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元的诡计-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鲁宾果然没有让美国失望,他强硬的经济手段迅速地奠定了强势美元的基石。在鲁宾的眼中,强势美元就是一种信念,他总是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强势美元符合国家利益”,事实上这也是最为中肯的言辞。
汇率政策是当时的敏感话题,鲁宾作为财长言辞总是非常谨慎,他传递任何一个讯息,都能够导致货币市场上的狂风巨浪。鲁宾总是用坚定的立场、谨慎的言行去贯彻强势美元的政策。
强势美元的政策不仅挽救了美元,还为美元缔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当美国在继续享受强势美元带来的好处时,应该感谢鲁宾为美元所做的一切,更应该记住每一位为此付出努力的人,尤其是那些幕后的英雄。而萨默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强势美元政策的幕后策划者,一个真正善于“算计”的枭雄。
幕后推手——萨默斯
毫无疑问,鲁宾是美元保卫战战场上最为人瞩目的英雄。然而,如果要谈起强势美元政策,就不能不提起一位幕后的人物了,他就是前任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
萨默斯是罕见的经济学天才,这得益于他两个非常有名的亲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阿罗,萨默斯从小就受到了经济理念的良好熏陶,这使他很早就达到了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萨默斯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37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1993年,年仅39岁的萨默斯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财长助理,专门负责国际经济事务。萨默斯是一个强势美元的坚定倡导者,在鲁宾尚未入主财政部之时,他就已经在为强势美元奔走呼号了。
面对日渐疲软的美元,萨默斯年轻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重振美元雄风的信念在这位经济学家的心中变得越来越坚定。萨默斯曾和贸易代表凯特及商务部部长布朗发生多次激烈的争执,他们曾多次针对汇率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副财长阿特曼曾经称这是“强势美元政策”之争。当时,由于萨默斯年轻位卑,常常落于下风,最终还被人指为自傲、自大。然而,他没有为此放弃强势美元政策的理念。鲁宾在上任后公开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这让萨默斯看到了希望。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萨默斯就如同鲁宾的知音,而鲁宾就是萨默斯的伯乐。萨默斯对于美元政策的见地,使得鲁宾对这位年轻的下属非常重视,他很快就提拔萨默斯担任副财长,参与打造强势美元政策这一航母。
后来,萨默斯和鲁宾、格林斯潘一起被誉为美国经济的“铁三角”,这足以说明萨默斯的才能。1997年,萨默斯就被指定为美国财长的继任者。两年后,萨默斯成为第71任美国财长。开始的时候,国际货币市场对萨默斯能否坚持强势美元政策表示怀疑,但后来的事实很快就让他们发现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与鲁宾相比,萨默斯实施强势美元政策的风格更加务实。
不变的强势美元政策保住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也维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让美元变得更加强大、坚实。从此,美国能轻易地将美元航母开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将一只只羔羊送上祭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祭坛上的牺牲品
强势美元政策不仅保住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还让鲁宾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和赞赏。克林顿称赞鲁宾为“自汉密尔顿以来最伟大的财长”,因为他带领美国走出财政赤字的困境,让美国政府出现了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华尔街准备了各种职位让他挑选,因为他所坚持的强势美元政策让美国金融业重新雄霸世界。在鲁宾引退后,他在众多的华尔街邀请函中做了选择,成为花旗执行董事会主席。美国人民感谢他把美国经济导入良性轨道,使美国经济出现自1854年以来历时最长的景气。
强势美元政策让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主宰的地位更加稳固,这为美国带来了无数的利益。然而,这些光环却掩盖不了强势美元政策对世界各国犯下的罪恶。强势美元政策在提高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是以侵蚀别国经济为前提的。对于别国来说,这却是带有灾难性的货币强权政策。在强势美元政策的面前,一些国家的货币和经济轰然倒下,最终成了强势美元祭坛上的牺牲品。
最先被推上祭坛的是东亚。1990年代初,美元的低利率造成资本大量流入东亚和拉美,墨西哥危机墨西哥从1990年起,实施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涌入,并实行了稳定汇率的政策,使新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仅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但由于外贸赤字的恶化,导致资本大量持续外流。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贬值153%。这一措施在外国投资商中间引起了恐慌,资本外流愈加凶猛。墨政府在两天之内就失掉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少于一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政府不再干预外汇市场。几天之内新比索下跌了40%。首先被引发了,然而墨西哥危机却没有引起亚洲的足够重视,资本继续充实亚洲。