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猎明-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原对荀宗文这个意见赞赏。首先,提高军饷,这么五千多人就是一万多两银子的饷银,要吃要化,地方商业自然就活泛起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嘛!

而军饷和退休金距离的拉大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军人明白一个道理,若想在将来过上好日子,就得在战场上活下去,努力赚取军功,努力从高原这里获得土地。如果当靠那点退休金,饿是饿不死了,却只能看着战友吃肉,而自己喝粥了。

“退休金并不在多寡,而在于稳定可靠。”荀宗文道:“只要让军士们知道,他们不管是将来老了,还是在战场上伤残了,都不会每人管,都不会落到一个饿死的下场就够了。如此,陈留五千将士,几百官吏,几万军属,谁不奋勇争先,谁不兢兢业业于将军的大业?”

高原一拍桌子,“话不说不透,先生分'、w、w、w、。、w、r、s、h、u、。、c、o、、m'析都好。就这么办了。”

荀宗文站起身,很郑重地施礼:“恭喜坦之,如此,这天下迟早都是将军的,且百世无忧矣!”

高原对行政本就是个门外汉,而荀宗文也因为受眼光的局限,暂时只能想到这里。

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好处,整个陈留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团体,内部的团结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二人正谈得高兴,门外的卫兵进来说主管军工的何长顺求见。

何长顺这一段时间主要忙着将上次从开封拉回陈留的铜炮铸成铜钱,今天他也是为这事而来。

一进门就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欢喜地说:“恭喜将军,新钱已经铸好。”

“啊,那好,带样钱过来没有,快给我看看。”高原高兴地跳了起来。

何长顺从怀里掏出一枚青忽忽的铜钱递过去,“带过来了,将军请看。”

“老何快快请起,赐坐。”高原一把将他从地上拉起来。

“不敢,不敢,将军面前哪有小人坐的地方。”

高原一皱眉头,“老何,我这人你也不是不知道,不喜欢这些虚礼,坐坐。”说着就硬将何长顺按在椅子上,接过铜钱看了两眼,又递给荀宗文,“荀先生你也看看。”

这是一枚青铜铜钱,重一钱二分,也是外圆内方的制式。只不过颜色青绿,正面刻着四个大字“陈留通宝”,后面是一只飞虎浮雕。整枚制钱看起来古朴沉稳,煞是精致。

至于铸钱,高原想得不过是其中的钱息,再没有什么比自己印钞票更来钱的行当了。在后来,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之后也发行了自己的“大顺通宝”,图得也是其中的大利。而货币的发行,也是一个团体彰显自己政权存在的最真实体现。

荀宗文应了一声,忙用双手捧了过去,仔细地端详了半天,摇头,“不好!”

高原有些惊讶,“这钱做工好,分量足,成色好,哪里不好了?”

荀宗文:“就因为做工好,分量组,成色好,才不好。首先,你这上面印着陈留通宝做什么,还怎么流通,老百姓敢用吗?”

高原点点头:“这个要改成崇祯通宝也不是不可以……那就改吧。你继续……”

荀宗文又道:“: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高原有些发急,“先生,我是个粗人,你能不能用我能听懂的话解释下?”

“恩,这么说吧,我们用来铸造铜钱的材料是青铜。青铜中,黄铜占七分强,锡两分,铅一分。铅就不说了,铜和锡都很值钱。你知道现在的铜钱的铜铅比例是多少,这么铸钱,会亏本的。”

铜钱而言,明朝中叶以后,钱法日趋紊乱,政府滥铸劣币、大钱,获取‘铸息’作为一条搜刮百姓,缓解财政危机的财路。

从钱币重量上看,明末钱重由一钱二分改为一钱,后又减至八分,南京所铸,有轻至四分以下者。

从成色上看,天启年间铜钱成色由规定铜七铅三降为铜铅各半,甚至铜二三而铅砂七八。凭借这种手段,天启年间南京铸钱年获利达十二万两白银,铸息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万历以前铸息通常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间。

加之私人盗铸猖獗、政府货币政策变动无常,致使宝钞和铜钱信誉都不高。隆庆初年高珙就指出:“钱法朝议夕更,迄无成说,小民恐今日得钱,而明日不用,是以愈更愈乱,愈禁愈疑。”苏州市民就曾发起席卷苏南各州县的拒用天启钱运动,持续十个月之久。

荀宗文说,如陈留的铜钱一出,只怕天下商人蜂拥而来,用劣钱换好钱。用不了几天,陈留的铜钱就要被换光了。

听荀宗文这么一说,何长顺惊叫起来,“不行,不能这样。我马上回去改配方,把什么破铜烂铁,鸡零狗碎都融了进去。先生,这比例你看多少合适?”

