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秦帝国的崩溃-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可以复活吗?
(代序言)
人,只有通过镜子才能看见自己;当代,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认清现实。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伟人,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二千多年以来,秦帝国成为中华帝国的象征,秦始皇也成为大一统中国的形象代言人。
然而,伟大的秦帝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五年。秦始皇突然死去,戍卒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起兵江东,叱咤风云;沛县小民刘邦也因时际会,成为一方诸侯……这一段秦失其鹿、群雄竞逐的历史突然而猛烈,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的教训和谜团,也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断言残迹。
断言可以解读,残迹可以修复。最不可思议的是新出土的文物,既属于过去,又属于现在,只要看到它们,你就会确信历史曾经存在;只要触及它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坠入欲知往事的诱惑;只要体察它们,你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正在复活。
历史能够复活吗?历史怎样复活?复活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本书选取秦末群雄竞逐的这一段历史,检索史料,考察实地,体察文物,以期复活当时的历史。历史的复活,需要大家一起参与。下面提供四种不同的历史情景供读者朋友浏览,而历史复活的过程,就浓缩在这里。
历史情景之一:往事的迷雾
时间:公元前209年八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数十万秦楚军将士
事件:周文军停止前进
陈县豪杰周文,受陈胜张楚政权的派遣,率领数十万楚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攻克关中的大门函谷关,抵达骊山脚下的戏水东岸。由于事情过于突然,秦王朝来不及征调首都近县的兵力,防御一时陷于瘫痪状态。秦帝国首都咸阳的陷落,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文军突然在戏水东岸停止前进,就地屯驻下来。周文军的停止不前,给了垂危的秦帝国以喘息的时间。在骊山始皇帝陵监工的少府章邯请准朝廷,中止骊山陵工事,赦免在工地服役的役夫、刑徒和奴隶,发放武器,编入军队,就近参战。周文军被秦军击退,被迫撤出函谷关,不久就被紧急征调而来的秦军消灭。楚军一举攻灭秦王朝的大好战机,转瞬即逝。历史学家将周文军在戏水突然停止不前的历史事件,比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敦刻尔克突然停止前进而丧失了全歼英法联军战机的类似事件。
疑案:德军在敦刻尔克停止前进,是因为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周文军为何在戏水停止不前,却因史书失载,成为千古疑案。
历史情景之二:遗物的出土
时间:公元1974年3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打井的农民和发掘的考古学家
事件:兵马俑的发现
陕西临潼西杨村的农民们,分在村外打井的时候,挖出了大量残破的陶器。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鉴定,确定这些陶器是秦代的武士陶俑。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由此被发现。兵马俑安放在一、二、三、四号俑坑中,八千余具陶俑,按照作战陈兵的阵式排列,忠实地再现了帝国秦军的原貌。兵马俑的塑造,以实在的秦军部队为原型;八千余件兵马俑所组成的地下军团,如实地再现了秦军的组织和阵容。兵马俑军团的原型,是秦帝国的京师军主力,即中尉军的一部。
疑案:兵马俑是始皇帝的陪葬品。始皇帝死于公元前210年,次年九月,当周文军抵达骊山脚下的戏水时,始皇帝陵尚未完工。在工事紧急中止以后,修筑骊山陵的数十万役夫、刑徒和奴隶,受赦免发给武器,编入军队,在少府章邯的指挥下,在骊山脚下的戏水与周文军作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兵马俑军团的原型,负责守卫首都咸阳的京师军主力,秦帝国的中尉军到哪里去了?