随着美元的继续走强,很多亚洲国家开始普遍出现出口困难,这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美联储却提高了利率,加上美国股市的繁荣,使得新兴市场的资金供给迅速减少,从而造成了国际流动性减弱,各国银行离岸资金短缺。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使得亚洲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对利率和汇率波动的漠视造成的。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采取隔岸观火、坐视不理的态度。对此,鲁宾却发表言论称:“由于莱温斯基风波转移了美国人的视线,使美国失去了对危机的警觉性。”美国继续实施强势美元的政策,并且放任日元的贬值。在现在看来,当时的一些做法美国不无落井下石之嫌。美国在1998年6月发表言论说:“日元的弱势反映了日本经济的根本弱点。”这一言论加剧了日元的一路狂跌,然而这个不负责任的言论正是一直谨言慎行的美国英雄鲁宾发表的,最终日元一度跌倒147的谷底,掀起了一轮更加猛烈的金融风暴,使亚洲金融危机持续时间变得更加漫长。
在美国政府的眼中,美国的利益显然是高于世界利益的。
事实上,亚洲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不久,欧元也同样喝下了美元带来的毒酒,被推上了祭坛。
欧洲有些国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实现一体化的经济,不仅是为了恢复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创建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用来对抗美国的强权主义。面对英镑、马克对抗美元的失败,欧洲各国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打造一个有能力与美元相抗衡的货币。于是,欧元就在这种目的下诞生了。
欧元是美元所遇到的实力最强的对手。在大多数欧盟国家的支持下,欧元开始改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隐约带有问鼎国际第一货币的势头。这对于美国来说,显然不是好事,欧元的崛起必定会瓜分美国从货币市场获得的巨大利益,动摇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的霸主地位,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欧元的诞生,让美元感受到了威胁的出现强势美元政策的出台,对欧元多有打压。就在21世纪之初,欧元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2000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创下08247的新低。而美元正与其相反,即使在IT泡沫破灭、911事件、公司财务丑闻等各种复杂情况下,仍然在市场上保持强劲的态势。欧元的大幅度贬值,造成了欧盟各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态势,欧洲人却始终无法逃脱利率政策的捆绑,欧元经济区内市场陷入低迷的困境,这使得欧盟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信心受到了重创,有一些欧元国家甚至已经做好了拥抱美元的准备。
当时一位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员这样写道:“全球总储备中,1990 年欧洲货币占30%, 1998 年欧洲货币则跌至15%,2002 年欧元则为19%。而美元的比重却非常稳定,1998年为66%,2002年美元的比重为65%,美元作为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过。”从美国人得意洋洋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强势美元的威力。
阿根廷也是强势美元政策的牺牲品之一。阿根廷从1991年推出“可兑换计划”开始,就牢牢地让本国货币比索紧盯美元。然而,美元的走强使阿根廷商品的出口能力大大削弱; 这直接导致阿根廷国内出现经济紧缩的状况,其贸易收支的赤字也越来越大。到了1998年年中,美联储又连续6次加息,资本迅速从阿根廷外流,这使得阿根廷经济更加快速地衰退。接着,阿根廷发生严重的银行挤提,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阿根廷严峻的经济局势,美国认为“阿根廷应该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明确表示不对阿进行援助。美国政府的表态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比索的信心,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愤怒的阿根廷人只能大骂美国。
强势美元的飓风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元成为美国打压、胁迫他国以及敛财的重要工具,任何一个被推上祭坛的地区或国家都只能成为待宰羔羊。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都成为美国的猎物。在美元这一庞然巨兽面前,一切反抗都将成为美国掀起更为猛烈的进攻的借口。美元是美国人手上的权杖,它驱赶着世界的财富,禁锢着别国的脚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中止这种野蛮的奴役和盘剥,这一天也许还很远,事实上,更加残酷的货币战争才刚刚打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美元问鼎第三霸权时代
战争,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具推动力的发展手段。国家与种族之间的角逐,无非是为了在霸权主义的麾下争当旗手。随着人类的进步,霸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文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霸权,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又会有其自己的经济形态,而正是这种经济形态,构筑了国际框架。
物产经济时代,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方式就是占领。这也是陆上霸权的主要特征。因为人们生存主要依托农耕、游牧,也就是“物产经济”,所以只有靠占领土地才能获得物产。这个时期,完成这项任务的就是国王麾下的步兵和骑兵(亚历山大在东征的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军舰,但是仍然主要以陆战为主)。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马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神经和血脉。
