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之雄霸天下-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防军。

    此城也可算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定襄城中,商铺林立,特别是各种客栈、酒楼、青楼多,那些南来北往的商贩们,大多要在这里补充饮水食物和休整。所以城中除了寒冬最冷的那几个月外,一直都是繁华无比,城中人潮如织,热闹喧哗声不绝于耳。

    不过,如今的定襄郡城已经乱成了一团,就在刚才,才进入定襄城内的李世民,便得到了斥候的回报,称发现从草原方向传来不绝的马蹄声,地面也震动得厉害,判断是有大量骑马之人来到。

    最开始,斥候还以为是某支商队从草原回来中原。因为隋朝的商人到大草原做生意,一般都是用丝绸、盐巴、铁器和茶叶等物换取草原人的牛羊和马匹。

    而这些商贩,最钟情的便是草原上的战马。一匹上好的良种马,从草原购进之后,贩卖到江南至少可赚五倍利润。

    所以,很多隋朝商人,便会大批量购进战马,如果某次几个大商人联手,购进得多的话,一次便会有上千匹之多。

    当这么多的马匹在被驱赶奔跑时,也会有这种剧烈的地面震动。

    由于这种情况在定襄经常出现,所以一开始隋军的斥候们都没当回事。

    而不久之后,果然便从北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粗粗的黑线,那条黑线慢慢的越来越近,大家看得也越来越清楚。只见全是骑着战马,身着各式皮甲的骑士。

    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只见那些黑压压的骑兵终于靠近了,他们全部都是身着各式皮甲,戴着皮帽,提着弯刀,背上还背着一把角弓的突厥骑兵。而且人数多,哪里才只几千人,仅仅现在目测就有好几万,而且后面还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到头,只怕十万都不止。

    “当!当!当!”

    定襄城头上的隋军军官,立刻跑向城楼上挂着的警钟,拼命的敲击了起来。定襄郡城竟然在没有得到突厥方面通报的情况下,来了数万突厥兵,这可是一件大事情。

    要知道之前虽然也有突厥人南下侵掠,但那仅限于骚扰边境上汉族人的村庄。而且规模不过数人。可现在竟然来了数万突厥兵,难道始毕可汗想和大隋全面开战吗?

    当警钟声响起之后,原本驻守城内的五万边防军立刻便紧张起来,纷纷拿起武器走上城头,开始防御。

    而在城内的人也不会对警钟声陌生,他们听到这如同暴风骤雨一般急促的警钟声,都是面色大变。知道突厥来了。

    但他们惊慌之余,也觉得有些惊讶。毕竟突厥和大隋表面上还是盟友,两国的商人也经常来往,二十年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战争。偶尔有冲突都是千人以下的小股马匪侵掠。突厥大军是从来不敢攻打隋朝的郡城的。

    不多时,这十万突厥骑兵便将定襄郡城团团围住,为的将领便是突厥小可汗之一的处罗。他纵马上前,拔出马刀对着城头上一挥道:“所有的隋人听着,我家始毕可汗已经发兵四十万突厥狼骑征讨隋朝昏君杨广,现在你们马上献城投降,交出所有的粮食和财物,便可饶你们一死,如若不然,破城之后,我们将屠光全城之人,一个不留!”

    这时,还在城门口发愣的,从中原来的商队和姓们,全都一下反应了过来。他们都是常居边关的商人和牧民,平素和突厥人打交道的时候很多。几乎人人都听得懂突厥话。如今听到处罗这样一吼,所有的人全都吓得狼狈退到了城内。而定襄郡的值守军官也连忙下令,让城防军上城头防守,然后急急派人去通知王仁恭。

    而处罗见状,却也不急,只是下令将定襄城团团围住,不要放跑了一个人。他只带了十万先头部队前来,还不能将该城围得密不透风。始毕可汗亲率的十万主力还在后面,马上就能赶到。

    “世民,我们是不是也命令士兵上城头协助王将军防守呢?”和李世民随行的另一员将领李孝恭问道。

    他是李渊的弟弟,这次和李世民一起来到定襄,便是李渊生怕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年轻气盛,作战时思考欠妥,所以想让李孝恭帮忙提点。但从日常行军扎营看,李世民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一员良将的素质,让李孝恭十分放心。

    李世民这时却并没有回答,而是手搭凉蓬望向远方。他心中暗忖,如果突厥人只有十万人前来进攻定襄城,那倒是不不用担心,圣上的二十七万大军马上就会赶来,再过二十多天,另外几大军也可以合围过来。届时突厥人必败。

    不过,一阵凉风吹过之后,带来的却是让所有隋人惊惧的事实,只闻一阵更大的震动从每个人的脚下传来。让城墙上的碎石都不禁抖动了起来。

    定襄城的值守军官亦是面如死灰,口中喃喃道:“原来这十万突厥人只是先锋,后面还有更多的军队……我的天啊!始毕可汗该不是把所有的突厥人都叫上了吧?”

