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一只虎-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咔嚓!”一声,李过手起刀落,王憨硕大的头颅滚落在地。无头的身体向前走了几步,噗!的一下,从碗口粗的脖腔里喷出了一片血雨,鲜血喷洒的到处都是,随着喷涌的鲜血,王憨的身体轰然倒地,鲜血溅了李过一身。
“老子叫李过,别人都叫我一只虎!”
王憨的头颅只听见这一句,眼睛就闭上了。
李过看了看少女,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身上穿着花布衣裤。虽然少女因为饥饿显得很瘦弱,但是面容清秀,倒是一个美人坯子。唉,这个年纪在自己曾经穿越的那个年代只不过是还在上学的小姑娘,李过叹了一口气。
地上的少女已经吓得浑身哆嗦,看着走过来的已经被鲜血染红了的李过,赶快跪倒在地,大声的哀求“大爷!饶了我吧!”
“把衣服脱了!”李过低喝一声。
刚刚踏进院门的刘体纯立刻识趣的退出了院子,关上了院门,心中好笑,一只虎李爷从不好女色,今天要开斋么?刘体纯安静的守在了院门外面。
第七章 老子再不和你们说了!
崇祯初年,天下大旱,尤其以山西、陕西一带旱情严重。
据陕西通志记载:天启二年至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而陕西当地的一名官员上奏的一道奏折也说道: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月间,民争蓬草为食,其味苦涩,以延不死。至十月,蓬草尽,则争剥树皮以充饥,以求援死。逾年终,树皮又尽矣,则掘山中石块以果腹。石性冷而味腥,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由此可见,当时旱情的严重。
而在明末,明朝军队的欠饷也非常严重,仅陕西一地,崇祯元年当年的欠饷就有一百三十八万两之巨。当兵的没有粮食吃,还当什么兵,于是,大量的逃兵产生了。
崇祯元年陕西起义的民军大多有过军事背景,长城边的定边营逃卒王嘉胤,延绥逃卒张献忠,辽阳逃卒神一元等都是当时民军的重要头领。而李自成也是驿卒和边军出身。
正因为众多的义军首领有着军事背景,所以明末陕西境内的民变更加的迅猛,农民起义军战斗力更强,更不易扑灭。
农民军的发展势头凶猛,延绥巡抚岳和声、陕西巡抚胡廷宴见纸包不住火,便硬着头皮向朝廷报告。胡廷宴和岳和声互相推卸责任,兵部奉旨调查,时任陕西巡按御史的吴焕对二人各打五十大板,他上奏说道“胡廷宴与岳和声两位巡抚隐瞒不报,互相推诿,是导致形势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正当朝廷准备追查责任之时,三边总督武之望和延绥巡抚岳和声先后病死,于是,胡廷宴被免职,治罪。为了平定乱局,朝廷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张梦鲸为延绥巡抚,刘广生为陕西巡抚。
于是,一个以招抚为主要策略的时期到来了。
杨鹤这个人素有清望,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嗣昌。不过,杨鹤是文官,素来不知兵事。
当崇祯皇帝在召见杨鹤时,问杨鹤对陕西之局有何良策。
杨鹤只是空泛的说“轻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
面对杨鹤的空泛之谈,崇祯心中却极是欣赏杨鹤的清廉之风,并不顾杨鹤的推辞,执意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
而杨鹤又上疏崇祯,“(盗贼)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并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这反映出了杨鹤对于兵事的毫无信心。
