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东风云人物-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接运回来。”在外交部、经贸部、公安部、中国民航总局、国务院港澳办和对台办、海关总署、卫生部等单位的具体参与下,制定了撤离回国的总体方案。根据这一总体方案,在国内,这项工作的对外交涉由外交部负责,人员撤离的组织安排由经贸部负责。由于海湾水道被封锁,通往沙特的陆路又为伊拉克军队阻绝,惟一的办法只有从科威特乘车经伊拉克转至约旦首都安曼才能搭乘飞机。所以,在国外,这项工作由驻科威特、伊拉克、约旦和阿联酋使馆分段负责。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滞留在科威特的台港人员约150人,其中大多数是台湾人员。他们中有台湾派驻科威特“商务代表处”的人员,也有私营企业的人员,而大部分是“中华工程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家属。这些技术人员在科威特主要承担机场跑道的修建工程。由于他们住在机场附近,他们的住所便成为伊拉克入侵者重点警卫的禁区,这给他们在生活上带来很多困难。
伊拉克入侵、兼并科威特后,台湾当局也曾研究过如何接出台留科人员的方案。台湾“外长”钱复等公开表示,台湾“有自己的办法,要用自己的渠道”。他们声称,台湾当局一直在接触各种渠道,设法安全撤出台留科人员,但这些渠道“绝不包括中共”。当时,台湾当局曾与美国、日本、伊拉克、伊朗、约旦、韩国、沙特、巴林、泰国、匈牙利等10国进行过联系,乞求帮助,但都无济于事,它所谓的渠道不灵。滞留在科威特的台湾人员只好自谋出路。台“外交部”派往科威特负责主持全面工作的“代表”见势不妙,与其妻及属下9人假以韩国籍现代公司属员身份先行逃离科威特,撇下其他台湾人员于不顾。两名在科私营企业工作的台湾同胞为逃命,驾车逃到科威特与沙特阿拉伯交界处,两次企图越境逃离科威特,但都被伊拉克士兵用枪逼回科威特。
“中华工程公司”在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宛如一群孤儿,叫天不应,呼地不灵,一筹莫展。这些台湾同胞听说他们住地附近的科威特妇女被伊拉克士兵强奸,对自己眷属的安全分外担心。他们通过我国有色公司和中土公司驻科办事处负责人询问我们使馆能否向他们提供帮助,我们很快便给予肯定答复。接着,台湾“中华工程公司”驻沙特、科威特经理直接与我们使馆就此事宜进行电话联系。次日,他与另外三人到我们使馆提出三点要求:第一,住地附近驻有伊拉克军队,这些军人到台胞住地找姑娘,威胁到台胞女眷的安全。为此,他们要求将29名女眷及孩子迁至中国大使馆住。第二,要求使馆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可以把国旗挂在住地。第三,大陆人员撤离时,要求帮助他们一起撤离。
我国驻科使馆经研究并请示国内,对台胞的要求很快给予答复。对其第一项要求,对台胞女眷的处境深表同情,但使馆住房有限,实在难以腾出多余空房,便将台胞女眷及孩子安排在使馆商务处招待所住,大陆在科工作的150名女职工也做了同样安置。对其第二项要求完全给予满足。对其第三条要求表示同意,将统一安排他们随大陆职工一起撤离。因台湾的护照不能使用,将发给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因情况特殊,手续可以从简。台胞对此再三表示感谢。他们提出,如大陆在科人员有何困难,他们也将鼎力相助。他们主动向大陆公司工地送油、送水。台胞眷属及孩子住进商务处招待所后,受到热情周到的照料,他们深受感动并提出要送给招待所一万美元,以表酬谢之情,被我们有关人员婉言谢绝。在这段时间里,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亲如家人。他们共同表示,不论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大家都是中国人,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渡难关。
。 想看书来
撤离海湾 中国赢得满堂彩
海湾危机继续发展,伊拉克当局要求各国驻科威特使馆闭馆的日子越来越近。国内要求一定要把在科的全体中国人安全撤出,行动越快越好,以防不测。国内一再指示,人员撤离时要编好大队、小队、班、组,指定各级负责人,要求大家听从指挥,严格组织纪律,途中提倡团结互助,遇有情况冷静处置,严防出现混乱,要充分体现中国人有组织有纪律有道德的气度。人员分批撤离时,应优先照顾妇女、患病人员。国内还一再指示,为体现祖国对港、澳、台同胞的关切,在撤离时,对港、澳、台同胞应优先照顾,并向他们提供一切便利;要求驻科威特、伊拉克、约旦、阿联酋使馆大力协助查找和安排港、澳、台同胞,尽快使他们安全撤离科威特、伊拉克,并对他们的合理要求酌情适当满足。
