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帝国的崩溃-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项将军就不如我宋义了。〃说完这番话后,宋义下令:〃军中若有凶猛如虎、不从如羊、贪婪如狼的人,一律斩首。〃这实际上是直接以军令约束项羽。
▲虹桥▲书吧▲。
第81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9)
宋义是谨慎持重的人,与齐国关系密切,与项氏有所不和。怀王亲政,力图摆脱项氏的控制,对于项羽在军中的势力和威信,多所戒备。宋义的出现,使怀王得到可以抑制项氏统领楚军的人选。他对宋义,信赖而寄予厚望。当时的怀王政权,刚刚从项梁兵败的阴影中振作起来,重新组建了政权和军队,调整了攻秦战略。新的攻秦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宋义所言的攻取关中,消灭秦国。为了完成这个最终的战略目标,楚军分两路行动,宋义统领楚军主力北上救赵,首要目的在于牵制和消灭秦军主力;刘邦统领楚军偏师,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赵国的时机,袭击秦军后方,相机直接进攻关中。宋义在安阳停留期间,刘邦军在东郡的成武一带击破秦军后,也停留不前。楚军暂时观望的意向,或许直接来自怀王宫廷方面。
项羽西向进攻关中的请求被怀王拒绝,迅速北上救赵的请求又被宋义驳回,对怀王和宋义的不满累积成怨怒,以项羽的为人而言,爆发是早晚的事。宋义以严厉的军令约束项羽,就是对不测的事情有所提防。宋义曾经出使齐国,面见齐王田巿和齐相田荣;他在出使齐国期间,由齐国使者推荐给怀王,成为楚军大将,他与齐国的关系,可谓非同寻常,而齐国的田氏政权,与项氏和楚国政权之间又有理不清的恩怨瓜葛。
七齐楚纠葛
项羽受到怀王的压抑,屈居宋义之下出任副将,楚国政权内怀王势力和项氏势力间的矛盾,集中在宋义和项羽之间,同时,因为田假滞留楚国而引起的齐国和楚国间的不和谐关系,也集中在了宋义和项羽之间。
齐国复国,是在二世元年九月。当时,陈胜部将周巿领军逼近临淄郡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居住在狄县的齐国田氏王族支庶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杀秦狄县令起兵,拥立田儋为王,复兴了齐国,开创了王政复兴的政局。
复国后的田儋齐国,击退周巿楚军进入齐国的企图,迅速将旧齐国的大部分故土攻占下来,以齐国旧都临淄为首都,稳固地占有济北、临淄、胶东、琅玡诸郡。齐国西邻赵国和魏国,南与楚国接界,与秦国东西远隔,直接受到秦军攻击的威胁最少。
战国末年,末代齐王田建与秦国修好,拒绝支援诸侯各国抵抗秦国的兼并,不修武备,苟且偷安于中原战事之外。秦国消灭各国以后,大军压境,齐国不战而降,齐王田建成为俘虏,被迁置于河内郡共县(今河南辉县),被齐国人民所怨恨。田儋复兴齐国以后,吸取历史教训,在大局上与反秦诸国相互合作,联合反秦。田儋齐国,与武臣赵国关系良好。田儋曾经与武臣共同拥立攻占了魏国地方的陈胜军将领周巿作魏王。这件事,虽然由于周巿希望拥立魏国王族魏咎而没有实现,齐赵两国的合作关系却由此得到加强。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王离统领秦北部军主力东进攻击赵国,赵将李良叛变,偷袭赵国首都邯郸,赵王武臣、丞相邵骚被杀,赵国政权在一夜之间崩溃。赵国是齐国的西方屏障,赵国灭亡,齐国将直接面临秦军的军事威胁。田儋紧急派遣部将田间统领齐军渡过黄河,支援赵国。齐军与由张耳、陈馀重新集结起来的赵军一道击败李良,抗击王离,拥立赵歇为王,在信都重建赵国政权。赵国重建以后,齐军田间部队始终留在赵国,与赵军共同抗击王离军。赵国的巨鹿郡,通过黄河渡口平原津连接齐国的济北郡,齐国成为赵国的战略后方。巨鹿之战前,赵军在邯郸和信都方面失利,退入巨鹿城固守待援,正是依托齐国的后援。
