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低碳阴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法兰克的继承者光荣地实施了中国的汉代一样的“推恩令”,不是把大位传给长子,而是所有兄弟平分,这样中法兰克又分成很多小部分,这也自然让东西两强有了可乘之机,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分别抢占了洛林和普罗旺斯。
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年)后,《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签署,战败的德国正式承认法国拥有阿尔萨斯-洛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双方次年缔结和约,法德边界恢复到了300年前的状况,阿尔萨斯-洛林重新被德国占有。
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归还给法国;1940年又为希特勒德国兼并;1945年法国再度恢复了对两个地区的主权;今划分为默兹、摩泽尔、默尔特—摩泽尔和孚日四省。
德法两国为什么会对这两块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发生这么多恩恩怨怨?
要真正说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地理位置及资源两个方面来说明它。对于一块不毛之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像法国和德国那样大动干戈的,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如此重要,它甚至左右着两个帝国的命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2)
首先,这两块地在领土面积上不算大,但在战略地位上相当重要,这是德法两国前期不遗余力争夺的关键原因。
莱茵河被喻为欧洲的母亲河,而阿尔萨斯与洛林位于莱茵河的西岸。如果法国占有这两个地区,则可以将莱茵河和阿登高原作为法国东部的天然屏障,可以将德国莱茵河上的交通线截断,战略上形成极大的优势。
对于德国而言,如果占有这两个地区,这段莱茵河将可以成为自己的内河,可以轻易通过莱菌河出入大西洋,而不必与法国分享。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这个地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战略地位上,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与此相关的工业体系,如果获得这两个地区,对本国经济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德国来说,一旦失去,则如失去一条腿,更重要的是,法国煤炭等资源紧缺,如果失去这两个地区,对法国影响更甚,就像剪断了飞鸟的翅膀,使法国在工业化道路上不能迅速腾飞。
工业革命后,这两块地对于德法两国的命运有深远的影响,德法两国的盛衰成败也从这两个地区的易手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在农耕文明时代,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绝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霸主。“百年战争”中把英国的势力赶回了英伦本岛后,随后面临着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的“铁桶阵”,最后法国通过30年战争(1618-1648年)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
30年战争使法国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成为欧洲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一结果也加深了德国的分裂,难以对法国产生什么威胁。
而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以一己之力单挑全欧洲,英国、沙俄、奥匈帝国、普鲁士德国等国家为了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在前四次战争中,都是以法国全胜而告终,最后滑铁卢战役中才使法国一代枭雄拿破仑屈服,拿破仑最后死在了圣赫勒拿岛。
可以说,法国在整个欧洲近代史上的战绩是异常辉煌和灿烂的,数百年之中,法国都在欧洲大陆上四方征战,在拿破仑时代达到了巅峰。战争除了人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后勤,法国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使法国有强大的国力保障。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摆脱法国对普鲁士的控制,在俾斯麦首相“铁血政策”的推动下, 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普法战争爆发,这场大会战以法国完败、德国统一而结束。
这场战争后,法国不仅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这也是《最后一课》的背景,该地区人民也丧失了学习法语的权利。
工业革命是煤炭的时代,在推动煤炭及铁矿石储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法国再也没有办法复制农业文明时代的辉煌,在深刻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法国交了一份最差的成绩单。
在工业革命中,法国因为匮乏的煤炭资源而大为吃亏,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国家大口吃肉,而自己只能喝点汤。法国基本上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争霸的资格,法国只能局限于一个区域性的大国。
上帝把欧洲最美的一段给了法国,法国拥有丰饶的巴黎盆地及阿基坦盆地,平原占总面积的2/3,三面环山,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使法国农业文明时代异常辉煌,但又使其在工业革命中变得先天不足。
反观德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德国山地多,这使其煤铁资源蕴藏丰富,这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充沛的动力。通过普法战争,德国掠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在使法国严重失血的同时,却使自己如虎添翼。
