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低碳阴谋-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这意思就是说,在国际事务中,必须一视同仁,无辜的美国人民不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美国人是根本不承认《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让美国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没门。
美国并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拒绝承担碳减排责任,其他国家也拿美国没辙。但现在美国却提出了“碳关税”,要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开征。一个自己都没有遵守的人,怎么可能用同样的条件去要求其他人呢?
是不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美国也想展现一下世界领袖的风范,想加入碳减排的大队伍?这个转变在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已经现出调整的端倪。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改往届政府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消极态度,开始朝一个环保斗士、地球守护神的角色转变。
虽然以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却对环境问题一向不热心,但如今美国又回来了,美国有责任在全世界起到表率的作用,这个“出头鸟”的角色也非美国莫属。
但这次美国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良心发现。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政要、经济学家、民间人士,可谓动足了脑筋。美国出招“碳关税”也不是心血来潮,背后仍是*裸的的国家利益。
说直白一些,美国的“碳关税”可以再为美国的贸易保护加一道保险,将以前的“铁三角”,变成“四大金刚”护法。
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用意显然是非常深远的。
说到“碳关税”,我们是必须结合奥巴马政府关于产业升级与气候变化的内外战略,它背后显然有奥巴马作为新任美国总统的雄心壮志。
美国提出“碳关税”,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将国内与国际两个“战场”通盘考虑:在国内反击传统产业势力,为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保驾护航;国际上为气候谈判增加筹码,迫使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让步。
奥巴马政府试图以绿色产业带动经济复苏,进而着眼在危机过后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碳关税”为美国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提供了完美的政策策略。
美国本身在新能源及产品方面就有优势,“碳关税”一方面借机完成对美国国内碳排放产业的革命,从而成为全球这一产业的绝对上游,成为产业主导者、规则制定者、定价权控制者,使美国彻底摆脱次贷危机的困扰。
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多次表示,新一届美国政府必须控制温室气体的总量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美国202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水平要分别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14%和83%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美国的如意算盘(2)
在2007年美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高达。其中,石油占;天然气占;煤炭占。委内瑞拉、伊朗、俄罗斯、中东、巴西等石油大国近来又成为美国的对手,让美国睡觉都感觉不踏实。过高的油价、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
“碳关税”另外还涉及一笔经济账,亏本的生意美国人可不会做。因此,我们还要看一下美国的贸易情况。
结果是非常严峻而残酷的:美国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一直在失血。
美国自1976年开始,就持续的贸易逆差,到2009年已经有34年时间,就是美国卖的没有买的多。
从1994年开始,美国经常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各种转移支付)逆差由12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061亿美元,15年增长了倍,而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高达到8035亿美元,最近两年因为次贷危机,美国也开始稍稍节省了一些,逆差有所下降。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如果连续两三年没有从国外赚些外汇回来,可能很快就揭不开锅了,没有钱谁还愿意和你做生意,你家自己的货币也是钱,不过还是留着自己用吧,俺们只喜欢美元,欧元也行。
美国应对贸易逆差的办法是印钞票,只要把印钞机开动起来,美国就可以用绿纸换回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度,可以维持美国人的铺张浪费。
只要我们回忆一下国民政府的金圆券,就知道如果美国大规模地,无休止地印刷绿纸,肯定是不行的,不能超过世界商品流通的需要。印太多了,这些钱最终只能在美国国内能用,世界上所有藏在箱底的钱都会冒出来,争相涌回美国,那美国只有接受超级通货膨胀的结果。
因此美国人民只能向全世界借钱,大规模地发国债,这样才能使美国的贸易正常开展。
美国向世界人民借的钱一部分是不用还的,它在为推动世界贸易做贡献呢,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大家普遍接受,在国际上进行流动。
欠债对美国人民来说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美国对外借的钱越来越多,美国人民的胃口越来越大。
美国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其实不然,我们还需要再细看一下美国的贸易结构,从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美国开征“碳关税”的原始动机。
