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洪荒大鳄-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死和被杀害的多达数千人,还有数千人被掠为奴隶。只有少部分逃往深山密林中,才算是幸免于难。启残酷镇压了有扈氏的叛乱,使各方诸侯无不心惊胆战。实际上,他这样做也是杀鸡给猴看。他就是要告诉天下诸侯,连同姓家族他都如此无情,更何况他人呢?
这年秋天,启效仿父王姒禹当年“涂山大会”之举,在钧台召开天下诸侯大会。天下诸侯都畏惧他的威势,闻讯后都纷纷到会。钧台大会之后,四方诸侯顺服。据说就连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巴蜀部族也臣服了夏王朝。
启灭掉有扈氏以后,陆续又平定了十几个不肯臣服的小国。残酷的战争夺走了许多平民的自由和生命,也使奴隶主贵族更加贪婪,他们利用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产和奴隶,逐渐地走向了腐化和堕落。
钧台大会以后,虽然仍有许多诸侯方国不满于启的统治,但屈服于他的血腥镇压,不得不服从他的统治。夏王朝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在这之后启下了一连串的命令,启下令从此以后自己禹后裔的这一支为王族,而禹是因治水而兴,而根据五行的变化,水可生木,所以这夏朝当属木德,木色属青所以那夏朝的官方颜色为青色,而天子着青袍,在规定完夏朝的官方颜色制度之后,启又在大臣和巫教巫师的帮助之下,重新设定了人族的祭祀活动。
其中这启专门设出了一个五帝的祭祀礼仪,五帝成为了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五帝属于大祀,祭祀内容包括作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从祀官、各自从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组合祭祀的仪式,一年一次。
五帝祭祀内容,合计如下:一。上帝:东郊青帝配帝:伏羲从祀官:句芒从祀星:岁星另有从祀:三辰、东方七宿。二。上帝:南郊赤帝配帝:神农氏从祀官:祝融从祀星:荧惑另有从祀:三辰、南方七宿。三。上帝:中郊黄帝配帝:轩辕从祀官:后土从祀星:镇星。四。上帝:西郊白帝配帝:少昊从祀官:蓐收从祀星:太白另有从祀:三辰、西方七宿。五。上帝:北郊黑帝配帝:颛顼从祀官:玄冥从祀星:辰星另有从祀:三辰、北方七宿。时间一年一次,于孟夏之月,必须见龙星,即可开始祭祀。
由于那巫教之人的参与,那被打压了不知多少年的巫教终于重新兴起,而那人人喊打的十二祖巫当中的五人也步入了人族的祭祀行列,开始享用人族的香火气运。
而后,那启开始十分努力的工作,在大臣的帮助之下,政事平和,又有巫教之人专门处理神权祭祀事宜,没有一点差错,不到一年,人族就恢复了鼎盛,这启十分得意,他自以为天下从此太平,再也没有战争了,于是便开始追求享乐。
启把他青壮年时期的劣根性充分地展示出来。启中年以后养成了三大嗜好——贪酒,好色,喜欢田猎。姒禹对他的这些嗜好很不满意,曾多次严厉的训斥过他。
当年启每次被训后,都再三向自己的父亲禹认错,表示今后一定改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不仅喝酒、玩女人,而且还时常带着人外出打猎。不过,他对部下管束极严,不允许任何人走漏风声,一旦发现谁多嘴多舌,轻者抽一顿鞭子,重则立即处死。因此,他在封地的所作所为,夏王禹很少知道。
父亲禹在世时对他严加训诫,他不得不有所收敛。如今父亲死了,他自己成了天子,天下由他自己来说了算,他还怕什么呢?遂终日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
因此,史书上说:“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这启年轻时重武功不好女色,直到三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但是他成家后,连续娶了三名妻子,都是只生女儿不生男孩,他心中十分懊丧。后来他奉父命治理阳翟,在那里训练军队,便又娶了当地一名少女为妻,于舜三十一年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取名太康。
