。毕自严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此人著述丰富,计有《石隐园集》、《度支堂奏议疏稿》等多达几百卷;毕自严的同父异母兄弟毕自肃在辽东与后金的作战中因粮饷补给无望且兵士哗变,以48岁的年龄病死于巡抚关宁的任上;而兄弟中官职最小的毕自寅因事被罢还乡,此人回乡后在乡中建了一座〃拱玉园〃,日日饮酒做诗。
无论功成名就还是仕途艰难,毕氏家族始终还是官宦的世家。但据志书上记载毕自严〃不喜金钱,唯好藏书。〃他从江南卸任回家的时候,钱财没有多少,却买了两大车的好书,他的儿子毕际有更是藏书成癖……〃书欲买时不论金〃,只要是他看中的书,都要买回家来。据说他藏书的万卷楼上总数已达五万余册。从父亲开始,毕际有和他的子孙们便开始和功名利禄越走越远,这个家族始终保持着对诗书的热爱,对文人的热爱。
回乡的毕际有终日闲散,于是课学子孙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他也因此和〃聊斋先生〃蒲松龄结下了一生的情谊。蒲松龄从四十岁开始到七十岁撤帐归家,整整在毕家做了三十年的私塾先生。蒲松龄在这里曾经为毕际有的八个孙子先后开蒙,还要教他们学做八股文和律诗,科举之年还要陪着他们到济南府去应试。可怜的是,蒲松龄从21岁开始应乡试,一生未中。这个咒语般的厄运也降临到这八个弟子身上,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他们全部未能通过乡试这一关!最好的是老五毕世澂,拔贡入监,最后选了个州同知。
但是毕际有他却想得开、放的下,他认为能不能蟾宫折桂,全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相传,当年毕府的土地非常多,有〃 东至奂山〃 ,奂山在淄川城西十五里左右,也就是在距毕氏所住的西铺村东去三十多里的地方还有家产; 〃西至胡山〃 ,这在现济南章丘市境内,离此也有三十余里地;〃南至宝山〃,离西铺村最近,也有五里之遥; 〃北到白云〃,指现在滨州市邹平县的山区白云山,毕际有的墓地就在白云山南坡。他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选择墓地。那位先生说,这里风水很好,但不能两全。向上一点,可以荫庇后代高官得坐,往下一点,可保后人繁衍旺盛。毕际有想,我父身为尚书,已经高官得坐,我也曾坐到知府,但我兄弟三人,大哥三弟早亡,而我三子中,也是老大、老三过早去世,何况宦海沉浮,还是选择人旺吧。于是毕际有的后人中再没有飞黄腾达的出现。
毕际有去世后,他仅剩的二儿子毕盛钜仍聘蒲松龄坐馆,以至于蒲松龄在写给毕盛钜的诗中写道:〃 年年援止情无限,只恐别时不忍云。〃
毕氏家族就这样厚待了这位屡试不第的一代文学大家三十载。康熙四十三年,蒲松龄的第四个学生、毕际有的孙子毕世浣去世时,蒲松龄进毕府已25年,此前的康熙四十一年,这位63岁的老先生考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乡试,当然仍未中。想他一生受毕氏恩情,自己的学生不但和自己一样屡试不第,并且先自己而去,老先生一口气写了六首哀诗,感叹道〃交久情难已,年衰感易生。〃
在这个不在乎功名的士大夫家族里,处处彰显着人情的温暖。蒲松龄曾经写《绰然堂会食赋》内载八个学生和老师吃饭的场景〃袖拂簋兮沾热汤,身远探兮如堵墙,箸森森以刺目,臂密密以遮眶,脱一瞬兮他顾,旋回首兮净光。〃学生们吃饭时袖子扫着了汤碗,沾上了热汤,看到好菜站起身来向远处去夹菜,就象一堵墙一样挡住了别人。筷子晃动得刺人眼目,胳膊挨着胳膊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当你眼睛向别的地方看一眼再回过头来的时候,眼前盘子里的菜已经没有了!接着,蒲松龄又分别表述他们不同的吃相和表情:〃或有求而弗得,眼暴变而声怆!或眼明而手疾,叠大卷以如梁。赤手搏肉,饼破流汤;唇膏欲滴,喙晕生光。骨横斜其满地,汁淋漓而沾裳。〃这是说有的学生得不到他想吃的菜,马上就脸上变了颜色,而且声音也变得悲怆伤感;有的学生眼明手快,饼卷菜粗得象房梁一样;有的干脆用手去撕肉吃,却忘了卷着菜的饼放在桌子上松开了,以致汤菜也流出来了,只吃得嘴唇上流油,嘴角上也泛出光亮,不一会,骨头横七竖八地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