根据国内指示,驻科威特使馆和驻科各公司人员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人员撤离工作中去。他们进行周密细致的组织安排工作,除安排大陆全体人员和台胞外,还找到了在科的香港人、华裔新加坡人、埃及华侨、马步芳的侄孙女及孩子、在科威特定居多年的原籍新疆的老华侨全家等。此外,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混乱情况下,有32名大陆劳务人员一度下落不明,经我方与伊方联系,才知道他们已被送往巴士拉监狱,伊方很快便把他们送往我国驻巴格达使馆。与此同时,使馆拟定了全体人员分批撤离的名单,通知到每个人。计划用100辆大型车辆,于8月18日集中安排大批人员撤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8月16日,这100辆车被伊拉克军队强行开走,用作将科威特的物资运到巴格达的货车。这一突然变化使中方人员无法按原方案集中撤离,只能重新组织车辆。从8月19?25日,在短短的一周内,在科的全体中国人员共4885人全部撤出科威特。
在撤离科威特之前,我国驻伊拉克使馆就按国内指示精神,做好了必要的对外交涉和组织安排工作。伊方应允通知伊拉克边防站对中国人提供方便;免除进出境签证;不检查行李;鉴于部分在科劳务人员的护照无法从业主处索回,对无护照者给予特殊照顾,由使馆出具集体旅行证,证明他们来自科威特。撤离人员路经伊拉克如遇抢劫,伊方答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与此同时,使馆组织人员携带食品、罐头、饮料、药品、汽油,分头到巴格达各路口负责接送,照料撤离人员,并负责收容失散人员。在使馆人员的努力和关照下,失散人员全部归队,全体撤离人员得到了短暂却十分必要的休整,这项雪中送炭的工作给撤离人员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驻约旦使馆为接送撤离人员做了大量工作。驻约旦大使就此事宜多次与约方联系交涉,使馆参赞率员专程到边界迎接、照料撤离人员。约方对中国人提供了一切方便。当撤离人员从伊拉克出境时,约旦边防官员把入境签证的印章交给中国人自己办理盖章手续。按照国内指示,驻约旦使馆包下四家旅馆,供撤离人员过境休息之用,大使馆还派专人负责迎送和照料他们食宿。
为能迅速、安全地将在科全部人员接回祖国,经国务院批准,民航总局决定派专机前往安曼接人。这项决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在国外人员的关切,也是一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任务。这项工作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先把撤离人员由安曼接运到阿联酋沙迦,第二段再从沙迦运抵北京。为此,驻阿联酋使馆和驻迪拜总领馆专门成立了迎送撤离人员领导小组,派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到8月29日中午,4741人(中方在科人员4738人,另有3名华裔新加坡人)分乘我国民航的24架次包机和班机平安回到北京。137名台湾人和4名香港人在撤至安曼后自行返回目的地,另3名埃及华侨径直返回开罗。
当第一批撤离人员抵达北京时,国务院秘书长###受###总理委托,专门到机场向他们表示欢迎和慰问。机场海关人员遵照国务院领导关于“特殊情况,特事特办,提供一切方便”的指示,对全体回国的撤离人员给予热情而又周到的照顾。
此次撤离工作进行得如此顺利,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单位的一致赞扬。###总书记指示,要对此项工作给予表扬。在接运人员过程中,各使馆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赢得了撤离人员的好评和赞扬。
从科威特撤出的全体中国人都已平安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这项工作引起了巨大反响,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在国外,当外国人看到挂有五星红旗的浩浩荡荡车队时,他们齐口称赞:“中国好!”当撤离人员听到国内决定派专机接他们回国的消息时,当他们从国外到国内,所到之处都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们处处感到祖国的温暖,很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人在抵达北京时打出自己书写的标语:“祖国好!”“祖国,我想念您!”有的人高呼:“共产党万岁!”许多人深有感触地说:“尽管行程数千公里,历尽千难万险,但每到一地都得到使馆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并能在短短几天内顺利回到祖国,这同滞留在伊拉克、约旦边界上其他国家数万难民无依无靠的境遇相比,还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好!”这段发自肺腑的言谈,表达了广大撤离人员的心声。
