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一天,我在花卉市场发现了种在漂亮玻璃器皿中的小小植物,里面用了一种颗粒状营养泥。我买了两盆这样的小植物放在办公桌上,立刻感觉到办公室里充满了生机。但是我不知道这种营养泥是应该一直被水浸透着,还是要让它干掉后过几天再浇水,所以我有时候给那里浇满了水,觉得不对时又会等着泥都干透了再浇上水,这样反复试了几次,那两棵植物被我折腾得半死不活。由于没有时间和心力去找个会养花种草的人咨询,也没有时间去读关于培育植物方面的书,那两棵植物现在的样子非常可怜,显得软弱无力,绿色也在渐渐退失。
  再看看我种的橘子子儿。它刚长出两片小叶子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最后长到5厘米高后,就再也不长了。整整一年了,它的叶子似乎越来越老,我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它才能使它继续长高,又不舍得拔掉它,结果就让这5厘米高的小树苗一直长在一个硕大的花盆里,摆放在窗台上了。
  关于如何养育花草,市面上有各种各样这方面的书,这些书都在教人们怎样去养育植物。也有一些植物种植者,他们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加上家庭的传承,成了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如果要种植植物,向他们请教,就能知道怎样去帮助一棵植物成长。但是,在获得他们指导之前,大多数人都不会去请教专家,而是凭自己的想象去实验,虽然获得了创造的愉悦,但已经伤害了植物,甚至使植物丧命。
  好在这只是几棵植物的命,它们没有灵魂,不会痛苦,我们不会觉得很愧疚。可是假如换做人,换做孩子,我们这样做就造了天大的孽。由于我们的草率和不负责任,将会使他们的一生遭受不知多少痛苦。也许我们一直不知道他们精神所遭受的折磨和内心的痛苦,等我们看孩子出了问题,他们已经经历了这个痛苦和磨难的过程。如果有一天我们醒悟,意识到要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将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挣扎和更加苦难的过程。如果孩子的这些问题根本没有被我们意识到,他们将一生都为这些问题感到痛苦。作为家长的我们,将怎样去面对我们的孩子不幸福的一生?
  养育动物也一样,如果不懂,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养,根本不管自己所爱的小动物需要什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

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和需要(2)
几年前,我想给巴学园的孩子们养一只小动物,于是在我们的家长群中征集一只可爱的小狗,我想象着那只可爱的小狗成天和孩子们混在一起,跟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我对这幅图画的描述感染了我们的家长,他们开始四面八方地为我寻找这样的一只小狗。
  后来,有一个孩子的爸爸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说在社区网上有人转让一只小狗,不要钱,他已经把小狗接回家来,问什么时候可以送到巴学园。我兴奋得大叫起来,要他马上把小狗送过来。第二天早晨这个爸爸在送孩子的时候,把小狗带到了学校。
  到了中午,这个班的主班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小狗放在巴学园根本不行,有些孩子被吓得吱哇乱叫;有些孩子冲上去乱抓小狗,小狗也被吓得浑身发抖。她没办法,已经把小狗关进了卫生间。我听到小狗被关进卫生间,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想想那只可怜的小狗被吓得浑身发抖,然后又被关进一个陌生的屋子,肯定痛苦坏了。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一个老师下班后抱着小狗来到我家,说主班老师觉得小狗在卫生间叫得太惨了,就把它拴在了院子的柱子上,下午送完孩子,她去看小狗,小狗见了她就坐在地上吱吱叫,眼睛里流出了长长的眼泪……说着这位老师自己也哭了起来。我的鼻子也酸了,一边指责自己,一边在想办法。无奈,只好把这只小白狗留在了我的家里。
