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望的目光-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的手指是粗糙的、笨拙的,这些鲜美的料子彷佛生就是为女子裁剪衣服的。大匹大匹的丝绸错落有致地摞放在架子上,艳丽的红色、庄重的黑色、沉稳的棕色、清新的绿色,据说品种有双宫绸、花绢纺、烂花绡、莨绸、乔其纱、双绉、重缎、桑波缎、绉缎等。此前,对于这种神秘的材料,我所知道的是这样的泛泛的名词:唐代丝绸、宋代的织锦、元代的〃纳石矢〃、蜀锦、潞绸、壮锦。         
§虹§桥§书§吧§。  
第7节:回望的目光(7)       
  在周村,众多的庙宇中间,我们可以看见只有东南沿海港口所独有的神……天后,还有在金庸的小说中出现的明教……即摩尼教的遗像,曾经有人从伊朗一路踏丝路而来,专门寻找一块刻有波斯文的石碑。世界现存的摩尼教遗址,只有中国新疆、福建和周村三处。当初,追寻丝绸的波斯商人把自己神秘的宗教也带到了这个丝绸之路最东边的商埠。     
  说到丝绸,我们不能不说到一种动物……蚕。一片肥大的桑叶上,最初可以安排无数个蚕的家族,这些细小的家族逐渐肥腻安宁,占据一片桑叶的王国,然后等到它们通体透明的时候,它们会在一个夜晚,吐出洁白细长的丝,这些丝柔软湿润,闪着月亮一样的尖细的光芒。我一直觉得蚕是一种圣物,它们作茧自缚,把自己放在一个空间里超越,到最后成蛹,生命在自我封闭中完成重生。蚕丝很细,其常用计量单位是定长制的〃旦尼尔〃(简称:旦),计量取值方法是:9000米长度的克重数,也就是说9000米长度的一克丝的重数为一旦。……通常一棵蚕丝只有约5旦,想象一下那是多细。用来织造丝绸的蚕丝通常是用4棵单丝合并为1棵的,大约为20……22旦。俗语说:小满三日见新茧。到了收获的季节,周村城内的丝行开始安秤收丝,那些著名的丝行,比如:永和丝店、同和丝店、复源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人和丝店等延续着四百多年的代销的经营模式,即代客户供销,丝行抽取2%的佣金。     
  蚕茧被收购来之后,就要进行缫丝,传统的手工缫丝是这样子的,先将茧置于大缸中用盐腌,防止出峨,缫丝的时候将大筐和煮茧的锅安置好,一般有两个人来操作,第一个人把腌过的茧放在锅中煮沸,用竹刷轻轻在茧上摩擦,使得茧挂在竹刷上,然后转交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将十余个丝头上下交搭在缫车上上缫。最后,那些银光闪闪的丝就从缫车上出来了。周村开埠前后,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业,是山东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些工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织作,而是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此,裕厚堂的开拓者李敬义,作为商人,被宣统皇帝破格授予奎文阁典籍和例授文林郎的封号,连他的夫人丁氏,也被破例封为儒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殊荣。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农商部给裕厚堂的评价是〃关心试办,毅力经营〃。为表彰它为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的功勋,民国大总统颁发七等嘉禾奖章。     