    此时,得到禀报的王仁恭快步走上城头,望着远方一望无际,且还在不停涌来的突厥骑兵,也是心头大震。如今定襄城中有他率领的五万边防军,还有李世民带来的两万轻骑,总共有七万大军。且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倒是不怕打硬仗。

    可问题是,定襄城在十二年前,平定汉王杨谅叛乱时,曾被焚毁过,后来虽然重新修建,却因人手和费用不足,只能草草完工。

    因此,定襄的城墙较马邑和雁门、楼烦等郡城低矮许多,尚不及一些县城的城墙高,且是用泥土彻成的,不牢固。敌人用投石机便能很轻松砸开几个缺口。然后杀进城来。这样的话,饶是他们有七万大军,在四十万突厥狼骑面前,也只有全军覆没的命运。

    而且,如果他们这七万精兵覆灭了,又有谁去通知圣上?保卫河东的郡县和姓?

    想到这里,王仁恭便当机立断道:“趁现在突厥人还没有完全围城,四十万骑兵也没有全部到达,通知李二公,我们一起突围,杀出城去!”

    ……

    在马邑郡以北约五十里的一片丛林中。马邑郡的统领盛彦师正率领着数名隋军斥候缓缓前进,他们分成了十余只小队,打探着前面的情况。毕竟在他们身后五十里便是大隋皇帝及十万禁军将要进驻的重镇马邑郡城。所以,他们宁可走得慢点也不敢马虎大意。

    原本象这种探听敌情的事,交给斥候部队做便可,根本用不上盛彦师这样的高级将领出马。但他听说李渊的两个儿都被委以重任,单独领军。便也动起了在圣上面前挣表现的想法。于是他便主动请缨,身先士卒,到前方去侦察敌情,以保圣驾平安。

    而杨广听说之后,也果然龙颜大悦,当着信使的面称盛彦师勇气可嘉,对大隋忠心耿耿,值得好好培养。这让他心中欢喜不已。

    此时,几名隋军斥候刚刚攀上一个小山坡,正躺在一堆灌木从中休息。

    而这时,他们脚下的大地却忽然震动起来,远方也传来阵阵马蹄声,让这些隋军斥候不由大惊,纷纷从地上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

    盛彦师也是蓦然一惊,向站在坡顶最高处的一名斥候大声喊道:“前方是怎么回事?来了多少人?是突厥人还是自己人?”

    那名隋军斥候手搭凉篷向远处看了一下,回头惊呼道:“将军,是突厥骑兵来了,数量多,满山遍野!”

    盛彦师当机立断道:“大家全部都躲进丛林深处!”

    几十名斥候立刻迅速向丛林深处奔去,片刻之后,如同乌云一般的突厥骑兵便铺天盖地而至。几十万骑兵俨如一片海洋,呼啸着,向南方席卷而去,队伍长达十余里。

    隋军斥候躲在森林深处。他们依然能感到大地的颤动。盛彦师潜藏在灌木丛中,眼睛向数里外的突厥大军探望,他已经基本能判断出对方的人数和行军方向了。估计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正南方是突厥骑兵无法逾越的长城,如果他们要南下扑向马邑郡,则要么向东走余里,从长城缺口处进来。要么便向西绕到榆林郡,再从榆林郡到马邑。

    “放信鸽!”

    盛彦师情知不妙,连忙下令放鸽通报。

    一只白色的信鸽立刻便从隋军斥候携带的笼里飞出,在山坡上空盘旋了几圈后,便向南飞去了。

    。。。

 ;。。。 ; ;
第304章 逃入雁门
    、、、、、、、、、、

    王仁恭进驻定襄之后,留守马邑的大将便是他的副将李神通,这李神通和李孝恭一样,都是李渊的弟弟。李阀的重要人物。自李渊担任原留守,兼河东招讨使一职,负责清剿河东地区的乱匪之后,他便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人安插到河东各郡之中。而王仁恭当守的马邑郡,自然也是他重点渗透的地方。

