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儿子,你尽管说-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观察一下女孩或女人的公开谈话,她们互相支持、表露心迹,这就是健康的情感表达。健康的情感表达属于这样的男孩:他能感受情感;能与合适的、信得过的人分享情感;根据特定的环境情形驾驭情感。
对于信得过的人,男孩的情感表达还不仅仅限于口头方式,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包括:音乐、诗歌和表演等艺术形式。虽然这些方式是间接的,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但是对于交流的双方依然是非常有益的。首先,这些方式给了男孩认识、感受和保持情感的机会(而不是追随“同流规则”而令情感消失);另外,当参与进了这种方式时,还能够引发与其他人的交谈与沟通。
限制情感表达的后果
限制情感表达可能会导致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所谓述情障碍症(情感能力的欠缺),在临床上这种病症的发病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它的常见致病原因是脑外伤或手术后遗症。但是,它也极有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是一种保护男孩和男人避免由于情感外露而受挫折的防御性姿态。也就是说,它能把男性笼罩在“同流规则”中。
心理健康
当男孩不能或不愿意表达情感时,要及时关注发生了什么问题,否则,听之任之的话,就可能造成影响其一生的严重后果。最新学术理论认为男性的情感表达与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一种治疗消沉的有效手段就是通过书面或交谈的方式向他人表达情感(彭尼贝克 1995、1997)。成年男人掩藏内心感受与一种“男性忧郁”有关(林琦和基尔马丁 1999),这意味着男人有可能是“病理上的”压抑而非“感觉上”的压抑。或者说,他们在生气的时候只会冲动地发作,而不会把气愤背后的悲伤和绝望表现出来。由于这不是一般的失落情形,所以被称作男性特有的忧郁。它实际上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同流规则”。
男孩、女孩以及成年女性也可能带上这种男性忧郁,因为它在本质上是被男性化角色意识和行为所掩盖着的,而并不见得必须是生理上的男性。在《隐藏的痛苦——克服男性忧郁》(林琦和基尔马丁 1999)一书中,对男性忧郁有很细致的论述。本书的读者或许也能从上面的书里获得很多益处,因为它论述了男孩有可能带上的、很普遍的又往往被忽视的忧郁,这种忧郁是对人际交往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的。
男孩及其情感表达(7)
显然,限制情感给男孩带来的最明显后果是会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从道理上说,人际交往要求两个人之间的妥协,这经常就要求坦诚,或者说要袒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男孩对这样做感到不自在,那他就很难和别人建立并保持亲密的关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此外,人际关系对心理和生理健康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事实上,这种保护作用及其形成的系统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马斯滕 2001)。
生理健康
有关男人的生理和心理疾患、人际关系问题及情感限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着毋庸置疑的证据,严格的男性化角色意识与一些危险行为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诸如:酗酒、反常的性行为、冒险、吸烟、滑翔、忽视营养和健康等等(考尔特内 1998)。
正像基尔马丁教授所指出的(2001),作为新学科的行为医学领域非常重视受到心理活动强烈影响的生理功能紊乱问题。受到“同流规则”制约的男孩以及男人的社会交往,极有可能导致生理疾病和功能紊乱,比如心血管功能失调和消化道溃疡,都是男人的多发病。
别人怎么评价男孩的情感表达
在准备本书的写作时,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以往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认识其他成年人对男孩情感特别是情感表达的观点和认识。我曾就以下问题对45位年龄在18到68岁的成年人做过一次非正式的调查,他们分别来自美国东部的5个州。我把他们的回答稍作归纳,并直接引用来说明问题。
您认为男孩的情感重要吗?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一致。“每个人”都表示:“是的,男孩的情感当然重要”。在回答“为什么”的时候,他们说:“如果男孩能在小时候掌握情感表达,对将来长大了很有好处”;或说:“男孩也是人呀,就这么简单”。整体感觉是,男孩的情感显然的确很重要。
您认为男孩需要表达情感吗?如果需要,应该在哪里?如何表达?
