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项目,这些人不用再往距离CBD相对较近的郊区通州跑,而是工作和生活都在CBD。
第45节:初露峥嵘:广信科技咨询公司(7)
在复地刚开始入主房地产时,市场上就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开发商交房后,很多后续服务跟不上,购房人就处于“爹不疼娘不爱”的状态,一方面造成了业主的不便,另一方面也有损于开发商的品牌建设。郭广昌非常注重集团的品牌效应,每一个楼盘、每一个项目,在售出之后都要把服务做好,“好人做到底”,不能收了钱就拍拍屁股走人。
为此,复地成立了许多客户俱乐部,就是为入住后的客户提供全面持续的服务。加入俱乐部的成员都能享受到复地集团提供的资源,而定期的娱乐文化活动、酒会沙龙等为会员构建了完备的交流平台。即使在今天,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992年就意识到将有个中产阶层崛起的地产商,不出意外现在都成了鹤立鸡群的开发商,这就是鲜活的市场需求,谁有这个眼光,谁就能成为领跑者。
另辟蹊径:渗透宣传,上门广告
在为元祖作市场调查时,郭广昌深切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但在刚入主房地产时,他却没有及时把这个原理结合到楼盘销售中去,这也是刚建成的楼盘卖不动的一个原因。
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发动群众的力量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换个角度来看,群众就是自己的客户,对待客户岂能不理不睬?反之,对客户只有一条路——不离不弃,从心里把客户当成上帝。这就要求一心一意去为客户着想,针对每个具体的住户制定出强有力的传播策略。
想通这一点之后,郭广昌结合楼盘特性,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销系统——渗透宣传,上门广告。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为了不浪费时间,他们说干就干。
20世纪末的上海,开发商卖房子并没有专门的售楼处,通常是在工地附近挂块广告牌子就开始售楼了。郭广昌不愿意这么做,他想,楼盘要与众不同,在楼盘售出之后靠提供优质售后服务,在售出之前就得靠别出心裁的广告方式。
跟作市场调查一样,房子也是要交到具体的每个人手里,那么了解这些潜在客户的需求,让他们知道在市场上有适合他们需要的楼房,这是最关键的广告点。郭广昌接手的第一个楼盘在上海郊区,当初是专门为那些有“洋插队”成员的家庭建的,可是建成后,却无人问津。郭广昌觉得楼盘的开发初衷没错,自己在创业之前还差点出国留学呢,如果出国的话,在国内有房子,不必等到将来回国之后再买。而且,任何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都会看到房产的升值潜力。
那么,怎么让这些有“洋插队”的家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盘呢?传统的广告方式无外乎在报纸上登广告,但相对于大块文章来说,报纸夹缝里的豆腐块广告很难引起客户的关注。如果能找到这些潜在客户,然后上门把材料交给他,那样效果应该会不错。
第46节:初露峥嵘:广信科技咨询公司(8)
这时候,梁信军给郭广昌提了个醒,他说:“顺藤摸瓜呗?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记录在案的,应该能查到。”顺藤摸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郭广昌记起当年自己要出国的时候排队办签证的事,没人能跳过这一步。所有的记录都在出入境管理处,去那儿查一下不就行了吗?
