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部军史-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场具有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最为典型的一场战争。
    危局与决策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朝鲜国内###的继续,是两种政治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而且,这种斗争还带有国际性质。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关于朝鲜统一问题、统一于谁的问题。这种斗争从朝鲜解放那天起便开始了,而且还紧紧地同国际间的###相联系着。
  朝鲜南北局面的形成。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为了在朝鲜受降,美苏商定以“三八线”为苏美两军占领区域的分界线,苏军进入北半部,美军进入南半部。这条线把朝鲜人为的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体制”。两种势力就围绕着国家的独立、统一开展了尖锐斗争。开始,双方都在谋求政治解决,但是,达不成协议,也不可能达成协议。以后,美国便采取了暂时维持分裂现状,以待时机进行武装统一的政策。1948年8月15日,美国扶植李承晚上台,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接着,9月9日朝鲜北半部也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且双方都建立了自己的军队。这样,朝鲜局势便由此正式发展成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南朝鲜(韩国)政府成立不久,李承晚就公开打出了“北进统一”的旗号,叫嚷“南北分割必须用战争来解决”。于是,积极地进行战争准备,并不断地进行武装挑衅。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国和李承晚集团的战争政策。但是,面对李承晚集团不断武装挑衅和全面战争的威胁,也做了充分准备。由于双方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终于于1950年6月25日全面爆发战争。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朝鲜的统一问题,爆发的过程是,武装对峙、武装冲突,并由小到大,逐渐升级,最后发展到全面战争。然而,朝鲜战争爆发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国内战争。美国出兵干涉之后,朝鲜战争由国内战争转化为以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外来侵略为主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第2天,即6月26日,美国就以其空军开始进行武装干涉了,并以其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6月30日,派出了地面部队。战争第7天之后(7月2日)美步兵第24师加入作战,7月7日,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成侵朝“联合国军”的决议,随后是美25师、美骑兵第1师、美第2师、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美第7师及英军第27旅、菲律宾的部队投入战争。到9月中旬,美、英等国侵朝军队共达10万多人。这样,朝鲜战争一下便发展成为以反对外来干涉、外来侵略为主的战争。也就在这时,战争打成了僵局,相持在洛东江地区。
  美国武装干涉朝鲜之后,中共中央及时地分析了世界战略格局,认为朝鲜战争趋于复杂化,远远超出了南北朝鲜之间的范围,已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至少是东方斗争的焦点。对战局的发展作了两种可能的估计:一是速决,即朝鲜人民很快取得胜利;二是持久,即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必将进行反扑,扩大侵略战争的规模。据此中共中央认为:我国人民不能不有所准备。为防患于未然,在朝鲜军队战斗发展顺利,美国侵略军节节败退之际,于7月7日和1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两次军委会议,讨论了保卫东北边防问题,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立即从广东、广西、湖南、河南、黑龙江等地,抽调第13兵团之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和一个高射炮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运输兵(汽车)团,共25万余人,于7月底至8月初,集结于鸭绿江北岸一带,准备保卫我国东北地区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8月下旬,中央军委根据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建议,又决定将上海地区的第9兵团和西北地区的第19兵团,分别调到津浦、陇海两铁路沿线,以策应东北边防军。9月上旬,中央军委为加强东北边防军的力量,又决定将湖北荆沙的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集结于吉林西南辽源地区。
  9月中旬,朝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美国不甘心最初的失败,于9月15日集中美军7.5万余人,在260余艘舰艇,500余架飞机配合下,在朝鲜仁川登陆。9月27日攻占汉城,29日进抵“三八线”。10月1日和7日,南朝鲜军和美军先后越过“三八线”,兵分东、中、西三路,疯狂地向朝中边境进犯。同时,美军飞机更加频繁地轰炸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和乡村,公然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大门口。中国的国防安全已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具体说,要不要起而抗美援朝,要不要出兵参战,就非常严肃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根据上述严重形势,及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出兵援助的请求,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席主持下,连续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出兵参战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全球战略格局的高度分析世界形势。