不过,在为官清廉的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过招安。
但是,饥荒严重,而被招抚的民军也没有一个能够妥善的安置办法,只是就地解散,于是,被招抚的民军总是即降复叛。而不懂兵事的杨鹤部署不力,甚至,崇祯二年,王左挂率部攻打韩城,杨鹤竟然无兵可调,只得命洪承畴部解围。
洪承畴此人虽是文官,但知兵善任,也很勇敢。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家丁兵将只有六七百人。但洪承畴还是以极少的代价斩杀农民军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手下的兵丁被奉为洪兵,洪承畴也因此不久被升为延绥巡抚。
尽管洪承畴主战,但三边总督杨鹤依然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
崇祯最开始也赞同以抚为主,他对于一篇关于陕西乱局的奏折上批复“饥民啸从由地方官失于抚。”对礼科给事中张第元的批复中也说“抚字得法自然盗息民止。”
这些都反映出了当时,朝廷内外一致希望用安抚解决陕西的局面。
这样,就给了农民军以喘息的机会,而此时的李自成也闯出些名号来了。
李自成和李过叔侄起事后,刚开始加入了王左挂的农民军。王左挂的队伍分为八队。八队分别是:一队眼钱儿、二队点灯子、三队李晋王、四队蝎子块、五队老张飞、六队乱世王、七队夜不收、八队李自成,李自成号称闯将,所谓的八队就是久负盛名的老八队,是李自成的重要根基。
可是不久,王佐挂被朝廷招安了。于是,李自成转投奔号称不沾泥的张存孟。结果,张存孟在陕北战败,也降明了。
于是,李自成带着李过、刘宗敏一行人投奔了李自成的舅父高闯王高迎祥。而高迎祥等陕西和山西的农民军都主动的遵从著名的农民军首领王嘉胤的号召一起共同行动
现在,老八队人才济济,李过因为作战勇敢被称为一只虎,还有勇猛无比的总哨刘宗敏,作战勇敢的翻天鹞高杰,彪悍凶猛的袁宗地,疯狂野蛮的郝摇旗,以及精毅果敢的刘芳亮,和宽厚大度的田建秀等人。
李过心中高兴,虽然还是没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但队伍一点一点的在壮大。现在李过最想做到的是三点,一是稳固的根据地,二是军队的正规化,三是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纲领。但是李过现在毕竟只是李自成手下的一支小队,实力还是不够,所以,李过又一次的对李自成以及刘宗敏等人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过,李过现在才明白按照自己的想法成就一番大业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李自成他们现在是流贼!
流贼的意思就是到处乱窜,这里劫掠一番,那里劫掠一番的强盗!每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抱着活一天赚一天的想法不理其它。面对李过对他们讲的伟大计划,被大家差点笑掉大牙!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叔叔李自成。
更有甚者是刘宗敏,刘宗敏用大手抚了抚脸上的短须,笑着对李过说“补之,你讲王侯将相人人平等,这我就不说什么了。可是你说,男女平等,要平到什么样呢?女人总是要平到身体底下的,难不成还平到脑袋顶上不成?”
身材魁梧的袁宗地也笑嘻嘻的看向李过,“补之,你说你曾经在昏迷的时候穿越到未来,什么叫未来,不是明天么,难不成你明天吃的是今天的饭?我看不是穿越,什么叫穿越?莫不是脑袋穿刺了!”
众人不觉哄笑起来。
“不过,补之说的有些道理,少杀戮,争取民心为上。”信奉佛学的田建秀一向认同李过的说法。
刘宗敏转向了田建秀“田哥,你也糊涂了?现在兵荒马乱的,不杀些人,怎么立威!我们的粮食、金银从何而来?”
“是啊,补之。”刘芳亮也说道“现在我们到处受到官军堵截,怎么可能建立根据地呢?”
李自成关心的看了看李过“李过,你没事吧?”
