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抛弃了仅在两年前重新采用的金本位。在满洲,日本显然打算将这一地区
变为本土的经济腹地。在日本控制下的满洲经济发展的最后方案还没有形成
以前,沈阳事件的设计师们和他们的支持者已构想出许多有关铁路建设,盐、
铁矿开采,纺织品生产等项目。他们的想法是把满洲作为日本经济圈的一部
分,几十万日本人将在那里定居并从事生产活动,与本土形成共生关系。①
日本不是推行经济区域主义的唯一国家。德国早在 1933 年纳粹上台前,
就在实行专制的经济政策,寻求与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结成关税同盟,并
采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出口贸易。英国正召开一次英联邦国家会
议,以求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贸易优惠体制。由此而来的渥太华协定(1932
年 8 月)丝毫没有减轻人们对英国赞同经济国际主义时代已告结束的普遍忧
虑。法国也将其关税提高,致使美国采取报复性的贸易限制。总的说来,1932
年标志着世界经济明确地开始分化为国家主义的和地区主义的两个子系制。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措施制止专制的趋势,讨论继续国际合作就是一
句空话。因此,伦敦对保持与美国的合作并不关心。尽管战后国际性框架还
没有完全消失,但它的经济基础正在削弱。只有主要强国果断地做出努力,
才能复兴合作精神和维护世界和平。
1933 年后,列强不得不面对这些重大问题,这一年标志着富兰克林?罗
斯福在华盛顿掌权和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上台。应当强调的是,这两位领
导人都对某种合作感兴趣,但已不再是国际主义旧框架下的合作。希特勒德
国要废除凡尔赛和约体系的限制并洗雪战败和受不公正对待的耻辱。这个希
特勒打算通过重新武装及采用限制性贸易和货币政策的中欧地区经济体系来
实现上述目标。所有这些方面并不是希特勒的首创,但他通过公开反对凡尔
赛体系并代之以主要以意、英为对象的联盟体系,确实重新制定了德国的对
外关系。通过与这些国家合作,德国要保卫它的安全,恢复在阳光下的地位,
并巩固其中欧经济区。②


① 满史会编:《满洲开发四十年史》第 1 卷,第 114—126 页。
① 莱弗勒:《难以捉摸的追求:美国谋求欧洲稳定和法国安全,1919—1933 年》,第 8 章;戴维?E。凯泽:
《经济外交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② 克劳斯?希尔德布兰特(安东尼?福瑟吉尔译):《第三帝国的对外政策》,第 3 章。



