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机关的机关-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魏徵精于约束领导,使李世民减少了好多失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当李世民听到魏徵去世的消息时,下令停止上朝五天,并流着眼泪沉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得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个事例说明,再大的官,也需要有责任心的下级来约束。能有办法约束领导的机关干部,才是一个成熟的机关干部,一个有所作为的机关干部。关于如何约束领导,在这里提出如下四点,供您参考。
依靠感情约束
常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低级动物不同的明显标志是有丰富的感情。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事之间也好,上下级之间也好,感情问题至关重要。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有事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小事能化了;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
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感情有相融和相斥之分。脾气、性格、理想、志趣相投的人,感情就会融洽,反之,感情就会排斥,说不到一起,坐不到一块。如果领导打心底里喜欢你,你说出的话他才爱听,只有他爱听你说的,你的话在他那里才能起作用,也就才有约束力。
那么,怎样才能与领导密切感情?比较便捷的做法是,要强化“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的观点,出自前苏联心理学家纳奇拉什维里的研究,他把彼此有一定相似处的人称为“自己人”,他认为,“自己人”一般都是相互认同和彼此信任的,这种现象叫“自己人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把这里说的“自己人”狭隘地理解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身依附关系。“自己人效应”体现的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同志关系、平等关系。
现在,人们对“情商”这个词越来越熟悉,越来越重视。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概念。智商,关涉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情商,则关涉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特别是在一起共事,你又是处于下级的位置,可以说人微言轻,如果没有很好的感情作基础,就很难说服领导接受你的观点。所以,培养与领导的感情,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必然趋势,不是低级庸俗的东西。
精于约束领导(2)
机关干部培养与领导的感情,不是靠送丰厚的礼物,而是靠出色的工作。在任何体制下,对领导人的物质保障都比下级人员好,机关干部是工薪阶层,说实话,靠你的工资送礼,在领导那里不一定能看上眼,送了去也往往是自作多情。我一直认为,“下属给领导送礼是行贿,领导给下属送礼是关怀。”
我对一位老首长的话深有体会:“最好的礼物是工作,最硬的后台是群众。”入伍近30年,我大大小小调动过10多个工作单位,或从基层到机关,或从机关到基层,或从小机关到大机关,或从山沟到城市,还有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每次调动,都会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花了不少钱吧?”我感到非常不解,调动工作都是用人单位选调人才,个人怎么还得花钱?我有一个极朴实的想法,无论哪个单位的领导选调你,都是看中了你能“出力”,不是看中了你能“送礼”。要得到领导的欣赏,你把他交待的任务完成好,这就是最好的礼物,如果他费劲把你选调来,你什么活也干不了,什么任务也完不成,证明他看人不准,让他多丢面子?“不争气”的下属领导是绝不会喜欢的,不要说你没有多少礼送,就是有礼送他也不敢收。相反,你工作出色了,为他争了光,他还要给你送礼做犒赏。我遇到的领导大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一直感到很幸运。
当然,也有的领导是贪官,奉行“理论联系实惠”那一套,不以工作取人,而以“厚礼”取人,不是看你干的多少,而是看你送的多少。实践证明,在这样的领导手下谋事,心情不会舒畅,前途也不会光明。如果你是真正靠本事吃饭,而不是靠送礼吃饭的人,有机会“跳槽”就赶紧跳出去,没有机会跳槽,也不必硬要扭曲自己的性格,违心地去搞“吃、请、送”那一套。要耐下性子等待,相信时间是最伟大也是最公正的,只要你耐心等待,迟早会还你一个公道。当然,等待不是无所事事,不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等待的同时是学习,是发展,是充实。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不怕遇不到明主,得不到器重。
