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洪荒大鳄-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辛听罢,大骂:

“匹夫!把笔书生,焉敢无知,直言犯主!”

命奉御官:

“将此匹夫剜去二目!朕念前岁有功,姑恕他一次。”

杨任复奏道:

“臣虽剜目不辞,只怕天下诸侯有不忍臣之剜目之苦也。”

奉御官把杨任搀下楼,一声响,剜二目献上楼来。且说杨任忠肝义胆,实为帝辛,虽剜二目,忠心不灭,一道怨气,直冲在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面前。

真君早解其意,命黄巾力士:

“可救杨任回山。”

力士奉旨,至摘星楼下,用三阵神风,异香遍满,摘星楼下,地播起尘土,扬起沙灰,一声响,杨任尸骸竟不见了。帝辛急往楼内,避其沙土。不一时,风息沙平,两边启奏帝辛道:

“杨任尸首风刮不见了。”

帝辛叹道:

“似此等事,皆系常事,不足怪也。”

帝辛谓妲己道:

“鹿台之工,已诏侯虎;杨任谏朕,自取其祸。速诏崇侯虎!”

侍驾官催诏去了。且说杨任的尸首被力士摄上紫阳洞,回真君法旨。道德真君出洞来,命白云童兒,葫芦中取二粒仙丹,将杨任眼眶里放二粒仙丹。真人用仙天真气吹在杨任面上,喝声:

“杨任不起,更待何时!”

真是仙家妙术,起死回生。只见杨任眼眶里长出两只手来;手心里生两只眼睛。此眼上看天庭,下观地穴,中识人间万事。杨任立起半晌,定省见自己目化奇形,见一道人立在山洞前。

杨任问道:

“道长,此处莫非幽冥地界?”

真君道:

“非也。此处乃青峰山紫阳洞,贫道是炼气士清虚道德真君,因见子有忠心赤胆,直谏帝辛,怜救万民,身遭剜目之灾,贫道怜你阳寿不绝,度你上山,后辅周王成其正道。”

杨任听罢,道:

“弟子蒙真君怜救,指引还生,再见人世,此恩此德,何敢有忘!望真君不弃,愿拜为师。”

杨任就在青峰山居住。再说妲己追杀姜尚不成,又听得姜尚逃迹无踪,再加之其友返本归源,不日便可重得人身,与那琵琶精报仇之念渐消。有日,妲己想到自己要坏这成汤社稷。

暗道如今虽然便得帝辛尽失民心,要却成果极小。不由又把主意打到朝中武将身上,想让这些武官与帝辛离心离德,如此一来,帝辛武备渐消,定有心怀歹心者见势起事,妲己不想便罢,这一想法一起,果然把个殷商折腾的死去活来,使文武离心,却让诸候声势渐大。

一日帝辛对妲己道:

“美位已定,朝内百官也不敢谏阻;朕所虑东伯侯姜桓楚,他知女儿惨死,领兵反叛,引诸侯,杀至朝歌。闻仲北海未回,如何是好?”

妲己道:

“妾乃女流,识见有限,望陛下急召费仲商议,必有奇谋,可安天下。”

帝辛道:

“御妻之言有理。”

即传旨召费仲。不一时,费仲至宫拜见。帝辛道:

“姜后已死,朕恐姜桓楚闻知,领兵反乱,东方恐不得安宁,卿有何策,可定太平?”

仲跪而奏道:

“姜后已亡,殿下又失,商容撞死,赵启炮烙,文武各有怨言。只恐内传音信,动姜桓楚兵来,必生祸乱,陛下不若暗传四道旨意,把四镇大诸侯诓进都城,枭首号令,斩草除根。那八百镇诸侯知四臣已故,如蛟龙失首,猛虎无牙,决不敢猖獗,天下可保安宁。不知圣旨如和?”