  由于我的原因,让它受了那么多的罪,所以我很想好好地爱它,弥补我的过错。我给它做了厚厚的棉被,铺在它“亲妈妈”给它带来的漂亮的狗窝底下。
  这只小白狗的第一个女主人是一个把狗当孩子养的人,因为怀孕,不能再养小狗了,才在社区网发了帖子,想给它找一户爱它的人家。送它来时,给它带了好几身衣服,有像林黛玉穿的红色绣花披风,有像街头小酷哥那样的牛仔套装,还有中式风情的棉袄,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袋装的零食。狗窝是用紫色小花布亲手缝制的,又柔软,又漂亮。
  小白狗被我留下,那时已是深秋时节,我找出一套套的衣服,来给它穿上,把它取名叫“小白”。每一身衣服穿好后,我们一家人总是怀着深厚的爱大笑一通。说实在的,小白穿了人的衣服,的确很好笑。在外面碰到它的人,无不被它所吸引。当别人在看它或评价它时,我们都会感到自豪和欣慰,于是,在出门之前会更加努力地打扮它。我最得意的是小白穿上那身林黛玉的小红披风,看上去可爱极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小狗穿这些衣服会有什么感受,有时看到它穿着衣服走路的别扭样子,还觉得蛮好玩的。
  我们每天早早起来给它炒鸡蛋,一日三餐将鸡蛋拌在昂贵的狗粮里,时间长了,尤其在忙的时候,真是不堪忍受,原来养小狗要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冬天来了,小白有一天早晨突然咳嗽得非常厉害,我不得不早早从巴学园回来,抱它去看病。它得了气管炎,要每天打点滴,我要每天抱着它坐在味道难闻的狗医院里,抓着它的爪子,将药滴完。至此,小白频频感冒,频频打点滴,身体越来越弱,我们也越来越细心地保护它,一天里衣服脱脱穿穿好几次,后来,干脆都不敢到外面去散步了,因为它一见风就咳嗽。
  我已经愁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且它一个月光看病就花了六七百块钱。
  有一天,我去附近的储蓄所办事,带着盛装的小白,很多年轻的姑娘围着它逗它。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看了一下,不屑地说:“现在狗穿得比人都好,以前它们在荒郊野地里什么时候穿过衣服,不也照样活得好好的吗?”
  我听后一震,天哪!我还是搞教育的!我怎么能这样对待一只小狗?怎么能用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一只小狗?怎么能只为了自己赏心悦目而不管小狗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我破坏了小狗生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小狗当然要报复我。在它报复我之前,经历了多少苦难,我都没有看到,也没有感觉到。如果有人这样对待孩子,我们将会多么地痛心,这不是人类最悲惨的事情吗?
  于是我做了几件事:
  第一,把小白的衣服都装了起来,不再给它穿。它每次外出都兴奋得要命,我也没看到它冻得发抖的样子,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奇怪的是,它再没有感冒过。
  第二,我决不把它关进笼子,也不用狗绳拉着它,但我给它指令。结果我发现,小白很遵守规则,它从不在家里便溺,哪怕我们二十多小时不在它也会等我们回来带它出去再解。在外面无论它怎样快乐地玩耍,只要我们叫它回家,它会立刻回来。
  第三,我决定坚决不给小白狗粮里面拌鸡蛋。开始的时候它抗拒着坚决不吃,饿到第三天上午,它吃了。从此它极快乐,因为它再不会因为鸡蛋多鸡蛋少而不愉快了。
  小白从此成为一只快乐而遵守原则的狗。后来朋友们管它叫做“蒙台梭利”狗。
  如果养育植物和动物,必须在懂得它们的基础上才能养育好,那么养育人类的“种子”……孩子,就更要懂得他们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否则如何保证我们养好孩子。
  

孩子与我们的不同:肢体器官处于胚芽状态
大家都知道“胚芽”这个词的含义,胚芽的意思就是未完成品。孩子虽然有肢体和器官,而且肢体和器官的形状与成人相同,也具有基本的功能,但孩子的肢体和器官还是近似于“胚芽”状态,离成熟还差得远,既然是“胚芽”,就还需要继续成长。
