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元刀-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终于达成协议。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告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其核心内容是,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成立世界银行,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体,靠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具体货币政策是: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基本责任有两点: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
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还是20世纪20年代的金汇本位制,只不过以粗糙的手法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关键通货”,这时1美元相当于1/35盎司黄金,即外国政府可以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兑换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且可以自由兑换是该体系的基石。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5)
可以说,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彻底打败英镑,英镑从此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但是,百年前美元博弈英镑的历史,美国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是贸易盈余国家将对美国黄金的挤兑,迟早会造成美国黄金的流失。
战后美国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约250亿美元,1949年),因此应付兑换黄金的要求还很富裕。该体系得以运行了20多年。
这样一来,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纸黄金”之称,美国可以印刷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美元享有的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
战后,由于世界黄金储量的限制以及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才能保证国际市场上有美元——不管是以欧洲美元还是石油美元形式(因为如果顺差,美国的美元又转回美国了)。但是收支逆差又必然影响美元含金量,引起美元信用危机。另一方面,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美元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美元两难,此即“特里芬之谜”。
但是,美国政府清楚,即使这样,着急的不会是美国,而是对美国有逆差和顺差的其他国家。逆差国家因为入不敷出,那就只能借债过日子,自然着急。借吧,就承受巨大的利息和国内主权经济被侵蚀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就是这样过多举债惹得祸。不借,就要忍受国内经济的缓慢发展或者扩大主权货币供应带来的通货膨胀之苦。俄罗斯就是在1998年的卢布危机中先借款后来却拒绝了美元贷款而导致卢布崩溃。这正是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两难。
顺差国家呢?因为美元这种纸黄金的盈余,一方面要增加发行与美元等值的本国货币,使主权信贷受制于美元和美国,另一方面要忍受美元贬值导致美元储备缩水,而美元贬值同时还会降低美国产品价格而导致本国产品出口与美国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汇率机制却有反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而美国则收放自如,通过对美元的货币政策的利用达到了美国利益最大化。
正是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成就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垄断地位,为美国战后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国家战略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美元刀这把利器锻造成型。
实际上,美国在战后的政策目标正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持国际收支赤字,一直持续通货膨胀,即发行大量美元,膨胀信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货膨胀逐渐扭转了国际贸易形势,美国贸易持续逆差。而欧洲和日本的生产力上扬,持续顺差。美国逆差得以让美国有借口压迫欧洲和日本采取货币升值政策;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游戏规则,这些国家的顺差美元就是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的增加还必须膨胀本国的货币和信用。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6)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所言:
