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书赞誉(1)
SNS火起来是有道理的:互联网是技术网络,SNS是社会网络,信息革命从技术网络发展到社会网络是必然的趋势。SNS进化的方向是为人人服务,让人人开心。以人为本,是SNS的出发点和归宿。该书展开了一幅SNS时代的全景图,帮助SNS加速走向每个人,拨动每个人心中真实快乐的那根弦。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名誉主编
读完本书收获颇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民绝不能只会上网聊天、看新闻、用搜索,他还应该熟知SNS社会化网络,这样才能把握第三次次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机遇。
——曾明发 中国网民文化节组委会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副秘书长
本书写得恰到好处。首先是时间恰到好处,中国互联网正需要这样一本书来系统阐释SNS的昨天、今天、明天,以及它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内容恰到好处,不仅深刻而全面地分析了SNS对全球网民的重大意义,而且还探讨了SNS对整个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影响。本书既包含大量丰富生动的故事,又融入了作者颇有见地的思想。非常好,强烈推荐!
——庞升东
SNS这个已存在许久,但直至2008年才大规模爆发的互联网应用,是网民将生活映射到互联网的趋势的体现。一大批细分的、垂直的、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的SNS网站,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精彩体验。中国的网民已达亿之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UCenter Home站点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它们将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写下浓重的、历史性的一笔。 本书能让所有互联网从业人士从中受益,郑重推荐!
——戴志康 康盛创想CEO
互联网是终端的网络,SNS是网民的网络,互联网革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火爆的SNS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本书既演绎了国内外SNS的发展历程,也从相关行业和领域多方位地诠释了由此带来的重大变革,堪称网络版“SNS那点事儿”, 是本难得的SNS通俗化读本。网民是有国籍的,但是SNS所带来的机遇是没有国界的,希望读者能从书中受益,敢做SNS时代的潮人。
——郑志昊 QQ空间产品中心总经理
SNS是互联网从“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向“人与人”演进的关键标志,是“人的网络”的开端,也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场“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将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方式,也必将使电子商务发生巨变。
——梁春晓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本书讲述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深刻揭示了SNS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以及对整个互联网的影响,像我这样的所谓专业的互联网从业人士看完后也不禁赞叹不已,强烈推荐!
——邹岭 若邻网创始人兼CEO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爱情公寓2000万白领用户阅读的好书
——张家铭 爱情公寓创始人兼CEO
互联网出现的那一天,我们都不知道网络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所谓真实的生活和虚拟的网络其实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别。SNS的兴起和发展,会将这场互联网的革命进行得更加彻底。
——横戈 博客大巴CEO
SNS的本质就是人,关系中的人,商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以及所有这一切的数字化呈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书赞誉(2)
——keso 创始人/著名IT博客作家
心理的亲近正在迅速取代地理的接近而成为营造社区的关键驱动力。SNS掀起的新一轮互联网革命是人类心灵对地理的超越。
——胡泳 资深互联网专家/北京大学副教授/《数字化生存》译者
本书让我们对SNS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我们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莫做观望者,要做实践家。正如书名点睛,SNS,对互联网来说,是一场巨变,是一个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英雄只有在乱世中才能不受约束,充分展示他的雄才谋略,勇于创新。现在,是SNS英雄出世的时代了。我们相信,诸如UCenter Home这样的SNS专业建站产品,如同锋利的宝剑,定会助英雄一臂之力!