  胚芽的意义就是没有长成,就像桃花落后,在枝芽上顶着的那个小青果,这颗小青果从小到大要经历不同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它的形态都不一样。对于植物来说,它只要吸取旁边土壤里的营养,它就可以自然地成长;对于婴儿来说,如果我们只供给婴儿在成长时期所需要的物质营养,婴儿就会按照一定的节律成长他们的身体。相信所有的成人都不担心这一点,从这一点来讲,成人是相信大自然的。
  但是,人们每天在专注给孩子的身体供给营养的同时,很少有人精细地计算怎样供给他们精神营养,也很少有人考虑到一个孩子要成长两个部分的内容,即物质的与精神的成长。如果我们只供给物质部分的营养,那精神部分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变得软弱无力,甚至枯萎或者根本没有发展和成长。
  每天,当我们花费很多心力去提供各种营养给我们孩子的身体时,我们找到什么样的营养哺育孩子的精神呢?每个家长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找到自己认为可行的精神营养来喂养孩子的精神。于是我们发现,人们有可能给一个婴儿在喂养他到6岁才需要吸收的营养,在逼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吃30岁人才能吸收的营养。
  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当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在河边散步时,孩子的眼睛可能像雷达一样在搜索着他们需要的内容。如果有一群白鹅在河中嬉戏,一个两岁的孩子在看向河中时,也许看到的是鹅在嬉戏时翻飞的浪花,也许看到的是鹅在扎到水底时的动作,也许注意到鹅的白色羽毛是否在沾到水后会变湿,也许他在体验着他自己如果是鹅,他的心情和感受,又也许孩子根本就没在看鹅,而在注意河边的野花,水面的浮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觉得应该把美的东西输入给孩子,觉得是一个教育的机会,孩子需要积攒一些学识,又因为唐诗是人类心灵的结晶,我们想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的孩子,而且读唐诗最能显示学识,于是开始喂养我们孩子的精神,给孩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时家长扮演的角色自己可以体验一下,这肯定让孩子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很难遇到知己了,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很糊涂,他不知道那首诗跟他此刻看到的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读了这首诗此刻他该去探索什么。
  我们的宝贝跟我们不同的是,他有一个精神的胚胎,当婴儿出生的那一刻,他身体里蕴含的那一个精神的胚芽,就开始展开了。在我们关注孩子身体成长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孩子精神胚芽的成长。虽然精神胚芽成长的速度和方式,是不会影响身体器官成长的,这个方式是先天就带来的,但是如果成人阻碍孩子先天带来的精神成长方式,而过多地使用成人设计的方式,就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和器官的成长。其结果是家长连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不会得到。而这种情况下孩子受的苦也是成人无法知道的。
  所以说孩子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必须得协调发展,只有获得协调发展才不会顾此失彼。而成人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自然模式才能了解到怎样才是协调的。
  大自然会让孩子自然地设置好身体和精神同步自然发展的机制。
  

除了自然反射外,什么也不会
人类是地球上的高级动物,其高级就在于智力和能力比其他动物高,所以人类成了地球的主宰。但是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孩子出生后却比其他低级动物的孩子的能力差很远,小马一生出来没几分钟就能站起来开始行走,很快会说马的语言;其他的低级动物在这方面都要比人的能力强,比人的成长速度快,而人这种高级动物为什么在出生时还不如其他低级动物?
