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一只虎-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过见孩儿兵们并没有伤亡,放下心来。

    铁蛋和罗虎一脸的羡慕,王四也是满面的得意。

    “小四,你这个小兔崽子,为什么不听话?你们这些半大的娃子,也会打仗?说,伤亡多少?”李过对着王四的脑袋一顿爆栗。

    王四揉了揉脑袋,虽然挨了揍,可是打了胜仗,心中高兴,对着李过笑了笑,“李爹,我们没有伤亡。那些明军不抗打,跑的倒快,我们没杀死几个人,大多的明军跑进府谷城了。我们按照您的命令,并没有前去府谷城追击。”

    李过点点头“嗯,小四,干得不错。看在你打了胜仗的份上,我就不责罚你了,看你高兴的样子,得了什么好东西了?”

    王四抿着嘴,得意的向铁蛋和罗虎扬了扬头,然后对李过说道“李爹,您看我缴获了这么多的好东西。”

    李过走到那些被缴获的大车前,心中也是很满意,车上的物资确实很多。有绵甲,兵器,还有很多的弓箭,箭支的数量也很充足。

    李过没有看其它的东西,而是立刻被一样物资吸引住了,那就是鸟铳。

    鸟铳是火铳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改良后的火铳。火铳的种类有很多,像单眼火铳,三眼铳等等,以后要对火铳做一个系统的介绍,这里暂且说说鸟铳。

    鸟铳也叫火绳枪,在鸟铳以前的火铳大多是由明朝自主研发的,而鸟铳则是传自倭国。虽说大家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但事实确实如此。

    而倭国则是从通过非常的手段从佛郎机,也就是现在的葡萄ya那里学到的。而明朝则是通过俘获倭国的俘虏得到了鸟铳。当时,明军在福建一次海上战斗中,俘获制造火绳枪的倭国人及枪支若干,学习制造鸟铳并加以改进。当时明朝地大物博,资源丰厚,人才众多,所以,重新研造出来的鸟铳“比西番尤为精绝”。

    在明代后期,鸟铳成为明军的主要装备,除了单独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边军大多装备了火铳。

    只是包括鸟铳在内的火铳也有着一定的缺点和局限性,加之明末军队的腐bai,又没有真正的名将善于使用。所以,在戚继光等人死后,到了崇祯朝,火铳虽然也在使用,但并不特别受到重视,已经名存实亡了。

    但李过却知道火铳的好处,毕竟这是**,如果能够善于使用,如果能够加以改良,效果是极高的,好处是大大的。

    “小四,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李过指着鸟铳问王四。

    王四点点头“李爹,我认得,这是鸟铳。”

    李过的部队也缴获过明军的火铳,虽然数量不多,但王四是认得的。就像牛得草在王庄第一次和张大ma子交战时,使用的两只火铳是单眼火铳。

    李过虽然也有研发火器的意思,但是以前缴获的火铳数量极少,因为明军也不是特别喜欢用这些东西,且牌子很杂。而李过起义后,一直以来没有固定的地盘,经济实力等等都不够,所以一直将这件事情放下了。

    这次王四缴获的鸟铳虽然并不是太多,但是也有两百只,这也是府谷、河曲等地并不是太受重视的缘故,因为边关的险要之处的边军,大多守城用大炮,而射杀敌人更喜欢用弓箭。这是因为用火铳进行射击,如果不是正确的训练,火铳的准头不是很高,还有很多的缺点,不如弓箭使用简单方便。

    当然,李过明白,这点鸟铳成立火器营是远远的不够,但是作为火器营的一个初步的架子倒是可以的。

    “嗯。”李过点点头“小四,这些鸟铳全部发放给你和你的手下,你要好好保存着,等忙过这一阵子,我会好好指点你怎么用它。我要成立一支火铳的队伍,你就负责吧。”

    “可是这些个玩意似乎并不太好使,拿着刀枪杀敌多爽利啊!”王四似乎有些不情愿。

    “你个小破孩懂什么?以后你会知道这东西的好处的。”李过瞪了瞪眼睛。

    也是,在当时的人看来,行军打仗最厉害的就是骑兵。闻名天下的关宁铁骑是骑兵,多次打败明军的是骑兵,骑兵是战无不胜的,马匹是最为重要的。火铳并不被看好,甚至没有火炮受到重视。