此后这名妃子竟陆续又生下了五个儿子,总共生了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是:老大姒太康、老二姒元康、老三姒伯康、老四姒仲康、老五姒叔康、老六姒季康。据说他们的品德都不怎么好,特别是小儿子武观,经常仗势欺人,胡作非为。
因为启中年时才有儿子,对儿子特别的溺爱,从小娇惯任性,他从来不加管束。几个儿子全都不学无术,除了打仗和吃喝玩乐外,没有别的什么本事。
好在在战争年代哥几个因为都会武功,成了父亲的好帮手。可是到了和平年代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几个人都无事可干,终日东游西逛,到处寻欢作乐,以满足生理上的**。
启的大儿子姒太康酷爱打猎,手下专门训练了一支狩猎的队伍,隔三差五就要带着队伍出去狩猎。他非常霸道,凡是他打猎的地方,决不允许别人打猎,哪怕是偶尔撞上,他也认为是故意捣乱,抓起来不问青红皂白便是一阵毒打。一些猎户敢怒而不敢言,背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称他为山霸。
好在他心肠比较善良,轻易不肯杀人,抓来的人只是打一顿就放了。他性情古怪,时善时恶,有时候善心大发,觉得被捉的飞禽走兽很可怜,便下令手下人把它们全数放掉。
老二姒元康喜欢下棋,是一个铁杆的棋迷。他下棋很不讲究棋德,只能赢,不能输。但是你又不能故意输给他,如果他觉得你是故意输棋,便立刻恼怒,掀翻棋盘,扯住你的衣服伸手就打。但你还不能赢他,如果他真的输了,也同样会恼羞成怒,将你暴打一顿。许多下棋的人都知道他的德性,看见他像逃避瘟神似的,躲的远远的。
老三姒伯康是个钓鱼迷,但是他不喜欢一个人钓鱼,每次钓鱼都要拉上几个人陪钓。他和老二一样,即霸道又不讲理,他不准许别人比他先钓到鱼,也不允许别人钓到的鱼比他钓的鱼大,否则就拳脚相加。那些陪钓的人怕挨揍,只好在鱼钩和鱼饵上做手脚,尽量钓不到鱼,或者只钓小鱼。
老四姒仲康迷恋歌舞,他从那些战争中掠夺来的女奴中,挑选了数十名年轻漂亮身材标致的女子充当舞女,进行专门培训,为他表演。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心血来潮想看歌舞,这些人就得来表演,稍有迟延,轻则毒打一顿,重则处死。
老五姒叔康是个酒魔,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都城里的大小酒馆他全都光临过,只是从来不给钱。最要命的是他在哪家酒馆喝酒,别的顾客全要撵出去。而且他一喝起来就是一天,店家做好的饭菜卖不了,变质走味,只好倒掉。酒店的主人叫苦不迭。一些小本经营的酒馆,被他光临几次就赔光了,只好关门大吉。
老六姒季康是他们六兄弟中最凶的一个。姒季康又名武观,性情暴戾,凶狠残暴。他视奴隶的生命如草芥,时常无缘无故地将他们杀死。而且他杀人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使尽各种手段残酷地折磨被害者,一刀一刀地切割被害者的器官。看着被害者痛苦的挣扎和撕心裂肺的嚎叫,他和他的手下却从旁哈大笑。
这六兄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他们的父亲一样荒淫成性,不仅肆虐地女干淫那些失去自由的奴隶,有时候连自由民中的漂亮女性也不放过。当然这最有名的是六王子武观。
一时间都城的百姓,凡有姿色的女子全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了。但是躲在家里也不一定安全,因为武观手下还养着十几个闲人,专门打探谁家有出色的女子,一旦哪位女子被他们打听到,她的厄运也就跟着来了。
那六王子武观本来就是个花花太岁,而且在他身边又有一群臭味相投的人,有一天有一个家伙告诉那武观,这春天来了,是动物发情的日子,也是干那事的好时候,现在有许多的少女在外踏青,采风,现在出门的话,一定会找到漂亮姑娘。
这武观一听顿时来了兴致,立刻做出决定,明天他要带人到郊外去猎取游春的漂亮姑娘。翌日,果然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是一个春风拂面催人醉的好天气。
第一百五十九至一百六十章太康后羿
第一百五十九至一百六十章太康后羿
那春风沐浴的郊外,杨柳轻摇,展示着优美的舞姿;青草微笑,吐露出浓艳的芬芳。大自然正用无穷的魅力诱惑着红尘中的男男女女。都城中许多贵族家的子女经不住春天的诱惑,纷纷在仆人的陪伴下到郊外踏青。
充满生机的郊外,到处是欢歌笑语,一派美好和谐的气氛。突然间,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郊外和谐的气氛,由远而近飞驰而来的那辆王族马车引起了游春人的恐慌。因为这辆四匹马拉的车许多人都认识,那是六王子武观的车。武观是都城家喻户晓的恶魔,又是个好色的花花公子,他到郊外来,肯定没有好事。
