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SNS并没有改变游戏,只是改变了玩游戏的方式。在2009年的E3大展上,微软将让Xbox360成为一台网络功能强大的游戏主机,玩家可以登录自己的Facebook账户,在电视上与自己的好友一起玩Xbox 360的高质量游戏,而不只是“朋友买卖”、“争车位”、“开心农场”这样的小游戏。
  如今在SNS网络中火爆的Social Game与其说是一种娱乐,不如说是一种“欲令人佛智,先以欲勾牵”的营销策略,就像当初人们因木子美、竹叶青瞳熟悉了博客一样,很多人也因为“朋友买卖”、“争车位”、“开心农场”这样的Social Game熟悉了SNS。
  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的多人加入SNS网络,并非只是为玩那些小游戏,他们上校内网与老同学交流,上开心网与现在的同事沟通,上Twitter获取一些即时信息,上Facebook了解国外朋友的动态,去若邻网、5Gme等专业SNS网站与业内人士联络……左手维护熟人关系,右手开拓陌生人关系。
  可是,有时我仍然不得不感叹,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许多方面与过去的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大部分人对新技术的利用都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少数极客能够尝试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这些新技术使人与人以及人与信息沟通的方式,甚至是思想都是如此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因此越来越大,很多人仿佛并非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
  “极客”是“Geek”一词的翻译,又译作“奇客”。以前是对那些残忍的马戏表演者和令人厌恶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计算机狂热分子的老式称谓,用以形容他们的自由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计算机嬉皮士的形象。现在,国外普遍用Geek指代那些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生活的人。
  
  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乔布斯的iPod、iPhone,还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模式,它们都很伟大。商业就是让好的创造发明普及开来为更多人所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所以商业一开始就具有伟大的基因。自由市场促使和加速了商业的进化,所以自由市场同样也很伟大。也正是如此,我们并不担心SNS如此之多,多得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在伟大的互联网自由市场中,伟大的SNS必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进化,从而更好、更深入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3节 SNS式美丽新世界(1)
SNS的本质就是人,关系中的人,商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以及所有这一切的数字化呈现。
  ——keso著名IT博客/创始人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你肯定对美国鬼才导演大卫?芬奇不陌生。对,他就是执导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十二宫杀手》《异形 3》《返老还童》等经典电影的天才导演,他今年更是凭借着《本杰明?巴顿奇事》 斩获了13项奥斯卡奖提名。知道大卫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莫非跟SNS有点关系?
  没错,大卫即将开拍的下一部电影正是讲述全球SNS社交网站领头羊——Facebook的崛起史,而名字就叫《社会化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故事讲述的是生于1984年的“美国80后”马克?扎克伯格与SNS式美丽新世界的那点事儿。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扎克伯格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计算机天赋,六年级时开始编程,进入名校哈佛,大学二年级时选择退学创业,创建了用户数量超过2亿的Facebook,被称为“比尔?盖茨第二”。
  无独有偶,除了Facebook将触“电”之外,还有Twitter。与Facebook不一样的是,它联合了两个节目制造商Reveille Productions 和Brillstein Entertainment Partners准备打造一部电视剧,想 “通过一种革命性的方式让平凡人体验名人的生活轨迹”,并且“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把Twitter上正在发生的即时生活搬到电视上”。
  毫无疑问,人们会对Facebook和Twitter的这些新鲜事感兴趣,不仅因为它们本身非常新潮,前所未有,更因为我们将感同身受——从中感受到SNS式美丽新世界中的点点滴滴。
  QiQi便非常期待大卫?芬奇的这部新片《社会化网络》,因为她是Facebook上最早的一拨中国用户,由于很多好友关系都积淀在Facebook上,所以几乎不上开心网。QiQi是一家社区网站的市场总监,作为已经泡了N年Party的白领,谈起Facebook的最大感受是:“有很多国外不常见面的朋友,可以在上面保持联系,大家可以分享最近的照片,可以互相评论和留言,上面的好玩插件很多,而且一直在更新。”这不正是“SNS存知己,世界若比邻”的真实写照吗?
