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大王牌军-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尾随,他们把部队分成许多路,浩浩荡荡,展开成一幅宽大的扇面向前推进,结果,在去宛西的大路小路上,到处是喧嚷的队伍。
到了夜间,他们也一反夜行军保持肃静、不准讲话的惯例,干部特意告诉战士们说:“你们可以引吭高歌,放声说话。”结果,连平常不大爱说话的战士也都热烈地谈笑起来,有的甚至放开喉咙,唱起各种各样的家乡戏、小曲子,南腔北调,声震大地。这番热闹景象引得拉大炮的马也凑趣地放开嗓门,延颈长嘶。
可是,13旅这么闹着,离开南召走了40多里,陈康却还没发现后面敌人的踪影,“牛”没有牵上来!
陈康只好传令:“部队停下来做饭。”
随后,他又派出一个营专门绕路返回,在沿途大小村庄全都号上房子。部队驻下来后,马上动手修锅台,连里修,排里修,班里也修。有的一个班就修了好几个灶,做饭的做饭,烧水的烧水,不烧水不做饭的锅灶也烧上一堆的火。一时间,满村子烟气弥漫,红火映天,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子,驻上几个排就热闹得不可开交。
第二天,驻地老乡就到处传扬开了:“老八路过来啦,十几万人,光骡子、马就过了半夜! ”过大军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快,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可是,过了一天,李铁军依然没有“跟”上来。 。 想看书来
14。飞渡黄河天险的中原大战(3)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南下途中,“善于用兵”的李铁军一直处心积虑,四处打探陈赓兵团的“虚实”,地面、空中侦察活动不断,结果,只有正在大张旗鼓西进的13旅和25旅被他侦知去向,其他地方都没有任何音信。他不知虚实,仍谨慎小心,按住主力不动,只派1个旅远远地来盯梢。这个旅赶上去,只见沿途东一个箭头,西一箭头,到处是陈赓大军的指标岔来岔去,各村遗弃的锅台多得无数,于是便断定陈赓主力在此,慌慌忙忙回去报信。然而,这个李铁军仍然只派出谍报人员四出活动,打探虚实,并不派兵跟随。
“牛”牵不上,陈康非常着急。这时陈赓已率兵团主力正向方城、叶县一带移动,准备攻打许昌、漯河等城市,如果不能迅速地把李铁军的主力牵走,时日迁延,让李铁军识破意图,事情就不好办了。陈康一面报告陈赓,一面连夜召###议,研究迷惑和引诱敌人的办法,但是没有想出什么可行的好办法。
第二天,陈康正在着急时,陈赓发来一电报:“请将不如激将。”
短短几个字立即把陈康点明了。他大腿一拍,马上下令:“打下镇平。”
第二日晚,13旅迅速包围了镇平县城。围城以后,13旅就拉开架势,布置火力。此时13旅仅有3门山炮,炮弹不多,平时陈康都舍不得用,这次陈康把各团各种口径的火炮都弄出来了。次日拂晓,几十个司号员集中在县城周围,一同吹起冲锋号,接着便是震天动地炮火急袭,排山倒海的炮火炸垮了城垛,摧毁了碉堡,掀掉了城楼;激烈的枪声密得像成千上万家爆竹店一起着了火。短短几分钟,镇平城便被一道硝烟与烈焰交织的火墙包围。炮火如此猛烈,城里蒋军声嘶力竭地向李铁军求救:“###主力围攻镇平,几百门大炮正向城上轰击,万望火速增援……”
战斗打得异常顺利。天明时,镇平城被打下了,城内1000多人成了俘虏。
这一仗终于使李铁军中计了。
当陈康攻城部队刚打开粮仓,把粮食分发给群众时,李铁军的主力整3师已急急地向镇平赶来了。可是,当他们十万火急地赶到镇平城下时,13旅已补充了弹药,吃饱了饭,睡足了觉,又浩浩荡荡地西进了。
就这样,李铁军这条“牛”终于被牵上鼻子了。从此以后,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13旅和25旅在前面“牵”,整3师在后面“跟”。陈康这一“牵”一直“牵”了半个多月。一天,他估计“牛”不会再跟得那么紧,因此想休息两天,等他一下,看看情况再说。不料,他这一停,尾随而来的李铁军突然派出了两个旅由西面包抄过来,准备合围13旅!