    所以,王四并不满意李过的安排,只不过这是李过的安排,王四不敢吭声,只得接受。

    李过看着王四好笑,不过并没有解释自己是如何看重火铳的好处。一是李过是这些孩子们的李爹,身份在,不需要解释。

    二是,李过认为明军的军需被劫,府谷城内的明军一定会出城的,倘若不出城夺回军需,府谷城的官员一定会受到重重的责罚。尽管出城的明军只是可能做做样子,但是出不出兵是一回事,畏敌不战是另一回事,胜不胜倒是其次。所以,李过现在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歼灭明军的事。

    “铁蛋、罗虎、小四,你们说,败逃的明军跑进了府谷城后,你看他们还会出城么?”李过问道。

    “我看不会出城,明军都被咱们打怕了,怎么敢出城?”罗虎几个人都是这样的观点。

    “他们一定会出城,不然,他们一定会受到责罚的。”李过很有信心的说“你们记住,打仗不是寻常事,不只是要勇敢,也得用脑子,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全,明白了吗?”李过无时无刻的对着这几个家伙灌输思想。

    “明白了。”三个人一起答应。

    “既然明军会出城,我们这些人要杀败明军是不够的,所以,现在派人去通知刘体纯、谷英他们,要他们迅速的、秘密的前来,隐藏到府谷城外。明军若是敢出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李过命令。

    于是,在府谷抢钱抢粮的刘体纯等人,除留下必要的兵力,大部分人马迅速的赶到了府谷城外,隐藏了起来。
第五十六章 抢军需
    且说李过以为府谷城不会出兵了,在府谷城外闲的蛋疼,便将大部分的孩儿兵分派了出去,只剩下三百多人隐蔽的驻守在府谷城的四个方向,进行监视,许进不许出。

    因为封锁了府谷县城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府谷县向外派出的几批求援的人都被扣下了。

    府谷县令张进忠和千总王王喜现在倒是不发愁。城内的粮食还够用,而且乡下的匪乱并未祸及县城,两个人对战事一个劲的推延。

    从乡镇逃出来的地主们一个劲的催促着剿匪,张进忠和王喜两个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众位士绅,不必着急,我等已经向总督洪承畴大人前去求援了,想必不久,洪大人的兵马就会到达,到那时,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土匪定会被扫荡一空的!”张进忠言说。

    “不错,县尊大人言之有理,现在首要的情况是,把守城池,不给匪徒以可乘之机!”王喜自不敢战,所以配合着张进忠说。

    那些地主骂骂咧咧的,却无办法,只得望穿秋水的等着洪大人的人马了。

    不过,这样的情况被一件事情打破了,军需被劫。

    因为府谷与河曲经历了战乱,兵事不齐,所以,三边总督洪承畴决定整备军事。

    洪承畴是明末不可多得的帅才,虽然也有贪wu腐化,克扣军饷之事,但相对比较,贪得还不算过,确实有些名望。而且对于兵事足够尽心,也确实有些能力。

    于是,洪承畴从武库内,给府谷与河曲调拨了一些甲仗兵器,用于这两个地方以及府谷与河曲的长城隘口的城防,兵备。

    虽说这两个的地方,农民军的战乱已平,长城隘口因为险峻,并没有受到过关外鞑子的袭击,但这两地现在隶属三边,兵事上还是要完备的。只是这两个地方并不紧要,所以,对这两个地方的补给来的晚一些。

    可是,这些军需补给恰好让李过给碰上了。准确的说,是让李过手下的孩儿兵头目王四碰上了。

    李过在府谷城外的人只有三百人左右,现在无仗可打,只是负责进行监视。三百人分别监视府谷的四个门,这样,每队人马只有七八十人,都是孩儿兵。

    李过在北门,铁蛋和罗虎在东门和西门。而率队在南门的正是王四。

    分兵的时候,李过特意嘱咐这几个孩儿兵的头目。“看样子敌人是不会从城内出来了,所以你们只是前去哨探,并不是和敌人硬碰硬。其一,你们的人马不多,其二,你们的年龄还小。你们几个都十七了吧,可是你们孩儿兵也有十四五岁的,所以,你们要注意安全。”

    “李爹,不怕,敌人要是敢从城里出来,就把他们干掉!”铁蛋说道。

    “就是,敌人要来了,还能放他们跑了?”罗虎接着说。

    李过上去就是两脚“我白说了是不是,要你们注意安全,懂不懂?打仗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你们还小,可以学着打仗,但绝不能硬拼!记住,有事情及时通知我就行。”

