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帝国的崩溃-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北,折向西去连接咸阳,有渭水樊川两河,溶溶流入宫墙之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游廊环曲宛若丽人折腰,房檐整列好像群鸟下啄,地势高下自持,结构钩心斗角,曲曲盘盘,宛若蜂房水涡,高低矗立的庭园,不知几千万落。〃何等光亮辉煌的杰作!
阿房宫的修建,开始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集始皇帝多年修建宫室的大成。始皇帝攻击列国,每攻灭一国,就在咸阳北郊原上仿建该国宫殿,显彰功业,夸示天下。天下统一后,仍然大事兴作,土木不休,一年甚于一年。从统一天下到病死沙丘的十二年间,始皇帝五次巡游天下,修驰道,建长城,凿灵渠,筑骊山陵,连年不断。三十年前后,派遣五路大军征伐南越。三十二年,派遣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指使修炼方士入海求仙取药。三十三年前后,再次派遣大军征伐南越。三十四年,征发五十万男女戍守五岭以南,焚烧诸子百家之书。三十五年,开通直道,将首都咸阳与九原北部边境用军用高速公路连通,坑埋儒生方士于咸阳东郊。始皇帝愈发烦躁不安,他嫌咸阳都城人多,先王以来的宫殿狭小,难以匹配上古以来未曾有过的皇帝之声威,于是下令在渭水南岸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
关中地区,经过历代秦王数百年的经营,宫殿庙堂,离宫别馆,苑圉庭园,星罗棋布,连绵瞩望不断。大体说来,西起雍城(今陕西宝鸡)东过骊山的关中一带,宫观数量以三百计数,著名者有甘泉、兴乐、望夷诸宫,以咸阳宫为正宫,都是先王时代的遗留。关中地区以外,分布于各地的行宫,数量更在四百左右,北之燕、赵有沙丘行宫,东至辽东有碣石行宫,并海有琅玡行宫,多是六国旧有的建筑。
虹桥门户网。
第47节:第四章天下乱了(2)
暴发成功的人,没有满足的幸福,永远在欲望的驱使下折腾翻滚。人到晚年,难免想留下超越短暂生命的恒久,始皇帝没有德行文章可以久传于世,功业建筑也许成了他对恒久的寄托。阿房宫的设计构想,仿照天象星宿,追求古今天下第一,威势磅礴,壮丽辉煌。庞大的工程,由前殿开始,前殿东西长七百五十余米,南北宽近一百二十米,八万平方米以上的宽广正殿,数层建筑环绕分筑,可以容纳万人席坐,屋檐高敞叠连,可以并列十一二米的旗帜。
阿房宫在渭水南,咸阳宫在渭水北,始皇帝以渭水比况天汉,以阿房宫比况天极,以咸阳宫比况营室,在渭水上修筑复道连接两岸,比况为出天极渡天河抵达营室。天汉又称天河,就是分断长空的银河。天极,又称北极紫宫,就是北极星,是天帝泰一的居所。营室,又称室宿定星,即飞马座α、β两星,属二十八星宿的北方玄武。复道,就是上下两层的通道,宛若空中走廊。依据占星家的解说,天帝出行,由北极紫宫出发,渡过天汉银河,抵达室宿定星。按照新的建设规划,始皇帝居阿房宫,出行北上,由空中廊道渡过渭水抵达咸阳宫,正可比照天帝外出,星辰运行。
阿房宫周围,又修筑阁道环绕。阁道,就是长廊通道,上有顶檐,两侧有围栏。阿房宫东西北三面,筑有围墙,南面开敞,从前殿一直到南山筑有阁道相连,匠心独运,意在取景南山之巅以作宫城门阙,虚图远山应近景,既是风水也是理念。始皇帝又听信方士们的真人之说,行踪秘不示人,用复道阁道连接咸阳四周的宫观苑圉,方圆二百里范围,复道行空,长桥卧波,有宫车经过,如雷霆乍惊,辘辘轮声可以远听,渺然身影不知所踪。
阿房宫之设计构想,巧夺天工,神奇精妙,然而,由于始皇帝的突然去世,阿房宫开工不到三年就中断停止,帝国的人力物力,一时全部集中于始皇帝陵园。
始皇帝陵园的修建,开始于公元前246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的时候。即位时的嬴政,刚刚才十三岁。十三岁的少年,正急于盼望长大成人,何曾预期过自己的死,何曾有兴趣关心葬身的墓室。不过,即位开始之日,就是修建坟墓之时,是古来的制度,连接着古来的传统。比照先王先公的规矩成例,始皇帝陵园修建之初,规模不大,也没有过多的铺张装饰。