无论男人或女人,对这个问题的第一部分都一致地回答“是”,但对第二部分就有所差异了。女人们一致认为应该对“安全可靠的人,如朋友、父母、教师、教练”倾吐,几乎列出了可以想到的所有对象;而男人们则审慎地回答,男孩仅仅适合在家中诉说。一名49岁的男性职员,同时也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父亲说:“男孩子太敏感了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在家里或者和比较密切的朋友在一起时,男性的情感应该更开放一些。”他的说法在大部分男性受访者的回答中很有代表性。
也有例外,43岁的约翰·塞拉芬是纽约州一所高中的辅导员兼篮球教练,也是4个孩子(两男两女)的父亲。在读高中和大学期间,他还曾是一名有才华的运动员,并被收录进全市的体育名人厅。尽管自己也曾遵循“同流规则”,但他还是认识到要对这些狭隘的男子汉戒条发起挑战。以下是他关于男孩情感表达所做的发自内心的表述:
不论在何时何地,男孩都毫无疑问地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该向男孩传达的讯息是,情感要自己做主,而且可以随意地表现出来,不必得到别人的首肯。应该让他们知道,高兴、悲伤、害怕、紧张、窘迫、气愤等等都是正常的情绪。我很希望看到我们在这方面花大力气教导男孩,让他们知道展示自己的情感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近来有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早期,男孩开始限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而女孩则加强了情感表达。您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对此问题的所有回答都涉及到了社会交往过程,大多数引用了“同流规则”中的“男孩不能哭”,也提到了男孩“必须强壮”这个一般概念所认为的“强壮的男孩与哭泣是格格不入的”。隐含的还有当男孩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举动时受到的惩罚和羞辱,例如当哭泣时。
有的男孩具有害羞的性格,做事谨小慎微;有的男孩性格外向,能很大方地与别人交谈;有的男孩的性格介于两者之间。描述一下您的儿子的性格并且说说与其情感表达的关系。
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使我了解到,大多数的家长(他们都没有受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训练)通常并不十分关心自己儿子的性格。如果他们能做到关心,这种映照必将是强有力的家教工具。
女孩子们之间常常互相表达情感,在上了中学以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爱“哭哭啼啼”,相反,他们在体育运动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你是否认为男孩子们之间也可以保持情感交往,而且不会让他们长大以后因此而变成“懦夫”?肯定回答的说出该怎样做;否定回答的讲讲为什么。
回答基本上都是“是,完全可能”。不完全同意的人认为女孩在一般情况下仍然被视为是懦弱的,例如垒球比棒球要容易些;少年篮球比赛时女孩用的球也比男孩用的小。这种回答或许意味着:“情感和弱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男孩表露情感就不免会被认为是懦夫”。
怎样做才能让表达了情感的男孩不变成懦夫?以下是一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是的。假如男人没有顾虑并且充满信心他自然会表露情感,但事实上做不到……表达心理感受是一种力量的象征”(白人 50岁 三个女儿的父亲)。
。 想看书来
男孩及其情感表达(8)
“是的。我认为如果社会能允许男性以一种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就不会再大发雷霆了”(白人 55岁 两个儿子的母亲)。
“是的。对任何人来说,压抑情感都是不健康的”(黑人 60岁 已经是祖父了)。
“是的。应该正常地对待男孩,并且(使他们)得到全面改善,从体育活动到表述内心感受”(白人 21岁 女性)。
“是的。说心里话,我认为不表达内心感受的男孩才是真正的懦夫”(黑人 19岁 女大学生)。
对这次调查的反馈描述了男孩所面对的混沌世界,给出了男孩所面临的双倍的警示:“你的情感或许是重要的,但是在家庭以外流露出来却是不安全的”。更坏的情况是,许多男孩不在外边暴露情感,回到家里同样也不。应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非只有男人告诫男孩不能在外边暴露自己脆弱的情感,女人同样熟知“同流规则”(特别是“男孩不要哭”这样的主张),而且她们可能了解这些规则怎样限制了男孩的情感,我想应该是清楚的。总之,从调查中得知,普遍都认同男孩情感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该怎样正视其重要性。
结论