张楚陈胜败亡以后,反秦各国中齐国最为强大,田儋以反秦各国盟主自居,积极干预各国军政。二世二年一月,楚国将军秦嘉拥立楚国旧贵族景驹为楚王。田儋曾经派遣使者前往景驹楚国的都城留县,指责秦嘉未经齐国同意,擅自立王的不是。秦嘉不买账,反过来派遣使者公孙庆前往齐国,指责田儋为王,未经楚国同意。田儋大怒,杀掉公孙庆,与景驹楚国的关系急遽恶化。项梁领军北上,击杀景驹和秦嘉,齐楚关系缓和,时在二世二年四月。就在这个时候,章邯军乘消灭张楚的军威余势,北上攻击魏国,将魏王魏咎围困在临济城中。临济危在旦夕,魏国向齐楚两国请求救兵。齐王田儋亲自统领齐军主力援救魏国,在临济被章邯军击破,军败被杀。齐军残部在丞相田荣的统领下向齐国撤退,被乘胜追击的章邯军围困在东阿县。田荣死守东阿,项梁统领楚军主力前来救援,大败章邯军,田荣齐军得救。章邯东阿兵败以后,向西南濮阳方面撤退,项梁尾随追击,将章邯军围困在濮阳。项梁派遣使者,请齐国和赵国出兵联合作战,意图一举消灭章邯。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82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10)
然而,就在齐王田儋战死、齐相田荣被围困在东阿的时候,齐国国内发生了政变。留在齐国的大臣田角等人拥立了故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建立了新的齐国政权,田角出任田假齐国的丞相。田荣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愤怒,东阿之围解除后,他迅速领军返回齐国,攻击田假。田假军败,南下逃亡楚国,依附于刚刚建立的怀王政权,田角则西走逃往赵国,统领齐军救援赵国的齐将田间是他的弟弟,他落难前去投靠。田荣击败田假、田角以后,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自己出任丞相,弟弟田横出任大将,再次建立起新的齐国政权,军政大事则由自己一手掌握。
当项梁围章邯于濮阳,请求齐国出兵共击的使者到来时,田荣对齐、楚、赵三国联合作战开出了条件。楚国方面必须杀掉田假,赵国方面必须杀掉田角和田间,否则,齐国不发一兵一卒。田间是救赵的齐国将领,统领齐军长期在赵国与赵军联合作战,击败李良,拥立赵歇,抗击王离,是在秦军重压下的赵国须臾缺少不得的外援。以张耳、陈馀之明智和侠义,赵国拒绝田荣的要求是当然的事情。田荣的要求,也遭到了楚国方面的拒绝。怀王政权认为,楚国是反秦的盟主,齐王田假失国依附楚国,楚国杀田假是失义于天下,断然不可取。田荣是强横固执的人,从此以后,不再与楚国和赵国联合行动,开始孤立于反秦联合阵营之外。
高陵君显出使楚国,是在项梁兵败前夕,当在二世二年的九月。当时,项梁和田荣之间为齐国出兵一事正在进行外交交涉。高陵君显是田荣的使者,他到定陶来见项梁。宋义是项梁的使者,他到临淄去见田荣。他们在途中相遇会谈,互相之间有了一定的理解。根据宋义对项梁军将败的预见,他们对于项梁以后的齐楚关系当然也会有所涉及。高陵君显接受宋义的劝告,暂缓去定陶项梁军驻地,得到项梁兵败的消息后,便改道南下,直接去彭城见亲政的怀王。怀王虽然没有接受田荣要楚国杀田假的要求,却接受了高陵君显对宋义的推荐,任命宋义为楚国大将。