就国家间贸易而言,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货物贸易,一部分是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可以具体到一架波音飞机,一个DVD,一件衬衫。而服务贸易则看不见摸不着了,比如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卖到中国,微软的软件等。
美国的货物贸易长期是亏损的,但服务贸易却在国际上赚得盆盈钵满。
图表:美国货物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图表:美国服务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从上图可以看出,美国在货物贸易中是吃亏的,2005—2009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一直维持在8000亿美元的水平。
而1993—2006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一直在600—800美元的区间浮动,但在2007、2008两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迅速上涨到1296亿美元和1443亿美元。
美国输给全世界的是好莱坞电影、微软的windows系统等,这些都是低碳产品,都不太需要消耗多少石油、煤炭等化石原料,而美国从中国等国进口的是衬衣、电视机、汽车轮胎等,都是高碳产品,其生产过程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生物化石。
通过比较后,我们应该比较清晰地认清美国的如意算盘吧。开征“碳关税”那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油水,美国人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美国对反倾销、反补贴、“201条款”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又要听证,又要调查,另有一定的风险,美国也不能保证每一宗官司都打赢,败诉了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0 011这三招也不能经常用,如果用过火了,会引起连锁反应,又是联合国吵架、又是国际仲裁,说不定还会引起世界范围的贸易大战,美国人也不愿意把精力全耗在这个上面。
挟“碳”以令天下
征收“碳关税”的目的显然不可能单一,对于一项政策而言,一石多鸟当然最好不过了。
减少进口,可以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这对饱受次贷危机的美国可是一剂最好的补药,“碳关税”对增加就业大有裨益。
美国失业率最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12月4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万人,是2007年12月以来最好的就业表现。11月份美国失业率为10%,比10月份下降了个百分点。
目前,全美有约1510万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其中约800万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增失业人口,成为考验奥巴马政府能力的一大挑战。
奥巴马在花费7000亿美元挽救身陷水火的华尔街枭雄之后,又推出5000亿到7000亿美元的实体经济刺激计划,用于修路建桥,改善学校设施,开发替代能源等,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创造或保留250万个就业岗位。
要彻底解决美国就业问题,那要让美国出多少血啊,至少要数万亿美元,对于手头已经紧巴巴的美国政府而言,可是比登月还难。
在次贷危机可能继续深化的关头,“碳关税”自然成为一个可能的选项。
图表:2008年以来美国就业形势
数据来源:BLS
欧盟第一个提出了“碳关税”,虽然没有第一个开征,但在美国的鼓舞下,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由此来看,欧盟试图将“碳关税”问题作为一根促进各方讨价还价的“杠杆”,向其他各方施压,强化欧盟在哥本哈根谈判中的领导地位。一旦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无法令欧盟满意,欧盟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推动“碳关税”政策进入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欧盟已经发布一份行业名单草案供各方评价。最终的行业名单已在12月31日以前确定。2009年10月30日,欧盟峰会通过气候变化立场文件,明确指出,“为了维护欧盟政策的环境整体性、根据国际谈判的结果及其导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程度,有可能要考虑与国际贸易规则相一致的适当措施。(当然)一个雄心勃勃的国际协议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同时,欧盟还将根据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结果对面临竞争力风险的行业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欧盟一方面在为推动“碳关税”大造舆论,另一方面紧锣密鼓地对推动“碳关税”做技术方面的准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2009年3月通过的欧盟排放贸易体系(Directive 2009/29/EC)的相关条款,对遭受严重碳泄漏风险的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欧盟可以分配给这些行业更多的免费配额以保护其竞争力,也可以以此作为引入“碳关税”的依据。
对“碳关税”比较热衷的是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他开始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其他欧盟国家的认同。在2009年7月的欧盟峰会上,瑞典和德国的环境部长都对法国提出实施边境调节的建议严加斥责,认为其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嫌疑,可能背上“生态帝国主义”的骂名。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法国可是为了整个欧盟的利益,哪有半点私心。在经过内部的沟通和协商后,“碳关税”这一想法在欧盟各国领导人之间逐渐被接受。
萨科齐后来承认,最初法国在该议题上显得非常孤立,但是现在这一想法在欧盟各国领导人之间正在逐渐被接受,“因为它越来越得到理解,而不是作为一种保护主义措施”,而是作为一种“重新平衡自由贸易条件与竞争之间关系”的方式。
尽管欧盟内部对此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对国际压力,欧盟有可能协调立场形成一致对外的声音。