一部分胆小怕事的女人开始往树林里躲藏,希望能不被武观和他手下的人看见。但也有一些胆大的姑娘,认为自己是贵族,是朝中大臣的子女,王子是不会胡来的。所以,依然毫无顾忌地停留在开阔之地,尽情地展示着少女的风采。
武观的马车上除了他之外,还有四个身体强壮的恶奴,他们都带着绳索和兵器,是专门到郊外来挑选美女的。他们在踏青的女人中间穿梭着,邪恶的目光努力在少女身上搜索着,不时说些低级下流的话。
武观玩过的女人已经无数,他如今选女人十分挑剔,貌丑的不要,身材难看的不要,太胖的不要,太瘦的不要,太高的不要,太矮的也不要。在上百名游春的女子中,最后选出了四名十六至十八岁的俊俏少女。
这四名少女都是城中的贵族,她们的父亲都在朝中为官,因此她们也都拒绝上车。武观命令把她们一个一个绑起来,押上车。每个少女家里同来的人都拼命阻拦,结果多数都被他们打成重伤,还有两人当场被打死。和谐美好的郊外游春顿时被这一片不和谐的哭喊声打乱了。
武观把四名少女抢入宫中后,当天就强行发生了关系。当少女的家人告到朝中要人时,更加激怒了武观,竟将四名贵族少女交给他的十几名恶奴轮女干。有一名少女因轮女干致死,另外的三名少女也都遍体伤痕,奄奄一息。
这一恶**件震惊了全城,次日,郊外再也见不到一个踏青的女子了。朝中数十名大臣同时上殿面见大王启,请求启惩治武观,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这启虽然不愿惩罚自己的儿子,但他担心群臣震怒,引发民众叛乱,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稳定民心,平息众怒,启不得不违心处置了自己的儿子武观,启宣布取消他武观王子的称号,将他降为侯爵,贬封他为西河侯,并限他三日内离开都城,举家迁往西河,没有夏王诏书,不准私自返回王都。如有违抗,从重处罚。启自以为他的判决很公道,可是没想到的是双方都不满意。
那被害者的家属认为启是在明显偏袒自己的儿子,处罚过轻了。可是夏王被巫师说成天子的判决谁敢不从?也只好自认倒霉了。那武观却认为父亲冷酷无情,竟然觉得对自己的处罚太重了。竟然要将他从那生活舒适的王都赶到那西河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他可不干,武观怒冲冲去找父亲,质问道。
“我身为王子,失手杀了几个百姓算得了什么,也不至于把我赶出王都啊?”
启很生气,斥责道。
“你这混帐东西,什么都不懂,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家?你所干的事,如果换成别人,一百个脑袋都砍没了!”
武观被自己的父亲狠狠的骂了一顿,只好灰溜溜的跑回自己的府邸,当武观在自己的府邸大发雷霆的时候,而这时一个与武观臭味相投的谋士前来劝解武观,在与武观一阵秘议之后,这谋士向武观细数武观到西河发展的好处之后,那武观大为高兴,当即将这谋士拜为上将,然后乐呵的带领家眷和他的部下离开王都,前往西河任职。
这武观到了西河以后,按照那谋士的规划积极网络人才,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几位很有头脑的谋臣帮助下,引导奴隶开荒造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西河很快富裕起来。有了充足的财务之后,武观就开始自行修筑都城,建造宫殿,并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直到到帝启八年,武观的都城和宫殿都以完备,武观的军队都已经发展到一千多人。在武观麾下谋士部将等人的参谋下,他武观把新建的都城称作西都,自称西王,并且仿照夏王朝的政权机构,设官建政,把西河弄成了一个**的小王朝。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夏都,许多大臣都认为武观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反叛行为,应该出兵讨伐。但启却不以为然。并且启还对将武观贬到西河有一些愧疚,现在武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启高兴还来不及,那里又会为这一件事去责怪自己的小儿子呢?于是启对手下大臣说。
“武观只不过是闲着无聊玩玩而已,他怎么可能反叛朝廷呢?更何况我是他的父亲,他怎么会反对我呢?”
