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人天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稍A礁鼍汕槿诵牧橄嗤ǎ谷簧衿娴嘏ぷ司置妗K尉霉ゲ幌拢炊灰尚莞缭诟吡汉臃鳎呃0埽翁谠谕醭卸鞯谋;は虑懒艘黄ヂ砍堤幼撸潜肺薇取
南京一役,在宋被称为高梁河之战,使得韩德让自此声誉鹊起,正式超越其父韩匡嗣,进入辽国中央最高决策层。
高梁河之战,对辽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数十年来辽国在后周、宋的攻击之下,只有招架之力,并无还手之功。而这一战,则成为辽国反败为胜,由弱转强的关键转折点,令整个辽国的军心民心为之振奋。
但此时,辽景宗耶律贤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政事基本都交与萧绰。可以说这一战,实是由萧绰全权指挥,也不为过。
高梁河之战后第三年,即乾亨四年九月(982),辽景宗耶律贤巡幸云州,猎于祥古山,崩于行宫。遗诏令:“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就这样,辽国的统治权,正式完全交于萧绰。
虽然在此之前,萧绰已经执行行政事务十几年了,但是行政权不代表所有权,萧绰代表耶律贤发号施令人家可能听话,但是萧绰自己出来说话未必就这么灵。辽国的皇权交接一向不规范,连成年的皇帝都有可能夜半丢了脑袋,更何况才不过十二岁的小皇帝耶律隆绪。当年那么厉害的述律太后,也要站在儿子的背后发号施令。她推第一个候选皇帝耶律德光,人家可以卖账,推第二个耶律李胡时却狼狈收场。
全盘接手朝政的萧绰从皇后成为太后,立刻召见了景宗临死前的顾命之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忐忑不安地垂泪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这两位都不是外人,韩德让是萧绰的旧情人,耶律斜轸是萧绰的侄女婿,既是至亲又是心腹,在他们面前垂泪很能引起他们的同仇敌忾之心,果然这两位立马表示忠心:“但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萧绰还有一重加强措施,辽圣宗即位后不久,在萧绰主持下,小皇帝耶律隆绪与耶律斜轸进行了交换弓矢鞍马的仪式,这种仪式金庸曾经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写到过,蒙古人叫“结安答”,从此两人成为患难与共的兄弟。
对于韩德让,萧绰是另一种做法。据史料载,耶律贤死后,萧绰就跟韩德让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你我曾有婚姻之约,今愿偕前盟,我儿即你儿,望辅佐之。”
韩德让当然尽心尽力。事实上,两人旧情未断,韩德让又没有儿子,耶律隆绪从小就由他执教,在萧绰有意无意的培养促成下,两人建立起犹如父子般的情谊来。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5)
韩德让当然会尽心尽力地辅佐,这一边护送着景宗灵柩回京,一边扶保圣宗登基。然而此时情况的确不太妙,不但诸王蠢蠢欲动,还有二百部族各拥武力,企图借着孤儿寡母执政无力,要回到原来契丹八部轮流坐庄的历史中去。
内外交困,宋太宗赵光义听说辽国皇帝新丧,剩下孤儿寡母,立刻觉得机会来了。赵光义是见过孤儿寡母执政的局面的,一次是后周柴世宗去世,剩下符太后和小皇帝,全无主张,宋太祖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变,轻易地取了江山。另一次是宋太祖去世,皇后宋氏连忙派人宣召皇子赵德昭继位,不料赵光义早已经登上金殿,宋皇后也只得大哭一场认命。
所以对于赵光义来说,孤儿寡母当国的所有概念,就是符太后、宋皇后这一类后宫女主,柔弱而无主见,江山落到她们的手中,等于是白送给人一样。他带着这种观念,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而这种偏见,却是致命的。
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从后周到北宋,一共有四次机会可以成功。似乎是天意的捉弄,命运的嘲讽,这四次机会,都是在南方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一些意外的因素,而使得北伐大业,终成泡影。