改变那种认为男孩的情感不重要、表露心情既不合适也不必要的错误习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且存在着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当这样做时家长们也不免会有所焦虑,因为谁也不想成心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四处碰壁。诚然,这种害怕男孩丢掉“男子汉气概”、变得懦弱、不成器、胆小的担心就是对“同流规则”的潜在支持。
更深层次地来看,既然人们都认同男孩需要具备并表述其情感,下一步顺理成章地就是改造文化氛围,以使男孩不必再用满不在乎或咄咄逼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的情感。好在情感表达是完全可以教会的技巧,男孩如果掌握了感受并表达情感的能力,情感就不会再走上旁门左道。假设男孩不再由于表现情感而受到惩罚或羞辱,将极大地有益于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提升那些与男孩有关人士的生活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
男孩情感健康的标志(1)
“外星人和埃利奥特有独特的沟通方式”,米切尔悄悄说道。
“你是说他们能互相觉察对方的意图”?科学家问道。
“不……不不,他们能互相感受到对方的心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中的对话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这部电影不光有趣,它还用虚构的手法演绎了当代男孩的情感。故事讲述的是回不了自己星球的外星人和地球男孩埃利奥特建立了不寻常的友谊,(最后,外星人找到了回家的路。)影片没有故弄玄虚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叙述了外星人和埃利奥特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下自然的情感表达。上边引述的对话片断突出体现了心领神会对他们之间友谊的极端重要性,互相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说神入(心理学名词,意指心领神会、情感互通。——译者注)是情感健康的标志?原因之一就是心领神会所产生的魔力,而且还涉及到其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家庭、伙伴、同学、同事)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关系是极其有益的。不管怎么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他人心灵互通的能力,就会根本伤害了固有的关系。没有人愿意和不能理解自己的体会和观点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心灵互通的能力是人与动物以及机器的重要区别,所以说神入是情感健康的重要标志。
神入的重要性使得它完全应该独占这本专门论述男孩情感的书中的一章,下面将要讨论神入的本质:关于它的发展、在男孩情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用了两个例子来演示心灵互通在男孩生活中的活力。我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足够的信息,以便让大家帮助身边的男孩培养、发展并发挥其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神入带来的好处。
神入是男孩的人性之本
神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可以被译作“深切感受”。深切感受就需要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它也包括对其它生物包括动物和宠物的“深切感受”。在200多年前,亚当·史密斯把神入描述为“用本能或情感反映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扎恩…瓦克斯勒、科尔、威尔士和福克斯 1995)。
我认为以上描述忽视了心灵互通的一个核心特点:想了解他人的感受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先有了和自己的心灵互通才能有和他人的心灵互通。按照这种说法,许多男孩在与他人情感互通的方面是不利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必须把握自己的情感才能心灵互通,但是男孩被训练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于是“深切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就受到了严格的局限,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神入被描述为化解愤怒的方法(戈尔曼 1995),我觉得它也是克服自恋的灵丹妙药(当务之急)。自恋是老一套男子汉气中不健康方面的重要支持(或者说,任何时候都要获胜、占便宜)。所以,做到心灵互通就直接反驳了“同流规则”和自恋。只要男孩能够“深切感受”对方的体会,就不会伤害对方,而且对自己的心灵沟通是很好的自我照顾,当然也就不会伤害到自己。