回想起古老的战争方式,高额的战争成本是人们不得不计算的。就海洋作战而言,人们距离陆地越远,就越会失去重心,控制的效能也会随之衰减。
能征善战的蒙古人曾经征服过大半个欧洲和亚洲大陆,但是正是由于控制的面积过大,使得自己没有能力实施管理,这也是这种占领无法长久的主要原因。
经典的陆上帝国——罗马帝国、玛雅帝国,不论他们拥有多么强大的战争物资储备,无论他们拥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勇士和运筹帷幄的谋士,都只能屈居一隅,这就是陆上霸权的局限性。
在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海洋霸权的新篇章。当物产经济向物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此时,催生了大帝国主义经济,而帝国的霸权主要依靠的就是商业贸易。
海洋霸权的到来,使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崭新的战争时代。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荷兰、大英帝国,以及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国家都将战争的着眼点置放于控制物流通道上。从地理角度来看,克服海洋上的困难要比克服陆地上的障碍容易得多。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海峡等航线的要塞来控制海洋,进而控制物流。按实际投入计算,此时的帝国主义国家较那些陆上枭雄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低,而那些陆上的殖民地,由于被殖民者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使殖民国家陷入了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其维持霸权的成本也随之增高,这就使很多殖民政府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
新的世界商业体系的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放弃殖民战略,而改为控制海上物流。
然而海洋霸权的实现依然受到空间的限制,常令霸权国有鞭长莫及之感,这时,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形成,可以将其称为第三霸权时代,即货币经济时代。
人类经过历史的蜕变,已经逐渐总结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方式。而货币霸权的出现,正是人们走向文明的又一标志性转变。如果从暴力的特性而言,货币经济时代不用政府发动武力去占领,甚至连最小的投入——“控制要点”,都显得没有必要。正如美国很爽快地丢掉了越南、丢掉了苏比克湾一样,这种霸权已经不在执著于物质上的占有。
但是,在这种物流经济时代,为了尊重资本的意志,人们需要控制另一种隐性的东西,那便是资本的流向,而控制“资本流”正是当前货币霸权的根本特征。
在欧洲大陆上,孕育出了越来越高级的社会生存模式,资本主义诞生,国家制度趋于完善,人们开始追求利润,追求权利。那些历史上的枭雄,拿破仑、威廉皇帝、希特勒、墨索里尼……他们的梦想让大地处于滚滚的浓烟之中,在烽烟四起的年代,他们成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惜一切地追逐霸权。但是,没过多久,最终的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
英国与法国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而他们却成就了后起之秀——美利坚合众国。一战后,“门罗主义”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要求,史称“门罗主义”。在“门罗主义”中,提出了“你们别插手”的原则,这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有些中国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宣布是为了抵御英国对美国扩张政策的威胁,以保障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因此,门罗主义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下的美国因战争而获得了巨额财富,它开始成为一个新形成的框架的核心,此时,人们会将常常挂在嘴边的“欧洲”说成是“欧美”,而在二战后,又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人们开始将“欧美”说成是“美欧”。在这一过程中,英镑的地位下降,王冠最终戴在了美元的头上,美元成为世界性的货币,而铸币权也牢牢地被美国捏在手上。
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超越自己,它将铸币权握在手中,就等于将世界尽收囊中。然而资本拥有自己的意志,拥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美国在紧握世界资本流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控制资本流的战争过程,而这一战争,被世人赋予了新的名称——币缘战争。
谁为美国人买单?(1)
二战后期,在美国B29轰炸机遮天蔽日的地毯式轰炸下,德国、日本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数百年来所聚集的财富连同其法西斯政权一起化为乌有。在战后,战战兢兢的日本和欧洲人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业商品上都标注着“Made in USA”,此时,这些发动世界大战的国家才恍然大悟,美国成了战争中的“渔翁”。
虽然美国也是参战国之一,但是由于其参战较晚,而且战场并不是在美国本土,所以在其他地方遭受战火洗礼的时候,北美大陆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不仅大发战争横财,还让知名度一跃而起,成为首席强国。