第一次后周柴荣连夺三州,却在中途染病不起。第二次是宋太祖赵匡胤夺了江山,却采取赵普的先南后北主张,使得辽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等到宋太祖统一南方,欲要挥师北上之时,却已经是重病不起了,北伐大业,终于搁置。第三次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挥师北上之时,辽国已经从这两次的机会中得到了喘息,辽景宗推行汉化,国力得到了恢复。而赵光义在南京城下受了伏击之后,军队实力仍在,只要能够重整旗鼓,未必不能不一举收复幽云各州,但赵光义却因为疑心众将有拥立赵德昭为帝之心,匆匆结束北伐,回师整理内务去了,这又使辽国得到喘息的机会。而等到赵光义终于在几年以后再次发动北伐之时,由于自己统率失误,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一次的惨败,不但令北宋的军事力量大受打击,十余年内无法恢复,而且失去了名将潘美和杨业。
潘杨案传说了几百年,然而真正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不是野史传说中的潘美,也不是正史记载中的小人王侁,而正是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因为曹彬、潘美是赵匡胤在世时所用的大将,赵光义在出征之前,采用了监军制度,并且规定了行军计划。不料曹彬所部,一路冒进,以致中了耶律休哥埋伏,使得三军会师幽州成了泡影。而潘美所部也因此被迫撤退,不料监军王侁贪功嫉妒,和副将刘文裕强逼北汉降将杨业再去攻打寰州。杨业遭人嫉妒是实,却轮不到潘美。潘美是开国第二大将,功劳仅次于曹彬,北宋一统各国,有一半土地是他打下的,另一半是曹彬打下的。杨业本是降将,归附未久,在北宋所经历的最大战役也不过是在云州对辽人打了一场小小伏击战,两人地位功劳天差地远,说白了,开国元勋会嫉妒被灭国的只打过边境骚扰战的降将吗?
嫉妒杨业的另有其人,就是监军王侁。他原是田仁朗的部下,在与西夏交战时期,曾密奏皇帝,说主将田仁朗平日荒废军政。宋太宗大怒,令王侁代统军队,将西夏王李继迁杀得大败逃入辽境,深得太宗信任。此时再征辽国,便派了他为监军。王侁在军中资历浅,虽然能拿着监军身份压人,但总是底气不足,不敢对那些老资格怎么样,只能欺负杨业这样的降将。潘美作为主帅,当然知道王侁在挤兑杨业。只因为王侁的背后,站的是当今皇帝。而王侁却是以诬陷主帅而起家,他也不愿意自己成为第二个田仁朗,于是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杨业出战前,他和主帅潘美做了约定,请主帅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潘美依约驻军陈家谷等候,不料王侁想率军去抢功,又怕潘美反对,便自己率军出谷。此时却传来杨业战败的消息,王侁得知耶律斜轸大军将到,慌忙率军撤退。潘美率军正追赶王侁,结果被他撤退的兵马一冲击,整个军队阵脚大乱,无法抵抗将至的辽军,为防全军覆没,只得先撤军回代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6)
杨业力战数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却被耶律斜轸大军追来,只得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此时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雍熙之败,败在宋太宗用人之道上,疑心牵制,令将帅不能作主。曹彬性格稳重,他的军队却是一路贪功冒进。潘美性格暴躁,明知杨业无辜,却受制于监军不能相救。两人这一战中的行事,都与平生性情大大相违,实是有受制于人之嫌。
宋太宗自己心中有数,咎在自己,所以他重重处分了曹彬、潘美军中的监军、副将,却只将曹彬、潘美两人略作降级,次年就恢复原职。但潘美受此打击,不久就病死了。
历史将在这里摇头或者微笑,谁能想得到宋太宗的两次北伐,却只是成就了萧绰的英名。这两次大战,宋再无北伐之力,而辽国却开始反守为攻,由弱转强。
宋失去了四次机会,此后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由此两国相峙,始终不能统一,也因此造成了后来金、元相相继入侵,汉家天下就此转变,历史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而此时,在辽国国内,萧绰和韩德让一边大力推行汉化,削弱部族势力,稳固皇权。一边又抬出契丹原古的再生仪、柴册仪等,一再举行宗教仪式,让百姓认为萧太后的执政乃是神权天授。