神入的缺乏
完全缺乏神入有时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1994年,一个8名高中生组成的团伙在费城郊外用棒球棒打死了埃迪·勃莱克(弗雷德曼和诺德尔斯达 1999),埃迪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这个团伙的成员们“自己”也是由于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而犯下了谋杀罪。缺乏对那个被殴致死的男孩的同情和理解,怒火驱使着每个人失去理智,直到把埃迪打得血肉模糊。
持续折磨一个无还手之力的人,足见缺乏善良心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当发展到打死埃迪这种地步,就应该被称作是惨无人道了。棒球棒是男孩子的一种标志性象征,却被这伙男孩用来亵渎人性。他们没有恐惧心同时也没有了同情心。
缺乏心灵互通给男孩及其周围的人都会造成影响。当然,埃迪的惨死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一个13岁的男孩给一位曾经和他很好的女孩散布谣言,因为她不和他好了,他很生气并感到受了伤害,于是他就恶意地散布谣言,以此来让自己得意并“挽回面子”(依照“同流规则”)。而且由于他缺乏心领神会的能力,所以他并不感觉这么做很不好,他不能切身体会她的感受,而两天前他还对她说会好好照顾她。只有心灵互通可以避免他在气愤中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也只有神入才能避免埃迪的悲剧重演。
神入的发展
关于神入的本源和发展并非是一门完整的学问,过去很少论及。在这里,我把现象学的手段(针对个体经验)和成长心理学结合起来,以便理解神入的发展。前面说过,从研究和实践中我认识到,神入是先对自己后对他人的。也就是说,男孩只有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的能力才能觉察别人的痛苦;能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才能分享别人的快乐。
为什么有的男孩具备神入的能力而有的就不行?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既有生物学的也有来自于环境的,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作用。最简单地说:男孩如果从周围环境中得到心灵互通,则会大大发展了他的“情感回路”,从而领略到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神入。反之则得到相反的结果,假如男孩得不到这种让自己体会到神入的行为刺激,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他的神入能力。
男孩情感健康的标志(2)
男孩的神入能力始于生命的起点
神入能力可以回溯到婴儿时期。一些学者认为,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也跟着哭起来的现象就是一种神入形式。的确,模仿别的婴儿的难过可以被视作是神入的萌芽。从出生到大约一岁阶段,孩子看到其他人的难过就好像是自己的难过,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显现出一种沟通或者“切身感受”。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婴儿在感觉上还没有发展到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的程度(马勒、派恩和伯格曼 1975;马斯特松 1993)。
在一岁到两岁半期间,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理智,学会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发展神入能力最重要的一步是能够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一旦男孩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别人,内心感受就成为——或者应该成为——只属于自己的了。这个年龄段男孩正处于神入能力的发展阶段,映照、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怎样影响神入能力发育的
研究神入发展的专家们很重视情感以及按照社会规则行事对神入的相关性(艾森伯格和米勒 1987)。现实情况令成年人既要做到神入又要感到内疚,因为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女孩就比男孩显得更懂事儿、更能做到神入(泽恩…瓦克西勒和罗宾逊 1995;泽恩…瓦克西勒、科尔、威尔士和福克斯 1995)。为什么在这个年岁就有这么大的性别差异呢?