第二天,郭广昌和梁信军就跑到出入境管理处。说明来意之后,对方说留学生的家庭住址岂是谁想查就能查的,你们需要介绍信。可是,上哪儿找介绍信去呢?正在郭广昌犯难的时候,一个大学同学从屋子里走了出来,郭广昌一眼就认出了他,想当初在复旦的时候还一起参加过诗歌朗诵会呢。
郭广昌走上前去,拍了这位老同学一把,对方愣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后来终于认出是郭广昌,他们就谈了起来。原来这位同学毕业之后就到了出入境管理中心,一直疏于联系,于是对面相见不相识。
有熟人就好办了,这位同学跟负责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说了一下,郭广昌就顺利地拿到了资料。
顺藤摸到了瓜,接下去该按图索骥了。照着资料上的地址,郭广昌他们兵分五路,分别负责一个片区,把楼盘资料和配套设施以及售后服务制作成简洁明了的宣传册,分发到了家里有留学生的地址。
这一招立竿见影,本来滞销的楼盘立刻门庭若市起来,通过为这个楼盘做代理,当年年底郭广昌就赚到了复星的第一个1 000万元。
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许多事情,有好事也有坏事。谁有能力把坏事变成好事,谁就能获得更多的人生财富。从第一个100万元到第一个1000万元,郭广昌渐渐从旁人对他放弃复旦体面工作的质疑目光中走了出来,谁也不会想到,当初看似疯狂的选择铸就了今天的千万富翁,而更让人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呢。
第三节生物制药:第一个一亿元
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从郭广昌决定从商那一刻起,他就没有怀疑过自己把握财富的能力,对任何事情的孜孜以求只会让他的所得大于期望。
生意场上的“探测仪”
郭广昌有自己异于常人的市场嗅觉,他恪守着“走到市场中去,体验鲜活的市场需求”。今天来看郭广昌的市场运作手段,其特点总结起来就是:“能买的不租、能租的不建”,也就是利用现成的东西。尽管自己也是白手起家,但正是遵循着这个规律,他在10年间使自己的版图成几何级数增长。
1993年,“五虎上将”中的汪群斌、谈剑、范伟陆续加入复星。郭广昌将公司为元祖作市场调研和代理房地产积累起来的“第一桶金”,悉数投入到了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国家正在复苏,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但是万事开头难,谁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项目,选择的项目是不是昙花一现。
第47节:初露峥嵘:广信科技咨询公司(9)
在最初创业的几年里,郭广昌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他意识到,现代医药必将是新世纪市场竞争的必争之地,而一开始就定位为“科技咨询”的广信当然不能只说不做,现代高科技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生物工程。在赚到1 000万元之后,他最终确定把基因工程作为公司下一步的构建主体,而现代生物医药这个科技含量极高同时风险也极大的高科产业方向将是公司的主攻方向。
范伟和汪群斌的及时加入为复星的这个选择提供了技术后台。学遗传学出身的范伟是典型的学者,他专注于生物制品的研究,在复旦的时候就经常泡在实验室里,郭广昌用醉生梦死来形容范伟对实验的痴迷。
在郭广昌的力邀下,范伟带着自己对生物医药最新的研发技术来到了公司。他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一大批资源。实验中碰到的技术难题,通过范伟的学术关系网群策群力,为复星创造了无形的价值。郭广昌深知这一点,他在进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一无是处,干着剥削压榨他人的勾当”。实际上,做市场推广一点不比药品研发轻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市场的把握决定了药品研发的方向。
郭广昌对市场的精确把握来源于他事必躬亲的实践精神。走到市场中去,亲身体会市场需要什么,这是郭广昌拥有独到眼光的基石。“天才的诗人,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会是一首好诗。”同样,再独到的眼光都不是一日之间练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市场的磨炼。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郭广昌对市场的把握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他把高起点、高投入开发与中国人相关疑难杂症的基因工程新药作为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产品的追求。
除了范伟和汪群斌的研发能力,鲜为人知的是,梁信军学的也是遗传学,他和汪群斌还有范伟都是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的,比郭广昌低两届。梁信军和郭广昌作为复星最初的搭档,对市场的开拓是公司生存下去的首要任务,因此梁信军的专业知识反而没派上用场。
等到复星决定向生物工程进军的时候,梁信军已经和郭广昌一起,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好多年,丢掉市场去做实验显然不是明智之选。更何况,此时的郭广昌在市场把握上缺不了梁信军这个左膀右臂。
也正是因为梁信军在遗传学业内有很多老朋友、老同学,郭广昌也借机了解了更多关于这方面的市场动态。众所周知,一种经济形态开始复苏时,最活跃的肯定是意识形态。早在别人听任市场摆布,因为滞后性而跟不上市场步伐的时候,接受过高等教育又在商海中鼓浪弄潮的这批人是最容易领先市场、发现商机的。
第48节:初露峥嵘:广信科技咨询公司(10)
电影《大腕》的故事情节就是冯小刚和一帮朋友在饭桌上聊天聊出来的,同样,郭广昌对生物工程和医药领域的关注也是从一次饭局开始的。当时,复星还在代理房产,生意非常兴隆,梁信军就请了一些以前在复旦读书时的好朋友吃饭,郭广昌也参加了这次聚会。
席上,心情不错的郭广昌喝了些白酒,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喝得有点晕乎的郭广昌和在座的那些朋友们高谈阔论自己对经济大势的看法,大有指点江山的意味。而当时在座的好几位就抛出了“生物工程”这个概念。
郭广昌一下子被这个充满了科技色彩的词汇吸引住了,他一言不发,静静地听他们讨论这个学科在国外的尖端性。郭广昌一听就是一个小时,酒席散去之后,“生物工程”和医药深深地烙在了郭广昌那颗“不安分”的心里面了。
广开分号,独占鳌头
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1995年,复星的几位研发人员在范伟和汪群斌的带领下,经过半年的总结,把已经研究了三年的课题“种子”转化成了成品,这就是后来在复星历史上大名鼎鼎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
乙肝的传染性很强,而且很难根治。传统的检测方法程序繁杂,而且准确度也不够高,医院和病人都为此深感头疼。如果有一种方便快捷的药具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乙肝,那将是应用医学的一大进步。
