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那些事儿-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这孩子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
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好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明史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一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了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三次见到了崇祯。
第一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一月份了,城头风大(我曾试过),二话不说就脱衣服,很够意思。
第三次来,崇祯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了他三个问题:
一、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
三、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没有回答。
对于他的这一反应,许多史书上说,是没能反应过来,所以没说话。
事实上,他就算反应过来,也很难回答。
比如毛文龙同志,实在是不听话外加不顺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祯明说,估计是不行的。再比如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就说来话长了,最好拿张地图来,画几笔,解释一下战术构思,最后再顺便介绍自己的作战特点。
至于最后满桂问题,对袁督师而言,是很有点无厘头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这事。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下来,袁督师就傻了。
对于袁督师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他当即命令满桂脱下衣服,展示伤疤。
其实袁崇焕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说得好好的,你脱衣服干嘛?又不是我打的,关我屁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他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的官服,投入大牢。
这是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的举动,虽然有些人已经知道,崇祯今天要整袁崇焕,但万万没想到,这哥们竟然玩大了,当场就把人给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手握兵权,是城外明军总指挥,敌人还在城外呢,你把他办了,谁来指挥?
所以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一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但崇祯实在是个四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明军总指挥由满桂担任,就这么定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两次平台召见,除袁崇焕外,还要叫上满桂、黑云龙和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只要他在场,就不怕袁军哗变,而满桂是袁崇焕的死敌,抓了袁崇焕,可以马上接班,如此心计,令人胆寒。
综观崇祯的表现,断言如下:但凡说他蠢的,真蠢。
但这个滴水不漏的安排,还是漏水。
袁崇焕被抓的时候,祖大寿看上去并不吃惊。
他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高调抗议,甚至连句话都没说。毕竟抓了袁崇焕后,崇祯就马上发了话,此事与其他人无关,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但史书依然记下了他的反常举动——发抖,出门的时候迈错步等等。
对于这一迹象,大家都认为很正常——领导被抓了,抖几抖没什么。
只有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玄妙。
这个人叫余大成,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祖大寿刚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对他说:
“敌军兵临城下,辽军若无主帅,必有大乱!”
梁廷栋毫不在意:
“有祖大寿在,断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乱者必是此人!”
梁廷栋没搭理余大成,回头进了内阁。
在梁部长看来,余大成说了个笑话。于是,他就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同在内阁里的大学士周延儒。
这个笑话讲给一般人听,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学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绳,常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气,是很大的。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时候,曾专门去翻他的列传,没有翻到。后几经查找才发现,(奇*书*网^。^整*理*提*供)这位仁兄被归入了特别列传——奸臣传。
奸臣还不好说,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资聪明,所谓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那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他是那一年的状元,不但考试第一,连面试(殿试)也第一。
听到这句话,嗅觉敏锐的周延儒立即起身,问:
“余大成在哪里?”
余大成找来了,接着问:
“你认为祖大寿会反吗?”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几天?”
“三天之内。”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栋,密切注意辽军动向,异常立即报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无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无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寿未经批示,于当日凌晨率领辽军撤离北京,他没有投敌,临走时留下话,说要回宁远。
回宁远,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惊,关宁铁骑是精锐主力,敌人还在,要都跑了,摊子怎么收拾?
周延儒很镇定,他立即叫来了余大成,带他去见皇帝谈话。
皇帝问:祖大寿率军出走,怎么办?
余大成答:袁崇焕被抓,祖大寿心中畏惧,不会投敌。
皇帝再问:怎么让他回来?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东西,能把他拉回来。
这件东西,就是袁崇焕的手谕。
好办,马上派人去牢里,找袁督师写信。
袁督师不写。
可以理解,被人当场把官服收了,关进了号子,有意见难免,加上袁督师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说,就不写。
急眼了,内阁大学士,外加六部尚书,搞了个探监团,全跑到监狱去,轮流劝说,口水乱飞。袁督师还是不肯,还说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写,只是写了没用,祖大寿听我的话,是因为我是督师,现我已入狱,他必定不肯就范。”
这话糊弄崇祯还行,余大成是懂业务的:什么你是督师,他才听你的话,那崇祯还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吗?