帝辛闻言大悦:

“卿真乃盖世奇才!丙有安邦之策,不负苏皇后之所荐。”

费仲退出宫中,帝辛暗发诏旨四道,点四员使命官,往四处去,诏姜桓楚、鄂崇禹、姬昌、崇侯虎不提。且说那一员官迳往西岐前来,一路上风尘滚滚,芳草萋萋,穿州过府,旅店村座;真是朝登紫陌,暮踏红尘。

不一日,过了西岐山七十里,进了都城。使命官看城内光景,民丰物阜,市井安闲。做买做卖,和容悦色,来往行人,谦让尊卑。使官叹道:

“闻得姬伯仁德,果然风景雍和,真是尧舜之世。”

使官至金亭馆驿下马。次日西伯侯姬昌设殿聚文武,讲论治国安民之道。端门官报道:

“旨意下。”

姬伯带领文武接天子旨,使命官到殿跪听开读:诏道:

“北海猖獗,大肆凶顽,生民涂炭,文武莫知所措,朕甚忧心;内无辅弼,外欠协和,特诏尔四大诸侯至朝,共襄国政,戡定祸乱。诏书到日,尔西伯侯姬昌速赴都城,以慰朕绻怀;毋得羁迟,致朕伫望。俟功成之日,进爵加封,广开茅土,谨钦来命,朕不食言,汝其钦哉!特诏。”

姬昌拜诏毕,设筵款待天使。次日,整备金银表礼,送天使。

姬昌道:

“天使大人!只在朝歌会齐。”

姬昌收拾就行,使命官告辞作谢而去不题。且言姬昌坐端明殿,对上大夫散宜生道:“孤此去,内事托放大夫,外事托於南宫、辛甲。”

随令人宣伯邑考至,吩咐道:

“昨日天使宣诏,我起一易课,此去多凶少吉,纵不致损身,该有七年之难。你在西岐,须是守法,不可改变国政,一循旧章,弟兄和睦,若臣相安。毋得任意之私,便一身之好。凡有作为,惟老成是谋。西岐之民,无妻者,给与金银而娶;贫而愆期未嫁者,给与金银而嫁;孤寒无依者,当月给口粮,毋使欠缺。待孤七载之后,灾满自然荣归,你切不可差人来接我,此是嘱咐至言,不可有忘!”

伯邑考听父此言,跪而言道:

“父王既有七载之难,子当代往,父王不可亲去。”

姬昌道:

“我儿!君子见难,岂不知回避,但天数已定,断不可逃,徙自多事。你等专心守父嘱诸言,即是大孝,何必乃尔?”

姬昌退至后宫,来见母亲太姜,行礼毕。太姜道:

“我儿!为母与你演先天数,你有七年灾难。”

姬昌跪下答道:

“今日天子诏至,孩儿随演先天数;内有不祥七载罪愆,不能绝命。方内事外事,俱托文武。国政付於伯邑考,孩儿特进宫来辞别母亲,明日欲往朝歌。”

太姜道:

“我儿此去,百事斟酌,不可造次。”

姬昌道:

“谨如母训。”

随出内宫,与元配太姬作别。西伯侯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长日伯邑考,次子为姬发,即武王天子也。周有三母,乃昌之母太姜,昌之元妃太姬,武王之元配太姬,故周有三母,俱是大贤圣母。姬昌次日打点往朝歌,忽忽行色,带领从人五十名。

只见合朝文武上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毛公遂、周公旦、召公、毕公、荣公、辛甲、辛免、太颠、闳夭、四贤八俊、与世子伯邑考、姬发领众军民人等,至十里长亭饯别,摆九龙御席。百官与世子把盏,姬昌道:

“今与诸卿一别,七载后,若臣有会矣。”

姬昌以手指邑考道:

“我儿!只你兄弟和睦,孤亦无虑。”

饮罢数杯,姬昌上马,父子君臣泪而别。西伯那一日上路走七十馀里,过了岐山一路行来;夜住晓行,非止一日。那一日行至燕山,姬昌在马上叫左右道:

“看前面可有村舍茂林,可以避雨?咫尺间必有大雨来了。”

跟随人正议论道:

“青天朗朗,云翳俱无;赤日流光,雨从何来?”

