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骷髅旗-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黑胡子”不但滥杀无辜,而且就连跟随他卖命的手下也不放过。据说,每当抢掠到一批财宝需要埋藏时,他都带着一个水手一同前往,然而,当埋到半截时,他常常从背后突然袭击杀死这名水手,将他的尸体和财宝一起埋下。
1718年5月,“黑胡子”成功地实现了堪称他整个海盗生涯中一次最大胆的突袭:他率领四艘海盗船封锁了南卡罗来纳州首府查尔斯顿,将港内的船只洗劫一空,然后放了一把大火。顷刻间,所有的船只都陷入一片火海。在这次抢劫中,他绑架了不少人质和市政议会的议员,以砍下这些人质的头要挟,要求市政府以巨额的赎金来换取人质的自由。在“黑胡子”的残暴威逼下,市政府不得不满足了他的要求。当“黑胡子”的海盗船队离开查尔斯顿港时,不仅获得棉花、烟草等大量物品,还勒索来150万英镑的赎金。这笔巨额赎金足够他终生享用。于是,他便想趁机散伙,把财宝自己独吞。
为了除掉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同伙,他设下一条毒计,驾驶着“安妮复仇女王”号和另外两艘船来到一个孤岛旁故意搁浅,让自己的手下登岸去检查修理,他和另外40名心腹趁机乘船迅速离开这座孤岛。
两天后,英格兰少校博奈特偶然地驾着他的帆船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才把这些被“黑胡子”甩下的海盗全部救了出来。
命丧黄泉
尽管南卡罗来纳州市政府的大多议员都被“黑胡子”的淫威所吓倒,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弗吉尼亚州州长亚历山大·施普茨伍德。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蒂奇,而“黑胡子”这种对自己同伙的绝情无义,也激怒了当时所有活着回来的海盗。他们联系到很多被“黑胡子”伤害的商人、种植园主一起找到施普茨伍德,决心向他复仇。
很快,这位州长发布公告,鼓励广大民众帮助政府抓捕“黑胡子”及其同伙。市政府悬赏,抓到“黑胡子”本人奖100英镑;抓到其他的海盗船长奖40英镑;抓到他手下干将奖20英镑;抓到下级军官奖15英镑;抓到普通海盗奖10英镑。另外,州长施普茨伍德还向英格兰海军基地求助。皇家海军便派出了“珍珠”号和“里姆”号两艘战舰,共装载了60多名水手和大量武器,前去帮助捉拿“黑胡子”。海军中尉罗伯特·梅纳德是这两艘战舰的总指挥官。
1718年秋,施普茨伍德接到密报说“黑胡子”的旗舰“冒险者”停泊在奥克拉库克湾,他立刻派遣那两艘军舰前去抓捕。而此时的“黑胡子”也通过其内线,州长的秘书处得到了密报。晚上他们先在岸上通宵狂饮,天亮后才回到那艘配备了9门火炮的海盗船上。11月17日下午,双方开始交火,梅纳德中尉老远就看见对方海盗船的桅杆顶上悬挂着“黑胡子”的旗帜——黑色底图上印有一颗血红色的心和白色的骷髅头。
“黑胡子”的炮手毕竟久经沙场,刚开始战斗他们就准确地击中了“里姆”号,船上的士兵们伤亡惨重,船长贝克当即阵亡。“黑胡子”随即将炮口对准了“珍珠”号。海盗们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准确无误地敲打着皇家海军军舰的舰体;与此同时两艘船也在一米一米地逐渐靠近;直到两艘船的船舷碰到了一起。海战由此变成了陆战。海军船上的梅纳德中尉急中生智命令所有士兵立即隐藏起来,只留两个人还站在甲板上作为诱饵。“黑胡子”果然上当,他认为船上所有的人都已毙命,便带着手下狂吼着爬上了“珍珠”号。就在“黑胡子”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得手之时,突然发现了梅纳德中尉就站在不远处。
骷髅旗 海盗传奇的背后(8)
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两人几乎同时拔出了手枪。不知道这是不是“黑胡子”一生中第一次失手,但肯定是最后一次。由于喝醉酒的缘故,“黑胡子”打偏了。而他自己的肚子上却被结结实实地挨了一下。一名听到惨叫的水兵眼疾手快,连忙上来一刀刺中了他的脖子。“黑胡子”一边喷着血一边死死掐住梅纳德的喉咙,其他的水兵则一窝蜂地冲上去连击带打,直到把他打死为止。
事后,梅纳德中尉和士兵们清理战场时,在“黑胡子”身上总共发现有25处刀伤和5处枪伤。他命令手下把“黑胡子”的头砍了下来后,将躯体喂了鲨鱼。
有关“黑胡子”的头颅后来流传两种说法:有人说,“黑胡”的头被砍下来后,围绕“冒险”号游了很多圈,直到永远地消失在大海的深处。也有人说,梅纳德中尉把砍下的头作为鉴戒,挂在军舰的牙樯上带回了弗吉尼亚。一个星期后,“黑胡子”的头颅被熬煮了,用银箔裹着,做成了酒杯。后来,人们在很多小酒馆里使用它,直到这个镀了银的海盗头在美国东海岸神秘消失。
私掠大王
大航海时代的“官营海盗”
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有一头有着八只触角的怪兽,它经常兴风作浪,在海面上袭击过往的船队。由于“海神波塞冬”特别宠爱这只多角怪兽,因此对它的行为经常视而不见,甚至百般袒护。在西方,人们经常用那个怪物比喻那些私掠者——一群奉旨劫掠的人。
》文 征 途
何为“私掠”?