罗斯福的美国和希特勒的德国一样,消极地看待通过各种条约安排建立
起来的战后和平框架。新总统与其前任不同,他不赞成以金本位和稳定兑换
率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国际性结构;尽管罗斯福表示支持国际合作,但他不
与其他工业国家商议,通过单边行动致力于国内的恢复。资本主义国家共享
外贸和投资活动世界的观念正在淡漠。美国更愿意走它自己的路。就向外所
能达到的程度而言,它愿通过与其他美洲共和国签订对等的双边贸易协定来
加强泛美区域主义①。罗斯福的新政府对恢复 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际主义不感
兴趣。1933 年的现实似乎注定重建凡尔赛或华盛顿体系的任何努力都会失
败。作为替代,就 1933 年美国正在重新制订的对外政策所达到的程度而言,
它要求重建国际关系以防止战争。为此,美国愿意与亚洲的日本或欧洲的德
国直接交涉,即使超出国际联盟和其他现存协议,也无不可。这一点在这两
个强国于 1933 年退出国际联盟后变得尤为必要。
没有什么比美国对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的反应更能表明美国愿意为新的国
际关系而放弃旧的国际主义了。1932 年 2 月 24 日,由松冈洋右率领的日本
代表团在全体会议投票通过李顿报告后,退出会场。当时日本政府宣布它并
不放弃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的努力。这为其他强国提供了一个机会,把日本退
出国际而引起的麻烦降到最低程度;美国政府特别希望保持同日本接触,以
防止这场危机发展成严重的冲突。美外交官约瑟夫?格鲁、纳尔逊?约翰逊
和休?威尔逊曾作出这样一个结论:日本留在满洲以及与日本的稳固关系必
须以承认这一现实为基础。国务院普遍同意这一论点,并强调避免同日本交
战是至关重要的。做到这点的最好方法是进一步同日本谈判,以保护双方在
亚洲和太平洋的利益。现在重点是双边协议,以后还要扩大到其他国家,重
点不是同国联或者同英国密切合作。
英国仍把国联的完整性置于首位,但也准备放弃同美国合作。如美国驻
伦敦的外交官雷?阿瑟顿在 3 月观察到的那样,英国政府“已不得不作出结
论,尽管英美的目标在总的原则上可能一致,但鉴于利益上的冲突,任何有
效的合作政策实际上是无法达成的”。①英国也在摸索一种新的安排以保护和
平格局,在欧洲这种格局正开始采取与德国双边安排的形式。但在东亚,官
员们分成两派:一派赞成同日本建立类似的关系,以保护传统的商业利益和
安全;另一派则主张同中国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以确保英国在一个未来市场
上的利益。总的来讲,外交部倾向前者,而财政部倾向后者。这第二种观点
认为,当中国市场正成长时,与日本合作不可能为英国商业带来长远利益,
而只有短期的好处。英国支持中国比纵容日本好。②在伦敦的这种争论使英国
的亚洲政策出现混乱。
上述种种使局势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日本已安然占领满洲,尽管
遭到国联谴责。1931 年的国际主义已经消亡,两个超级大国不再合作。与此
同时,日本显得满足于它在满洲的收获。1933 年 5 月 31 日的塘沽停战协定
通过在长城以南建立一个非军事区,将“东四省”③从中国的其他部分分割开,
国民政府出于缓兵之计的需要,同意这种停战,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


①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第 55—60 页。
① 索恩:《外交政策的限度》,第 346 页。
② 斯蒂芬?莱昂?恩迪科特:《外交与企业:英国对华政策,1933—1937 年》,第  3 章。
③ 东四省,即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译者。



目前中国将致力于外交活动以恢复失去的权利,并致力于经济建设作为国家
抗战的基础。④所以,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但现实却相
当严峻。那些倡导继续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领导人,如宋子文、孔祥熙和王
宠惠,曾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和英美合作,以迫使日本让步。当两者都不起作
用时,他们不得不退而同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较具体的双边谈判,以
寻求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当宋子文出访伦敦出席世界经济大会时,他同英
国财政部和外交部官员就向中国提供建设贷款进行会谈。宋子文在华盛顿时
并未举行类似磋商,唯一实质性成果是以中国海关收入为担保,商定一笔总
计 5000 万美元的小麦和棉花贷款。①这是仅有的一宗既与中国的需要有关,
也与美国国内减少剩余产品的需要有关的事务。
其他欧洲强国并未同样卷入亚洲事务。对于他们, 1933 年的最大忧虑
是希特勒德国。因为希特勒的策略是与意大利和英国合作,法国和俄国也必
然更加靠拢,希望恢复他们的传统协商能遏制德国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
法国对亚洲政策没有什么兴趣,只是一些个人,突出的是让?蒙内,积极参
与了国联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规划。苏联当其在世界政治中很孤立时,
它需要避免过早在满洲与日本发生冲突。这种孤立曾来自 20 世纪 20 年代间
旨在削弱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外交,也来自约瑟夫?斯大林的“在一个国家
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正当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困难并转向
自我中心的政策时,苏联并没有帮助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力量来支持这种趋
势,而是以一个维持现状的强国出现。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强调旧模
式的外交以保持全球平衡。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建议扩大到美国,旨在同法
国订立防御协定的对话也开始了。在满洲危机中苏联嘲笑国联恢复和平的努
力过于微弱,但在其他方面并不触怒在北满的日本。莫斯科如此渴望讨好日
本,以致提出谈判出售中东铁路。这些行动的背景是苏联唯恐卷入对日作战,
而其他强国袖手旁观。莫斯科需要在日本或德国进攻苏联前重新调整国际事
务,并在新的世界政治框架中找到它的位置。①
德国还没有深切地卷入亚洲。希特勒曾在他的著作中表示他对亚洲人,
首先是对日本人的蔑视,而没有什么亚洲政策。他欢迎日本退出国联,作为
对战后和平格局的进一步攻击。在他看来,一个更强大的日本将是一种受欢
迎的对苏联的抑制。同时,他发现在国民党中国有许多合意的东西。蒋介石
明显地正试图在独裁主义的基础上,而不是沿资产阶级的自由路线,缔造一
个新中国。它将需要外国的资本、技术以及军事顾问,而希特勒认为德国应
当供应它们。如果中国最终处于德国影响之下,显然这比日本称霸亚洲有利
得多,因为后者能威胁德国的经济机遇。这种考虑导致德国在亚洲执行双轨
政策,一方面期望同日本谅解以反对苏联,另一方面谋求与中国密切联系。
然而,当英美的卷入正在减小,同时纳粹德国稳步成为东亚事务中的一个要
素时,德国将如何为中日危机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是不清楚的。②