  这些丝要被纺织成布匹的样子,然后经过印染才能够成为我们所知道的丝绸。银子市街37号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大染坊,是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的旧址。该染坊的经营模式与电视剧《大染坊》相似,先是在周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前往济南、青岛、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染色整理,然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东来生绸布庄资本达3万两白银,客商络绎不绝,专门接待客商的厨师就有七八个。而民间流传的电视剧《大染坊》中陈寿亭故事的版本是这样的: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从桓台县要饭要到周村的少年张星垣又冻又饿,昏倒在一家大户人家的门口,被好心的主人收留,这家的主人就是在当时周村大街上很有名的商人石茂然。张星垣被救之后留在石家当了伙计,因为聪明机灵且为人忠厚,东家的女儿喜欢上了他,石茂然就招了张星垣为婿,并借了一笔钱给他作资金,开起了染坊,张星垣开的染坊字号叫做〃东元盛〃。其实,每一个商号在开创之初都历经沧桑,那些从民间走出来的创业者带着怨恨,带着愤怒,带着血性男儿的豪迈,但到了最后,他们的后人往往让家族的荣耀惨淡并带着耻辱。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秘门,无论王朝还是百姓。     
  印染过后,还要把熬过的米汤或糖稀刷到绸布上,再把它们放在一只七八百斤重的带有两耳状若元宝的青石底下碾动。然后,太阳好时,那些染坊纷纷在场子里竖起竹竿,把染过的绸缎晾上。被制成品的丝绸,静静飘在时光里,夜晚暗色的面降临大地的时候,它们印制的花纹和白色的线条在黑暗中闪着幽蓝的寒光,那种光芒,一点一滴溶入黑暗,把仅有的光线全部吸引,于是黑夜更黑,而丝绸表面的光却更澎湃,它们游弋、颤抖,像暴涨的寒星落在了洁白的肉体上。丝绸,曾经在无数艳丽的宫词中被形容为女子的肉体,柔软、光滑、捉摸不定。穿着丝绸的女子,躺在熄灯的屋子里,月亮的光线从窗棂上投射下来,迷一样的让人琢磨,让人欲罢不能。于是,整个屋子充满了欲望。丝绸,把人内在的被压抑的原始冲动推向边缘。         
▲虹桥▲书吧▲BOOK。  
第8节:回望的目光(8)       
  在当年商道必行的骆驼崖下,虽然没有了昔日的湖光柳影,却仿佛还能听到那风声中传来的阵阵驼铃,仿佛还能看到大唐西域商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华美店里,当年山一样的席包里,是优质的羊毛和驼绒。瑞蚨祥店外,一辆辆准备远行的大车上,是一匹匹金光闪闪的绸绫和锦缎。     
  许多年之后,历史学家翻开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墓穴,打开的地方只露出一个窟窿,黑色的洞穴隐现着骷髅,光线在幽深的底部展成一个具体的圆柱潮气翻卷上来,腐烂于时光中的丝绸,散发着腐臭味儿,肉体和灵魂,宛若孤独的枭,永远隐藏在暗夜深处。     
  在周村诸多经营丝绸生意的商号当中,孟氏家族的〃瑞蚨祥〃名头最大。〃瑞蚨祥〃这个名字和孟氏家族一样带着神秘的印记。〃蚨〃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出门时,母亲将血抹在孩子身上,不管它飞到哪里都能飞回家,飞回母亲的怀抱。〃青蚨〃又代表古代的铜钱,它是人们对金钱最原始的咒语,据说,有人把自己的血液也涂抹在钱币上,希望这些钱币不管流通到哪里,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手中,而更据说,他做到了。当年孟氏为店取名瑞蚨祥,就是希望借〃祥瑞〃的吉祥意味,加上能带来金钱的〃青蚨〃,使得〃瑞蚨祥〃财源旺盛。     