这里特别提示一下,与领导密切感情,考虑一定要细致一些,领导毕竟是领导,什么时候也不能把关系搞紊乱了。最基本的就是要保持尊严,保持距离,摆正位置。因此,以下最常见的这几种不正常关系,是一定要警惕的:
一是对领导唯唯诺诺,甚至阿谀奉承,犹如“主仆”关系;
二是对领导敬而远之,不敢直言相谏,好像“猫鼠”关系;
三是认为是领导面前的“红人”,能让领导言听计从,自己看作是“哥们儿”关系;
四是把分管的业务看得很重,不愿让领导当家插手,领导处事还得跟他商量,成了“协作”关系;
五是对领导的指示执行不坚决,或者所提意见建议得不到领导批准时,发牢骚,讲怪话,颠倒了上下关系。
依靠水平约束
能让上级接受你的约束,你必须要有能约束的真本事。当发现领导做事不公道,处事不公正,影响威信、妨碍大局、危及事业时,你要能有办法遏制住他,并且改变他的不当行为。
李斯依靠文才改变秦始皇驱逐人才的错误行为,就是一例。公元前237年,那些宗室大臣向秦始皇进谗言:从各国来报效秦国的人,都是替他们自己的国家到秦国来游说当间谍的,请把他们一律赶出国境。秦始皇觉得有理,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本是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战国时属楚国),他在吕不韦当权时就已来到秦国,为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帝业出谋划策,并得到信任。这一次,李斯也属于被驱逐之列。他对秦始皇这一行为极为不满,但还想劝说秦始皇收回这一错误的决定。在离开秦国以前,他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谏逐客书》。文中一开始就回顾秦始皇的先辈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大批外来人士的事例,摆出这些客卿在秦国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接着他的笔锋一转诘问道:为什么“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他继续写道:“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客宾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意思是,现今你抛弃人民去资助敌国,拒宾客是让他们去替诸侯建功立业;使天下人士退缩不敢西来秦国,这真是:“借兵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了。” 秦始皇读了这篇《谏逐客书》,发现自己错了,急忙派人去追赶李斯。赶到骊邑(今陕西临潼骊山之北),才将李斯追上请回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并当众宣布废除“逐客”的命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精于约束领导(3)
触龙依靠口才改变赵太后“只顾亲情,不顾大局”的故事又是一例。这是《战国策·赵策》中所记载的,名为《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赵太后刚掌权不久,秦国就出兵攻打赵国,情势非常危急。赵国就派人向盟友齐国去求救,齐国领导人讲了出兵相救的条件,必须将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送来当人质。赵太后因溺爱自己的小儿子,怕他到齐国受苦,坚决不同意这个条件。见此情景,大臣们都极力劝太后,以国家利益为重,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太后非常生气,冲着左右大臣们说:谁敢再提要长安君去当人质,老身就要当面唾他。这样朝臣就都不敢来劝了。
太后心里正暗自高兴时,左师触龙要来见她。太后知道他准要来劝说人质的事情,故意不给他好脸色看,板起面孔给他作揖。不想,触龙慢步进来以后,并没有急于劝说,而是向太后谢罪说:老臣的腿有毛病,行动不便,许久不来探望太后了。我本人有病,自己会体谅和照顾自己,但怕太后近来贵体不舒适,所以特来朝见呀!
太后一听是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便回答说,老身腿脚不好使,外出行走艰难,只得依仗着坐车子呢!
触龙又问她:每天的吃饭比过去少吗?太后说:也就是喝点稀饭罢了。触龙说:老臣简直不想吃,自己只好每天坚持走三四里路,才能吃点可口的食物,来调养一下身子。太后说:老身倒还做不到呢!话说到这里,太后的神色就稍微平和些了。
触龙又向太后谈起自己最小的儿子舒祺,说他太没出息,自己现在年事已高,不可能管他一辈子,他的生活是我放不下的一块心病,今天冒死说给太后听,就是想走太后的门子,叫他在宫里充当一个侍卫,也好有个“铁饭碗”。
太后感到新奇,问道:你们大老爷们儿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人还要疼爱一些。太后笑着说:恐怕是妇人疼爱得更厉害!触龙于是说道:不见得吧,老臣私下以为,太后爱你的女儿燕后胜过爱小儿子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爱女儿哪里比得上爱长安君呢!触龙说:做父母的喜欢儿子,就要为他的长久之计着想,太后在送燕后远嫁时,抱着她的腿哭了,确实是怪可怜的。燕后到燕国以后,太后也在想着她。每当在祭告祖先时,太后总还要祷告燕后不要回赵国来,这不是在为她的长久之计着想、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继续接着当燕王吗?太后说:你说得对呀!