当年契丹八部轮流为主时,每个部落长成为盟主前,都要举行祭天仪式,以柴堆积成三层的殿和坛,再在上面放百尺龙纹的毡子,然后在殿后设再生室。皇帝入再生室,行再生仪,八部前引后扈,皇帝再于柴殿上参拜太阳,诸王与大臣们在柴堆下参拜,然后皇帝对着太阳起誓接受皇位,诸部落长、宗亲王室和南北大臣对皇帝起誓效忠。这种仪式从契丹建立部落联盟制度起,自唐朝至此时已经将近二十世。那一日,萧绰穿着大红镶金的衮服,皇后冠上的金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她站在高高的柴殿上,举起双手,全身被绚丽夺目的阳光笼罩着。她的身上,也发出太阳一般的光芒,像是从太阳中走出来的神祗。那一刻参拜的群臣相信,太后是上天派下来执掌大辽的。所有的部落长和王室宗亲、文武大臣,对着太阳神,对着长生天,发下了效忠的誓言。
通过战争胜利、宗教仪式和政治改革,在韩德让的辅助策划之下,萧绰在辽国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两人的感情也到了十分圆满的地步。
有人说两个人的相处,开始时的模式会维持终生。对萧绰来说,在她初识韩德让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而韩德让已经是一个成熟而阅历丰富的成年男子,而且文武双全,似乎无所不知。虽然此后两人分开,萧绰在不断进步,由皇后而执政而太后,但是显见韩德让也没有落后,从南京之战到后来的辅政策划,他足智多谋,为萧绰的执政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在萧绰和韩德让的相处中,她并不仅仅将他视为臣下和情人,而是将他视为自己的丈夫。她不但爱他、也敬重他,她和韩德让同进同出,同饮同寝,而且两人同坐议事,同受臣下参拜,甚至接见外国使臣,也是两人同坐,而皇帝耶律隆绪反而要坐在两人下首。
萧绰不但自己视韩德让如此,也要自己的儿子和臣下们一起尊重于他。圣宗耶律隆绪和诸亲王要前去向韩德让请安,甚至要在离他府门一段距离时就得下辇步行。皇帝对韩德让一直执对父亲的礼节,韩德让生病要亲自侍候等。
纵观整个辽朝始终,韩德让的官职晋升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从开始的南院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然后加司空,封楚王,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赐兴化功臣,加守太保,兼政事令,兼北院枢密使,拜大丞相,进为齐王,总二枢府事。在辽国,因为民族性质分为南北二府,北院枢密使由契丹人出任,南院枢密使由汉人出任。韩德让身兼南北,则是辽国百年来唯一的一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7)
萧绰犹不满足,更是在小皇帝面前的君臣这一名份也欲去掉。于是赐韩德让皇族姓氏耶律,赐名隆运,封晋王,隶属季父房,圣宗从此得称韩德让为亲叔叔了。韩德让像辽国历代皇帝和摄政太后一样,拥有自己私人的斡鲁朵(宫帐)、属城,万人卫队,直如辽国的太上皇。史载:“德让无子,初以圣宗子耶律宗业为嗣;又无子,以魏王贴不(宗范)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鲁斡为嗣。”因为韩德让无子,于是规定皇室每一代都贡献一个亲王作为韩德让的后嗣,看来是一直延续到辽末代的天祚帝时,这一制度仍在实行中。
两人甚至举行了实际上的婚礼仪式,早在圣宗统和六年(988年),即辽景宗去世后的第六年,萧绰一反从前在皇宫中宴请皇亲众臣的惯例,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并且对众人厚加赏赍,并“命众臣分朋双陆32以尽欢”。后人指出,这就是萧太后改嫁韩德让的喜宴。
萧太后至此,事事称心如意,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没有令人百分之百满意的事,这完美中的遗憾,就来自萧太后的两个姐姐,嫁给了赵王喜隐的二姐和嫁给齐王罨撒葛的大姐萧胡辇。
而这个悲剧,早在她的父亲萧思温当年把三姐妹嫁给辽国三支亲王时,就已经埋下了。虽然这样一来,萧思温的政治婚姻总有一样会押中宝,但是却也让三姐妹跟着各自的丈夫,相互成了政治上的死敌。
先说萧家二姐,她嫁给赵王喜隐为妃,而喜隐早在景宗时数次谋逆。第一次萧绰看在姐妹情份上放过了,只是小惩一番;第二次又造反,于是将其囚禁了;第三次再造反,当时正值景宗末年,危机四伏之际,萧绰不能再留祸患,终将喜隐处死。然而被爱情冲昏了头的萧家二姐,已经完全站到丈夫这一立场,因此对妹妹怀恨在心,借着以姐妹之情举行家宴之时,打算将萧绰毒死。不料计划失败,萧绰终于下令处死二姐。