话说未了,只见霎雾齐生,姬昌大慌,叫:

“速进茂林避雨。”

众人方进得林来。但见好雨:云生东南,雾起西北;时间狂风生冷气,须臾间雨气可侵人。初起时微微细前。次后来密密层层。滋禾润稼,花枝上斜挂玉玲珑;壮地肥田,草梢尖乱滴珍珠串。推塌锦江花四海。扳倒天河柱下倾。

话说姬昌往茂林避雨,只见大雨滂沱,一似飘泼倾盆,下有半个时辰,姬昌吩咐众人:

“仔细些雷来了?”

跟随又与众家说:

“老爷吩咐:‘雷来了!’仔细些。”

话犹未了,一声响亮,霹雳交加,震动山河天地,崩倒华岳高山。众人不由大惊失色,没想到老爷的话这么准,说雷来就来,瞬息之间众人都挤紧在一处。这雷雨来的快去的快,众人也算是走南闯北见了不少世面,可为次遇到的雷雨极为古怪,似乎人为一般。

须臾云散雨收,日色当空,众人方出得林子来。姬昌在马上浑身雨湿,不由叹道:“云过生将,将星现出;左右的与我把将星寻来。”众人听到姬昌如此说,皆冷笑不止:

“将星是谁?那里去找寻?”

然而却不敢违命,只得四下里寻觅;众人正寻之间,只听得古墓旁好像一孩子哭泣声音。众人向前一看,果是个孩子,齐道:

“想此古墓,焉得有孩子?必然古怪,想是将星,就将这孩儿抱来,献与群候看看何如?”

去了古墓,果然看到有一将生婴儿,众人将这孩儿抱来递与姬昌。姬昌看见好个孩子,面如桃蕊,眼有光华。姬昌不由大喜,暗自想:

“我算天机,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当此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乃美事也。”

遂命左右:

“将此儿送往前村抚养,待孤七载回来,带往西岐。”

久后此子福分不浅。姬昌纵马前行,登山过岭,赶过燕山;往日往前正走不过一二十里,只见一道人丰姿清秀,相貌希奇,道家风味异常,宽袍大袖。那道人有飘然出世之表,见得姬昌行来,向马前打稽首:

“君侯贫道稽首了。”

这姬昌虽为凡人,可精通道行六艺之一术之一门,看到此道人不凡,知是神仙中人,不敢怠慢,慌忙下马答礼,言道:

“不才姬昌失礼了!敢问道者为何到此?那座名山?什么洞府?今见不才,有何见谕?愿闻其详。”

那道人答道:

“贫道乃终南山玉柱洞炼气士云中子是也。方才两过雷鸣,有将星出现;贫道不辞千里而来,寻访将星。今睹尊颜,贫道幸甚。”

姬昌听罢,命左右抱过婴儿,付与道人。道人接过看道:

“将星!当今天地大变,你与此时出生,此乃天意。”这婴儿说来也怪,方才众人抱负于他,不哭不闹,如今见得云中子后,竟然呵呵呵笑了起来。

云中子见此子不凡,与姬昌道:

“贤侯!此子不凡,日后当有一番大机缘。日前贫道与洞府修行,演算天机,却是此子与贫道有缘,贫道今将此儿带上终南,以为徒弟;后贤侯回日,奉与贤侯,不知贤侯意下如何?”

姬昌听到云中子的话后,哪里还不明白他其中意思。古老相传,有道真修收授弟子,传承道统,其一是那有大机缘,大毅力者,千万里寻找,过而百拜,遇水而跪,这才能见行真仙;其二是有那大神通修士演算天机,算出与自己有缘之人,便下山自行寻找。如今云中子的行为,颇合上古修士风采,姬昌那里会不愿意。遂开口道:

“道长带去不妨,只是久后相会,以何名为证?”