到了20世纪初期,在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德国甚至超过了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法国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占16%,跃居第二位,英国则居第三位,为12%,法国则排不上号。
一战前,普鲁士工业蒸蒸日上,经济的过分扩张使德国必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殖民地来获得原料发展工业,并向世界倾销产品。
当时世界殖民地已经被世界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德国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取得欧洲霸权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英)的殖民地。
20世纪初期的德国外长皮洛夫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随之而来。
一战后,德国再次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德国仍有庞大的资源。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 想看书来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1)
185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小镇。一个叫乔治?比尔斯的人打井时发现了一些黑乎乎的东西,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他不想放弃任何发财的机会。于是他请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教授对这些东西进行化学分析,当这位教授通过一阵折腾,发现这个后来被称为石油的东西能够通过加热蒸馏分离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含有碳和氢的成分,其中一种就是高质量的用以发光照明的油。
经过将近三年的准备,1858年比尔斯请德雷克上校带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钻至69英尺(约21米)时,终于获得了石油。
像10 年前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一样,人们蜂拥而至泰特斯维尔小镇投资,想发大财。对石油的狂热在美国一直持续了数十年,大量原油被开采,投资石油开采的资金和企业不断增加,原油开采企业从64 个猛增到2300 多个,产值从200 万美元跃至1800 万美元。到1900 年,原油产量已近1 亿桶,其中300 万桶以上供出口。
紧接着,现代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直到销售,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在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初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伴随美国石油工业的不断发现,出现了影响美国历史的传奇性人物——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凭借着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及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与煤炭相比,石油有先天的优越性,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开采成本,煤炭需要人深入到地下进行挖掘,而石油则只需要在地面竖一些杆和塔。石油时代正好和内燃机及发电机的发明吻合,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似乎是天意注定的,因为美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开始大规模地运用,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工业体系。这与英国油气资源的缺乏,未能首先实现石油的大规模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核武器的恐怖平衡状态事实上削弱了用军事手段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能力,为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发挥石油安全战略的影响力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石油是重中之重,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谁控制了石油霸权谁就将有主导世界的话语权。
美国出于加强对欧洲控制、对抗苏联的需要,其全球战略基本上围绕着石油展开,但美国二战后的石油战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磕磕绊绊中不断前行。
美国在战后的石油工业中如日中天,整个国际石油市场基本上被以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德士古、索克尼、海湾石油公司、加州标准、英伊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七姊妹”为首的国际石油公司所垄断,这“七姊妹”中,有五家是美国的。
一战大大消耗了美国的石油资源,自从俄克拉荷马州大油田发现后,美国在1920年以前没有发现新的大型油田,这使美国不得不向海外寻找石油以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并成功从英法的势力范围——中东分得了美索不达米亚石油的部分开采权。
随着二战不断深入,美国深刻认识到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控制世界石油资源,通过对沙特的援助,并趁英国忙于战事,慢慢对英国在中东的石油地盘进行蚕食。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2)
当一个危重病人在生的希望与手上的一箱黄金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可能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命,命都没了,黄金还有什么用呢?这时美国就是那个可以治疗急症的医生,它也顺理成章地从英国手中取得那一箱黄金的一半——与英国共管中东的石油。