荀宗文;“还能怎么样,铜四铅六。”

“等一下。”高原一摆手笑着制止二人,“我就是要用良币吸引商人来陈留。”

陈留现在的问题是有钱买不来东西,河南残破,商业委靡,若能靠这个法子吸引大量物资却也是一个好法子。

高原前一段时间从开封弄了一大批铜炮,都铸成钱币也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以后,高原打算用现银和铜钱支付军饷,这么多军人军属,吃喝用度,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他这个团体在,还怕吸引不来商人?

“可是,这么做我们损失很大呀!”荀宗文有些着急,“全用青铜和合适,不是不是适当调整下比例。铜五铅五吧。”

高原站起身来,“全用青铜是不太妥当,就铜七铅三吧,有个两分的钱息也不错。就算赔钱也没什么的。”他一振衣袖,“我陈留军兵强马壮,又有百万黄金在库。不用说打,就算是买,也要将这个天下买到手。”

这是高原第一次赤裸裸地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野心。自从所谓的革命理想破灭之后,他第一次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对,我就是要得天下,只有拿下这个天下,才能够随心所欲把这个世界改造成自己所想要的模样。

第十一章 女工

新铸的铜钱按照荀宗文的意思依旧使用明朝制式,依旧弄成“崇祯通宝”。这个提案在军政会议上被大家一致反对,说是好不容易做出来的新钱干嘛要用别家的名号,哪里有用自己的钱替别人长脸的?

看着军中这一大群愤怒的军官,荀宗文很无奈。

实际上,明末的钱荒已经非常严重了,若不是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明朝的经融体系已经处于崩溃边沿。中国虽大,但铜和银储量却不大,伴生矿也多,开采、提取成本极高。也因此,钱荒并非有明一朝独有现象,即便是经济繁荣的盛唐也一直为缺少铸造货币的金属。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钱荒有增无减,对大宗交易所需的高价值交易媒介白银需求增长则更快。因铸钱铜料不敷使用,明政府不仅数次下令销毁民间铜器铸钱,南京太仆寺甚至将大内旧铜器四十七万余斤也用于铸钱,并允许将前朝旧钱投入流通。

既然前朝的铜钱都能使用,为什么不能打陈留通宝的名号呢?

再说,明朝的皇帝重利,对名号什么的倒不怎么放在心上。若是在一百年后,老百姓再敢用明钱,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高原也觉得可以通过这次铸钱行动确立起陈留开封府的中原经融中心的地位,毕竟这里曾经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具备所有的条件。

最后,陈留军政长官高原拍板,用自己的名号。

上次高原在开封得了几百门炮,如果全化了铸成铜钱,至少可以弄四万贯。他打算全部作为辅币,结合白银用于支付军人和民工的工资。

这四万贯是陈留流出去的第一批钱,因为青铜含量高,呈现出一种漂亮的青色,颇受商家追捧。又因为铜钱背面有一只飞虎,也被称为飞虎钱。

后来,江南的红铜陆续由水路运进陈留,第二批飞虎钱就变成深褐色的了。第一批飞虎钱因为只有四万贯,加上含量高,商人收了铜钱后大多化了做成私钱,存量更是极少,在后世很受收藏家追捧,经常拍出高价。

为了防止外来劣质铜钱冲击陈留市场,荀宗文出了一个补救政策:外来货币不许在陈留流通。

不过,这个政策到后来随着高原地盘的扩大,逐渐流于形势。明朝铜钱既然不许流通,我造假飞虎钱总可以吧?