但这话说破,就没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换了个讲法,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民族大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说到最后,袁督师欣然拍板,马上就写。
拿到信后,崇祯即刻派人,没日没夜地去追,但祖大寿实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时候,人都到锦州了。
事实证明,袁督师就算改行去卖油条,说话也是算数的。祖大寿看见书信(还没见人),就当即大哭失声,二话不说就带领部队回了北京。
局势暂时稳定,一天后,再度逆转。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再度发起攻击。
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永定门。
估计是转了一圈,没抢到多少实在玩意,所以皇太极决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结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门。
明军于城下列阵,由满桂指挥,总兵力约四万,迎战后金。
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是有优越性的。
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付出重大伤亡,主将满桂战死,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未能攻破城门,全军撤退。
四年前,籍籍无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当过逃兵的赵率教、消极怠工的祖大寿,说: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在绝境之中,他们始终相信,坚定的信念,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之后,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战胜了皇太极,再之后,是反目、排挤、阵亡、定罪、叛逃。
赵率教死了,袁崇焕坐牢了,满桂指认袁崇焕后,也死了,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谋
永定门之战后,一直没捞到硬货的皇太极终于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占据了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并指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以此为据点,等待时机再次发动进攻。
战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虽然外地勤王的军队已达二十多万,鉴于满桂这样的猛人也战死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跟关外已基本失去联系,辽东如何,山海关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险。
然后,真正的拯救者出现了。
半个月前,草民孙承宗受召进入京城,皇帝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大学士,这是上级对你的信任。”
然后皇帝又说,“既然你是孙大学士了,现在出发去通州,敌人马上到。”
对于这种平时不待见,临时拉来背锅的欠揍行为,孙承宗没多说什么,在他看来,这是义务。
但要说上级一点不支持,也不对,孙草民进京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人,他去通州迎敌的时候,朝廷还是给了孙大学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数量是,二十七个。
孙大学士就带着二十七个人,从京城冲了出来,前往通州。
当时的通州已经是前线了,后金军到处劫掠,杀人放火兼干车匪路霸,孙大学士路上就干了好几仗,还死了五个人,到达通州的时候,只剩二十二个。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万人,且人心惶惶,总兵杨国栋本来打算跑路了,孙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楼,巡视一周,说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稳住。
通州稳定后,作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开始协调各路军队,组织作战。
以级别而言,孙大学士是总指挥,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啥也不是。
且不说其他地区的勤王军,就连嫡系袁崇焕都不听招呼,孙承宗说,你别绕来绕去,在通州布防,把人挡回去就是了,偏不听,协调来协调去,终于把皇太极协调到北京城下。
然后又是噼里啪啦一阵乱打,袁督师进牢房,皇太极也没真走,占着四座城池,随时准备再来。京城附近的二十多万明军,也是看着人多,压根没人出头,关宁铁骑也不可靠,祖大寿都逃过一次了,难保他不逃第二次。
据说孙承宗是个水命,所以当救火队员实在再适合不过了。
他先找祖大寿。
祖大寿是个比较难缠的人,且向来嚣张跋扈,除了袁崇焕,谁的面子都不给。
但孙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话说,当年袁督师都是给他提包的,老领导的老领导,就是领导的平方。
孙大学士说:袁督师已经进去了,你要继续为国效力。
祖大寿说,袁督师都进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进去,还效力个屁。
孙承宗说:就是因为袁督师进去了,你才别闹腾,赶紧给皇帝写检讨,就说你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祖大寿同意了,立即给皇帝写信。
这边糊弄完了,孙承宗马上再去找皇帝,说祖大寿已经认错了,希望能再有个机会,继续为国效命。
话刚说完,祖大寿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兴,当即回复,祖大寿同志放心去干,对你的举动,本人完全支持。
虽然之前他也曾对袁崇焕说过这句话,但这次他做到了,两年后祖大寿在大凌河与皇太极作战,被人抓了,后来投降又放回来,崇祯问都没问,还接着用。如此铁杆,就是孙承宗糊弄出来的。
孙承宗搞定了祖大寿,又去找马世龙。
马世龙也是辽东系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当时拿着袁崇焕的信去追祖大寿的,即是此人。这人的性格跟祖大寿很类似,极其强横,唯一的不同是,他连袁崇焕的面子都不给,此前有个兵部侍郎刘之纶,带兵出去跟皇太极死磕,命令他带兵救援,结果直到刘侍郎战死,马世龙都没有来。
但是孙大学士仍然例外,什么关宁铁骑、关宁防线,还有这帮认人不认组织的武将,都是当年他弄出来的,能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