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官婉儿在宫中的职位是昭容,虽然比婕妤的品级还要高些,不过这宫中的寂寞是并无二致的。武则天时代的婉儿固然寂寞难耐,就算是到了中宗时代,中宗将后宫中的嫔妃包括婉儿这个昭容照单全收,后宫美女如云,中宗这时候也到了“五十松下”的时期了,哪里应付得过来。好在中宗是个大好人,对于韦后、婉儿等人,都不怎么管,婉儿也乐得在外面寻快活。
  以婉儿的眼光,找的男人肯定也不差。崔湜,出身名门贵族,是赫赫有名的博陵崔氏一族。他的弟弟崔液、崔涤都非常有文才,因此他们家开宴会时常自比东晋的王、谢二族。崔湜长得非常帅,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随后分配的工作为编辑《三教珠英》这本书。这本书集儒道释三教典籍于一处,类似于后世的《永乐大典》之类的书,该书的主编为张昌宗和张易之这俩男宠。因为武则天见他兄弟二人虽然是“男妃子”的角色,但却也不便正式将他们册封为“淑妃”、“德妃”什么的,这哥俩无职无功,大臣都瞧不起他们,于是下诏让他们主持修撰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和现在的做法一样,主编往往都是挂个名儿,真正干活的却是缩在后面的那些小编们。不过这些“小编”们可并非平庸之辈,全是大唐的学术精英,像李峤、宋之问、沈佺期、张说等人都在这个工作中付出过劳动。江湖夜雨猜想似乎二张也去“视察”过工作,和崔湜他们有过交往,不然崔湜怎么把他们床上哄女人高兴的本事学得这样精通?
  崔湜这人,简直就是只男狐狸精,挺会勾搭人的。《旧唐书》载:“时昭容上官氏屡出外宅,湜托附之。由是中宗遇湜甚厚,俄拜吏部侍郎,寻转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中宗统治的时代,崔湜很快就泡上了上官婉儿,在床上哄得上官婉儿高兴。说来这唐朝时期的贵妇人们,真拿男人当玩意一样。据说安乐公主曾当着婉儿的面撩起武延秀的袍子,指着他的那话儿说:“这个比崔湜的怎么样?”上官婉儿当然不敢得罪她,就谦虚地说:“比不上,比不上,天后(武则天)为你选了个好夫君呀!”呵呵,敢情这些唐代贵妇人们开放地很,洪晃姐姐曾公布过一个睡多少个男人才算值的公式,看来唐朝这些贵妇人都应该在“有点忙”和“有点乱”以上。
  但人家这些贵妇人比现在那些和美眉们上了床也不给角色的导演们强多了,绝对是投桃报李,让这些男人们有付出就有回报。上官婉儿在中宗耳边一美言,崔湜的官运就像火箭一样拔地升空,直接升到了相位。说来这中宗也是难得的“好男人”,爱女人兼爱她的情夫,这种胸怀实在让天下寻常男子莫及。崔湜当了官后,大肆贪污受贿,被人弹劾,中宗将他贬官出京。但老情人上官婉儿一活动,小崔又回来了。崔湜在政治上见风使舵,那派强他就依附谁,在男女关系也是朝三暮四,不久,他看着太平公主的势力更为雄厚,于是又钻到太平公主的裙子底下邀宠。看来《三教珠英》编辑部里没有白待,崔湜尽得二张真传,又把太平公主迷得晕晕乎乎的。崔湜不但自己“卖身”,而且全家总动员:“妻美,并二女并进储闱(太子宫中)。”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也到宫中和太子勾搭。有人讥讽崔湜说他是:“托庸才于主第,进艳妇于春宫。”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卖身男人崔湜的诗作(2)
当然,说到才,崔湜并非无能之辈,他的诗文还是非常华美可观的。像“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落叶惊衰鬓,清霜换旅衣”等都是好句。本篇所选的这首《婕妤怨》也写得细致入微,情景交融,相当不错。像中间两联“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枕席临窗晓,帷屏向月空”,对仗工整,又刻画出宫中寂寞的情怀,我想崔湜当年肯定拿了此诗给上官婉儿看过,婉儿一看,肯定也唏嘘感慨不已吧。