触龙于是问道:从赵国三代以前算起直到现在,赵王的子孙封侯的还有几个呢?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除赵国以外,别国诸侯的子孙封侯的还有吗?太后说:老身没有听说过。触龙说:照此说来,近的祸患是累及自身,远的却又要累及子孙了。难道人主的子孙都是不肖的吗?只因为位尊而无功,禄厚而无劳,而且还有许多财宝呀!现在太后给长安君这么高的地位,给他这么好的地方,给他这么多的财宝,却不教他为国建功立业,太后一旦百年之后,长安君怎能在赵国立足呢!老臣以为太后只为长安君的眼前利益着想,所以说太后爱惜长安君不如燕后呀!太后听后如梦初醒,便对触龙说:你说得对,怎样安排长安君都随你了。说服了太后,长安君如期到齐国去当人质。齐国便派出军队对付秦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触龙约束上级的确有办法,他以委婉、体贴、温和的语言,说服怒气冲冲的赵太后放弃亲情,顾全国家。由此联想到,下级约束管理上级,“迂回战略”确实是一条好的锦囊妙计。
依靠水平约束领导,说到底是能够对领导施加影响。因为,你不可能强迫领导干什么、不干什么,只能通过施加影响使领导自觉自愿地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在机关工作,不会影响领导,就很难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也就很难有大的作为。
对领导施加影响是一个高难度动作,既能影响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又不使领导感到你有越权之举,架空之嫌,其中的技巧值得细心研究。在美国,每个人都知道爱德华·豪斯上校,他在伍德罗·威尔逊统治白宫期间,对国内及国际事务有着极大的影响。威尔逊十分重视豪斯的秘密咨询和意见。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来影响总统的呢?《周六晚报》的一篇文章引述了豪斯下面的一段话,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精于约束领导(4)
“我发现,要改变总统对一件事的看法,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常常很不经意地向他提出一些事情,使我的观念自然地灌注到他的头脑中,使他发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决策。这一方法第一次生效的时候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我到白宫拜见他,催促他决定一项政策,而他当时显然对这项政策不赞同。可是几天后, 我在餐桌上吃惊地听到他把我的建议当成他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
豪斯当时没有提醒总统:“那不是你的思想,而是我的。”因为,他知道要有效地约束总统,一定要让他忘记别人的智慧在左右他,一切决策都来自自己。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要改造你的上级,那么不要忘记,尽管是你提出的建议,你也要让领导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
杜甫名诗《春夜喜雨》中有这样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机关干部对领导施加影响,应注意掌握不经意中的艺术,要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条件和场合,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恰似无心插柳那样,却能使“柳成荫”。
当然,机关干部的“不经意”,不是漫无目的瞎侃一通,看似是随意闲谈,实际都是经过认真准备的,是将早已深思熟虑的东西表现于谈笑之间。人人大概都见过浮在水面上的鸭子,它们表面上看悠闲自得,实际上两只鸭掌却在一直不停地拨动,这就是它能浮在水面永不沉底的奥妙。机关干部应吸取“鸭子工作法”的优长,当领导和你非正式地探讨问题、切磋学术或说古论今、谈天说地时,你可以畅所欲言;当领导正式征询你的意见时,你必须深思熟虑,知一说一,切不可信口开河;当你主动向领导进言的时候,应当选择那些有价值、有把握而领导又没有考虑到,或思之不深、思之不全的问题,不要太随便。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机关干部在领导面前要敢于并善于坚持正确的见解。同时,还要注意反复渗透,不要指望一次两次就能对领导产生多大的影响力。重复就是力量选如果方法得当,不厌其烦地多渗透几次,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事实上,没有几次和领导真正的思想交锋,很难让领导从心底里觉得你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依靠法规约束
机关干部是负责具体业务工作的,一般来说,本职范围内的政策规定,具体办事要求和程序要比领导熟悉,也应该比领导熟悉。
这并不是在贬低领导,而是身居不同的职位,往往需要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知识。假如职位较低时,则需要的和掌握的是涉及面较专且比较具体的知识。假如职位较高,则需要的和掌握的是涉及面较广且比较概括的知识。让某些统帅去当骑兵团长的角色,也许并不一定出色,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机关干部和领导干部优劣的辩证法。
领导可能不听你指手画脚,但他会高度重视政策规定和程序要求的东西,这也是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的区别。在多数情况下,领导干部做出违反规定和程序的事情,都是因为对具体的要求不熟悉、理解不准确所致,有意不按政策胡来的毕竟是极少数。所以,机关干部平时要多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运作细则,争做本职、本行业“政策法规通”。同时,也要多向领导宣传与本职业务有关的政策规定及要求,使他们明确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一旦发现他的做法有悖条规,要及时指出来,解释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即使身居高位的领导,也需要做解释和说服工作,这是肯定无疑的。我们看历史方面的文学作品,经常发现这样的情节,当皇帝办的事不符合朝廷规矩时,大臣们就搬出条文,以“违反祖制”相劝,弄得天子无可奈何,只好收敛或放弃自己的越轨行为。其实,这就是依靠法规约束领导。