云中子想了想,不由把目光对上婴儿,突然开口道:

“电过现身,后会时以雷震为名便是了。”

姬昌道:

“道长取名,不才领教请了。”

见这姬昌说完后,云中子抱雷震子招来一朵详云回终南山而去。

再说姬昌得了百子之后,心里欢爽,不久到了朝歌。哪知那妲己心生歹意,四镇诸候皆被为难,其中有三路诸候服了朝歌,唯姬昌以祖宗之法不尊。

帝辛哪里还能容他,只因姬昌乃是西方二百诸候之镇首,不敢无理害他,只得把姬昌囚于苦牢之中,也不他,每日里好吃好喝的供着,根本不提放他离开之话。其余大臣虽感姬昌风骨,可如今朝歌不同,朝纲不振,民心已失,哪里敢把姬昌这等大大贤放出去,到时若他举兵犯朝,如何抵抗。

话说当年三皇治世,泰皇伏羲衍先天之术数,又神文推演,有不可思意大威能。如今不比从前,神文大多失传,别说人间,便是诸教门徒,修行之士,精通者十不足一,这才有了符文。

这姬昌原本也是好色之人,要不然怎么会连取那二十四名妃子,生下九十九子,想那帝辛也不过是三宫,后又独宠妲己,只有两子,后姬昌因身体年老,体力不济,这才息了女色,而为了打发时间,所以才向自己的母亲学了这衍先天之术数。

此时姬昌困与牢中,无事可干,正好借此演算术数,由于那《连山》、《归藏》二书已出,将八卦推演到了极数,姬昌就整和商时八卦推演之法,将两卦合一,成一新卦,最终让他推算出后天八八六十四卦象,为后世传诵。

第二百章哼哈二将(二百章庆贺一下)

第二百章哼哈二将(二百章庆贺一下)

先不说那姬昌困与牢中,演出后天六十四卦,却说把太师闻仲领军来到北海,安营扎寨,只等来日问明路径,好与袁福通等人决战。那北海之地甚是荒芜,至冬天寒地冻。幸得闻仲道术在身,以法力将寒气隔绝在外,商朝国力雄厚,士兵装备精良,这才没犯水土不服的兵家大忌。

然而北海城郭狭小,只有黑水城可以驻兵。袁福通等叛逆在外,裹挟百姓,以游牧为生,并不与闻仲大军交战。闻仲派人四处打探袁福通大军驻地,可惜无功而返,反倒被袁福通游骑逮住机会,狠狠地杀了商军几只落单的侦查队。

闻仲大军驻扎,劳而无功,空费钱粮,而且就算那闻仲使计,用兵围住那袁福通的大军,但是那袁福通总是能够根据地利顺势逃脱,然后召集兵马再战,连数次都把那袁福通逼致死路,但是不知为何那袁福通却总能逃脱。

于是两军就僵持下来,不觉数载有余,虽然那闻仲已然将北海叛军压制到最后的地点,但是现在闻仲却得人来报,自己不在朝中的时间里,帝辛行事越发的荒唐,朝中老臣或死或逃,那闻仲心中挂念朝中之事,忧闷难安。

这一日不知道那袁福通却是为何,似乎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居然不在退守孤城,竟然下战书要与那闻仲决战,却说闻仲得了袁福通战书,定了大战之期。

至日,两边军马一起出动,来至战场。相隔一箭之地,两边军士用箭射住对方阵脚。当下双方排开阵势,旌旗历历,明晃晃的刀枪映着日光,发出森冷的寒气,战意凛然。

闻仲催动墨麒麟上前对着袁福通说道:

“叛国逆贼!当今大王英明神武,天下莫不臣服。殷商仁义待人,未尝有亏过北海子民。你为何举旗反叛,徒让北海陷入战火,使生民受刀兵之祸!快快下马受降,免遭屠戮!”

袁福通大怒道:

“闻仲老儿,北海乃化外之地,本不属商。是你等恃凶强压,故而不得不顺从。今我首倡义兵,解救北海之民,乃是顺应民心之举。你恃凶前来,正是自取死路。须怪不得我!”

闻仲闻言大怒,催动墨麒麟直取袁福通。袁福通挥刀来迎。那袁福通虽然凶顽,然而闻仲乃是截教高徒,一身武艺出神入化。就连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黄飞虎和纣王的一身武艺都是闻仲所授,那袁福通岂是对手?战不数合,被闻仲一鞭打在肩头。只见袁福通身上闪起一阵鲜艳的红光,闻仲一鞭虽然结结实实打在袁福通身上,却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袁福通见状大喜,复勒回马来与闻仲交战。更不顾及自身,只是全力抢攻。北海兵将见主将如此英勇,仿佛神仙降世,士气大振,当即擂鼓呐喊助威,喊杀声不绝于耳。

闻仲却是越打越郁闷,你一鞭结结实实落下,人家不躲不避,任凭你打,偏生还伤不了他。数合过后,闻仲气得跳脚,将额上第三眼睁开,霎时红光漫天,吞吐不定。袁福通大骇,转头便走。闻仲大叫道:

“贼子,哪里走!”