  李隆基起兵杀掉韦后、安乐公主、婉儿等人时,由于崔湜和太平公主有一腿,因此暂时得以保全首领。然而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等太平公主也垮了台后,崔湜也被流放到岭外,不久又有人告他阴谋鸩杀皇帝(这可能是墙倒众人推,未必有此事),一纸诏书赐他“归天”。崔湜只好在驿站里上吊自杀,时年仅四十三岁。想当初,崔湜官职一路飚升时,牛气冲天,酒席宴间,满面红光的崔湜炫耀说:“吾之一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也!”那时他是何等的威风。崔湜志得意满之时,曾出了宫门后在天津桥上骑马吟诗道:“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同事张说见了,羡慕不已,说:“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这样的句子不是没有人能吟得出来,这样高的官位也不是没有人可能做得到,但他(崔湜)这样年轻就拥有这些,却是别人无法企及的。”然而,正所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靠和公主贵妇睡觉换来的功名利禄,来得快,去得更快。而人家张说,慢慢一步一步地走,最后为相多年,封燕国公,成为唐代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代名臣。
  正所谓: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一团茅草,烧起来气焰冲天,然而不一会就灰飞烟灭,而一炉红红的木炭,虽然不那么张扬,但却慢腾腾、暖烘烘,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宋之问获奖之作(1)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①,槎拂斗牛回②。
  节晦蓂全落③,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④,烧劫辨沉灰⑤。
  镐饮周文乐⑥,汾歌汉武才⑦。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虽然是个无耻之辈,但毕竟不是那种“踢寡妇门,刨绝户坟”的低级流氓,也算得上是流氓加才子型的人物。在当时皇帝亲自主持的“诗歌大奖赛”中,宋之问频频夺冠,也并非全靠献媚,这厮做起应制诗来还是十分老到的。
  早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宋之问就大出过一次风头。当时,武则天和群臣同游洛阳龙门,照例宴乐赋诗。看来在唐朝混,不会写诗还真不大行,酒席间不是说唱唱卡拉OK就成,而是要写诗的。当时一个叫东方虬的先写完了,武则天看了后,称赞不已,就赐给他一身锦袍。东方虬刚披到身上,宋之问的诗也做好了,武则天一看,比东方虬的要强好多(此诗见《全唐诗》卷51_39【龙门应制】),于是马上让东方虬脱下袍来,改为赐给宋之问。可想东方虬会是何等的尴尬。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性格,假如是她老公李治或儿子李显等人,恐怕都不会这样做,肯定会另赐一件锦袍或其他物事给宋之问。但武则天却是一向以铁腕著称,别说夺个小小的锦袍,她想要谁的脑袋也会毫不客气地拧下来、
  宋之问另一次力摘桂冠的故事,就是靠本篇中选的这首诗。这是在唐中宗年间,由上官婉儿主持的。说来这唐中宗,一方面是个老好人,有两个大臣互相揭发攻击,他居然不分对错,让双方和解罢休,人们讥笑他为“和事天子”;另一方面又是个大玩家,他十分喜欢宴乐,还经常别出心裁地组织一些君臣嫔妃齐上阵的“文体活动”,据《资治通鉴》记载:“二月,己丑,上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人出游,多不归者……庚戌,上御梨园毯场,命文武三品以上抛毯及分朋拔河。韦巨源、唐休璟衰老,随絙踣地,久之不能兴;上及皇后、妃、主临观,大笑。”看来唐中宗庙号选得不大合适,依我看,应该叫“唐嬉宗”更贴切些,亏他想得出,让老大臣们拔河,摔倒一堆老头后,惹得皇上皇后公主哈哈大笑。实在是“望之不似人君”,不是当皇帝的料,当个工会主席嘛,倒还马马虎虎。
  这次到昆明池游玩的盛会,也是唐中宗主持的。题目中的“晦日”,并非是晦气之日,而是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果不标月份,就是正月的“晦日”,即正月三十日。按唐朝制度,把正月晦日、上巳和重阳定为三大节日,中宗又是好玩喜热闹之人,当然就在这天去长安南面的昆明池游玩宴乐。唐中宗玩得高兴,诗兴大发,就自己作了一首诗,又让与会的群臣也都赋诗作庆。皇帝有命,群臣们敢不争先?于是一时间,交稿的有一百多人。中宗命上官婉儿当评委,婉儿坐在高高的彩楼上,对这些诗篇进行海选,淘汰掉的就直接从楼上扔了下来,诗稿如雪片般纷纷飘落,最后就剩下当时最有名的文坛大腕--宋之问和沈佺期,他两人号称“沈宋”,长时间不分高下。众人都紧张地等着这场“二进一”的决赛结果。这时,沈佺期和宋之问私语说,咱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后不必再争了,宋点头同意。过了一会,又一张诗稿飘下,原来是沈佺期的,他被淘汰了。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众人包括沈佺期在内都心服口服。