除非其他国家真正画定底线并停止吸纳过剩美元,否则谁知道美国以借贷买入进口品甚至公司的能力能够持续多久?美国人明白,只有发生世界性货币危机,才能结束免费搭车的现象。显然,在外国的经济生活中,外贸和外资越是重要,越意味着世界性危机对它们的打击比对美国更大。因而,1972年至1973年,随着美元泛滥的加剧,触发一场世界货币危机的威胁,成为美国挥舞的恐吓世界的大棒。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到,就是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和同年8月英美在德国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国(即西德),相应地,苏联则成立东德,这是冷战格局形成的重要标志。
北约的成立和顺理成章的美国在欧洲驻军,使“欧洲美元”成为现实,与后面讲到的“石油美元”一样,这对美元控制欧洲的军事和经济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另外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美国政府一手炮制的,与苏联展开的以氢弹为主的核子军备竞赛,和以升太空登月球为主的太空军备竞赛,并使美国和苏联的冲突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最终以美国的美元战略拖垮了苏联,赢得了冷战。这将在本书第七章讲述。
另一件事就是美国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为核心的印度*冲突。越战使美国政府和国际收支双赤字空前膨胀,黄金急剧流向欧洲,成为压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加速囤积了至少800亿美元(即“欧洲美元”),这将会买空美国所有的黄金储备。和当年击垮英镑一样,美元面临着与欧洲货币的大决战。
三、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12%,达到250亿美元。但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
于是美国采取对其双赤字的“善意忽视”政策,大量增发美元。加上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全世界的美元多起来了。
但是逆差导致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 同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暴涨到415美元每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5%。第一次美元信用危机爆发了。
美元危机的爆发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汇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协定”、“巴塞尔协定”、“黄金总库”以及组成“十国集团”签订“借款总安排”等等,目的在于当汇率波动时,运用各国力量共同干预外汇市场。
但是,这些措施虽可见效一时,却不能使局势从此稳定,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的经济实力地位仍在下降;二是美国用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的美元数字越来越大,1950—1972年的23年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累计额达886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用美元偿付的,这就造成了美元泛滥的局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7)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美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OPEC)的成立。
美国于1961年发动的长达14年的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把美国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远东,无力再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控制中东,使得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五国联合起来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进一步发展成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进而逐渐掌握了国际油价的主导权。OPEC从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但是石油输出国在美元战略的威慑下,其石油净收入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一样,沦为给美国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是后者是贸易美元,前者是石油美元。这是后话,在美元的石油战略中专有讲解。
越战的失败不仅使人们对美国失去了信心,对美元也失去了信心,引发了空前的美元信任危机,史称“第二次美元危机”。
国际汇率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美元抛售,这些美元反过来在欧洲的黄金自由市场上买进黄金。虽然美国在1934年就立法禁止美国民众在世界各地持有黄金,而欧洲却在当时给美国人留下了一个陷阱:金币和金块不能用作货币,但是可以持有。伦敦和苏黎世黄金自由市场黄金就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要维持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价位,美国就得被迫用已经越来越少的黄金储备买回别国抛售的美元。
为了消除黄金自由市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冲击,美国在该体系崩溃前的1968年3月还实行了一段时间“黄金双轨制”,即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自由化,美国没有义务在自由市场维持在35美元兑1盎司的价位,而政府间的黄金兑换拥有维持在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承诺不在市场上抛售黄金以获取差价。