宋义出使齐国,在临淄见齐王田巿、齐相田荣,由齐国使者推荐,再从齐国回到楚国出任大将,他与齐国君臣上下的关系,自然是牢固地建立起来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推荐人选就任他国大臣是结盟联合的重要方式。纵横捭阖于诸国间的客卿游士,也由此在国内国际间建立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楚国接受齐国的推荐,任命宋义为大将,是对齐国表示友好,有利于齐楚关系的改善。宋义由齐国推荐出任楚军大将,齐国成为他的外援,他自然成为楚国政权内影响齐楚关系的亲齐派。他所亲近的齐国政治势力,就是齐国的当权人物田荣。
宋义出使齐国,是受项梁冷遇的差遣,宋氏与项氏之间,当然不和。楚怀王任命宋义为大将,另有一层用意是节制项羽,抑制项氏一族在楚军中的强大影响。项梁在东阿救了田荣,事后,田荣不肯出兵攻击章邯,成为项梁兵败的外因之一,项羽由此怨恨田荣,成为楚国政权中的反齐派。未来项羽和田荣间的纠葛纷争,根子就在这里。项羽受到怀王的压抑,屈居宋义之下出任副将。楚国政权内怀王势力和项氏势力间的矛盾,集中在宋义和项羽之间,同时,因为田假滞留楚国而引起的齐国和楚国间的不和谐关系,也集中在宋义和项羽之间。
八项羽杀宋义
宋义无盐送子之行,引起了楚军内部的不满。他长期离军在外,掌握军队的权力旁落。无盐之行,对于宋义来说,是致命的错误行动;对于项羽来说,则是千载难逢的机运。宋义领军停留于安阳期间,是在二世三年十月到十一月之间。隆冬季节,安阳一带大雨连绵,气候寒冷,道路泥泞,楚军的后勤转运受到影响,防雨防寒的服装、粮食、燃料都出现了供应不足。就在这个时候,宋义与齐国的关系有了重大进展,齐国接受宋义的推荐,延聘宋义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出任国务大臣。宋义大为高兴,离开安阳大军驻地,亲自把儿子送到楚国和齐国的边境无盐县,饮酒高会,隆重庆祝。
§虹§桥书§吧§。
第83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11)
无盐县在楚国所领的薛郡北部,紧邻齐国的济北郡,故地在现在的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宋义大军的驻地在安阳,在无盐的西南。宋义无盐送子之行,引起了楚军内部的不满。他长期离军在外,掌握军队的权力旁落。无盐之行,对于宋义来说,是致命的错误行动;对于项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运。
就在宋义去无盐期间,项羽策划了政变。他召集军中的项氏及其心腹将领们说:〃赵国形势紧迫,急待各国攻秦救援,我军反而停留不行。今年饥荒,百姓贫困,粮草被服征集不易。眼下大雨天寒,后勤供应不畅,军中存粮见底,供应减半,士卒面临饥寒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我军应当迅速渡过黄河,依凭赵国的粮草供应,与赵军合力攻秦,才是上策。宋义身为主帅,不体恤士卒的饥寒,送子无盐,饮酒高会,无视形势的紧急,等待观望,说什么乘秦赵相争之余敝。秦军强大,赵国新建,攻守的结果,赵国必然失败。赵国被消灭,秦军更加强大,有什么余敝可乘?〃
在分析形势、批判了宋义的行为和战略以后,项羽明确了取代宋义的意图:〃楚军刚刚遭受了重大挫折,王上坐不安席,如今征发楚国全境的兵力,委托于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然而,上将军却不恤士卒而徇私情,不急救赵而滞留无盐,交通齐国,不是国家栋梁、社稷忠臣。宋义不除,楚国无望。〃项羽的主张,得到了项氏及其部下的支持。利用宋义外出的空暇,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宋义送子归来,回到安阳楚军大营。