李过气的差点没昏过去,一甩袖子,掉头走了出去,身后一片哄笑声。奶奶的,自己真是蠢透腔了,还跟你们讲未来的事!你们爱咋咋地!老子再也不跟你们说这些了,李过气愤愤的想。
第六章 当前局势
崇祯二年正月,明朝皇宫内一片节日气象。
身为九五之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在看太监们挂灯笼。
朱由检本是天启皇帝的亲弟弟,由于权监魏忠贤与客氏祸乱宫廷,天启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天启帝驾崩时将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
崇祯继位时只有十七岁,长期处在危机四伏的宫廷环境,使得这个十七岁的青年变得性格内敛,精敏刚毅。不过崇祯自幼生长于帝王之家,对于民间疾苦完全不会了解,所以在明末,崇祯尽管想中兴明朝,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但崇祯继位后,审时度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擒杀祸国殃民的大太监魏忠贤以及党羽,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誉。
崇祯一改万历和天启两帝不理朝政的陋习,每天兢兢业业,事事亲躬,赢得了尧舜再世的好名声。
不过清除魏忠贤党羽的过程中,打击面太广,使得官员内部矛盾重重,朋党林立。自此,朋党之争开始,使得官员只知争权夺势,在朝堂上的互相攻击与推诿变成了能事,而治理国家反倒是其次了。这是崇祯所料想不到的。
所以说,明末乱局,如果追溯根源,号称明君的崇祯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崇祯自己则全不自知。
崇祯现在的心情很是高兴,清除魏党之后,崇祯身上的压力骤减,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
头两天,崇祯带着几个小太监偷偷出宫考察民情,京城的百姓因为魏忠贤之死都很高兴,加之元宵节将近,京城内外已经处处挂起了灯笼,灯笼的形制各异,或小巧,或大气,百姓们将对未来希望寄托在灯笼上,看灯的与挂灯的各个喜气洋洋,一副太平之景。
崇祯此刻正在乾清宫的外面,身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正在指挥着小太监们挂灯笼。这两挂大大的灯笼挂在殿门的两端,每挂灯笼有九盏,都是江南的匠人用韧劲十足的斑竹和贵重的江南织造局特供的红色轻纱做成的。
灯笼后面是两条写着大字的对联,上联写着‘国泰民安人康健’,下联是‘尧舜重生万事兴’。虽然词句很是普通,但却让崇祯的心情很妥帖,崇祯也自比尧舜,对这副对联很满意。
这副对联是深受崇祯宠爱的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敬献的,甚的圣心。崇祯决定今晚还是在启祥宫安寝,启祥宫正是贵妃田秀英居住的宫殿。
田贵妃祖籍陕西西安,却是出生在扬州,即秉承了北方女子的秀丽,又延续了南方女子的委婉,生的自然是如花似玉。加上田贵妃精通才艺,琴棋书画、骑马打猎、吹箫调丝,无所不精,更重要的是她天生丽质,更是身带奇香,据史料记载“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可称得上香香的美人。
更主要的是田贵妃性情沉静,从不言论朝政,更是得到崇祯的欢心。
见到崇祯到来,田贵妃连忙命人赶快布膳。
崇祯性喜节俭,所以只有十几道菜。崇祯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烩三丝,三丝是将火腿的瘦肉丝和切的细细的鱼肚丝与青瓜丝,烩三丝的汤是用当年的小公鸡,加上瑶柱、鲍鱼、干贝、火腿等熬制出来,炖汤的时候先将鱼肚丝和火腿丝炖上一刻钟,临出锅在撒上青瓜丝,乳白的汤里是白白的鱼肚,粉嫩的火腿和绿色的青瓜,不但好看,更是美味。
崇祯心满意足的放下筷子,露出笑容。
“皇上心情不错,想必是惩处魏党后,万众归心,天下太平了。”田贵妃见崇祯高兴,说上吉语。
“除了关外的满人,别无它虑。虽说山西、陕西有一些匪乱,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小乱匪而已。”崇祯猛然想到了山海关外的后金,后金的满人越来越狂妄了。想了一想,崇祯随即释然,那都是万历和天启不理朝政造成的,自己励精图治,难道还征服不了那些关外的番子么。
至于山陕的些许乱匪,崇祯更是想也没想。
而此时,山陕一带的农民起义刚刚开始,倘若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明朝还是有能力控制事态的发展的。
但是,山陕任上,有着‘关中鸿儒’之称的三边总督的武之望和据说是岳飞后代的延绥巡抚岳和声此时已患重病,无法履行职责。朝廷上清理魏忠贤余党的行动还未完成,官员们人人自危,无人理会朝政。山陕一带的乱局已经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了。
在众多的起义队伍中,李自成、李过的队伍是很小的一支。所以,李自成造反后,带着李过等人投奔了人数众多的王左挂。
现在,跟随李自成造反的人都兴奋起来,至少士兵们吃喝不愁了。
李过却很发愁。
李过没料到在历史上颇受赞誉的农民起义竟然是这个德行,哪里配称得上农民起义军?实实在在的乱匪!不但烧杀抢掠,而且强迫、裹挟当地的农民一起暴乱,如有不从,两个字“杀了!”