    之前杨广对李渊怀有戒心之时,他几次提出李神通的任命,都未能得到通过。但自宇明反叛事件发生后,杨广却认为李渊是信得过的人,对于他提出的河东人事安排大开绿灯,李神通、李孝恭、裴寂和刘静等都被委以了要职。李神通更是担任了马邑副守的职务,位高权重。连王仁恭也得让他分。

    上任马邑副守之后,李神通也是紧张万分,尤其得知杨广将要从他的地方经过之后,更是全神贯注地等待着北上大军的消息。眼下他已经知道,杨广从原出发,已经穿过了楼烦郡,快进入马邑郡地界了。不过进驻定襄的王仁恭那里,却还没有传回突厥大军的情报。他派出去的斥候一直没有回音。

    临到午时,一只猎鹰从西方盘旋而至,几名士兵大喊起来,“李将军,信鸽飞回来了!”

    李神通奔出房间,望着天空中冉冉下降的鸽,也是心中宽慰,暗道这盛彦师总算有消息传回了。片刻之后,信鸽落了下来,卫兵立刻将鸽脚上栓着的小竹筒取了下来,然后从中取出一卷纸,递给了李神通。

    李神通看完之后,却是瞳孔微缩,心中惊惧不已,他当即便传令道:“立刻派人通知满城民众,突厥大军即将杀到,愿意撤离者可速撤走。”

    随后,他又对身旁边的传令兵道:“你立刻骑最快的马赶往南方,前往陛下处,告知他突厥大军已经南下,人数在十万以上,有可能上四十万。请陛下早作决断!”

    他的命令传达之后,马邑城内顿时沸腾了,一队队隋军士兵骑马在街奔驰大喊:“突厥大军即将杀到,赶快向南撤离!”

    城内顿时变得一片混乱,六万多住在城内的居民扶老携幼,带着值钱的金银细软,骑着马,赶着驴,套上了马车纷纷向南撤离。

    象定襄、马邑、楼烦等边塞城市的优点就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马匹,再不济的人家也会有一头驴。于是,城外很快便汇集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南撤队伍,民众们开始分散撤离。

    他们都很清楚,突厥人攻击的主要目标是贮藏有大批粮食和金银的郡城,以及没有城墙的村落。而对于那些无多少油水,却有坚固城墙的县城,则一般不会进攻。所以,大凡有突厥大军南下时,北方各郡城的姓,大多都会疏散到周边的县城避难。

    而此刻,杨广的车队离马邑城还有一二十里,这只北巡大军的速并不快,主要是带着许多宫中嫔妃和监宫女等,导致行动缓慢。

    这时,几名骑兵从北方疾速奔来,他们跨下的马匹喷着粗气,足见是用尽了力气奔跑。

    走在最前面的隋军将领裴行俨连忙上前拦截住他们,然后厉声问道:“什么人,竟然妄闯圣驾!再不站住就放箭了!”

    为的骑兵忙下马拱手作了一揖道:“我们是马邑郡的郡兵,奉李神通将军命令,有紧急军情报要禀报圣上!”

    “什么紧急军情?”

    “突厥有超过十万以上的大军正向马邑郡方向杀来,估计定襄郡已经沦陷。李将军请圣上紧急撤退!”

    裴行俨听闻之后,顿时大吃一惊:“跟我来!将你知道的所有情况详详细细地给我说清楚!”

    片刻之后,他便向着杨广的车驾奔去……

    没过多久,马车内的杨广便听见车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随即那王公公便在车外禀报道:“陛下,裴行俨将军遇上了马邑郡派来的信使,李神通将军传来了紧急消息,长城外发现十万以上的突厥骑兵,正准备从缺口处杀向马邑,他们的目标便可能是陛下。”

    杨广听闻之后蓦地站起身,他万万没想到,突厥大军来得这么快,而且有这么多人。他打开车窗,露出惊惧的脸色道:“快,火速南撤,向楼烦郡撤退!”