海洋是英国的生命基石,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辉煌。然而,在1588年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前,英国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上只是一个无足轻重“二等国家”。16世纪的欧洲,强大的西班牙独力支撑着广大的天主教世界的天空,它才是欧洲当之无愧的霸主。
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殖民扩张大发其财,着实让英、法等新兴国家眼红。英国尤其对西班牙在美洲掠夺的金银垂涎三尺,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就雇佣了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去寻找新大陆。以后的几十年里英国的航海家们到北美洲的纽芬兰、哈得逊湾和弗吉尼亚,以及南美洲的圭亚那等地寻找金银财宝,却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回、血本无归。这些倒霉的英国人看着西班牙满载财宝的船队在大西洋上往来穿梭,不禁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开始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有至少一百、多到两百的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而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20万英镑。
本来这种海盗行径纯属个人行为,但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出于政治的目的,给这些海盗船长们发放了“私掠证(Privateering mission)。“私掠证”的发放,赋予了本国私人船只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当时海盗被抓获是肯定要上绞刑架的,但如果拥有“私掠许可证”,就可以声称自己是奉命行事,享受战俘待遇。西方史学家们有时将私掠船主们称为“绅士海盗”,以区别于纯粹的海盗。这种权力在国际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续到1856年。
虽然皇家海盗人数不过几千,却是举国关注的一群人。英国上至女王,下到地主乡绅,都踊跃资助他们的劫掠行动。英国人为他们的胜利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失利而捶胸顿足,就如同现代的英国人对他们的足球队一样痴迷,而最出色的海盗船长则成为国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最好的txt下载网
骷髅旗 海盗传奇的背后(9)
著名的私掠大王
弗朗西斯·德雷克 (约1540-1596)
弗朗西斯·德雷克出生于英国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帮助下,他从学徒干到水手,最后成为商船船长。
1570年,这位大胆的船长只身前往西班牙考察,他要弄清楚西班牙人在海上运送物资的路线,为下一步行动做进行准备。在获得了女王的私掠证后,德雷克终于开始动手了。他和18名手下将堆积如山的西班牙海港搅得天翻地覆,这一突如其来的袭击完全出乎西班牙人的意料,而留给18个海盗的只有一个难题:如果才能把那么多财宝统统拿走?