历史情景之三:历史学家的搜寻
时间:公元2004年7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虹※桥※书※吧※。
第2节:历史可以复活吗?(2)
人物:当代历史学家
事件:考察骊山戏水
为了解答周文军在戏水停止前进的疑案,一位历史学家来到骊山戏水一带寻访。他滞留当地多日,流连始皇陵兵马俑遗址,考察灞上、鸿门故地,踏勘戏水渭河间的地形,终于有豁然开朗之感。以实地考察而论,东以戏水为壑、西以灞河为防、北傍渭河、南背骊山的这一片地方,天然形成一个狭窄的通道,正如瓶颈扼守着由函谷关通向咸阳的大路,成为函谷关以后保卫帝国首都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秦帝国守卫首都的京师军主力,即中尉军的屯驻地,应当就在这里。灞上在这条通道的西口,是中尉军的屯驻地之一;鸿门在这条通道的东口,是中尉军的又一处屯驻地。
鸿门营房遗址,在骊山北麓的鸿门原上,东邻戏水,北俯渭河,居高临下,控制着戏水…灞水间通道的入口。周文军破函谷关,沿渭水南岸大道直指咸阳,必须通过这里;驻扎在这里的秦军中尉部队,就地设防阻击,也是必然的事情。以三年之后的类似事件而言,刘邦军十万屯驻灞上,项羽军四十万屯驻鸿门,重演了敌对两军在这一带的对峙,他们应当是分别利用了旧秦中尉军的东西两处营地屯兵。
解谜:刘邦军和项羽军的冲突,因鸿门宴而得以避免,刘邦屈服开道,项羽得以进入咸阳。周文军抵达戏水东岸,急于进军咸阳。屯驻于鸿门、灞上一带的秦军中尉部队集结在戏水西岸布防,誓死保卫首都。两军挟戏水激烈攻防交战,交战的结果,周文军被阻止在戏水东岸,被迫停军不前。
历史情景之四:复活的历史
时间:公元前209年九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数十万秦楚军将士
事件:戏水之战
戏水周文军抵达骊山东面的戏水时,一支精锐的秦军部队,已经静悄悄地在戏水西岸严阵以待。
戏水西岸的秦军,约有五万人,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后卫两阵。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左军旁靠渭水布阵,左右军之间,中军横列展开。前锋三军之后,后卫两军集结在前锋三军的结合部,作支援依托。五部秦军,每军万人,自成一独立军团,各军团布阵相同,分别列成右方阵、左曲阵、中方阵和军幕指挥所。
周文凭借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意识到眼前的秦军非同一般,当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始皇帝的近卫军之一,拱卫帝都咸阳的京师军中尉部队。
周文不敢轻敌,他首先以楚军轻锐部队,筑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秦军放任楚军渡河,待部分楚军渡过戏水时,秦军开始攻击……初战戏水的结果,楚军大败,渡过戏水的楚军,几乎无一生还。
然而,秦军尽管初战获胜,却不乘胜追击,事后也丝毫不为周文军的引诱所动,只是坚守在戏水西岸。秦楚两军,相持在戏水。
利用两军相持的时间,章邯紧急请准朝廷,赦免骊山役夫、刑徒和奴隶,发放武器,编入军队,就近参战。一路势如破竹的周文军终于被击败,退出函谷关。张楚政权由胜而败的命运,由此决定。秦帝国的命运,也一时转危为安。
以上四种历史情景,分别节录于本书第五章〃英雄周文〃、〃戏水之战的秘密〃和〃复活的军团〃,既是同一往事四种不同的折射映象,也是复活同一历史事件的四个不同阶段。
复活历史,需要心灵的体察加上智力的推想。特别是距今久远的古代的复活,由于史料少而又少,需要解读文献,需要发掘实物,需要考察实地,然后作考证勾沉,作观察推敲,作推理联想,再用贯通古今逆转时空的连接,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捕捉往事的依稀影踪。
读者朋友,如果你欲知往事,如果你赏析文物,如果你喜好旅行,请你阅读本书,参与历史的复活,作出自己的评判。这里附上我们的电子邮箱:wei?xiao9966@yahoo。,恳切地请你贡献宝贵的意见。只有我们互动起来,历史才能真正地复活。
历史就在你的身边。而你,就在历史当中。
。▲虹桥▲书吧▲
第3节:第一章刘邦的战国时代(1)
第一章刘邦的战国时代
一跟秦始皇本是一代人
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他们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印象上的错觉,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嬴政,仿佛是隔世的两代人。