机关干部运用法规约束上级领导,最根本的是在具体运作规则上约束。只要是领导,对政策法规的普遍原则大都是很清楚的,你从原则方面去约束,很可能是班门弄斧,自讨无趣。因为领导在大的原则方面,比你把握得还全面,理解得还深刻。机关干部的优势在于对具体情况的熟悉和把握。而现实生活又时常呈现这样的特点,具体情况与普遍原则之间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段差距不是依靠一系列明确的推论就可以连接起来的。原则上正确的、可行的事,具体实施起来不一定行得通、办得成,违规的事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机关干部对具体细则和规则一定要十分熟悉,这有助于你在具体工作中约束领导的不正当行为。
。。
精于约束领导(5)
依靠人格约束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人格高尚,重气节,轻私利,轻富贵,轻生死,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论职务高低,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后汉书》记载,董宣任京都洛阳令时,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无端行凶杀人,湖阳公主以势相压,包庇恶奴,董宣智捕凶犯,将其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刘秀那里,刘秀要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陈述情由后,“以头击楹”欲自尽。刘秀见状,又让太监搀架董宣,强迫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而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刘秀见他铮铮铁骨,肃然起敬,称他为“强项令”。
《旧唐书·杨绾传》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时,一向以“贞廉简朴”著称的杨绾升任宰相后,发生了一连串趣闻。御史中丞崔宽,马上把号称“当时第一”的奢华的自家别墅拆除了;中书令郭子仪,立即将“座内音乐减少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平日每次出行都有100余辆车马前呼后拥,“亦即日减损车骑惟留十骑”而已。
以史为鉴,机关干部要下工夫优化人格。有句话说,“人不可以使自己位高,但可以使自己崇高。”意思就是你能当到多大的官,担任多高的职务,你自己说了不算,自己左右不了,那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但是你的人格高尚低下,自己还是能左右得了的。通过修养锤炼,完全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能够优化自己,是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人有对正当性的追求,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做每一件事总要问,我凭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我该做这件事。如人仅仅具有动物性的话,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什么事都可以做,会无所畏惧。但人在本质上是有所畏惧的。人不同于动物,人们在从事某种行为时,总希望追求某种正当性,总希望自己乃至别人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
优化人格,重要的是驱除私欲。无欲则刚,无私才能无畏。机关干部如果办事出于公心,做事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持原则不让步,重大问题不含糊,遇事有对策,处事有原则,论事有见地,管事有章法,就会在领导那里有沉甸甸的分量,你约束管理他才有资本。
优化人格,有赖于端正人生价值观。仔细想一想,人生的境遇各不相同,成就也各不相同,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的生活。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有些价值尺度,实际上也未必经得起推敲。比如我们机关干部经常议论的进步快慢、位置高低等问题,在缺乏平等的机会、公平竞争和公开评议的条件下,进步快、职务高并不绝对地意味着成就大和价值高。有些进步很快、职级不低的人其实很没有质量,他们蝇营狗苟,降格以求,随风摇摆,低级趣味,出卖原则,出卖灵魂,得势时趾高气扬,失势后即丧魂落魄、无着无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就是说,没有理想和信念,没有快乐和丰富,没有真本事真学问,没有光明也没有智慧的所谓“进步”、“职位”,是不值得羡慕的。
当然,人生的价值,大体上也有它确定的一面。这就是,要有所努力,而不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要诚实做人,本分做事,而不是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可以坚信,不违法,不违纪,工作起来肯卖力,没有领导会不喜欢这样的机关干部。
与人搞好关系(1)
领导机关分工很细,层次多多,部门林立,办事程序复杂,要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工作都衔接好、运转起来,必须把方方面面的关系搞得很顺,把各种各样的不协调因素化解掉,使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机关干部本人与其他机关干部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支持、协作、配合的良好关系。
世界级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坦言:“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其余的85%归于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由此而论,会搞关系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和素质。
就机关干部而言,与人搞好关系,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这是因为,领导机关分工很细,层次多多,部门林立,办事程序复杂,要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工作都衔接好、运转起来,必须把方方面面的关系搞得很顺,把各种各样的不协调因素化解掉,使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机关干部本人与其他机关干部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支持、协作、配合的关系,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职责肩负的、领导赋予的各项任务。