范伟和汪群斌的研究课题就是这种乙肝测试药具,在复旦大学三年的苦练修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但缺乏进一步的资金支持。梁信军的无意之举促成了这一成果的诞生。在那次聚会之后,郭广昌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生物制药作为复星的主攻方向。
之后,他又和范伟深谈了一次,最终达成共识,范伟和汪群斌以技术入股,郭广昌则把之前公司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乙肝试剂的研制实验。
这无疑是一次赌博。成功了,回报不可限量;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郭广昌倒是很豁达,他想,大不了重回无产阶级嘛,年轻人又不是输不起。
其实,对药品实验的投入不是最主要的,做PCR试剂的成本并不高,资金主要投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公司上了。郭广昌的策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药品研发是排头兵,销售网络是后勤部队。
这样,尽管复星用于建立销售公司的成本非常高,但他们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很快就在全国以压倒性优势拉开了销售网。到1995年年底,复星就赚到了一亿元,坐上同行业龙头的位置,而且为他们留下了一个价值不菲的全国销售网络。
第49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1)
第五章
劫后重生:整合出击
第一节2004复星“体检”:民企“过冬”样板
人若百病突发,则悔不该忽略定期体检。企业亦如此,定期体检能让健康的更健康,腐坏的被清除,于人于己都是莫大的好事。2004年,复星在国内民企风声鹤唳之际及时做了一次体检,保证了企业肌体的健康茁壮。
前夜:德隆崩盘
1992年,唐万新在新疆注册成立了新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随后,深圳股市传来通过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的消息,唐万新花钱请了几千人到深圳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三天之后,抽签表变成了唐万新口袋里的现金。
1994年,注册资本一亿元的新疆德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疆进行农牧业开发,投资农业自此成为唐万新的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源泉。
时隔一年,唐万新通过购买法人股的办法控制上市公司,一边继续在二级市场上炒股获利,一边摸索着向实业运营者转型。1996年10月,德隆第一次在资本市场公开露面,受让了部分新疆屯河法人股,1997年通过控股屯河集团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这一时期,德隆在股市上呼风唤雨,一时间风光无限。尽管唐氏兄弟开始有意识地在以番茄酱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红色产业”上进行整合,并在水泥、汽车零配件、电动工具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但实业并未成为德隆的主业。
民间关于德隆是“庄家”的传言越来越热闹,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媒体,都把德隆视为洪水猛兽,并对之咬牙切齿。与此同时,唐万新始终选择沉默,这种“神秘感”又让德隆的负面印象再次放大,而这也最终成为德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事实上,人们很难定义德隆危机究竟始于何时,或许,从它投身股市的第一天起,这个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2003年7月开始,中国证券市场猛料迭出,“啤酒花”、“南方证券”、“青海信托”等一连串危机事件接连爆发,德隆旗下的金融企业几乎没有丝毫进账,屋漏偏逢连阴雨,从2003年8月起,全国范围内十几家银行突然对德隆采取“只收不贷”政策。
2004年初,德隆作出决定,抛售持有的流通股套现,试图缓解眼前资金流短缺的窘境。由于德隆手中集中掌握了大多数筹码,抛售行为立即引起二级市场股价的持续下跌,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猛烈的疑问与声讨。
劫后重生:整合出击第五章?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昌运复星:2004年4月13日,德隆系股票跌入下降通道,上市公司的违规担保等不利情况显露无遗,金融机构的委托理财黑洞也全面暴露。
崩盘危机迅速击中了德隆,唐万新已无力回天。
4个月之后,国务院向央行下达有关文件,正式批复了市场化解决德隆危机的整体方案——德隆将被一并交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体托管。德隆国际、新疆屯河集团与华融签订《资产托管协议》,这三家公司都将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不可撤回地全权托管给华融,由华融全权行使其全部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权利。
第50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2)
至此,唐万新彻底丧失了对德隆的控制力。
人的悲剧之一是追错了目标,而悲剧之二是只有回首往事之际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过错。
唐万新把金融看做博弈的平台,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和勇气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往往倾心于手段,却因此而忘记了要达到的目的,这就使他常常陷于资金窘境之中,然后不得不以曲线获取自己所需的资金资源。
在管理方面,德隆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家族企业,事无巨细都依靠唐万新定夺的模式让德隆的决策明显地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而缺乏所进入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导致了德隆对所并购企业缺乏控制力,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实际运营管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德隆依靠股市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也因资金链断裂而寿终正寝。这是一个带有浓厚宿命意味的悲剧。
纵观整场事变中媒体的角色,让人感慨良多。虽然决定因素并非媒体,然而媒体对德隆“庄家”恶名的肆意传播加剧了德隆的覆灭。对于其他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学会与媒体打交道不可谓不重要。
今朝:央视剑指复星
德隆的覆灭引发了中国民营企业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体检”。就在郭广昌大刀阔斧地整合钢铁王国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从北京传来。