1572年,德雷克一行乘坐小船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他们抢劫了运送黄金的骡队,又抢下了几艘西班牙大帆船。这次行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获得黄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证明了西班牙人并不是不可侵犯的。1580年9月26日,德雷克回到英国普利茅斯,由此也成为了第一个环游世界的英国人。
1588年5月20日,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起航,驶向英国。英国方面除了皇家海军的战舰外,还有私人船舰60艘,前锋是由34艘战舰组成“德雷克支队”。在德雷克等人的建议下,英国舰队对西班牙舰队进行了火攻,对手顿时阵脚大乱,英舰趁机发起总攻。英西大海战之后,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而功臣德雷克也被封为英格兰勋爵,登上了海盗史的最高峰。
威廉·基德 (1689…1701)
基德船长在加勒比海盗中最富有传奇色彩,在近代西方的海盗文学中,他是浪漫化海盗的典型形象。基德船长的私财也是历史上唯一可考的海盗宝藏,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在孜孜不倦地寻觅所谓的基德宝藏。
威廉·基德是一位极富争议的船长。他是一位家境富裕的苏格兰移民,曾经是战争英雄,后成为赏金猎人,最后却以海盗罪被处死,但他至死不承认自己是海盗。
在各种电影和小说里他的名字被一遍一遍的提起,甚至成为了“海盗”的代名词,但事实上他是海盗史上空前绝后的倒霉蛋,再没有什么人比他点儿更背了,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逆境面前他没有低头,而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与其抗争,直到毁灭。”这一切再一次验证了那句名言“悲剧比喜剧更容易震撼人们的心灵。”
巴沙洛缪·罗伯茨 (1682…1722)
威尔士人巴沙洛缪·罗伯茨不仅是最著名的海盗,而且其思想和行为举止还非常与众不同。被称为“黑色准男爵”。他37岁才开始做海盗,尽管这次转变没经过什么剧烈的思想斗争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他工作的那艘船(1719年被其同乡威尔士人豪威尔·戴维斯攻击过)实际上是条运奴船。罗伯茨决定加入戴维斯的海盗船,数周之后戴维斯被杀,他接任了船长一职。
据说巴沙洛缪·罗伯茨不饮酒却喜欢喝茶。与那个自认为是魔鬼化身的蒂奇不同,罗伯茨酷爱华丽的衣装,不好赌博,并坚持让手下的人做祈祷。但这并不说明罗伯茨是个善良之辈。他一生作恶多端,关于他的暴行(尤其是残酷对待战俘)人们有许多传说。他总共抢劫过400多条船,其横行的地域延伸到巴西甚至更远的纽芬兰岛和西非地区。他与亨利·摩根都是中美洲最成功的海盗。1722年,在几内亚沿海地区他被英国军舰射杀。七海的最大祸患之一终于被铲除了。 。。
骷髅旗 海盗传奇的背后(10)
亨利·摩根 (1635-1688)
17世纪最著名的海盗非威尔士人亨利·摩根莫属。他在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地肆意横行,严重的动摇了西班牙在该地区的统治基础。亨利·摩根的一生从侧面证明了英国、荷兰和法国的政策双重性,只要是针对敌对国家的海盗行为,这些国家都会袖手旁观而不闻不问。
亨利·摩根从1668年开始率领一条海盗船沿南美洲北海岸大肆抢劫过往船只,其同伙最多时超过2000人,他曾于1670年8月攻占了重镇巴拿马,并在返回的船上携带了大批抢来的财宝。然而,由于这次攻击发生在西班牙和英国签订和平条约之后,他因此被逮捕并在伦敦接受了审判。然而最终摩根被宣告无罪释放:因为外交政策又发生了变动。摩根不但被赦免,还被授予骑士称号。作为亨利爵士,他被指定为牙买加的新任地方长官,在那里他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并作为富有的受人尊敬的种植园主度过了他的余生。
约翰·保罗·琼斯 (1747…1792)
有着美国民族英雄之誉的约翰·保罗·琼斯其实是个地道的苏格兰人。他是一个种植园工人的儿子,13岁就当了水手,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在他海上生涯的顶峰,虽然只赢得过两次值得一提的胜利。但由于琼斯采取的战斗方式和这些战斗的残酷程度,它们从来都没有被遗忘,而且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778年,琼斯决定效仿著名的美国私掠船长兰伯特·威克斯的办法,靠近英国海岸线航行以寻找攻击目标。4月10日,琼斯率舰来到英国海岸附近,他很快就得到了一些战利品,并俘获和击沉了几艘帆船。琼斯还策划了登陆袭击,先是在英格兰北部的怀特哈文港,接着是苏格兰的圣·玛丽岛。