  人在出生时,什么都不会,但是成年的人却学会了像马一样奔跑,像猴子一样上树,像鱼一样游泳……这使我们感觉到惊奇。是什么使得人类成为高级动物?大概就是这种超常的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婴儿从一出生,所有的器官就都会行动,但这些行动是不受他们思想所指挥的,对于成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叫做“无目的行为”。这些无目的行为都是为了能使这个生命活下去,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先天就会做两件事,一件是抓握,一件是吮吸。
  有人研究,这两个先天的行为大概是人类的老祖先遗传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那时人类的祖先还长着皮毛,生活在荒野之中,孩子出生后大概背在身上就得立刻行动起来,他必须得紧紧抓住妈妈的皮毛才不至于被妈妈丢掉而无法存活下去,所以,这个行为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淘汰掉。这是因为婴儿仍然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活下去,必须要别人来照顾自己,他们只有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母亲才有可能使自己内心感觉到安全。所以当碰到假设的安全物时,他就会紧紧抓住不放,不放就会使他安全。
  而婴儿一出生,什么都不会,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就会通过*来获取营养,当他的嘴碰着第一件物品时就会拼命地吮吸。而上苍造人正好是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婴儿第一把抓住的应该是母亲的衣服或身体,这一刻,女人的母性达到爆炸式的苏醒,苏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塞进孩子的嘴里。母性使得母亲无师自通地知道怎样去照顾一个婴儿。所有这一切配合得是这样天衣无缝,使得婴儿肯定能活下去。了解了这一切,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一些国家,如果孩子一出生妈妈不会抱孩子,没有把*塞到孩子嘴里的意识,抱得宝宝不舒服,护士会将此记录下来,这个妈妈被认为将来有可能会虐待孩子,遗弃孩子。
  婴儿吃奶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安慰和安全感,孩子早期的抓握也是为了建立安全感的。如果一个婴儿在这个时期不能获得安全感,这个孩子将来一生都会出安全感方面的问题。由于有这样的特质,使得孩子一出生,三天的时候就建立了安全感。
  有位妈妈总是莫名其妙地焦虑,按照她的说法,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父母也很少吵架。由于父母过于娇惯,使她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足,在遇到需要她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感觉到紧张和焦虑。
  她有了孩子之后,母亲不能来帮她,她要独自养育孩子,由于对自己的不信任,使得她更加焦虑和紧张。她总是小心地注意孩子的每个小动作和小的生活细节,生怕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成天惶惶不可终日。她的先生也因此变得脾气暴躁,经常会对她忍无可忍,朝她大发雷霆,有时甚至还会对她实施暴力。但过后先生又非常自责,在暴力过后总是有一段相亲相爱的日子。
  她的宝宝两岁多送到幼儿园后,我们发现她的孩子在探索工作材料时显得混乱和焦躁,而且回避母亲。在孩子入园时,妈妈第一次离开,孩子没有忧伤和痛苦,更严重的是,当下午放学时,妈妈来接孩子,孩子见了妈妈却躲避妈妈,不愿意让妈妈靠近她。
  正是因为这位妈妈从孩子出生后一直是处于情绪极不稳定的状态,由于焦虑,她会成天紧紧地跟孩子黏在一起,这样她波动的情绪会使孩子感觉到非常恐怖和难过,孩子在吃她的奶,并试图通过吃奶获得安慰时,获得的却是痛苦和焦虑,这样,孩子就会以回避母亲的方式来回避不舒服的感受,由此而变得失去了自我保护的机制,也就失去了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是什么?安全依恋是孩子依恋的一种模式,在孩子童年时,孩子依恋的那个人是最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人。在所有的家人中孩子首先会依恋母亲,母亲在家时,孩子不会让任何人带走自己,母亲不在时,孩子会挑选他认为最让他安全的人,有可能是父亲,保姆,或者祖父母。当环境使得孩子离开他依恋的人时,他会感觉到伤心和痛苦。
  在孩子的幼儿期,孩子的主要忧伤来源是离开依恋对象,这种情况叫做安全依恋。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婴儿就会焦虑,就会哭,这是很好的安全依恋模式和情感的纽带,会影响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更影响着孩子童年的各方面的发展。情感的纽带建立好了,会让一个孩子一生,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内心都有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精神支柱在那支撑着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在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有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人类有一千种能力,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就具有一千种能力的可能性。在以后的成长中,这些无限的可能性会慢慢变成为有限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成长将带来损失,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必须将那一千种可能性全部保留下来。人类所有的可能性,会完整地出现在人群之中,同时人类也有无限的需求,这就正好使具有某一种能力取向的人都会被人群所需求,也就是说,每一种能力都有它们的用武之地,每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人都会因自己的能力而获得生存机会。这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而任何一个人,都因为能为他人服务而获得生存机会。所以,人无论有什么样的能力,都会被人类所需求,都会靠这个能力去养活自己。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群体爱好的导向,孩子会选择某几方面作为自己的爱好,由此发展这几方面的特长。成年后,孩子的特长也会从无限的可能性变成有限的可能性。只要大家都明白这一点,拥有各项技能的人就不会由于羡慕其他行业的技能而陷入过多自卑的伤害。