原来,李铁军要与陈谢兵团主力“决战”呢!谁知第二天,陈康以为李铁军会“不到黄河心不死”,继续进攻时,奇怪的是,他却又不来了。
正在疑惑间,司令员陈赓突然打电报,说:“平汉线破击战大获全胜。”
原来,就在陈康牵牛期间,陈赓率领主力攻克许昌、漯河等23座城镇,指挥32个旅“清剿”大别山的白崇禧不得不仓惶命令李铁军:“抽兵回援。”这时李铁军才像醉汉喝了酸汤似的清醒过来,星夜驰援平汉线去了。
于是,陈赓立即命令13旅和25旅尾追整3师,由“牵牛”改为“打牛”。追击的命令一发出,13旅和25旅就像决堤的山洪,一泻直下。战士们一个个像长了飞毛腿,一昼夜就赶了200里。12月23日,13旅和25旅开始发动进攻,25日战斗到20时,除李铁军率少数残敌逃跑,其余敌军全部被歼。
就这样,李铁军的第5兵团部及整3师全军覆灭了,“陈大哥”打掉了“李小弟”一个兵团。
15。14军参谋长20天内
两次被10旅所擒
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是国共两方分雌雄、定胜负的最重要的5个月,此间举世闻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史称“150天中国世纪大决战”。陈赓麾下4纵的10、11、12、13旅参加中原巨战——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手下大将黄百韬的兵团被围,黄维率领由战车、榴炮、汽车组成的训练有速的12万大军受命挥戈驰援,结果,被周希汉率领的10旅在伍家湖挡住铁流,10旅血勇惊敌,黄维败守双堆集。经十几场苦战,4纵攻占沈庄后,又把黄维兵团的第14军军部所在地杨围子围了起来。
国民党14军军长叫熊绶春,他亲率14军军部和10师、85师残部困守杨围子,激战几天,打得全军死伤一片,就连14军上千匹牲口也大部分被打死在外壕里,士兵们每天用马肉果腹,成千上百的伤兵躺在工事里没人管。但是,熊绶春拒不接受解放军的劝降,幻想凭借复杂的工事支持到援军到来,“两路会师”。
14军军部在村子的西北角,熊绶春从战斗一打响就躲在一个深洞里。在劝降无效后,12月17日下午,10旅、11旅对杨围子发起了总攻。当周希汉的10旅炮兵试射时,熊绶春还指望着蒋军11师来解围。排炮开始时,第1排炮就打在他的工事上面,工事塌了一角,他一下子跳了出来,发疯似地向西南跑。但已迟了,一颗子弹穿进了他的左肋,堂堂一个军长连喊也没有喊一声便倒下死了。
14军副参谋长詹壁陶跑出洞口,也被一颗炮弹打伤了,他狂喊着:“救命!救命!”军部的处长、科长们到处乱窜,哪顾得上他?10旅将士已经冲进来了,四面八方都是“缴枪不杀”的喊声。他们想跑也跑不了,只好一个个驯顺地做了俘虏。
14军中许多人当俘虏是有经验的。当解放军一进攻时,他们便收拾起行李,等解放军战士们一到门口,他们就自动背起行李走。其中,军参谋长梁岱、254团团长何玉林、255团团长李剑民,都事先准备好了当俘虏的行李。晚上7点钟,枪声完全停止了,俘虏都被带了出来,一行行地从交通壕走过去。
在几名高级军官俘虏中,战士们一眼就发现了十几天前放回去送信的那个“书记官”俘虏。可是,此刻他却和上一次不同,面貌修整,穿着崭新的高级军官服,手里还提着皮包呢。
他就是14军参谋长梁岱!