    这时,早在马车外恭敬的裴行俨忙提醒道:“陛下,现在我们离楼烦郡可有两余里,且我军带的辎重多,又有大量行动缓慢的马车,恐怕还没到楼烦就会被突厥大军追上了。”

    “那现在我们去哪里?”杨广一听也有些慌了,他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或者,现在我们快马加鞭去马邑!马邑郡城池坚固,应该能守得住。”

    “陛下,这样不妥!现在我们离马邑郡虽然更近,仅有八十余里,但突厥人也正在向马邑郡快速移动。而且他们全部是骑兵,依我们的速,只怕到了马邑,突厥人早就列好阵,在城外等着我们了。”这时,裴仁基也得到了通报,急忙骑马来到了杨广的车驾前。

    “裴老将军,那现在怎么办呢?总不可能在野外和倍于我军的突厥大军作战吧!”杨广这时也慌了神

    裴仁基拿出地图,看了一阵后,方一指地图上的一处红色圆圈道:“我们现在的位置,向东四十里便是雁门郡,此处郡城虽然不如马邑和原坚固,但也大大超过楼烦和定襄,如果我军抛弃一些不必要的辎重,加快行军速,应能在突厥大军到来之前,进入雁门郡”。

    “好!就按裴将军的意思办!”杨广也不敢再坐马车了,他下令所有嫔妃宫女和监,均弃马车改骑马,十万禁军丢下了各种杂物辎重,仓惶向东撤退。

    等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时,杨广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情报。定襄郡已经沦陷,先期入城的王仁恭和李世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率军突围而去。突厥大军已经到达马邑城北,只是因城池坚固,暂时无可奈何。现在突厥大军正以快的速向南奔来,离他现在的位置已经不足五十里。

    杨广得知消息之后,惊恐万分,他顾不浑身疲惫,拼命向东奔逃。虽然他已经下令所有的嫔妃监和宫女大臣均改骑马。但这些人好多都不会骑马,逃跑速根本不快。如果照这样下去,天亮之前他们必定会被突厥大军追上。

    “用信鸽传令给李神通,让他率军出击,咬住突厥大军的尾巴!这样可为陛下进入雁门郡赢得时间!”裴仁基这时当机立断道。

    宋老生听闻之后,却是立刻反对道:“裴将军,马邑城池坚固,李神通将军也是久战之将,只要稳固防守,谅来突厥军也不易攻破。可如果让他率军出击,则城池兵力空虚,易被突厥人攻破。如此一来,突厥人便可无后顾之忧,全力南下。”

    “宋将军,如果不这样做,只怕陛下就会落入突厥人手中,到时后果便不堪设想!”裴仁基却是反驳道。

    而裴矩和裴蕴等其他大臣,在这个时候,自然只会站在裴仁基一方,因为这不光是为了保全杨广,也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安危。虽然马邑丢失的后果也很严重。但总比让圣上被俘要好吧。

    “准奏,就按裴将军的意思办吧!”杨广轻叹了一口气,然后对传令兵道:“放信鸽,通知李神通出击!”

    传令兵应了一声之后,便打开了早已准备好的信鸽笼,只见一只雪白的信鸽便扑打着翅膀,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

    “传朕命令:抛弃一切不必要的物,以最快的速行军,一定要在两个时辰之内,到达雁门郡!”杨广这时挥起马鞭,厉声说道。

    十万禁军皆吓得胆战心惊,立刻一狂奔。更时分,杨广的大队人马终于过了雁门关,进入了雁门郡城。

    这雁门郡城曾在十二年前,杨广的弟弟,汉王杨谅作乱时损毁过。后来杨广下旨重建,重建后的雁门郡城,城墙高大坚固,在河东地区仅比原和马邑差。整个城墙周长十二里,人口五万余人,杨广带着大军风也似的冲进了城内,众人心中才稍稍平定下来。

    而他们进入雁门郡时,却出人意料地发现,王仁恭和李世民竟然也在城里。原来,两天前突厥军到达定襄时,两人情知此城城墙低矮,且系泥土彻成,根本不能守。于是便率七万军队突围南下。他们付出了万多人战死,两万多人被俘和逃散的代价,总算突出了包围圈。

    而这时王仁恭和李世民不敢走西线,从榆林、马邑这条回来,而是绕了一个大圈,从东面的长城缺口处,来到了雁门郡。没想到却正好与杨广碰上了。

    刚刚接管了雁门郡的王仁恭,见皇帝也逃难而来,连忙下令郡守腾出官署给杨广和萧皇后等宫中嫔妃使用,又通知城中的富户人家,将宅院安排给武官和军中将领居住。而十万禁军则只能入住城中民宅,他们又惊又累,导致城中人喊马嘶,乱成一团。

    。。。

 ;。。。 ; ;
第305章 王仁恭的忧虑
    、、、、、、、、、、

    天亮之后,王仁恭便带着数十名衙役,将城中最大酒楼做好的酒菜送到了郡衙内,以供杨广及嫔妃食用。

    这时的郡衙已经改成杨广的临时行宫,数千名禁军士兵在郡衙周边布防,围得水泄不通。

    半晌之后,王公公方出来传旨道:“圣上有旨,宣马邑守王仁恭觐见!”