④ 松本重治:《上海时代》第 1 卷,第 167—191 页。
① 恩迪科特:《外交与企业》,第 34—36 页。
① 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
② 易劳逸:《夭折的革命》,第 4 章。约翰?P。福克斯:《德国与远东危机,1931— 1938 年》。关于 1930
年代初期德国通过顾问泽克特和法肯豪森等人和通过翁 文灏主持的资源委员会培育国民党的军事实力和
工业实力,见威廉?C。柯尔 比:《德国与中华民国》。希特勒的转向日本使中德合作中断。



日本企图获得区域合作,1933—1937 年

沈阳事件发生两年以后,人们已看清,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
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日本在满洲至高无上,它
无视这个体系。尽管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在寻找防止更大规模战争
的办法,但是没有哪个西方强国有足够的实力或胆量对日本挑战。然而日本
外相广田弘毅相信,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能在已发生变化的现实的基础上
确定下来。他在 1933 年 9 月出任日本外相,他的外交试图以承认日本在满洲
的地位及其在中国的特殊权利和利益为基础,在亚洲恢复列强间的合作精
神。他所说的“日本、满洲和中国间的合作”,指日本愿意不将其征服扩张
到满洲以外,以回报中国的承认。在这个基础上,日本将促进中国本土的经
济发展,而中国将相应地停止反日政策。两国间的贸易将得到增长;它们的
经济关系将越来越相互依赖。同时,如果美、英等国承认新的现实,日本将
与这些国家“合作”,以维持亚洲和太平洋的和平与稳定。换句话说,如果
工业强国懂得世界和平取决于承认日本在亚洲大陆的特殊需要和利益,这些
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是能够恢复的。①
对于新国际合作这一思想有很多话可说。它与德国当时在欧洲提出的
美、英等国认为值得接受的思想相似。这些强国愿意支持德国的修正主义,
以便将德国留在国际事务的某些限定的体系内。他们愿意互相保持密切接
触,以防止一个偶然事件发展为一场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本身也有
同样的要求。日本想迫使美英承认新形势,作为日本愿意维持大国合作框架
的代价。这是一个脆弱的政策,它依赖于日本和其他强国能看到的利益的微
妙平衡。它也将依赖于日本军方是否准备支持广田的策略以及中国领导人是
否愿意接受现状。
1934 年广田不是没有取得成功。至少在表面上,日本军方支持利用和平
的和政治的手段来加强中日关系并增进日本在中国的利益。诚然,关东军和
辛丑和约天津驻军(所谓天津驻屯军)中的某些人已在策划入侵华北。南满
铁路渴望在满洲经济发展中保持其垄断地位,但因此受到非企业界的日本扩
张主义者日益增长的攻击,它也对将其业务扩展到长城以南感到兴趣。然而
此时,这些打算还没有形成日本控制华北的庞大计划。东京的军政首脑一定
对 1931 至 1933 年的成就感到满意。①
就列强而言,他们一般默认了日本在满洲的地位。他们甚至还表现出对
在那里的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某些兴趣。随着日本重新强调合作,日本与英
美之间的对抗正在消失。诚然,还有令人恼怒的事,如  1934 年 4 月 17 日的
天羽声明。在该声明中,外务省发言人强烈谴责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以及具有政治含义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此项声明措辞含糊,而当华盛顿和伦
敦要求澄清时,外务省立刻让步,重申它坚持国际合作。②当然,不管多少花
言巧语都不能掩盖日本将自己视为东亚主要强国这一事实。然而,它准备在
此基础上重建国际合作的框架。毕竟这是这样一个年代,埃勒里?S.斯托威