梁岱已经是第二次当俘虏了。他这次做俘虏与第一次当俘虏前后不过20天。
那是11月27日10旅渡过浍河向南出击时,在溃乱的蒋军中,战士们捉到了一批俘虏。其中一个广东人,个子高高的,须发都已灰白。
询问时,他回答说:“我是85师师部书记官,名叫梁岱。”
过了两天,这个“书记官”
忽然提出说:“我愿意为贵军到沈庄去劝降85师。”
10旅的战士们信以为真,当即允许了。
随后,这位“梁书记官”恭敬而感激地接过劝降信,战士们把他一直送到4纵阵地最前沿,分手前,他满口应承说:“几天后我定带回信来!”然后,走向国民党14军85师的阵地去了。
可是,十几天过去,他始终没有回来,连个“回信”都没有。直到此刻,战士们才又见到了他。
十几天前,梁岱满心欢喜地从4纵阵地走出去,自以为这一下逃出了“牢笼”,他万万没有想到才过十几天,他又照旧走回来了。
这一次他一走进10旅政治部的房间,就向里面的战士尴尬地说:“我已经是第二次进这房子了。”
然后,他从皮包里掏出了14军的军官花名册,恭敬地双手递上,说:“请贵军参考,我们全军的军官名单都在这里了!”
有趣的是,这次在战斗中打死的14军军长熊绶春在十几天前也是在梁岱等人的俘虏之列。梁岱借送“劝降信”逃走,他则是后来在俘虏被遣送时乘机逃跑的,“归队”后,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撤职并暂时带职戴罪立功”的处分,梁岱被他“保”了才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官复原职。
梁岱被俘后,在送往后方收容所的路上,碰见一位骑马的解放军军官,他戴着眼镜,后边跟着几个卫士。一见到梁岱,他高声问道:“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梁岱回答说:“鄙人是第14军参谋长。”
他又问道:“你们军长呢?”
梁岱说:“已经阵亡。”
他又问:“尸体在哪里?”
梁岱告诉他在后边杨围子村里。这时这位军官叫住梁岱说:“熊军长的卫士呢?”
梁岱指了指身边一个蓬头污面的家伙,这位军官吩咐那个卫士说:“梁岱派人协同你去找,一定要找出来,好好埋葬,立个碑,让他家人好查。”
熊绶春的尸体找回后,埋在南坪集附近一个土堆上,立了个木牌,写有“第14军军长熊绶春之墓”几个字。
后来,梁岱一打听才知道碰到的这位骑马的军官,就是陈赓将军。
16。巧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
1949年2月14日,中原野战军4纵、9纵、豫西地方部队之一部及淮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师,遵从中央军委的命令,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陈赓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郭天民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4兵团下辖13、14、15军。13军主要由原来的10旅和13旅组成,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委,陈康为副军长。
4月初,13军37师109团和师侦察连作为13军的先遣支队,在赵华青副师长率领下,经过两千多华里的长途进军,由河南漯河抵达了长江北岸,准备渡江作战,直捣蒋介石的老巢——南京。
109团所要攻占的目标是对岸江心阵地——八宝洲。109团的团长,叫顾永武。
八宝洲是由8块小洲组成,正面宽30里,纵深15里,洲与洲之间有浅水隔阻。洲西的临江北岸矗立着一座峥嵘陡峭的小孤山,与南岸彭朗矶夹江对峙。这里是13军主力渡江的起渡点。
一天,109团的战士正在江边侦察,忽见一个渔民打扮的人坐着一只木盆,摇摇晃晃地从八宝洲划过来了。他的木盆左右还伴随着几只江猪,时隐时现,忽上忽下,有意思的是,它们却并没有把这只木盆撞翻。战士们惊喜地叫起来:“看,江猪把木盆护送过来了。”
“渔民”一上岸,马上被抓了起来。经过军保卫部长于克法和科长王民信审查,他竟是八宝洲守敌派来的密探,专门来刺探13军的渡江情报。
顾永武对这个密探也进行了审问。从他的口供中,顾永武了解到对岸蒋军对我军何时渡江、在哪里突破等等一概不知,而且他们上下还都寄希望于“和平谈判”,厌战思和,防守不严。首当其冲的滩头阵地,也只仅有5个土木结构的火力点,满打满算只有十多挺轻重机枪,不足80人。获悉这个情况后,顾永武暗喜。
但是,他转念一想,过江时间还没有确定,大军压境,如果守敌改变兵力布置完全来得及呀!如果有所变化,到时就不好办了。顾永武虽为武将,却喜欢读古书,坐在长江边,突然他想起了《三国演义》中一则“蒋干盗书”的故事,心想:“我何不照搬照套一下周瑜的反间计呢?”