其实,李过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尽管天启年间到崇祯年间,山陕一带虽然大旱,可是如果能够兴修水利,安置灾民,饥荒也未必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什么原因使乱况如此之大呢?李过想了想,土地兼并!明朝末期的土地兼并严重,一个村寨或是几个村寨的的土地归一个大地主所有。农民没有地,也就吃不上饭,难道不造反吗?
闲暇的时候,李过经常会和刘体纯交谈。刘体纯一直跟随在李过的身边,是李过忠实的拥护者。这是因为李过与刘体纯从小就是光屁股长大的朋友,也是因为李过的一些想法让刘体纯深为敬佩。
“体纯!你看这样的情形能持久吗?”李过问刘体纯对时局的看法。
“不能!这样乱糟糟的情形让人看不到希望。”刘体纯受到李过的影响,思想有些开明了。
“不错!像这样到处杀人,到处流窜都是短视之举,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就绝不会有发展!”李过看着刘体纯“我早晚要开创自己的根据地,我想,这一定很难,体纯,你跟着我干吗?”
“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刘体纯不跟你干,跟谁干?”刘体纯有些发急。
“如果有一天我从我二叔这里脱离出去,你也跟着我?”李过探寻的问。
“怎么,咱们要从自成叔身边脱离开吗?”刘体纯有些奇怪,但他接着说道“那我也跟着你!”
李过点了点头“暂时不会,我其实对我二叔和捷轩他们说过我的想法,可是他们并不认同。我想,早晚有一天,我们要独挡一面。或是作为我二叔的一支偏师,在他需要我的时候能够给他帮助!”
李过想到在原时空李自成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而被清军杀死九宫山的事。虽说李过自己想干出一番事业,但穿越以来,作为二叔的李自成对李过关爱有加,让李过不能不感动。或许自己离开李自成,将来还能救他一命呢。
李过仰望着天空,像是对刘体纯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是想开创一个耕者有其田,百姓能够安家乐业的盛世,我要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
第五章 反了!
“什么,你们与鞑子出战了?”参将王国闻言大惊。
王国现在没什么太多的想法,只要守住关口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在等一个消息。
“大人,我们斩杀了五个敌人!”李自成向王国一欠身。
王国看了看李自成身后的李过,赫然发现,原来李过的手里正拎着五颗血淋淋的人头,从人头的发饰上看,那是鞑子的。
“大人,我们虽然小胜,说起来也算战功,可惜有一个士兵被鞑子的流箭射中,死掉了。请大人奖赏有功人员,也请大人给那个死去的士兵发些抚恤,以振士气。”李自成满心希望要钱,钱饷欠好几个月了。
王国正待说话,王国的小妾走了出来。因为这是在边境,条件艰苦,女子内眷礼数并不太在意。
“老爷,听说又打起仗了?”小妾的神情有些紧张,毕竟是女人。
“这不是!我们杀了鞑子五个人!”李过将鞑子满是鲜血的人头高高举起。
“啊!”王国的小妾看见血淋淋的人头,吓得尖叫一声,脸色苍白。
“放恣!”王国呵斥道,命令亲兵头领将几个人头用石灰保存好。然后对小妾低声安慰,扶着小妾径自走回了内宅,全然没理会李自成提出的奖赏、抚恤的要求。
“这就算完了?奖赏呢?”李过说道。
“是啊!”袁宗第也疑惑的说“王国老糊涂了吗?这样不奖不赏的,难道不怕失去军心么?”
“诶,你们不要急,申报战功也是需要时间的,怎么能说王参将糊涂呢。”李自成心里依然充满着希望。
李过和众人不住的叹着气。
参将王国一点也没糊涂,他心里清醒的很,战功报上去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内部消息,他就要调任扬州了。
王国早就预料到会是这样,因为他送给三边监军大太监卢久明一颗大东珠,据说卢久明极是喜欢。这也是王国近期一直敢吃空饷、甚至克扣军饷的真正原因了。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已经很是肥胖的王国自是骑不得鹤,不过,美人在侧,在扬州做个富家翁倒也不易,所以,现在王国珍惜每一个大钱,即使调任扬州也有发财的机会。
这只是王国一厢情愿的想法,士兵们的士气已经低落到谷底。不过普通的士兵还是不敢反抗,除了李过。
李过和王国的一个亲兵交上了朋友,那个亲兵也是米脂人,和李过是老乡。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李过和那个亲兵倒是没有泪汪汪,不过,在李过刻意的低姿态下,作为老乡的那个亲兵颇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便拿李过当近人,把王国的一些事情跟李过讲讲,以示自己的地位不错。
这一天,李过看见亲兵喜气洋洋的走过来,便问道“赵五哥,有什么喜事么?这么高兴?”