① 多萝西?博格和冈本俊平编:《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1931—1941 年的日美 关系》,第 135 页。
① 中村隆英:《日本向华北的经济推进,1933—1938 年》,载入江昭编:《中国人 与日本人:关于政治
和文化相互影响的文集》。
② 博格和冈本俊平编:《作为历史的珍珠港事变》,第 108—110 页。



尔正给美国外交官员讲授“国际法是强国的法,用来保护强国的财产,也是
为不妨碍与对手激烈竞争而详细制定的”。③日本正试图保持这种“强国”地
位,并许诺不将它的对手挤出亚洲。出于同一思想,外相广田对重新谈判海
军裁军条约以保持大国合作精神感兴趣。对他和对东京文职领导人来说,定
于 1935 年举行的海军谈判的成功将保证美、英和日本能面对新的现实继续共
处。不幸的是,日本海军另有想法。他们接受以无限制海军军备为后盾的独
立外交概念,反对达成国际协定的任何措施,特别反对与美国达成裁军协定。
④然而,甚至海军也没看出即将到来的战争前景。它要求的是在西太平洋的优
势,政府正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取得它。虽然与美国的海上冲突被看作特别可
能,但日本海军更有兴趣同英国在东亚达成妥协。当然,这种妥协能否成功
将取决于美、英是否愿意支持它,在这里我们又回到海军裁军谈判,以此来
检验三国合作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当时这三个国家仍在寻求在亚洲和太平
洋稳定他们关系的途径,至少他们还准备会谈。
1934 年,南京政府也作了人事变动,好像准备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同日
本讨论解决办法。宋子文,这位直言不讳的反对日本侵略的人物,1933 年末
从伦敦回国后,由孔祥熙接替。汪精卫留任外交部长,而唐有壬,一个受日
本教育的官僚,被任命为外交部次长。另一名日本大学的毕业生高宗武被新
任命为外交部亚洲司代理司长。在这些官员下面,有许多人曾在日本受过训
练和教育。与施肇基和顾维钧这样一些几乎完全亲西方的更著名的外交家不
同,这些官员与日本的外交官、知识分子和新闻记者都有私交。松本重治回
忆录——1933 到 1937 年中日非正式关系的最佳资料——不仅列出汪、唐和
高,而且还有当时他接触过的许多商人、军官、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士。他报
导说,他们当中多数表示了与日本和解的认真愿望。他们的论证是多方面的。
有些人认为俄国和中国的共产主义分子是中国的主要威胁,而在根除这种威
胁前,必须与日本维持和平。其他人深信中国需要经济复兴和工业化。他们
认为必须转向西方强国寻求资本和技术,同时他们也相信,如果摒弃日本,
这样的事业决不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这些中国人谋求通过两国合作的
对话来阻止日本进一步的侵略行动。他们感到,通过提出合作,他们将赢得
足够的日本人的支持,使军方极端分子能被孤立和遏制。①
这就是 1934 年有吉明公使同包括外交部长汪精卫在内的中国官员的会
谈的背景。气氛很融洽,以致天羽声明发表时,汪精卫只提出一个敷衍了事
的抗议。接下来的一系列谈判都很圆满,包括满洲同中国本土的通邮、接轨、
修改税则以及债务结算。到年底日本表示准备将其驻中国的公使馆升格为大
使馆,象征日本承认中国新获得的大国地位,中日两国领导人明显地取得了
共识,即两国通过友好合作比通过互相指责更为有利。他们愿意结束 1931
年之后两国极端敌视的关系。这至少会达成对现状的默认,中国接受满洲作
为一个分离实体的存在,而日本则保证不谋求面向南方的进一步领土要求。
中国还愿意承诺压制学生、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军阀的反日运动,作为对日
本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报答。