然而,统一天下以后,一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元前221年,臣下们议论秦王的称号说,古来的王号已经不能称应天下一统的伟业,五帝的尊号也无法比及海内归一的成功,古来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请陛下上泰皇称号。秦王嬴政尚未能满足,他下令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定称号为〃皇帝〃。皇帝皇帝,统治人间神界的上帝,功业超越三皇五帝,意志凌驾人间,指使鬼神,煌煌然追及天高地厚。天高不可及,地厚似可掘,天空地上地下,始皇帝要作贯通的比照。阿房宫已经比照天极,始皇陵则要比照帝都。皇帝统治着远古以来未曾有过的大帝国,始皇陵也被扩建成古往今来最大规模的陵园,宛若秦都咸阳的缩影。
始皇帝陵园,究竟有多大,至今没有最终边际的肯定结论。多少年来,考古学家们找啊找啊找啊找,挖啊挖啊挖啊挖,似乎越找越大,越挖越多,根据最近的发掘调查结果,大致可以为始皇帝陵描绘一幅示意的草图。
始皇帝陵园,比照秦都咸阳建筑,上下有两层,内外分三重,东西南北十五里见方,总面积达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之巨。地下层是冥城地宫,地上层是内城、外城和外城外的陵域。冥城地宫在地表坟丘之下,比况始皇帝居住的皇宫修成。冥城外围,由一道地下城墙环绕,城墙南北长四百六十米,东西宽三百九十二米。冥城内是一地下宫殿,南北长一百四十五米,东西宽一百七十米,地下宫殿的中央是墓室,墓室由石灰岩筑成,南北长五十米,东西宽八十米,高十五米,四周筑有厚达十六到二十二米的围墙。始皇帝的棺椁遗体,就安置在这里。《史记》记载始皇帝陵冥城地宫说:〃挖通骊山,深及地下水排堵的极限,椁室以黄铜装饰镶嵌,四周象征性地建有宫室别馆,金银珠玉满藏,珍宝重器具列。彩绘日月星辰于地宫天穹,又以水银仿筑百川江河大海,高低起伏以机械驱动,可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鱼油制作灯烛照明,希求永久不灭,命工匠制作弩机暗箭,防备盗贼侵入。〃据文可以想像,那是何等奢侈的极乐世界!
▲虹▲桥▲书▲吧▲BOOK。▲
第48节:第四章天下乱了(3)
冥城地宫之上是坟丘封土,高一百一十五米,南北长五百一十五米,东西宽四百八十五米,行状如同一个倒放的斗,凛然耸立于骊山脚下的平野当中,成为陵园的地上标志。坟丘在内城南部,内城比况咸阳宫城修成,南北长一千三百五十五米,东西宽五百八十米,周围筑有十米厚的城墙,墙垣巍峨,有长廊环绕。内城西、南、东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二门,门阙耸立,以曲阁相连。内城内筑有寝殿,为墓主魂灵起居生活的公馆;又筑有便殿,为墓主魂灵休息闲宴的场所,一切比照始皇帝生前,将宫城内院,摹拟于其中。
内城之外是外城,外城南北长二千一百六十五米,东西宽九百四十米,周围环绕六至七米厚的城墙,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外城比况咸阳都城修建,城内筑有百官府寺,武库仓储,膳食厨府,又筑有珍禽异兽苑,百戏娱乐场,始皇帝出行所用的车马仪仗,也折半缩小,以青铜铸成,掩埋于此。外城西侧北侧,有武备守卫,相当于卫尉庐舍环绕宫墙驻防。
外城外的陵域,宛若秦都咸阳郊外的关中。兵马俑在陵域东,庞大的军团,摹拟的是驻守关中、守卫秦都的中尉京师军;青铜水禽坑在陵域北,栩栩如生的飞鸟,当是御用苑圉的写照;至于数以百计的马厩坑,无疑是京郊的皇家马苑。陵域西北有官邸,当为奉侍园陵之官吏的居所。更远有郦邑,特为奉侍始皇帝陵而修建的新城,有数万移民。
始皇帝下葬之时,二世下令秦始皇后宫没有子女的妃嫔全都殉葬。又听从人言,怕工匠泄漏陵墓里的机关秘密,待葬事结束,下令封闭陵墓里神道外门,将工匠全部活埋其中。
二驰道和直道
秦帝国的五大交通干道,皆因始皇帝的巡游出行而整备兴作。五大干道之外,尚有北边道和直道,都是为用兵匈奴而修建的。
始皇帝是喜好旅游的人,历代皇帝巡游天下,由他开风气之先。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算起,他一共做了十二年皇帝。十二年当中,他五次巡游,西到陇西北地(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东到胶东琅玡(今山东半岛),北到九原辽东(今内蒙古、辽宁),南到会稽、长沙(今浙江、湖南),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及帝国各地名山大川,直到公元前210年死于第五次巡游途中,方才停止驰行的脚步。
