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帝国的崩溃-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搅耄霙F水河谷地区,由汧水上游的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越过陇山,进入北地郡,抵达泾水源头的鸡头山(今甘肃省平凉市西)。这一带地方,是秦人被周王召唤、定居称秦的发祥之地,当然也是秦始皇寻根祭祖的必经之地。从地理上看,鸡头山是泾水的源头,秦始皇了结寻根祭祖的心愿后,由鸡头山返回,沿泾水河谷东南去,再南下回到咸阳。         

。▲虹▲QIAO书吧▲  

第24节: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8)         

  古代中国,泰山是天下的圣山,登泰山封禅,是人世间伟业完成、告祭于天的大礼。秦始皇将统一天下的伟业,告祭了西方的列祖列宗后,登泰山封禅就成了他第二次出行的目的。西行巡游的第二年,始皇帝一行由咸阳出发,出函谷关,经过洛阳、荥阳、大梁、定陶,抵达薛郡邹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南),刻石颂功,着手封禅的准备。准备就绪,秦始皇冒雨登泰山(今山东泰安北),行了封禅告天的大祭。由泰山下来,秦始皇兴致勃勃,走临淄,抵达胶东半岛的黄县(今山东黄县东),沿海经过腄县(今山东烟台西),来到山东半岛之东角的成山(今山东荣城),继续沿海西南行,在之罘山(今山东烟台北)刻石记功,抵达琅玡(今山东胶南南)。秦始皇在琅玡乐而忘归,迁徙三万户人家移居琅玡,修筑离宫高台,停留长达三个月之久。   

  黄海的波涛,琅玡台的奇幻,给秦始皇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欢愉。遥远而不可及的海上仙山,仙山上居住有不死的仙人,仙人们采食着不老的仙草,过着天长地久的生活,无忧无虑,无病无苦,何等迷人的极乐世界,谁人能不心醉?回到咸阳不到一年,始皇帝再次踏上了东去的行程,开始第三次巡游,时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第三次巡游东去时,始皇帝走了与第二次完全相同的线路,出函谷关,过洛阳、荥阳,奔大梁而去。想来,也许是希望重温第二次巡游时欢愉的旧梦,携故人走故道温故情,再见幻影。然而,冷酷的现实破坏了秦始皇的心情和梦想,浩浩荡荡的车马行列经过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中牟)时,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击。   

  阳武县在三川郡的东部,博浪沙在阳武县南,正当由洛阳到大梁的东西大道上,战国时是韩国和魏国之间的地方。张良是韩国人,富于智慧,长于推算,对于韩魏间的交通要道,山川地形,了如指掌。他求得力士以后,密切注视着秦始皇的动向,当他得到秦始皇第三次出行的消息及其经过路线后,判断秦始皇必定再次经过博浪沙,于是与仓海力士潜伏于此,等候秦始皇车马行列的到来。   

  荆轲刺秦王画象石秦始皇一生,遭遇四次行刺。一次在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刺秦王,由濒临灭亡的燕国的太子姬丹主谋,以国使的名义送荆轲到秦王宫廷行刺,可以说是弱国对强国的国家恐怖行动。荆轲刺秦王之详情细节,由于有当事者御医夏无且的口述传承,《史记·刺客列传》叙述得惊心动魄,不仅成为历史叙事的经典,更成为永恒的艺术题材。秦始皇第二次遇刺,是荆轲刺秦王的续篇延续。这次事件发生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天下统一以后,刺客是荆轲的挚友高渐离。高渐离是击筑的名手,与荆轲是燕国蓟都时代的知音。荆轲刺秦王,高渐离送荆轲于易水上,那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曲,慷慨悲歌者是荆轲,抚筑伴奏者就是高渐离。荆轲死后,高渐离为完成荆轲的未竟之业,以筑艺入秦宫,失去双目得以接近秦始皇。他以重铅灌入筑中投掷行刺,失败被杀,以美丽的死回应了荆轲。   

  秦始皇最后一次遇刺,是在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当时,秦始皇夜里微服出行咸阳郊外,在兰池遇到刺客,情势非常危险,有赖随行四名武士的力量,终于将对方击杀。秦始皇恼怒至极,下令在关中搜捕刺客同党,闹了二十日,民间恐慌,物价飞涨,一石米的价钱涨到了一千六百钱。   