  QiQi还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她和几个女性朋友结伴去香港玩,在那里结识了新的女性朋友,然后互相留了Facebook,并把一起拍的照片上传并加上标签(tag),引以为乐。当她偶然看到她在香港认识的这位朋友在Party上的照片时,居然发现有她们共同认识的朋友—— 一位在北京的美籍华人。这让QiQi不由得感慨“世界太小了”。其实这样的事儿一点也不罕见,时常在SNS网络上发生。
  但是,通过SNS这种社交网络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我们过去使用互联网拉近彼此的距离,又有什么不同呢?QQ、MSN让我们无远弗届,我们收发Email,我们在BBS中讨论、交流感兴趣的共同话题,我们互相访问博客……很早的一篇报道便这样形容MSN对一个人生活的改变:“他的MSN名单上已有百余人,这些人基本上囊括了他的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他的工作、娱乐、休闲、基本上都与这些人有关,他们构成了他完整的生活。”如果将MSN换成Facebook,这种说法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第3节 SNS式美丽新世界(2)
你敢说你每天都与自己MSN上的百余个熟人、朋友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吗?不错,你当然能跟他们联系,而且不用面对面,但就是打开一个个的MSN对话窗口,向每人问个好,抑或是告诉他们你更新了一篇博客,也都是浩大的工程。除非你有件天大的喜事,有告诉每一个人的冲动,你愿意不辞劳苦,不嫌麻烦,但这样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
  最早的时候,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此也很困惑。你的好友每天都会在个人主页频繁更新,比如写了一篇日记,上传了一些旅途中的照片等。但是,除非你每天把所有好友的主页都访问一遍,否则你可能要过几天乃至几周才会发现这些新闻,甚至可能完全与之失之交臂,你根本没有时间每天不停地关注每一个人。
  但是扎克伯格后来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这个妙招,不仅让Facebook更上一层楼,也让SNS从此脱胎换骨,全世界都在学。扎克伯格的这个妙招就是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能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动向所有好友广播的内置功能——“News Feed”。于是Facebook的用户们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朋友的一举一动了,全天不停更新,一网打尽所有八卦,即时地与朋友分享相片、音乐和电影,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快乐。
  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切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在这以后,Facebook便开启了突飞猛进的神话,直至今天成长为全球最大的SNS社交网络。2008年,《纽约时报》在采访扎克伯格时问起此事,他认为这是Facebook成功的核心所在。
  然而,这样一来,每天那么多好友的那么多更新,使我们处在不间断的信息流中。我们来算一笔简单的账,假如你有200个好友(这并不算多),他们每人每天更新5条信息,你就需要关注1 000条信息。如果之前因为无法及时关注所有好友的信息而烦恼,那么现在可能会因为信息太多无法一一关注而烦恼了。可微妙的是,很多人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是乐在其中,流连忘返。难道他们真能关注得过来?
  以Twitter为例,尽管你的好友们每天可能在上面更新数千条信息,但是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它们并不是真正指向你一个人,它们是可以快速浏览的,就像浏览报纸一样,你不必逐字地细读,你会忽略一部分。QiQi每天都关注Twitter上的数百个好友,但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取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某个人距离很近,可以用眼角余光观察他的种种小动作,比如肢体语言、叹气、无意中的嘀咕等,并借此了解这个人的情绪,而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注意力。
  
  中国网友对Twitter用户的称呼。
  在Twitter上每天都要过滤掉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有人会说昨天晚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早餐吃什么,有人抱怨今天办公室的空调坏了,有人把自己家里宠物的那点事儿说个没完,有趣新闻链接、音乐推荐,等等。有人则拼命转好友们发的信息,你可能又会嫌弃这些“杂七杂八”的信息过于琐碎或太平淡无奇……可是,当你关注上一天,这些信息开始有点儿像篇短文了;关注一个月,它们就变成了一部小说。不要小瞧一位整天说自己做的各色菜肴的“推客”,当你把她在Twitter上发的消息连在一起看时,会发现这就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私房菜谱。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 SNS式美丽新世界(3)
QiQi通过Twitter渐渐发现了许多朋友生活当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的一个看上去很“闷”的同事——按QiQi的话说就是“反正就是看不出是Party动物,平时几乎不怎么联系”——居然也常去酒吧玩Party,于是在Twitter上她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她打算去哪个酒吧玩或正在哪个酒吧玩,于是她们常常结伴一起去,有好的Party互通有无,关系超过了一般同事,并且也得以扩展各自的社交圈子,认识了更多有意思的朋友。