  1868年,瑞蚨祥的少东家孟雒川开始掌管店务。孟雒川当时只有18岁,人虽然很年轻,但颇有心计,这个年轻的天才商人不仅掌管了本房开设的瑞蚨祥绸布店,而且还兼管了孟家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四房共有的庆祥布店和瑞生祥钱庄,只是他更为〃关心〃瑞蚨祥的发展而已,孟雒川在瑞蚨祥中倾注了他所有的智慧,他在秘密的等待着机会,那个沾满母亲血迹的〃蚨〃像无法逃避的咒语,召唤着这个年轻人去干更大的事情。据说为了推动瑞蚨祥的发展,孟雒川经常利用职权之便,不断从庆祥、瑞生祥抽调资金,强行供给瑞蚨祥使用,于是,当他和孟氏家族的矛盾激化后,他手中的瑞蚨祥早已经羽翼丰满。1876年,25岁的孟雒川经过周密计划,投资8万两白银,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始把生意向全国推进,并将业务扩展到皮货、丝绸、土布、洋布等不同档次几十个品种。1896年,孟雒川将周村泉祥总号和瑞蚨祥总号迁往济南估衣市街,周村瑞蚨祥成为分号。从周村走出去的瑞蚨祥迅速征服了京城的达官显贵,并扣开深宫重门,慈禧太后的寿服、袁世凯的〃中华帝国〃皇袍皆经此而做。清末民初,瑞蚨祥已成为北京名气最大的绸布店。     
  瑞蚨祥的东家孟雒川像〃蚨〃一样身负着传奇。据说他最喜欢茉莉花,所以他的书房窗外天井里就种着上百棵茉莉,花开时节,成片的白色花朵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一直飘到村外。孟雒川一辈子都没有忘记买地,他最大的嗜好就是买地。每天晚上,这个疯狂的人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拿出许许多多的地契放在面前看,他把那些地契当成最好的艺术品和人间最好的享受。孟雒川,这位曾经叱诧商海的商业奇才,未曾留下过一张照片,以至于现在我们无缘认识他的真实。但是关于他的传说却一直没有中断,有人说他高大魁梧,有人说他瘦小精悍;有人说他有三个儿子,也有人说他只有两个女儿。这个孟子的后人曾数次到邹城孟子的故居认祖归宗,却都因违背祖训、弃读从商而被拒之门外。     
  但瑞蚨祥最终没落了。除了战争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家族矛盾。孟雒川一家是一个兄弟子侄众多的大家族,自1924年全家迁天津后,其子侄们渐渐不愿受其管束,终日吃喝玩乐,1939年孟洛川病死后,子侄们更加肆无忌惮,竞相从瑞蚨祥支钱经营私产,严重影响了业务经营,使商号日渐衰落。青蚨最终没有让这个家族世代永享富贵荣华,忘记先人血缘的后辈们,像是没有涂抹母亲血液的〃蚨〃,再也飞不回来。     
  周村因丝绸而闻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与苏杭丝绸并美神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村的文明是依附于丝绸这种商品的生产、流通的,没有丝绸,就没有周村。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以〃天上取样人间织〃来形容周村丝绸的精美,但这个十六岁时曾经写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天才诗人显然在美丽透明的丝绸面前笔力渐拙,只能发出那样无奈惊讶的感叹。         
※BOOK。※虹※桥书※吧※  
第9节:回望的目光(9)       
  三、博山古窑部落……午后的寂寞     
  丝绸之外的中国,尚有一样物品让世界侧目,那就是陶瓷。在外国,中国的名字就叫瓷器(china),许多的商人飘洋过海,纵然带去的只是被旅途打碎的瓷片,西方人也兴奋不已,他们在那些破碎的梦里面巩固着对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猜想。而在中国四大瓷都之一的淄博博山,就散落着许多被废弃的窑炉。     