  博浪沙狙击,是始皇帝所遭遇的第三次刺杀。这次行刺,发生于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完全出于张良的个人苦心谋划,是六国贵族亡国之恨淤积不散的宣泄。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当事人的证言,司马迁对于此事只做了如下的简单叙述:始皇帝到东方巡游,张良与仓海力士狙击始皇帝于博浪,风沙中铁椎误中乘舆副车。始皇帝大怒,严令天下搜捕刺客,闹了十日,情势急迫而紧张,都是为了张良的原故。   

  古代史往往是挂一漏万。过于简单的叙述,为后人留下了种种疑问和无穷的想像空间。博浪沙其地,我尚未去过,二千年来,不知故地遗迹尚存否?秦史专家马元材先生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亲临博浪沙考察。马先生著《博浪沙考察记》说:〃博浪沙在今河南省旧阳武县城东南隅。有邑令谢包京立古博浪沙碑尚存。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予至阳武,曾特往游观。当未至其地时,每疑所谓博浪沙者,必为深山大泽,茂林曲涧之地,可以薮匿逋逃;否则,发笱门,却笠居,凭力斗于穴,可幸免耳。不然,则张良何以必于此地狙击始皇帝?又何以狙击不中后,竟能大索十日而不可得?及亲莅兹土,始知除荒沙一大堆之外,殆全为无草木、无山涧溪谷之一大平原,牛羊散其间,可数而知也。……盖博浪乃当日一地名,其地必多风沙。……大概探知始皇东游,必经由此道,故与仓海力士预伏于此。又至天幸,始皇车马过此时适风沙大起,故遂乘此于风沙中狙击之。此种风沙起时,往往弥漫空中,白昼如夜,对面不辨景物。不仅阳武如此,予在开封,即已遇有三四次之多。正惟其狙击系在风沙之中,故观察不确,致有误中副车之事。亦惟其系在风沙之中,故虽狙击未中,亦无法能从万人载道之内,将主犯明白认出。及至大索十日之时,则张良等已去之远矣。〃《博浪沙考察记》,我多次阅读,连接《史记》上张良与仓海力士刺杀始皇帝的只言片语,仿佛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之历史体验,油然而生。历史不可以回转,历史却可以体验,现场考察的实感,可以超越时空,再现历史的影像,诚然信矣。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25节: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9)         

  六黄石公传下了兵书   

  在秦政府眼里,张良是死罪要犯,宛若今天美国政府眼里的本拉登;而在六国旧人的眼里,张良是天地英雄。以黄老智者的黄石公看,英雄张良,宛若璞玉尚需雕琢。   

  刺杀秦王不果以后,秦政府的追查日益紧急,张良于是改名换姓,东迁到东海郡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隐居下来。东海郡大致在现在的江苏省,过去是楚国的东边领土,远离秦的中心地关中地区,山高皇帝远,是秦王朝的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也是违法不轨、牛鬼蛇神隐居聚集的乐土。秦末之乱中崛起的英雄豪杰,出于东海及其邻近地区的不在少数,如韩信是东海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陈婴是东海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人。下邳县是东海郡邻接泗水郡的边县,紧邻下邳的泗水下相县(今江苏宿迁西南),是项氏一族的迁徙聚居地,张良与项氏一族的密切关系,由此生发;张良与刘邦的关系,也是因为东海与泗水相邻,下邳与沛县相距不远的地理牵连。   

  话说张良在下邳隐居已久,有一天,张良独自一人在城中漫游,经过流经下邳城的沂水桥头时,迎面走来一位身着布衣的老者。老者走到张良的近处,不知是不小心还是出于故意,鞋子掉到了桥下。老者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到下面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是六国贵胄后裔,刺杀始皇帝的主谋,虽说是亡命在逃,也是年轻气盛、英雄一方的人物。听了老者的话,张良不禁愕然怒起,恨不得一拳打将过去。只是看在对方年老的份上,强忍下来,下得桥去,将鞋拾取上来。老者毫无感谢之意,伸出脚来吩咐张良道:〃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有些捣鼓了,既然已经捡上来了,那就穿上吧,于是跪下身来,为老者将鞋穿上。老者坦然让张良为自己穿上鞋后,站起身来,微笑而去,没有留下一句话。张良大吃一惊,目送老者远去。老者走出有五百来步远,转身又走了回来,指着张良说道:〃你小子可以教得出来。五天以后的平明时分(天亮时),在这里等我。〃此时的张良,知道老者不是一般的人,于是跪下来施礼答道:〃明白了。〃   