但在实际工作中,因机关干部关系处理不好而影响领导决策实施的不乏其例。有的不按职责、不按程序办事,造成了工作被动;有的不善于互谅互让,造成双方产生误会,搞僵了关系;有的不善言表,态度生硬,既得罪了人,又办不成事,等等。那么,与人搞好关系的方法究竟有哪些?这里提出“四要四不搞”,期望能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合作共事不搞单枪匹马
机关工作具有很强的合作性,除具体事务通过业务渠道承办外,绝大多数任务都要靠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也可以说,绝大多数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搞一个活动是这样,组织一次会议是这样,提出一个建议方案是这样,写一个材料也是这样。所以,机关干部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要合作共事,不搞单枪匹马。
科学家曾在风洞实验中发现,成群的雁以V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20%的距离。人类也是一样,只要能跟同伴合作而不是彼此争斗的话,往往飞得更高、更远,而且更快。
在实际工作中,不善合作的机关干部经常有这样的表现:有的喜欢独来独往,单独干某一件事兴致很高,跟别人一合作就没劲头;有的过分强调分工界限,不愿让别人过问自己的业务,也不大关心别人的业务工作,使自己处于封闭状态,不能自觉地融合于整体协调之中。有的机关部门,喜欢搞小而全,总想自己图方便,办事尽量不求人,有意无意模糊分工界限,办了一些本来由别的部门办的事,不仅分散了机关精力,也影响了整体功能和相互关系。
印度古代有一首诗说:“一腿一足怎走路?单腿单足不成步。但凡事业有成就,必须朋友来帮助。”事实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本事再大,若离开他人的支持和协助,就很难做成什么事情。而一旦重视合作共事,就会如虎添翼,做出令人吃惊的辉煌业绩。
我国汉代的张衡就是一例。张衡以发明世界上最早用于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而闻名于世,他精通天文、历法和数学,并有许多发明创造,同时在文学、历史、地理、绘画等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为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郭沫若曾赞颂张衡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张衡在科学文化方面的成就辉煌,便得益于他广泛结交,获取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早年即与一批极有才华的青年如马融、窦章、王符、崔瑗等结为知己,并经常与他们切磋、探讨学问,获益颇多。其中崔瑗对天文、历史和数学研究精深,张衡在他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从而为日后取得诸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爱迪生是人们所熟悉的大发明家,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平均13天一项。这么多项发明,对于一个人的有限精力和生命来讲,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但爱迪生却把它变成了现实,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爱迪生实验室。爱迪生的发明,离不开他的三个得力助手:第一个是美国人奥特,他在机械方面独具专长,超过了爱迪生;第二个是英国人白契勒,他沉默寡言,善于钻研,常常提一些古怪离奇的问题,给爱迪生以极大启发;第三个是瑞士人克鲁西,他擅长绘图,爱迪生的手稿无论多么潦草,他都能照着给制成正式的机械图。此外,还有几个埋头苦干的人,给他当助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人搞好关系(2)
看来,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红花需得绿叶配等,是被中外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人们经常讲“集思广益”,这一观念源于一种自然现象: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有些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因此会改善,植物也比单独生长时更为茂盛。
现今世界上仅存的植物中,最雄伟的当数美国加州的红杉。红杉的高度大约90米,相当于30层楼以上。一般来说,自然界的规律是“根深叶茂”,越是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理应扎得越深。但科学家研究发现,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而已。
理论上,根扎得不够深的植物,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红杉如何能长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摇呢?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红杉的成长,必定是一大片红杉林,并没有独立的红杉。这一片红杉,彼此的根紧密相连,一株接着一株,结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连接、占地超过上千顷的红杉林。除非飓风强到足以将整个地皮掀起,否则再也没有任何自然力量可以摇动红杉分毫。红杉的浅根,也正是它能够长得如此高大的利器,它的根浮于地表,方便快速而大量地吸收赖以成长的水分,使红杉得以快速茁壮成长。同时,它也不需耗费能量,不像一般植物扎下深根,而是用扎深根的能量来向上成长。红杉的茁壮成长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事业的成功来源于相互帮助。如红杉根部相连,以充分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创造出屹立不摇的伟业。
现实生活中,有的机关干部虽然能力很强,工作也很刻苦,但不知道如何加强与周围同志的正常联系、交流与理解,也就难以得到大家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结果,既不利于团结他人,协力办事,也容易使自己离群索居,处处设防,人为地增加精神压力,分散工作和学习精力。时间长了,这种交往能力上的缺陷,甚至成为影响其大发展,出大成果的主要障碍。
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各行各业都极力倡导与人合作共事。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