1779年9月23日傍晚,一支由41艘帆船组成的运输船队在两艘英国军舰“斯卡巴勒女伯爵”号和“塞拉比斯”号护航下,在斯卡巴勒附近与琼斯的舰队相遇。战斗的主要过程在琼斯和“塞拉比斯”指挥官皮尔逊之间展开。海战从太阳落山时开始,两舰并列行驶,用舷侧炮进行互射。由于距离太近,双方几乎弹无虚发,琼斯的船四处起火,而皮尔逊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最终,当“塞拉比斯”号的主桅被炸成碎片时,这场十八世纪最艰苦的海战也由此落下帷幕。
南海侠盗张保仔
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海盗王
从劫富济贫、救民于水火的绿林好汉到贪图富贵、攀龙附凤的朝廷“鹰犬”。张保仔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文 黄霄雯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中国广东珠江大屿山一带,一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正趾高气扬地行驶在平静的海路上。与几乎所有的西洋商船一样,装备精良的船舱里,满载着鸦片烟土和大量钱款,只待抵岸,便会有更多白花花的现银被顺顺当当地装船运走,从积贫益甚的中国飞速流失到国外,一路从来畅通无阻。
然而这天的商船却非如此好运。渐进海岸线时,一个眼尖的船员突然发现远处出现了一支踏浪而来声势迅猛的船队,不及转神,船队已神速向商船靠近,虽然行进如轻舟扁叶,实际则个个装备火炮弹药,喊声如雷!瞬间已经行至商船航道,一面猩红色大旗猎猎招展,上书一个巨大的“张”字……当日,十万火急发往英国政府的信函里便有这样的记载:中国南海海盗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大量鸦片烟土、火药等物……
骷髅旗 海盗传奇的背后(11)
这宛如海洋传奇的一幕实实在在上演于中国19世纪前叶的南海之上,其时,行侠海上,亦盗亦雄的海盗张保仔,正如日中天,称霸一方!
立志做“郑成功第二”
张保仔,原名张保,(1786—1822年),乃新会江门人(有说新安县人)。祖辈以捕鱼为生,不料15岁时,因父亲抗击清政府水师的勒索,而遭遇渔船被击毁,从此全家失散,张保仔幸而被当时的海盗郑一收留,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便收留他在身边,教其弄械习武,少年的他,便“落水”而成为了“海盗”。
时值清中后期,朝政*,洋人偷运鸦片成风,毒害国人,许多沿海一带的居民不满朝廷“片帆不许下海”的锁国愚政,不断有希望经营海上贸易而拥有私人武装的平民百姓出现,中国式“海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广东沿海一带此风更盛,当时,成势的海盗分为六大股,分别以红、黄、绿、蓝、黑、白等6种旗号为识别标志,张保仔所在的便是其中的“红旗帮”。
少年张保仔并不以海盗而耻,在他眼里,那些蝇营狗苟,靠盗取抢夺渔民百姓为生的做法决非他之所愿。所谓“盗亦有道”,家蒙不幸的根源,国人受毒害的现实都被他深深记取: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却不料登葡舰时发现所有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的,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张保仔,从此,抗击外匪,为国民谋大义之心就深深扎根在他心间。少年的他,一直以郑成功为自己的偶像,立志做香港岛上的“郑成功第二”。
红旗帮揽大权
21岁时,张保仔的生命中发生了一个很大转折:收养他的红旗帮头领郑一溺水而亡,其孀郑石氏接操夫业。当时风华正茂的张保仔已然成为红旗帮中的一名小统领,身强力壮,彪悍勇猛,威望日高。对于少时陪伴朝夕相处的“师母”,自然尽心扶持,极力相助。盛年寡居的郑石氏乃是踏浪于海上的一代侠女,对于身边这位青年才俊不仅爱惜有加,更萌生了男女之情。两人都有着征服一带海上的雄心,加之一片昔日相伴积聚的柔情,两厢里便一拍即和,“明为主仆,暗为夫妻”了。随即,红旗帮大权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他的“海盗”事业进入了黄金时期。
统领红旗帮大权之后,张保仔时刻铭记“郑成功第二”的人生目标,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还经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使当时的长住居民达到20多万。他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加之其对所部严加纪律约束,红旗帮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成为海盗队伍中势力强的一支。