  五天以后的平明,张良如约前往,不料老者已经等在沂水桥头。老者怒斥张良说:〃与老人有约,反而后到,成何道理?〃说完转身离去,只丢下一句话:〃五天以后早早来。〃   

  五天以后,张良早了一个时辰,鸡鸣时分就赶到桥头,老者又已经先到了,再次怒斥张良说:〃为何还是晚到?五天后再来。〃   

  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不敢有稍许怠慢,未到半夜就出发前往桥头等待。不久,老者也来了。老者见了张良,高兴地说:〃这回就对了。〃从怀中取出一个丝绸包袱递给张良说:〃这里有帛书一部,读通了可以成为辅佐王者的师傅。十年以后兴事发迹,十三年后来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话说完,老者转身离去,再没有话,也从此不再出现。天亮以后,张良打开包袱,里面是一部用墨写在丝绸上的兵书,篇题是〃太公兵法〃。太公者,周文王、周武王的军政导师姜子牙也。姜子牙善于兵法谋略,辅佐文王行政强兵,辅佐武王灭殷兴周,被尊称为姜太公,封地就在领有济北的齐国。《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太公的著作,是他一生政治军事经验的总结。张良深感奇异,从此将这部书带在身边,随时翻阅揣摸。   

  赠书教导张良的这位老者,后来被称为黄石公。黄石公的得名,源于他留给张良的那句话,〃十三年后来济北相见,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据说,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经过济北郡,果然在谷城县境内的谷城山下见到了一块黄色的石头,张良大为感铭,取下石头宝贵珍藏,奉时祭祀。张良死的时候,将这块石头放在自己的棺椁中一同埋葬,嘱咐后人,扫墓祭祀的时候,一定要供奉黄石,如同自己生前。   

  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是司马迁采访收集的传说。司马迁不是迷信鬼神的人,但他以为人世间的怪异神奇是有的。张良本身就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早年刺杀秦始皇,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晚年超脱人世辟谷求仙,一生不同凡响,为人行事,宛若有仙人指引。司马迁以为,张良见黄石公的事,怪异是怪异,也在人间的情理变异之中,所以特别详细地记录下来。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26节: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10)         

  历史不仅是往事的记录,也是对于往事的解读。作为一种历史学的解读,张良是信奉黄老道家的人,黄老道家是假托黄帝和老子为始祖的新道家学派。假托黄石现身的老者,大概是战国末年黄老道家的一位智慧的传人。黄石公当是齐国济北谷城人,齐亡以后,避难迁居下邳,虽说是隐居,却密切关注天下形势。张良来到下邳,他的身世来由、一举一动,都在黄石公的眼目中。张良是韩国贵胄后裔,韩灭以后,他主谋刺杀秦始皇,惊天动地。在秦政府眼里,张良是死罪要犯,宛若今天美国政府眼里的本拉登;而在六国旧人的眼里,张良是天地英雄。以黄老智者的黄石公看,英雄张良,宛若璞玉尚需雕琢。刺杀秦始皇,不过是恩怨发于个人的匹夫之勇,而为祖国复仇的大业,其根本在于推翻暴秦,恢复故国。行事偏离根本,逞意气于一搏,正是年轻气盛、少年方刚的血气。若要成就大事,尚需要加以打造磨练。就性情而言,强权暴政之下,首先要能够韬晦隐忍,等待时机;就行事而言,复国灭秦,一定是有组织的军政大事,需要相当的智慧谋略,兵法政略的学习正是眼下的要事。黄石公自感年事已高,有意将自己密藏多年的兵书托付于张良。他用忍耐试探,一而再再而三地委屈张良,良苦用心,意在磨练英才。   