    李过看了看王四,王四一句话也没说,一副很是明白的样子。

    “你听明白了?”李过问。

    “李爹,我听明白了,你说咋办就咋办!”王四的眼睛透着机灵。

    “嗯,懂事。”李过满意的摸了摸王四的脑袋,然后转过头,对着铁蛋和罗虎说道“两个小犟驴,一点也不听话。”

    于是,铁蛋、罗虎和王四带着人去了。

    这些孩儿兵虽然年纪小,可是对李过极为忠诚,李过吩咐他们做的,他们也是极为认真。所以,即使现在很多天也没有敌人的音讯,可是他们还是很警觉。

    这一天,王四和孩儿兵们刚刚吃罢早饭,放哨的前来报告“有敌人!”

    王四立刻跳上马背,抽出刀,喊道“准备战斗!”

    孩儿兵们纷纷跳上马,拿出了武器。

    敌人并不是从城内出来的,王四远远的望去,只见远处有一溜大车,车上装着很多东西,有大约一百多的明军护卫着大车正向府谷城的方向走来。

    王四牢记着李过的话,有情况及时通报,于是,王四命令一个孩儿兵前去报告李过,通知敌情。

    随即,王四挥着刀,大吼“来啊,杀!把那些明军给我杀了!”

    孩儿兵们大吼着,挥着武器,就像初生的牛犊一般,嗷嗷叫的向那股明军杀去。奔腾的马蹄卷起了一道烟尘。

    护送物资的是三边衙门的一个把总,本身倒还有些武艺,还算勇猛,也有些谋略。所以,到了府谷的地界,听说府谷闹匪乱,这个把总犹豫了一下,便停停走走,绕来绕去的,总算绕开了匪乱,眼见得就要到达府谷了。

    可是,突然见到一队骑兵举着刀枪,狂吼着杀来。

    这个把总有些慌乱,但随即稳定了情绪,对着手下的兵丁说道,“不要慌,准备战斗。”

    但这个命令并不见效,因为士兵们已经慌了。这年头为谁卖命?连军饷都没有,还战斗?一到拼命的时候就说有赏,平时干什么了?洪承畴大人倒是好样的,可是也不过是他的那些亲军条件好些,我们这些杂牌子的士兵能有什么好处?还准备战斗!准备个屁!

    士兵们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士气必然不振。比不得李过的人,虽说条件并不比明军的强太多,但是宣传力度却是很大。而且,这些孩儿兵本来连命都不能保,都是李过将他们收留抚养了。报恩尚觉的不够,正是要表现自己呢,战斗力自是不同而语。

    所以,看着蒙着面,一阵怒吼着杀来的孩儿兵,明军的士兵退却了。

    那把总为振士气,也是自持有点本事,便带着十几个骑着马的亲随向前杀来。

    王四很是勇猛,但绝不莽撞,见到护卫大车的明军有些迎了过来,便命令身后的士兵“放箭!”

    一阵箭雨过去,十几个护卫把总的明军被射到了**个,其余的几个调头就跑。

    那把总犹豫了一下,本待要跑,王四已经赶到了面前。

    把总是为了保命,王四是为了报答李过拼命。虽说王四的年纪要小,但是士气却高。

    把总见势不妙,拨转马头就要跑。

    王四赶得急,挥舞着刀砍去,一刀砍到了那个把总的后脑,竟将那个把总的脑浆砍了出来。

    把总一个倒栽葱倒了下去,其余的明军本来就是步兵,见此情景,哄的一下四散而逃了。

    王四也没想到胜利来得这么容易,等杀散明军,看到大车上的东西的时候,哈哈的大笑了起来!
第五十五章 府谷匪乱
    张二麻子逃回府谷的夜里,西口古桥上,将近四千名骑兵从河曲向府谷走去。骑兵并没有明显的能够辨别身份的服饰,他们只是穿着浅灰色的土布衣服。这正是李过的队伍。

    李过率领一千孩儿兵防守在府谷城外的隐蔽处,其余的人马在刘体纯、谷英、李强、牛得草等人率领,分成四五百人的小队,按照预定的计划,对府谷的大的乡镇进行了突袭。

    于是,整个府谷开始处处闹匪乱。

    府谷的百姓很是恐惧,可是平静下来后,百姓们很奇怪。他们发现这些土匪有些与众不同。第一,这些土匪不扰民。第二,这些土匪不**,不抢良家妇女。第三,他们迅速打听明白情况,只抢只杀大户。第四,这些土匪都蒙着面。