积极协助台、港、澳同胞撤离科威特一事,在台湾岛内和香港引起强烈的反应,并获得普遍赞扬。台湾舆论认为,从科威特撤离人员一事清楚地表明了海峡两岸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实力的悬差态势,显示出台湾“外交”的“弱势无力”和大陆在外交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无法保护台胞的权益,说明台湾“实质外交”作用十分有限。有的报纸嘲笑、指责台湾当局在人命关天的时刻还“不要中共帮助”,表明他们纯系只顾自己“面子”,而“不以人道为前提”的行径。
接连撞击热点的萨达姆
香港报纸在社论中说,在救援台湾在科人员问题上,北京处理得相当漂亮,自应赢得台湾及海外各地华人的赞扬。香港《天天日报》8月26日在题为“中国使馆救人显尽民族感情”的社论中说,如果不是得到中共驻科威特使馆的义助,数百名港客及台湾人员仍陷落在战火迫在眉睫的险境,不知何日方能与家人团聚,甚至客死他乡的战火中。该社论还说,中共使馆协助营救港台同胞,让这群无助的“孤儿”先行撤走,纯是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纵所处地域不同,政治信仰有异,但彼此都是炎黄子孙。台湾的一些知名人士,甚至台湾及在海外的亲台华文报纸也都认为,撤员一事有利于促进未来两岸的关系。
许多随大陆人员撤离科威特的台湾同胞再三感谢对他们提供的帮助,多次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说,是祖国拯救了他们,他们永远不忘祖国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旅美华人赞扬这一行动体现了我国对台胞“怀有深厚的骨肉情谊”,是“患难见真情”。他们称赞我们采取果断行动,向处于险恶环境中的台胞伸出援助之手,此精神十分珍贵,犹如一颗“精神炸弹”,其政治影响“无可估量”。它使广大华人看到,新中国才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名副其实的坚强后盾”。
此外,台湾“外交部”派驻科威特“代表”因玩忽职守,临阵脱逃,受到台湾舆论界和许多华人的谴责。8月28日,台湾“外交部”以“在非常情况下失职”为由,解除了他的职务,并给予记过处分,据说他是台“外交部”第一位因失职而被解职的“外交官”。
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世人不会忘记这一事件。在这一危机中,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渡难关,它是海湾战争中有关中国人在海外命运攸关的一段生动插曲,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统一进程史中的一段佳话。
战后,萨达姆内外交困
萨达姆应对困境
海湾战争的重创本已使伊拉克元气大伤,制裁措施的实施对伊拉克更是雪上加霜。萨达姆内外交困,处境维艰,但他从不认输,在困境中奋力拼搏。
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仍来自美国。战后,美国对伊一直采取“遏制”政策。为此,美、英、法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和“安全区”,美、英战机对伊进行狂轰滥炸。美中央情报局在伊设有据点,美特工和雇用的间谍在伊大肆活动。几年的实践证明,美国采取的这些措施未能达到动摇萨达姆统治基础进而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于是,美又提出“倒萨”口号,采取“遏制”与“倒萨”并举的方针。美一直在加大对伊施压的力度。
美国向伊拉克施压的另一手段是在国际社会中孤立伊拉克。从客观上讲,伊拉克出兵入侵科威特,在海湾战争中是战败国,联合国针对伊拉克连续通过了许多项决议,伊拉克与周边国家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交恶,使伊拉克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与此同时,美国极力打压伊拉克,损坏伊拉克的形象,在外交上孤立伊拉克,增加了伊拉克的困难,压缩了伊拉克的外交活动空间。 。 想看书来
美国还通过支持伊拉克国内外的反对派向萨达姆施压。美国中央情报局拉拢和扶植伊拉克在国外的反对派,向其提供资金,召集他们开会,制定“反萨倒萨”计划。美国利用库尔德族向萨达姆发难。库尔德族是伊拉克的少数民族,拥有近400万人口,居住在伊拉克北部。长期以来,库尔德族企图谋求独立,与中央政府矛盾尖锐,多次造反被镇压,遭受杀戮。海湾战争结束后,库尔德族地区爆发了反对萨达姆的武装暴动。南部什叶派妄图借此机会建立独立于中央政府的阿拉伯斯坦,他们举行反萨达姆的抗议活动,一度控制了南部部分地区。反对派遥相呼应,在首都巴格达发生了反对萨达姆的骚乱,甚至连伊拉克驻加拿大大使和驻突尼斯大使也叛逃到伦敦,加入反萨达姆联盟。