考究起来,这种错觉的产生,在于我所阅读的书籍和所接受的教育。浏览教科书,翻阅文献论著,秦始皇建立秦帝国,汉高祖建立汉王朝;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汉高祖灭亡秦国再封王侯,二人确是活跃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人物。不过,当我自己著书教人,试着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作认真的考察时,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五十岁,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六十二岁,他们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嬴政和刘邦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在刘邦与秦始皇共生的四十七年间,历史经历了战国和帝国两个时代,七国争雄的余绪延续三十余年而一统结束,秦帝国弓虽。暴专横十余年又濒临崩溃。刘邦四十七岁起兵反秦时,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他的人格和思想,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都是在战国末年,由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抚育定型的。入秦以来,受帝国时代世风变化的影响,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有所变迁。然而,秦末之乱爆发,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战国时代的历史记忆复活,刘邦与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一道,恢复战国,复兴王政,承前启后,复旧革新,一同开创了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局面。
这些年来,有关汉高祖刘邦的传记出了不少,林林总总,良莠不齐。也许是出于史料的限制,也许是受到历史时间割裂的影响,往往是叙述秦末不谈七雄,考察刘邦无视战国,对于深刻影响了刘邦这一代人的战国时代,似乎缺少应有的关注。我从刘邦开始,追述后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探寻他们的踪迹,回首到战国末年的人情风土。
二平民的一家
大凡人发了迹,周围都是利害,真心难见,性情的流露,往往显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应当中。刘邦对于微时的旧事,是一一记了账的,一顿饭的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的气,如今要还回去,倒是很有一点天真的人情。
汉帝国的创建者,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属于楚国的沛县丰邑中阳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一带。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下层平民家庭。他的父亲被称为刘太公,母亲被称为刘媪。刘太公,就是刘大爷,刘媪,就是刘大妈,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层社会的俗称。想来,当年都是随便起的名,一、二、三、四排行,鸡、狗、猪、羊别名,或许刘太公和刘媪本来另有不太雅驯的名字,到了儿子刘季发达做了皇帝,旧名难免丢人现眼,上不得桌面,反不如刘大爷、刘大妈来得洒脱亲切,上上下下挑不出毛病,于是就如此沿袭下来,被写上了史书正史。
刘太公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实、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为人豁达,睦邻乡里,对于沽酒卖饼、斗鸡蹴球的市井生活情有独钟,日子过得滋润有味,用当时社会的话来说,算是地方上父老一类的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算是生活小康的平民。刘太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刘伯,二儿子叫刘仲,刘季是老三,另有一位小儿子叫刘交,与三位哥哥不同母,家庭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伯、仲、季,本是兄弟排行的通称,刘伯、刘仲、刘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刘大、刘二、刘三,俗气是俗气一点,与刘大爷、刘大妈的家庭背景倒是协调一致。刘大妈去世得早,刘太公是一直活到高帝十年才去世的,沾儿子的光,加了太上皇的封号,很享了些晚年的清福。
