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知道,大凡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手下须有一班能干的人马。
  苏勖能为李泰尽心,房遗爱、柴令武以功臣子弟之身不尚纨绔,围绕李泰左右办正事,看来李泰似乎能识人。
  这时,他想起太子与李元昌一起整日在东宫嬉戏的事情,又想起太子宠爱男童称心,想起来真令人恶心,心中对承乾的厌烦之情顿时升起。
  李世民的这些想法仅是转瞬之间,颜色上未见任何异常,他将话题又拉回到修撰之事上。
  他目视李泰道:“泰儿,你想得对,若修此书用十年之工夫,时间上太久了一些。
  各州能主动帮助你辑录,这样很好。
  朕回宫后再让中书省批旨一道,让其明发天下。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4)
须使各州举献典籍,并指定专人负责各州辑录之务,以助你早日完成。
  以前兵荒马乱,想修书而不能。
  如今天下安静,正是将各种史籍整理一下的时候。
  泰儿,这《括地志》固然由你主修,也是国家的大事。
  户部按例拨来钱物吗?”
  “自从父皇准了儿臣之请,户部按时将修书所费拨给。”
  “嗯,若要加快修撰进度,这些钱物还很不够。
  泰儿,你向户部传达朕的旨意,凡是修撰所费,凭魏王府的单子,要照章拨给。
  还有,若人手不够,可让国子监的学生来此帮忙。
  他们通过检索典籍以修习学业,较之死记硬背更有裨益。”
  李泰见李世民如此支持自己修撰之事,喜出望外,急忙谢恩。
  李世民又与萧德言等人谈了些修撰体例,不觉一个多时辰过去了。
  李世民看到时辰不早,起身欲返宫中。
  当李世民刚刚起身的时候,苏勖又趋前请奏道:“陛下,《括地志》章目已成,魏王欲请陛下题写《括地志》卷名。
  臣已备好笔墨。
  请陛下移步去题写。”
  李世民哈哈笑道:“泰儿,《括地志》需数年后方成,现在就让朕题写卷名,是不是有些太性急了?”
  李泰道:“萧公等人的意思,想让父皇先题写卷名,先制成金匾悬于文学馆正堂,以时时鼓励儿臣等人不忘陛下重托,早日修撰成功。
  待书成之日,再将卷名刻版印制,却是两全其美之事。”
  李世民点点头,就走到案前。
  他提起笔来,先用“飞白”笔法书成“括地志”三字,既而摇摇头,对众人说:“不好,飞白笔法固然飘逸,然少了端庄凝重,以此来配书卷,不够整肃。
  萧卿,你以为如何?”
  萧德言道:“陛下所言极是,此书卷定能流传后世,卷名似与内容一致才好。
  臣听说陛下近来推崇王逸少之书艺,臣想用王氏楷体即成。”
  “好哇,就用楷体。”
  李世民说完,又凝神书写了一回,却是饱含王羲之意韵的楷体。
  是时,朝中文官习书成风,萧德言、顾胤等人为饱学名士,在书学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李世民写完,他们在背后观看,不由得啧啧赞叹。
  李世民这一段时间痴迷王羲之的书艺,每日临摹数遍,愈加体会到了王羲之的书意,使其笔法隐约能见王羲之的韵味。
  萧德言等人赞颂,其实并非谬赞,委实名副其实。
  李世民这会儿的兴致颇高,他并不搁笔,说道:“泰儿,难得朕今日心情不错,朕就多写几遍。
  其后,你可从中选出一幅最佳者,以为卷名。”
  说完,他认真地又写了五六遍。
  李世民题完书卷名,就移步出馆升舆回宫,李泰一帮人肃然将其送出府门。
  李世民此行入魏王府,其实非为灵机一动。
  皇帝驾临何处,非是随意而至,那是有一定目的的。
  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起初不时入东宫问询,其中包含他对太子的期望。
  贞观十年之后,李世民绝足不再入东宫,可见他对李承乾的极端失望。
  他现在动辄入魏王府来见李泰,两相比较,外人显然感到李泰的行情看涨。
  到了李世民允许李泰设立文学馆,许多人想起了昔日秦王府的情景,他们纷纷猜测:莫非皇上动了易储的心思?     李渊当初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其在府内设立文学馆,其心中固然想表彰李世民的功业,然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结果,李渊受其禀性所限,在易储的事上左右摇摆,终于酿成了玄武门之变,自己也被逼下皇位。
  许多人事后暗暗想到,你李渊既立李建成为太子,就不该允许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来培植自己的势力。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5)
