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课堂:军阀总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名: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作者:温菲菲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温菲菲,女,祖籍河北邢台人,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媒体人,前后发表社会新闻和文化领域的专访、评论等稿件百余篇。近来专注于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早期历史资料的阅读和相关写作。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的笔法,结合历史大事件讲述了多位北洋时代的“军阀+总统”的有趣故事。
北洋时期战乱连连,民众堪言。可是在史学界,那却是基本顺着“辛亥革命”理念行进着的时代。只是它太年幼,走路不稳甚而屡次跌倒而已。那么呈现这一承继革命理念,又不时踉踉跄跄乃至跌倒的历史原因何在?。buuyu。
本书独辟蹊径,从大众容易接受的角度,选取了当时的各派势力的领头人——著名的8个军阀:徐世昌、袁世凯、吴佩孚、张作霖、曹锟、段祺瑞、冯国璋、黎元洪(也分别做过总统或者一方一时的老大)的故事,生动有趣地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书摘正文
一“总统诗人”徐世昌
徐世昌是北洋时代为数不多的文人出身的总统。他在任期间,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有意思的是,他从来没有主动想当总统,而是在各方势力角逐不下的情况下当上总统的。
他是袁世凯的至交好友、贴身智囊团成员,他的一生中帮过袁世凯无数次,甚至袁世凯能当上大总统,也是拜徐世昌的大力支持。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徐世昌毅然与之决裂,并到处发表反袁声明,联合各方势力抵制复辟;袁世凯弥留之际,他又从袁最大的敌对势力变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不仅多次看望、照料他,还答应帮他料理后事——徐世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只有了解了他的一生之后,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大概的判断: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文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但不贪恋权位的政治家,一个贴心的不离不弃的好朋友。
第2节:
随母长大,家教甚严
19世纪中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前后两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同时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中国结束了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不少仁人志士也开始放眼看世界,国外先进的思想、技术也得以传入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久,两广地区暴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起义大军由南向北,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土地,同时也受到了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
徐世昌的祖辈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关于徐世昌的出生地,历来有两个说法,一种认为他出生于河南卫辉府城内,另一说法认为他出生于天津,而在徐世昌所修《天津徐氏家谱》中则写到徐家“自浙江鄞县西南乡绕湖桥崇祯年间北来”。徐世昌的高祖徐诚曾经在河南安阳担任知县,葬于河南汲县,三世祖徐学渊因为入赘到天津一户张姓人的家中,自此自立门户,这也是后来徐世昌迁到天津居住的源头。因此,关于徐世昌的籍贯,历来有浙江、河南、天津三个说法。
徐世昌出生在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宦之家,从他的高祖徐诚开始,徐家人就世代为官,如果放到今天,徐世昌算得上是一个“高干子弟”了。徐诚有两个弟弟,二弟徐孙森,在康熙年间被派往山东长清县当知县,在当地颇有政绩;三弟徐学渊,入赘到天津的一户张姓人家当中,从此定居在天津。徐世昌晚年寓居在天津,与他的三世祖定居天津是有一定关系的。