大姐萧胡辇跟萧绰,倒是并没有出现像二姐那样的政治敌对。在父亲的安排下,萧胡辇嫁给了穆宗的弟弟太平王罨撒葛,景宗继位之后,为了稳住局势,封罨撒葛为齐王,又封为皇太叔。但是罨撒葛不久就去世了,新寡的萧胡辇被封为皇太妃。也许是罨撒葛年纪已老,再加上这段婚姻生活比较短暂,这一段政治对立没有波及到萧胡辇和萧绰的姐妹之情。辽国的女人,对于守寡的概念并没有像中原人那样悲惨,萧胡辇接手了罨撒葛的旧部,以“皇太妃”的身份率三万兵马镇守西北,替妹妹安定后方。兵马所至,处处大捷,周围小国纷纷归顺。萧胡辇权柄在手,呼风唤雨,宛若西北女皇,快意得很,她很快就有了远比罨撒葛更年青、更英俊的新欢。不久之后,一个叫挞览阿钵的奴隶成为她的新宠。
萧绰并不反对姐姐寻找新的欢乐,但是以她的审美眼光,摆在面前的是韩德让那样的高标准。姐姐可以喜欢马奴没问题,姐姐可以再嫁也没问题,但是再嫁总得嫁一个王公贵族,文能定邦、武能安国的那种。当她听到姐姐说:“愿嫁番奴为妻。”这句话时不禁目瞪口呆,立刻做出了判断,将那个不怀好意、野心勃勃的马奴重打一顿,赶往远方。
不料这次萧胡辇的爱情来了,她死心踏地,只要这一个,对萧绰安排的人连看也不看。一年以后,萧绰终于让步,将挞览阿钵还给萧胡辇。但是挞览阿钵本来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经此一顿苦打,更是怀恨在心,终于怂恿萧胡辇谋叛,自立一国。他的逻辑很简单,萧绰的情人韩德让可以做上辽国的太上皇,那他皇太妃的情人好歹也应该做上一国之主。但他也不想想,韩德让的高位上,还包括了韩家三代身任大辽重臣和韩德让无数军功,又如何是他一个一步登天的马奴能比。
这场叛乱没有意外地被平定了,挞览阿钵先被诛杀,不久萧胡辇也被赐死。萧家的姐妹都很厉害,在政治、在军事上都不弱于人,但是最有特色的,还是那种“冲冠一怒为蓝颜”的性格。萧家大姐为情人谋反而死,萧家二姐为丈夫谋反而死,就连萧绰自己也不能免,她与韩德让的特殊关系人人可见。涿州刺史耶律虎古,因对韩德让无礼,韩德让竟然当庭将耶律虎古击死。一向以执政严明,在国内推行杀人偿命制度的萧绰眼睛一闭,硬是就当没看见。可同样,大将胡里室在马球赛上将韩德让撞下马,萧绰大怒,立刻就将胡里室斩首示众。唉,这真不是普通的偏心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辽国萧绰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8)
一辈子吒咤风云的萧太后,也总会有老的时候,在她退出政治舞台之前,她还想干最后一件事。
公元1004年,萧绰亲率大军二十万南下攻宋,军队一路推进,到达澶州城,直逼百里外的东京汴梁城。北宋朝廷一片混乱,甚至有大臣们建议弃城逃跑,迁都江南或者蜀中。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鼓励下御驾亲征,在澶州城下,与萧太后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大致内容是:辽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几个城池。宋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给辽国,双方交换誓书,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并且约同“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条约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声明“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
宋真宗比较满意,这次寸土不失,还让辽人交出了已占的城池。宋辽互市后,进行榷场33贸易,每年给辽国的岁币,从榷场贸易的利润所得就足以抵销了。
萧绰和韩德让也很满意,原本就没想到去占领宋国,一个长久有效拿钱的合约,不但足以向国人交待,而且将来他们去世以后,也不怕因辽国缺乏像他们这样的强势人物而再走回穆宗的老路上去,有一个和平条约保着呢。
大家都满意,就有遵守合同的动力,自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了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时光。两国罢战休兵,各自埋头发展经济去了。不管以后的变故如何,至少这一百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老百姓过得最好的一段日子。