可惜的是,英国靠着美国的援助,在二战中把自己的命保住了,当它高高兴兴地与它的救命恩人共同维护世界石油霸权时,却发现世界的风向已经完全改变了,美国强大的身躯一下把瘦弱的英国从世界霸权的位置上挤了下来。
病人与医生的关系也适合于沙特*与美国。20世纪40年代末,沙特王国债台高筑,面临第三次财政危机,在美国强大的美元面前,也使沙特彻底倒向了美国。这成为美国今后实现其中东石油战略强大的基石。
经过不断地辛勤耕耘,美国终于成为中东石油最大的赢家。1954年美国成为中东石油的最大拥有者,控制了巴林和沙特石油的100%,科威特石油的50%,伊朗石油的40%,伊拉克石油的25%。
美国不仅仅在中东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在世界范围内也全面开花,到20世纪50年代初达到了鼎盛,控制了美国、墨西哥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外90%的世界石油储量和世界石油产量,炼油能力占世界炼油能力的75%,拥有国际石油贸易的90%。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把人口众多军事强大的伊朗扶植成军事支柱,起到海湾警察的作用,把石油储量丰富的沙特扶植成经济支柱,起到*国家稳定器的作用,这也就是美国的“双柱战略”。
由于石油国家民族意识的不断兴起,欧佩克(OPEC)在1960年正式成立,美国及其控制的国际石油公司与盟国、石油出口国之间的权力平衡正被打破,这种不平衡的相互依赖最终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权利的转移和1973年石油危机的发生。
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并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决定性力量。石油生产国不但掌握了石油资源的所有权,更为重要的是从1973年10月16日开始,国际石油公司完全丧失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油价决定权。
伊朗“*革命”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共和国”,这使美国的“双柱”失去了重要的一柱,美国石油战略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1980—1988年发生了两伊战争,伊朗背后是苏联,而伊拉克背后是美国,最后伊朗和伊拉克两败俱伤,但美国并没有成功挽回伊朗的心,而造成永远的隔阂。
美国在中东只剩下沙特,还有一颗钢钉——以色列。
但中东对美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只有牢牢地控制住石油,控制住世界最大的石油主产区中东,才可能维持其霸主的地位。
所有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美国的对外战略都是围绕着中东进行的,都努力想拔掉伊朗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按理说伊拉克是美国坚定的盟友,萨达姆是美国在中东利益的最佳代理人,但美国似乎不满足,靠伊拉克牵制伊朗对美国来说,并不能达到其控制世界石油的战略构想,美国只有抛开萨达姆这个大倒霉蛋,开始单干。
不知道是不是美国给萨达姆设的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美国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是有察觉的。美国CIA虽然吃过不少白饭,但也不可能总吃,漂亮活也干过不少。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萨达姆还不会傻到打之前给老大打下招呼,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萨达姆的头脑发热。
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国世界霸权(3)
结果呢,老萨一动手,就被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给办了。
海湾战争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后不久,这足见美国的雄心勃勃了,美国一方面迫不及待想用一场战争来宣示自己老大的地位,一方面开始为其全球石油战略铺平道路。
虽然海湾战争把萨达姆给教训了一顿,但美国还感觉不过瘾,美国的想法是彻底控制中东的石油,进而完全地控制全世界。
第一次揍伊拉克是因为伊拉克侵略了科威特,而第二次的原因却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一个主权国家,难道威力大一些的武器都不该拥有?但美国认为:这个,不可以有!这就是美国牛仔的思维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是美国的这个借口有些勉强了。
以前的军事行动一般都需要联合国授权的,在联合国不听摆布的情况下,便自己拉起北约的一帮小兄弟再次杀到海湾。这次把事情做得彻底,最后,老萨被*,伊拉克开始上演“皮影戏”。
9?11后,这给美国足够的理由去收拾阿富汗,这枚钢钉的意义就是让中国如芒在背,坐立不安,还可以给俄罗斯眼中竖一根刺。相安无事的安生日子不过,老美确实挺能折腾的。
美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控制伊朗,这是美国梦寐以求的,直接占领伊拉克及阿富汗也是为了最后收拾伊朗作准备。从地理位置上看,攻占伊拉克及阿富汗之后可以实现对伊朗的合围,这也是美国独霸世界最为理想的路径和选择。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美国彻底把中东摆平了,再加上依附于美国的欧洲,通过日本、中国、澳大利亚这个葡萄串把中国东进太平洋的大门给堵死了,美国将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救世主,在石油时代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国家向它挑战。
美国在战略制定上是相当完美的,如果按照美国的战略预想,美国就将真正成为地球的球长。地球的法人代表里将写下美利坚合众国的名字,中国、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只是公司里的小股东,偶尔闹闹情绪还可以,但在大事上只有美国能说了算。
随着奥巴马的当选,美国也结束了小布什时代。小布什表面上给人愚蠢、搞笑的印象,好像美国选民一时瞎了双眼,被布什光鲜的外表给蒙骗了。布什这个牛仔几场战争下来,就使美国负债累累,美国受两大战场的拖累,国力迅速衰落,布什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堆烂摊子,是美国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