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力量最强的国家,拥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军队,它想称霸世界,企图以武力扑灭朝鲜人民革命力量,进而威胁和侵略中国。而中国革命胜利刚刚一年,长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状况相当困难,整个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亟待进行,军队装备相当落后。同时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还在新解放区为患。要与美国这个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进行战争较量,存在着许多困难,我国面临的战略形势十分严峻。在这重大的危急关头怎么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朝鲜是我们的友好邻邦,不仅与东北相连接,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而且关乎整个东方和世界反帝斗争和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问题。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狂,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东北主要工业基地也将直接处于侵略威胁之下,国家就不可能安安稳稳地进行和平建设。从朝鲜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需要,我们尽管有很多困难,国内建设暂时要受到损失。但是,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党中央审慎地权衡利弊,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出发,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立即将东北边防军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人民一道,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事实证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当时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分析和对朝鲜战局的战略预见,及其采取的应变措施和果断出兵参战的战略决策,是非常英明正确的。
  

一、抗美援朝(2)
  影响远东及世界格局的辉煌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几点基本情况:①战争的起止时间,抗美援朝战争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止,共打了两年零九个月。如果加上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的时间,则为三年零三十三天。②作战地区:北起鸭绿江,南至“三七线”,以后转到“三八线”附近。③作战兵力:对方是以美国为首的打着联合国旗号的侵略军,共16个国家的军队。除了美国以外,还有它的15个仆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菲律宾、泰国、土耳其、新西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希腊、南非联邦,通称16国,还没有把南朝鲜算为一个国家。如算在内,即为17个。另外,还有5个派有医疗队的国家,即丹麦、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这些国家的军队,都有着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特别是美国,除了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陆、海、空军以外,手里还握有原子弹。对方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兵力达111万余人,其中美军54万余人,南朝鲜军51万余人,仆从国军队万余人;美国侵朝兵力占它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近半数;我方参战为,中国、苏联(出动了一些空军)、北朝鲜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兵力180余万人,其中志愿军134万人,朝鲜人民军45万人。志愿军先后入朝的部队共有:步兵27个军、空军12个师、炮兵15个师、铁道兵10个师、坦克3个师、公安军2个师、工兵14个团。先后入朝部队占全军陆军的70%、空军的41%、炮兵的73%、防空军的60%、坦克兵的30%、工兵的57%、公安军的11%、铁道兵的100%。在战争期间敌我双方陆续投入到战场上的总兵力:敌我双方均已达300多万人。敌我总兵力对比为1∶,地面部队则为1∶,我优于敌人。④作战的武器装备,我则远远劣于敌人,对方战争开始时(1950年10月),有飞机785架、舰艇106艘、坦克886辆、火炮10388门,对方最多坦克达1543辆,最多火炮达19530门,最多舰艇达310艘(其中美军210艘,南朝鲜军67艘,仆从国33艘),最多飞机达2082架(其中美军1823架,南朝鲜军146架,仆从国军113架)。战争中,对方共出动飞机104万架次,平均每天出动800架次,最多一天出动达2400架次。我方没有海军,战争开始时也没有坦克和空军,只有火炮3510门;后期我方第一线和二线飞机最多达1043架(其中志愿军366架,朝鲜人民军397架,苏军280架),火炮最多19702门(其中志愿军14986门,朝鲜人民军4716门),坦克最多达792辆(其中志愿军430辆,朝鲜人民军362辆)。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装备。16个国家的军队、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这样的作战对象,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抗美援朝战争基本战况。战争的进程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阵地战)。