于是,他学着当年周瑜的样子,把这个间谍关押在自己隔壁的房子里。
当天晚上,他在自己房子里佯装和前方来的侦察员谈话。
谈话时,他们时而大声说话,时而窃窃私语,全是“军事秘密”!结果,把隔壁的间谍听得耳朵都贴在了墙壁上,恨不得打个洞过来。
在这一席谈话中,顾永武和侦察员对渡江时间、地点都一一谈及,关键的地方故意使隔墙之耳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天,他们把“间谍”借故放回了八宝洲。
在这次谈话中,他们故意把渡江时间往后推,渡江地点往下移。结果,这个间谍满载而归,对岸蒋军完全听信了密探“来之不易”的“重要情报”,守军连长 听得连连说:“好!好!你立了大功!”
由于顾永武这一学周瑜演出的“蒋干盗书”戏,在后来的渡江中,109团仅仅15分钟工夫,第一批突击队员就轻松地登上了八宝洲滩头阵地。经过短兵战,后面的几个战士活捉了一个副连长和40多个敌兵,被江北蒋国军称为“永远炸不沉的军舰”的八宝洲,几乎是一瞬间就被109团占领了。
随后,13军主力冒雨渡江,一举攻克彭泽县城。23日,解放军东路军突击集团攻占了南京。此后,13军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追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7。“小诸葛”白崇禧
使出绝招回马枪
1949年5月16日,13军前卫37师在贵溪接到第4兵团陈赓司令员的命令:
抢渡抚河,解放南昌。
19日,天下着大雨,37师在师长周学义率领下沿着泥泞的田间小道,向南昌轻装疾进。他们两昼夜便跃进了300里,20日夜,周学义和政委雷起云、副师长赵华青等到达了南昌对岸的抚河岸边。
凌晨1时,周学义命令前卫110团:“从南昌东南30里的绿村抢渡抚河。”
团长吴效闵和政委张谦立即率领全团偷渡和强渡相结合,迅速抢渡到河的西岸。他们这一举出其不意,迫使驻守谢埠市的南昌县保安团400多人投降,接着,他们推进到五段岗、五村、南北安冲一线,换洗衣服,整理行装,等待后续部队。
黎明时分,突然枪声四起,110团受到蒋军的疯狂攻击。
情况突变。
原来,白崇禧在国民党内有“小诸葛”之称,他使出了自己惯用的“绝招”——回马枪,命令夏威兵团对13军前卫37师“回马反击”,企图把110团压回抚河东岸,掩护南昌的主力撤退。
夏威兵团本已退集在南昌城内,一下子出动了2个师、1万多兵力分3路围攻110团。此时37师过河的部队只有前卫110团,它的第3营立即被夏威兵团分割开了,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国军兵力8倍于3营,在争夺坚固建筑物时,数群敌兵爬上屋顶,用10多挺轻重机枪向3营猛扫。
与此同时,白崇禧又命令炮兵用山炮、迫击炮疯狂地轰击着谢埠市和抚河渡口。37师后续部队被猛烈炮火封锁,无法渡河。
3营扼守的南北安冲淹没在一片火海中,战斗不到两小时,双方伤亡均在300人以上。吴效闵和张谦冒着纷纷弹雨,先后进入3营阵地。在敌众我寡的激战中,各连的主要干部几乎全部负伤,有的连队伤亡过半,有的连队只剩下###人,南北安冲村子里的鸡、狗、牛、羊也几乎全被打死,水塘里的鱼虾漂起了一层,到处是血水横流。但是,吴效闵、张谦和3营尚存的人员全部拿起轻重武器和敌人对射。当敌人突入110团阵地时,他们就和敌人白刃格斗,用刺刀捅,用手榴弹砸,用拳头打。结果,国军连续发动七次进攻,都被战士们一一打退了。
夏威的第八次进攻又开始了。炮火更猛烈,兵力比前七次都多。最前沿的8连指战员不顾饥饿,伏在路旁的水沟和稻田里,沉着应战。
此时,110团被分割在东湖贾村、王庄,五段岗一线的其他阵地也是浓烟滚滚,爆炸一片,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着。情况十分危急。
在抚河对岸的师长周学义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喊:“前卫团在背水作战,地形不利,敌众我寡,我们赶快渡河!”
111团在他的指挥下,冒着密集的炮火封锁,强行抢渡抚河。