史载:“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人商船,夺其军火。”这是对这名“海盗王”海盗生涯的真实写照。当时称霸于珠江三角洲的红旗帮虽有为盗之名,却无为盗之实。他的船队在海上打击的目标都是清朝官船,欧人商船,夺其粮食军火,囚主索赎,他率领船队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就胆战心惊。对于袭击后所得的战利品,他还制定了严格执行的“立法三章”: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女者死刑。
骷髅旗 海盗传奇的背后(12)
纪律如此森严,又从不欺负沿海乡人,加之专门劫掠官船、洋船充满民族大义,使张保仔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成为了劫富济贫,救民于水火的绿林好汉,与其说是“海洋大盗”,毋宁说是“海上英雄”了。
屡遭围剿损失惨重
东印度公司商船遭袭后,英、葡帝国恼羞成怒,利迫清政府联合对张保仔不断围攻,今珠海境域的虎山、磨刀驳台、老万山等地都曾经是他们与清兵交战的战场。广东官兵虽然屡次出战,但常常被张保仔打得大败。
*的清政府终于警惕了起来,外强的祸国殃民并不马上动摇朝廷的统治,但内部的这个“郑成功第二”大以民族英雄自居却很可能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宝座。于是,如何将张保仔的势力彻底*下去便成了朝廷的当务之急。
嘉庆14年(1809),两广总督张百龄得到起用。其上任后,迅速采取了封锁海港、禁止商船往来等措施,杜绝对海盗的柴米接济,同时谋求备受海盗侵扰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至虎门一带配合中国水师攻剿海盗。这对张保仔来说无疑是内外夹击的强大攻势,其船舰久居洋面,人众粮缺,船舶被海潮腐蚀,得不到修葺,致使在海战中屡次受挫,力量一步步被削弱。这正是清廷政府对其施行一系列降伏计策的先步。为了降伏张保仔,张百龄乘势封锁了海面,并挑动内讧,派遣了流寓澳门、与张保仔熟识的中医周飞鸿前去“传谕”,口辩能言的张飞鸿向张保仔鼓起如簧之舌对其进行欺骗游说,勉张保仔以“大义”,归付清廷。其时张保仔船舰久居海上盐粮尽绝,况且部众中还有妇孺近5000人,这“先剿后抚”的计谋终使保仔渐生归顺之意。
接受招安
嘉庆十五年(1811年),张保仔和郑石氏终于决定接受朝廷的招安。张保仔等率领配备1200门火炮的270余艘船只、万名部众向朝廷投降,被清政府授为千总。
一代海上侠盗,半生御风踏浪自由往来,从不受制强权,却最终做出降清的选择,即使在当时,也受到很大的抵制。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的也不在少数。张出降后,留在香港的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其中不少因走投无路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而流落到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西亚等地。
以当时情境观,张保仔的受降实在是受困于内忧外患,国弱敌强现实的不得已之举。归顺后的张保仔并没有丢弃一代侠盗的大志,仍然寄希望于做国家的“栋梁”、“柱石”,幻想以肃清零星海盗之举来统一海上,协助朝廷一致对外。于是,他主动请求“领兵捕余寇”,“诱擒”,于七星洋俘掳了黄色帮300余人,又和蓝色帮大战于海南的儋州海面擒首领麦有金……至此,在广东沿海活动10余年的海盗终于基本肃清。
然而这反历史潮流而动的挣扎却只能与真正的民族大义渐行渐远,张保仔虽然因此迅速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副协,南海上却不过因此多了一个庸常的清廷官僚而再不见了行侠海上的自由王者。最终,张保仔“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
关于张保仔,民间还有许多逸闻流传。传说他在长期的海盗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由于居无定所,他就把这些金银财宝秘密地埋藏于其所活动海域的岛屿中,成为了传说中的“张保仔藏宝洞”。这种带着鲜明西洋海盗冒险色彩的淘宝传说可能得力于如今沸沸扬扬的“海盗热”。西洋海盗,往往带有更多的自我传奇色彩,极少在精神上受制于一方“正统势力”,常成为后人冒险与开拓的楷模;而中国的海盗,即如张保仔这般的海上王者,依然囿于安身立命的约束,乃至半世英雄,亏于晚节,情焉?势焉?权焉?可叹之余不由让我们深深思索。