——李国德 康盛UCH创始人
SNS浪潮的兴起,为中国的网络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分享和互动成为关键,尤其是Social Game让用户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有效和轻松,但SNS绝不只是一个娱乐的平台,作为工具的属性,它还有更多的价值有待发现,而这本书正在帮我们发现,足以启人,因此我郑重推荐。
——韩笑 奇虎网络社区研究机构总经理
当我们惊叹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无所不能的时候,社会化网络已经在悄然深入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现在,社会化网络已经与你和我息息相关。本书非常全面地介绍和展望了社会化网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开精彩的篇章,你将获益匪浅。
——曾登 CSDN副总经理
人类从未面临如此纷繁绚丽的世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惊喜和震撼,它孕育了很多伟大的公司。接下来它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当SNS和开放平台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后,是不是又到了下一场革命爆发的时候?本书对SNS时代的互联网做了全新的诠释,作者从资深从业者的角度为我们阐述和评点了昨天、今天、明天的互联网,非常值得品味。
——卢亮 淘宝网资深总监
一口气读完本书,感慨颇深。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士,更深刻地意识到了SNS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小到身边好友的情感互动、种菜偷菜、停车贴条,大到奥巴马的当选,SNS都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QQ空间也希望能够把握住革命的机遇,伴随中国互联网一起成长。
——梁柱 腾讯创新中心资深总监
对于SNS的认识和研究,最初是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从未看到有人像西门、马良和清华他们一样把SNS分析得如此透彻和完整。从过去和现在,再到未来,从人与人的关系到与传统互联网的结合,再到SNS与未来科技的融合,一切都是如此的详尽。透过这本书,我们将看到互联网传奇史中更加充满魔力的一页。
——Dalson 好耶广告全国区执行创意总监
偷菜、抢车位、养鱼、逗宠物等应用为何能以病毒般的速度扩散至整个白领群体而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网络游戏?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的载体——SNS,它的意义比游戏本身更加深远。这是一本既专业又有趣的书,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SNS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改变大众网络生活的。
——蒲忠杰 雅虎口碑SNS产品总监
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从门户时代到Web 时代,再到如今的SNS时代,一路走来,我深刻深地领悟到人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不同角色。SNS的本质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在中国它却成了娱乐的代名词。无论是互联网从业者还是普通网民,都能通过本书重新认识SNS——它能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SNS与摄影结合,当SNS与美食结合,这不正是众多网友聚集在POCO的原因吗?POCO上不再只有简单的网页游戏,它更多的是把我们的生活、兴趣、职业甚至收入结合在了一起。在不久的将来,SNS必定会成为每个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都会因SNS而改变。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本书赞誉(3)
——姚鸿
世界在不断的创变中验证很多东西,比如SNS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就验证了这世上还有“一网打尽”这回事儿!中国的成语真的很奇妙,相信先人创作“一网打尽”这一词儿的时候,压根就没预见过什么数字时代,更别提将改变整个互联网的SNS,本书能让我们将一言难尽的SNS看个究竟,探个明白!强烈推荐!
——陶为民 安瑞索思ECD
SNS为何会风靡全球互联网?为何它具有改变整个世界的能量?国内外知名SNS网站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秘诀是什么?SNS在互联网中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SNS对于全球网民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切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刘勇 国内第一波SNS网站亿友网创始人/SNS APP服务商热酷创始人
不了解SNS,就没法理解这个时代的互联网,而这本书里有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关于SNS的一切。
姬十三 科学作家/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SNS的流行绝非偶然。当论坛、博客让我们沉浸于结交更多素昧平生的新朋友的新奇时,SNS让我们重温了与多时未见的老友、老同学天天见面时的喜悦。SNS的流行代表了互联网进化的趋势和方向。网名背后的虚假与不安,最终将回归实名下的真实与信赖。本书对这种流行与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展望,融入了作者的经验、智慧、以及作为资深网络从业者的敏锐与远见。我接触过很多互联网从业人士,也阅读了很多相关的著作,强烈推荐这本书。
——陆贤清 上汽乘用车媒介与互动营销高级经理
SNS的出现绝对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在逐渐改变传统互联网的经济形态。本书对SNS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无论你是普通网民还是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都应该认真阅读本书,它必定能让你有所启发和收获。
——图王 中国最有声望的个人站长之一
“今天,你开心了吗?”似乎成了很多人见面时的问候语。虽然开心网等SNS社区现在异常火热,但SNS巨头Facebook在经过刚创立时的新鲜感后,已经开始遭遇网民的口诛笔伐。国内大量“克隆”Facebook的本土化SNS网站如何度过信任危机?在一场更加激烈的SNS混战中能否找到自己的未来?本书的出版适逢其时,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李琦 《IT时代周刊》/编委北京新闻中心主任
似乎,我们还未完全意识到SNS即将风靡整个网络时,已顺势置身这股浪潮中。难得的,乐此不疲的“随波逐流”。SNS,人人也好,开心也罢,习惯了在这个社会中疾步奔走的人们,是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养花种草颐养性情,争车位偷果实展颜一笑,会偶尔在这里遇到公事上打磨熟悉的面孔,在SNS这个用“欢腾”二字不足为过的环境里,你、我或他,没有公事公办的正襟危坐,爱玲那句话怎讲?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是一本极有趣的书,有悟空也有搁浅的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SNS上逗猫、遛狗、偷灵芝之余,我们不妨把此书也当作SNS的衍生服务,细品国内外知名SNS网站的前世今生,岂非美事一桩,且必有所得。
——张连会 《计世资讯》营销总监
古希腊戴尔菲神庙的入口有句名言:了解你自己。一个人需要广场也需要客厅,需要严肃也需要娱乐,需要虚拟也需要真实,需要归属也需要自由。SNS第一次把个体作为社区聚合的中心,是多种诉求的平衡载体,它让生活更梦幻,让自我更真实。如果你想了解未来的社会和人生,就到SNS的入口来看看吧,带着这本书。
——张静 《互联网周刊》专题组主任
当人们把大量的时间分配给SNS网站后,它就有了不可估量的营销价值。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告诉你SNS网络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以及“如何让百万消费者主动成为你的促销员”的奥秘。
——王文正 《销售与市场》
对于我这样一个很少接触SNS社区的读者,本书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让我看到了SNS所带来的学习、工作、娱乐变革。身处互联网大潮,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SNS来应对这次互联网革命。
——李峥嵘 《北京晚报》
透过互联网看到整个世界,透过《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看清互联网。
——马光 《沈阳晚报》
第1节 社会化网络——未来的新入口(1)
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届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埃里克?施密特Google CEO(2006)
社会化网络圆了奥巴马的总统梦
似乎比预言界的传奇人物诺查?丹玛斯还要神奇。