在周学义和111团团长陈兴建正率领该团渡过抚河时,夏威命令一个团的兵力大喊大叫着冲了过来了。周学义正在焦急地思考如何应付这场恶战,2营副营长李明一马当先,率领一个加强连,占领了一片坟地。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连长、排长先后倒了下去,机枪手也牺牲了,李明从血泊里拿起一挺轻机枪,架在一个荒芜的坟包上,由4个战士轮流压子弹,一口气打了3箱子弹,报销了100多个蒋军。这一下阻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接着,111团其他连队相继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前仆后继,以80多人伤亡的代价,强行占领了板溪李村、大陇湖村、牌楼秦村一线阵地。
但是,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敌175师全线再次反扑。110团3营又陷入优势敌军包围中,战斗更加激烈,在肉搏中,双方伤亡都在急剧增加着。半个小时后,副营长李东海带的2个连只剩下了6个人,他的右腿也负了重伤,鲜血不停地流着;而跟随营长安玉峰的2个连可以战斗的人也为数不多了。随后,他们被迫汇集在南北安冲之间的一片蔓草丛生的坟地里,和吴效闵、张谦带领的参谋、警卫员一道,每人坚守一个坟包,继续进行苦战。
这时,109团在师政委雷起云和团长顾永武、政委何云峰率领下,继续冒着敌人炮火渡过抚河,向十华观进行迂回侧击,将敌175师拦腰切断,毙敌数百人,俘敌290余人,这一下全面地制止了蒋军的进攻。蒋军遭到最猛烈打击后,丢下上千具尸体、伤员和许多机枪、火炮、步枪,狼狈不堪地退到南城内,终于弃城向西逃跑。
白崇禧的回马枪,就这样以夏威兵团两个师的惨败而告终了。
5月22日下午,37师奔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南昌。
十几天后,陈赓司令员带着第4兵团前线指挥所人员冒雨来到了南昌。他见了周学义和雷起云,高兴地说:
今天是我历史上第四次到南昌。第一次,1927年春蒋介石南昌叛变,我险遭不测,逃入武汉;同年8月,南昌起义,从起义至退出南昌止,我担任肃反工作,是第二次;1931年冬,我作战中负伤,返沪医治,不幸被捕,押解南昌,这是第三次,今日终于以胜利者姿态来到了南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贺龙三次“造反”(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于1949年2月1日由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而成。1军前身部队创建于1927年至1928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湘鄂边的红4军;一是红6军。1930年7月,两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下辖红2军和红6军。1931年3月,红2军团奉命改为红3军。1934年10月,与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会师,恢复红2军团番号,年底,开创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11月,红2军团与红6军团开始长征,1936年7月与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整编后在华北敌后坚持抗战。部队先后扩编了张(宗逊)第358旅,彭(绍辉)第358旅,独立第1、第2旅。
1946年11月,晋绥野战军358旅、独立第1旅与晋北野战军机关一部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1947年3月编入西北野战兵团,先后参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战役。7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12月,晋绥军区独立第7旅,拨归第1纵队建制。