  宋之问这首诗是标准的应制诗格调,他是写应制诗的老手,比起孟浩然那样的楞头青来其间相差不可以道理计。孟浩然不分好坏地献给玄宗皇帝一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导致求官的面试当场砸锅。对于应制诗来说,不怕铺陈空乏,什么天河仙宫、华日祥云一通胡诌,看来不是很着边,但也不会出大错。不出错,这是应制诗的最重要的一点。
  

宋之问获奖之作(2)
再有,不能太张扬,写应制诗时不是个人抒发情怀的时候,不能发牢骚,说怪话。像王勃那样大说什么“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也是不好的,“领导”看了肯定也不喜欢。另外,多用典故,显得华丽高雅。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多说吉利话,讨个口采,用典故可以,一定不要用那些不祥的典故。像《红楼梦》中元春娘娘让大观园众女儿们做诗时,林黛玉那首就有点问题,像“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这一联,虽然小巧精致,但“金谷”这个典故是说石崇的金谷园的,而在本书第十四篇中我们提过,石崇后来被杀了,所以说这个典故用得就不太吉利,不好。而反观人家薛宝钗的诗,就老辣得很,中规中矩,一点毛病也没有。怪不得后来娘娘似乎比较喜欢宝钗。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宋之问这首诗。这是一首排律,除了头尾,中间几联都是对仗的,排律中脍炙人口的不多,除了老杜的一些排律比较精彩外,其他人做的很容易呆板乏味。这是排律的形式决定的,中间的对仗句有两联就恰恰好,太多了不免有堆砌的感觉。所以,一般来说,排律的作者不得不找来一些对句,码墙一般码上去,非常无味。但对于应制诗来说,却正好起到“装点”盛世、歌功颂德的作用,显得庄严隆重。应制诗里,你不能说来个小令似的东东,那个是送给歌妓唱的。所以,宋之问这首诗,上来先说在春日中参加了昆明池上的宴会,池边设置了豪华的帐殿。所谓帐殿,就是当时为皇帝嫔妃等用绸缎专门搭起来的棚子,灵池、沧波,这些词都是指昆明池。
  接下来老宋就开始码典故了,大家参看一下后面的注释,其实这一大堆典故装砌起来,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描述,第二联其实也就是说在池中划划船,看看池边的石鲸、织女、牵牛的雕像什么的。第三联用了一个典故,转了一大圈,无非就是说今天是“晦日”--正月三十日,春天虽然还没来,但杨柳却在暗中发芽,孕育着春机。第四联说了两个昆明池的典故,表明是在昆明池。第五联说了两个历史上君臣宴饮的典故,说明君臣宴饮的盛事。注意“镐饮周文乐”句中,其实应该是周武王。但老宋不能上联是“镐饮周武乐”,下联又是“汾歌汉武才”,两个武字碰头,这可是诗家大忌。反正周文王周武王分得清楚的人也不太多,老宋就打了个马虎眼,成了“镐饮周文乐”。宋之问夺冠,靠得就是这最后一句出彩,“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确实很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气势。而沈佺期却说“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谦恭是谦恭,但不免让人觉得有垂头丧气的感觉,担任不了弘扬时代精神的重任,由此而落榜是毫不冤枉的。
  ①石鲸:昆明池雕有石刻的鲸鱼。老杜有诗:石鲸鳞甲动秋风
  ②斗牛:昆明池东西各有牛郎织女的雕像,使昆明池仿佛如天河一般。
  ③蓂:传唐尧时,有这样一株草,每月一日长一片荚来,一天一片,到月半共长十五荚。以后每日落去一荚,月大则荚都落尽,月小则留一荚,焦而不落。这一荚称为蓂。“蓂全落”,就是说三十日。
  ④象溟:溟,指北海,庄子中说:“北溟有鱼”。浴景:指太阳落在水中的景色。
  ⑤烧劫句:昆明池是汉武帝所开,凿池时在池底掘得黑灰,东方朔说:天地大劫将尽,就会发生大火,把一切东西都烧光,叫做劫火。这是劫火后遗留下来的残灰。