③ 舒尔青格尔:《外交头脑的形成》,第 94 页。
④ 斯蒂芬?E。佩尔兹:《奔向珍珠港事变:伦敦海军裁军会议的失败和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开始》,第 56—63
页。
① 松本重治:《上海时代》第 2 卷,第 104—126 页。



1934 年中国愿意与日本妥协部分地反映了国际格局。中国曾指望的对日
本的排斥并未实现。美国正按照白银购买法执行一项自我中心的政策,开始
以高出世界市场的价格搜购白银。直接结果是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白银大
量外流,导致白银严重短缺和货币危机。银行关闭,商店停业。①憎恨美国的
情绪上升,伴之以中国也许必须同日本共处的信念。英国准备帮助中国恢复
财政秩序,但没有日本的认可,就不可能承担大规模的计划。由于所有这些
原因,有些中国人认为中日和解的时刻已经到来。
这些支持和解的人喜欢引用孙逸仙 1924 年的泛亚细亚讲话。引用讲话的
频繁程度是中国同日本建立和平关系的兴趣的标志。不会令人感到惊讶的
是,1935 年伊始汪精卫发表讲话,及时引用孙逸仙强调中日合作的言论,并
保证竭诚把两国召到一起。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订出严格法规,控制反日示威
和抵制日货,仿佛就要把这项政策付诸实施。不久以后,6 月 15 日在南京精
心举行了将日本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的仪式。
不幸的是,对那些为稳定中日关系做出艰苦努力的人来说,那个庆典标
志着这一短暂的企图和解时期的结束。同年,即 1935 年,日本的政策再次逆
转,这是由陆军决定侵入长城以南激起的。无论关东军或天津驻屯军都没有
放弃它们的阴谋,但主要是前者的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将军决定性地破坏
了刚出现的中日和解格局。在他看来,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和解姿态是软弱的
表现,是权宜之计,不是真诚的合作。土肥原争辩说,恰恰相反,中国领导
人基本上仍是反日的,拒绝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日
本不应被蒋介石或汪精卫的表面友好所迷惑,而应在华北大胆采取主动,准
备消灭这一地区的抗日分子,以巩固既得利益。从这个观点出发又得出下列
推论:只有吞并了华北,日本才有希望建立一个有生命力的地区实体。但国
民党人旨在将这一地区更直接地置于他们自己的控制之下,如果日本坚持与
国民党人妥协,则将永远失去这一机遇。①
1935 至 1937 年初的两年里,土肥原和他的同谋者成功地实现了他们的
计划。他们的目标是“华北自治”,即消除国民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并建
立一个保证中立但受日军严密控制的临时政权。“华北”将包括河北、山东、
山西、察哈尔和绥远。日本不仅将从行政上把它们同中国的其他地方分割开;
它还将发展企业,使该地区与满洲更紧密地结合。天津驻屯军要求南满铁路
派出一个调查组,对华北的矿产资源、市场状况和财政制度进行一次详细调
查。结果产生了一份由 151 个研究人员写成的长达 72 卷的研究报告,这份报
告成为日本制订华北经济计划的基础。②
假如日本政府有意履行它同国民党人协议的责任,它应当强迫制止这些
活动。东京只有坚定地拒绝批准侵占华北的计划,才能保住自己的信誉并巩
固中日和解的框架。日本分裂主义者的这些活动正值弗雷德里克?李滋?罗
斯领导的英国经济代表团来到东亚之际。该代表团得到财政部的大力支持,
财政大臣内维尔?张伯伦和副大臣沃伦?菲舍正主张在亚洲推行强硬政策。
他们确信,在中国的财政重建中,英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发挥显著作用,这既
能得到中国人的好感,又能为英国的商品获得市场。同时,英国愿意同日本


① 易劳逸:《夭折的革命》,第 186—188 页。
① 佐藤贤了:《太平洋战争回顾录》,第 45—52 页。
② 见中村隆英:《日本向华北的经济推进,1933—1938 年》。