1948年2月下旬,第1纵队参加宜川战役,3月初,解放宜君、黄陵。4月中旬,挺进西府、陇东,会同第2纵队攻占宝鸡,尔后转战陇东。
1949年2月,1纵改编组建为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委,王尚荣任副军长,1师师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2师师长王尚荣兼任,颜金生任政委;3师师长傅传作,曹光琳任政委。改编后,参加陕中战役。6月中旬,留在晋中地区的第3师(原第1纵队独立第7旅)归建。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8月初,解放秦安,进军青海,策应兰州战役。9月5日解放西宁。10月1日,第1军留驻青海并兼青海省军区领率机关,至1950年,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
1952年6月,再次进行整编,第3军所属各师编入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第2、第8师合编为第2师,第7、第9师合编为第7师。黄新廷任军长,梁仁芥任政委。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10月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可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天下第一军”。它起源于贺龙拉起的队伍。
(1)
在湘西桑植到湖北宣恩的边境,有一个叫巴茅溪的盐局税卡。它见3抽1,马帮1担盐14块光洋,要抽去4块多;交不出光洋,就扣人扣盐。
1916年新春刚过,一天,贺龙拉着好友韦寿云来到了贺锦斋家里。
一进门,贺龙劈头就说:“斋公,我串联了几个汉子,准备去芭茅溪盐税局夺枪,你也算上一个吧?”
贺龙,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人,本名贺文常,又叫贺云卿,家里仅有两亩薄山地。父亲贺士道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除了种地外,还走乡串寨做裁缝。贺龙姐弟7人,全家人多劳力少,收入难以糊口,东家借西家赊,有上顿,无下顿,生活很苦。但是贺龙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子。据说他出生这一夜,洪家关狂风大作,河水涨了三尺多;当夜桑植县有名的恶霸崔玉祥被轰雷击死。多年后,桑植因此传闻说:“贺龙是一条水龙,是土豪恶霸的克星。”
18岁时,贺龙由执教于桑植高小的留日学生陈图南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并跟随姐夫谷吉廷跑马帮,来往川东和桑植驮盐巴卖。两年多来,他们受尽税卡的气,血气方刚的贺龙早就想砸了盐局举旗暴动。
贺锦斋和韦寿云是本家,为人忠厚,但有一手好武艺,刀枪棍棒样样会使,年轻人都喜欢他。可他二十好几了,因为家里穷讨不到亲,他发誓说:“像这样的穷日子就不结婚。”因此,大家都叫他“斋公”。
贺龙见“斋公”不吭声,又笑着说:“你怕什么?光棍一条,豁出命拼了,也免得受这口窝囊气!”
贺龙的话落在贺锦斋心窝里,又重又响。他毅然地说:“干吧!”
没过两天,贺龙又纠集了姐夫谷吉廷、王家坪的徐云成、刘家坪的韦寿卿等21个穷哥们。然后,每晚聚在一起,头缠青纱巾,勤操苦练武功。
穷哥们要去砸盐局,村里一些胆小怕事的老人们知道了,出面阻拦,并吓唬贺龙说:“你们这是反朝廷,干不得的呀,闯下这个祸,要砍脑壳、烧屋的,莫作歹啦!” 。 想看书来
1。贺龙三次“造反”(2)
消息越传越开,弄得洪家关满村风雨。
洪家关有一个从永顺逃荒来做长工的老实农民叫李大成,他知道事情危急,找到贺龙说:
“看样子,你们在洪家关搞不成器,快转移地方吧!”