  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这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到1951年6月10日结束。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作战的性质,基本上属于战略反攻性质,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一共打了5仗,即5个战役。这5次战役,虽然比解放战争时期在作战规模上要小,但基本上都属于战略性质的战役。因为每个战役都关乎着整个战争的全局,决定着战争进程。这5次战役的特点和简要经过是:
  第一次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共12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由遭遇进入交战。我之基本意图为稳定局势,站住脚跟,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整顿,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志愿军参战部队共6个军18个师,敌方参战部队为4个军10个师另1个旅1个团。敌我兵力为1∶(敌海空军未计在内)。10月19日,志愿军在紧急情况下入朝,原准备抢占龟城、泰川、球场洞、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组织防御。后因敌人已越过志愿军预定组织防御的地区,并继续分兵冒进,志愿军即采取了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针,利用敌未估计到志愿军参战这一战略上的突然性和敌分兵冒进的弱点,以一部兵力(第42军之第125师)于东线黄草岭地区进行防御,阻敌前进。同时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军、第50、第66军和第42军之第125师)于西线之宣川、龟城、博川、云山、温井、熙川等地区,在运动中将敌各个歼灭。此役于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实施大胆的战役迂回,配合正面主力坚决勇猛地进攻,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赢得了初战胜利,歼敌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妄图于“感恩节”(11月23日)以前吞并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6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共29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诱敌深入、正面突击与战役迂回相结合。第一次战役后,敌虽遭志愿军沉重打击,仍错误地判断志愿军兵力不大,轻视志愿军力量,发动了所谓“圣诞节”(12月25日)攻势,妄图占领整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此,志愿军决定采取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争取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地区。在战役布势上,志愿军以刚入朝之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于东线长津湖地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同时,集中主力于西线博川、价川、德川、宁远地区,向敌实施反突击。根据第一次战役的教训,西线采取双层战役迂回,以两个军(第38、第42军)从敌翼侧薄弱部(德川、宁远地区)突破,向敌纵深猛插,断敌退路,主力四个军(第39、第40、第50、第66军)由正面配合,实施战术上的分割合围,各个歼灭敌人。东线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西线和东线参战部队在缺乏冬装的情况下,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气温,艰苦战斗,战胜了敌人,歼敌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部领土,迫敌于“三八线”以南转入防御,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抗美援朝(3)
第三次战役,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共8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主要从政治上考虑必须打过三八线,中朝部队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发起进攻。战役企图为粉碎敌人利用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的防御,不给敌以喘息机会。中朝两军以5个军(第38、第39、第40、第50军和人民第1军团)于西线向东豆川、汉城实施主要突击;以4个军(第42军、第66军和人民军第2、第5军团)分别向济宁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隐里、洪川方向实施突击。作战中,经短促炮火准备后即全线发起进攻,突破敌防御后,迅速投入第二梯队,向敌纵深实施穿插迂回,切断敌人退路。全线进至“三七线”附近时,即停止了追击,转入积极防御作战。此役,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大规模向预有防御准备之敌的进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万余人,向前推进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一翼进行坚守防御,从侧翼实施反突击和作顽强的机动防御作战。在三次战役中,敌遭中朝部队连续打击,损失惨重,被迫退至“三七线”,将兵力集中后稍事整顿,即趁志愿军转入休整之际,向北发起进攻。志愿军因连续进行了3次战役,减员甚大,极度疲劳,部队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补充,又值严寒季节,工事构筑不易,粮食缺乏,且运输线延长,补给十分困难,在战役第一阶段,以3个军(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在西线汉江南北地区进行坚守防御,箝制敌主要进攻集团;在东线横城地区诱敌深入,集中主力6个军(第39、第40、第42、第66军和人民军第3、第5军团)实施反突击。东线反突击取得了胜利,但进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敌全线进攻。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全线转为机动防御,节节阻击敌人。经过艰苦奋战,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此役共歼敌万余人,敌每天前进不到公里,志愿军赢得了掩护战略预备队集结的时间。