  ⑥镐饮句:周武王建镐京后,大宴群臣的故事。
  ⑦汾歌汉武才:汉武帝曾和大臣泛游于汾水之上,作《秋风辞》助兴。
  

繁华背后的血腥(1)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①。――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②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③,――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谢陈王④。――温王重茂
  当熊让辇⑤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铨埂薅骺赏(D―崔湜
  文江学海思济航,――郑愔
  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
  铸鼎开岳造明堂,――宗晋卿
  玉醴由来献寿觞。――明悉猎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
  相信喜欢诗词的朋友,有不少也是《红楼梦》的爱好者。《红楼梦》中众儿女们聚会联句赋诗的情节不少,而曹公的描写也确实超乎一般小说之上,一方面“按头制帽”,所拟诗句的风格和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另外又“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让人从喜乐欢声中品味出背后的悲凉。这一点是历来为红学家所推许赞叹的。然而,《全唐诗》中也有这类的联句作品,而且出自真实的人,真实的历史。仔细品味一下,也着实回味无穷。
  这首联句诗作于景龙四年正月五日,题目中写的很清楚。据《资治通鉴》上说,这时吐蕃人来要迎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了过去。在招待这些吐蕃“外宾”时,唐朝不但设酒宴,还组织了一场马球友谊赛,这就是题目中的“骑马之戏”。据说当时吐蕃队开始气势很盛,比分遥遥领先,中宗感觉大失面子,非常着急。这时,临淄王李隆基、驸马杨慎交(长宁公主的老公)、武延秀(安乐公主老公)上场后,愣是把比分扳了回来,转败为胜。要说大唐的优秀男儿就是不赖,比现在中国足球队那群窝囊废强多了。中宗大喜,于是大摆宴席,酒酣耳热之余,就来联句作诗。所谓柏梁体,相传是汉武帝时,新筑了一座柏梁台,在台上大宴群臣,席间让食禄二千石以上的官每人作一句诗,合成一首诗。于是,包括汉武帝在内的共二十六人写成一首《柏梁诗》。这种诗要求是七言,而且句句押韵,韵脚可以重复,是联句诗的首创。《柏梁体》这种形式,因为一句一韵,弄不好就会显得呆板,所以除了联句时用外,自主创作时很少采纳。当然也偶有佳作,比如老杜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一首柏梁体的佳作。另外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一书中的回目,组合起来也是一首柏梁体的诗。
  “大明御宇临万方”,唐中宗李显先开口说了这样一句,倒也气象庄严。这种场合下,这样的起句应该能打个###十分的,就算换成李杜元白来写,也不见得就能强过中宗这句多少。中宗李显,治国方面非常糟糕,虽非暴君,但说他是昏君却也并不冤枉。不过,中宗的诗才却比他治国的水平强得多。有的书上把中宗写成非常弱智的人,写的诗也是狗屁不通,这并非事实。纵观《全唐诗》中,中宗几首诗还是说得过去的,像“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等句子,虽非超一流,但也卓为可观。
  “顾惭内政翊陶唐”这句是中宗的皇后韦后所说。意思是很惭愧,我没有做好君王的贤内助。说实在的,韦后本人把持朝政,和男人私通淫乱,将后宫弄得乌烟瘴气一团糟,这里虽自己说是“顾惭内政”,但也是表面文章,客气话而已。中宗因为韦后在武则天贬他去房州时曾与他同患难过,所以对她钟爱一生,她愿意怎么搞就怎么搞,就算是给自己带上绿帽也无怨无悔。不过这句诗,江湖夜雨觉得并非就是韦后亲作,大家品味一下,这句“顾惭内政翊陶唐”和后面上官婉儿那句“当熊让辇愧前芳”口气非常相似,当为上官婉儿代韦后所作。当然,韦后也并非目不识丁之徒,但韦后这样的贵妇人肯定懒得动脑筋想这些东东。上官婉儿既然连自己的老情人都能让给韦后,那么帮韦后想上一句诗自然不在话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繁华背后的血腥(2)