自1990年8月以来,联合国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全面制裁,使伊拉克综合国力严重削弱,伊拉克的经济、社会状况全面恶化。在长期制裁的情况下,伊拉克外汇储备几近枯竭,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降,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物资短缺,社会普遍贫困化,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因缺医少药,死亡率相当高,儿童死亡率更高。社会秩序不断恶化,犯罪率不断上升。
美国、以色列和伊拉克国内外的反对派一直在策划暗杀萨达姆,从肉体上将他消灭。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采取了许多行动,其中包括收买伊拉克高级军官,派遣杀手潜伏到伊拉克内地靠近萨达姆的地方,寻机使用尖端精密武器,但这些手段均无济于事。与此同时,反对派也对萨达姆的儿子采取暗杀行动。1996年12月12日,萨达姆长子乌代在外出途中突遭袭击,他虽幸免于死,但却严重受伤,落下终生残疾。
困境出乱,海湾战争后,萨达姆家族纠纷频仍,矛盾重重,严重内讧,发展到自相残杀地步。萨达姆两“驸马”始而叛逃继而回归又双双命丧黄泉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实例。
萨达姆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及三个女婿,他的大儿子名为乌代,二儿子名为库赛,大女儿名叫拉黛,其夫婿侯赛因卡迈勒,曾任工业和军工部长,二女儿名叫拉娜,其夫婿萨达姆卡迈勒曾任总统特别卫队司令,小女儿名叫哈拉,与一名高级军官结为伉俪。
萨达姆的大女婿和二女婿是同胞兄弟,生于伊拉克萨拉丁省欧加村,与萨达姆是同乡,是萨达姆叔叔的儿子。萨达姆的大女婿侯赛因卡迈勒生于1958年,年轻时入伍当兵,接受军事训练。因他与萨达姆是同乡,又有亲戚关系,便被派到萨达姆卫队任少尉军官。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有一次亲临前线视察,突遇伊朗飞机轰炸。侯赛因卡迈勒见状不妙,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掩护萨达姆,表现得非常勇敢。萨达姆对这位青年军官非常赏识,下令破格提拔,并将自己的大女儿拉黛嫁给他。侯赛因卡迈勒成为“驸马”后,平步青云。萨达姆授予他上将军衔,先后任命他为军工部长、国防部长和工业、工矿部长等职,直接参与领导伊拉克的一系列武器研制和开发计划。侯赛因卡迈勒进入萨达姆核心领导层后,请求萨达姆任命其胞弟萨达姆卡迈勒为特种部队司令,负责萨达姆总统的安全,遂与总统的二女儿拉娜结婚。这样,卡迈勒兄弟二人便成为伊拉克显赫人物。
随着卡迈勒兄弟权力的膨胀,他们与萨达姆总统大儿子乌代产生了政见分歧和权力之争。在处理联合国武器核查问题上,卡迈勒与乌代产生分歧。卡迈勒主张与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委会进行全面合作,以此争取联合国尽快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但乌代则持强硬立场,坚决拒绝与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委会进行合作。他们为此争吵,互不相让关系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引起了萨达姆总统的警觉,他开始进行干预,从而使卡迈勒兄弟感到不安。兄弟二人深知岳父的谋略与手腕,也深知乌代的为人。乌代性情暴躁,飞扬跋扈,素有“小暴君”之称,他经常与人争吵,一时性起便开枪打人,甚至连他的叔叔也被他开枪打伤。卡迈勒兄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担心自己会遭到厄运,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决定出逃。
1995年8月8日是###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日,又恰逢纪念两伊战争结束7周年,伊拉克官方宣布,全国放假4天。就在这一天凌晨,卡迈勒兄弟带着他们的妻子、孩子和随同人员,乘坐十几辆奔驰牌轿车,悄然驶出巴格达城,经过近1000公里的长途跋涉,顺利到达约旦首都安曼。他们抵达安曼后,提出了政治避难要求。约旦国王侯赛因于8月10日接见他们,同意给予他们庇护,安排他们下榻在安曼市郊的一个国王迎宾馆内,并对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安措施。卡迈勒兄弟在安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声称他们是因为对伊拉克现状不满及对伊拉克前途感到担忧而出走的,表示他们谋求与伊拉克其他反对派采取联合行动,尽一切努力推翻萨达姆政权。