  黄石公交付给张良的《太公兵法》,就是假托姜太公名义的古代兵书系列,至今流传于世的,有《黄石公三略》、《阴符经》和《六韬》。我通读三部太公书,感叹有加,张良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谋略,正是渊源于《太公兵法》。据说张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人听,都没有反应,说与刘邦听,刘邦马上觉得好,当即一一实行。由不得张良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上天所授与也。张良的聪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刘邦的英断决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黄石公和《太公兵法》将二人连接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我读《六韬》之《文韬·文师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武韬·发启篇》:〃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年以前,我在考察刘邦集团的时候,曾经提出〃共天下〃的理念,即共同所有、公平分配天下权益的意识,是刘邦集团的原则和共识;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克服秦始皇的绝对专制皇权,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有限皇权,其思想根源就在这里。   

  刘邦集团〃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张良提出来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决战陔下,张良正式向刘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够与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内外协力,击败项羽,取得胜利。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与各国约定共同分配天下权益,终于集结诸侯国联军,一举击败项羽。当时我考察这段历史时,致力于共天下理念对汉王朝政权影响的追究,未遑探索共天下思想的来源。眼下如今,当我为黄石公赐书张良再次通读《太公兵法》时,意外寻迹到共天下理念的思想来源,释然之余,得到一种由人及书、由书及人、思想推动历史、历史启发思想的融通关联。   

  信哉《太公兵法》,大哉共天下理念,其存在和影响,绵绵不绝于二千年后的今天。   

  七刘邦见秦始皇   

  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在秦帝国时代,刘邦不过是区区泗水亭长,同帝国千万编户齐民、数以万计的小吏卒史一样默默无闻于世。秦始皇独尊于天下,他当然不曾知道刘邦是何许人也,刘邦的存在也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不过,对于刘邦来说,他每天都生活在皇帝的威严权势之下,秦始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值得历史学家格外注意的是,刘邦曾经在咸阳目睹过秦始皇的丰采。这次偶然相遇,不仅给刘邦留下了永远不曾磨灭的印象,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将来的历史进程。         

。←虫工←木桥 书←吧←  

第27节: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11)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房宫。阿房宫工程巨大,秦政府大规模征调帝国各地民工,到咸阳地区服徭役做工。依照秦政府的规定,年满十七岁的成年男子,都有为政府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兵役和劳役不分,每年在本县服役一月,算是常年有的徭役。除此之外,一生当中,还有一年在本郡本县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外地或在首都,或在边郡,或在他郡。这两年集中的徭役,算是一生中的大役,特别是一年的外役,背井离乡,最是沉重。泗水亭长刘季,始皇帝三十五年派上了到咸阳修建阿房宫的徭役,为期一年。因为是长期外役,同僚友好都来送别,纷纷赠送盘缠,惯例人人三百钱,萧何例外送了五百钱,就是这一次的事情。   

  秦帝国时代,户籍制度严密,个人的迁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平民百姓的生活圈子,大都局限于出身所在的乡县,不得随意流动外出。楚国游侠时代,刘邦曾经到过魏国的外黄县,在名士张耳的门下住过几个月,入秦以来,没有远出过。这次咸阳之行,虽然是差事徭役,对刘邦来说,也是大开了眼界。沛县东去咸阳二千余里,走三川东海大道,出泗水入砀郡,横穿三川郡,由荥阳…成皋…洛阳一线西去,进入新安、渑池,过崤、函山间,由函谷关进入关中。这次旅行,以战国旧国论,由楚国出发,经过魏国、韩国到秦国,堪称是一次国际大旅行,沿途山川景色壮丽,各地风俗民情不同,处处使人感铭。帝国法制严密,交通整备,管理高效,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进入关中秦国本土以后,地势之形胜和经济之富庶,宫室建筑之辉煌壮丽,民风吏治之古朴清廉,更让关东乡县小民刘季感到耳目一新。   