这群臣见大王如此说,也不再多言,讨伐武观的事便被搁置在一边了,开始武观接到有人告发自己的时候,武观还以为父王肯定会出兵讨伐他,可是等了一段时间以后却无声无息。就这样武观胆子越发大了起来。这时,武观的一位谋臣向武观建议说。
“西河虽好,但毕竟太小,也比不上中原王朝的富庶,如今大王已经年老,说不定那一天就归西了,王位肯定会传给儿子,你前边有五位兄长,王位无论如何也抡不到你的头上,不如借此机会广招天下英雄豪杰,扩大军队,然后起兵逼迫大王交出王位,到那时,整个天下可就都是您的了。”
武观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这西河新建,哪里比得上大夏的王都,这小小的西河一地之主,又怎么会比得上管理万千诸侯的大夏之王,想到这里武观马上表态说。
“对,就这么干!立刻着手准备!”
武观是说干就干,在接下来,武观在西河大肆扩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军队就发展到三千多人。这年秋天,武观在西河起兵,打出“先君已老,少君当立”的口号,公开背叛朝廷。
武观在西河自立小王朝,这本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事。可是夏王启却视同儿戏,居然听之任之,不问不管,使得武观的胆子越来越大,索性广招天下豪杰,扩建军队,准备和他的老子叫板,要夺取王位。
帝启八年秋天,武观在西河大肆扩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军队就发展到三千多人,战将数十员。武观认为,夺取王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采纳了谋臣的建议,一面打出“先君已老,少君当立”的口号,蛊惑人心,展开政治攻势;一面派人带着以武观名义书写的劝谏书入朝,请求启把王位让给他。
这劝谏书上写些什么?写的是:“时有寒暑,月有盈亏,草木青黄,推陈出新。父王耄耋,神智昏庸,国政虚设,万民怨生。观儿勇武,盖世枭雄,众望所归,天下共荣。新旧更替,循环无情,先君引退,少主当兴。”
意思说的很清楚:父亲你已经是年老体衰,应该退休了;你的儿子武观年富力强,可以代替你掌管天下。你现在就退位吧,把天子之位让给我。我会给你安排一个很好的地方颐养天年,如果你老不听话,那可别怪儿子不孝顺了。
启看了儿子武观写来的劝谏书,勃然大怒。这武观这一次是触犯了启的底线,想那启跟在自己父亲禹几十年,最后下黑手才将自己的父亲干掉,最后又讨伯益,才得到王位,而后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自己还将自己的同族兄弟扈侯姒慿满族杀绝,这才算完全掌控了天下,想到这里启在王座上高声吼到。
“这不忠不孝的逆子,居然敢谋反,跟老子来争夺天下,真是胆大包天了!”
旋即派大司马彭寿率军队前往西河平叛。这彭寿本来是不愿接这个差事的,因为这一仗很难打,要知道自己替大王出征,而讨伐的又是大王的儿子。这可以算是他们大夏王族的家事。这大王的脾气他了如指掌,对每个儿子都十分溺爱。此次出征如果输了是有负圣命,如果赢了,双方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到时候,自己不仅得罪了武观,大王肯定也不会满意。战争的结局无论胜败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是,端着官家的饭碗,就得听官家的调遣,他又不能不去,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差事。不过,他向大王提出了一个条件。
“大王让臣领兵征讨六王子,必须得答应臣一个条件,否则,臣万万不敢出征。”
“什么条件?”启心里明镜似的,却故意装糊涂。
“两军作战,死伤在所难免,万一臣伤了六王子,还望大王不要治臣的罪。”狡猾的彭寿来了个平房不漏,有言在先,先把丑话说在前边,省得到时候自己被动。
“哦,这叫什么话,武观虽然是我的儿子,可是他如今犯上作乱,已经是乱臣贼子,你奉旨出征,就是杀了他也是为民除害,为国立功,又何罪之有呢!你就大胆出征,不要有任何的顾虑,本王期待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您这句话,臣就放心了。”彭寿这才叩头谢恩,选择吉日,到校场点兵出征。这日,将军彭寿奉旨领三千军队,渡过黄河,直逼西河。
武观听说是彭伯领兵,先自胆怯了几分。因为他知道,彭伯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和他对阵,很难有胜算的把握。当年这彭伯领军出征的时候,自己还当过彭伯的副将,武观深知彭伯的厉害,但是输人不输阵,武观此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今大兵压境,他只好调兵遣将,硬着头皮迎战。