中央电视台在一则产业新闻中如此报道: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未经国家审批的情况下,擅自批准宁波建龙钢铁公司投资3 000万美元,建设年产160万吨宽厚板的开工报告。建龙又将投资规模从3 000万美元增加到12亿美元,约合100亿元人民币,宽厚板年产量增加到600万吨。经过中央台报道,宁波建龙一时成为媒体翻炒的热点。
宁波建龙是复星之前不久就有意投资的钢铁项目。这一来,郭广昌被推到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上,各种传闻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
事情发生之后,复星迅速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对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没有任何投资,公司与宁波建龙及其股东没有任何资金往来。态势发展急转直下,过了一段时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调查结果,对建龙事件作了严肃处理。宁波市计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的6名领导干部分别被撤职或行政警告。宁波市环保局、宁波银监分局也分别对建龙和有关商业银行的违规操作进行调查,并依照法律法规作出相应处理。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在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被省政府处理之后一个月的时候,郭广昌首次在公开场合对该事件作出回应。他信心百倍地说,我们不能把建龙问题混为一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建龙是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该项目主要的问题是项目审批违规。在他表态的同时,建龙已经具备重新申报以及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条件,公司股东很快就重新递交了审批报告。因此,复星不会放手,并且有信心做好。
第51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3)
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位于宁波北仑,占地3 000多亩,总投资100多亿元,主要生产钢中宽厚板。宁波建龙也是目前国内民企单独投资额度最大的钢铁项目。郭广昌投资该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好和板材市场的发展前景好。郭广昌在决定投资之后就准备将其打造成世界先进钢厂和民企投资钢铁业的样板。
即使是这样,媒体仍然有不少质疑。郭广昌必须稳定军心,让复星渡过这场生死劫。他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请来了宁波市的相关领导,他对媒体表示,建龙的现有股东有足够的实力建成项目。在回答“是否会和别人合作”的问题时,他表现得相当大度,“复星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欢迎各种资本一起参与建龙的建设”,而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则是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如技术、人才。郭广昌从来就不是一个强调资金的人,在产业整合的时候,他最关心的是产业的技术和人才。
然而,打击还不仅仅这些。这一年,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各项产业、金融政策骤然收紧。宁波建龙只是一个表征,更多的挫折在于整条产业链的运行艰难,整个复星集团的并购速度突然被迫放慢。
自我解剖1:非上市拿出“安永报告”
不得已,郭广昌带着复星集团高层特意到北京进行公关,希望新闻媒体不要对复星进行“跟风”炒作。因为在此之前,关于复星资金链紧张的传闻已经在大街小巷传开了。
一波公关不够,就来两波;两波不够,就来第三波。在信息无比畅达的今天,铺天盖地的舆论足以毁灭一艘航空母舰。郭广昌对媒体和公众不能缄口不语,他必须用行动来说话,告诉大家复星能够挺过来。
回到上海之后,复星请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作财务分析报告。这份产业巨人的体检报告表明,截至2004年6月,复星集团负债总额2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郭广昌对众人许下承诺,复星将会很快将负债率降至60%以下。
自我解剖2:非国有拿出“国研报告”
在作财务分析的同时,复星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作了“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郭广昌发动一切资源,通过具有官方效应的“国研报告”对复星集团多年来的产业发展思路加以佐证。
复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关键是这个问题还没有到门庭冷落的地步。郭广昌在宁波建龙事件后决定收缩战线,逐步淡出四大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行业。
重生:复星国际悄然临世
在这个非常时机,“合法”和“透明”成了郭广昌最常讲的两个词,也是他抵御外界质疑的两大法宝。他决定暂时远离“整合”这个主题。
第52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4)
然而,就在复星作报告的同时,一家名为复星国际的公司在香港悄然注册,复星国际全资拥有复星高科技集团的所有资产。这正是他当时为复星高科技集团整体上市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执著的浙江人并没有轻易放弃他的产业王国梦。
许多年之后,当回头来看,许多当时的凶险都已转危为安。现在的郭广昌再回头去看宁波建龙,并不觉得那是一场劫难,至多算产业发展过程必经的严寒。
躲过了宏观调控,躲过了重重危机,躲过了外界的怀疑和责难,这位幸存者仍然执著于这个梦想。直至复星集团在香港整体上市,募集来的资金除了偿还之前的银行借贷,主要用于投资或收购钢铁、医药、零售、金融服务业及其他策略性投资。
光环:年度经济人物
阴霾之后是阳光,在穿过重重迷雾之后,郭广昌在这年收获了另一个登堂入室的机会,他当选了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他用求实精神理性创新,率领企业阳光运营,一位知识经济时代的掘金人,一位资本投资的创造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绿色财富更加健康。”这是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给新任当选人郭广昌的颁奖词。此后,他和现场的多位专家进行了诙谐而意境悠远的对话。
第一个发问的是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他说:“据介绍,您是自己花的审计师来审计,而且是非上市的部分,而且还把审计结果交给银行,那么一般的企业是怕审计的,更怕审计出来的结果交给对手,您为什么这样做,原因是什么?”