  SNS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尽管难免有很多鸡毛蒜皮的事,但是这并非毫无必要,就像日本社会学家伊藤瑞子在手机用户中注意的现象:在不同城市工作的情侣常常会整夜互发短信,汇报自己的点滴动态:“我在喝红酒”、“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打几个小时的手机既不舒服也不经济,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也发现这种来来回回的短消息比通电话更能让人感觉亲密无间。在某种程度上,SNS社交网络已经大大降低了我们使用短信和IM的频率。
  有时,加入SNS社交网络圈子就像是加入一个酒会,你零距离感受着与你相似的人,与你不同的人,同行或者非同行,善于表达的人或者不善于表达的人,在快速的对话中,一个微小的情绪,你都能比通过其他方式对他了解得更多、更直观。此前IM、Email都是一对一的关系,BBS是以话题为中心,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而SNS以人的关系为中心,它把网络发展前期所出现的Email、BBS、博客、论坛、即时通信等社交工具的功能整合在了一起。
  这种整合爆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力量,从改变生活进而改变世界。比如,在Twitter上的短短140个字符的信息,究竟能有多大能量?前不久,伊朗因总统选举被指舞弊而引发大规模的民众示威,当局采取强硬手段进行*,阻止境内外的信息流通,Twitter于是成为了民众向外发布信息的工具:一方面让外界及时知道这场流血冲突,另一方面寻求获得国际支持。人们猛然发现,140个字符其实已足以撼动整个世界。
  美国流行歌曲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前不久离开了我们,他去世的消息首先通过一家名人网站爆出,然后通过Facebook、Twitter等SNS社交网络迅速地“一传十、十传百”。按照知名博客SEOMoz的观察记录,在清晨5∶30,拥有200万跟随者的“CNNBrk”在Twitter上公布迈克尔?杰克逊被送到医院,一分钟之后他Twitter上的好友几乎全部都知道了!清晨6∶34,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在Twitter上已经讨论到发热,平均每分钟被提及2 000次,相当于在当时发出的所有讯息中,有20%是与杰克逊相关的。杰克逊在Facebook上的主页已经吸引了650万歌迷前来访问,成为Facebook上最热门的“粉丝主页”。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大学一直关注SNS社交网络的哲学教授香农?瓦勒表示:“人们第一个去阅读的是SNS社交网站,而不是传统媒体。许多人将传统媒体作为获悉消息之后获得更多详细内容的一个渠道。”
  在前SNS时代,“网络使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网络共和国》),这就造成了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所担忧的那样,对互联网的依赖,“在‘缩小的世界’里不经意间筑起‘傻瓜的围墙’”。“网络也使得人们减少了与他人见面的次数,还缩小了人们活动的范围,从而将真实的世界缩小了。换句话说,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原本就已经很狭小,如今则面临着将变得更小的‘危险’”。
  而现在的情况则是,SNS社交网络让这种担忧看上去好像是多余的,通过社交来获取信息,不仅强化了我们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而且使我们很容易就跨出了自己的圈子获得多样化的信息。人们通过SNS社交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渐渐承担起一个媒体的角色,这种基于用户关系形成的信息流已经需要我们将自己的大脑调整到一个新的节奏,来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这些SNS网站也被称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原因。
  新一届的美国国务院便全面拥抱这种崭新的社会化媒体,视其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不仅将前总统小布什执政时期的国务院网站升级改版,而且也像奥巴马竞选时所做的那样充分利用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Flickr等SNS网站宣传美国外交政策,重塑白宫形象。美国陆、海、空军也将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SNS社交网络当作他们的“网络征兵站”,为此他们还专门建立了“在线社会媒体部”,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传递信息、招募新兵的新渠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节 SNS达人的小众生活圈(1)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萧伯纳
  倘若你要寻找变异人。
  对,现在你已撕开电影大屏幕,身在《X战警》的世界之中,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也许你有千奇百怪的方法,但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之一肯定是先找到变异人所在的圈子,比如X教授创建的那个变种人学校,那里有金刚狼、凤凰女、暴风女、激光眼帅哥……全都是清一色的变种人。寻找某类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寻找到某类人所处的圈子,这也是为何传统媒体更多的是通过豆瓣网联系上李力,而不是通过他的博客。
  对于李力而言,SNS社交网络带给了草根大众更多的机会,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李力是北京一家动漫公司的CEO,也是豆瓣网上的活跃用户,已经发布超过300多篇关于书籍、电影的评论,而这些评论给他带来了不少机会。最近的一次是《城市画报》约他写“天使与魔鬼”的影评,“尽管我的评论也都会在我的博客中更新,但是他们好像更喜欢通过豆瓣联系我”,他解释道,“有很多传统媒体人士会在豆瓣上物色一些对象,或作为采访对象,或邀请撰稿。”李力甚至还上了一期CCTV的《小崔说事》,源于他对《逝去的武林》一书发表的评论,当时崔永元正好在做这本书的读书栏目,于是就被编导请去当嘉宾。