这个双轨制竟然得到外国政府的“一致同意”,为两年后美国彻底让美元与黄金脱钩奠定了基础。
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之高超,也反映了欧洲各国从来就缺乏对抗美元垄断地位的统一的国家意志。
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一种新的世界纸币准备金,这就是在2009年成为中国焦点的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希望最终完全用美元替代黄金,由世界银行发行,充当新的世界纸币,为美元未来控制全球经济埋下了伏笔。
“黄金双轨制”往后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正如当年法国威胁英国,要拿英镑兑换黄金一样,当欧洲各国终于威胁要将膨胀的美元盈余兑换成黄金时,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单方面撕毁协议,彻底取消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是美元成为没有黄金依托的法定货币和世界货币。
4个月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签订了《史密森协议》,其内容是世界各国再次承诺维持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但是美元小幅贬值到38美元兑1盎司黄金。这似乎是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由于不能兑换黄金,不到一年,该协议就分崩离析了。
至此,全球经济出现货币竞相贬值、外汇管制、贸易争端、经济大战的混乱局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美国金融战略的一部分,解体后的美国仍是世界金融中心,当时贬值的美元给美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收益;没有黄金“紧箍咒”的约束,美元成就了世界货币霸权,美国开始了以美元为武器的全球经济殖民地运动。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8)
从这时起,“美元经济学”成了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秘不外传”的战争教科书,直到最近10年来,才陆续被各国政府所认识、了解并有所反制。
传统经济学认为,个人财富是由他外在的财物中能用货币衡量的实物构成的。国家的财富狭义地说也是由个人财富构成的(广义的国家财富是由物质财富比如土地、河流及海洋等,以及非物质财富比如国家组织,甚至文字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物质(财富),而生产是由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构成的。资本当然包括金融资本——它使生产更容易、效率更高。
但是金融资本本身不是财物,更不是财富,虽然它往往表现为财富的货币形式。金融资本只是润滑剂,是为物质生产的要素之一,是为物质生产服务的。这是经济学原理之一。
但是美国的战略家们“科学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把失去黄金物质支撑的美元,转换成了另外一种“经济形式”,姑且称为“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反过来“反制”着实体经济。这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的现象。亚当·斯密、李嘉图或凯恩斯如果在世,也许会为我们解答。
而这一切全是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是全世界必须承认的“通货”。美元战略家们对于美元这一霸权工具的运用开始得心应手,美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金融资本主义新时代——这也就是美国的“帝国化”和“金融化”。
帝国的生存必须依赖垄断。美元更须依赖垄断。美元发展历史就是垄断经济学的历史。
垄断是什么意思?垄断的英文Monopoly;其原意就是对某种公共物品(城市的或者国家的)限于某一私人使用。这个使用者,就叫垄断者。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关键货币,而其发行只有美国政府控制,世界他国无权干涉(货币发行是一国主权),这不是垄断是什么?!经济学家认为,只有政府授权的垄断才能长期存在。那么美国和美元的垄断谁授权的?正是世界各国的政府。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廖子光先生指出的:
美元霸权导致全球金融处于一种恐怖平衡状态,任何实质性的变革都可能招致全球金融和经济体彻底崩溃。正是害怕彻底崩溃,全球经济体的上层国家如欧洲和日本,虽然已经感受到美元霸权对全球经济平衡持续发展的危害,但是却不敢提出任何具有实质性改革内容的替代方案动摇美元霸权。世界金融体系就日益混乱而脆弱,危机四伏。
这种明显服软的“国家意志”,在接下来的逼迫欧洲和日本货币升值的战斗中暴露无遗。
四、1973年美元横扫欧洲货币与日元
美国曾经是一个量入为出的好政府,是以家庭财政模式为主的经济模式,为自食其力,平衡自己的预算。事实上,当1958年美国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时,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总统还向美国人道了歉。
而15年后的1973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是当年的10多倍,1975 年财政赤字高达532亿美元,是二战后赤字最高年份1968年(当时正值越战高峰)的两倍多。按照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思维逻辑,尼克松总统还不自动下台?后来,尼克松确实提前下台了,可不是因为赤字,而是因为“水门事件”。但是尼克松却正是推动美国赤字政策的幕后推手。
为什么?因为美元贬值推动的赤字政策是美元战略的重要部分,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是有利于美国利益最大化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9)