但这些批评显然低估了小布什背后的智囊团,没有看到他仍是美国伟大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为了美国的世界霸权与“邪恶”国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布什失败并不是他个人的,或许是天意的安排。当美国人正无限地接近“地球球长”这一职位时,上帝斩断了美国人贪婪的手:就你一家美国吃独食,你还让我这一出戏怎么导演下去?一点悬念都没有。
美国未能完全控制住伊拉克,进军阿富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民风彪悍的阿富汗将可能继续扮演“帝国坟场”的角色。这使得美国控制伊朗进而控制全球的浪漫战略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虽然美国仍然独占沙特、伊拉克及以色列,但美国由于部分地失掉了中东,这对美国的世界霸权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时间在不断地流逝,美国也正在为舔自己次贷危机留下的伤口,但这不表明美国已经失去了再次独霸全球的机会。
碳资源牵动大国命运(1)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数百年间,欧洲人冒险的天性及为上帝传播福音的虔诚把美洲、非洲与欧洲连成一块,让大西洋成为欧洲的内湖,美洲大陆只是欧洲的牧场,非洲为欧洲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黑奴。
但这个时候东西方仍是分割的,是两大体系,基本上各不相干。东方由于以农耕文明为主,缺乏商人的世界眼光,仅仅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但也自得其乐。而波斯则充当着东西方使者与掮客角色,雁过拔毛,对过境的香料、瓷器等征收着高额的关税,小日子也过得悠哉悠哉。
但工业革命却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壁垒,蒸汽机驱动的轮船消除了东西方巨大的鸿沟,其强大的生产力使农耕文明只能成为附属。
伊朗这个阻挡东西方交流的巨大屏障被拆除,成为英国及俄国的殖民地,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的整个中南半岛成为英国的囊中之物,大清王朝也只能在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面前苟延残喘,变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东方的败落也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完败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不过东方帝国相对于处于更低发展阶段的非洲、美洲有一些脆弱的抵抗力,最后被整合到以欧洲为主的世界新秩序之中。
工业革命后,老欧洲在世界舞台上都是名符其实的主角,世界霸权的争夺也紧紧围绕着英、法、德、意、俄、奥匈帝国、芬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展开。但美国和苏联后来居上,利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的绝佳机会,最终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霸主。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取代这一传统格局的是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苏联的兴起似有些偶然,很多人都对一战前25年俄罗斯的工业化评价不高,严重落后于主要西方国家。而实际上,作为一个后进者,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是非常迅速的《俄罗斯史学界关于革命前俄国工业化的争论评析》。俄罗斯经济学家鲍维金就认为,1885—1913年俄罗斯与英国之间的差距缩减了1/2; 与德国之间的差距则缩减了 3/4。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俄罗斯并未占得先机,但大家不能忽视俄罗斯有丰富的煤炭及石油资源,这是俄罗斯奋起直追的最大资本。
俄国储量丰富的巴库油田由瑞典的诺贝尔兄弟和法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联合开发。俄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很快成为第二大产油国,甚至在1900年前后一度领先于美国。到19世纪90年代初,美俄双方已把欧洲市场瓜分完毕。
诺贝尔大家耳熟能详,每年颁发的炸药奖足以让全世界各色人等为之动容,其高额的奖金是吸引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兄弟在炸药上收获良多,可能会忽视了他们在石油工业上的建树。
另外一个罗斯柴尔德家庭,通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的介绍,也算是老相识了,可能大家仅关注他们去做银行,而忽视他们也在石油上捞了一票。
苏联建国后到二战前的数十年间,更是苏联的黄金发展期,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大量失业的欧洲工人为苏联提供了经济发展必需的技术,而苏联丰富的资源更让苏联的经济建设加了一道最大的保险。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大跃进,我们很难想象苏联可以靠一双手对付疯狂的希特勒的闪电进攻。苏联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没有丰富的煤炭及石油资源,苏联根本没有与美国争霸的资本,也没有机会展现他的暴力美学。即使在苏联解体的情况下,俄罗斯仍可以凭借手中的石油再风光一回。
碳资源牵动大国命运(2)
盘点一下世界上所有国家,我们基本上可以从煤炭及石油的储量中看出该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铁甲洪流,穿透了欧洲的心脏,把法国打得屁滚尿流,把英国炸得焦头烂额,对于其他小国,如秋风扫落叶,直捣黄龙,基本无视。
德国这么蛮横,但它也有它的短板,就是石油资源的紧缺。
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1942—1943年的石油年产量达到约200万吨的水平。相对于贫乏的石油资源,这已经是最高产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轰炸而减产,这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脚步。