    当然,抢劫还是跟河曲一样,都是抢地主、富户,因为当时的地主富户大多都是为富不仁的,所以,抢了之后,大多都会斩草除根。当然,对普通的民众是决不能侵扰的。

    因为府谷所辖之地也曾经是久经战乱,所以人口也并不多,战斗依然不够激烈。

    于是,府谷的村镇乡寨,便见到一队队身穿蓝色土布的队伍,如旋风一般的杀了进来。众人跑都来不及了,胆战心惊之余,发现这些人没有大肆杀掠,只是将几个地主抓了起来,一阵咔嚓。

    这些人虽然不抢老百姓,但是命令老百姓干活。干什么活?收粮!因为庄稼成熟了。

    而且,这些人行动迅速,快速的清点村镇的人员,每家每户按照人口大略分派了地,命令人们按照规定上交粮食,其余粮食的给他们生活。

    乡镇的百姓本来就是勉强糊口为生,饥一顿饱一顿的。如果按照这些人的命令去做、去收粮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至少到年关,人们也不用挨饿了。不过人们都还满足,因为以前这些人没有地,没有粮食,经常以野菜面糠生活。

    李过命令将收来的粮食全都运走,并不是李过心狠。李过既然想在未来经营府谷,就一定不能让人们吃的饱,要让人们饿着。而若是将来李过真的治理府谷的时候,李过绝不会饿着这些人的,到那时候拿出粮来,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李过则是对府谷县城进行监视,因为府谷县城内的那个千总毕竟还有几百人马。

    李过希望府谷县城的士兵能够出城,这样,李过会把他们全部歼灭。虽然李过的手下都是孩儿兵,但是这些孩子都已经是十六七的年龄,已经可以进行战斗了。

    李过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量把明军的势力消减,让他们再不敢出城。然后,李过派人在府谷建立自己的地盘,当然是用土匪的名义。

    但是,李过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旦府谷的战乱规模过大,会引起朝廷和三边总督洪承畴的警觉,甚至会有可能殃及河曲,所以,李过要控制战斗的规模和节奏,这当然很难拿捏。

    李过表面看起来很平静,心里其实很着急。

    因为现在已经是崇祯四年了,而历史上,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将会推翻明朝,清军也将入关。倘若在清军入关之前,不能够建立一大块根据地,不能够组建一支无敌的精兵,那一切的王图霸业,一切的梦想将无从谈起,李过想改变历史的想法只能变成一场风花雪月。

    所以,李过需要冒险,尽量多占些地。但李过发现这其实也并不算是真正的冒险。

    其一,因为现在庄稼已经快要成熟了,河曲现在已经进行了秋收的准备。而在府谷进行战斗,除了要抢钱、也有收粮的目的。有了粮食,即使真的明军前来进攻,李过也能抵挡一阵子,因为李过现在的士兵战斗力很强,除了曹文昭百里挑一的精兵,其余的明军还不在话下。

    其二,山西南部的农民军,自从王嘉胤死后,王自用被奉为盟主。农民军在王自用的协调下,时分时合,在山西、豫北、畿南流动作战,屡屡获胜,吸引了大批的官军。而各省的官军事权不一,协调指挥不利,常常顾此失彼。

    所以,李过在府谷闹腾闹腾,想必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大批的明军想必不会因为点匪乱前来。

    部队在府谷县城外潜伏起来,等明军出城,好放手一战。李过的意思就是先杀他一家伙再说,并不想赶尽杀绝,但至少也要把府谷县城的明军杀的屁滚尿流的,让他们以后出城都要三思而行。

    可是,府谷县城一点动静也没有,自从听说周边的村镇处处匪乱,府谷城只是将城门紧紧关闭,没有声息。

    李过很奇怪,怎么明军不出来呢?难道城内没听到乡下闹匪乱么?