←虹←桥←书←吧←。
第4节:第一章刘邦的战国时代(2)
大哥刘伯是老实本分的人,勤劳耕作而家境不乏,很得刘太公的喜爱和厚望。刘伯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青年时代的刘季,游荡厮混,不务正业,常常带领一帮狐朋狗友到大嫂家混饭寄食。事多人杂,次数多了,难免惹得大嫂讨厌心烦。于是某天,当刘季一帮人又吆三喝四地跨进大嫂家院门时,只听得一阵洗锅声传出来,宾客朋友们纷纷散去。刘季扫兴,进屋一看,锅中尚有饭菜,知道是大嫂使的坏,从此怨恨大嫂,不再往来。刘季发迹做了皇帝以后,对于其他兄弟亲戚都有王侯的封赏,唯独对大哥家没有表示。
后来,刘太公直接向刘邦提及此事,刘邦怏怏说道:〃并不是我忘记了,实在是大嫂当年不地道。〃经太公一再说情,刘邦终于碍不过一荣俱荣的亲情,追封大哥刘伯为武哀侯,以刘伯的儿子刘信继封为侯,不过,侯名很特别,叫作羹颉侯。羹者,锅中饭菜也;颉者,用勺刮锅也。羹颉侯,就是饭菜刷锅侯,光亮亮的行头,偏要给你撕个露丑的口子,安了心忽悠人。大凡人发了迹,周围都是利害,真心难见,性情的流露,往往显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应当中。刘邦对于微时的旧事,是一一记了账的,一顿饭的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的气,如今要还回去,倒是很有一点天真的人情。
二哥刘仲同大哥刘伯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勤苦耕耘,小康殷实。刘伯死后,太公将刘家的希望,自己未来的依托,寄望在了刘仲身上。刘季起兵后,刘仲没有跟随出去,一直留在老家侍候供养刘太公,大概后来也同太公、吕后等一同被项羽扣押于军中做了人质,很是受了些苦,直到高帝五年,楚汉和谈成功才被释放。刘邦做了皇帝后,刘仲改名刘喜,被封作代王,酬谢他看家养老的功劳。
刘喜生产持家是个本分人,实在不是做国王的料。代国在现在的山西省北部,邻近匈奴。刘喜做了代王不到一年,匈奴兵打来,他就弃国逃到首都洛阳。虽说没有被深究定罪,做国王是不合适了,经过赦免,降级封为郃阳侯,衣食租税,安安稳稳地在领地上过日子。刘喜于惠帝二年死去,比刘邦多活了两年。刘喜碌碌一生,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事,他的儿子刘濞,就是景帝时期掀动七国叛乱的吴王,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昭著,这已经是后话了,我们将来再来细谈。
幼弟刘交,有字称游。刘交与刘伯、刘仲、刘季不同母。他的母亲,大概是刘媪死后太公续娶的妻子,比刘大妈有文化,人也年轻得多。或许是母方的因素使然,刘交名字不俗,也有字号,他在务农置产上没有可以称道的事情,却是好书法,多才艺,兴趣和才能都在文化艺术上。
刘交年轻的时候,广泛交游,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学者浮丘伯的门下学习,直到秦始皇焚书时方才散去。浮丘伯,是战国末年大名鼎鼎的学者荀子的门人,学识广博,尤其精于《诗经》之学,在学术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物。刘交比刘邦要年少得多,他死于汉文帝元年,已经在刘邦死后十六年,他大概要比刘邦小十岁以上。
四兄弟中,刘交与刘季习性相近。刘季起兵后,刘交一直跟随在身边,在三哥身边进进出出,充当联络内外的机要秘书,最为亲密。刘邦做了皇帝后,刘交被封为楚王,延续青年时代的喜好,以礼贤下士、奖励学术著称,这已是后话。
三出生的神话
刘邦出生的神话,应该是司马迁在当地采访时听来的民间传说。在表面荒唐的传说后面,是否也隐含着未知的历史真实,留待后来的历史学家去解读?
刘季的母亲刘媪去世得早,有人说是死于刘季起兵反秦的时候,我想是还要早得多,因为《史记》和《汉书》在秦末之乱的事情中完全没有提到她。高帝五年,刘邦即皇帝位,曾经下过诏书,追尊刘媪为昭灵夫人,除此以外,史书上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像样记载。不过,刘媪毕竟是高皇帝的生母,生母的一生可以不见经传,皇帝诞生的瞬间却是不可不加以渲染的。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5节:第一章刘邦的战国时代(3)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种说法的本源,就是古来贵族社会的血统论。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到了刘邦的时代算是走到了尽头。刘邦出生于战国时代的平民阶层,龙凤血统论的说法,怎么也和他的身世合不到一起。