到了徐世昌的祖父徐思穆,担任的官职就更为显赫了。在徐世昌的高祖一辈,最高官职还不过是一县之长——知县,而到了徐思穆,就成了直隶州的知州(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市长),并且被“赏戴花翎”。花翎是清朝贵族的冠饰,武职五品以上有重大军功的人才有可能被皇帝赏戴。有人统计过,从乾隆年间到清朝灭亡,被赏赐三眼花翎(花翎中的最高等级)的人只有福康安、李鸿章、傅恒、徐桐等七个人,被赏赐双眼花翎的人也只有二十人,可见花翎的尊贵与荣耀。
咸丰三年(1853年),徐思穆正随督师大臣讷尔经额在河南怀庆一代(今沁阳、武陟附近)办理粮台事宜(粮台是清朝军队行军时沿途设置的军粮供给机构),太平军转眼攻破郑州,到了黄河南岸。眼看太平军就要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徐思穆奉命率军进行抵抗。太平军想要过河,徐思穆就带兵用木筏渡黄河与太平军交战,筏子行到河中央的时候,太平军在对岸开炮,打得清军无法上前,正在清军踌躇不前之际,徐思穆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徐嘉贤站了出来,主动要求带兵出击。在击退太平军之后,他又单枪匹马潜入敌军营地探取情报。年纪轻轻却英勇果敢,徐嘉贤得到了讷尔经额的赏识,他的事迹也很快在当地传开。这个年轻有为的徐嘉贤,就是徐世昌的父亲。
提到徐世昌的父亲,就不能不提他的母亲刘氏。徐刘氏是徐嘉贤的继夫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刘大櫆,是轰动一时的桐城派代表人物,刘氏自小耳濡目染,温柔贤淑,深明大义。可以说,如果没有刘氏的教育,也就没有后来的诗人大总统徐世昌。
咸丰五年九月十三日(1855年10月23日),徐世昌诞生。当时,他的祖父母都已经不在人世,而高祖母朱太夫人仍在世,徐世昌的诞生,使这个家庭沉浸在五世同堂的喜庆氛围当中。朱太夫人喜上眉梢,给他取了乳名叫增福,意在他的降生为徐家增添福气。
第3节:
然而,“增福”不但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福气,他的降临反而使这个家庭一下子由盛而衰。徐世昌出生后第六年,刚过二十五岁的徐嘉贤突然患病,不治身亡,只留下徐世昌、徐世光两兄弟,徐世昌这个所谓的“高干子弟”还没来得及享受父辈祖辈给自己留下来的荣华富贵,就一下子从名门望族变成了孤儿寡母。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如果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她就有可能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夫人变成任人欺凌的寡妇。幸运的是,徐夫人至少有两个儿子“撑腰”,这让她或多或少能得到乡邻们的尊重。
虽然是大家闺秀出身,徐夫人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打倒。在那个年代,但凡读过书的女人,身上都散发着坚忍不屈的品质。徐嘉贤亡故后,徐夫人独自一人为徐世昌、徐世光两兄弟撑起了一片天,这种坚忍不屈不仅支撑着她把两兄弟带大,还给了她把两兄弟培养成人中之龙的信念。
刚开始,凭借深厚的家底,徐夫人尚可负担两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后来,家里的钱物越来越少,徐夫人就开始做针线活,换来的钱一部分补贴家用,另外一大部分留给两兄弟上学用。
如果徐夫人仅仅是做针线活供两个孩子读书,那么她也没有资格成为后来的大总统的母亲。为了让两个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宁可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请最德高望重的先生。每当两个孩子要去上学的时候,徐夫人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认真学习。两个孩子放学回到家,她也要屡次叮嘱他们温习史书。有时候,为了陪他们读书,徐夫人也常熬到半夜,实在熬不住了,竟手托额头睡在桌旁。如果她看到兄弟俩学业进步,就会非常高兴,不过,如果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懈怠,产生厌学的心理,她也会亲自送二人到私塾,并嘱咐先生对两兄弟再严厉些。可以说,徐夫人在两个孩子学业上所下的苦功,一点不比两兄弟少。
在对两兄弟品德的教育上,徐夫人也毫不懈怠。她不仅经常对兄弟二人讲述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树立他们重振家业的理想,教育他们尊师重道,还在细节上对两人严格要求。徐世昌后来回忆到,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经常饿肚子,看到桌上放着三份食物,就想把其中两份全吃掉。徐母认为他不够忍让,为了改掉他的毛病,宁可把三份食物都扔掉,母子三人饿肚子,也不会对徐世昌有丝毫的纵容。
待到徐世昌年龄渐大,交往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对于交友,徐母也非常慎重。徐世昌每交一个朋友,徐母都会让他把朋友带到家里来吃饭,顺便观察此人的品性是否端正,谈吐是否得体。如果是品行端良的人,徐母就会热情款待,如果不是,徐母则严厉地要求儿子断绝与其来往。徐世昌成人后,身边的朋友多为当地名人雅士,后来又能与袁世凯结为兄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他的母亲。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4节:
经过几年的私塾学习,徐世昌也逐渐成长为一个聪敏好学、品学兼优的优秀少年。但是,随着徐家两兄弟的逐渐长大,徐家的家境也一日不如一日。这一天,鄢陵县的知县、徐世昌的叔曾祖徐士醇派人找到徐夫人,再次提出要把他们母子三人接到鄢陵的事。徐士醇见他们孤儿寡母生活艰难,一直想向他们伸出援手,但徐夫人却再次拒绝了。她推辞道:万万不可,我们家经历了极盛而衰,如果现在接受别人的接济,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的日子,将会碌碌无为,那我们徐家就再也没有复兴的一天了。听了这话,徐士醇再也不多说,只是感叹“汝苦心持家教子,异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为了继续供徐世昌兄弟读书,徐夫人开始变卖自己的珠宝首饰,直到家中已再无可变卖的器物。1868年,徐家的生活已经贫困不堪。这一年,河南卫辉府下了一场大雨,这场雨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徐家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房顶不断漏雨,书房的墙壁出现了坍塌,无奈之下,徐世昌只好停止读书,文献记载他“辍读累月”。几年之后,徐世昌已经长到十七岁,已经有能力分担母亲的负担了。1871年,为了继续自己的学业,他到表叔陈仲英家设馆,一边给低年级的学生当家教赚钱,一边自学。以后的几年,徐世昌先后到沁阳、太康、淮宁等地游历,一边广交文人雅士、贤师益友,一边教书授课,补贴家用。慢慢地,徐家的生活也就稍稍宽裕了。◇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儿时困苦的家境,母亲的严格教育,不仅让徐世昌兄弟两人继承了徐母坚忍、进取的品质,更成就了他们出众的才华。能够赚到一些银两之后,徐世昌便带着弟弟到处游学,尽自己所能照顾弟弟。后来,两人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双双中举,一时间传为佳话。
结盟袁世凯
徐世昌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童年拮据的生活,使他必须寒窗苦读,从而造就了他中庸内敛的性格;袁世凯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呼朋唤友,性格慷慨任侠。两人性格迥异、出身不同,他们的不期而遇,不仅改变了各自的人生,也对清末民初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光绪八年(1882年)年底,河南开封在几场北风席卷之后进入了深冬,天地间一片肃杀。腊月初八这天,本该清净的小纸坊街上却忽然热闹起来。这条街上居住的多是普通人家,而今天却突然来了很多衣着体面的人物,他们都是来向徐家兄弟道贺的。这一天是徐老夫人的寿辰,同时也是徐家庆祝两兄弟同榜中举设宴款待的日子。徐老夫人在院里乐得满面春风,对她而言,两个儿子的中举远比自己的寿辰更让她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她多年的劳累没有白费,徐家终于实现了光耀门庭的夙愿。
这年6月,徐世昌和徐世光一起到顺天府应试,随后两人双双中举,“公中一百五十四名,弟世光中七十五名太夫人甚喜”。
徐家兄弟同榜中举的消息很快在乡里传开,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祝贺。在人群中,有一个二十五岁上下的年轻人格外出众,他就是袁世凯。此时袁世凯已经参军多年,昔日的纨绔子弟早已变成训练有素的官兵,他的到来,让徐世光感到十分光彩。这个时候,袁、徐二人已经是多年的好友,他们的相识,要追溯到三年前。
光绪四年(1878年),袁世凯在河南陈州闲居,创立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专门以文会友,一时间文人雅士云集。第二年(1879年),徐世昌应邀到淮宁县(今河南淮阳,属陈州管辖)担任文职。陈州袁端敏公祠有一个园子,闲暇时候,徐世昌到这里游园,恰逢袁世凯在园中读书。看到徐世昌相貌堂堂,袁世凯觉得此人一定不俗,便殷切地前去攀谈。袁世凯见对方谈吐不凡,而徐世昌也觉得袁世凯见识广博,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正如历史记载:
第5节:
“郡城袁端敏公祠有园,暇往游,适袁世凯慰廷读书园中,见公状貌伟岸,殷勤按晤,纵谈当时之务,惊以为奇,因委心纳交。”
徐世昌早年穷困,险些因凑不足盘缠而无法参加科举。袁世凯见状,多次资助徐世昌。光绪八年(1882年)科考之前,袁世凯送徐世昌百两银子,这才解了徐家的燃眉之急。有人说徐、袁二人的结盟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实际上,他们的互帮互助早已开始。
徐世昌中举后又参加了两次科考,一次未中,第二次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而弟弟徐世光未中。巧的是,在1882年参加科考之前,徐世昌因为担心落榜,曾到京城前门外的一家庙中求签,签上写有“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似乎恰与弟弟科举名次比哥哥靠前,但最终是哥哥把徐家发扬光大相吻合。在这期间,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来往日渐频繁,而此时的袁世凯仕途并不得意。 ̄米 ̄花 ̄书 ̄库 ̄ ;www。7mihua。com