这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资本主义国家,当许多国家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它却找到了崛起的契机。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在1945年一年内,国民的生产总值就达到了2100亿美元,当其他国家政府在为战争消耗资本的时候,美国人的国民储蓄达1290亿美元。时至1948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比重占到了世界总比重的一半多,此时英国仅占1/10,而日本则只有1%。在战争中,美国一跃成为出口大国,西方世界的大部分进口物资都来源于美国,美国成了世界物资的来源地。更让欧洲和日本人惊讶的是,战后的美国黄金储备量达到了西方总储备的2/3。
战后欧洲以及日本的工业和农业体系已经趋于瓦解,工厂变为废墟,设备变为了瓦砾。为了重整自己的工业体系,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需要从美国进口设备,此时,美国人就站了出来,将美元钦定为了世界货币。
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像洪水一样涌向了欧洲和亚洲,至此,美国的货币霸权已经成型。
在二战时期,美国并没有积极地投入到战争中,但是在美国的货币霸权体系建立之后,美国开始一反常态,变得极具攻击性。那些向美国购进设备的欧洲和日本刚刚将自己的生产恢复后,美国就亮出了自己的货币王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大批量地发行美元,从日本和欧洲手中购买军需用品和其他物资来确保战争的胜利。此时,欧洲和日本成了为美国买单的战争出资者。
▲朝鲜战争爆发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在此次战争中,美国政府为了应对巨额的战争开支,再一次采取了向日本和其他欧洲国家融资的手段,这一国际巨头不声不响地利用着自己手中的铸币权,操纵着其他复兴中的国家。
但是,越南战争时期已经与朝鲜战争时代大不一样,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向国外进行了巨额的融资,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远远超出了其黄金储备量,这时,美元的信用已经发生了动摇。人们开始对美元失去信心,并开始积极地想对策。
在其他“美元用户”还没有想出办法的时候,美国政府便开始行动,贬值是其想到的最为犀利的手法。当日本和欧洲拥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时,美国开始通过贬值来减轻自己的债务。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掠夺。
当欧洲和日本觉醒时,才发现自己手中所持的外币不过是美国政府开出的白条,毫无价值。美国采取这一货币掠夺的过程中,使其发行的货币过剩,根本无法与黄金储备相维系,这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弱点。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乏弹性的弱点暴露出来之后,法国率先奋起反抗,在伦敦金融市场上,法国开始大量地抛售美元,别的国家也蜂拥而上,一时间,套购美联储黄金的热潮被掀起,美国在短短的数月内便损失了9300吨黄金。仅1971年的上半年,美国就损失了220亿美元的等价黄金,此时,美国这座帝国大厦开始动摇,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美国将会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
正当美国政府陷入恐慌的时刻,尼克松野蛮地宣布:“暂时中止美元与黄金或其他储备资产之兑换,除非兑换的条件符合货币稳定和美国的最高利益”,与此同时,尼克松总统还宣布征收10%的附加税,以此来限制别国向美国出口产品。
这条野蛮的政令让所有拥有美元储备的国家感到气愤和无奈,美元成为美国的一纸承诺,只是它变得无法兑现。人们开始明白美国人为什么变得酷爱战争,战争无非是一个借口,是美国人巧取豪夺的保护伞。
谁为美国人买单?(2)
沿着资本主义衍生的轨迹来看,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将历史引入了一个新的轨道,这是资本主义和垄断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化的过程中,很多欧洲资本家仍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大多国家还是注重生产产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崛起的美国,率先进入了工业化,这就使美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得较其他国家完善。当到了70年代中期,其他欧洲大国,如英、法、德、意等,也相继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当各个资本主义大国进入了“后工业化”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时代后,物质生产者以及国家的决策者都发现,物质生产的利润空间已经走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生产以外的其他领域。
“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后,美元实际上就脱离了黄金,这样一来,世界货币就迈入了汇率不断浮动的时代。此时,货币体系已经不受生产的物质产品的约束,虚拟经济极速增长,一个膨胀的“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价格对价值的背离。一种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随着供求变化而经常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总是围绕产品的价值进行,时而高于其价值,时而低于其价值,从长期看,价格与价值相符。经济泡沫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如果价格陡然升高,引起众多人的追捧,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大幅度背离价值,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就要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时代到来。