前面已经说到,刘邦本名刘季,就是刘老三的意思,做了皇帝以后,名字实在不雅,经过文人学士精心推敲,改名刘邦。邦,就是国,有经邦治国的大名,才可以不负皇帝统治天下的重任,这都是事后的追补。刘邦在世时,从来不文饰自己的出身,言行质朴,每每提到何以成了真龙天子时,口口声声老子提三尺剑取天下,这皇帝位子,是骑在马上打下来的。到了儿子、孙子、重孙子的时候,都是依靠血统继承的皇位,没有人再有本事骑马打仗,马上天下的本源渐渐变质神化,血统论的舆论不断创新加强。这个时候再来回忆高祖,编撰刘邦的传记,难免要做些符合时代需要的添加,用现代的专业行话来说,历史总是不断地被重新解释和应时修正。
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已经是刘邦重孙武帝的时代,距离刘邦死去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司马迁撰写的《高祖本纪》说,刘邦出生时有非同寻常的奇事异相。刘邦的家乡丰邑地势低平,多湖泊沼泽,池塘水洼。话说有一天,刘邦的母亲刘媪在水塘边休息,困顿睡着了,梦见与神不期而遇,一时天色昏暗,雷电交加。刘太公匆匆跑去看,只见有龙在刘媪身上显现。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来的男孩就是刘邦。
用我们今天眼光来看,人龙交配生子,当然是不可信的荒唐事情。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查阅《史记》的记事,司马迁笔下开创王朝的先祖,出生多有类似的神话。殷的先祖叫作契,商王朝的兴起,奠基于契的功业。契的母亲叫简狄,传说她到野外林中沐浴洗澡,有玄鸟飞过掉下蛋来,简狄吞食了玄鸟蛋,受孕生下了契。弃是周王朝的先祖,姜原是他的母亲。传说姜原到野外去,看见巨人的足迹,她十分兴奋,踩踏了巨人的足迹,受孕生下了弃。弃从小就继承了巨人的因子,与鸟兽友善,长于农耕,受帝舜的赏识,受封成为周王朝的先祖,也成为农耕之神。秦的先祖叫大业,他的母亲叫女修。大业的出生,与殷的先祖契相通,说是女修纺纱织布,有玄鸟飞过掉下蛋来,女修吞了玄鸟蛋,受孕生了大业云云。
司马迁是个重事实跑调查的历史学家,是不信怪力乱神的,他记叙殷、周、秦先祖出生的神话,根据的是殷族、周族、秦族古来的记忆传说,有文献典籍的依凭。表面看来,这些记忆传说荒唐不经,留心推究,荒唐不经的里面却包藏着历史的真实。科学地分析殷、周、秦先祖出生的神话,我们可以确认这样的事实:作为远古以来世代相传的氏族之殷族、周族和秦族,他们最初的男性祖先可以追溯到契、弃和大业,他们最后的女性祖先可以追溯到简狄、姜原和女修。在这个事实后面,我们更可以窥探到远古人类社会变革的信息:女性当权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殷族结束于简狄,在周族结束于姜原,在秦族结束于女修,与此相应,男性当权的父系社会,在殷族开始于契,在周族开始于弃,在秦族开始于大业。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度下,人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由母系确认。契、弃和大业,是殷、周、秦父系氏族社会的先祖,他们以后的世系,由男系确认和排列,他们自己的出生,是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的。
刘邦的家乡沛县丰邑一带,司马迁是亲自去看去听去查过的。司马迁在记叙沛县出生的几位西汉开国元老的生平时曾经说道:〃我到丰沛一带采风,访问当地的遗老故旧,寻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搜求他们当年的逸闻往事,真是闻所未闻,大长见识。〃刘邦出生的神话,应该是司马迁在当地采访时听来的民间传说。在表面荒唐的传说后面,是否也隐含着未知的历史真实,留待后来的历史学家去解读?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第一章刘邦的战国时代(4)
四访丰县龙雾桥
在远古的氏族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英雄,是父系不明的古代婚姻关系的遗留;在近古的民间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的英雄,或许就是婚外野合的结果。