以李世民的聪明才智和他善于以史为鉴,断然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再为储位争得头破血流。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承乾既为太子,李世民又允李泰设立文学馆,此举动只能有一个解释:李世民暗示要易储。
  李世民即位后手不释卷,最爱读史书。
  他深知,储位的变动最易引起朝中###,乃至波及天下,所以要极端谨慎。
  李承乾为太子已十数年,天下知闻,他虽有爱嬉戏、宠男童的毛病,然终无大恶。
  若贸然将其废去,朝中大臣定会反对,天下及四夷之人又会无端猜疑。
  于是,他选取了一条渐进易储的道路。
  这个夏天非常炎热,人们呆在家里和在日头下面一样,皆汗流涔涔。
  有时候,天忽然下起了暴雨,那如帘的雨水浇不去弥漫的暑气。
  雨急停后,通红的太阳又很快露出面来,将刚刚湿润的空气又变成热浪。
  李世民每到夏天,往往要带领臣子到九成宫等地方避暑,今年由于长孙皇后病重,他不忍离开,一直呆在京城里。
  长孙皇后的病愈来愈重了,外面天气炎热,李世民让人搬来冰块放入立政殿内,以为散热。
  然皇后接触到冰块上散出的凉气,愈益咳嗽不止。
  太监见状,急忙将冰块移出殿外,外面的暑气马上弥漫全殿,又惹得她在榻上大口喘气,连日连夜难眠。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她进食日少,身体渐瘦,虚弱不堪。
  李世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些日子,他来立政殿的次数很频繁。
  这日他在立政殿里呆了一会儿,看着皇后那难受的样子心伤不已,他又亲手喂她喝粟米粥,无奈皇后实在咽不下,勉强喝了几口,身子一震颤,又将喝进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
  李世民要来湿巾,轻轻揩去她口边的污物,皇后无神的眼光中向他投来深沉的谢意。
  李世民心有所触,眼角不自禁滚出两行清泪。
  李世民怕自己的悲伤又引起她的不适,遂轻轻走出立政殿。
  他迈出殿门,斜眼见太医令正带领一帮人候在廊上,其心头顿时涌出一股无名火。
  他伸手向太医令一招,说道:“你们,随朕到前殿说话。”
  那群人看见皇上眼角兀自挂着泪痕,又见他神色凝重。
  他们这些日子以来,一直连班当值,穷尽心力医治皇后,奈何不见效果,现在跟着李世民行走,心中不免敲上数面小鼓,惴惴不安,生怕李世民责怪他们。
  果然,李世民到了前殿颓然坐下,那班人跪在前面行礼,李世民闭目坐在那里浑然不觉,似乎忘记让他们平身,一任他们跪在面前。
  好半天,李世民方才睁开眼睛,斥道:“你们平日里号称名医圣手,朕又授给你们官品,可谓有名有职,实在是风光得很呀。
  朕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皇后患疾之后,正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你们缘何医治皇后显得一筹莫展不说,还越医越糟?”
  这群人知道李世民心爱皇后,所以医治之时也尽了心力,然皇后之病没有起色,反而更加严重起来,他们心中早就怕皇上呵斥,不料果真有今天。
  太医令小心翼翼道:“臣等医术浅陋,实在有罪。
  臣前些日子已派人出京,让他们到各州遍访名医,好歹要将皇后医好。
  ”     “哼,皇后在榻上苦挨时日,你们这样慢慢悠悠,何时能访来名医?朕看呀,你们不惟是庸医,还是庸官、庸人!”     这句话吓得下面人的头低得更低,也算他们不走运,李世民心伤皇后之病,正好看见他们,就将一腔火撒在他们的头上。
  李世民接见群臣,以和颜悦色的时候为多,太医令何尝见过他如此震怒的样儿?早吓得将头贴近地面,好半天,方才慢慢抬起头,说道:“臣等委实无用,请陛下重重责罚。”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6)
这时,太医令身后有一名医博士小心翼翼道:“陛下,要治皇后之病,寻常药石难以见效,须觅奇草异药来一试。”
  “朕早就说过,为医皇后之病,普天之下不管是何人何物,只要你们说有用,朕定当访来。
  过了这么多时间,你不早说,现在不是废话吗?”
  医博士吓得不敢再接腔。
  李世民见他低头不语,怒道:“说呀,你低头不语,莫非让朕去求恳你吗?”