一种观点是,孩子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力量强有力地结合起来,以至于过早地制造出了性别隔阂。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曾讲到,不同的男孩气质引发家长的不同回应,而这种回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男孩的想法和行为。当然并不是说男孩的气质决定着命运,事实上,在这个几乎处处不利于男孩情感的文化氛围中,家长和孩子相伴起舞(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交互影响)。男孩神入能力的发展与环境对他的回应息息相关。简言之,无论何种气质,必须教会男孩重视自己的情感以及别人的感受,才会有神入能力的发展。
对男孩的内在情感认识、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是促进其神入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回应(任何男孩都是这样)。所以,男孩要学会神入,先要体验别人对他的心理感受的神入。而且这应该有意识地在很早的时候开始,并贯穿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父母或监护人必须深切感受男孩的体会,而男孩也必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理解。
虽然在婴儿期就有了早期的神入现象,但是神入行为的真正出现大约是在2到4岁之间。对于人类成长过程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来说,只做出跨度这么大的一个年龄区间估计,似乎有点模棱两可。但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行为相当复杂,很难准确观测那些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发现了很多促进和干涉神入能力发展的有趣的例子。
对神入的研究 在一个由国家心理健康学会资助的系列研究中,研究人员考察了幼儿园孩子与其家长的交互作用(拉德克…亚罗和泽恩…瓦克西勒 1984)。根据这次调查,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家长的管教手法对孩子的神入能力非常有影响。特别是,有些家长的管教手法中包括帮助孩子认识到其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痛苦,例如:“你想想,你打了约翰尼,让他多么伤心”;而有些家长仅仅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例如:“你怎么这么淘气”,前者比后者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的神入能力。
在这次调查中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学会神入的渠道既可以是直接教育也可以是间接示范。直接教育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成人告诉孩子关心小朋友的内心感受。间接示范(看到别人神入)也比较常见,比如家长说:“看,查理的车坏了,多着急呀!”和“我要是能画得像史蒂文那么好该多好呀!”就是两个间接示范的例子。
这种示范也可能发生在观察其他小伙伴发生的神入现象时。例如,看到朋友们帮查理修车(查理正发愁呢)就是在接受神入的间接示范。可以让男孩从中不光学会察觉别人的痛苦,还懂得了安慰能够使人减轻痛苦。无论如何这是对男孩来说很好的一课。对任何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都有无数的机会把神入示范当作是教育的工具。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神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应男孩自己的心理感受、一定的管教技巧和直接与间接的示范来完成。
无论什么气质条件(只要不是对神入感受过分敏感的),对男孩神入发展有帮助的环境回应大体是这样的:男孩必须能感受自己的情感并且由于这些情感而从家长、受到信赖的监护人以及小伙伴那里“得到神入”;通过教育、管束和示范,男孩能够学会与别人心灵互通;而且,得到过神入的男孩更容易做出神入。
男孩的神入能力是怎样被消灭掉的
既然教会和掌握神入如此简单,为什么男孩动不动就没了这种能力呢?男孩神入能力的湮灭是有几个步骤的。先不专门针对男孩来讲,抛开性别来看看神入能力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对发展神入能力的不利环境因素包括:与监护人不够亲近、忽视情感和一些虐待行为,所谓虐待涉及到身体、情感和性虐待(西凯蒂和卡尔松 1989;赫伦克尔 1981)。情况会愈演愈烈,不利因素越多,孩子们的神入越受到干扰(梅因和乔治 1995;克里姆斯…道根和吉斯特纳 1990)。从缺乏神入或神入“亢奋”都是干扰。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男孩情感健康的标志(3)