法国籍犹太裔预言家,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留下以四行体诗写成的预言集《百诗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诸世纪》为误译)一部。有研究者从这些短诗中“看到”他对不少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和重要发明(如飞机、原子弹)的预言。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m,1907—1987)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所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第一个被授予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因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施密特言中了。时隔三年,2009年奥巴马便因为对互联网的“运用之妙”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并被冠以“互联网总统”的头衔,为全世界的传媒所津津乐道。奥巴马之于互联网,就像1929年的美国总统胡佛之于电话,1933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之于电台,1961年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之于电视。
电话、电台、电视、互联网……无一不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发明创新。回顾这将近百年的历史,一切看似简单而必然,但若将它们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量,却蕴含着变革的伟大力量。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 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 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正是这最后7分钟谱写了人类历史的黄金时期,而午夜前的最后3秒却翻开了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的新篇章。
从电话到互联网,从胡佛到奥巴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短短数十年内,传播方式从有线电波到通信卫星,从通信卫星到互联网的不断革新,并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而且还看到了人类社会组成更大更复杂的相互连接的架构的倾向。正如麦克内尔父子在《人际网络:鸟瞰世界历史》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些大而复杂的架构最终会压倒更小的、更孤立的人类连接模式,因为它们有助于加强财富的积累和发明创新。
“父子兵”作家,父亲威廉?麦克内尔,儿子J?R麦克内尔。父亲是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曾著有《The Rise of the West》(西方的崛起)和《Plagues and Peoples》(瘟疫和人)。儿子是乔治城大学的环境史学家,曾著有《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太阳之下新鲜之事)。
本书对人类历史,包括环境史、社会史、军事史、经济史、技术发展史、宗教、疾病、交通和通信历史等进行了全面的讲解。然而,互联网并不是从奥巴马竞选总统才开始的。小沈阳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克林顿、老布什、小布什都没能有幸获得“互联网总统”的头衔呢?我们不妨再次回顾一下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的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届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对,他在说“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互联网的全部潜力呢?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里“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金刚钻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SNS——社会化网络服务。而令奥巴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Facebook、YouTube、MySpace、Twitter等社会化网络性质的网站正是在2006年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节 社会化网络——未来的新入口(2)
本书第2章和第3章会对这些网站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在本书中,社会化网络和SNS所指含义基本相同。什么是社会化网络
“社会化网络”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我们往往也以此来指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化网络,但是这个词并不能完全涵盖那些社会化网站(SNS网站)的功能。
然而,这种高度概念性的定义,我们可以不必去理会,因为它看似有些陌生,但实际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接触过的许多网站都属于SNS网站,如即时通信(QQ、MSN)、交友、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RSS等。
正是因为这些SNS网站的异军突起,互联网正向着组成人类社会更大更复杂的相互连接架构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SNS网站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甚至是未来的新入口。它是光,它是电,它是许多人心中的Superstar!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析师罗斯?桑德勒(Ross Sandler)在一份投资报告中称,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SNS网站中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将于2011年或2012年超过无所不能的Google。
SNS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迫使人们去重新了解自以为不陌生的互联网,正如当今最伟大的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所说的那样:“新知识的浪潮已迫使我们走入日渐细分的专业领域,驱使我们以更快的速度重新修正现实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2006年5月,两人的最新作品《财富的革命》全球同步出版。
美国著名风投创始人和管理合作伙伴,曾担任过Jupiter Media公司副总裁,Paul Kagan Associates机构分析师,创业企业Applied Semantics 2003年被谷歌收购,是谷歌Adsense概念创造者之一。现重点投资互联网领域,对中国互联网和网络新媒体有深刻研究。著有《零重力10》和《零重力20》等畅销书籍。
“精神三变”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比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象征勇于打破传统道德的精神,最后的婴儿代表打破传统道德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这一切也使得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计划在2010年开设SNS社交媒体研究生课程班,授予硕士学位,向学生讲授诸如Facebook、Twitter和Bebo之类的社交网站,并且已利用视频形式在该校官网上做了广告宣传。该课程班负责人乔恩?赫克曼(Jon Hickman)对此声称:“它非常具有关联性和学术性,虽然是一门新课程,但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SNS社交媒体对于市场和传播领域的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其他类工作所需的一门基本技能,它本身也是一个产业。”
尽管SNS的成长速度惊人,但却不能阻止互联网专家史蒂夫?哈蒙(Steve Harmon)这样认为:SNS社会化网络不过是刚从“受精卵阶段”发展至“婴儿阶段”罢了。是的,婴儿,不过正如尼采著名的“精神三变”比喻中的“婴儿”——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最初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SNS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而我们正站在互联网更为精彩的未来的入口之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节 六度之内,玩转世界(1)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社会化网络的前世今生
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闹了玉皇大帝的天空。SNS同样大闹了互联网的天空,那么SNS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SNS从哪里来呢?