不久后萨科齐就表示,法国和德国正在制订一个方案,以纠正未来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协议可能产生的贸易和竞争力扭曲。他说“我们——法国和德国——将要求在欧洲的边境建立一个机制,以备哥本哈根协议产生不平衡的结果”。
“碳关税”将构建一道生态的保护墙,墙内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可以享受葱葱绿色、鸟语花香,至于在墙外的发展中国家是饱受风沙的侵袭还是饥寒交迫,似乎不是他们关心的。
推动“碳关税”对自己的杀伤力也是惊人的,但风险相对的收益也实在太诱人,就像一个快淹死的人,一根稻草足够让他产生生的遐想。
美国敢这样做,自然有它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降低人类对生物化石的高度依赖,还人类一个清洁的地球,美国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可是全人类的切身利益。
这个理由实在太正点了,如果朱棣文先生是在梦中想到这个能够拯救美国于水火之中的“金点子”,一下会兴奋得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就会奔走相告,让美国的议员们给他一个最大的奖赏。
现在全人类都在为挽救地球不再受温室气体的侵害进行孜孜不倦地斗争,谁反对必然成为全人类的公敌。
“碳关税”则可以推动全球减排,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在“碳关税”面前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碳关税”如一纸号令,足以让全天下英雄为之折腰,美国已然举起了正义的大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印等国为什么这么敏感?(1)
“碳关税”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发展中国家引起轩然大波,而中国政府尤甚。
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张旗鼓地反对贸易保护,虽然一直在做心理准备,但现在来得这么突然,无疑给中国一个措手不及。
问题绝不简单。
中国在2009年已经开始体会到对外贸易下降所带来的阵阵伤痛,如果“碳关税”开征,将使中国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近些年,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几乎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果开征“碳关税”,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出口必然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也难怪有人说“碳关税”是美国为中国量身打造的。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达2523亿美元,约占全年总出口额亿美元的。
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约占中国机电出口总额亿美元的,这恰是“碳关税”剑锋所指的“高碳产品”。
据中国机电设备商会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机电出口行业的利润率一般在3%…5%左右,如果一征收“碳关税”,将可能使这部分利润完全丧失,一年到头来一算账,估计会发现,又给美国人民义务劳动了一年。
美国在这个时候整出个“碳关税”无疑是往中国的伤口上撒盐,你说中国能不生气吗?*裸的贸易保护,将美国的损失转嫁到中国人民的头上。
图表:—中国货物出口月度数据变动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整理
中国自2000年后,出口一直大幅度增长,从原先每个月200亿美元左右迅速拉升到2008年的1200亿美元左右,在不到10年时间里增长了5倍。
中国经济最近十多年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出口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口不仅带动中国的就业,数千万农民工进入城市,给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出口不仅给国家提供宝贵的税收,还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5—2008年10月,中国出口增长一直保持在20%~30%左右,但在2008年11月之后,中国出口直线下降,一直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倒退三年,出口降幅均在20%~30%,出现了极大的反差。
出口的下降,使东部沿海城市大量外贸企业经营艰难,关门的为数不少,我们从新闻、网络等渠道可以了解到大量农民工返乡,中央的压力可想而知。如何给这些失去工作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他们大多数已经离开故土十数年。2009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率还在9%,到第四季度直接下降到,这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2008年底,已经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为中国经济预警。
从中国对美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碳关税”的征收,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将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还要几年时间才开征,但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公布下方案,就足以让中国经济六神无主。
仅在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后的一周不到,2009年7月3日中国商务部表态称,在当前形势下提出实施“碳关税”只会扰乱国际贸易秩序,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显然将是美国重点“关照”的对象。因此,当时便有评论指出:“朱棣文已经为中美贸易预埋了定时炸弹。”
中印等国为什么这么敏感?(2)
在朱棣文被任命时,大家可能会对他抱有一丝希望,就如看到新加坡人,一样的面孔,会天然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样,但当朱棣文代表美国政府露出阵阵杀气时,多数中国人可能会清醒起来,各为其主罢了,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黄皮肤的并不一定代表中国的利益。
有些奇怪的是,朱棣文的中国之行,并没有在公开场合再重复他在国会的演说,把“碳关税”挂在嘴边,怎么就忘记了此行的使命呢?