  “臣……臣听说,西域的天山顶上,生有一种异草,名曰雪莲,新鲜的雪莲花颇有疗沉疴之功效。
  若能取来让皇后服下,也许能使皇后病体有起色。”
  李世民目视太医令,问道:“这天山雪莲果然能医皇后之病吗?”
  太医令吓怕了,不敢说行,也不敢说不行,斟酌半天,方才答道:“臣确实听说过天山雪莲可以入药,想那雪莲生长在极高极寒的山上,与寻常花草肯定不同。
  只是西域通行不便,太医署不能常备此药。
  至于说将新鲜雪莲花入药,想天山来京,路途何等遥远,其实难能啊。”
  “不怕。
  只要你们说出名目,能治皇后之病,就是天上的龙肝凤胆,朕也要取来。
  来人,传常何前来。”
  须臾,常何进入前殿叩见李世民。
  李世民此时已让太医令等人平身,让他们立在一侧。
  李世民让常何起身,手指太医令等人说道:“常何,刚才他们提出疗治皇后之法,其中一味药需大费周折,你即时带人到天山走一趟。”
  “臣领旨。”
  “他们说须用天山上的新鲜雪莲花来医皇后之病,你带人到天山上带土刨其雪莲,一路用水润之,好歹要将其活着带到京城。”
  常何的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心想这帮太医狗急跳墙,竟然想出这样一个馊主意来。
  他躬身道:“陛下,臣去取雪莲,看似不难,其实有三件难事不好办。”
  “哪三件?”
  “第一件,此去天山,不远万里,臣一来一回,非数月不可。
  若因此耽搁了皇后的病情,臣吃罪不起。”
  “不妨。
  你去取雪莲,也不能让这帮人闲着,难道能让他们空等雪莲而眼睁睁看着皇后病情加重吗?不能!你们,”李世民抬手点着太医令等人,“即日起,要将所有人分成两拨儿,一拨儿人在此值更,密切观察皇后病情,随时诊治;另一拨儿,要遍索古书,搜集百姓手中的偏方儿,还要努力想出好法子。”
  “臣遵旨。”
  太医令等人又惶恐地跪下。
  李世民抬起头,眼中又涌出泪花,悠悠说道:“常何,你放心去吧,总之要加快步伐才是。
  万一……唉,死生由命,若皇后其间有什么好歹来,朕不怪你。”
  常何又说第二件事:“此去西域,须途经高昌。
  臣听说高昌王现在对我朝有失礼貌,万一他不放行,如何是好?”
  “嗯,你可多携带金珠送给祂文泰,就说朕为救治皇后需借道,让他速速放行。
  朕想那祂文泰毕竟是汉人,颇知一些礼仪,此行为救皇后性命,想他不至于阻难。”
  “第三件,想那雪莲生在极高极寒的地域,臣固然将其连根刨起,然到了山下,其能否成活?回京路上,还要经过号称火焰山的地方,臣怕难将鲜活的雪莲带回来。”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李世民的眉头也不由得皱了起来。
  他凝思半天,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尽力而为吧。
  你出京时要多带些人,随带许多棉被,取雪莲之时,就势将山上的寒冰也多取一些,将之放入棉被之中贮存。
  这样,你沿途逐步将冰块取出一些,使雪莲能持续浸润一些寒气。”
  李世民口中这样说,心里其实也没有一些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7)
想想也是,归途非止一日,那些冰块照样会化。
  李世民又补充道:“你即刻传旨给韦盘提,让他将陇右马场里的千里马都牵出来,从西州开始至京,每隔百里,都要放上数匹。
  待你取回雪莲,就让这些千里马接力传递,早日将雪莲传入京城。”
  常何领旨后立即退出。
  李世民看到太医令等人还在那里呆立不动,心中的火气又冒了起来,吼道:“你们还呆在这里干什么?还不赶快去干你们的活儿?”