郭广昌想了想,这样回答他:“一个人得了感冒之后,最不希望的就是被别人怀疑成非典,如果确信自己只是感冒,那么做体检是最好的证明。同理,如果企业遭遇的小问题给公众造成了一定的错觉,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做一份审计报告。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在哪里,然后去改正它。另外,这种做法可以取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信任是非常宝贵的。”
这时,另一位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作为成功人士,您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我想问一下,您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公益事业?”
郭广昌这样回答:“我想这涉及我的一生,20岁以前我主要在学习,25岁以后主要在创造财富,而50岁以后把我主要的财富回归给社会,去设立各种基金,去做各种有价值的事情,现在我回报给社会的还是很少很少,因为我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创造价值,大家可以看看我50岁以后,我一定会实现我回报社会的承诺,我希望在70岁以后还能为社会作贡献。”
现场的专家们纷纷提问,郭广昌应对如流,在回答“什么是关乎企业成长命脉的因素”时,郭广昌语气坚定地说:“市场。我觉得如果市场是对的,任何别的方面有点小错都没有关系。但是一旦市场方向是错的,与市场背道而驰的时候,你会被别人抛弃,所以我会永远关注市场。”
第53节:劫后重生:整合出击(5)
主持人适时地将对话从市场引向了财富:“今天不光关注市场还关注财富,您过程的屏幕中多次提到了财富,我知道郭先生的父亲是一名石匠,您自己出生的家庭并不是非常富有,您能想到在今天您的父亲留给您的最大财富是什么吗?”
郭广昌听到这个问题,迟疑了一下,然后娓娓道来:“勤劳、善良,除了我父亲之外,我要说说我的妈妈。她非常善良,她是靠卖小菜让我读完大学的,但是卖小菜从来不去弄有毒的农药,她很反对农民种这个菜的时候用了一些不该用的药,所以这份感恩和善良是我们复星集团团队创意,也是我自己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动力,所以我感谢她。”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阵掌声也让郭广昌看到了阴霾之后的阳光,他相信,对于健康的肌体而言,适时体检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必须,复星也从这场冬日体检中学会如何去预防各种来自外界的病痛,并妥善地处理它们。
第二节上海复地:创地产新空间
“我想有个家”,当歌手潘美辰复出歌坛,重新演绎这首经典曲目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更深刻地领悟了这句歌词的含义——房子,房子,还是房子。要想有个家,首先得有个房子。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理解现在房地产市场“祖国山河一片红”的热火朝天。
财富是和房地产连接最频繁的一个词,亿万富翁在房地产界不足为奇。在这些亿万富翁中,执著于和团队共同创造理想,再去实现理想的方显高人一筹。
毋庸置疑,郭广昌就是这样一个共创理想空间的亿万富翁。
10年前的上海,初现峥嵘的楼市并不比外滩的阳光更灼人,上海房地产业在沉稳的经济文化上逐渐升温。在这不久前,高额头、高颧骨、瘦长脸,长着典型的浙江男子面孔的郭广昌带着自己的创业合伙人闯入了上海房地产市场。
当时的郭广昌并没有想到,正是在黄浦江边,他将步入自己开创的房地产世界。
美丽梦想:开拓地产新世界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