萧绰和韩德让联手完成了这最后一战,又过了五年,萧绰自感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在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的十一月为儿子耶律隆绪举行了传统的“柴册礼”,还政给儿子。
这时候,她已经在南京城开始修建新宫了,于是打算到南方去疗养,不料走到半途,一病不起,逝于行宫,享年五十六岁。死后,葬在辽乾陵之中。
相倚一生的爱人去世了,对于已经是年老的韩德让来说,也是一重极大的打击,他的身体也自此垮了下来,尽管圣宗耶律隆绪率诸亲王像儿子一样亲侍床前,皇后萧菩萨哥也亲奉汤药——耶律隆绪一直和韩德让亲如父子,感情始终不受皇权和时间的影响,除了皇太后萧绰安排得当以外,皇后萧菩萨哥也有部分关系,她是韩德让的外甥女,和舅舅关系一向很好,而耶律隆绪和这位表妹皇后的感情,维系了终生。
尽管帝后殷勤服侍,韩德让的生命仍在急速消逝中。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为韩德让举行了国葬,并将其安葬在萧绰的陵墓边。韩德让成为葬在大辽皇陵中的唯一一个汉人和臣下。
辽乾陵,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的陵墓,一边葬着前夫辽景宗耶律贤,另一边葬着后夫韩德让,眼前儿孙孝敬,身后功业千秋,萧绰此生,足可含笑矣!
中国历代皇后、太后中,或也有临朝天下,建功立业者,却难免夫妻反目,母子相争;或也有夫妻恩爱,儿孙孝顺者,却难免三从四德,锁于深宫。而千古以来能够全面收获功业、家庭、爱情之圆满者,却唯有萧绰一人。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人天下》后记
《女人天下——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终于要出版了。
但是这本书原来并不在我的计划中,我的确是想每个朝代写一个杰出女性,可是不想是同一职业的,最好是后妃、才女、名妓、女将军、女剑客、女刺客、女外交家、女造反家、经济女性等……
但是出版社在看了我写的第一篇吕雉篇之后,坚定地告诉我,我应该全部写太后,而且是当权的太后。记得当时我一听就立马回绝了,因为我这个人很别扭,没感觉的文,写起来很痛苦。而且坚定地相信,如果作者写文的时候很痛苦或者很敷衍,那么读者也会同样读得很痛苦或者很不耐烦。也顶讨厌书商或者影视商同我说:“你就要这样写,因为现在的读者(或者观众)就是好这一口调调的,今年就是流行这种款式的。”对不起,我写不了,永远不要低估你读者(或者观众)的智商,以为随便抄点啥编点啥就能够混蒙过去,不不不,你能蒙混一时,甚至有死忠粉丝,但是再死忠的粉丝有了鉴别能力之后,也会离开你。
为这件事在网上同人诉苦:“全部是太后,不过全部是入宫——争宠——得胜——专权——死掉,人生全部一样,心路历程也全部一样,从闺中少女到识得风雨到成为权场老手。把同一个东西换个名字重复上十来次,有啥好写的,不写!”但是这次没有争取到同情,人家说:“我觉得你写这个非常合适,为什么你要把她们当成一样的人呢,你就不能找到她们的不同点吗?写出不同的特色来吗?”
沉默……还是沉默……
一直沉默了两个来月,我才从一开始的极度抗拒心理中淡化,甚至开始有些心动,开始去翻那些太后们的生平经历,开始去设想她们的人生。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也许真的自己看自己会有盲点,也许别人看我比我自己更清楚,总而言之,在我沉默了两个月之后,真的如她们所料的一样,我开始对这些太后们感兴趣了,这些太后,她们不仅仅是太后,也是妻子、也是母亲,她们也有爱有恨,有聪明有愚笨,有些被戏说高估,有些被历史抹黑,功过得失,起落悲喜。
于是,妻子吕雉和母亲吕雉的形象渐渐丰满;王政君的身不由已卷入历史大潮;邓绥和班昭的师徒情;冯太后过山车般急转的人生;武则天的帝王心性;狸猫换太子故事背后真正的刘娥;梁太后疯狂行为后面的异族掌国惶恐心理;萧太后的快意人生;孝庄的赢得时间;以及慈禧的末路冰山心理……
我渐渐地走近她们,感受她们的生命在我的脑海里一幕幕放电影似地放过,甚至不必我去刻意地把她们写得不同,我发现,她们就是不同的。一样的历程,不同的人,也能活出不同的人生来。
这本书能够形成,首先要感谢招福和高飞,她们在我一开始打算放弃的时候,不停鼓励我,让我终于对这个题材动心,招福更为本书写了序;然后要感谢今何在、沧月、阿耐、江湖夜雨、萧让等朋友给我写评论支持我;也要感谢我的出版商和我的编辑,从开始的题材定位到最后的修订,她们费了很大的心力!最后,感谢在我的写作中所有支持我的读者们,谢谢!