  关东六国人初次入秦的感受,荀子在论著《强国篇》中有生动的叙述。荀子说:〃秦国四面有边关防守之险要,关中山林茂盛,河川纵横,原野谷地肥美,物产丰富,是天然形胜之国。入境观其风俗,百姓纯朴,声乐雅正,服饰素净,人人敬畏官府而顺从,保留着古代的民风。进入都邑官府,役吏严整肃然,人人恭俭敦敬,忠信尽职,毫无不良陋习,宛如古代的良吏。进入国都咸阳,士大夫忠于职守,出私门入公门,出公门归私门,不因私事行旁门他道,不拉帮结派,不朋党比周,办事为人无不明通而为公,可以说是古来的士风。观察秦国的朝廷,其朝议有序,听决百事无所滞留,运转井然宛若无治之治,真是古风的朝廷。可以说,秦四世取胜,并非一时侥幸,而是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之结果,是形势必然之定数也。〃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12年,死于公元前238年,虽然比刘邦年纪大,因为高寿,与刘邦在同一天地下生活过近二十年。荀子出生于赵国,后来周游列国,在楚国的兰陵县(今山东苍山西南)做过县令。兰陵县在楚国的东海郡,离刘邦的生地沛县很近。因此,他们初入秦的感觉,不会相去太远,特别是荀子对秦国山川形胜和民风吏治的赞美,完全可以作为刘邦此次入秦的切身感受。   

  我们已经多次谈到过,刘邦是往事不忘、恩怨必报的人。游侠时代,大嫂洗锅使坏,不让刘邦与兄弟伙们混饭,刘邦终身耿耿于怀,做了皇帝以后,他迟迟不封大哥家,实在是挨不过太公的说情,怏怏封大哥的儿子做了羹颉侯。他用饭菜刷锅侯的恶名,出当年的怨气。刘邦入秦服役,沛县役吏出钱饯别,众人皆出三百钱,唯独萧何出了五百,他在心里记了账,做了皇帝封功臣时,特别多封萧何二千户,明言就是报答当年的二百钱。秦末之乱中,刘邦首先领军攻入关中,他约法三章,安抚秦民,晓谕关中各地,保留原有政府机构,亲自与关中父老对话,对秦国吏民有格外亲切的表示。其中的理由,首先要举的当然是政治上的考虑,他要为做秦王拉拢民心。不过,刘邦也是性情中人,他初入秦有好感,在关中没有受虐待吃苦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刘邦击败项羽后,曾经一度定都洛阳,很是投合了关东出身的老兵宿将们的乡情。不过,戍卒娄敬晓喻以关中形胜,秦人可用,立即唤起他西去的思绪;经张良鼓动,刘邦即日起驾迁都前往关中,如此干脆利落的行动,除了种种战略的、理性的考虑之外,初入秦时留下的关中情结,使他在情感上对于迁都毫无抵抗。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28节: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12)         

  刘邦在关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咸阳郊外的工地上度过的,虽然辛苦,却也兴趣盎然。也就在此期间,刘邦遭遇了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事件:他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丰采。   

  关于未来的汉高祖与在位的秦始皇的这次相遇,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如此写道,当时,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道旁观瞻,刘邦有幸挤进观瞻的行列当中,目睹了盛大的车马仪仗,精锐的步骑警卫,远远地仰望到了秦始皇的身影。对于咸阳徭夫、沛县乡佬的泗水亭长刘季来说,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灿烂辉煌,感光受彩之下,刘邦身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久久迈不动脚步,感慨至于极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反反复复,只有这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所传送的感慨,几乎概括了刘邦一生的政治走向。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八亭长做了亡命徒   

  从此以后,刘邦等人就在芒砀山隐藏下来,成为秦政府通缉追捕的盗贼团伙。就沛县官方而言,刘邦是知法犯法的首犯;就沛县地方乡亲父老而言,刘邦是脱民于难的好汉。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刘邦已经四十六岁了,一直在泗水亭长任上混着。刘邦结婚晚,虽说早年与外妇曹氏有一儿子,毕竟是非婚的私生子,登录在曹氏家的户籍上,名不正言不顺,上不得台面,不得不藏着隐着。与吕雉结婚后,先生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这一年,吕雉生下一个儿子,刘邦好生高兴,中年得子,又是正妻所生,虽说是平民人家,扯不上什么爵位产业嫡子继承之类,户籍上总算是有了子男,不至于绝了刘季的香火。近五十的人了,亭长任上已经多年,再过十年,五十六岁就该退休了。也不愿去多想,能生子,说明我刘季精气还旺,撞上勾人的夫人,看我不给你生出十个八个来。虽然只能是想想说说而已,刘季心中还是火气未灭。   

  这年九月,诏令传达下来,说是皇帝在巡幸途中病死沙丘,小儿子胡亥继承了皇位,称二世皇帝。二世皇帝诏令天下,称颂始皇帝功德,昭明承继大统的惶恐,赦免罪人,减免赋税,安定民心云云。毕竟是山高皇帝远的事情,沛县城里,还有些默哀的动向议论,到了泗水亭上,大家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说是换了皇帝,日子还是老样子。   