“鸾鸣凤舞向平阳”这句诗是中宗和韦后所生的女儿长宁公主所说。这长宁公主,有的书上称她为“地产富婆”,她在长安城里,广征土地,筑山浚池,营造府第,并且将原来败了事的魏王李泰的故宅都弄了过来。她的别墅造得非常豪华,文人名士纷纷写诗称赞。像《全唐诗》中就有不少诗描写长宁公主超豪华的庄园,如《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作者为李峤、崔湜、郑愔等)、《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作者为上官婉儿)等等,夸她的府第是“仙女凤楼”,“何如鲁馆,即是仙都”。长宁公主的老公就是上面提到的参加马球赛的杨慎交,她老公露了脸,长宁公主定然也十分高兴。唐时风气非常开放,恐怕长宁公主这时正躺在驸马怀里撒着娇吧,所以说的诗句也是春意融融,什么”鸾鸣凤舞”之类的。
  “秦楼鲁馆沐恩光”--轮到安乐公主了,看来中宗还是偏爱两个女儿,唐中宗以下就是自己的老婆女儿,而儿子李重茂(即下面的温王重茂)倒排在后面。说起来,安乐公主年纪最小,当时生她的时候,正是唐中宗的艰难岁月,韦后生她时,连裹她的襁褓都找不到,中宗撕下自己的袍子来裹她,因此她的小名就叫“李裹儿”。也许是中宗觉得对她有亏欠,于是对她特别关爱。安乐公主也被惯得不像话,她曾收了贿赂,把中宗的眼蒙起来,让中宗在她提供的官员任命书上盖玉玺。安乐的个人生活也极其糜烂,安乐公主看姐姐长宁的宅子不错,就也经常野蛮拆迁平民的居所,腾出地方来扩大自己的府第。更离谱的是,安乐公主又盯上了长安城里的昆明池,要中宗将昆明池给她。中宗这次倒没有答应女儿的非份要求。但安乐公主大怒之下,强抢民宅民田,硬是在长安城里又开凿了一个“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过昆明池。然后,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乐公主又纵使家奴外出,到处强抢百姓的儿女,做为自己的奴仆侍婢。有个叫赵履温的家伙,最为无耻。他媚附安乐公主,助纣为虐,拆迁老百姓房子时最为凶恶,对安乐公主则百般谄媚,曾把车缰绳套在自己脖子上,撩起官袍亲自给公主拉车。但安乐公主被杀后,这厮马上跑到李隆基和其父李旦面前“舞蹈称万岁”,结果“声未绝,相王(李旦)令万骑斩之。”老百姓恨他入骨,“争割其肉,立尽”。
  好了,就诗论诗,安乐公主这句“秦楼鲁馆沐恩光”,说得还不错,也很符合实际,安乐公主确实“沐恩光”,而且沐得太过了,以致于最后横死。
  “无心为子辄求郎”,这首诗中太平公主这句很可能有很多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典故,看来看去总像是个带有调笑意味的黄段子:“无心为子辄求郎”--不想要孩子却来求郎君做爱。其实大谬不然。太平公主再骄横跋扈,在这样庄严隆重,还有“外宾”出席的场合,也不会口无遮拦,大谈这种就算说也该私下里耳语的话。此句用了一个典故,参看注释③中的解释。意思是汉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向皇帝求官(这里郎当“官”来讲),皇帝说赏钱行,给官不行,因为当官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安乐。太平公主引用此典故是说,我是公主,但不会像汉朝馆陶公主一样乱干预朝政,为自己儿子求官什么的。但我们知道,在中宗当政时,太平公主的权势也是相当大的,经常把持朝政,乱封官。这话只是个场面话而已。
  “雄才七步谢陈王”,该唐中宗的小儿子温王李重茂了。李重茂当时已十六岁左右,并非像《大明宫词》上所编的那个如学龄前儿童一般年纪的小孩,在古时来说,基本也算成人了。这小家伙也意气轩昂,一句“雄才七步谢陈王”,说来也颇有气势。但可惜,这三国时的陈王曹植是个倒霉蛋,从继承皇位的候选人之一沦落成一生受气的藩王,李重茂此诗中和他相比,结果也是一语成谶,也落了个这样的下场。韦后毒杀中宗后,让李重茂继位,想效法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掌握政权。但当李隆基起兵杀掉韦后等人后,太平公主就一把将他从宝座上拎下来,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李旦(李隆基的父亲)。李重茂的皇位只坐了一个多月,恐怕宝座都没有暖热乎,就被贬出长安,还当他的温王。但这时候的“温王”和中宗韦后在世时的温王可大不一样了,凄凉之境,恐怕比曹植有过之而无不及。