好在高原库存黄金极多,加上军事行动进展顺利,财政上倒也支撑得住。

不管怎么说,一到开封府这个北中国金融中心确立,等飞虎钱完全占领北方市场后,这笔损失也逐渐被钱息的收益抹平。等到政权建立,严厉打击私钱后,这个巨大的赤字终于转绿。那已经上下一代人的事情了。——这算是高原给后人留下的政治遗产吧。

如此看来,高原的江山倒真如他所说是买来的。起家资本就是库房里那一百万两黄金。

上一次何长顺给高原看的是样钱,同直接流通的铜钱在形制上还是有些区别的。铜钱共分三种:样钱、母钱、子钱。

样钱就是新钱出来后给发行人看的,大多用手工雕刻而成,上面的字和花纹都非常清晰、精致。

真要到铸造货币时就得用母钱了。

铜钱的铸造工艺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最常用的就是翻砂法。这就要用着母钱了,何长顺和徒弟们又做了十六个大钱,放在砂箱里印出模子,到时候直接将铜汁倒进去就可以了。

第一锅铜汁终于出炉了,开锅的时候,高原特意将陈留行政官员都带了过去。

当听高原说要铸四万贯新钱之后,何长顺吓了一跳,说:“人手不够,我才几个徒弟,全做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再说,我们还得制兵甲和农具。”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几乎每年都要造一千万贯铜钱。崇祯年天下大乱,数量虽然急剧萎缩,每年却还维持着一百万贯的标准。以高原现在的量撒出去,简直就是毛毛雨,利润自然无从谈起。

“那么,你觉得还需要多少人手才够?”高原觉得人力资源不足确实是制约陈留发展的大问题。大战经年,整个开封三县城一府总人口也不过十四万。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妇女和老人。

何长顺恭敬地说:“兵甲那边需要的人手不多,有个百来人就足够了,反正你现在也只五千兵,等以后兵多了再适当增加人手。但造钱却是个全靠人堆出的活,我打算再建三个小高炉,你再给我六百个青壮吧。”

“没有。”高原双手一摊,“青壮都要当兵,还得种田。”

整个陈留十四岁到五十岁的男人总算也不过一万,其中有一半都当了兵,为了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全部脱产。剩余五千几乎承包了所有的农活,还得参加预备役训练。若再抽调六百个青壮给老何,陈留其他的工作都不用干了。

何长顺见高原不答应,立即急了,“将军,六百不成,五百总可以吧?”

高原一笑,“这样,我给你一千人。不过,这一千全是女人,你要不?”

“女人能做什么?”

“永远不要小看了女人的力量,就这样了,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高原不想在这个问题小同老何纠缠下去。

何长顺愤愤地在地上磕了一个头出去了,口中尤自喃喃道;“女人,女人,简直是乱来。”

事实证明老何还是小看你这个时代的女人,当一个瘦小的女人提着一个巨大的坩埚,将红亮的铜汁灌进模箱里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一锅铜汁至少有一百斤重,又大又重。在她手里却若三岁婴儿般轻巧。

“老天!”荀宗文小声地叫了起来,“这还是女人吗?”不要说他,就是他身边的几个学生,现在的高原系文吏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平时扛只五六十斤重的米口袋双脚都在打闪,更别说这种坩埚了。荀宗文自认若站战场上遇到这样的女人,只怕还真不是人家的对手。

高原一笑,“老何,女工们干得怎么样?”

老何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呀,非常好,将军分配过来的女工力气好大,都能当壮汉使。”他最后补充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

高原看了看身边的文官们,心中好笑。震撼了吧?当初我在内蒙古的时候,那些女人更可怕,羊若不听话乱跑,冲上去提起两支后腿直接扛肩上。老家的农村妇女也厉害,挑着一百多斤的煤炭筐子,一口气能爬好几匹大山呢。

中国从来不缺少勤劳善良的女人。

妇女能顶半边天。

现在的陈留缺少男人,既然有这么多能干的女人,何不多组织起来呢?

这次高原给老何的一千个女人都是经过挑选的悍妇,何长顺将她们分别编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一个队长。每个小组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有的人去干冶炼,有的人制造兵器,有的人负责军队的被服和铠甲。劳动量不同,收入也不一样。从每人每天半斤麦子到每人六两不等,队长额外增加一两。

将来等铜钱铸出,高原打算实行工资货币化,每人每月一贯铜钱。

刚开始这些女人还不想过何长顺这里来上班,说地里的活脱不了身。因为缺少男人,地里农活都是女人在做。后来实在是经不起麦子的诱惑加上有有里长保长的思想动员,都说过来做做看。

这些女人也真让人佩服,在老何这里做了一天重体力劳动后,晚上回了家还要忙农活。可以这么说,高原军的后勤全靠这群女人的双手。

冶炼这边干得顺利,开封码头那边也有意使用女装卸工。高原笑笑,“准了。”