古代交通,天上无飞机,地上无铁道,路面无沥青水泥,驰行无空调大巴。百姓出行,背负盘餐行李,两条腿走路。皇帝巡游,乘舆马车,虽说是饮食使唤,呼拥迎送,可以极尽帝国奢侈之极限,然而,泥土修筑的道路,木材制作的马车,雨雪风霜,寒冷炎热,一路都是尘土飞扬,颠簸晃荡,至于沐浴方便,更是有种种难处。用我们当今的旅游标准来衡量,始皇帝巡游也绝对称不上是舒适的出行,如果没有强烈的欲望动力,断然难以频繁远行。
天下统一以后,为了巡游出行,始皇帝开始对秦帝国的交通做大规模的整备修建。他下令用驰道将全国主要地区连接起来。驰道,是不同于普通道路的高速行车道。大体说来,各地路况不一,最完美的驰道路宽五十米左右,高出地面,由多层夯土筑成,宽阔平坦。驰道是三车道,中间道是皇帝专用道,未经特别许可,他人不得擅自使用,两边为旁行道,可供吏民使用。驰道两旁植有树木,用青松杨柳、槐柏榆桧,绵延间隔,壮观秀美通畅。
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沟通帝国东西南北,与其他道路辐射连接,西去有陇西北地道,东进有三川东海道,南北有河内广阳道,东南有南阳南郡道,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又有辽西会稽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陇西北地道。由咸阳沿渭河西去,过雍城进入陇西北地(今甘肃东部、宁夏陕北一带)。支道可以抵达西垂和犬丘。越过陇山,可至泾水源头之鸡头山,再沿泾水河谷回到咸阳。公元前220年,始皇帝第一次巡游,走的就是这条道。这一带地区,是秦人先祖养马生聚的祖地;鸡头山一带,是秦人受周王召唤、定居称秦的发祥地。始皇帝统一天下后,专程前往发祥祖地,将伟业之成功,告慰先祖。
▲虹桥▲书吧▲BOOK。▲
第49节:第四章天下乱了(4)
三川东海道。由咸阳沿渭河东出函谷关,并黄河南岸行,经三川郡洛阳,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过砀郡,经泗水郡彭城(今江苏徐州),一直抵达东海郡朐县,大体走今天陇海铁路的方向,是贯通帝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公元前219年,始皇帝第二次巡游天下,就是沿三川东海道一路东去,途中北上东行,抵达泰山封禅祭天。三川东海道上的函谷关是进出关中的门户,荥阳是控制关东的要塞,至于彭城,则是连接魏、楚、齐间的要冲。
南阳南郡道。由咸阳东郊沿灞河东南行,走蓝田,入商洛,出武关,经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南下穿越江汉平原,抵达南郡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大道至此,再沿长江东下,水陆交错,过衡山郡和九江郡,可以一直抵达长江下游的会稽,将帝国的东南连接起来。公元前210年,始皇帝第五次巡游,就是沿南阳南郡道抵达云梦(今洞庭湖一带),再东下渡江,抵达会稽,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刻石纪功而还的。
河内广阳道。河内郡地处黄河、漳河之间(在今河南新乡、焦作、安阳一带),由河内北上,走安阳(今河南安阳),到邯郸,过恒山郡东垣(今河北石家庄),至广阳郡蓟县,大道南北纵贯华北平原,东西与太行山平行,大体沿今天京广线的方向,延伸东去右北平郡之无终(今天津蓟县),进而抵达碣石一带。河内广阳道是帝国南北交通的主干道,这条道上的蓟县是燕国故都,邯郸是赵国故都,安阳是魏国要地,沿道由河内渡过黄河进入三川,直接连接帝国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三川东海道。战国以来,魏国、赵国、燕国之间的往来,多由该道。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天下,或许就是先走三川东海道,然后再沿这条路线北上,抵达辽西郡的碣石,访燕、赵,观沧海,刻石纪功而还。
辽西会稽道。始皇帝五次巡游天下,其中四次至海,往往沿海岸线周行,行迹北至碣石,南至会稽山。辽西会稽道大体沿始皇帝行迹,北起辽西郡南部,南下经过右北平、渔阳、广阳、巨鹿、济北、临淄、琅玡、东海诸郡,一直抵达会稽郡,大体沿渤海、黄海、东海海岸线,经过今天的河北东部,山东半岛,南贯江、浙海岸。由辽西往东,道路可以连通辽东,抵达秦帝国的东北边极;由会稽南去,可以进入闽中越境。这条道上的碣石、琅玡山、会稽山,都有始皇帝纪功的刻石。