  众人走后,前殿里空无一人,寂静无声。
  李世民独自呆在那里,心中想起皇后的病情,不自禁又垂下泪来。
  长孙皇后最终未能等到雪莲花。
  这日黄昏,李世民又来立政殿陪伴皇后。
  其未入殿的时候,太医令紧行几步立在甬道边,躬身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李世民停下步子,示意太医令说话。
  太医令小心翼翼地道:“臣刚才探了皇后的脉息,觉得脉象不稳。
  只怕……只怕……”他结结巴巴,愣是说不出最后一句话。
  李世民此时看到太医令,不像那日暴怒时的状态。
  他柔声道:“朕知道,你和太医们为诊治皇后已然尽了力。
  朕那日责怪你们,实因盛怒之下而失态。
  皇后到底如何?你可如实奏来。”
  太医令听了这番话,方才放下心来,他说道:“臣探皇后的脉息,觉得脉象已乱。
  臣拿不准,又让数名稳妥的太医复诊,他们与臣的诊断一样。
  这样的脉象,是人之将终的征兆。
  许是臣等诊断不对,然常人的脉象显示这样,即为临终之前夕。
  臣不敢说皇后临终不远,然也不敢不奏。
  但愿皇后吉人天相,能度过这阵厄难才好。”
  李世民听他的话虽遮遮掩掩,然断定皇后不久于人世也很决然。
  他知道,自己盛怒之下骂太医署的这班人是庸医,那是气头上的话,当不得真。
  这班人能入太医署,实为当今天下医道精湛之人,皆有真章本领。
  想他们已经诊治过多少病人,识脉象不会弄错。
  他们既然说皇后即将下世,那是一点都不会错的。
  李世民想到这里,脑子里突然一阵眩晕,随后眼角不绝地滚出清泪。
  他怔怔地站在那里良久,皇后久病不愈,他许多次也往最坏处想过,总觉得那个时辰很遥远,也就慢慢释然。
  现在乍一听噩耗,脑子顿时空落落的,心中轻轻唤道:“敏妹,你莫非真要离我而去吗?”
  当夜色渐浓的时候,李世民抬眼见太医令还恭恭敬敬地站在一侧,遂唤道:“你去吧,把最后的事办好即可。
  朕知道,你们这一段日子侍候皇后,也费了不少心力。”
  太医令躬身退往一旁,头上犹汗涔涔的。
  李世民伸手将眼睛揉了几下,试图抹去泪痕,以免皇后瞧见。
  殿内已掌起了灯烛,为了怕光线刺眼,灯烛上皆蒙上绛红色的纱罩。
  李世民轻步走到榻前,就见皇后正昏沉沉地闭着双眼在那里轻睡,枯瘦的脸庞上,几绺散发垂在那里,衬托其肤色更加苍白。
  李世民挥手让菁儿及宫女等人轻步移开,独自一人坐在榻前,专注地凝视着长孙嘉敏的脸庞。
  心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自己那年十四岁,一次和长孙无忌携弓跨马到野外围猎。
  十一岁的长孙嘉敏急匆匆地追了出来,通红的小脸上沁着细汗,她大声对二人说道:“哥,二郎哥,听说野外的恶狼凶得很,你们一定要小心啊。”
  ——那年李世民十六岁、长孙嘉敏十三岁,二人完婚后步入洞房。
  李世民轻轻掀起盖头,看到了一张娇艳的、布满喜气的脸庞。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8)
长孙嘉敏顺势倒在李世民怀中,柔声说道:“二郎,今生今世,我与你永不分开了。”
  ——李世民随着高祖在太原起义,长孙嘉敏随李建成一起逃出河东。
  夫妻二人在太原相见的时候,长孙嘉敏在堂上见到李世民,眼神中透出无限依恋和思念,让李世民那一刻怦然心动。
  ——玄武门之变前夜,长孙嘉敏携酒走到李世民面前,轻声道:“二郎,你们将行,容我为你们敬一杯壮行酒。”
  ——长孙嘉敏当了皇后,主持后宫,母仪天下,改变了以前宫廷混乱、嫔妃倾轧的糜烂之风,又使宫闱之中,刑无枉滥,获得了众人的钦敬。
  她对非亲生子女与亲生子女一视同仁,像豫章公主早年丧母,她以亲母相待将其收养,慈爱有加。
  ……     李世民端坐在长孙嘉敏榻前,不知过了多长时辰,他想起了此生与她一起的许许多多场景,心想这样一个相亲相近的人儿,转眼间要与自己永诀,不禁悲从心来,眼泪又不绝地涌出眼眶。
  泪眼模糊间,忽听一声柔柔的声音传入耳鼓:“陛下,你又为臣妾伤心了。”
  原来长孙嘉敏醒了过来。
  长孙嘉敏枯瘦的左手费劲地抬起来,欲来握李世民之手,无奈其力气实在不济,手掌伸到半途,又颓然跌在榻上。
  李世民先用手抹去泪痕,再将双手捉着长孙嘉敏的左手,露出笑颜道:“敏妹,我一人枯坐这里,慢慢就想偏了心思,却与你无关。
  我看你这一觉睡得甚是香甜,身子定显得轻松了。
  对了,常何带人离京已十多日了,按其行程估计,他该是返程的时候了。
  待你服了新鲜的雪莲花,身子肯定大好。”
  长孙嘉敏叹了一口气,费劲说道:“臣妾知道自己的身子,陛下就不要再为臣妾费神了。
  常何为取一株花草,带领人马远赴西域,此行要费多少钱粮?太不值了。”
  李世民摇了摇她的左手,说道:“敏妹,莫提不值的话。
  为了治好你的病,就是要用东海的龙鳞,或者瑶池的异草,我一定要造大船造天梯前去弄来,天山雪莲花实在不算什么。
  敏妹,你现在要安心静养,勿为外事操心。”
  长孙嘉敏摇摇头,闭目养神。
  她说了这一阵子话,显然劳神不少。
  良久,长孙嘉敏费劲地睁开眼睛,说道:“二郎,我这几日睡过去以后,心中恍恍惚惚,总觉得到了幽冥境。
  由此来看,我去日不远。
  我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今日一定要对你说清了。”
  说完,她右手抬起,递给李世民一只布囊。
  “这是什么?”