铜汁倒进模箱,等了半天,待到里面的铜钱都冷却下来,将箱版分开,里面出现一支对称的摇钱树,左右各八个铜钱。

“就这?”高原有些愕然。

见众人不解,老何笑着指着这颗摇钱树,笑着解释:“这枝干是铜汁注入时留下来的,需要将上面挂的铜钱切下来打磨。而枝干还得扔进炉子里回锅。”

“哦。”众人都恍然大悟道:“长见识了。”

第一箱铜钱很快地切了下来,又被叠在一起串进一根方棍上。方棍下面连着一个转轴,老何坐在前面,脚一踩,方棍带着那一串铜钱飞快地旋转起来,就着一个大磨盘闪出一片星星点点的火花。

刚铸的铜钱有许多毛边,需要打磨抛光。

等这十六枚铜钱打磨完毕,何长顺捧着一堆铜钱跪在高原面前:“将军,荀先生,飞虎钱总算大功告成了。让将军久等,死罪。对,这就是子钱。”

“老何快快请起,你今天可算是立了一件大功,何罪之有?”扶起何长顺后,高原转头对自己的书办道:“赏何长顺白银十两,并享受县丞一级待遇。”

何长顺喜得眼泪都掉出来了,腿一软又跪了下去。

第十二章 夏日

期盼已久的粮食终于从扬州运回来了。

一共有一万石粮食,随船前来粮商回高原说,扬州那边还在加紧收购去年的余粮,眼看着新米就要上市,再不卖就卖不出这么好的价钱。后面大概还有二十万石粮食。

有了这批粮食,困饶高原的饥荒总算得到了初步解决。这些粮食足够所有人吃上十天。这还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粮船。

高原也不要粮商还贷,让他们将就那笔钱运转。虽然贷款是无息,商业税还是要收的。标准按照明朝的统一标准,三十税一。再高,商人们就要开始闹了。随着物资的流通,这个笔看起来不打眼的商业税很快就能变成一笔巨款。

有了粮食,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终于变成了可能。前一段时间,因为营养不良,很多大运动量的军训科目也不敢上。现在高原军所有士兵每天半斤羊奶,一斤粮食,每十天吃一次肉。

这些人都是饿狠了的,大米白面羊奶一催,立即长出肉来,再调养个两个月,应该才能成其为正真的壮士。

同粮船一同前来的还有送布匹和棉花的布商,有送铜铁矿石的铁商,有送猪牛羊的地主。甚至有人划着乌棚船过来,除船上带了两百只锄头外,船后还跟着五千只鸭子。船主就这么一边划船一边放鸭子,历时半个月,活生生将这一大群移动的肉食从浙江送到河南来了。也不用喂它们,只要跟着粮船就有得吃。

高原没预料到江南商人居然有这么大势力,能够调动如此多的物质资进河南。据他所知,从扬州到开封有千里之遥,不要说路上关卡重重,短时间能够调动这么多船只,这么多物资,这么多人手也够让人震撼的了。站在河边看过去,高原心中震撼,“永远不要小看商人的力量,即便关山阻隔,山水迢迢,资本自己会找到出路。”

荀宗文点头。

黄镇很奇怪的问,“将军,这扬州的官吏难道是瞎子,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送河南来的吗?这可是资敌呀!”

荀宗文道:“靠漕运吃饭的河工有百万之众,加上家属,千万都不止。还有众多商人、农户。换成你黄镇,敢阻拦吗?”

黄镇默然不语。

明朝的商人虽然身份不高,活动能量却是不小,很多大商人同官府都有勾结,特别是丝绸商和盐商。不但如此,商人又十分抱团,动辄采取暴力手段同官府对抗。到南明时,江南商人甚至出资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

阳光下,满河都是白色的风帆。船夫们的大声地喊着号子,“诶哎”

岸上,全陈留的百姓都欢呼起来。

粮食除留一部分在军队后,其余部分很快地分配到百姓手中。一时间,全开封地区的百姓家里都供上了高原的长生牌位,没有高原的粮食,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饿死人是肯定的。可以说,就在这一刹那,高原变成了所有人的救命恩人。

很快到了三伏天,热得难受。太阳刚猛热烈,将诺大的陈留城晒得像一口大锅。高原本住在陈留县衙,作为整个开封地区的行政中心,统辖着三县一府的高原官邸非常破旧。虽然占地三十亩,但房子却没几间。院子里也没有树,几丛桂花树也十分矮小,被太阳晒得焉头焉脑,叶子上全是黄色灰尘。