  陶瓷的经营让齐国故地的商业文化更加辉煌。丝绸和陶瓷,在数十个世纪中几乎代表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从这些工序繁复、制作精良的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古老民族智慧而又神秘的想象力。在博山著名的陶瓷琉璃老街西冶街上,耐火砖的建筑铮亮又齐整,两面街铺老旧的门楣,门庭进深的曲幽,无不昭示出山城旧居的古朴雅致。这条老街在整个明、清两代,曾有数条向俄罗斯、满、蒙、高丽、缅甸、印度、南洋运送琉璃料器的商队。     
  现在,我们确知的是,清至民国,西冶街西圩早已是炉棚比邻、烟筒林立、碎熟药遍地,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有大大小小的窑,如料条炉、圆炉、杖子嘴炉、轴子嘴炉、杂货炉、米珠炉等百十多个,形成如〃仁和成〃、〃福祥炉〃、〃新明炉〃多个经营陶瓷的老字号。1935年8月《中国实业》第1卷第八期写道:〃山东博山素为工业区域,玻璃出品尤为著名,大小工厂有三、四百家之多。贫苦劳工赖以生者,约在四、五万人以上。〃      
  我去博山的时候是一个五月的午后,阳光斜打下来,那些散落的窑炉就把影子拉的修长,倒映在古老狭长的巷子里。我在朋友的带领下在巷子里穿行,去看那些被废弃的博山窑。我时常落单。周围的墙壁或者是粗砾的石块搭建而成,或者就直接用烧窑的废胚砌成,这些墙壁的颜色斑黑或瓦红,线条和纹理之间,让人禁不住想到火焰的样子。而不时出现在脚下已沉睡多年的败瓮与残瓷,令我不得不停下匆匆赶路的脚步,细细打量这空荡寂静的巷子,朋友们都走远了,巷子在目光能够企及的地方拐弯,一切都在那里消失。     
  在朋友的指引下,我们穿过杂草,进入了一口废弃的博山圆窑,里面漆黑一片,借着灯光可以看见窑炉的内壁泛着沙红的光,这口曾经烟火不熄了上百年的窑,火光在它的内部仍然以另外的形式燃烧。我抬起头,想要看清楚这黑暗,却发现窑顶有一束光芒从烟囱直射下来,光在半空中被黑暗湮没,于是只有光柱具体而明亮。烟囱的边缘,不规则的石块垒成圆锥的样子,石块的边缘已经被打磨的没有棱角,看上去,像一群鱼光滑的背部。     
  如果说陶是没穿新装的女人,是在旷野里仰望星空的女人,它周身散发着火最元初的形式,神秘、自然;瓷则是盛唐养在深闺,或是锁在皇宫的倾城女子,华丽、寂寞。在淄博的〃中国陶瓷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博山窑烧制的精美釉瓷……〃雨点釉〃。      
  〃雨点釉〃,史书上称作〃油滴〃,因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晶莹的银色斑点而得名。其斑点小如米粒,看上去,就象夜间空中闪闪发光的繁星,曾有〃尺瓶寸盂视为无上之品,茗瓯酒盏叹为不世之珍〃之说。〃雨点釉〃在日本称〃天目釉〃,这种瓷的茶具是日本茶道中的精品。作家刘焕鲁先生的长篇小说《国魅》就写了这种釉瓷的传奇故事,在小说中〃雨点釉〃是失传千年的碎钻瓷,宋代建窑称其谓〃中夜仰观天汉,三更满目星霰〃。当时,日本瓷祖加藤四郎曾在中国学习制造这种瓷质,他带回日本后,才号称〃天目釉〃。自御渥天皇起,为日本皇室所垄断,民间乃至得一瓷片,缀饰在帽子上面,亦堪夸富。     
  博山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在这里居住着平民世界的千年烧制者。我们敲开一户人家锈迹斑斑的大门,想进去看看,一位正在伺弄猫狗的老人抛下手中的活计,热情的张罗我们喝茶,他的杯子不够用,于是我们便见到许多样式的瓷杯被摆上了桌子,那只黑猫跳上窗台的时候,我看到一方落满灰尘的砚台摆在那里,猫的眼睛闪着一帘幽梦,让整个院子更加静谧。据老人介绍说,这院房子本来是博山一个有名的商人的祖业,后来商人在解放前逃到了烟台,这座院子也就衰败了,我看到门楼的飞檐已经部分坍塌,被雨水冲刷的部分留下黑色的痕迹,照壁上面的灰泥也已经脱落,里面的砖缝里长着衰草。只有正房的砖雕和瓦雕精致依然。那瓦的材质相当精细,雕刻的荷花图案花瓣层层叠叠,含苞待放的尚可看清楚叶片上的纹理。老人把我们领到正房西侧,推开一扇门,我们豁然发现,原来又是一个紧闭的四和院落,如此重叠下去,据说,这个大的院落总共有七个这样的小院落套在一起。遥想当年,这个家族该是多么的庞大和繁华。         