萨达姆两“驸马”携带家眷叛逃寻求政治避难,在伊拉克国内引起极大震动,在国际社会中也掀起轩然大波,萨达姆极为恼怒。
1995年8月9日,萨达姆颁布命令,罢免侯赛因卡迈勒军工部长的职务。与此同时,他派其长子乌代与前国防部长阿里马吉德作为特使,于8月10日抵达安曼会见侯赛因国王。乌代力图说服侯赛因国王遣返出走者,得到的答复是出走者愿意留在约旦。乌代又请侯赛因国王允许他与出走者见面,得到的答复是出走者一致拒绝这种见面。在乌代离开安曼后,萨达姆又派其夫人访问安曼,企图以母女之情感化两个亲生女儿,说服她们回国,但依然没有成功。于是,萨达姆发表了一份告人民书,宣布卡迈勒已背叛祖国,并指控他们盗窃了伊拉克人民数百万财产,成为大逆不道之人。
杀婿没商量
美国对伊拉克最高决策层发生内讧感到高兴,8月8日,克林顿总统与侯赛因国王通电话,强调如约旦遭到伊拉克的威胁,美将给予军事支持。8月11日,美国派高级军事专家飞往安曼会晤卡迈勒兄弟。
卡迈勒逃往约旦本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想利用约旦为活动基地,在美国支持下,联合伊拉克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政权,由他取而代之。但几个月过去了,他的梦想化为泡影。美国从他们兄弟身上并没有捞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情报,对他们感到失望。伊拉克的反对派对他们兄弟二人没有好感,对他们出走的意图产生怀疑,对他们敬而远之,不愿与他们合作。1995年12月,卡迈勒宣布成立“拯救伊拉克高级委员会”的反伊倒萨组织,但无人响应,他成为孤家寡人。
久而久之,卡迈勒兄弟与约旦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侯赛因国王采取疏远卡迈勒的办法,表示对他们不满,国王举行宴会只邀请萨达姆的两个女儿出席,不再邀请卡迈勒兄弟。1995年10月,两兄弟表示要离开约旦到其他国家定居,侯赛因国王不持异议,但要求他们把妻子和儿女留在约旦。与此同时,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执意要回伊拉克。1996年1月,约旦政府高级官员暗示,如果卡迈勒兄弟决定要回伊拉克,约旦将热烈欢送他们。接着,约旦当局批准伊拉克反对派在约旦设立新的办事处,不再理睬卡迈勒兄弟俩。卡迈勒恼怒之下,公然直接批评侯赛因国王,这在一个王室政权统治下的国家是绝对犯禁的事情。约旦政府警告卡迈勒称,如果法官发出传令,卡迈勒必须出庭受审。这意味着,卡迈勒在约旦已经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面对约旦当局的逐客令,卡迈勒被迫采取措施。他打电话给伊拉克驻约旦大使,表达了自己希望返回伊拉克的要求。他还写信给萨达姆,希望返回伊拉克定居。伊拉克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发表简短声明称,伊拉克政府决定接受卡迈勒等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回国的请求。
1996年2月20日,卡迈勒兄弟俩偕妻子儿女乘坐3辆奔驰汽车,由伊拉克驻约旦大使陪同,在约旦一名安全保镖护送下离开约旦回国。萨达姆总统长子乌代到边界迎接他们,并同他们热烈拥抱和亲吻。根据乌代的安排,乌代同两个妹妹同乘一辆车,卡迈勒兄弟俩及其他人分乘另外车辆。卡迈勒兄弟抵达巴格达后被送往萨伊迪亚区马吉德叔叔家,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2月23日,巴格达电台广播了拉黛和拉娜要求同卡迈勒兄弟离婚的消息。
2月24日,伊拉克内政部发表一项声明称,卡迈勒的几名堂兄弟于23日晚间持枪袭击了卡迈勒在巴格达萨伊迪亚区的住所,在交火中,卡迈勒兄弟及其父亲等人在这场火并中丧生。巴格达电台在报道中强调,约20名愤怒的马吉德家族成员杀死了卡迈勒兄弟等人,以洗刷他们给家族带来的耻辱。卡迈勒家庭成员称,他们打死卡迈勒等人是为了执行1995年8月卡迈勒兄弟叛逃后由家族作出的判处他们死刑的决定。卡迈勒的堂兄弟在给萨达姆的电报中说,他们有责任剪除家族大树上的枯枝败叶。伊拉克官方人士称此举动为家法的惩罚。
长期以来,萨达姆多次成功地避开明枪暗箭,挫败了一次又一次企图暗杀他的活动。他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采取了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据报道,萨达姆在全国各地建有十几座总统府,多为地下坚固建筑。有些地下总统府很深,距地面12到15米,各种设备和储备物品应有尽有,其中包括各种通讯联络设备、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萨达姆有一批铁杆警卫人员,有共和国卫队、特种部队、特别安全局、情报总局等机构,对萨达姆及其直系亲属采取极为周密的安全防护措施。还有报道称,萨达姆有12名替身,他们经过化妆和训练,在相貌、动作和姿态等方面酷似萨达姆,他们经常作为萨达姆的替身在公共场合露面。