中国有没有进行什么反制,中国能否堵住朱棣文的嘴呢?
中国与美国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在这个当头,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到访,似乎是美国政府想对中国政府表达什么。
2009年7月15日,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这是朱棣文在2009年1月2日宣誓就职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部长后首次访华。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此次演讲中,用大量的图表和专业化的语言向包括中国科技部官员在内的听众介绍了全球面临的能源和气候挑战。
言者有心,听者也有意,大家都知道朱棣文的潜台词是什么。
而在此以前,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的斗争已经比较激烈了。
2009年 6月2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决定对中国金属丝网托盘产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美国商务部继2009年6月17日和19日对中国钢绞线和钢格栅板立案调查以来近10日内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的第三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美国人紧盯不放的还有中国对纺织行业的补贴以及“家电下乡”补贴政策。
对此,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署名文章中给予了回应。他指出,在已经实施的刺激经济计划中,中国遵守WTO相关规定,平等对待国内外产品,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大量商机。不少外资品牌也在“家电下乡”活动中获益。
当然,中国还有更具战略性的应对举措,除了组织大规模的赴欧采购团,还在积极筹划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合作。此外,上海合作组织的经贸功能也日益凸显。
中美贸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两者之间一旦爆发贸易战,其影响必然是全球性的。
按照碳排放的计算法,中国大量产品将无法保持现有的对美价格优势,届时必然出现出口骤降的局面。同时,一旦美国实施“碳关税”,欧盟各国很可能迅速跟上,因此中国对外出口市场必将一片萧条。私下里,中国的一些外贸官员已经直言不讳地声称,征收此类关税将是一次“灾难”。
以往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都是围绕反补贴、反倾销、“201条款”等,现在美国请来一个救兵,其杀伤力实在惊人,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冠上了一个漂亮的托辞。
这年头,谁敢对环境保护说三道四,不然很容易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中国如果不正视现实,很容易把中国“邪恶国家”的罪名给坐实了。
对于“碳关税”,中国曾有人辩解:“中国不是不想减排,中国也在一直努力,但前提是不能牺牲中国的发展。”其实,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那么现在立法对中国实施“碳关税”,实质上就是要限制中国的发展。
中美之间围绕“碳关税”的争执是一种“时代错误”。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工业化尚没有完成的中下等发展中国家,适度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可避免。而美国已经是一个发达的“经济巨人”,“怎么能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发展中国家呢?”
中印等国为什么这么敏感?(3)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也表示,“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将有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碳关税”政策出台,将可能引起连锁的贸易报复,不利于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共同振兴当前经济。
这是中国反击的声音,但在其他人看来手段并不高明,并不能说服所有人。目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大国,这个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为了伟大的地球事业,谁还能拿个人利益来说事,全世界各国人民可不答应。
近30年来,尤其是最近的20年,中国经济改革一路高歌猛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另一根支柱,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中国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不能在要求权利时就把大国的标签贴上,而在承担国际责任时,又给自己贴上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标签,以人均GDP等说事。
可以预见,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争斗将是刀刀见骨,一场持久战必然到来。
为“碳关税”动气的显然不仅是中国一家。
印度一直视美国为自己的盟友,美国也视印度为亚洲一盏“自由与*”的灯塔。但在美国宣布将可能征收“碳关税”后,印度也深感受伤。
2009年7月17日,希拉里访问印度,在这个时候印度人不可能不问美国国务卿有关“碳关税”的相关问题。而印度官员似乎很不给首次访印的希拉里?克林顿面子。
当着这位美国新科国务卿的面,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直言不讳地表示: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正在忍受发达国家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恶果,印度将尽一切可能抵御美国的不公平措施。他还说道,印度除了面对减排压力,还面对着出口商品到诸如美国的“碳关税”压力。快人快语的拉梅什可谓沿袭了印度内阁部长们的一贯“大嘴”作风。