  李世民疑惑地问道。
  “毒药。
  当你那日在九成宫患病的时候,我就备下此物常带身侧。
  万一你龙驭宾天,我誓不独生,当吞药随你一起。”
  “这是何苦呢?”
  长孙嘉敏的脸上露出一丝悦色,接着说道:“然天有不测风云,谁料想,我却要先你而去,这包药也就没有了用处。
  二郎,我走后,你要择一贤良之人继为皇后,这后宫里不可一日无人主持呀。”
  “敏妹……你怎能出此语?你生是我的皇后,就是到了地下,你还是我的皇后,此话休要再提。”
  长孙嘉敏不愿意再说这个话题,柔声道:“二郎,我想再见见孩子们。”
  是时,李承乾、李泰、李治及小女儿新城公主一直候在殿外。
  李世民见长孙嘉敏要见他们,遂扭头唤道:“宣太子他们入殿。”
  新城公主最先跑进殿来,一径到了榻前,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长孙嘉敏。
  长孙嘉敏伸手拉着她,眼眶中忽然滚出了泪水。
  李承乾三人随后进殿,先在榻前跪伏问安。
  长孙嘉敏将李承乾唤到眼前,轻声道:“太子,你年龄渐长,知道肩头上的责任吗?”     “儿子知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9)
儿子定当上孝父皇、母后,下抚弟、妹。”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恰恰忘了。
  你现为太子,即是日后的国君,要胸怀天下,增长才智,将来要像你父皇这样,最最紧要。”
  “儿子谨记。”
  长孙嘉敏又叫过李泰和李治,吩咐道:“太子既是储君,又是你们的兄长,你们要相亲相爱,要尽力辅佐他。”
  李治年龄尚小,不明所以,李泰现在已经隐隐明白了父皇的心思,遂答道:“母后尽管安心养病,儿子定当尊重太子,对他言听计从。”
  李世民坐在那里不吭一声,知道这是皇后在向儿女们交代后事。
  他看到长孙嘉敏说了这番话,在那里气喘吁吁,脸孔潮红,露出咳嗽之状,急忙说道:“你们退出去吧,让你们的母后歇息一阵。”
  李承乾三人急忙跪伏退出,只有那新城公主不依,她不愿意离去。
  这时李治走过来,伏在她耳边说了几句话。
  想是二人年龄相若,不知李治对她说了什么,她听完后很乖觉地离去。
  李世民唤菁儿过来,让她喂长孙嘉敏喝几口水。
  如此平抚了一番,长孙嘉敏方才缓过劲儿来。
  看着菁儿离去的背影,长孙嘉敏说道:“二郎,我走之后,菁儿就累你多看顾了。
  这丫头性格温顺,宽儿又早夭折,切莫让别人欺负她。”
  李世民点点头。
  长孙嘉敏缓了一下,又说道:“二郎,我知道你的心思。
  承乾不太争气,贪玩不上正路儿,你很生气。
  不过他还是一个孝顺的孩儿,心地很好,这一点我不会看走眼。”
  李世民从未将易储的想法告诉长孙嘉敏,不过听她现在话里的意思,分明已看出了自己的企图。
  李世民嘴巴动了动,又想把此事说透了费许多时辰不说,弄不好要大伤其心,遂住口不说。
  长孙嘉敏又叹了一口气,说道:“二郎,我求你一件事,好吗?”