那叫赵五的亲兵得意的说道“嗨,你还不知道,你哥哥我要到江南去了!”
“有这样的好事?”李过奇道。
赵五得意洋洋起来。
李过正待要问,那赵五因别人召唤,走掉了。
李过低头想了想,事情有些不对。于是,李过便去找袁宗第,因为他知道袁宗第还有几钱银子。
“袁哥!”李过向袁宗第招了招手。
“补之,什么事?”袁宗第走了过来。
“情形似乎不对,王国似乎要走。”李过把见到赵五的事情讲了出来。
“他走了我们怎么办?钱饷岂不泡汤?”袁宗第急了。
“可不是,所以我来找你商量。”李过在袁宗第身边耳语。
“补之,消息真的可靠?”袁宗第瞪着眼睛。
“袁哥,我记得你有五钱银子,拿来!”李过伸出手。
袁宗第从怀中掏出五钱银子,交到李过手中“补之,你想做什么?”
“我再去打探打探消息!”李过如此这般这般的对李过说了一遍,袁宗第点头称是。
亲兵赵五见李过要请他喝酒,不觉喜出望外,乐呵呵的一边跟着李过走,一边言不由衷的说道“补之,你太客气了,你这苦瓜苦枣的哪里有这个闲钱!”
“赵五哥,不怕你笑话,兄弟我只有五钱银子,可是听说老兄要走,自然是要请一请的,只不过因为钱少,除了要上两壶土烧,咱哥俩怕是只能就些盐煮黄豆下酒了。”李过脸上堆着笑。
“那就好,那就好,俗话说,有酒无菜不算慢待,哥哥我承你的情!”赵五说道。王国对他们这些亲兵的待遇虽说强上一些,却也只是吃饱饭,这酒却有好长时间没闻到味了。
两个人兴高采烈的就着咸菜喝起酒来。
一壶土烧下肚,李过打开话头。“赵五哥,还是你们亲兵待遇好,兵饷虽然也被克扣了,但多少还能剩下几文,我们可就苦了,一个大子也不见。”
“嘿嘿,你们怎么能跟我们比,别急兄弟,有机会我说一说,想办法把你也弄到亲兵队去,不过现在有些迟了些。”赵五犹豫了一下。
“一看老哥就不肯帮忙。”李过假作埋怨。
“什么话?”赵五赶紧辩白“其实你不知道,因为哥哥我马上就要跟随王参将下江南享福去了。”
“怎么?王参将要走吗?”
“可不是,这事可千万别跟别人说,他走的是大太监卢久明的门路,听说兵部已经发函,调王参将去扬州。”赵五压低了语气。
“可是我们的钱饷,还有前一段时间的赏银怎么办?他要一走不就泡汤了?”李过叹着气。
“兄弟,你还想什么银子,告诉你,银子早就到了王参将的手里,让他发慈悲给你们发钱,不是做梦么?这几天,我再和亲兵的队长说说,或许王参将一发慈悲,答应也带你去扬州呢!”赵五一副义气的摸样。
“好好,这事哥哥你费心了。来,哥哥,咱们再干一杯!”李过举起了酒杯
“来,兄弟,干了!”赵五一仰脖,又干了。
送走了赵五,袁宗第从角落里走了出来。
“袁哥,你都听见了?这些当官的不管咱们死活啊!”李过挑着起。
“他奶奶的!不行就做了他,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只不过自成老哥怕是不同意吧。”袁宗第知道李自成一直有建功立业的心思。
“没事,袁哥,你这就联系你的手下,我去找捷轩商议,捷轩也早有反意了,我们都准备好兵器,今天晚上看情形,不行就干它一家伙!”李过嘱咐袁宗第。
“行!补之,我听你的。”两个人开始分头行事了。
参将王国早已经脱光了衣服,正准备钻进小妾捂暖的被窝,这江南小女子,果然够味。
这时,王国听见外面有喧哗声。“什么事?”王国很是生气。
早有人打听明白缘由,一个亲兵在外面说道“大人,是一些兵丁想要讨赏钱。”
“妈了个巴子的。”王国披上衣服就往外走,这个时候被打扰,不由的**气。