虽然这武观对外号称有三千人的军队,但是事实上就连老弱病残都算上,武观的军队也不过两千多人。而彭寿所率领的可是货真价实的三千壮士。军事实力的对比上,武观显然是居于劣势。不过,他手下有两员十分骁勇的大将,二人都是力大无穷的莽汉。这是他的最大资本。
这两员大将都主张乘彭寿的军队立足未稳,率军先杀他一顿,打掉敌人的锐气。可是武观手下的一众谋士却不赞同,认为敌强我弱,如果公开硬拼对我军极为不利。不如等敌军扎下营寨后,乘他们不备,夜里去劫寨,打他个措手不及,定可获胜。
武观思量片刻同意了谋士的计策,等待数日之后,这日探子回报,说彭寿的大军已经来到城北十里处扎下大营。武观便和谋士商议,命手下的两员大将各自精选五百精锐攻击,彭寿的左右军营,而武观自己则率其他将士从正面发起攻击。
安排完毕,各自分头准备。约二更时分,部队悄悄出动,三更时分逼进敌军大营,士兵们同时发生喊,向彭寿军营发起攻击。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敌营里却静悄悄没有丝毫动静。将士们正不知所措,忽听一声锣响,营里营外杀生四起,彭寿的军队将武观的部队团团包围,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
这一场混战,从半夜时分一直杀到天亮。武观的两个得力干将和他的谋士,都在混战中被杀,有许多无辜的士兵惨死在战场上。武观虽然有一批死党,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随从者,不愿死心踏地的为他卖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不是当逃兵,便是向对方投降,结果很快便被击败。
这六王子武观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逃回西河城,谁知靠近都城时,远远便看见城头上换了旗号。原来,彭伯早就预料到武观会劫营,便在营中虚插旌旗,遍布疑阵,主要的兵力却悄悄隐藏在城外的树林里,设下埋伏,专等武观的军队到来。同时又派两位将军领五百士兵偷袭西河,出其不意,拿下了西河城。
武观见此光景,大惊失色,转身想要逃跑。回头一看,我的天呀,后面的追兵从三面包抄过来,他已经无路可逃,只好束手就擒。彭伯攻占了西河,活捉了六王子武观。老将军心里有数,大王肯定不会惩罚武观的,索性卖个人情,以礼相待,对他没有丝毫的刁难。西征大军凯旋回国,将六王子武观交给他父亲夏王启。
启果然仍念父子之情,没有治罪于他,只是把他和家人及部分族人东迁于漳河以东。武观到了新的封地,仍然恶习不改,又在新的封地建都筑城,自称观国。不过,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只是硬着头皮想找回一点面子。启知道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也就不再理会他。
帝启九年春,启偶感风寒没太在意,不料数日后病情突然加重,每日里昏昏沉沉,不能治理国事。经多方医治,始终不见好转。忽一日,启头脑清醒起来,便把长子太康叫到床前,对他说。
“为父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了,我死后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国家,千万不可贪图安逸,荒废了朝政。”启的话还没说完,就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宫中顿时响起了一片哭嚎声。
启死了以后,他的长子姒太康继承了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三任王。启年轻时重武功不好女色,直到三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但是他成家后,连续娶了三名妻子,都是只生女儿不生男孩,他心中十分懊丧。后来他奉父命治理阳翟,在那里训练军队,便又娶了当地一名少女为妻,于舜三十一年生下了第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姒太康。
夏王朝首任王禹称王时,姒太康就已经二十八岁,一直跟随在父亲启身边从军。祖父姒禹死后,他父亲启坐上王位,他便在朝中做了一名大臣。因为父亲非常喜欢他,他又是王长子,父亲晚年时便立下遗嘱,立他为王位继承人。
夏王朝窃取天下靠的是禹掌握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启击败与他争夺帝位的伯益,消灭了反抗他的有扈氏一族,继而又征战四方以武力使四海臣服,也靠的是这支强大的军队。但是等到姒太康即位时,情况却完全改变了。启是一介武夫,根本不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他的众多儿子个个都是只会打仗,不学无术。缺德少才。姒太康是他的长子,从小娇惯任性也就更胜一筹,除了迷恋打猎,追求享乐,没什么别的本事。