  但是,每一个人要发展哪些能力,要删除哪些能力,却是由他们的气质类型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如果人为地设计,就有可能使得人类只有某几种相类似的能力,而共同失去某几项能力,使得人类生存出现不平衡的危机。这样的情形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下降。人们按照时髦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去培养自己的孩子,使很多人因不能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不能按照擅长的能力去发展自己而感到痛苦和不幸福。
  初生婴儿的能力就像拴在一根绳子上养殖的扇贝,这些扇贝都拴在一根绳子上,如果得到的营养和其他机会均衡,每个扇贝可能都长得一样大。如果给的机会和营养不均衡,可能得到营养多和机会多的那个扇贝就会长得很大,而得不到营养和机会的那个就会慢慢地不再成长,慢慢地被那些长大的扇贝所覆盖,悄悄消失。
  儿童的潜能就像绑在一根绳子上的扇贝,在6岁之前,哪个能力被儿童自己使用了,并使儿童因为这个能力获得了愉悦,哪个能力就开始成长,哪个能力没有被使用,就慢慢萎缩。但想把所有的能力都保存下来,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人类自然会保存能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那部分能力。作为成人的我们,也要精细地计算我们为儿童提供的成长环境中,肯定需要具有哪些营养,才能使儿童将来生存所需要的那些能力被使用到,并且成长为儿童人格中固定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好就能上一个好学校,上一个好学校,就等于将来有好的生存机会。其实,如果人基本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没有发展好的话,即便有好的机会,人也无法留住机会,并让自己生存下去。尤其在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中,记忆力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一个过目不忘的人,能背下来很多本书,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有生存的能力;反之一个识字不多的人,也许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有可能会成为比那些读商业博士后的人更成功的商业巨头。
  又例如,我们要培养孩子关爱别人的品质,让孩子拿着书本去多次地阅读某某英雄的感人事迹,然后老师总结了中心大意,让孩子将它们背下来。结果孩子从书上学到的是一个老奶奶过马路时摔倒了,英雄将她扶起来并搀着她走过马路,这使得孩子日后经常留意生活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好按照书上的描述把老奶奶扶起来并搀着老奶奶走过一段不好走的路。如果这个孩子有机会做了一件跟英雄做的事迹一样的事,是否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能够照顾环境,爱护集体的美好氛围,体贴关怀他人,使别人能够轻松地摆脱尴尬,让别人由于他的原因而生活得温暖愉快呢?是否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很爱他的爱人呢?答案是不肯定的。
  小学的运动会上,能跑步的孩子获得了自信,而不善于跑步的孩子会自卑;在课堂上,能跑步但是数学不够优秀的孩子,受到自信的伤害,不善跑步而数学好的,会获得自信。最终结果,每类孩子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因为他们被唤醒了看到自己的不足。
  怎样使孩子有利于生存的那一部分能力真正能够被保存下来,这需要我们成人在真正懂得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之上才能够使孩子的潜能获得保护。在孩子6岁之前,逼着孩子学音乐,学美术,学钢琴,学围棋,学轮滑,学武术,学英语,其结果会使部分孩子害怕学习,并且永远不再想学这些内容。所以说,人类潜能的发展必须在人产生内在动机的基础上使用那种能力,那种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
  因为可以不断发展,儿童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已经蕴涵在儿童的身体之中。
  这是儿童天然的特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对世界和自己一无所知
人们经常会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似乎问到这个问题,就真的将人置于一种神秘的境地。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人就是从无到有形成的,但是人真的不只满足于科学的解释。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们虽然有眼睛鼻子嘴,有感觉器官,但是他们这些感觉器官为他们收集的信息只是母亲子宫内和身体内的信息,如母亲光滑的子宫壁,羊水的味道,内脏活动的声音,透过内脏听到的母亲的说话声,和通过母亲的肚皮听到的外部朦胧的声音,这些信息离他出生后要面对这世界的所有事物,和他必须生活的信息之间差得很远。他们真的像天外来客,既不懂得这个世界的物质,也不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则,既听不懂这个世界的语言,自己也不会使用这个世界的语言。