秦帝国的五大交通干道,皆因始皇帝的巡游出行而整备兴作。五大干道之外,始皇帝的交通建设,尚有北边道和直道,都是为用兵匈奴而修建的。始皇帝统一天下后,连接秦、赵、燕国长城构筑新的北疆防线,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因为施工与布防的需要,沿长城修建了贯通东西的军用交通要道,史家称为北边道。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天下,抵达碣石,回程巡视北部边防,经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九原,由上郡回到咸阳,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九原郡地处蒙古草原,秦军攻击匈奴占领河套地区以后,成为帝国的边防要地,长年驻有重兵。始皇帝三十五年,也就是阿房宫修建的同一年,始皇帝命令大将蒙恬修建直道,用军用高速公路连接九原和首都咸阳。直道由咸阳北郊的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北)起,走子午岭,穿越陕北高原,经过鄂尔多斯东部,抵达九原郡治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全长一千五百余里。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病死于巡行途中沙丘,胡亥、李斯、赵高车载遗尸绕道北上,由恒山、太原、雁门、云中进入九原,最后由九原经上郡过甘泉抵达咸阳,利用的就是直道。
三亡国的前兆
始皇帝晚年的秦帝国,宛如一辆不断加速奔驰的马车,已经失去了控御;又宛若一张绷得越来越紧的弓弦,已经失去了制衡。
国之兴亡,必有前兆。
历来史家论及秦帝国的速亡,无不指出其劳民过度是首要原因。始皇帝和秦二世酷使民力,最受诟病的就是阿房宫和始皇陵,纯粹是为君王私欲之满足。直道之建设,出于国防军用,姑且不论。至于为巡行出游而修建驰道,则是公私两论皆有。公务论者说,始皇帝的巡行出游是外出镇摄四方,安定新建的帝国;私欲论者说,始皇帝的巡游外出是游山玩水,求药寻仙。这些或许都有道理。然而,家天下个人专制独裁的体制下,君王的个人行动和国家的政府行为,往往是分不清、划不开。朕就是国家,皇帝的私欲也就是王朝的意愿。阿房宫的修建,既是始皇帝的个人喜好,其取代咸阳宫以作朝议正宫的考量,也是秦王朝朝廷的迁移;始皇陵是秦始皇个人的陵园,其承接先公先王陵园的余绪,也是王朝国家祭祀的要所。不过,不管公也好,私也好,君王欲念也好,王朝意愿也好,国防军用也好,修建阿房宫始皇陵,整备驰道,建设直道,如此前所未有的庞大工程,其所消耗的巨额财力,其所征发的巨额人力,无公私之别,都是民脂民膏,都要由秦帝国的人民来承担。
←虹←桥←书←吧←。
第50节:第四章天下乱了(5)
为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为整备驰道、直道,秦帝国总共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司马迁说,秦帝国曾经动员七十万人,一部分用来修建阿房宫,一部分用来修建骊山陵。至于驰道、直道,没有具体的数字。根据最新的研究,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阿房宫起,直到二世元年周文军抵达骊山陵为止的四年间,阿房宫和骊山陵的工地上,常年有七十万人劳作。七十万人,多是青壮年男子,其中一部分是服刑的犯人,他们无休止地在工地上劳作;一部分是服役者,由全国各地征发而来,一年定期轮换。秦帝国时代,劳役与兵役等同,做工者按照军队编制,七十万工人常年劳作,相当于七十万军队常年屯驻。
七十万人屯驻做工,七十万人生活吃饭,七十万人的粮食供应,都要从函谷关外的关东地区转运。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简陋,一切依靠人力畜力,远距离运输的效率极为低下。以运送距离六百公里计,要维持一个人的粮食供应,需要十五个人专职负责运输,效率仅为百分之六点七。关中有渭河连接黄河漕运,距离短效率高。假设以百分之二十的高效率论,要维持一个工人的粮食供应,也要五人专门负责,七十万人的粮食供应,需要动用三百五十万人作后勤转运。秦帝国时代,一个家庭大致有五口人,阿房宫、骊山陵的七十万工人,又关联到全国各地二百八十万人的生活生计。三百五十万专职运输者的劳作,又影响到一千四百万人的生活生计。当是何等巨大的数字!