第二天早上,项羽与诸位将领一起到上将军营帐中谒见宋义。项羽在营帐中拔剑斩杀宋义,出营帐以副将的名义,假称怀王的命令说:〃宋义与齐国通谋反叛楚国,王上密令我诛杀之。〃项羽以勇武刚暴闻名于世。会稽起兵,他持剑斩杀郡守殷通,镇服会稽郡府。如今的项羽,身为楚军副将,战功卓著,身后有强大的项氏宗族支持,他亲手斩杀上将军宋义,诸将慑服,没有人敢支吾多语。大家一致支持项羽说:〃楚王由将军家拥立,今将军为楚王诛灭叛逆,名正义顺。〃于是共同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接管楚军的统帅权。项羽掌握楚军后,马上派骑兵星夜追击宋义的儿子,一直进到齐国境内,将其杀死。同时,项羽派遣将军桓楚前往彭城,将事情汇报给楚怀王。怀王鞭长莫及,只得接受既成事实,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领兵救赵。
项羽诛杀宋义、出任楚军大将以后,马上部署进军救赵。楚军由安阳开拔,急速北上,准备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渡河。平原津在黄河下游,属于齐国济北郡,是齐国和赵国间的主要渡口。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最后一次巡游,就是由此渡河,抵达沙丘病死的。二世二年,赵将李良叛乱,田间统领齐军部队渡过黄河支援赵国,也是走这里。项羽北上救赵时,济北郡由齐国将领田安和田都掌握。田安是故齐王田建的孙子,与巨鹿围城中的田间、田角兄弟一道,属于齐国田氏王族内部的田假派,是积极主张救赵的。田都是田荣的部下,本来领军在济北与田安对阵。由于田荣固执于田氏王族内部的恩怨,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绝与楚国和赵国共同对秦作战,在政权内部引起了分裂。田都不满田荣不救赵国的政策,背叛田荣,与田安一起开道迎接项羽。
在田安和田都的积极配合下,项羽军顺利进入济北郡,抵达平原津,开始作渡河的准备。
九巨鹿之战
巨鹿城外原野上,蓝天白云下,楚军旗帜鲜明,金鼓严整。烟尘滚滚之中,楚军将士呼喊之声惊天动地,人人奋勇当先,怒号击杀秦军。秦军军阵,步步退溃,秦军军营,逐一起火,秦军将士,身首分离。
王离包围巨鹿城,开始于二世二年后九月,到二世三年十一月,已经围城三个月。王离军在章邯军的后勤支援下,粮食充足,士气旺盛,攻势日益猛烈。巨鹿城中,存粮日渐减少,兵员伤亡,也得不到补充,形势紧迫,危在旦夕。
先前,当赵军受到秦军的攻击陷于不利,赵王赵歇、丞相张耳和齐将田间等统领赵、齐联军主力向东撤退,退入巨鹿城固守时,赵国大将陈馀北上进入恒山郡,集结了恒山郡的赵国军队南下支援巨鹿,停驻在巨鹿城北部的围城秦军之外。围城中的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多次派人前往陈馀军营,催促陈馀攻击秦军,缓解巨鹿的危机。陈馀军约有数万人,面对王离、章邯数十万秦军主力,兵力薄弱,无力进击。陈馀一方面命令军队深沟高垒,坚壁自守,同时,连续派遣使者到楚、齐、燕、魏各国催促请援,打算等待各国援军到来后一起向秦军发起进攻。
。←虹←桥书←吧←
第84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12)