  刘邦得了儿子,依然常常泡在王大娘、武大妈的酒店里,只是多了些得子的话题。不久,来往的客官渐渐带来些风闻,说是二世皇帝的即位有些蹊跷。大儿子扶苏是嫡长子,被不明不白赐死,受始皇帝命令辅佐扶苏、威震匈奴的将军蒙恬和他的弟弟,始皇帝的亲信大臣蒙毅,也受牵连被杀。始皇帝死在沙丘离宫,那是从前赵国的武灵王被害的地方;始皇帝的车马官赵高是赵国人,又是二世皇帝的老师,突然高升郎中令,其间怕是有些猫腻。不久,又有传说咸阳城里大开杀戒,二世皇帝将自己的兄弟姐妹,十几位公子公主杀了个干净,先帝的老臣们,也人人自危,面临着一个个被肃清的命运云云。风闻是越来越多,无风不起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刘邦感到,上面大概是有些不稳了。   

  不久,有命令下来,说是已经停工的阿房宫重新开工,始皇帝的郦山陵园也要加紧完成。沛县开始征发长年外出的徭役,担当郦山工事的服役民工征发完毕后,命令泗水亭长刘季押解奔赴咸阳,即日启程,快去快回。刘邦前年才在咸阳阿房宫工地服役一年,回到沛县家中来也就一年左右,儿子刚刚出生,家事正是繁忙,实在是不想远出,再去风餐露宿。不过,命令已经下来,刘邦不敢怠慢,只得告别妻子儿女,押解百十号人启程西行。   

  刘邦所押解的服役民工,都是沛县当地征发的编户之民,多是农民,也杂有手艺人、商贩各色人等,沛县城里杀狗挂卖的莽汉子樊哙,也在其中。同是本地人,出门在外是同乡,从军出战是同伍,同生共死,天然一种割不断的乡情。大都是有家有口的人,送别时妻子儿女哭泣,老父老母叹息,父老乡亲还口口声声拜托了。有什么办法,死了的皇帝要修陵墓,活着的皇帝要修宫殿,劳民伤财,苦了的还不是细民百姓。也没有多说的话,自己也是服役刚刚归来,马上又是别妻离子,只有请大家放心了,我刘季也是沛县一方水土养大的,能担待的都会扛在肩上。         

※BOOK。※虹※桥书※吧※  

第29节:第二章秦帝国的民间暗流(13)         

  刘邦押解一行人出得沛县城西去,途中休息时就跑了几个,进入自己的生地丰邑一带,又跑了几个。到了丰邑西边的大水塘子,刘邦带领一行人歇宿于泽中亭亭舍,再一次清点人数,又少了几个。刘邦心中好生不快,直犯嘀咕,照这样走下去,到不了咸阳,人都跑了个精光。当今刑法重,服役者逃脱,押解之吏罚作服役,不要说跑了个精光,就是跑了一个,自己都得被判严刑。押解的这一帮人,都是乡亲,大家都是莫奈何的苦难事,我刘季何必自苦苦人,干脆来个干净利索。于是,当晚刘邦在亭舍备下酒菜,召集所押解的服役民工一同饮食,三杯酒下肚,刘邦对众人说道:〃眼下的处境,我们彼此清楚,我刘季不留难诸位,大家各自散去,自谋出路,我也从此远走他乡,隐去逃亡。大家好自为之,后会有期。〃众人好生感激,大多纷纷散去,樊哙等十几个没有家口拖累的年青人,平日就听说刘季侠义,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刘大哥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如此一来,刘邦心定下来,反而觉得爽气。日子是越来越过不下去了,官逼民反。鸟个泗水亭长,也不过手下两个兵丁,五六件刀枪,还得循章守法,上上下下受夹磨,痛快不起来。眼下十几个兄弟,愿意跟随我刘季,寻觅个官府管不到的去处落草下来,反而自在。刘邦与樊哙等人商量,如今事情犯在沛县境内,刘季是沛县吏,众人是沛县人,沛县境内是待不得了。由泽中亭往西,就进入砀郡境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