    王仁恭跟着王公公走进了郡衙,来到了大厅内。他心中有些担战心惊,虽然他名义上只是马邑郡守,但却是总领定襄、马邑、雁门、楼烦四郡军事,并被任命为这次北伐突厥的第军主将。如今他镇守的定襄已失,五万大军损折大半,也不知道陛下会不会追究他责任。

    这时,大厅内早已站满了随行的官员和将领,裴矩、裴蕴、虞世基、宋老生、裴仁基等人皆早已在列,只不过现在所有人都脸上露出惶恐不安的神色。

    王仁恭战战兢兢地躬身行了一礼道:“臣王仁恭参见陛下!”

    杨广刚刚吃完了早餐,在喝了两碗银耳汤后,他原本惊慌的心情总算稍微平静下来了。但杨广依旧忧心忡忡,因为突厥可是有四十万大军南下,这雁门郡城能否抵挡得住突厥人的铁骑,他可是心中无数。

    “王将军,除了朕带的十万禁军外,现在城中还有多少军队?”杨广问道。他这时也顾不得追究王仁恭的战败之责了。毕竟这家伙当了近十年的马邑守,又和突厥人作战多次,对于河东边塞各郡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回陛下,微臣和李二公身边还有两万余人,雁门郡本身有一万郡兵,城中民众约有五万余人,城墙还算坚固,只是……”

    “只是什么?”杨广听到这里,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连忙问道。

    王仁恭终于说出了他最提心吊担的事情:“只是雁门郡向来不是贮存粮食的重点城池,河东边塞数郡的粮食物资多在马邑郡中,现在雁门郡的粮仓中,只有五万石存粮,顶多只够这十万大军和城内民众食用一个月……而且,供战马就食的草料也是严重不足。”

    “什么?竟然只有这点粮食?”杨广吃了一惊,只有五万石粮食的话,那的确有点紧张。

    于是,他又忙问道:“那草料究竟有多少?足够朕的骑兵马匹食用多久?”

    王仁恭硬着头皮道:“雁门郡中原本只有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兵,所以草料便是按五千匹马食用两个月的用量准备的。而陛下的十万禁军皆是骑兵,战马数量便比原来翻了二十倍。如此一来,草料顶多只够吃五天了。”

    杨广顿时有些急了,粮食只够吃一个月,草料只够吃五天,且雁门郡又是一个小城,一旦被突厥人围城,挨过一个月后,守军就将因粮尽而崩溃。看来这雁门郡也是呆不得的。

    这时,旁边的裴仁基忙建议道:“陛下,我们守城要不了这么多战马,可以先杀掉八万匹战马,将马肉作为干粮,这样既能增加粮食储备,又能减少草料消耗。”

    杨广听闻之后却是有些犹豫,八万匹战马培养起来不容易,这样一骨脑儿杀了,他实在有些舍不得。

    沉吟了片刻后,他方问道:“先不忙杀马,派人去打探一下,突厥骑兵追到哪里了?如果他们继续向楼烦、原一线扑去。那我们便不用困守雁门了,可继续向东进入河北,到北平府去。那里粮草充足、城池坚固。罗艺将军的幽州铁骑战斗力也很强劲。到了那里,我们便安全了。”

    让杨广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话音刚落,便听见外面传来了“呜——呜——呜”的嘹亮号角声,这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城中央,低沉无比,让人心神剧震。

    大厅内众人皆脸色骤变。

    这时,裴行俨方快步奔了进来,急报道:“陛下,突厥大军从四面八方围来,足有数十万之众,已经将雁门郡城团团围住。是突围还是据守,请陛下定夺!”

    杨广脸上顿时露出惊惧之色,一时之间张口结舌,紧张得说不出话。

    宋老生却是十分沉着道:“陛下莫急,我们有十万大军守城,且粮草可吃一个月左右。这又不是骑兵在草原上对战,突厥人的骑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雁门郡城城墙坚固,非定襄可比。且突厥人不擅攻城,只擅骑射。微臣建议,只需派军队上城墙坚守,定能等到鱼老将军和来老将军率十七万步兵到来。”

    李世民这时却眉头一皱道:“宋将军,你的提议虽然不错,但让突厥人这样围城进攻也非上策啊!鱼老将军和来老将军虽然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但他们所统率的却全是步兵。如果突厥人派一部分兵力围困雁门,再以主力进攻两位老将军的后军。在这一马平川的河东荒原,只怕两位老将军会凶多吉少。如果后军败北,困守雁门的我军便成瓮中之鳖了!”