赵王赵歇和张耳在巨鹿城中望眼欲穿,始终不见陈馀军前来救援的动向,大为愤怒。张耳急不可耐,特别派遣将军张黡和陈泽突围出城,前往陈馀军大营传话,当面责问陈馀说:〃结识以来,我与你有刎颈之交,誓言虽然不能同生,但愿同死。眼下赵王与我张耳朝暮且死,危在旦夕,你陈馀拥兵数万,观望不肯前来相救,人臣大义姑且不论,齐生死、断颈无悔的誓言究竟在哪里!如果还有信义可言,为什么不进击秦军,赴难同死?进击秦军,固然险恶,较之观望,相互还有一线存活的希望。〃陈馀说:〃以眼下的兵力进击,非但不能解救巨鹿之急,只是徒然丧军送死而已。我陈馀之所以不亡军自死,不过是为赵王,为他张耳保留一点报仇的希望。眼下局面下,一定要我击秦赴死,宛若以生肉投击饿虎,有什么用处?〃张黡和陈泽说:〃事情危急到如此地步,已经没有多虑计量的余地,陈将军必须以赴难同死的行动取信于赵王和张丞相。〃
张黡和陈泽是与张耳、陈馀一道奉楚王陈胜之命,随同武臣、邵骚进入赵国的楚军老将士。李良叛乱时,张黡作为赵军主要将领,正领军在上党郡作战。武臣、邵骚被杀,侥幸脱逃的张耳和陈馀收集残部重建赵国,张黡军成为赵军的主力,张黡成为拥立赵王赵歇的重臣。他与张耳、陈馀间,也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战友情义,张耳派遣他和陈泽突围前往陈馀军营,表达了紧急和信赖的双重意味。张黡和陈泽的到来,陈馀当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分析形势、据理辩解的话,未能使张黡和陈泽信服。进军是全军覆没,不进军是关系破裂。在张黡和陈泽的催逼之下,陈馀无奈同意进军,他以五千人为先锋,由张黡和陈泽统领,试探性地冲击王离军军阵。结果,张黡和陈泽以及五千将士全军阵亡,无一生还。陈馀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日夜盼望各国救兵的到来。
抵达平原津的项羽军,稍事准备后,迅速部署渡河。最先渡过黄河的楚军,是由勇将英布和蒲将军统领的两万楚军精锐。他们渡过黄河以后,马上对部署在棘原和巨鹿间的秦军后勤支援部队发起进攻。秦军攻击赵国,包围巨鹿城的是王离所统领的北部军,章邯军部署在巨鹿南部的河内郡和邯郸郡,负责后勤支援和防备黄河对岸的反秦诸国援军。章邯用兵,最重粮道。当时,秦军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洛阳北部黄河岸边的敖仓战备存贮。章邯利用黄河漕运粮食,棘原为船运码头和仓储所在,是数十万大军的后勤基地。王离军的粮草供应,由棘原陆运到巨鹿。为了保证棘原到巨鹿间粮道的安全和畅通,章邯在黄河和漳水间大兴工事,在粮道两侧修筑起防卫用的壁垒,驻军守卫,称为甬道,防备敌军的攻击。
英布军和蒲将军军,像一把犀利的尖刀插入章邯军和王离军之间,对守卫甬道的秦军展开猛烈进攻,将长蛇般的秦军甬道数处攻破占据,切断了秦军通往巨鹿城的粮食供应线,也将章邯军和王离军分割开来。得到前锋有利的消息,项羽统领楚军主力渡过黄河,支援英布和蒲将军扩大战果,顶住秦军的反击,在漳河和黄河之间站稳阵脚。英布军和蒲将军军面对章邯军布阵,筑垒壁坚守,项羽军主力依靠英布军和蒲将军军的掩护,迅速抵达漳河,准备攻击对岸的王离军。由于章邯军和王离军被切断,王离军的粮道断绝,供应匮乏,战局出现了有利于诸国联军的变化。
巨鹿城内,守军得到楚军到来的消息,备受鼓舞,益发坚守。巨鹿城外,数支援军也集结到来。陈馀军数万人,修筑壁垒,驻守在巨鹿城北,这是最早前来的援军。张耳的儿子张敖,一直在代郡活动,接到巨鹿危急的消息,统领代郡兵前来救援,大约一万人,驻扎在陈馀军旁。燕王韩广,本是故赵王武臣的部下,张耳、陈馀的同僚,脱离赵国,独立建立燕国后,因为西南两个方向有赵国的屏障,一直没有受到秦军的直接攻击。燕国与赵国之间,尽管在领土等问题上有过种种纠纷,不过,燕赵之间,唇亡齿寒的道理,韩广是清楚明白的。巨鹿被围以后,韩广派遣部将臧荼统领燕国援军南下抵达巨鹿城外,也驻扎在陈馀军旁。由于秦军精锐强大,不久前又有五千陈馀军的覆军之鉴,救赵的诸国军队没有人再敢主动攻击秦军。诸部援军深壁高垒,固守不出,一心一意等待楚军主力的到来。
BOOK。▲红桥▲书吧▲