  这时的父母真的像在这里居住了很久的主人,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刚刚来到这里的小客人。这个小客人似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有一些人却发现,有的儿童并不是一无所知,除了有他们先天的发展计划外,他们似乎还带有一些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的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信息,带有一些超过普通人的在某一方面的能力。
  人类的进化为儿童设计好了程序,6岁之前的儿童和这程序(精神发展的计划)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电脑和电脑程序之间的关系。电脑虽然在干事情,但是它能做的是程序中让它做的事情。儿童也是这样,从0岁到6岁,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他们能做使他们平衡地良好地发展自己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事情。
  只要成人不破坏他们这个程序,并能很好地帮助他们,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按照人类基因设计的这个程序完成自己的计划,获得对人类基本生活范畴的探索和研究,获得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智慧模式,为6岁后学习人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对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认识是需要通过他们与这个世界上的物质、他人及自己之间互动才能够得到,于是这三个方面就成为一个6岁孩子需要认知的三大领域。而成人就是帮助孩子将自己的身体、精神和物质合而为一的那个人。
  

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6岁,复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水生动物到爬行动物,然后直立行走;从简单的情感发音到发展出词汇,最后发展成语言;先探索物质,产生精神内涵,然后产生纯精神活动,再用精神去改变物质。他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发展,只要睁开眼睛就会一刻不停地为了自己的发展去工作。
  有的人说:他的宝贝明显在干一些挑战权威,挑战原则,或挑战自己的事情,难道这也是发展吗?这的确是发展。因为人这种动物,如果经常做同样一件事情,就会感觉到厌倦;即使人通过努力将一件很难对付的事情拿下,也会喜悦不久,就觉得非常地无聊。这时,如果出现了一个挑战,人的精神就会重新振奋起来,并且感觉充满了力量,由此觉得生活也非常有意义。否则人的生命力会越来越弱,会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身体也变得懈怠起来,最后不是精神不再健康,就是身体不再健康。所以人类天生是一个工作的动物,尤其在6岁之前,大自然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他们在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会努力地按照自己的密码实现自己的计划。作为个体的人,自然也为他们设计了对独特和独立的需求。所以,挑战原则和挑战自己都是生存的本能,没有一样是多余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成人更需要精细地计算给儿童提供的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是不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给了孩子不利的东西,并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孩子也会努力地去探索和吸收这些不利的内容。如:成人天天跟一个3岁的孩子说不可以吃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对人身体不好,吃了会得病,有一天,这个3岁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垃圾食品,一定会去注意它,进而就会被它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吸引了,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见了垃圾食品就没命地吃,因为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品尝到味道,才叫做探索食品。这时,我们发现的是孩子所做的事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是不利的,但对孩子来说,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在研究和探索这件事所包含的那个世界。在这种时候,就要看我们成人要将孩子的这种力量引向哪里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然地、固执地按照本能的机制去发展自己
我们成人大多数都很喜欢孩子乖,听话。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倔,很别扭,不听话。其实这些都是大自然安排的。
  一个孩子他自己内在需要怎样发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成人就更不得而知,这就像一个50岁的女人不知道自己哪一天进入更年期一样。孩子如果想要按照自己内在的密码形成那个独特的自己,就必须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