    李世民的话让在场众人均为之色变。这种情况的确是大有可能发生的。

    宋老生和裴仁基对视了一眼,却都微微摇头。他们不是没想到这种可能性,但之所以没有提出突围。乃是知道以杨广的脾性,断无可能抛弃嫔妃,自己骑马逃走。

    果然,杨广只是略微犹豫了一下,随即便否决道:“朕的皇后和爱妃皆不会骑马,如若不能带上她们一起撤走。朕决不会独自离开!”

    裴仁基叹了一口气,只得为杨广辩解道:“强行突围的确不是最佳的选择。外面的突厥骑兵数量众多,野战非我军强项,突厥人的骑射功夫的确厉害。如果陛下出城,被俘的可能性更大!”

    “是啊!陛下如果离开的话,对城中守军的士气打击也很大!没有圣上坐镇,雁门郡城能守多久也是个大问题!”裴矩连忙反对道。

    他可清楚,如果杨广在城中,那周围的隋军,不管是罗艺、屈突通,还是鱼俱罗、来护儿都会来救。可如果杨广跑掉了,那这些军队肯定都是去保护圣上去了。谁还顾得上他们?

    裴蕴、虞世基等人稍一思,也想透了这其中关节,立刻也纷纷发言,反对杨广突围,认为留守城内才是最佳之策。

    杨广稍微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后,方取出自己的尚方宝剑,递给了王仁恭道:“王将军,你久镇河东边关,与突厥人作战十余年,且对雁门郡的情况又熟悉。朕就任命你为此次守城战的最高统帅,城中一切军民皆归你调遣。谁若不听指挥,你可先斩后奏!”

    王仁恭立刻跪倒在地,双手举过头顶,恭恭敬敬地接过宝剑道:“臣一定恪尽职守,宁可自己性命不要,也要卫护陛下安全!”

    于是王仁恭敬立刻调集五万禁军上城墙防御,同时下令沿城墙一带的民房全部拆除,这样既能避免突厥军射进火箭,将城中房屋引燃,又能将所得的砖木石块用于守城防御。

    随着王仁恭的一声令下,雁门郡城中,一座座房屋被推到,柱梁门窗皆被锯成数段,充作擂木,房瓦和砖石都被充作滚石,就连砌地基的大石也被士兵撬起,搬上城头用作防守。而被拆毁房屋的主人则默默站在一旁,没有一个人反对。他们都很清楚,如果城破,必然性命不保。

    所以,他们没有人呼天喊地,只是静静地收拾自己的财物,然后走进了旁边早已准备好的帐篷内。

    当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城头时,数万隋军士兵已整整齐齐地站在墙头,目光严峻地注视着城外的突厥大军,每个士兵脸上都流露出惊惧之色。四十万突厥大军已经全部抵达,将雁门郡城团团围住。在城外数里的距离内,一座座营帐拔地而起,延绵数十里,根本望不见边际,将雁门郡城围得水泄不通。

    雁门地处边塞前线,城内姓早已习惯了战争,在动员令下之后,城中姓并没有惊慌失措,对于他们来说,突然跑到城里来的十万禁军,对他们的侵扰还大一些。

    王仁恭看着一捆捆利箭从军械库中抱了出来,一筐筐石块、一根根滚石擂木都被运到了城墙之上,所有能走得动的隋军,都被分作了两班,一班走上城墙防守,另一班则在城墙内根休憩,准备待城头上形势不妙时就增援。

    雁门郡是王仁恭苦心经营的,河东边关四镇之一,另外个是马邑、楼烦和榆林。城内姓也是久经战阵,经过动员之后,不少青壮民夫也被分发了武器,上城头上巡逻。他们虽然战斗力不行,但运运箭矢、物资,抬送伤兵、值夜还是可以的。待到中午时分,雁门郡就已经进入了完全的戒备状态,只等突厥军来攻城了。

    吃过早饭后,城外的突厥军经过半个时辰的休息,便开始向雁门郡城的方向缓缓进发。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发现有隋军出城拦截。

    突利派出了几支斥候部队小心翼翼地在周围侦察了一阵后,才确认十万隋军已经全部退入了雁门郡中,在城外未留一兵一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