◇。◇欢◇迎访◇问◇  
第10节:回望的目光(10)       
  其实,在博山最多的建筑还是和窑与火有关。从材质到建筑风格,无一不让你置身在古窑的部落,随便穿行在某个巷子中,你都可以看见成片的民房是用烧窑之后的废胚加黄泥建筑而成,之前我以为它们多是被烧坏的半成品的陶瓷,后来经解释才知道,那些罐状的物品叫〃笼盆〃。在烧窑的时候,匣钵是烧窑时必不可少的容器,陶坯在经过浇制、水磨、上釉几道工序后,必须要要装进匣钵才能入窑烧制成真正的陶瓷,博山人通常叫成品为〃窑货〃,而匣钵则叫〃笼盆〃。〃笼盆〃使用过一到几次后就不能再用了,因为其材质结实,所以被拿来当建筑的材料。     
  这些用匣钵建造的屋子有一种不对称的美。墙体上的匣钵一般是环形的圆面,有的中间被时光镂空,露出一个黑色的孔,它们被砌在墙壁里,紧紧挨在一起,远远望去,像伤疤,像树木的年轮。当你行走张望时,会发现石头垒成的墙之间忽然有一段陶缸建筑的墙体,它们被竖着砌成墙,巨大的罐体凸出在平面之外,极其富有立体的空间感。有些院墙下半部分用石头、砖头,而墙头用陶罐做成,有的甚至全部用陶片垒砌,那些陶片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扇面的形状一个接一个不规则的连成一大片;房屋的墙壁有些也全是废陶做成,看着很有沧桑感。烟筒、花盆、甚至村外的简易厕所,也都是陶罐、陶片、陶罐而就。这些烟火味道很浓的房子,大都老屋破败,门锁锈蚀。     
  在几乎每一个古窑的窑口,随处都可以看到满地瓷片和笼片,更多的时候是这样子的,窑口散乱的排放着数层匣钵,圆环状的匣钵,有黑色的、灰白的、蜡黄的,有的已经破碎,用手摸上去,粗砾坚硬。当你走过这古风古韵的古窑,当你用双手触摸这古朴陈旧的老墙,当你把目光停留在这白墙黛瓦的古窑上的小四合院,你会不自禁要用心与古窑对话,与历史对话。这些匣钵建筑的博山民居,大片大片散落在街巷两边,它们和古窑上空陈旧的电线把天空分割的四分五裂。在巷子的一头,一个鼓状的匣钵躺在草丛中,我上去用拳头重重的敲击,里面发出沉闷的声音,像是古窑千年的叹息。     
  陶瓷之外的博山还有一样精美的艺术品,那就是琉璃。相传,远在西周时期,奴隶们在炼铜时,发现一种晶莹物体,冷却后脆而坚硬,因其外观光怪陆离,故人们称之〃琉璃〃。明朝万历年间,博山一带已是料炉遍地,盛况空前。到了清代,这里普遍设立专门机构,制作供应宫廷使用的琉璃料器。清朝康熙年间,在北京建造琉璃窑时,曾派人到博山选聘工匠,生产琉璃制品所需要的料条、壶坯,也都由博山供应。     
  博山的琉璃和一个人血脉相连,那就是孙廷铨。孙廷铨,字枚先,号沚亭、灌长氏,博山大街人,明崇祯庚辰进士,清顺治兵部、户部、吏部三部尚书,康熙内秘书院大学士。据记载他是乾隆皇帝的帝师,入参机务多年,曾经在天津卫办过漕务。     
  孙廷铨在康熙三年冬52岁时告病归里,却宾谢客,焚香著书,举凡博山地理沿革、政区设置、武备兵防、物产田赋、山川形胜、民情风俗等,特别是琉璃、陶瓷、煤炭等物产,均写入《颜山杂记》四卷,在这部博山〃百科全书〃里,其中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全面、准确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文献、十七世纪中国的第一部〃琉璃工艺学〃……《琉璃》:〃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琉璃之贵者为青帘。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条,若冰斯冰。纬为幌薄,傅于朱棂。瑞烟徐起,旭日始生。影动几筵,光浮御屏。棲神象玄,以合窈冥。……〃      