大家或许很熟悉“厌世”和“对社会不满”(缺乏对他人的理解或良知)这样的说法,但是对于“过分神入”(对别人的心情和心理感受太敏感)这个词汇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过分神入的人不会引起别人太多的注意,不会像缺乏心灵沟通的人那样破坏社会或法律的规则,反而往往是“开心果”。其实这种打哈哈是提供自我保护的一条心理防线。
传授神入的“窗口”
传授神入的时机是很重要的。由于神入的发展是从婴儿期开始的,所以男孩收到的情感映照越早、与监护人越亲密,效果就越好。成长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成长过程的每个特定方面都有其对应的“重要窗口”(意指某些技能必须在特定的年龄段掌握)(施罗夫 1997)。神入可能就符合这种情形。不过,人的大脑一般都会保持住“可塑性”,即能够学到老、用到老。当然,我们更关注神入的重要窗口打开的时候,而不是关闭的时候。所以,尽管我们知道在男孩小的时候排除不利因素并映照其情感非常重要,但是鉴于大脑的可塑性,让年龄较大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发展神入也不是不可能的。
良好的意愿有时却是有害的 做家长的都不会故意忽视儿子的心理感受,也不会摒除他的神入能力。心理学工作者的经历让我坚信家长的意愿都是很好的,虽然家长的某些作为对男孩绝无任何好处,但是毫无疑问,家长心底的愿望是为了给男孩一定的保护的。在找我咨询的人中,笃信“打是亲,骂是爱”的家长是屡见不鲜的。
家长出于好意而持续地忽视儿子的心理感受,同样会造成负面的结果。例如,为了力图避免儿子“头脑发热”,有的家长就对儿子功课上的骄人表现或在学校文艺演出中的出色表演故意漠然处之。
出于同样的原因,有的家长也不看重儿子在学科竞赛中失利或遗憾地输掉篮球比赛时的伤感。其实家长并不想让儿子沉浸在坏的感受中,只是不希望他把注意力放在失败上。令人遗憾的是,这往往会导致避免和孩子谈论其心理感受。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重复地经历负面事件可能让孩子消沉,但是关注男孩的心理感受并不意味着就是“沉浸在坏感受中”,恰恰相反,谈论负面经历常常起到阻止人再次产生负面的想法的作用。
事实上,男孩把情感表达出来,并让别人看到、理解和接受它,将让自己获益匪浅,而且对神入发展极其重要。如果男孩的情感没有被确认和理解,宝贵的神入能力也无法实现了。假如家长和其他成年人忽视了男孩的情感并赞同“同流规则”,男孩的神入能力就会被贬损。
男孩神入能力的状况
男孩的神入能力可能正常,也可能偏多或偏少。具有健康的神入能力的男孩常常被人们称为“和蔼的男孩”,他们真诚且富于同情心,而又不失原则。缺乏神入能力的男孩常常会触犯社会或法律规则,并难以与人(任何人)相处,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内心感受,外表上看上去很酷,也可能很猥琐;极具神入能力的男孩简直就是“开心果”,他们能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时时处处总是会顾及到别人。
搞清楚各种男孩与人相处分别有什么特色也是很重要的。与“和蔼的”男孩相处感觉非常惬意,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和过分神入的男孩的关系一般会很脆弱,生怕伤害到他,有点像是摆弄鸡蛋;和缺乏神入的男孩交往时,总给人被利用或被愚弄的感觉,如果当他愚弄别人的时候外表看上去还很冷酷,那情况更糟糕。
还有一点很重要,年幼的孩子凭直觉认定“眼见之实”,也就是说,当缺乏神入的男孩被友好对待时,他也会以友好回应。稍大一点的孩子会感到和很少神入或不会神入的男孩相处起来不舒服,有时也说不出是为什么。就像是这样:“我不喜欢托尼……我不想和他呆在一起。”当被问及为什么时,回答是含糊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不喜欢。”
杰伊克:几乎不会神入
近距离观察男孩的生活,就能看出男孩的神入能力是否健康。杰伊克是那种不太会神入的男孩,他的样子看上去很平庸,不太酷。我和杰伊克初次相遇是在他升入高一的那个九月份,由于发生了好几次打人的事,他正被学校照章停课。校长助理和心理辅导员建议我对杰伊克极其家长做心理咨询。杰伊克的家长也曾在前几年有过这种念头,不过他们最终没有坚持这么做。这学期,杰伊克的操行让他险些被橄榄球队开除。家长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所以带他来做心理咨询,但家长自己却拒绝参加,每次都是把他送来就走了,或者多数时间里,杰伊克是被他的姑姑带着来的。
这个大个子男孩让我办公室的椅子显得小了一号,他在紧靠门口的地方坐下,这是大多数不情愿来这里的人的一种信号。杰伊克礼貌地而且有预见地回答我最初提出的几个问题,涉及到学校、朋友、打架、家庭等等。他说他没什么朋友,而且觉得在家里单独呆着的时候挺不错的。当问到他在学校为什么这么爱打架时,他回答说是因为别的孩子总捉弄他。(看着他高大健硕的样子,我很难想象谁会和他纠缠不清。)他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有的孩子嘲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