徐世昌自被授翰林院编修之后,在京闲居九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7月,李鸿章率军抵达平壤,然而,由于军队实力悬殊,清军大败。朝廷上下产生了以李鸿藻、荣禄为主的反对李鸿章的声音。徐世昌一直密切关注时局,甲午战争爆发后,救国心切的徐世昌开始联合各方力量,进行了弹劾李鸿章,支持张之洞、奕䜣的一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徐世昌曾多次与袁世凯商讨时局,他隐约感到袁世凯或许能担当起拯救清政府的重任,于是时不时向朝廷推荐袁世凯。这一年,袁世凯从朝鲜归国,不久就被派到天津督练新军,而他之所以能以“拔贡生”的身份被朝廷派到天津督练新军,除了他在朝鲜立下的战功卓越之外,徐世昌也功不可没。
而徐世昌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在放弃五品翰林之位投靠袁世凯之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刚刚在朝鲜立下战功的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的位置,奉旨到天津小站扩练“定武军”,更名“新建陆军”。这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次尝试以西方模式训练军队,小站也因此成了清末第一支近代化编练军队的诞生地,袁世凯早起的盟友也多是在天津小站汇集。
小站位于天津东南七十里,远离城区,周边都是荒蛮之地,人迹罕至,鲜有人知。袁世凯来到小站之后,广募新兵,聘用德国教官,全部采用西方新式武器,参考西方军队编制和操练方法,很快就建立起一支有别于清廷军队的武装力量。这时候,徐世昌在朝中如鱼得水,而袁世凯却抱着绝对的信心,以一纸奏疏把徐世昌调到天津来。
1897年夏天,头戴五品顶戴、身穿藏青朝服的徐世昌在北洋新军官兵的簇拥下来到袁世凯面前,这两个兄弟已经好久不见,袁世凯顾不上寒暄,直接把徐世昌拉进厅内讲起了他对新建陆军的规划。袁世凯神采奕奕地向徐世昌展示自己这两年来的成绩,并和他交流关于兵种设置、训练方法、征兵标准、机构设置、军制改革等方面的想法,此时距离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年,看着操场上训练有素的士兵们,两个正当年的男人仿佛看到了清朝的希望。
袁世凯邀请徐世昌加入,起初徐世昌还有些犹豫,但看了小站训练出的精英部队之后,徐世昌果断放弃了在朝中的五品翰林身份,一心一意地投靠到袁世凯麾下,徐、袁二人正式结盟。
第6节:
1897年秋,徐世昌应张之洞之邀请到武昌,先后参观了很多近现代工厂、武备学堂及名胜古迹,大概受到袁世凯的影响,每每与人交谈,总要提及军队改革的问题。年底,张之洞想挽留徐世昌,但徐世昌义无反顾地返回北方,选择在小站和袁世凯一起实现他们的梦想。
徐、袁二人不仅性格互补,在治理军队的才能上也非常合拍。袁世凯偏武,负责统管军队操练,徐世昌则偏文,充当类似军师的角色,“每日治牍外,阅各种操法,演试各种新炮,考校各学堂,仍乘间看书,研求戎略”。
徐世昌到小站后不久,袁世凯因为滥杀无辜及克扣军饷被告发,荣禄和陈奎龙奉旨前来查办。如果袁世凯这时被朝廷撤职,那么他今后的宏图伟略就再也无法施展了。幸亏徐世昌及时出现,在陈奎龙和荣禄之间巧妙周旋,才使袁世凯化解了这场危机。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徐、袁二人结盟并不是徐世昌投靠袁世凯,而是两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徐世昌通过袁世凯得到了提拔,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袁世凯也因为有了徐世昌,才避免了很多麻烦,袁对徐一直心存感激,以至于袁在企图称帝复辟时,还一度想得到徐世昌的支持。
助袁叛光绪,巧治东三省
1895年春夏交替之际,康有为的一封《上皇帝万言书》在京城上层官僚之间传得沸沸扬扬。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中国的战败以及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上下沉醉在大国美梦中的人们惊醒。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一些有志之士得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思想和技术,这使他们产生了求变图强的愿望。在这些有识之士当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对内的改革,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实业、改革军事教育、改变社会风气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在维新派看来,中华大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非变不可的时候,必须采取行动效法西方,才能救亡图存。