第85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13)
项羽是勇猛无畏的军事天才,当陈馀再次请兵的使者到来时,他决定集中兵力,首先与王离军决战。王离军是秦军精锐的主力部队,长期屯守北疆,曾经在名将蒙恬的统领下击败匈奴。秦末乱起,一直在黄河以北与赵、燕、齐军作战,是围攻巨鹿的主力。但是,当楚军插入王离军和章邯军之间,王离军的粮道被切断,一时陷于诸国联军反包围的不利形势当中。项羽抓住战机,他命令英布和蒲将军就地坚守,务必抗住章邯军的反扑,阻止章邯军打通与王离军联系的企图,自己则统领楚军主力,一举渡过漳河。渡过漳河以后,项羽作出了一项震动全军、青史留名的重大决定。他下令全军将士,人人备足三天的干粮,然后,将渡船全部凿沉,帐篷全部焚毁,釜甑等炊事用具也全部砸碎,自绝退路,宣示全军将士唯有速战快胜、断无败退生还的决心。
楚军破釜沉舟,除了三日以内战胜秦军外,没有生还的可能,人人誓死决战。楚军逼近巨鹿,迅速对王离军展开猛烈的攻击。一日之内,楚军与秦军连续交战九次,楚军连战连捷,破秦军甬道,拔秦军壁垒,秦军主帅王离被俘,副将苏角被杀,另一名秦军副将涉间被楚军包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当楚军攻击王离军时,各国援军不敢轻举妄动,都到军营的外壁上观看虚实动静。巨鹿城外的原野上,蓝天白云之下,楚军旗帜鲜明,金鼓严整。烟尘滚滚之中,楚军将士呼喊之声惊天动地,人人奋勇当先,怒号击杀秦军。秦军军阵,步步退溃,秦军军营,逐一起火,秦军将士,身首分离。日出两军开战,日中生死逼迫,日斜过午,楚军大捷,王离军败局已定。目瞪口呆观望于壁上的各国援军,这时方才省悟过来,纷纷开营出军,配合楚军攻击溃退的秦军。
战斗结束以后,项羽传令召见各国军将领,诸将战战兢兢,穿越尸骨堆积如山、鲜血集流如河的战场,来到用作楚军统帅部的王离军大营。战尘弥漫之中,刀光闪动之下,进入军营辕门的诸将,无不低身膝行,诚惶诚恐。当他们来到项羽面前时,没有人敢抬头仰望。经过这次战斗,各国军将领对项羽归心畏服,一致公推项羽为诸国联军统帅。
十悠悠漳水祭英灵
屈原的《国殇》是祭歌,两千年前,为追悼殉国的楚军将士而作。两千年后,我读《国殇》,为追悼殉国的秦军将士而诵。放眼历史,事后想来,究竟当初为了哪桩?如果殉国的英灵们能够在天相会,当会携手同唱。
巨鹿之战前,为了援救赵国,楚国扫空国内,出动了所有能够调集的军队。在秦与六国死斗、六国内部的关系又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楚军如何救赵,经由什么路线救赵,自然是一重大问题。然而,司马迁只是简单叙述其事说,宋义领军由彭城出发,军行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从而引发项羽杀宋义事件。项羽夺取楚军的指挥权后,领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来到巨鹿城下,一举歼灭王离军。过于简单的记载,留下诸多不解的疑团。
宋义军由楚国首都彭城出发,在安阳驻军不前。安阳在何处,当是解明楚军救赵路线的关键。唐朝学者颜师古以为安阳在黄河西,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南,也就是当时的河内郡安阳。同是唐朝人的司马贞则以为安阳在黄河东,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曹县东,也就是当时的东郡安阳。历代的学者们或者依从颜师古说,或者依从司马贞的看法,莫衷一是。