当时,战后西德和日本由于生产力强大,比如,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而美国反对全球共产主义恐怖而要投入大量兵力。因此,在与这些传统强国拼实力的时候,美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因此,美元需要美元贬值获取垄断利润,并延缓对手发展。对此,迈克尔·赫德森在其《金融帝国》中有深刻的描述:
发行美元的战略家认识到,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而投放的过剩美元正被兑换成马克和日元,从而抬高一种接一种的货币价格(也就是输出了通货膨胀,笔者注)。这种金融波动可能导致贸易协定失效,因为对于外国政府来说,使本国货币与贸易体系脱钩,并安排实物贸易来保护变动的货币关系,甚至实施关税和出口补贴浮动,是阻止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获益的唯一方法。(但是)美国战略家对欧洲和亚洲将会采取这些措施表示怀疑。他们的怀疑证明是对的。国外经济体最终选择了支持美元,而不愿意冒因美国采取行动而导致货币无序状态的风险。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的1967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就意识到,外国政府无力实施有意义的报复,也无法完全断绝与美国及美元本位的联系。两位银行经济学家——美国银行的鲁道夫·皮特森(Rudolph Peterson)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约翰·迪瓦尔(John De*er,芝加哥货币主义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门徒之一)径直建议,如果欧洲威胁要将其不需要的美元兑现为美国黄金,美国应该断然中止黄金销售,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并使美元下跌,从而阻止其他国家倾销美元。
迪瓦尔博士认为:
如果美国财政部开始自行随意地买卖美元,外国中央银行将面临一个严重的两难境地。由于它们持有的美元不能自由兑换为黄金,它们就不得不决定如何处理其拥有的美元,以及如何处理本国商业银行为兑换本国货币而提交的美元。但这是一个令人最不愉快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它们允许美元贬值,美国出口品价格相对于它们国内产品价格就会下降。进言之,这会使美国出口品在第三方市场更具竞争力。大多数出口商和海外商人极力反对这个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如果外国中央银行继续支持当前的美元汇率,这会使它们更加毫无疑问地捍卫美元本位……如果毫不含糊地给外国一个明确信息,就是一旦发生危机,美国就会立即终止给予外国中央银行自由购买黄金的特权,那么,决定是否捍卫美元的重担就从美国的肩上转移至欧洲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肩上。
这是一种*裸的侵略言论,只不过从一银行家嘴里说出来而已,事实上,美国政府就是这么做的,一直到今天也是这样。
被尼克松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货币协议”的《史密森协议》,从表面看,是允许美元小幅贬值,实质上是世界各国承认了美国的赤字政策。
该协议促使美国把所谓的“善意忽视”赤字政策转变为故意忽视政策;该协议迫使其他国家要么将其盈余贷给美国,为美国赤字融资;要么让美元贬值,从而对美国出口商而不是欧洲出口商更有利——而美元贬值又使其美元盈余价值缩水。显而易见,美国的美元政策招招都是杀招、绝招。
正如戈登·特赛尔(Gordon Tether)在伦敦《金融时报》“银行家”专栏中所写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10)
尼克松政府的意图是运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通过经济压力来约束外部世界,正如它长期以来通过货币控制手段维持其地位一样。在近期的货币会议上,对于在必要情况下,合作设计支持美元的安排的提议,美国采取了拒绝的态度。……总体上,美国对力挺美元缺乏任何坚定的承诺,这意味着华盛顿依然保留着完全的自由,可以允许甚至鼓励市场力量推动美元再一次贬值——如果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表明适当的意愿,来纵容美国寻求其他走向的欲望和野心的话。
因此,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处于极佳地位:美国不仅能够指使一国对抗另一国,还能够在其实施经济殖民计划时,向友好国家施恩,向不愿意合作的国家施压。因为这些国家若在汇率领域招致美国的歧视,美国就会利用美元武器迫使其货币升值,从而摧毁其出口竞争力,这是它们不愿意承受的——这样做的代价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由于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利用《贸易法案》,对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配额限制和关税壁垒,其中就有中国人熟悉的“301条款”。显然,这将把美国摆上更有利的地位,能够惩罚任何反对它的国家。
有分析认为,美元之所以成其霸权,问题在于欧洲不能形成统一战线来对抗美国,特别是,德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美国打入欧洲团结的楔子。在当时冷战状态下,一旦面对美国威胁要从欧洲撤军,西德就会妥协,以至于倾向于以美国的立场来看待事情。
德国分裂成西德和东德,苏联是出于冷战的世界霸权争夺战的需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垄断的特殊地位,在与苏联的大国博弈中,充分显示出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成熟和远见。
特赛尔先生在另一个专栏中写道:
美国政府的最重要目标是推动美元贬值达到相当的程度,以促成美国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从而为无限制的美国海外投资提供机动的空间,这不是什么秘密。