    其实不是,乡下闹匪乱的事,府谷城内的县令张尽忠和千总王喜全都清清楚楚的知道。只是两个人装作不知道,互相见面谁也不提。原因无它,谁也不想出城打仗,谁也不想多生事端。

    于是,两个人只是警觉的安排守城事宜,绝不出城。

    可是城外的匪乱似乎闹腾的越来越大,逃出来的地主士绅纷纷找到张进忠,请县令大人派兵征讨。

    张进忠自己哪有那个本事,推脱不过。于是,便找来了千总王喜。

    王喜一听县令大人要他剿匪,当下用巴掌将胸脯拍的山响“为民尽力,为国尽忠,是我等职责所在,不说大人差遣,下官正要出城杀敌!”

    张进忠听了,很是感动,也很羞愧,看来自己想差了,这王喜倒是忠勇之辈,自己且大大的不如了。张进忠正要开口说话,那王喜又开了腔。

    “虽说是要杀身成仁,可是卑职却不敢浪战。大人也知道,士兵的粮饷一直是克扣的,倘若此时出城作战,士不用命,必败无疑。”王喜说道。

    “那怎么办?”张进忠听的稀里糊涂的。

    王喜笑笑“倘若大人能从府库里拿出些银两来,将士兵的军饷补齐,然后再拿出钱来,当做奖励,想是兵士奋勇,匪乱必平!”

    张进忠一愣,心中暗骂,奶奶的,你个王喜,打仗不行,倒琢磨起老子的钱来了。

    “只是府库也无多余的银子,我看这样吧,你我联名到三边衙门求援,我等在府谷城内固守,方为持重。”张进忠眯着眼睛。

    王喜一拱手,说道“大人所言甚是,卑职甚是佩服。”

    于是,县令张进忠和千总王喜两个人,扯了半天皮,什么事情也没办,只是苦了等在城外的李过了。
第五十四章 不要赶尽杀绝
    王庄现在的规模又大了些,周围的几个小村子都合并过来,现在的人数虽然没有赵镇那样多,但也不少了,共有两千人左右。其中,护地团的人数大约在七百人左右。

    领头小校是戴作新,人们都叫他小戴。

    自从上次王庄被张**子袭击后,小戴认真的修好了寨墙,寨墙不宽,但也能并排走四五个人,但是寨墙很高,所以易守难攻。而且,在东西南北四道寨门旁边建造了高高的瞭望塔,查看着四周的动静。

    因为担心河曲的张二麻子前来为他哥哥报仇,所以,小戴向牛得草求援,牛得草便又给了小戴一些真正的士兵,使得小戴的亲兵数量达到了一百人。这样,加上护地团的团丁,王庄的准战斗人员达到了八百多人。

    但是小戴有过一次教训,所以一直不敢大意,所以寨门和寨墙上始终都有士兵和团丁轮流的把守。

    而这一天傍晚,牛得草突然来了,还带来三百名精兵,而且都是骑兵。

    “牛爷,您怎么来了?”小戴很是奇怪。

    牛得草嘿嘿的直笑“怎么?我不能来?你现在立刻命人封寨,任何人不得出入王庄。把士兵和护地团的团丁都集合起来。”

    “怎么?牛爷,要打仗吗?是不是张二麻子要来!”小戴问。

    牛得草点点头,于是,小戴兴奋的执行任务去了。

    张二麻子自认为很隐蔽,其实很早就被发现了。

    他这次来的人不少,有六百多人,这也是一大股土匪了。因为人多,此时天气又暖,所以,张二麻子决定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来攻打离黄河不远的王庄。

    离河曲县城的很近的西口古桥是不能走了,那里早已经有李过的士兵驻守。

    可是土匪们因为人多,加之黄河沿岸不时的有李过派出的流动侦骑巡视,所以,张二麻子的人还没等全部渡过黄河,便已经被发觉了。

    于是,那小队侦骑的什长派两个人去报信,其余几个人远远的进行监视。

    牛得草第一时间知道了消息,除了派出人加强附近两个村镇的防护,而且亲自带人来到了王庄。牛得草判定,那张二麻子一定会攻打王庄,为他哥哥报仇。

    张二麻子确实是要攻打王庄,他在天黑的时候已经到达了王庄的附近。

    张二麻子看了看王庄的方向,只见寨门和寨墙上悬挂着灯笼,寨墙上间或有巡逻的人。

    张二麻子点点头“还好,里面的人不知道咱们来。”

    身边的一个土匪问道“二爷,你怎么知道里面的人不知道咱们?”