  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共50天。这次作战的特点是,为粉碎敌军登陆计划,提前发起进攻战役。参战部队共15个军,即除使用原有的志愿军第9兵团和第39、第40军,人民军第1、第2、第3、第5军团外,还投入了刚入朝的2个兵团6个军(即第3兵团的第12、第15、第60军,第19兵团的第63、第64、第65军)。战役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敌防御后,直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割裂敌整个防御体系,集中主力对预期歼灭之敌实施两翼迂回,配合正面突击,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战役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军集中3个兵团12个军(内人民军一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经7天激战,推进50余公里,歼敌万余人,造成东线之敌翼侧暴露,迫敌主力退至春川、汉城地区组织防御。第二阶段,敌为破坏志愿军的进攻,继续北犯,志愿军迅速调整部署,转移主力,以第3、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雄集团向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联系,歼灭县里地区之敌,尔后向纵深发展。以第19兵团在西线箝制美军主力,积极配合行动。此阶段歼灭南朝鲜军第3师、第9师大部,将第5师、第7师击溃。第三阶段,实行战略转移。敌及时以战役预备队堵塞了缺口,形成东西相连的防御体系。解放军经连续作战,粮弹基本用完,继续进攻亦有困难,决定停止进攻,以一部兵力进行机动防御,掩护主力转移休整。转移中,志愿军第180师遭受了严重损失。此役共歼敌万余人,消耗与缴获了敌大量物资装备,锻炼了刚入朝参战的部队。
  通过上述运动战五次战役作战的重大收获,主要有两点:一是歼敌23万余人,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二是迫使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了停战谈判。
  战略相持阶段(阵地战阶段)。这个阶段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直到停战。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一个阶段呢?这是敌我力量消长的结果,是战争形势的发展所决定的。朝鲜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敌我双方经过5次战役的较量,力量综合对比已趋于均势(敌44万,我80万,1∶)。美国已被迫承认单纯依靠军事手段难以解决朝鲜问题,而战争的持久又对其全球战略不利,因此采取了两手策略,除了加强其作战活动外,提出了停战谈判。从我方来说,虽然已取得了很大胜利,但从历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敌人不被大部歼灭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而要大部歼灭这些敌人,则需要时间。”当时,军委指示“至少要准备两年”。其次,从历次战役中还可以看出: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军队实行战略和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次整团,都难以达到歼灭任务”。如要达到这样的任务,在志愿军来说,还需要有个由打小歼灭战到打大歼灭战的过程。战争的持久性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形势的发展,亦可看出,只有军事斗争没有###的配合也是不行的。所以,在五次战役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便明确地提出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这一总的战争指导方针,以及“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由小歼灭战,逐渐向打大歼灭战过渡“零敲牛皮糖”的方针,在力量使用上提出了“轮番作战”的方针。就这样,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均势,再加上停战谈判(7月10日开始)这个因素,战争就形成了相持局面。
  

一、抗美援朝(4)
这个阶段,作战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军事斗争与###交织进行,打谈结合,以打促谈;第二,战线相对稳定,没有运动战时期那样大的进退,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大多是局部性质,而且都是以阵地作依托;第三,在长期对峙中,敌我双方都为夺取主动,想方设法打破对方防御。敌人耍尽了招数(除了原子弹,所有现代化武器都用上了,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如什么“绞杀战”、“细菌战”等),志愿军也动用了相当力量,采取了许多措施,无论在技术上或战术上都有不少新的创造(如“地下长城”、“钢铁运输线”等)。第四,随着战争的发展军队技术装备逐渐得到改善,军队愈战愈强,日益主动。
  在这个阶段,大的军事行动有六个:
  第一,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从1951年8月开始,至11月底结束,共约4个月。敌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城与我方进行停战谈判。在谈判中,敌方毫无诚意,狂妄地提出将军事分界线划在志愿军阵地后方,企图攫取我方12000平方公里土地。在遭到我方严词驳斥后,敌即施行“军事压力”,相继向志愿军东线之麟蹄、杨口以北及铁原以西天德山、马良山和北汉江东西地区发动夏、秋季攻势。志愿军一面坚持谈判,一面争取军事胜利。为粉碎敌人进攻,志愿军除第20兵团(辖第67、第68军)入朝参战外,并有一些部队陆续入朝轮番作战。当时,朝鲜遭受罕见的水灾,加之敌机昼夜封锁和破坏我方交通运输线,参战部队在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托野战筑城阵地进行坚守防御,粉碎了敌之攻势,并进行了有限目的的反击和进攻。这次防御作战,共歼敌25万余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取得了阵地防御和对敌坚固阵地进攻的初步经验。