这可能有利于美国的出口型企业,但对美国的消费者不利。毕竟,这种形势需要的美元持续贬值将增加美国国民不必要的生活成本……但是,美国工业部门将有足够的外汇,来收购欧洲和亚洲最有利可图的和技术性的关键部门。实际上,这一直是过去三十年指引美国政策的目标,该政策在购买智利、英国和俄罗斯等国私有化的公共企业时达到顶峰。
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冷战形势下的战争威胁和欧洲驻军的存在,使得美国找到了一条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不可能有的新的战略核武器——美元,得以形成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为美国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超级帝国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对于美国在1971前后几年的损人利己的美元政策,欧洲和日本都进行了有效反击。这在1973年逼迫马克和日元升值的战斗中一览无余。
当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由于日本对美国日益增大的顺差,美日出现了1969年到1971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当时美国威胁要实行进口配额和征收10%关税,并要求日本实行浮动汇率。但是日本仍然坚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此举是为了防止美元单方面贬值而把日本推向出口竞争的不利地位。
但随着1971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形势大变,日本很*受到了边缘化压力,就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顺应了美国的希望。尼克松访华事件,日本称为“尼克松冲击”,违背了日美同盟关系中“事先协商” 的原则,让日本有被欺骗的感觉。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11)
最后结局就是,日元升值,默认美元贬值,美国也取消了10%的附加税。这次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两国以后不断的贸易摩擦的开端。除了贸易摩擦以外,美国也对日本的资本自由化程度不够要求表示强烈不满。
这些现象也说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的经济关系已经从从属转向竞争,日元成为美元的博弈对象,为1985年的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埋下了伏笔。
同时,为了打击欧洲和制约中国,美国利用了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的重大事件,又与苏联走到了一起,提供信贷、出口小麦、技术合作、油田开发等等——这就是当时有名的,被后人认为是以亨利·基辛格所称的 “美苏共管”来威胁欧洲和亚洲的做法。也就是说,美国和苏联要联合起来对付各自的卫星国。显然,美日联盟对抗苏联的意义比以前有所减弱,这让西欧感到了压力,与欧洲的农业产品谈判最终也以欧洲的让步而告终……
这就是1973年货币战争的写照。恰如中国的三国演义:美国为魏,欧洲为蜀,日本为吴。三方各有天时、地利、人和,本来蜀国可以联吴抗曹,但被美国外争苏联和中国,内施分而治之,最终被各个击破。
最终在美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压迫下,对于美元贬值,各国均没有采取任何的贸易报复手段。在威胁从欧洲撤军时,西德政府不得不购买80多亿美元,支持对美元的汇率。法国也宣布力挺美元。日本在当年一年就投资34亿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欧洲投资了136亿美元,其他地区投资5亿美元,以贸易盈余和美元储备为融资。同时,各国保持本国货币的高估,支持了贬值的美元。
至此,针对美元过度发行而贬值引发的,1973年史上规模最大一次全球抗议活动,因为缺乏协同作战和清晰的国家意志,最终以美元的胜利结束。
自那以后,因为害怕出现国际金融体系崩溃,欧洲、亚洲、欧佩克国家再也没有对美国的赤字政策和美元贬值进行过实质性对抗,也包括2008年的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贬值导致当时的黄金价格高到每盎司100美元,但是美国却企图突然倾销其全部黄金储备到世界市场上去,妄图使黄金价格雪崩。
包括本书多次提到的货币学家弗里德曼就坚持,失去了流通货币功能的黄金将由于失去需求而跌至每盎司6美元。而21世纪的今天,黄金的价格已接近达到每盎司1000美元。
黄金作为通货,是人类数千年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智慧结晶,黄金去货币化,是对全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的挑战,其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对美国而言,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美元纸黄金的垄断,然后与黄金脱钩形成美元等于黄金的霸权;如果再能让黄金非货币化,就能彻底消除其他国家以黄金储备作为武器对付美元。这是美国长期的美元战略思路。
这时,美元战略正式成形,一直贯穿于21世纪,而今天中国就面临着当年欧洲和日本的一样的命运。
可以这样说,1973年的美元危机,实际是美元贬值导致的西欧主要是德法两国,以及日本反抗美元霸权的最全面也是最后一次对抗。
当然,由于美元的过度发行,也引起美国国内急剧的通货膨胀,随后爆发了1973—1975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这是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许多人却把它归因于1973年10月的爆发的石油危机。
依笔者看,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正是美国策动的,所谓经济危机后就会有一场战争,这是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