2007年2月8日
本书注解(1)
1秦制:十里为一亭,亭长即掌管方圆十里的小官。
2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长乐宫是汉高祖刘邦处理政务的地方。高祖崩后,后继的帝王移居未央,长乐宫改为太后所居。
3周代制度:诸侯朝见天子时,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4“三族罪”:犯重罪者株连父族、母族、妻族。“妖言令”:以言论治罪。
5称制:临朝执政。
6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皇后。不久,年轻美貌的卫子夫入宫,阿娇失宠,退居长门宫。为了挽回武帝,阿娇用重金请司马相如作了一篇《长门赋》,武帝虽然欣赏这篇赋,却始终没有回头。
7汉武帝晚年,有一些胡人的巫婆作俑,诅咒他死亡。武帝派江充调查,而江素与太子刘据不和,栽赃刘据。刘据在母亲卫子夫的支持下,起兵杀死江充。然而被疑造反,逃到湖县后自缢而死。其母因不能自明也自尽身亡。
8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入宫受宠,许皇后十分痛恨,在寝宫中设置神坛,诅咒赵氏姐妹。事情败露以后,赵氏姐妹讲,许皇后不仅咒骂自己,也咒骂皇帝,汉成帝一怒之下,废了许皇后。
9许平君出身微贱,时辅政大将霍光认为其不配为皇后,欲将自己女儿许配刘询,遭到刘询拒绝。后许皇后产女,服用了医师淳于衍的补药而身亡。一般认为,这次事件与霍光不无关系。
10即刘询祖父“戾太子”刘据谋反案,详见汉武帝“巫蛊事件”注。
11元帝观熊时,熊攀槛欲出,卫士及其他官女惊慌失措,冯昭仪神色镇定,挡在皇帝身前。
12东观藏书阁为汉代皇家图书馆。
13汉代制度:通一经者,即可称儒生。在太学中教授经学的老师称为博士。
14上古时期有三位贤明的部落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禹。
15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又称成汤。
16寒山、拾得都是中国唐代的僧人。
17商代君主太甲不贤,被当时的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于桐宫。后太甲悔悟,伊尹又将他迎回。桐宫即指放逐之地。
18太官、汤官、导官是官职名,尚方、内署是管理机构,大致负责皇帝和宫中之人的衣食起居,仪仗车马等事情。
19五胡是当时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即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20政府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土地种植作物。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粟、帛,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21古代男子在12岁时(一说15岁),要加冠礼或是元服,表示成年了。
22“安史之乱”是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安指安禄山、史是史思明。这场叛乱虽然被唐朝政府镇压下去,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3萧淑妃曾是李治的姬妾,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高宗宠爱萧淑妃,冷落正宫王皇后。为了报复,皇后便怂恿高宗召武则天还俗入宫,封为昭仪,淑妃于是失宠。此后,武氏逐渐排挤皇后与淑妃,成为了皇后。
24“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组建的智囊班子;密令他们参决朝政;“以分宰相之权”。
25传说武则天为了让高宗废王皇后,亲手杀死了自己亲生女儿,而嫁祸皇后。
26汉儿司:辽太祖时期,国内汉人数量增多,为了便于管理,设立汉儿司。
27详稳,辽国官名。又译相温、详温等,即汉语“将军”。详稳非专指某一职官,为将军、长官的一种通称。
28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五代中期,后唐将领石敬瑭反叛,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下,打败后唐,自己做了后晋皇帝。为了报答契丹的支持,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己为儿皇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书注解(2)
29即今日之北京,辽时南京城中汉人甚多。
30应历元年(951年),辽世宗耶律阮统辽军南攻。九月,行军至归化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