    “要是知道,他们定然会把灯熄灭,等着我们上钩。”张二麻子自信的说。

    于是,张二麻子开始等,要等放哨的困顿了他才进攻。

    等到后半夜,终于看不见流动的哨兵了,张二麻子一挥手,土匪们快速的向寨墙跑去。因为准备充分,连用来攀爬寨墙的长梯子都已经备好了。

    张二麻子看着几十架梯子已经架好,土匪们已经快要爬上寨墙了,心中高兴,这座小寨子要攻下来了。这样,不但能为大哥报仇,增加自己的声望,而且攻下寨子,也能发一笔财。

    可是,这时,寨墙上突然涌出了很多人,他们不但推翻梯子,而且不住的向土匪们射箭。

    张二麻子心中一慌,想要逃跑,却看到寨墙上只有百十来人,极少有弓箭和武器,手里都拿着农具。

    “攻!往里攻!那些都是农民,不抗打!”张二麻子吼道。

    土匪们看清情况,不住的向城上射箭,而且又架起了梯子。

    可是,寨墙上的人很是勇猛,土匪们一时攻不进去。

    张二麻子心里急,抽出刀来就要向梯子上爬。

    可是这时,爬上梯子的张二麻子突然发现,离王庄远远的有无数的火把,正快速的向王庄逼近,而且,也听得见密集的马蹄声。

    张二麻子一个跟头从梯子上折了下来,我的亲娘!张二麻子吓了一跳。

    看远处火把的数量和密集的马蹄声,张二麻子知道,来了很多的骑兵。这些骑兵深更半夜的不睡觉,前来这里,目标一定是他!

    张二麻子听着隆隆的马蹄声,看着越来越近的火把的距离,大喊一声“快跑!”

    土匪们这时也都看到了危险,准备逃命。

    这时,王庄的寨门打开,从寨子里奔出七八百人,当先的是骑兵,手举着长刀,大吼着杀来。后面的拿着各色武器,农具也杀了过来。

    看着远处的骑兵也渐渐涌了过来,土匪们一点斗志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劲的飞跑。

    土匪们倒是没有被远处赶过来的骑兵攻击,可是却没想到王庄出来的服色杂七杂八的人凶猛无比。除了那些手拿武器的兵士很勇猛,那些拿着农具的人竟然疯了一样的向土匪们打杀。

    这些农民怎么了?土匪们搞不明白。这些农民心里却明白的很,他们身后跟着牛得草!

    牛得草的威猛农民们见识过,上次王庄护地团的一个人只因为乱说话就被砍了,现在他们不拼命可能也被砍了。所以,他们得拼命!而且,要是作战勇敢,还能有赏!上次和张**子厮杀,便有十几个人得了一两银子呢。

    所以,在这些护地团的农民眼里,这些土匪不是土匪,而是银子!

    所以,看到不断被打倒的土匪,张二麻子心里不住的后悔。且别说飞奔而来的敌人援兵,就是自己这些人真的进攻王庄,也一定讨不得半点的好处。刚刚王庄里面的人在隐藏实力。

    远处骑兵已经跑到了跟前,却并没追赶,反而敲起了锣。

    要知道,进军要敲战鼓,收兵才鸣锣。

    可是张二麻子已经想不了太多了,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跑!

    跑黄河岸边土匪只剩下一百多人,张二麻子第一个跳上羊皮筏,大声的嚷嚷“快划,快划!”等到了河中央,张二麻子调转过头,望着河曲的地界,恨恨的想,再也不来河曲了,杀了我老子我也不来!

    牛得草命令人马打扫战场,自己向锣声的方向走去,他知道,李过来了。

    李过正坐在刚刚安下的大营里,身边不但有谷英、李十二、李强、江畅等武将,牛得草发现刘体纯也来了,一些留守的孩儿兵头目也在场。文官除了聂心,其余的一个也没有。

    牛得草忙着向李过施礼“爷,我不是说对付这些土匪,我们自己足够了吗?您怎么摆出了这么大的架势?另外,眼看着就要全歼敌人了,您怎么鸣锣收兵了呢?”

    李过笑了笑“哼,你以为我是帮你打仗来了?”

    “难道不是?”牛得草有些不解。

    “不是!”李过看着牛得草“我命人鸣金收兵,怕的就是你把那几个土匪都杀光,因为我们要让这些土匪回去,不但他们去府谷,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当土匪!”

    牛得草怔了怔,发觉,除了李十二和江畅等人穿着明军的衣服,其余的人都穿着各色的杂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