  这位博物的杂家甚至还写了《琴谱指法省文》一卷。孙廷铨的家族在明洪武年间从明廷二十四衙门之一的〃内官监〃那里领受了具体管理琉璃制造的差使之后,博山遂有了专供朝廷御用的琉璃作坊。整个明代,孙氏家族都为朝廷制造〃青帘〃琉璃。于是,一个青年登第的琉璃世家出身的士大夫在他的晚年写了一部术语充斥的技术专著,这部书不仅绝非诘屈聱牙、生涩古奥,反倒典雅清奇、质朴流畅。清乾隆十年,杨复吉辑《昭代丛书续集》,将《琉璃》从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中摘取,题《琉璃志》,并题跋叹曰:此孙文定公《颜山物产志》之一也,文法奇崛,酷肖郦善长《水经注》;间作韵语,又似郭景纯《山海经图赞》。         
▲虹桥▲书吧▲。  
第11节:回望的目光(11)       
  在琉璃品中,有一种很特殊,那就是鼻烟壶。据说,满族入主中原以后,为了不忘却他们祖先所征战的塞外,鼻烟壶里面的烟是用产自草原的草原菊炮制而成,当他们闻着草原菊甘香又略微苦涩的味道的时候,就好像又回到了马背。而鼻烟壶因为装饰时的〃内画〃和琉璃雕刻闻名于世。1880年,美国学者波谢尔在北京搜集到一件八卦图案的〃套料〃鼻烟壶,他说:〃所有(琉璃手工艺)的技艺过程,事实上,在西方国家运用吹制、压或按、模制等技艺是在中世纪形成的,是长久以来被知晓的。但是,琢碾,尤其是〃套料〃……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是中国匠师们所创造的最新颖、独特的技法,而且取得了优雅的艺术效果。这些都远远胜过十六世纪欧洲著名的波希米亚的琉璃手工艺匠师们。〃而中国的〃套料〃工艺,正是由博山琉璃匠师们创造的。     
  孙氏家族的〃青帘〃官窑随着改朝换代,随着大明王朝帝王将相的灰飞烟灭,其命运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它所仰仗的王朝贵族从北京逃到江南,最终在缅甸的旷野溃烂,家族万分荣耀的官窑最终窑塌火息。而博山窑里赤背束发的山东大汉们则用他们被窑火烤的通红的双手小心翼翼的护着那一苗火种,延续火的荣光和神秘。当官窑的工匠在窑监的严格监督下,小心翼翼、矫揉造作地临摹出严谨规整、大红大紫的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珍禽异兽、名贵花卉的艳丽图案时,博山窑的匠人们则在烧窑的闲暇用粗糙的手制作他们的艺术品……鱼盘。     
  我们去淄博〃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时候,还没有到开馆的时间,他们破例为我们提前开放,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行在空荡荡的大厅里,看那些陶瓷静静倦卧在淡淡的光线下,闪过一丝幽亮的光芒。在看过诸多大师的作品后,我终于在一个偏厅看见那些生机勃勃的黑白乾坤中透露着鲜明的平民色彩和浓烈的市井生活气息的鱼盘。上百个鱼盘,无论大小、形状,上面都画着鱼。这些鱼盘制造工艺简单,有的连釉色都没上好,上面多是鲤鱼,有红色的双鱼戏水,也有黑色的乌脊翻浪,盆的质地或为白瓷、青瓷,或为碎花瓷,鱼的神态随意而生动,有的鱼形态不合比例,但憨态可鞠,在有的盆的白釉部分,我看到了用粗手黑笔题的字,歪歪扭扭,让整个盆都活泛起来。有一种鱼盘我最喜欢,它的颜色全部是青蓝色的,就像蓝花布的颜色,端庄的站在那里,它拉近了窑工与我的距离,勾起了我心中亲切和熟悉的感情,那些火光中的窑工露着洁白的牙齿,拿着刚绘好的鱼盘,笑容如此灿烂。他们的大脚粗手间爱抚、煅烧的鱼盘在汗水与烈火的洗礼后,天然拙朴,让人想起民间俊俏的女子,梳着刘海,扎着麻花辫子。     