2008年7月,在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的最关键时刻,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纳特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挺身而出,对发达国家连续说了12个小时“不”。他直言道:我不想为了不具备竞争力的欧洲产业而牺牲数百万贫困人口的生计。
为了维护印度的利益,印度人在美国盟友面前显然也没有含糊。
在外人眼中,中国的话中官气较多,都是外交用语,但少了些火气,相对中国 “无力的辩解”及不知所措,印度对抛出“碳关税”的美国却表达了足够的“强硬”。
为了显示美国和印度致力于共同合作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9日参观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郊外的绿色环保办公楼。但印度人还是心知肚明,表面上的功夫换不回实际的好处。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气候变化的争端还是难以调解,在希拉里对印度的五天访问中,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争议充斥了活动的各个环节。面对“碳关税”的淫威,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向希拉里强硬表态:“印度不会接受任何强制性的减排目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碳关税”只是开始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虽然没有最终迅速实施,但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说不定哪天美国一咬牙,真开始搞闭关锁国了。到那个时候,中国、日本、德国、沙特等对出口有严重依赖的国家的好日子也将到头了。
不要轻易低估一个陷入绝境的人的决心,不能总是做最好的打算。
我们看到,美国将“碳关税”的征收推后到2020年,仿佛是给其他国家一个心理准备。但美国人天生是多变的,谁知道美国国会明天会干什么,推翻旧法案,重新搞个完全相左的新法案,美国人也不是没有干过,而且还干得很好,也可以自封为宗师级的人物。
未来还有多少变数。
“碳关税”这个一招制胜的法宝,美国可是存在箱底,一旦有需要,那是可以随时派上用场。对于以出口为经济推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碳关税”仍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欧美都在摩拳擦掌。一切都在等着哥本哈根的结果。
如果哥本哈根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就范,那“碳关税”将成为一个记忆,迟早被欧美所抛弃,大不了偶尔拿出来吓吓其他国家,真要实施起来也是有些难度。
如果哥本哈根谈崩了,发展中国家不识相,这完全可能惹怒洋大人,那么“碳关税”将可能提上议事日程,就算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也可以霸王硬上弓,哪怕是万丈深渊,欧美也一定要跳下去。
但从欧美等国家的准备来看,压根对丹麦哥本哈根没当回事,有中国等国家在,这生意基本上是不可能谈得拢的。一场事关欧美等国生死的贸易大战已然开始倒计时。而“碳关税”不过是一个比较拿得出手的理由,就算没有“碳关税”,欧美等国仍然可以去寻找其他办法。
“碳关税”这出大戏的锣声未停,在童话王国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却又上演了一部经典曲目,世界各大利益集团就二氧化碳的减排展开了一轮肉搏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美国有完胜的把握吗?(1)
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碳关税”将对国际贸易形势产生什么影响,甚至美国“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马克?W?亨德里克森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中悲观地写道:很显然,无人能够回答这个“超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碳关税”法案获得通过,就犹如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一样,将带来很多不可预期的负面效果。
这个道理美国人是懂的,这也是通过血的事实得来的教训。
在美国不长的历史上,贸易壁垒玩的是相当纯熟,不过最抢眼的还是1929—1933年的那次。那次的“以邻为沟壑”,不仅让美国元气大伤,也让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一道享受了经济的下降螺旋。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美国于1930年6月通过了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史默特—哈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这个法案从提出,到争论,最后通过,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为导致大萧条的祸首之一。
在通过“史默特—哈利关税法案”以后,美国人源远流长的贸易保护传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尤其是对制造工业产品,进口关税平均是40%~50%,常常超过60%以上。相比于美国上一次的高关税额的1891—1894年要高出了5个百分点。
这个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当时有1028个经济学家签名反对。汽车大亨福特甚至到白宫待了一晚,试图说服美国总统胡佛否决这个法案。而摩根银行总裁拉蒙特,差不多是要跪下来求了,但该来的还是来了。
结果就是报复美国的高关税。在1931年底之前,25个国家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导致了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在世界蔓延。
1929—1934年间,世界贸易减少了66%。当然不能把所有的减少都算到关税的变动上来,因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萧条中萎缩。不可否认,这个法案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大萧条的严重程度,从广度到深度,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美国自己的数字来看,1929年美国进口亿美元,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