花木如此,人亦如此。

整个衙门的人都热得难受,高原早热得亮起了光膀子,却不甚顶事。晚上睡觉的时候简直不敢上床,直接躺在冰凉的石板地上。即便如此,到早晨起床时,地上还是有一个清晰的人形水迹。

当然,他也只敢在自己的书斋里光着,出房门还得老老实实地穿好衣服,否则被荀宗文看见便是一通劝戒,什么“心静自然凉”,什么“为人君者当有人君的体统”,听得高原心中羞愧。他不禁有些好奇,这个荀宗文大热天的还一身长衫,脑袋上的帽子戴得一丝不苟,脚上还蹬着一双厚底布鞋。在案前坐上一整天居然连汗水都不流一滴,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见高原实在热得受不了,莫清好心地提醒,“城西有座火神庙,里面有好多大树,凉快得紧,将军何不搬过去住上一段时间?”

听莫清这么一说,高原一拍额头,“我怎么没想起,热糊涂了,热糊涂了。好,就搬过去办公。”

火神是开封地区有名的大庙,仅次于大相国寺。香火最鼎盛的时候有僧侣三百,庙中有二十来棵巨大的楠木,远远望去如同一片绿云。后来李自成打开封,庙也没烧得差不多了,现在还剩四个大院,三座大殿,一大片僧舍和二十来个秃驴。虽然寺庙被闯军枪了个精光,但那十来棵树却奇迹般地没被李自成砍去做攻城器械。

老实说,高原对和尚恶感甚重,特别是刚进陈留就碰到有人来化缘时。火神庙的方丈叫德喜,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大胖和尚,面白无须,脑门上全是油光。他来见高原时,大说了一通所谓的行善积德之类的话后,开口就向高原要一百石粮食和二十两白银的香油钱。

高原当时连自己的士兵都喂不饱,对开封地区宗教事业兴趣缺缺,一怒之下叫人将这个不开眼的家伙打了出去。

这还不算完。粮食从开封运回陈留之后,高原大笔一挥,征用火神庙一半的土地用做粮仓,算是将德喜和尚得罪到死。

高原转身对卫兵道:“你们几个把我的东西收拾一下,等下我们就搬过去。对了莫清,你去同荀先生说一声,问他去不去?”

莫清兴冲冲地跑去找荀宗文,一会工夫又垂头丧气地回来,说:“将军,以后有这种事再不要叫我去了,又被先生教训了一顿,说是官员都要留在衙门,哪里有跑庙里去办公的,不成体统。”

高原摇摇头,“算了,不去惹他,我们自己去好了。”

莫清,“是,我这就去布置守卫。把和尚都赶出去。”莫清的内卫部队人手增加到两百人,他现在不但担任宪兵头子一职,还兼任三县城一府的警察头子,军纪、治安、刑名一把抓,公检法全干。

“不用,不用,几个和尚而已,难不成还怕了他们不成。再说,庙里没和尚也少了些味道。”

说干就干,很快,高原一行人就到了火神庙,征用了一个小花园。园子很安静,也很阴凉,如果不出意外,整个夏天他都打算在这里过了。

莫清所担心的安全问题根本没由来,这里本就是陈留粮仓所在,对面就是高原的金库,到处都是哨卡,寻常人连边都挨不上。

德喜和尚见高原亲自下榻火神庙,知道是一个接近高原的好机会,接待得十分殷勤。

和尚因为不能沾荤腥,都有一手好厨艺,吃得高原赞不绝口,心中一高兴,让莫清赞助了他一两银子香油钱以为这段时间的伙食费。

高原的屋子很大,一进门就看见一张巨大河南地图,上面标注着这段时间李自成的进军路线。作为闯军的一支,李自成的一举一动高原还是非常关心的。

打败孙传庭后,李自成的身体一日好于一日。便领着军队进攻汝宁。

汝宁府是豫东重镇,东可入南直隶安徽地区,南可俯视湖广。它也是藩王封地,崇王朱由樻就住在这里。当时负责守卫的是保定总督杨文岳,监军孔贞会。

这里是明朝河南境内唯一的一支机动部队,刚同孙传庭血战之后的李自成怕军心不稳,甚至还给高原和高一功下了一到手令,命令二人带着卫所的地方军南下加入进攻序列。

高原也有意识让新兵去战场上见见血,可还没等他动员完军队,汝宁之战就结束了,前后不过一天。他没想到,杨文岳的兵不堪一击到这等程度。

十三日,李自成率老营五军、革左五营、罗汝才部抵达汝宁城下,开始攻城。崇王主张投降,杨文岳不肯。杨文岳和孔会贞亲自登城指挥。第二天,李自成强行攻城,只小半天便拿下了这座大城。