二战后期在德国失去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后,合成燃料就越来越多地取代石油燃料了。但这种混合燃料有致命缺陷,就是凝结点太低,大概零下*度就会冻结,影响使用,但美国或苏联方面的燃料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缺陷导致德军在冬季一直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效率。
石油的缺乏应该说是导致德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当看到每个德国士兵身上都带有一根油管时,美国人就已经感觉到法西斯德国基本上属于兔子——尾巴长不长了。
战后,德国依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重振旗鼓,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因为先天条件的不足,再也没有资格在大国游戏中扮演有分量的角色了。
法国虽然在一战和二战后两次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但这时石油时代已经到来,这使法国未能摆脱与德国基本相同的命运,生命线牢牢掌握在世界救世主美国手中,失去了成为世界霸主的机会。
这两个国家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走得最早,这是形势所迫,但也正因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在新兴能源上收获颇丰。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按理说成为大国的条件基本上不具备,但日本旁边有一个庞然大物——中国。明治维新为日本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中日甲午战争为日本赢得了一笔宝贵的发展资金,再加上对中国东北的占领,获得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日本似乎具备了成为一个大国的条件。但石油仍是日本紧缺的,这严重地制约了日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得更远,也使日本的强国梦破碎,在二战中吞下的土地又原封不动地吐了出去。
为了使其航母舰队有足够的粮食,日本只有到东南亚去找油,最终使日本与美国发生激烈的冲突,加快了其被严惩的步伐。
日本在东北忙活了几十年,最终没有发现大庆油田,这就是天意。
战后,日本利用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发了一大笔财,朝鲜战场及越南战场都远离美国本土及欧洲的老巢,使日本可以安心作为一个后勤基地,这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蹿升提供了扎实的工业基础。
但日本和英、法、德仍是同一命运,由于没有掌握石油的主动权,只能在美国的羽翼下过着小康生活,想要再次争霸世界,就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了。
英国未能把握石油时代的曙光,成为其失去世界霸权的重要原因。按英国人口、本土的资源禀赋,是很难在石油革命中牢牢站稳脚根的。但由于其雄厚的底子,再加上跟随美国的策略,其大国地位仍得以保持。
英国北海的石油彻底改变了英国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而基本可以全部自给,这对英国工业有重要的影响。
上帝是不公平的(1)
煤和石油是怎么来的呢?
从教科书中我们知道,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殖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
石油主要是古代浮游生物经地壳变迁,被深压于地下,经长时间高温、高压,其碳、氢元素分化聚集形成石油。如果时间继续延长,就会转化成天然气。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储量达数亿吨的大型煤田时,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我们可能也会产生疑问,形成这么多的煤炭及石油需要多少植物及动物呢?
按现在地球的植被覆盖水平及动物种群,形成现在储量如此丰富的煤炭及石油似乎是很难想象的事,那得要多长的时间?
翻开地球的编年史,我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石炭纪(距今约355亿年~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这个时候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
而到了侏罗纪( 距今约205亿年~144亿年),这属于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无数的动物和无数的植物形成一个庞大的食物链。
只有异常丰富的食物才能满足恐龙的胃口,我们能想象这时到处是参天的树木,茂盛的丛林。显然这也与气候问题有明显的关联,前面也说到1000ppm的二氧化碳浓厚才是植物生长的最佳状态,而现在才区区不到400ppm的水平。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是地球繁荣的直接原因。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巨量的石油、煤炭资源,人类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有林立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丰富的物质生活。人类对生物化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人类目前经济发展可谓“高碳”型,严重地依赖于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
101但地球资源的分布极不规则,好像是上天的安排,有些民族天生就占了一个好地方,像贾宝玉出生在了荣国府,而且嘴里还含有一块“通灵宝玉”,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而很多则是一生忙碌的命。
虽然人类到现在并没有找到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但这个时候无疑是石油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量恐龙尸体正好堆在了今天的中东地区。
不规则的能源分布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各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任何国家都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