合作,英日在中国(特别在长城以南)的合作是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这
很像通过海军协定而贯彻的英德合作。如果李滋?罗斯计划得以实现,还可
进一步将日本的外交保持在国际框架内。①
日本政府拒绝了英国的合作倡议,表明它完全缺乏灵活性和远见。现在
这样的合作应当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然而这正是军方扩张主义者坚决反对
的,恢复中国地位的国际安排不仅将限制日本行动的自由,而且将加强南京
的中央政府。可能正是这些原因使外相广田下决心进行一次投机并与李滋?罗
斯合作,但他完全没有领会这一使命的重要性,也没有做任何事来促成它。
他也没有做很多事来反对在华日军的分裂主义活动。他温顺地接受一个又一
个既成事实:何梅协定(1935 年 6 月),秦土协定(1935 年 6 月),冀东
自治政府的建立(1935 年 11 月),以及导向成立冀察临时政府的阴谋(1935
年 12 月)。所有这些交涉旨在从华北清除国民党的人员及其影响,这显然违
背日本同蒋、汪政权和解的官方政策。②但东京完全无视这一矛盾。由外务省、
陆军省和海军省于 10 月份制定的‘广田三原则’只字未提日本的和平愿望或
国际合作意图。相反,他们要求中国“结束对欧洲和美国的依赖”,并承认
日本在满洲和华北的特殊地位,广田领导的外务省温顺地接受了军方分裂华
北的阴谋和反对国际合作。11 月,广田竟让有吉大使鼓励宋哲元将军的华北
自治运动。①
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止日
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1931 年后被国民党镇压)公开反抗不准
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 年 12 月 9 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
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一运动与中国
共产党新的统一战线战略一致,波多野善大把它从 1935 年 11 月算起。②那些
曾对日本保持友好态度的领导人——汪精卫、唐有壬、高宗武等——逐步丧
失威信,这反映民族主义的浪潮在高涨。随着中国人的舆论倾向,发生了行
刺汪精卫,紧接着在  1935 年底暗杀唐有壬。
1936 年 2 月 26 日东京发生军事叛乱后,广田出任首相,日本的外交继
续破产。他的外务大臣是有吉明。显然,1934 年有希望的开端已经消失。日
本再一次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攻击目标,而英国在中国的财政改革却赢得国
民党人的感激。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的格局似乎正在出现:
1935 年 8 月,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统一战线,人民阵线也
在法国诞生。1935 年 5 月的法俄协定使人民阵线反对德国,这又转而使意大
利接近轴心国阵线。在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 年 7 月至 1939 年),这两个
集团走到一起,这四个国家联合英国成立了一个不干涉委员会,这至少表明
欧洲列强愿意保持一种协商框架。其间的强国英国寻求一种欧洲内部的合
作,以取代国联或英美合作,两者当时都已丧失信誉。与此同时,苏联坚定
地重新进入欧洲社会,这对日本来说尤其是一个不祥之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苏联第一次愿意同资本主义国家一起行动。这种建立在相互协商基
础之上的欧洲国家体系也许可使每一个强国自由地参与欧洲以外的事务。英


① 恩迪科特:《外交与企业》,第 5 章。
② 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通向太平洋战争之路》。
① 松本重治:《上海时代》。
② 波多野善大:《国共合作》,第 180—192 页。



国、苏联和德国都主动开始支持蒋介石,这绝非偶然。在李滋?罗斯的改革
后,中国对外国投资有吸引力,而蒋介石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领袖。
日本未能对抗这些发展。它在 1936 年的一个成就是 11 月和德国缔结了
反对共产国际的协定。在竭尽全力查考与英国或美国这些在中国的传统伙伴
的有效安排能否恢复前就转向德国寻求合作,这是日本缺少见识的典型表
现。日本确实没有同德国在亚洲合作的经验。反苏条约尽管对东京的军政首
脑有很大的吸引力,却除了促使苏联加强中国的防御外毫无作用。苏联通过
促进在中国建立统一战线,希望结束国共内战,并使统一的中国转向反对日
本的侵略野心。1936 年 12 月的西安事变证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日本的政策到处失败。在华北的日军已增加一倍,并正在推行日本-满洲
国-中国经济圈。但很难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