杨文岳和孔会贞全部被俘,杨文岳是个硬汉,见了李自成不但没有求饶反破口大骂。李自成被他骂得心头窝火,索性架起大炮,一炮下去将他轰成碎片。崇王及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乞降。

第十三章 私会

“真不知道是杨文岳也太废物还是李自成太能干?”接到这个消息,高原也只能苦笑。

这只不过是明末的一场普通的战役,除了消灭掉明朝在河南最后一支机动力量,整个河南彻底变成李自成的天下之外,再没有什么可说了。就历史书而言,也不过寥寥几笔。

但一天就拿下汝宁却充分说明了现在的明军战斗力已经低下到何等程度。大战还未开打,城里就有人琢磨着投降。军心不齐,加上力不如人,不败才真是见鬼了。

现在离明朝灭亡还有一年多时间,若再不抓紧,等后金入关,那将是一场大劫难。而高原现在还势单力薄,兵不过五千,地不过三县。要想结束这个乱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时间却是如此的紧迫。

虽然军队都训练完毕,可装备却迟迟没有落实。火枪是买回来了,长矛可以自己造,但铠甲的事情却有些难弄。铁甲是不要想的了,就高原现在手头的这几百具铁甲还是以前从彰德抢回来的。那么,只能给部队装备棉甲了,听老何说,其实造棉甲也很简单的,只要有足够的原料……至于原料,都还在路上呢,急不得。

特务头子洪强在扬州买了一个大宅院,成立了一家“河南会馆”做为河南商人在扬州的落脚点。对外,洪强以茶叶商人做掩护,带着两个随他而去的副手四下活动,虽然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却也同扬州商人和官吏混得熟了。

等了一段时间也没等到扬州那边有情报传回来,高原有些着急,带信去问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情报部门的人都是吃干饭的吗?

情报部直接对高原负责,连最得高原信任的莫清和荀宗文也无权过问。

洪强回话说实在没有什么好的情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高原听得哭笑不得,在信上说,情报无有大小,也没有主次轻重。只要是消息都能用,大到一州一府的官员调动,小到民间的捕风捉影的谣言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你们情报人员只负责收集,至于分析情报,制定对策还轮不到你们说话。

于是,扬州那边终于有情报回来了,是一份商品的价格表。

高原大大赞扬了这份情报的价值,又说,物价这个情报看起来虽然不大,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物资的流向和产量,以及朝廷的税收和对市场的控制度。很好,就这么做。

与此同时,一批经过简单培训的间谍很快朝四方渗透,只要给他们时间,有价值的情报会越来越多。

到现在为止,到扬州采购的物资已经运回来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正在路上走。高原的疯狂采购已经引起了江南物价的波动,对经济他是外行,也只能交给内行人处理。

看了半天扬州情报,高原让人将物价表转给盐铁转运司。揉了揉眼睛,这才发觉天已经完全黑了下去。不知不觉中,高原已经工作了三个小时,只感觉眼也花了,腰也酸了。他不禁有些吃惊,要知道在以前自己可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想不到今天居然能够办这么长时间的工。

站起身,升了个懒腰,高原决定去庙里转转,放松放松。

说句实在话,火神庙的风景还真不错,也很凉快。当初进陈留的时候,还有人建议高原将庙拆了,弄些建筑材料。

住进庙里后,整个寺院都被高原给占了,而那些和尚都被赶到僧舍,没事情不许乱跑。也因此,寺院里非常安静,头顶是皎洁明月,凉爽的夜风吹动屋檐下的风铃,传来“丁冬”的碎响。让高原一阵恍惚,只觉得时间好象已经停止。这感觉真好啊!

“这地方真不错,若是傅山在一定会喜欢的。”高原轻轻叹息一声,是时候请青主再次出山了,若青主知道我高原现在的情况不知道欢喜成什么样子。

正感叹间,突然听到那边传来一阵低低的哭声。是个男人的声音,有点含糊,好象是用手捂着嘴。

高原一呆,这才发觉自己刚才一走神已经走到寺院的最后面的一片废墟前。这地方以前是寺院的化人场,和尚陧盘之后尸体都要送到这里烧成骨灰,然后安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