幻影“轰炸机”的核记忆(1)
法国空军第4战斗机联队的冷战史
冷战年代,“幻影”IVA战斗机承担着法国空军战略轰炸的重任,而第4战斗机联队的“幻影”IIIE目标比较简单——直接把原子弹扔到苏联坦克头上。
美国不给,自己造
1960年1月19日,法国国防部长皮埃尔·吉约马正式宣布:安装“西拉诺”IIBis雷达的“幻影”IIIE战斗机将有能力执行全天候核轰炸任务。1961年9月30日,达索公司将这一特性写进了“幻影”战斗机的技术说明书中,“西拉诺”IIBis雷达由法国无线电报总公司生产,达索希望在不改变气动外形或起落架设计的前提下,使得“幻影”能够携带一枚直径780毫米或重量1200公斤的核弹。
在飞机的问题解决后,1963年1月6日,戴高乐将军下令将战术核武器的研制纳入1965…1970年防卫规划法。依据该法,法国将制造440颗战术核弹!该决定预示着法国将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框架。独立后的法国空军核威慑部队任务分配如下:战略空军所装备的“幻影”IVA战斗机负责对“铁幕”后的固定战略目标实施核轰炸,而“幻影”IIIE和“美洲虎”A战斗机则由于作战半径有限,仅负责对华约集团的纯军事目标做战术核突击。
新的核弹仍在研制中,作为过渡,从1963年4月起,驻德国的法国军队从美国手里接收了一批核弹头,并将其安装在了“诚实约翰”地地导弹和MK…43空地炸弹上。驻布雷姆加滕第136空军基地和拉尔…胡格斯韦尔第139空军基地的“纳瓦尔”、“香槟”、“鲁西永”和“孚日”这四个战斗机中队装备了北美F…100D“超级佩刀”战斗机,它们隶属盟军第4战术航空队,担负着长期核警戒任务。
当时由于核弹受到了美国的严密控制,戴高乐将军并不同意将核弹部署在法国领土上。1966年7月1日,法国正式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与此同时,法国战术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不出所料,法国一退出北约军事框架,美国就将核弹从其手中收了回来。
战术原子弹
1966年7月,法国国防委员会开始实施一种陆军和空军通用的战术核弹研制计划。通过“普鲁东”地对地导弹(5个团)发射的核弹被命名为“51”式战术核武器;通过“幻影”IIIE和“美洲虎”A战斗机(5个核打击中队)投掷的核弹则被命名为“52”式战术核武器。三分之二的“52”式战术核武器配备了低当量10千吨级弹芯,三分之一配备了高当量25千吨级弹芯。但在当时,由于优先发展战略核武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军事技术局并没有足够多的裂变材料用于制造小型核弹。
自1970年起,由于“52”式核弹外形已确定下来,达索飞机公司、原子能委员会和飞行测试中心遂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飞行性能、设备运作、弹芯壳强度等等。所使用的平台有飞行测试中心的“幻影”IIIE(序列号“573”和“605”。1972年7月,“573”号机加入战斗机中队,机号“4…BM”)和“幻影”IVA“02”号机。之后又使用了“美洲虎”A“03”和“04”号原型机进行了其他一些测试。
由总统指挥的联队
“52”型战术核武器的使用规则与“22”型战略核武器一样,打击目标的选择和命令下达都是由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共和国总统做出。“52”核弹首先被交付给装备了“幻影”IIIE的第4战斗机联队:先是“拉法耶特”中队(无线电代码“鲨鱼”),后是“多菲内”中队(无线电代码“雷萨克”)。这两个中队都驻在吕克瑟伊…圣索沃第116空军基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幻影“轰炸机”的核记忆(2)
随后,装备了“美洲虎”A的第7战斗机联队也拥有了“52”式核弹,共有75架飞机配备了50余枚。此外,在吕克瑟伊、圣迪济耶和伊斯特尔(直到1976年)也分别驻有战略空军三个装备了“幻影”IVA的中队:“阿尔布瓦”轰炸机中队、“马恩”轰炸机中队和“吉耶讷”轰炸机中队。
法国人在这些基地搞了许多重大工程。首先,建造了特殊弹药储备仓库,用来维护和储存“52”式核弹及其弹芯。然后划定了警戒区、修建了防空掩体,以保护飞机、运输工具和通讯工具。最后还设立了三军参谋长指挥中心和战术空军/第一空军管区指挥中心。
1972年7月1日,首批战术核弹运抵吕克瑟伊空军基地的特殊弹药储备仓库。1973年3月,法国人宣布该基地的着陆区已具备作战能力。两个月后,拥有15架“幻影”IIIE的“拉法耶特”中队(1966年10月14日起装备“幻影”IIIE)开始战备值班。1973年11月10日,“多菲内”中队(1967年2月1日起装备“幻影”IIIE)也进入了警戒状态。
对于这两个中队而言,每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