  第二,反“绞杀战”斗争。从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联合国军”依赖其航空兵实施战略轰炸,以我方铁路干线为主要目标,先普遍轰炸铁路桥梁,再重点封锁铁路枢纽,最后突击轰炸铁路两头。针对敌之行动,志愿军除以航空兵在清川江以北上空参战外,还以高炮部队机动作战,重点保卫目标,同时组织部队抢修、抢运,加强伪装等。从而粉碎了敌之企图,建成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使后方供应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和反细菌战斗争。从1951年12月开始,至1952年8月基本结束,共8个月。敌为破坏志愿军防御的稳定性,打破相持局面,以大量航空兵实施轰炸,妄图切断志愿军的后方补给线;在前线,进行频繁的袭扰活动,同时实施了细菌战。为粉碎敌之阴谋,志愿军一方面发动群众在全战线加强构筑坑道工事,逐步完善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则采取积极手段,开展小分队战斗以及狙击和游动火炮活动,挤占敌我中间地带,攻占敌突出的连、排支撑点,把斗争焦点推向敌人阵地。这次作战,共歼敌11万余人,使阵地得到空前的巩固,并初步取得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攻防战斗的经验,还战胜了美国于1952年初在朝鲜前后方实施的细菌战。
  第四,1952年秋季举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战役,从1952年9月18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共77天。当时的战场局势是:经过1952年春、夏季的一系列斗争,志愿军阵地更趋巩固,东西海岸也重点构筑了坑道工事,增强了翼侧防御;后方供应进一步改善,兵员充实,特种兵逐渐加强,不仅可以坚守防御作战,而且具备了依托阵地实施进攻的有利条件。此时,敌防御工事亦有较大加强,其基本阵地已形成环形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并加强了防守力量。战役企图:为了粉碎敌军可能的局部进攻计划,主动打击与大量杀伤敌人,锻炼部队,取得经验,为尔后进攻创造条件,在志愿军司令部统一组织指挥下,举行了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此次作战共44天,先后对敌连、排支撑点和个别营阵地60个目标发动了77次进攻,歼敌万余人,并在反复争夺中巩固了17个阵地。这期间,还进行了上甘岭防御战役(即粉碎敌“金化攻势”作战)。此役从10月14日起至11月25日止,分为抗击敌连续冲击与反冲击、坚持坑道斗争和恢复与巩固阵地3个阶段。敌我双方在上甘岭这个不到平方公里的狭窄地段上,先后投入10万余人的兵力(敌6万余,我4万余),反复争夺43天。敌军共发射炮弹190万发(最多一天达30万发),投掷炸弹5000枚(最多一天500枚),最后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仅占去两个班的阵地。
  第五,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的组织与准备,从1952年12月中旬开始,至1953年4月底结束,4个多月。由于防御阵地日趋巩固,敌已不可能从正面突破,乃企图利用其海空优势,从侧后实施登陆作战,并为此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与准备。为粉碎敌之登陆企图,志愿军进行了大规模抗登陆的组织与准备,如研究和制定了周密的抗登陆作战计划,训练了大批干部;增调了部队,使志愿军陆军总兵力达到20个军;组织了东西两个海岸指挥部,加强了海防部署,西海指辖陆军7个军(含人民军),东海指辖陆军4个军(含人民军);加强了战场建设,仅西海岸即增筑坑道总长200公里,纵深增修了两条铁路,加修4条公路;抢运储备作战物资,全军共储存了7个月的主副食。与此同时,正面战场亦以积极的战斗行动进行配合,仅1至4月即在全线组织大小战斗760余次,歼敌5万余人,并先后攻占上浦防东山、马踏里西山等战术要点。由于充分准备和战场上的积极配合,最后迫使敌人不得不放弃登陆企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抗美援朝(5)
第六,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从1953年5月13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共75天。战役企图是:配合停战谈判,促进停战早日实现;改善阵地,以便在斗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锻炼刚入朝部队,吸取作战经验。在作战指导上采取“稳扎稳打”、“由小到大”的方针。为了增大战役的持续性与主动性,整个战役分3个步骤进行,每一步骤大体上以一个兵团为单位,对当面之敌选择数点进行反击,时间在7至10天,然后看情况再动。如果敌不进行大的反扑,则以另一兵团在另一地段上进行反击;敌若进行大的反扑,则趁敌反扑机会,集中优势火力大量歼灭和消耗敌人。整个战役,经过充分准备,连续对敌实施了3次进攻。第一次由东线之4个军在统一计划下,分散攻歼敌20个连排支撑点;第二次仍以东线为重点,先后攻歼了敌团以下防御阵地51处,给南朝鲜军第5、第8师以歼灭性打击;第三次主要是为了打击李承晚集团妄图破坏停战谈判的实现,并拉平金城以南战线,以6个军(第21、第24、第54、第60、第67、第68军)在1000多门火炮支援下,迅速突破了敌人4个师正面25公里的防御阵地,突入敌纵深达15公里,拉平了金城以南战线。整个夏季战役,参战兵力先后为12个军(含人民军2个军团),在宽达200公里的正面上进行了大小进攻战斗139次,共歼敌万余人,收复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阵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道,团结奋战,抵抗侵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总计中朝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军1093839人(内美国军397543人、英澳军21099人、法国军368人、加拿大军3660人、土耳其军3060人、菲律宾军419人、荷兰军110人、泰国军406人、希腊军89人、比利时军344人、哥伦比亚军448人、南朝鲜军667293人)。美军的伤亡数比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