未去沛县以前,我结识有几位徐州的朋友,都是好古的同行,见面不时议论起刘邦在沛县的事情。徐州师范学院的王云度先生在徐州多年,对沛县山川人物了如指掌。他告诉我,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是古往今来的常事。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就是外妇曹氏所生。外妇就是婚外的情妇,刘肥是刘邦与情妇的私生子,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堂堂正正地封刘肥做了齐国的国王,当时当地,没有人忌讳这种事情,甚至流传以为美谈。以此推想,司马迁所采录的刘邦出生的神话传说后面,可能藏有刘邦是野合私生的隐事。有道理的见解,动了我去当地的念头。
2005年3月间,我循先人故旧的足迹,到丰沛访古问旧。丰县县城东北两公里的古泡水上,现在的新沙河畔,有龙雾桥遗址,据说就是刘邦的母亲与龙相交合的地方。龙雾桥早年建有庙宇,已经毁失,现建有两座碑亭,为丰县政府所指定的保护文物。1981年,遗址近处的梁楼村出土两块石碑,一块是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所刻的《重修丰县龙雾桥庙记》,一块是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所刻的《丰县重修龙雾桥碑记》,现都已重刻,立于龙雾桥碑亭。
《重修丰县龙雾桥庙记》碑的刻主,是景泰年间的丰县县令侯孙。他为求雨重修龙雾桥庙,在桥旁掘得一宋代石碑,是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的丰县令杜某所立。惺惺惜惺惺,侯孙由此而生物事建筑有终穷、神灵精气不衰灭的感慨,特撰文刻碑,彰显汉高祖生于人龙相遇的旧事:〃嗟乎,桥祠一物,固有终穷,而其有云气者,钟于神物,虽久而不衰。况其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滃,理势必然,而取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交龙而得,后基四百年之帝业,岂偶然哉。〃〃龙也雾也〃,龙就是雾,龙雾桥得名的由来,在于龙雾的混沌,水气所聚的天象雾气,演化为灵气所钟的神怪龙景。
龙雾桥,失去灵气就是浓雾桥。
我到龙雾桥时,已是夕阳晚照,河畔寂寥,碑亭残破,有船牵动水波缓缓驶过。身临其境,睹物生情,感沛县风土,诚如王先生所言。当年秦始皇东巡,对于楚地男女苟合的淫风,多有指责。如今沛县地区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男女野合的图像,视儿女间的情事,为人生美艳。想像当年,浓雾弥漫,雷阵雨骤然袭来,有一女一男避雨水塘边,大树下草棚里,天昏地暗,情由雷电点燃,野合随云雨翻转。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太公早有风闻,赶来撞个正着,瞧了个明白,遂留下了后世龙雾的话题。
据说,私生子往往聪明强健,因为授精于父母生命激情之时。古今中外的大人物,孔夫子出于私生,秦始皇有私生之嫌。刘邦个性完全不同于大哥、二哥,刘邦发迹以前一直不为父亲太公所爱,这些或许都与刘邦的出生暧昧不无关系?刘邦好酒好色,青年时浪荡乡里,胆大妄为,活脱脱一流氓无赖,这种天性的由来,或许不在太公,而在与刘媪野合的精壮汉子的基因当中?
往事迷茫,古代的事情不得不多多借助于推想。在对刘邦诞生神话的各种解说中,浓雾野合的推断合于民俗学的研究,容易被有科学观念的现代人接受。在远古的氏族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英雄,是父系不明的古代婚姻关系的遗留;在近古的民间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的英雄,或许就是婚外野合的结果。
溯源历史,追述先祖,明了今我的由来,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思路。古代社会,先祖与神明一体,是今我的保护人和精神的归依。子孙后代追踪回忆过去,战战兢兢,敬敬畏畏,当触及到与当今的道德意识相逆相背的往事时,本能无意识地会作委婉的掩饰。曲折的表达,为后代留下需要解说的梦语。近古以来,文化发展规范本能,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成为文化避免道德尴尬的传统。伟人英雄,不雅的事情,往往不是被隐去,就是被改造。
←虹←桥←书←吧←。
第7节:第一章刘邦的战国时代(5)
野合的旧闻演化为神合的美谈,司马迁也许心里明白,只是不好点破,毕竟是本朝的开国皇帝,说话要有分寸,叙事需要含蓄。不比两千年后的历史学家说起话来自由自在,可以在追究史事的心思上发千古之覆,用科学历史的方式开启帝王的隐私,逼近历史的真实。
五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或休地东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