驰道、直道之修筑,想来主要由经行的各地负责,长途转运之苦,或许不及骊山陵、阿房宫,但大规模的财力投入和人力动员,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司马迁实有所感,他说:〃我到北疆考察,由直道归还长安,沿途观看蒙恬所修筑的长城亭障,断山填谷所开通的直道通途,痛感秦之酷使民力。〃舍此感慨不论,与修建阿房宫骊山陵、整修驰道直道并行,始皇帝派遣大军攻击匈奴,连接长城,三十万戍卒常年屯驻北边,又派遣大军攻击南越,五十万戍卒常年镇守岭南。分布在帝国南北两疆的八十万军队,后勤供应要由内郡远距离转运,动员的人力,按照高效率计,要四百万人专门负责。八十万军人,涉及三百二十万家属;四百万转运劳工,涉及一千六百万家属,又是何等巨大的数字!秦帝国的人口,估计在四千万左右,根据上述的计算,仅阿房宫、骊山陵、长城、南越两疆的人力动员,数量已在九百万,连累家属,已经超过四千万,几乎牵动帝国的全部人口。
草草如此算计,仅由此极不周全的数字,已经可以勾画出一幅秦帝国因为酷使人力物力而面临崩溃的图景。二千二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南到北越五岭,北到长城沙漠,西到陇西临洮,东到黄海东海,四千万芸芸众生,宛若劳蚁工蜂,往来不停地奔走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劳作死斗于星罗棋布的据点中。关中咸阳的阿房前殿高台上,皇帝高高举旗,指挥宛若蜘蛛网般密布全土的官僚机器,操纵着帝国臣民的一举一动。皇帝挥旗往西,千万人西去,皇帝挥旗往北,千万人北行,皇帝挥旗往南,千万人南下。皇帝旗帜的挥动越来越频繁,四千万人的运动越来越剧烈,移动距离越来越拖长,道路交通拥塞,守备空虚失衡,民人疲惫不堪。官吏驱赶吆喝的威压,引来庶民躲避逃亡;政府执法刑戮的镇摄,引来民众反感抗拒。
始皇帝晚年的秦帝国,宛如一辆不断加速奔驰的马车,已经失去了控御;又宛若一张绷得越来越紧的弓弦,已经失去了制衡。至于马车何时坠毁,弓弦何时断裂,只是时间的早晚和机会的引发而已。
四陈胜吴广反了
贫困游民,最容易搅乱稳定,破坏既存的组织秩序。他们一旦武装起来,往往成为叛乱、造反和革命的力量。
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以十月为岁首,下文时间据此),一支前往北方边境的部队困驻在泗水郡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夏秋之交,大雨滂沱不止,河道涨水,湖泊沼泽泛滥,土筑的道路泥泞不堪,阻断不通。
←虹←桥←书←吧←。
第51节:第四章天下乱了(6)
这支部队约有九百人,是从帝国中南部各郡征调的戍卒,受命前往帝国的北部边郡渔阳(今北京密云一带)驻防屯守。这支部队,由两名军官统领,他们被称为将尉,是相当于县尉一级的武官,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类似于县武装部长。按照帝国的军制,军队由什伍制编成,士兵五人编为一伍,设置伍长一人统领;两个伍编为一什,设置什长一人统领;五个什约五十余人编为一个屯,设置屯长一人统领;两个屯约百人编为一个百人队,设置百人长一人统领;五个百人队约五百人编为一个五百人队,设置五百人长一人统领;两个五百人队约一千人编为一个千人队,设置千人长统领。这支九百人的队伍,大约相当于两个五百人队;两位将尉,相当于两个五百人长。在他们手下,约有近十名百人长和近二十名屯长。陈胜和吴广,是这支部队中的两名屯长。
大泽乡陈胜是南阳郡阳城县(今河南方城)人,吴广是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都是家境贫穷的农民。他们被征入伍,实在是有些异常。帝国以武力立国,军队是国家的根本,从军立功是帝国国民人生出路的主要途径,与个人的土地财产、地位荣誉等直接相关。从军是光荣的事情,帝国的兵士主要从家境小康的中等人家中选拔征发。有恒产者有恒心,中产阶级有稳妥的进取心,对于家庭和国家责任心强,最利于组织的健全和稳定;另一方面,帝国士兵的武器盔甲等装备由政府提供,一般的生活用品则要由服兵役者自己负担,因此没有一定资产的家庭,从军会有相当的困难。多年以来,帝国以军队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制度,培育了一个数量庞大的拥有土地财产、有爵位有尊严的中产阶层,确保了军队有稳定而优秀的兵源,这是帝国之所以强大无敌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也正因为此,无产的贫穷人家,一般不在帝国征兵的对象当中。