有关数据显示,1970年美国的货币流通中直接与生产有关的交易占到4/5,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后的第5年,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交易比重只剩下1/5,而时至1997年,这个比例还不足1%。从1985年到2000年,美国生产的物质产品增加了50%,但是货币却增长了3倍……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美国政府野蛮地中止了黄金兑换业务这一事例,也正是其强权地位的完美佐证。
由于很多国家持有美元储备,所以即使美国霸道地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还是有很多国家继续使用美元。因为在那之前,不论是英镑、日元,还是其他货币,都与美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且,在此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抗衡,没有人拥有美国那样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没有人拥有发行世界货币的信用值。因此,只要美国人还印刷美元,就会有人去使用它,美元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大国,成为世界货币。
就这样,一张美元纸币的价值只有4美分,但是它能从别国获取远远高于4美分的不等价实物,而且,只要美国政府的外债达到一定程度,美国政府就会宣布美元贬值,那么其他国家的美元价格就会缩水。
欧洲和日本渐渐明白,美元只有握在美国政府手中,才真正代表着财富,而美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和国家安全保障使更多的国家从美国进口产品,这时,美元又回流到美国,用于进行下一次交易……
金钱与权利的角斗场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欧洲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也逐渐趋于理性。他们发现,只有建立自己完善的货币体系,使之能够与美元相抗衡,才能真正地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人着力于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统一迈进。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著名的“舒曼计划”,即“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约束战败的德国。而第二年的4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国家外长在意大利举行了见面会,六国外长签订了《罗马条约》,宣布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该条约自1958年起生效。后来,六国又在1965年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已经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共体。这个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该盟约旨在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至此,欧共体开始了向欧盟过渡的阶段。
欧洲部分大国的这些举动,极大地威胁着美国货币霸权的地位。美国开始阻挠欧洲的这一计划,而其使出的杀手锏就是欧洲人极为熟悉的贬值策略。
事实上,欧盟国家内部及其统一货币的政策自身也存在许多漏洞。
从1993年到1995年,欧洲各国为了达到统一货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不得不紧缩财政。这使各国国内的进口物资减少、失业率增高,欧洲各国努力地实现货币统一,美联储则放任美元贬值。到1995年,除了游离于统一货币之外的英镑,其他国家兑换美元的比值一路下跌。到1997年末,马克较两年前下跌超过了1/4,法郎下跌了1/4,其他欧盟中的国家下跌得更为惨重。
在欧洲,大部分欧盟国家的货币都是与德国马克挂钩,所以,当马克对美元贬值时,就带动了所有其他与之相关联的货币遭受贬值。而这样的厄运不但是因为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难以与美国相抗衡,还因为欧洲各国的投资者不能准确地把握欧洲的币值走向。
在欧洲最初统一货币的时候,由于进入统一货币的第一批国家间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差太大,直到1995年,还有很多欧洲大国没有达到欧元的4条标准欧元区的4条标准包括市场经济法律体制、进出口的市场化控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金融和融资的市场经济规律等几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执行委员会发布了一个统一货币的“绿皮书”,该文件规定,各个成员国可以按照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阶段进入统一货币。在1995年末,欧盟的各国首脑再次举行了会议,大家一致赞同“绿皮书”中所罗列的方案,并向美国人宣示了启动欧元的决心。
虽然欧盟成员国的举动向那些屈居于美元霸权下的国家送去了希望,但是由于欧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国家对于欧元的不信任,美元的地位并未动摇。很多国家(包括欧盟成员国)都将手中的欧元兑换为美元,大量持有美元资产。
自从欧洲国家的货币对美元贬值之后,巨大的货币环流开始从欧洲向美国流动,而欧洲在这次财富转移中损失了10万多亿美元,即使按照贬值率计算,也有约8万亿的财富流向美国。
可以说,欧洲国家货币的贬值程度不亚于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贬值幅度,虽然没引起股市和楼市的剧烈动荡,但是却重创了欧盟国家的经济。
在货币霸权最初形成的时代,面对货币霸权者的入侵,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于难。
欧盟所遭受的重创引起了两个链条式的反应,首先,它使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的货币不断地升值,并最终引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海啸。其次,美国国内也出现了繁荣的假象,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货币涌入美国国内。当美国的制造业走向萎靡的时候,人们还在欢欣鼓舞地认为美国的经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