“老子看看那个混账王八蛋大晚上的不睡觉!在这里添堵!”王国顺手抄起了马鞭。
“李自成,你他娘的给我滚回去睡觉!”看着李自成带着一些人前来,王国上去就是一马鞭子,王国也是戎马出身,只不过这些年沉迷女色不复当年之勇了,但王国深知,对付这些小卒,气势绝不能倒。
“大人,听说军饷赏银都已经到了,我们是来要钱的!”李自成挨了一鞭子,没躲,强自忍住怒气问。
“你们这些兔崽子,老子供你们吃喝就够给你们面子了,还要钱,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的底细,是好人能到这里来当兵?不想查你们就罢了!给了你们留活路还上脸了!”王国绝不肯给钱。
“这不是逼我们造反吗!”李自成也快要忍不住了。
“奶奶的,敢在老子面前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王国又举起鞭子作势要打。
“你奶奶的!”一个人影从李自成的身后窜出,举起手里的腰刀,一刀剁在了王国的脸上,王国噗通一声被砍翻在地,出手的正是猛虎一样的李过。
十几个亲兵正拿起刀剑反抗,袁宗第举起单锏一锏砸碎一个亲兵的头,刘宗敏拿着鬼头大刀砍下了一个亲兵的脑袋。
李自成也气得够呛,拔出花马剑,向天一指,大喝一声“反了!”
李过的心里高兴了起来,终于造反了。
第四章 投军
甘肃渝中的参将王国端着小妾沏的一杯绿茶美美的喝了一口,其实王国并不喜欢绿茶,这茶叶味道淡淡的,似乎没什么滋味。王国更喜欢红茶,浓浓的沏上一碗,端的提神解乏。
不过小妾是江南女子,对边塞的饮食习惯很不适应,自己没有能力千里迢迢从江南为她运送食材,只有喝绿茶的习惯依了她吧。
小妾将柔软的身体黏在王国的身上,王国很是心满意足,这江南女子小巧玲珑的,还能唱几支小曲,床上的花样不断翻新,就是不一样。王国端起绿茶又喝了一口,嗯,味道似乎好了很多。
“老爷,我头上的这个簪子旧了,我想要一根新的金簪子。”小妾见王国心情不错,开口要东西,只不过声音很软很甜。
“不是上个月已经打了一根了吗?”王国有些不悦,边塞的士卒生活很苦,就是军官也并没有太多的油水。不过,王国与当时其他的边塞军官一样,除了吃空饷外,连士兵们的军饷也都克扣了。王国将近五十岁,他想,再攒些钱就他娘的不干了,小妾老说江南好,不妨就去江南!
小妾见王国没有给她打簪子的意思,委屈起来“老爷,你就是不心疼人家,人家好好的大家闺秀,跟着你到这个荒山野地受罪,我什么苦也没说,可是一根簪子你都舍不得。”小妾的语气有些幽怨,眼圈一红,似是要掉下泪来。
“好好好,也不是没说不给你打。”王国捏了捏小妾的屁股。
“老爷,你坏。”小妾轻瞟了王国一眼。
王国哈哈大笑了起来。
“那簪子我要大的,另外我还要在上面镶一颗珠子。”小妾扭动着腰肢。
“行!都依你。”王国浪荡的笑了笑,抱着小妾走向了床。
且不说王国胡天海地,李自成此时已经投在王国的手下了,他现在也是把总,这也多亏了早就是把总的袁宗第的照应。
李自成等人见到袁宗第的时候,袁宗第也在喝野菜粥。袁宗第虽是把总,但依然吃不饱饭,因为他是王国的手下,王国还要给他的小妾打首饰。
“哎呀,李哥,昨晚灯花直爆,我就琢磨着该有贵客来。”袁宗第激动的抱住李自成。
“汉举(袁宗第的字),你一向可好?”李自成微笑着看向袁宗第。
“李哥,托你的福,虽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