  Fenny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上海壹周》的城市版记者,她需要经常介绍各方面的城市达人,而这就要求她要在寻找达人方面非常在行,而豆瓣就是她的法宝之一。在《上海壹周》某一期的达人栏目中,Fenny一口气介绍了一组人物,几乎都是她从豆瓣上找到的,其中有一位叫“幻魔师”。
  “幻魔师”是朱宁宁在豆瓣上的ID,她在豆瓣上创建了“手工分享达人”小组。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手工制作为主题的圈子,她通过这个小组聚集同好者,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手工制作,分享自己整理的各种手工DIY教程,甚至还将关系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在自己家里开办小型的家庭聚会,亲自教爱好者们手工制作。于是乎,当Fenny在豆瓣上以“手工”为关键词搜索小组的时候,一眼就发现了这个有4 000多人的“手工分享达人”小组,进而通过站内消息——豆邮联系上了其创建者“幻魔师”,果不其然,她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手工达人,5岁就会用缝纫机的她自己做手帕、包包、手机套、手机挂件……只要能用布做的,她都在尝试。
  尽管“幻魔师”戏称参加她举办的家庭聚会的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来学手工,而是来看她家那只著名的34斤的“加菲猫”。但是掩饰不了她的开心,因为有了豆瓣上的这个小组,能与许多同好者建立联系,她的宅女“生活从此变得不再乏味”。而且她还通过淘宝网店以及一些实体店铺售卖自己的手工制作,“现在也还没赚钱,但是主要是做得很开心。我虽然很小众,但是绝不孤独。”
  在豆瓣上,已经形成了以相同爱好来构建的种种圈子,人们以对某本书、某部电影、某张唱片的共同兴趣集结,每个人表现出鲜活的自我,然后在互相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圈子。豆瓣上有网友自发建立的各式各样的圈子(即兴趣小组),除了刚提到的“手工分享达人”,还有“喜欢裸睡”“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文艺青年婚介中心”“豆瓣观光团”“自制力差”“假装情侣”“恋本癖”,等等,光怪陆离,不一而足,可谓是“网站大了,什么圈子都有”。在豆瓣上,这样的兴趣小组多达十几万,有的小组(如“异装癖”)组员有90人,而像“爱看电影”这样的圈子则高达数十万。在这里,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展现无遗,哪怕是最小众的趣味,你在这里都能找到同好,并集结为圈子。 。。

第4节 SNS达人的小众生活圈(2)
与开心网的那种以熟人关系为主打的SNS网站不同的是,豆瓣网则是以兴趣为基础串联起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为此推波助澜:只要你在豆瓣看过超过8本书或电影,豆瓣就会向你推荐趣味相投的朋友,让你们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组成群体,形成圈子。
  中国魏晋时期(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事实上,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以圈子的方式存在的,哪怕是与世无争的隐士也会有所谓的隐士圈,比如魏晋时代七个找不到工作的人聚在一起喝酒、弹琴、吟诗,从而形成了负有盛名的名士圈——竹林七贤。有很多圈子往往只能存在概念上,是隐性的,而没有办法将圈子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没法相互认识,相互联系,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我不知道你好这一口,你也不知道我好这一口,他们虽然可以说是一个圈子的人,但是他们并不在一个具体的圈子之中,直到SNS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轻易地通过圈子承载。
  不仅是在豆瓣,几乎在各种SNS网站都能发现五花八门的圈子,如Facebook、百度贴吧等。从这些圈子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一个《长尾理论》作者安德森所称的“一个文化繁荣而富于选择的时代”。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曾经有一篇名为《新媒体研究》的重磅文章,把安德森所称的“一个文化繁荣而富于选择的时代”描述为“参与时代”,并称其创造力如同亿年前催生了物种多样性的“寒武纪爆炸”一般不可小觑。的确如此,依赖于互联网,依赖于SNS社会化网络,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了圈子这个更好的容器,因此也有了无数的圈子。
  相对于豆瓣小组那样的圈子,马克?安德烈森(Marc Andreessen)于2004年创建的自助式社交网络建站平台——宁(Ning)形成的圈子更为复杂,因为人们在此申请建立的圈子,其实就是一个在功能和MySpace、Facebook几乎一样的社交网站。从2007年1月正式发布以来,宁(Ning)就一直以几何级数自动增长,到6月份时有6万个自助式社交网络站点在Ning平台上产生,而到8月份时已达到8万个,到2007年年底的时候达到了15万个,如今已经有超过100万个社交网站建立在宁(Ning)平台之上。目前宁(Ning)平台上建立的社交网络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从*狂到同性恋群体,从母婴圈子到汽车俱乐部,无所不包,用户也包括艺术家、音乐人、作家、记者、学生等各种各样的群体。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圈子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变得更加彻底,所以便有SNS网站一开始就瞄准了特殊的小众群体,打起了他们的主意。试想一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英国名模“黑珍珠”、美国家政女王玛莎?斯尔特、帕里斯?希尔顿、被称为“全球最*的美女首富”的伊万卡?特朗普……以及投资银行家等非富则贵的社会上层人士聚集成一个圈子,将会如何呢?