姒太康即位以后,既不重视国家的治理,也不关心军队的建设,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享乐上。他认为如今天下太平,没必要还养着那些军队,便接连削减军队,降低军费开支。接下来他便把从国防投资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到了大规模的建筑上。他认为现在的国都位置不当,而且宫殿狭小,不够气派,有失天子之威,便下令在斟寻另建都城。
斟寻也是姒姓诸侯的封地,其族称斟寻氏,地处黄河南岸,洛水以北;土地肥沃,地域宽阔,是建都的最好地方。于是,姒太康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斟寻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宫殿,占地面积二十余亩。太康元年秋天,新的都城竣工。
这一年的冬天,姒太康率领文武大臣和宗族贵戚迁都于斟寻。在迁都后,姒太康仍不以国事为重,荒淫无度,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游玩和畋猎上。这个姒太康虽然少才无德,没什么治国的本事,但是好在自己有一个好的出身,自己的两代前人都是那有名的英雄。
姒太康的父祖两代穷毕生之精力南征北战,东讨西杀,潜心治国,励精图治,为他打下了良好基础;外有武将安邦,内有文臣定国,所以他在王位上得以安全地坐了下来。不过,由于姒太康他本身的无德,对下属群臣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俗话说,大梁不正二梁歪。天子奢侈无度,群臣自然也跟着腐化堕落了。于是,各种歪风邪气开始上升,社会秩序逐渐出现混乱。
《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尚书,五子之歌》说:“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史记》、《竹书纪年》等古文献也都记载了太康失国的事情。
姒太康的失德,不仅引发了夏王朝的内部矛盾,同时也招致了外部族的大规模进犯。东夷族的有穷氏正是利用了夏朝内部的矛盾发动了入侵夏王朝的战争。
有穷国地处黄河以北的穷石,首领(大酋长)名叫后羿。羿氏家族是夏国一个很有名气的部落家族,据说是那为天下除海,射落九日的大巫大羿的后代。
由于继承了大羿的血脉,其先祖以善射著称,在黄帝平定蚩尤之乱后,那黄帝见此人有材,就将此人选为射官。并让他继承了大羿的,命名为羿,开创了羿氏一族,此后羿氏一族一直在朝为官,并专门担任射官一职,直至帝喾高辛氏政权时,帝喾为表彰羿族的功绩,赐以铜弓素矢,封于鉏。
帝尧陶唐氏政权时期,其羿氏一族以射为天下除害,被唐尧封为诸侯。而为了恢复自己先祖大巫大羿的威名,这羿氏一族就将自己所封的国家取了自己先祖大巫大羿所统治的巫族部落的名字,取名为有穷国,这有穷国的历代国主都不忘恢复自己先祖的威名和巫族统治洪荒大地的威势。
帝舜有虞氏政权美叔九年夏天,一个阴云密布雨横风狂的下午,有穷国都城的后宫内传出几声婴儿清脆洪亮的哭声。国君的夫人生下一名男孩,延续祖上名号,这个孩子仍称作羿,因为此时羿族已经有姓,所以这个孩子便被称作妘羿。
第一百六十一至一百六十二章太康失国
第一百六十一至一百六十二章太康失国
太康四年春,五十岁的夏王姒太康在宫中待的无聊,看着外面春光明媚,万木复苏,忽然来了兴致,想要带人人前往洛水以南去打猎。他对弟弟仲康说:“如今天下太平,国中无事,我想带人去洛南打猎,你和诸位弟弟留在家里,帮我监国,你看如何。”
仲康答到。
“行,没问题,你就安安心心的去吧,我和弟弟们给你守滩!”
姒太康大喜,立刻着手准备。姒太康的几名年轻的妃子,听说大王要前往洛南打猎,几个月才能回来,都争着要与大王同行。姒太康只选了一名叫作婲儿的妃子随行。婲儿会武功,而且能射的一手好箭,她身边的四个宫女也都会武,所以她就成了最佳人选。其余妃子心里虽然有些嫉妒,但谁让当初自己没学点武功呢,如今落选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了。
姒太康备了两辆马车——那时候还刚刚只有可供天子乘坐的马车,称作辇车。车轮完全是用木头制成的,相当的笨重,而且极易磨损,使用一段时间,车轮因磨损就会变小,小到一定程度就要更换新的车轮。那时能拉车的马也极少,中原人还不会养马,王宫中仅有的几匹马都是外国进贡来的。所以当时的马车,比现在的豪华轿车还珍贵。一辆马车是大王姒太康乘坐的,另一辆则是他的妃子乘坐的。
姒太康精挑细选了二百名士兵,择吉日启程,离开王都斟寻,出洛水一路南行,直奔洛南山区。夏王姒太康率众离都往洛南打猎的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