   。。

繁华背后的血腥(3)
“当熊让辇愧前芳”,论到上官婉儿了,上官昭容是诗坛评委,做这样一句诗自然不在话下。这里面用了两个典故,“当熊”、“让辇”,都是前朝嫔妃们贤淑有德的故事。婉儿这句说自己很惭愧,不能和历史上那些大有贤德的嫔妃相比,这句很切合婉儿作为昭容的身份。可见婉儿的八面玲珑,用评书中的套话来说就是“机灵鬼儿、透亮呗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
  “再司铨埂骺赏保酉吕吹搅苏庑┐蟪济橇恕4逌浀谝桓鏊担蠢葱〈薜蹦甑牡匚蝗肥迪院眨菜闶俏患顺剂恕4逌浰担梦抑匦禄乩锤粗埃庵侄鞯略趺锤彝U馓瞥司褪浅峡遥饩涫负跸嗟庇诙酝穸敝谥滦弧G懊嫖颐撬倒逌浺蛭芑弑蝗烁娣ⅲ虼吮槐岢鼍┏恰5瞎偻穸幕疃只乩醇绦绻狻K哉饩洹霸偎绢‘恩可忘”说的时候,十有###,崔湜同时也会以目送情给婉儿,婉儿也心领神会,两人相视一笑,灵犀相通。
  “文江学海思济航”,此句为郑愔所说。郑愔倒不大谦虚,此句有自夸本人文采出众之意。郑愔这人,也是个有文才但品行非常恶劣的家伙。郑愔十七岁就中了进士,要说诗才,这人的诗写得也并不是太差,《全唐诗》中收录了其诗一卷,共24首,其中不乏清丽可观之句。比如“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曲断关山月,声悲雨雪阴”等等都算得上是好诗。但郑愔却一生坚定不移地跟着奸臣走,开始是依附于杀人魔王酷吏来俊臣;来俊臣死了后,他又依附于男宠张易之;张易之完了后,他又依附武三思和韦后;最后又和谯王李重福(也是中宗的儿子)起兵反对李隆基,结果兵败被杀。《资治通鉴》说:“初,郑愔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谯王重福,竟坐族诛。”说来也是,看郑愔叫的这名,“愔”,仿佛就是前程昏暗(开个玩笑,此字读yin,意为安静和悦)。这人一身晦气,简直是个扫帚星般的人物,谁沾上他谁玩完,结果最终自己也弄了个“族诛”的下场。
  “万邦考绩臣所详”此句为武平一所说。武平一是武后一族的人,但他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却隐居嵩山,学佛度日,武则天屡诏不应。唐中宗复位后,他才入朝当官,时任考功员外郎。纵观他的生平,此人倒不似奸邪之辈,看来武家也有好人。考功员外郎是吏部的官员,主持进士科举考试,所以武平一称“万邦考绩臣所详”。从汉代的《柏梁体》开始,大臣们所咏的诗句简直就成了个人述职。武平一这里借诗句汇报自己的工作,也是惯例。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和宋之问、崔湜、张说等同为《三教珠英》编辑部的成员,文采当然也相当不错。有人称“阎朝隐之文,如丽服靓妆燕歌赵舞,观者忘疲”。当然,阎朝隐和宋之问等人一样,也有不少媚附于权贵的行为,鉴于情节并不严重,这里就不损他了。当时他正任著作郎一职,故而说:“著作不休出中肠”。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当时任御史大夫,三品官。御史的责任是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所以他说“权豪屏迹肃严霜”,在反腐倡廉的严厉措施下,权豪匿迹,有严霜般萧杀。说起这窦从一,还有一场笑话。中宗景龙二年除夕,皇帝和大臣们饮宴,中宗突然对窦从一说:“闻卿久无伉俪,朕甚忧之。今夕岁除,为卿成礼。”听说皇帝亲自关心自己的生活问题,窦从一大喜过望。不一会儿,一群太监、宫女提着灯笼、步障、金缕罗扇出来了,扇后有一人穿着礼服,戴着花钗,中宗命她坐在窦从一对面。唐朝时新娘是不兴顶盖头的,而是以扇遮面。窦从一心里当时那个激动啊,以为这个女子不是公主也得是金枝玉叶的皇亲,不然为什么皇帝亲自主婚。中宗命窦从一咏“却扇诗”数首(唐代婚礼中,新郎要咏“催妆诗”和“却扇诗”,然后新娘才拿开扇子,露出芳容),窦从一好歹也是科甲出身,这点事是难不倒他的,然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出来一个老太太。当扇子拿开后,窦从一才发现,这个“新娘”居然是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婆。窦从一大惊之下,几乎晕倒。中宗、韦后等人却大笑。原来这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