这段时间,袁世凯从朝鲜战场归国不久,在北京闲居,之后被任命为督办军务处行走,而徐世昌已经在朝中担任翰林编修这个闲职多年,对康有为的上书行为自然十分关切。
康有为的万言书很快在同僚之间传开了,他对时局分析透彻,言辞恳切,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这封备受关注的奏折却三次被督察等部门拒绝上呈,怎么也递不到皇帝面前。徐、袁二人对康有为的魄力和胆识十分钦佩,帮助康有为通过督办政务处第四次上呈奏书,结果仍旧失败了,不过,通过这次交流,徐、袁二人对康有为的认同感更深了一步。
尽管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猜测,徐、袁二人在看了康有为的《上光绪皇帝万言书》之后倍受鼓舞,他们仿佛看到了挽救清朝的希望,以至当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时,徐、袁二人不仅加入以示支持,还为其四处筹款募捐。
第7节:
然而,募捐归募捐,徐世昌始终认为变法这件事不靠谱。他在朝中九年,深知帝、后矛盾之深,朝廷利益纷争之复杂。光绪势单力薄,以一个光杆皇帝和几个意气书生之力,怎能对抗羽翼丰满、党朋众多的慈禧太后?他认为康有为等人的努力不过是“画人以回天,无可望矣”,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激情,也劝说袁世凯不要轻易表明立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采纳维新派的建议变法图强,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最终在慈禧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有人认为,在这其中,袁世凯的叛变是光绪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袁世凯背后,徐世昌这个军师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前后,慈禧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在是年10月与光绪同去天津阅兵时将其废除。当时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主持练兵,光绪希望得到袁世凯的帮助,曾多次派亲信前去游说。袁世凯正值盛年,意气风发,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新的尝试,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欺凌的命运。他表面答应光绪,在变法当天出兵支持,也曾书信给徐世昌,称“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清朝已经到了即将灭亡的时候,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了。
9月14日,光绪召见袁世凯,徐世昌陪同一起回京。18日夜里,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再次劝说袁世凯勤王护驾,袁世凯满口答应。第二天,徐世昌为了探听虚实,亲自到康有为寓所,“相与痛哭以感动之”。9月20日,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这一次,袁世凯似乎已经站在了光绪一边,他言辞恳切地分析了维新派存在的诸多问题,向皇帝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袁世凯本身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自己本身有意报国,如果没有徐世昌的点拨,袁恐怕也会和康有为、谭嗣同一样丢掉官位甚至性命。徐世昌只比袁世凯大四岁,但比起袁世凯来,他的城府似乎深很多。
尽管徐世昌也深受维新派鼓舞,但他仍能冷静、理性地为袁世凯分析当前的局势:慈禧太后党羽众多,深谙政治斗争之术,未等光绪下诏,京城外肯定早有重兵临城;光绪和康有为即使再有救国热情,也不过是几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书生,和慈禧对抗,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你我在朝中多年,最终的使命是什么?就是救清朝于将亡,救百姓于水火。一旦投靠了光绪阵营,很可能理想没有实现,就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徐世昌的劝说下,袁世凯动摇了。当晚,袁世凯奉光绪密旨出宫时恰好撞见荣禄,向荣禄全盘托出事情,9月21日,光绪被软禁,持续了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就此结束了,而袁世凯则得到了受慈禧重用的机会。