说罢,闻仲运起全身法力祭雌雄金鞭往袁福通脑后打去。却见那金鞭在半空中“嗡嗡”地打了个旋儿,正要往那袁福通头顶打去,没有想到,那袁福通身上忽然冲出一股血气,那金鞭竟被这一冲,掉到了地上。

闻仲大惊,举目四望,心中惊惧不定,不知袁福通是如何破了自己法术。当下见袁福通回到本阵,闻仲身边亲兵抢出,捡了雌雄金鞭交还太师。闻仲心中踌躇,却见对面袁福通回了本阵,只见那袁福通忽然从身后拽出一面鲜红的大幡,随手一摇,顿时鬼哭狼嚎,阴风大作,滚滚血云喷涌而出。

那那商朝大军,一碰到这血云,就血肉全消,化为一具枯骨,那商朝大军见次纷纷大乱,纷纷逃跑,那袁福通趁机挥军猛攻,闻仲连忙高呼商军结阵,却也弹压不住,只好败走。

最后那袁福通就凭借着这一法宝,收复失地,回到了最初那起兵反叛时的势力,当初随同那袁福通一起反叛,后又被闻仲剿灭的七十二路诸侯之余孽,也纷纷死灰复燃,聚于那袁福通的麾下,北海局势顿时败坏。

那闻太师几次出阵,虽然杀败袁福通,然而那血幡实在强悍,每次袁福通都是交战一阵,即祭起血幡,就反败为胜。闻仲平白损失不少人马,将闻仲气得三尸神暴躁,七窍内生烟。偏生自己又奈何袁福通不得,心下着实郁闷。索性高挂免战牌,来个眼不见为静。

不过这闻仲也没有闲着,就派手下人去打听那袁福通手中那一面血幡的来历,最终终于让那闻仲打听出来,原来那袁福通被闻仲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在机缘巧合之下,得遇一位大神通者所留下来的炼制法器的法门,耗尽所有的能力,最终炼成了这血幡,这血幡名曰血神幡,凶恶异常,专污他人法宝,还可吞噬血肉,增加这血神幡的力量,正当闻仲思量如何破这血神幡的时候,传令兵来报:

“辕门外有两道者求见!”

闻仲正为战事烦恼,盼望有能者相助。听有道者前来,连忙出帐相迎。却见来者却是两年轻道人,一人穿一金色甲袍,跨下坐金毛剑齿虎,手持一柄蘸金双刃巨斧,另一人穿一银色甲袍,跨下坐银毛剑齿虎,手持一柄馏银双刃巨斧,这两人相貌相似,所穿服饰,所持武器,跨下坐骑除颜色不同以外,样式种类居然一模一样。

这二人见闻仲出营相迎,连忙下虎自报来历,原来这都是北海人氏,一名郑伦,一名陈奇,自幼被星宿海黄河府君何巨收为弟子,如今学成归乡,见北海袁福通造反,为祸家乡,特来投军。

这闻仲一听来人是星宿海门下大喜过望,这闻仲是时常听自己的师傅金灵圣母提起这星宿海的厉害的,而且自己所学鞭法也是出于星宿海一脉,算起来这闻仲与那星宿海还是有些渊源的,而且闻仲也知道这黄河府君何巨与自己的师傅金灵圣母乃是同辈,于是闻仲就与这二人师兄弟相称起来。

闻仲将二人迎入帐中,将敌将袁福通依仗金佛,致使商军屡次无功而返的事说了一遍。郑伦听罢说道:

“师兄无须忧虑!我等兄弟既然来此,明日自当会会那个袁福通,看看他到底有哪般神通。”