帝国的法律和制度,确实合理而且公平,有效地维系着秦帝国这架巨大的机器,使之有条不紊地运转。不过,到了始皇帝的晚年,这架机器的运转,已经过于急促,频繁不断的徭役和军务的征发使国民困苦不堪,国家和人民共同陷于超负荷的泥潭。二世皇帝即位以后,曾经一时停止了过重的劳民征调;然而,短短不到半年,旧事重开,其势头比先帝晚年有过之而无不及。遵循二世皇帝的旨意,先帝的旧业不但不能停止怠慢,还得加强加紧,骊山陵要快快收尾,阿房宫要大干快上,匈奴要严防,长城要完备,南方远征军的兵源粮草要补充,皇帝出巡的道路要修筑,无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力征调。中等人家的征调,几乎已经穷尽,无奈之下,下等贫家的征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的贫穷人户,被称为〃闾左〃。古时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所谓〃闾左〃,居闾里之左也,用今天的话来说,相当于贫民区。
闾左当中,夹杂有不少流窜的游民。陈胜、吴广所在的这支九百人的队伍,就是来自闾左。大规模征发闾左从军入伍,实属罕见异常,相当于置帝国国民于全面动员的紧急状态。以帝国的实态常情而论,不能自立的穷人,难以承担从军的经济负担;被强征编入军队以后,自己困苦,军队也不安稳。大规模地征兵,不循正道的浪人、不安分的游民就大量流入军队。贫困游民,最容易搅乱稳定,破坏既存的组织秩序。他们一旦武装起来,往往成为叛乱、造反和革命的力量。
陈胜其人,关于他起兵以前的往事,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受雇为人耕田,对于贫穷有切肤的痛感,当是无田的雇农,不在征发之列的无产贫户。陈胜既不能殖产,也不能出仕,在为人耕田休息的时候,常常怅恨感慨。他曾经对一起种田的穷哥们儿说,将来如果发达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啊。种田人多是安分的人,大家笑话他说,为人耕田取佣,吃饭活命而已,谈什么发达富贵。同是种田人,心志迥然不同。陈胜叹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是不满于现实的人,他的志向,是想要改变现状。吴广,其个性与陈胜不同,但在贫穷而不安分上,与陈胜是一脉相通的。不安分的人聚会到一起,往往容易生事。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52节:第四章天下乱了(7)
陈胜一行抵达渔阳的日期,是比照征调军队的规定预先指定的。根据帝国的法律,军队不能按照预定时间抵达指定地点,将受到军法〃失期罪〃的指控。如果指控成立,犯失期罪者将被斩首处死。大雨不止,道路泥泞不可通行,日期一天天逼近,大家越来越不安。陈胜和吴广不是顺天安命的人,他们私下商量对策认为,预期抵达渔阳已经无望,为了求生只有逃亡。不过,弃军逃亡也是死罪。与其逃亡死,不如干脆举事造反。死是同样的死,与其死于逃亡受刑,不如死于大事国事。走投无路之下,陈胜和吴广决定起兵反秦。
陈胜对吴广说:〃天下长久苦于秦政的苛暴。我听说二世是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皇位的继承者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原故,始皇帝让他到边疆监军将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无罪而被二世诛杀了。大多数老百姓都知道他很贤明,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军功卓著,爱抚士卒,楚国人怀念他。有人以为他已经战死,也有人以为他逃亡在外。如果我们利用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响应。〃吴广深为赞同,遂决定以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举事。
凡举事,须有名目。举大事国事,须有大义名分。陈胜,虽说是出身下层贫民,但从他为举事所策划的大义名分来看,他不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密切的关注,而且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始皇帝以暴力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秦政长期失于苛暴。始皇帝死,百姓曾经有所期待,盼望主张温和路线的公子扶苏即位,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