面对困境,萨达姆使出了浑身解数奋力抗争。他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统治,连任总统、复兴党总书记、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他果断地镇压了叛乱和暴动,对库尔德族分化瓦解,铲除了包括他女婿在内的反对派,破获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伊拉克的秘密组织,粉碎了中央情报局策划的政变和谋杀阴谋。通过这些措施,萨达姆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外交方面,萨达姆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不断派高级代表团四处游说,用经济手段分化西方国家,正式承认科威特的主权和联合国制定的伊科边界,在武器核查问题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玩“老鼠戏猫”游戏。经多方努力,伊拉克与联合国于1996年5月签署石油换食品谅解备忘录,于同年12月实施伊拉克部分出口石油。2000年,不少国家相继开展“闯飞”活动。很多国家恢复、加强了与伊拉克的关系。伊拉克的外交处境有所改善,美国惊叹国际反伊联盟面临崩溃的危险。
。 想看书来
“怎么又是一个布什?”
萨达姆与美国抗争
小布什入主白宫后,进一步强化了对伊拉克的立场。“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决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加快了“倒萨”部署。
但美国在筹备对伊拉克动武过程中遇到了五方面困难。其一,美武力“倒萨”师出无名,在国际上和者甚寡。其二,中东地区普遍反对美国动武犯伊,阿拉伯国家忧虑甚深。其三,美国内存在不同声音,并非铁板一块。其四,美此次武力犯伊,沉重的财力负担难以分摊,而1991年美让沙特和科威特承担了绝大部分战争费用,昔日之梦今朝难圆。其五,“倒萨”后的伊拉克政局及与此相关的中东、海湾政局难以料定,美颇费思索。
针对这五大难题,布什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第一,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国际认可。布什亲自打电话给中、俄、法三国元首,美英结成“倒萨”联盟,美派特使四处游说。2002年9月12日,布什在联大发言时闭口不谈武力“倒萨”,极力呼吁国际社会迫使伊拉克全而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要求联合国通过一项对伊更加强硬的新决议。显然,美国尽量让安理会通过决议,以便使自己的行动合乎国际法。第二,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做中东、海湾国家工作,促使一些阿拉伯国家改变立场。美在这方面取得某些成效。第三,布什下大功夫做国内有关方面工作,首先在白宫内部统一思想和步调,继而向国会提交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草案,要求国会授权布什使用他认为合适的、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强制伊拉克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第四,如美武力犯伊,其财力负担的数额取决于这场战争的规模和进展等因素。一般估计,这场战争的费用最少为500亿美元,最多为2000亿美元。如美能拉几个国家入伙结成“倒萨”同盟,并采取共同行动,费用可多方承担。如美采取独家行动,费用将由美一家承担。有的美国将军说,如能实现“倒萨”目的,费用再大,美也在所不惜。第五,关于战后伊拉克政局问题,新闻媒体评论较多。据报道,美国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长期研究,提出了种种方案,其中包括阿富汗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与时同时,美国为确保胜利,加紧进行军事部署。据媒体报道,美国在伊拉克周围地区部署10万兵力,各种类型的作战飞机45 0架,坦克和装甲车3200辆,中远程火炮450门,导弹发射装置100套,以及大量炸弹和巡航导弹。美国制定了有关作战方案,必要时再增派兵力和武器装备。
萨达姆对事态发展的严重性早已心中有数,并采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