那陈奇也在一旁说是,闻仲虽不知他二人本事到底如何,但见二人气度,坐骑和兵器,也知道他们不是庸手,当下放下心中大石,开怀畅饮,却不时提点郑伦、陈奇:战场之上须得先下手为强,免生不测。郑伦、陈奇一一应下。

第二日,袁福通领兵耀武扬威而来。郑伦、陈奇两人出阵,郑伦将斧一横,对袁福通说道:

“成汤传国六百年,并未有失德之政。你为何聚众反叛,自取灭亡。早早下马投降,否则莫怪我等兄弟为除祸患,开了杀戒。”

袁福通此时已经连胜那闻仲数阵,又见这二人的金银剑齿虎,神勇漂亮,就想夺过来,哪里耐烦,连忙下令手下战将出阵,要杀那郑伦、陈奇二人,那郑伦、陈奇二人见数名战将冲将过来,相视一笑,就听得那“哼!”“哈!”二声接连响起,白光,黄气游走战场,那冲将过来的战将就全部摔落马下,生死不知。

原来那黄河府君何巨将自己的一门绝技分成两套分别传于那郑伦、陈奇二人,何巨传给郑伦窍中二气,将鼻一哼,响如钟声,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陈奇受何巨秘传,养成腹中一道黄气,如果遇到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口黄气,同样可以吸敌人的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置敌人于死地。

袁福通见状连忙取出血神幡,郑伦、陈奇二人一见一起笑道:

“料此小术,安能制我!”

两人说完,就各自一仰手,手中就各自飞出一物温润如玉,弯如新月,这两物在空中打了一个晃,就朝那血神幡,只听“噗!”“噗!”两声将血神幡穿了两个透明的窟窿,然后就飞回两人手中不见,而那血神幡被穿了两个透明的窟窿,精气已失,已然无用了。

这闻仲见状立刻发大军掩杀过来,这商军有备而来,一鼓作气;闻仲世之名将,天下无敌。又有郑伦、陈奇二人为臂助,袁福通惊慌失措,哪里能抵挡得住?当下被打的七零八落,北海叛军四散奔逃,死者不计其数。大军获胜,闻仲计点战果,斩首十万余,袁福通长子被杀,七十二路诸侯或杀或降者五十四人。袁福通则趁乱逃走,不知去向。

且不说那闻仲在郑伦、陈奇二人的帮助之下,大破那北海叛军,话说铁叉山八宝云光洞有一金仙,名为度厄真人,自三皇五帝时期便有名声,有灵宝定风珠,乃是一先天法宝。曾借出此珠助黄帝大破蚩尤,黄帝统一天下之后,便深居浅出,不显其名。

其商之时,有一凡人名为李靖,因羡仙家神通,苦求名师,入得度厄真人门下学道,十数年学成五行遁术;因仙道难成,故被度厄真人遣下山辅佐君王,得一世富贵。这李靖也是不凡,入商室入官,官居陈塘总兵。其元配殷氏,生有二子,长名金吒,次名木吒。

殷夫人后又怀孕在身,已及三年零六个月,倘不生产。李靖时常心下忧疑,一日指夫人之腹言道:

“怀孕三载有馀,尚不降生,此子非妖即怪。”

夫人亦烦恼道:

“此孕定非吉兆,教夜忧心。”

李靖听说后,心下甚是不乐。当晚夜至三更,夫人睡得正浓,梦见一道人头挽双髻,身着道服,迳进香房。夫人叱道:

“这道人甚不知礼,此乃内室,如何迳进,着实可恶。”

道人却不以为然,只是与好拱手一礼,道:

“夫人快接麟儿。”

夫人未及答言,只见道人将一物,往夫人怀中一送,夫人猛然惊醒。骇出一身冷汗,忙唤醒李总兵将适才梦中如之境说了一遍,言未毕,时殷夫入已觉腹中疼痛。靖急起来至前厅坐下,暗想怀身三年零六个月,今夜如此,莫非降生,凶吉尚未可知。正思虑间,只见两个侍儿慌忙前来:

“启老爷!夫人生下一个妖精来了。”

李靖听说,急忙来至香房,手执宝剑。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有一肉,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跳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皮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