  “敏妹请说。”
  “想起你当初与太子、齐王争斗的情景,直到今日我心有余悸,他们固然不肖,然你们毕竟是亲兄弟啊!二郎,我走之后,承乾他们就累你多照顾了。
  不管他们今后谁任皇帝,千万不能让他们为争皇位,再弄得头破血流,甚至伤了性命。
  这件事,你一定要答应我。”
  “敏妹,你放心,我不会让他们任何一人伤了性命,他们也是我的儿子呀。”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夫妻默默相望,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
  长孙嘉敏意犹未尽,又说道:“二郎,我再求你一件事。”
  “说吧。”
  “我听说房玄龄近来戴罪在家。
  我想呀,玄龄事你已久,他终身小心谨慎,为朝廷设下了许多奇谋秘计,而未曾泄密一点。
  若他此次真的没有什么大罪,愿你还要继续使用他。
  此生此世,希你善待玄龄。”
  长孙嘉敏向来不参与政事,李世民刚刚夺得大权时,向她问询政事,她以“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之词来推托。
  不料其临终之时,竟然来替房玄龄说情。
  李世民在那一瞬间,忽然知道了她时时刻刻在关注着朝中之事,一直碍于“后宫不干政”的古训而从未说出片言只语,心里又复感动,重重回答道:“敏妹,我答应你。
  明日,我亲往玄龄宅中请他上朝,今后,不管玄龄如何,我不会一句恶语相加,终我一生,定当善待玄龄。”
  长孙嘉敏脸上泛出一丝喜色,说道:“我所以这样说,其实也是为了你呀。
  像逝去的如晦,还有玄龄,你有了这样的臣子,实在是天降斯人佐你。”
  “我知道。
  敏妹,你尽管放宽心,我今后会善待大臣的。”
  长孙嘉敏轻轻点点头,不再言声。
   。 想看书来

皇心亲疏思易储 夫妻情长珍别离(10)
她又闭目养神一阵,徐徐说道:“二郎,我还有一件事请托。
  当初我力劝无忌哥不能占据朝中重位,并非矫情,实有自私之心。”
  “敏妹,我多次说过,无忌为官,非为你的缘故。”
  “我知道。
  无忌哥随你多年,立有功劳,然他毕竟为外戚之身啊。
  汉朝时吕、霍专权,其对朝廷不利,也使这些外戚家族覆灭。
  二郎,我死后,你能使我族家有些微薄禄俸即足矣,万万不可让他们身居朝中高位,这样方保我族家子孙安全。
  二郎,我求求你了。”
  “好,敏妹,我答应你。”
  说完了这些事,长孙嘉敏像摘除了多日的心病,对尘世再无牵挂,身子也随之一松,软软地放松身体,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李世民见她交托遗言,句句都是为别人着想的,不禁哽咽道:“敏妹,你这一辈子,莫非都是为别人而活的吗?你该打起精神,好好调养身子,你今年才三十六岁,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哩。
  你不是多次说过,要伴我白头到老吗?”
  长孙嘉敏摇摇头,说道:“二郎,我这一辈子跟了你,真是上天有眼,我心足矣。
  我自得病以来,你倾尽心力,整日操心。
  闻听雪莲花能有功效,即遣常何带人去取,你的这番心情,我惟有万分感激。
  可是呀,我这些日子感到身子越来越沉重,太医们所下药石如泥牛入海,就是服了天山雪莲花,也难有起色。
  我知道,天意注定的事,是勉强不来的。
  我想伴你左右,可是,老天能答应吗?”
  李世民无语,默默地落泪。
  长孙嘉敏忽然一笑,精神头儿似乎好了一些,说道:“二郎,我刚才梦中,又见到我们儿时的时光。
  你那时,整日里和无忌哥一起跨马射箭,不肯与我多说话,让我好委屈。”
  李世民心里一动:敢是自己刚才陷入回忆的时辰,她也正梦到儿时的事,看来是心有灵犀啊。
  想到这里,他也展颜一笑,说道:“是了,你那时就不爱动,一张小脸如桃花似的,实在美得很呀。”
  李世民口中附和着长孙嘉敏,看到她精神头颇好,心里又是一动:怎么精神头儿健旺起来了?莫非是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吗?     长孙嘉敏又幽幽地道:“二郎,夫妻若黄泉相见,还是夫妻吗?”
  李世民随口答道:“怎么不是?夫妻死后同穴,正为此意。”
  李世民提起坟墓,倒是又勾起了长孙嘉敏的一件心事,她说道:“对了,二郎,我差点忘了一件事,还是要有求于你。”
  “什么事?”
  “我此生无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