  aSmallWorld就这样做了,虽然在功能上与普通SNS网站没有什么两样,但是门槛却非常高,看看他们讨论的话题你就能想象得到——他们不是在说:“有 2 000万美元如何投资”;“我想租20辆超级豪华的跑车,只能是法拉利、阿斯顿?马丁”;“如果有人想买私人小岛,我在斐济刚好有一座要卖”之类,就是讲在苏格兰打高尔夫,或是飞到巴黎吃晚餐等——玩的就是尊贵感觉。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必须获邀或由会员推荐,再经审查小组通过。个人财富难以查核,就按教育背景、职业等来决定是否有资格加入,并且一旦成为会员,也不是谁都有权发出邀请,只有10%的会员才享有邀请外人加入的特权,这一切使得aSmallWorld看上去就像一个富豪网上俱乐部。
  
  P1的思路也是如此,与aSmallWorld瞄准富豪名流不同,P1所瞄准的是像桃之11、中国桃、COCA、甘鹏这样的城市时尚一族。在2006年的时候,上海活跃着这么四个年轻人,他们穿着前卫入时,出入各种社交场所,是上海玩乐的活地图,这四人便是桃之11、中国桃、COCA、甘鹏,他们在各自的圈子里是公认的达人,各有各的传奇。COCA是业内知名的摄影达人,甘鹏是娱乐记者,桃之11不仅是80后作家,撰写专栏无数,也是中国最早的知名博客,中国桃先后做过国际导游、野外生存教练,也出书写专栏,还正儿八经地经营着大宗的跨国生意。
  当时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国会有一个名为P1的SNS网站就像是为他们定制的。他们成立了一个“四勃疯汇”的小团体,一年间,他们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寿宁路的小龙虾、老沪闵路的“我型我秀”摄影棚、电视机里热播的超女、新乐路上小资最爱的布那咖啡等,K歌、饭局、搞怪作秀……而这一切都呈现在他们四人的博客当中,他们的博客自然也引来无数的潮男潮女前来观瞻,后来他们还出了一张同名的明信片公开售卖,被许多文艺杂志报道。
  桃之11说,如果当时就有一个P1这样的网站,那么他们四人可能会玩得更疯。因为他们四个人的博客上的“观光客”来来去去,很容易散掉。而在P1上,他们四个人组成的核心圈子,肯定很容易找到共同兴趣的人,别人可以加入他们,他们也能加入别人的圈子一起玩,并且也比博客更容易保持联系。
  为了保证会员群体的纯粹性,P1邀请会员的方式也非常独特,“通过筛选,接受邀请,加入并成为会员”,它雇用了一大批穿梭于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各大商场、酒吧、高档会所的摄影师们,身背相机、手拿P1黑白标志的宣传册,专门拦住过往穿着时髦的潮男潮女,拍摄下他们时尚的身影,然后将附有他们自己照片的邮件以及一封加入P1的邀请函发到他们的Email邮箱,以至于P1网站上80%的会员不是通过网络注册而是通过P1摄影师这样的街拍邀请获得的。
  回头对着镜子再看看你自己,你也是小众吗?在《新周刊》上的一篇名为《发现小众:e时代的市场观》的封面文章上有一句这样的话:“互联网真正释放的是那些不遗余力创造和展现个人趣味的人,它因为小众的上位而升级。”请记住,你最好找到并加入你所属于的小众圈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