你道是谁,这位神圣下世,出在陈塘关,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就是当日在玉虚宫中偷食丹药,打破明灯,后又盗宝逃走的那一原始天尊座下弟子,那太乙真人见其不易,便际封神之劫让其入世转世,待那大劫圆满时,功德圆满。

灵珠子化身入得李靖门下,又有一名乃是哪吒,上有神圣出世,当然不同凡响,只见得金镯是乾坤圈,红绫名道:“混天绫。”此两物乃是乾元山镇金光洞之宝。

只见李砍开肉,见一孩儿满地上跑,李靖骇异,上前一把抱将起来,分明是个好孩子;又不忍作为妖怪,坏他性命。乃递与夫人看,彼此恩爱不舍,各各欢喜。却说次日,有许多属官俱来贺喜,李靖刚发放完毕,中军官来禀:

“启老爷!外面有一道人求见。”

李靖原是道门,怎敢忘本?忙道:

“请来。”

军政官急请道人,道人迳上大厅,朝对李靖道:

“将军!贫道稽首了。”

李靖即答礼毕,尊道人上坐。道人不谦,便就坐下。李靖道:

“老师何处名山?什么洞府?今到此关,有何见谕?”

道人道:

“贫道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是也。闻得将军生了公子,特来贺喜,借令公子一看,不知尊意如何?”

李靖闻道人之言,随唤侍儿抱将出来。侍儿将公子抱将出来,道人接在手看了一看,问道:

“此子落在那个时辰?”

李靖答道:

“生在丑时。”

道人道:

“不好。”

李靖答道:

“此子莫非养得不好?”

道人道:

“非也,此子生於丑时,正犯一千七百杀戒。”

又问:

“此子可起名否?”

李靖答道:

“不曾。”

道人道:

“贫道待与他起个名,就与贫道做个徒弟何如?”

李靖答道:

“愿拜道长为师。”

道人道:

“将军有几位公子?”

李靖答道:

“不才有三子;长道金吒,拜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为师;次道木吒,拜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为师;老师既要此子为门下,但凭起一名字,便拜道长为师。”

太乙真人道:

“好个吒字,吒者正义,正气也,此子第三,当取名叫做哪吒。”

李靖答道:

“多承厚德命名,感激不尽。”

唤左右看斋,道人乃辞道:

“这个不必,贫道有事,即便回山,着实辞谢。”

李靖只得送道人出府;那道人别过,迳自去了。话说李靖在关上无事,忽闻报天下反了四百诸侯,忙传令叫把守关隘,操演三军,训练士卒,让提防野马岭要地。鸟飞兔走,瞬息光阴,暑往寒来,不觉七载。

哪吒年方七岁,身长六尺;时逢五月,天气炎热。李靖因东伯侯姜文焕反了,在游魂关大战窦融,因此每日操演三军,教演士卒不表。且说三公子哪吒见天气炎热,心下烦躁,来见母亲,参见毕,站立一傍,对母亲道:

“孩儿西出关外闲玩一会,禀过母亲,方敢前去。”

殷夫人爱子之心重,便叫:

“我儿!你既要去关外闲游,可带一名家将领你去,不可贪玩,快去快来,恐怕爷爷操练回来。”

哪吒应道:

“孩儿晓得。”

哪吒同家将出得关来,正是五月天气,也就着实炎热。哪吒同家将出关,约行一里之馀,天热难行;哪吒走得汗流满面,乃叫:

“家将看前面树阴之下,可好纳凉?”

家将来到绿柳荫中,只见薰风荡荡,烦暑尽解,急忙走回来对哪吒禀道:

“禀公子!前面柳荫之内,甚是清凉,可以避暑。”

哪吒听说,不觉大喜,便走进林内;解开衣带,舒放襟怀,甚是快乐。猛然的见那壁厢清波滚滚,绿水滔滔,真是两岸垂杨风习习,崖傍乱石水潺潺。哪吒立起身来,走到河边叫家将:

“我方走出关来热极了,一身是汗,如今且在石上洗一个澡。”

家将道:

“公子仔细,只怕老爷回来,可早些回去。”

哪吒道:

“不妨。”

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不知这河乃“九湾河。”是东海口上,哪吒将此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