我整理历史到这里,仔细查阅文献,再三对照古今地图,对于颜师古和司马贞的说法疑虑重重。待我实地到了安阳、临漳、成安一带考察,当即排除了颜师古说。巨鹿之战时,河内安阳在黄河西,洹水和漳水南岸。安阳所在的河内郡,自秦末之乱以来,一直为秦军坚守,西面依托河东郡连接关中,南面背靠三川郡就食敖仓,是秦帝国在河北地区最稳固的战略基地。章邯在定陶击杀项梁,是因为得到从河内渡河而来的援军。章邯攻破邯郸,迁徙邯郸民人到河内,也是仰仗河内的稳定。王离军围困巨鹿,章邯军的大本营就在河内安阳一带,二十万大军密集布阵,严密防范可能来援的诸侯国军。宋义统领楚军渡过黄河来到河内安阳,竟然能够停驻四十多天无战事,外出饮酒高会,以地势形势推想,断然没有可能。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86节:第六章项羽的崛起(14)
东郡安阳在黄河东,从这里渡黄河,最近的渡口是三百里外的白马津(今河南滑县),渡过白马津则进入河内郡和邯郸郡,直接面对的是严阵以待的章邯军。要想北上救赵,首先需要同章邯军作战。如此行动,既不能解巨鹿之围,又自投于秦军的罗网之中,违背普通的军事常识,难以理解,也无法讲得通。我困扰疑惑,不知所从。
考察归来,读到辛德勇先生的新著《巨鹿之战地理新解》,有豁然开朗之感。辛氏是历史地理专家新锐,他检讨诸说,推断安阳在今山东省东平一带,由此进而推论,项羽统领楚军渡黄河救赵,不是西去走东郡安阳渡白马津,而是北上走济北郡渡平原津。以当时复活的后战国七国而论,项羽军不是西经魏国,而是北过齐国救赵。安阳地望之推断,或许尚待验证,项羽北上齐国,走平原津渡黄河的看法,大概已成不刊之论。
对于巨鹿之战的历史背景,历来没有人注意到齐国的影响和作用。我在文中已经分别叙述过,李良叛变、武臣赵国政权崩溃后,齐王田儋派遣田间领军迅速渡过黄河进入赵国支援,赵歇新政权的建立,多仰赖于此。田间军由齐国渡黄河进入赵国,应当就是走济北郡渡平原津。赵歇政权建立后,不在旧都邯郸而在北部的信都建都,进而,当秦大军压境,赵国君臣放弃信都而退守巨鹿,都与依托齐国的支援有关。信都邻近巨鹿,巨鹿通过平原津与齐国济北郡相连,信都、巨鹿、平原津、济北一线,成为赵国和齐国间的往来通道。项羽统领楚军进入齐国经过平原津渡黄河,当是合理的选择。
项羽军渡河救赵,得到两支齐国军队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统领的齐军,另一支是田都所统领的齐军。田安军是在攻占了济北郡部分地区以后加入项羽阵营随同渡河救赵的,田都军加入项羽阵营的地点,估计也在济北郡。由于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项羽军顺利进入齐国的济北郡,由平原津渡过黄河,也是天时地利人和。
项羽统领楚军走平原津渡黄河,巨鹿城尚在三百余里以外,中间还隔有洹水和漳水两条大河。特别是漳水,浩浩荡荡由太行山而来,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一带夺黄河故道,绕经巨鹿一路东北流去,成为黄河以西项羽军去巨鹿的又一道天堑。面对黄河和漳水两道天险,项羽军如何渡河救赵,又成为历史上一桩有名的故事和聚讼的公案。《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项羽渡河救赵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成语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
然而,破釜沉舟,渡河救赵,项羽军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条河?由于司马迁在文中只用了一个〃河〃字表达,因而有人说是漳水,有人说是黄河,成为历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