  在火燃烧时不同的纹理以及出窑后陶瓷的裂纹、质地里,博山的窑工们学会了敬畏。据说博山窑的窑主有一个习俗,每年都要祭一次窑神。祭窑神安排在即将熟窑的时刻,烧窑工添最后一口火,祭窑开始,窑主在窑门前摆上酒菜供品,举香、焚纸、叩头、祭窑神,祈求火和土能够完美结合。所谓的窑神,就是舜王。这个传说中先民敬仰的王在世的时候造福百姓,合土烧制成陶器,终被奉为窑神。据说很早以前的某个时候,一家博山窑在即将熟窑的时候突然窑的内栏向前外倾,将有〃倒窑〃发生。这表示出窑的将是一窑废品。窑主得知十分惊慌,马上吩咐家人摆香案祭祀那个先王。于是窑神显灵相助,出窑后,窑主看到匣钵上留下手的印迹,是窑神把前栏扶正,使之化险为夷。后来,他将这一显灵神物供奉在窑神庙里,以示神威。但也有人传说这是一个窑工和窑主开的一个玩笑。     
  不管怎么样,对神和自然的敬畏让博山的窑场在清乾隆五十五年集资兴建了一个大的窑神庙。窑神庙座落在博山城的最东头,座北朝南,占地十余亩,庙的两则横摆石鼓,鼓面相对。门外左右两道石阶。门前陶制影壁,高约五米,宽约四米半,方钻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前后两面都用浮雕陶砖砌成,黄褐色釉面,雕刻技艺精湛。窑神庙里有一副刚劲有力的对联,上联: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下联:食德饮和,佾豆千载拜冕旒。          
※虹※桥※书※吧※BOOK。  
第12节:回望的目光(12)       
  这些在火中把大地烧制成形的窑工,有着男子最动人的魅力,他们雄性的身体在火光中熠熠生辉,在成群精致美丽的瓷器中间,他们的男性魅力张显的更加孔武有力。博山窑工们,把和自己头发有着相同色调的黑色炭火点燃,一代代薪火相传,一代代燃烧涅槃。土与火是最完美的结合,当先民在第一根木头上钻出火光,当第一只食物被火烧的香熟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养育他们的后土,第一只印制着手纹的陶罐就这样被火历练成型。当我们的祖先在烧制出完整而美丽的鹿纹陶盂、鸟形长瓶等一系列红陶和夹沙褐陶时,他们没有想到粗糙纹理的日常用品会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大地给予人的最朴素的艺术品。     
  20世纪初的陶瓷原料加工作坊早已经销声匿迹了,现在博山陶琉大观园是当地最大的经营陶瓷的市场。现代工艺让那些著名的烧制买卖陶瓷的老字号丧失了竞争力,只是不知道那些更加精美的陶瓷,还有多少火和泥土的味道。     
  从博山窑的千年烟火中走出来的时候,午后的阳光依然动人,街上的汽车和行人转瞬即逝,回过头去,那些小巷子依然安静的躺在古窑的周围,这个寂寞的即将在城市的高楼中消亡的古窑部落,对自己的命运依然缄默,依然在继续着沉默如迷的呼吸。     
  四、商号……民间的真实     
  商旅、旌旗、独轮车、马队,似乎还有唱红说书声、铜响声、叫街声、煮锅的咕嘟声,我循着昏暗的光线,寻找曾带给我真实的城市坐标。我时常会有这样的错觉,周村人是否只满足于百年前的那个商埠昙花一现的美丽?神秘的齐国都城周围埋着这样的一个商埠,而周村人对此无动于衷,依然自顾继续着他们的生活,人们彷佛对逝去的事情遗忘的太快了。或许,他们是怕惊动了〃后李春秋殉车马馆〃里那些沉睡了几千年的战马,害怕它们的龙骨再次嘣嘣作响,把大地都踏的战栗。     
  张艺谋的《活着》曾经在周村的大街取景拍摄,它讲述了一个败家子的人生坎坷,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了人性和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华丽的潜台词后面,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败,如同周村商人们的〃商业霸盘〃,当薄晚的西风吹雨到来的时候,最终一败涂地,《大染坊》里的陈寿亭,也只能喝下苦酒,喷血含恨而亡。号称东方第一商人的孟氏家族的茶庄……〃泉祥茶庄〃如今如其他店铺一样,安静在大街和其他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