袁世凯得到重用,徐世昌的仕途就更加平坦了。不久,徐、袁二人因平定了山东的“匪乱”,促使清廷和德国议和,立下了不小的功绩,袁世凯授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徐世昌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接近慈禧的机会。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众人的推举,1906年,徐世昌终于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被朝廷派往东北治理三省之乱。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和蓬勃地,历来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清政府为了抵御沙俄的入侵,维护“龙兴之地”的地位,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以军、政一体的模式对东北地区实行封锁统治,这样一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北地区的资源得以保存,但却极大地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清朝初年,大量汉人从东北逃亡,耕地荒废,“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
19世纪末,来自沿海的列强入侵令清政府应接不暇,沙俄趁机侵略东北,与清廷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使东北丢失了一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也趁火打劫,占领了辽东半岛等地,大量城镇成了边疆防御的城堡,人烟稀少,没有商业中心,只有“鸦片是历年进口的大宗货物”。
第8节:
1906年9月,朝廷以查办“目的事件”为由派徐世昌前往东三省,实际上是命其对东北三省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徐世昌一行在东北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终于在当年12月初返京,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数十万字的报告,针对东北现存问题提出了非常翔实的解决方案。第二年三月初八,徐即以东三省总督、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东三省。这一次,他终于从袁世凯的背后走出来,成了幕前的一把手。
基于对东三省的了解,徐世昌到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政治体制、大规模收权。他收回三省将军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在各省设行省公署,各设总督一人统管行政事务,而三省将军府的事务则全部收归三省总督之下,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之后,徐世昌基本上已经成为东三省之王,拥有统领东三省的最高权力。
实际上,在徐世昌前往东北之前,他和袁世凯已经感到北洋集团与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后来袁世凯被罢免回老家疗养,由于徐获得了东北三省统治权,为北洋势力的向北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才使得北洋势力未被消灭。
徐世昌对东三省的吏治进行了整顿。他在任期间,不拘一格聘用人才,促进了大量外地人才的涌入;整顿官场风气,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上任几个月间查处数十件贪案,上百贪官被革职查办,一时间东北风气纯明,徐的雷厉风行也誉满天下。
徐世昌接手东三省时,东三省财政均处于赤字境地,几近破产。他上任后,整理财政,设立银行,鼓励实业,引进外资,不到一年就把东三省的财政烂摊子收拾妥当。在徐世昌的努力下,几年内,东三省官办银行在国内开设分号七十余家,商办银行开设十数家,促使中国成为最早加入世界银行组织的国家之一。
徐世昌在东三省的功绩是全方位的,他主张广开商埠,鼓励外贸互市,鼓励发展农业、实业,兴办近代教育,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巡警制度,并在主权问题上对日、韩、俄保持强硬态度,暂时性地保护了我国领土的完整。在东北,徐世昌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也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才使他日后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变得顺理成章。
时局扑朔,两次引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重病而故,第二天,与光绪“敌对”了半生的慈禧太后也随之离世,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一下子落到了溥仪的身上。溥仪继位之后,他的父亲载沣登上“摄政王”之位。载沣向来反对袁世凯,尤其维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