“不转移了,干脆动手吧。”贺龙说。
2月14日,贺龙和贺锦斋一人手握一把菜刀,带着21人出发了。
芭茅溪地处桑植县的边沿,距县城150多里,盐税局是一栋4扇3间2层楼的木房,竖在河沿要道边,卡路收税。局长姓李,肥头大耳,胖得像一头肥猪。他手下有12个人,吃喝玩乐,嫖赌逍遥。它名义上是盐税局,实际上是“卡脖子关”,穷苦农民每逢墟期赶场,带点山药、茶叶、鸡蛋去进行交易,他们都要卡关抽税;见了民女,更是调戏侮辱。
经过一夜奔波,贺龙和贺锦斋等人到达了芭茅溪。在盐局前,21人在大门前摆开,侧身弓步,向着大门,另4个人攻打后门,其余的人分布在房子四周。
“嗨!”贺龙等4人一个肩撞,连人带门撞进了堂屋,众人趁势蜂涌进去。刹时间,盐局里杀声四起,砸门窗,捅板壁,“乒乒乓乓”,响成一片。税兵们乱成一团,不知所措。一个姓姜的队长一棍子从耳门内打出来,贺锦斋眼明手快,反势一握,顺手一带,拖得他就是一个踉跄,贺龙冲上来就是一菜刀,砍死那家伙;随即,众人杀入办公房,贺龙又一刀砍死一税兵,余下的税兵有的想逃,有的往壁上取枪,但枪支早已被夺走了。有一个税兵爬上窗子企图逃命,贺龙一手抓住他的小腿,把他拖了下来。
姓李的局长吓得躲在床底下发抖,马上也被拖了出来。贺龙厉声问道:“还有枪呢?”
“楼……楼……楼上有4根。”
这时,楼上的税兵已经把楼梯抽掉了,大家正在想办法上楼。说时迟,那时快,贺龙一个纵步跨上了一个弟兄的肩头,他刚要攀上楼时,楼上一个税兵用小木椅横打过来,贺龙反力用刀一拨,椅子被拨得飞去几丈远,接着,他顺手又一菜刀,砍在那家伙的腿子上,税兵“哎哟”一声,掉下楼去。其他人冲到楼上,打死了负隅顽抗的税兵,缴了楼上的枪。
就这样,一场夺枪战干干净净地结束了。
然后,21人一把火烧了盐局,扛起13条毛瑟枪威风凛凛地回了洪家关。
贺龙两把菜刀劈了盐局后,随即竖起义旗,拉起了一支农民武装,宣布在桑植造反。他们在洪家关召开了“桑植讨袁民军”成立大会,贺龙为桑植讨袁民军总指挥。然后,他率领讨袁民军攻打桑植县城,杀了城内头号大恶霸朱海珊,并推选革命党人卓晓初代理知县掌事。不久,湘西护国军左翼司令罗剑仇介绍贺龙和几百名桑植讨袁民军正式编入了蔡锷的讨袁护国军,护国军总司令蔡锷任命贺龙为湘西讨袁护国军第1营营长。
(2)
贺龙两把菜刀刀劈盐局后,不久,又演绎了一场两把菜刀第二次拉队伍的故事。
贺龙当上了湘西护国军营长后,与罗剑仇一起围困盘踞在湘西大庸的北洋军走狗王子豳。王子豳吓得向长沙求援,贺龙等人坚决抵抗,双方对峙了好几个月。
8月初,突然,贺龙的母亲王金姑生重病。贺龙把队伍交给罗剑仇,自己回洪家关探亲。谁知贺龙走后,罗剑仇带着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