通常人们说起SNS,会言必称“六度”,奉为圭皋。不过这里的“六度”并非佛经里的“六度”,这里的六度即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们一般认为它来自于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的一次有趣的连锁信实验。
印度大乘佛教认为人应当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方法来争取涅槃解脱,称之为“六度”,“度”即到彼岸之意。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因对从众行为的研究和对心理学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
促成互联网科技的先锋人物,被誉为“互联网之父”。不过世事难料,那时米尔格伦肯定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著名实验会与若干年后的SNS产生关系。1964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才发布Basic语言的第一个版本; 1966年,英格兰国家物理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部主任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ies)在这一年向研究人员们展示了信息分组交换技术,该技术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1989年3月,伯纳斯?李发明的超级链接才正式促成了今天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诞生。
六度分隔理论与150定律
回到1967年,米尔格伦精心准备了160封信发送给居住在堪萨斯州的卫奇塔和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写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以此类推如法炮制。
结果,在完成的42封信中,米尔格伦发现尽管有的信需要经过12个中间人到达那位股票经纪人,但是平均每封信却只需要经过55个中间人便可到达目标人物,经过四舍五入,“六度分隔”(Six Degrees)现象横空出世。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其噱头就是,如果你想认识奥巴马、李嘉诚或者孙正义,最多只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实现了。
根据“150定律”,我们可以维持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约为150。我们稍微计算一下可以发现,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人数便是150的6次方,即11 390 625 000 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数之和,因此通过6个人可以与世界上任意一个人建立联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150定律(Rule Of 150)由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邓巴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人类学家,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后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邓巴数字)。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位研究米尔格伦超过15年的学者托马斯?布拉斯(Thomas Blass)却指出米尔格伦从来没有提出“六度分隔”的说法,“六度分隔”是约翰?格尔(John Guare)在1991年的同名戏剧《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首次使用的。尽管无须就此争论不休,但剧中人物维萨(Quisa)倒是有一段著名的台词将“六度”的魔力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和其他每个人之间只隔着6个人,即六度分隔。美国总统、威尼斯的船夫……不仅仅是大人物,所有的人都算在内也包括雨林里的土著人、火地岛的居民和爱斯基摩人。只需要6个人,我就能和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扯上关系。这个想法真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开向另外世界的窗户。”(转引自《小小世界》)更有意思的是,六度分隔理论的雏形却出自1929年匈牙利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万物有别》。在其中一篇名为《链条》的小说中,作者凯伦斯这样写道:“为了证明当今世界上的人关系紧密,这伙人中的一个成员建议搞一个试验,他下了赌注,如果从世界上的几十亿人当中随便挑一个人,并且最多只要说出5个相互认识的人,就能和随便挑的那个人拉上关系。” 当然,在他的描述下,笔下的人物都做到了,这也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六度分隔理论的最早表述,可能是由于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当时的人觉得不靠谱,所以这本书非常不知名,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第2节 六度之内,玩转世界(2)
不过,这并不妨碍有关“六度分隔”的故事投胎转世。《时代周刊》的一个版本是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的寻找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联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奥斯卡影帝,1924年生于美国,曾凭借《码头风云》和《教父》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凯文?贝肯的例子则更为著名,虽然凯文?贝肯本身并非著名演员,尽管他演过很多影片,如《阿波罗13》、《透明人》等,但是你可能无法把他的名字和他的脸联系起来。然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却把贝肯称作是电影界的中心人物,因为任何国籍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