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略思维-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束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回到查理·布朗要不要踢那个橄榄球的问题。在橄榄球教练汤姆·奥斯本(Tom 
  Osborne)指挥冠军争夺战的最后几分钟,这个问题真的出现了。我们同样认为他做了错误的选择。倒后推理可以揭示错误的原因。
  9 .案例分析之二:汤姆·奥斯本与1984年橙碗球场决赛的故事
  在1984年的橙碗球场决赛上,战无不胜的内布拉斯加打谷者队( Nebraska 
  Cornhuskers)与曾有一次败绩的迈阿密旋风队(Miami 
  Hurricanes)狭路相逢。因为内布拉斯加队晋身决赛的战绩高出一筹,只要打平,它就能以第一的排名结束整个赛季。
  不过,在第四节,内布拉斯加打谷者队以17:31 
  落后。接着,他们发动了一次反击,成功触底得分,将比分追至23:31。这时,内布拉斯加队的教练汤姆·奥斯本面临一个重大的策略抉择。
  在大学橄榄球比赛中,触底得分一方可以从距离入球得分线只有2 
  1/2码的标记处开球。该队可以选择带球突破或将球传到底线区,再得2分;或者采用一种不那么冒险的策略,将球直接踢过球门柱之间,再得1分。
  奥斯本选择了安全至上,内布拉斯加队成功射门得分,比分改写为24:31 
  。该队继续全力反击。在比赛最后阶段,他们最后一次触底得分,比分变成30:31 。只要再得1 
  分,该队就能战平对手,取得冠军头衔。不过,这样取胜总不大过瘾。为了漂亮地拿下冠军争夺战,奥斯本认为他应该在本场比赛取胜。
  内布拉斯加队决定要用得2分的策略取胜。欧文·弗赖尔(Irving 
  Fryer)接到球,却没能得分。迈阿密队与内布拉斯加队以同样的胜负战绩结束全年比赛。由于迈阿密队击败内布拉斯加队,最终获得冠军的是迈阿密队。
  假设你自己处于奥斯本教练的位置。你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
  案例讨论星期一出版的许多橄榄球评论文章纷纷指责奥斯本不应该贸然求胜,没有稳妥求和。不过,这不是我们争论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在奥斯本甘愿冒更大的风险一心求胜的前提下,他选错了策略。他本来应该先尝试得2分的策略,然后,假如成功了,再尝试得1 
  分的策略,假如不成功,再尝试得2分的策略。
  让我们更仔细地研究这个案例。在落后14分的时候,奥斯本知道他至少还要得到两个触底得分外加3分。他决定先尝试得1分的策略,再尝试得2分的策略。假如两个尝试都成功了,那么使用两个策略的先后次序则无关紧要。假如得1分的策略失败,而得2分的策略成功,先后次序则仍然无关紧要,比赛还是以平局告终,内布拉斯加队赢得冠军。先后次序影响战局的惟一可能性在于内布拉斯加队尝试得2分的策略没有成功。假如实施奥斯本的计划,这将导致输掉决赛以及冠军锦标。相反,假如他们先尝试得2分的策略,那么,即便尝试失败,他们仍然未必输掉这场比赛。他们仍然以23:31落后。等到他们下一次触底得分,比分就会改为29:31 
  。这时候,只要他们尝试得2分的策略得手,比赛就能打成平局,他们就能赢得冠军头衔!①① 
  而且,这将是尝试取胜的努力失败之后导致的平局,因此没有人会批评奥斯本,说他一心想打成平局。
  我们曾经听到有人反驳说,假如奥斯本先尝试得2分的策略,那么,如果没有成功,他的队将只能为打平对手而努力。但这么做不是那么鼓舞人心,并且他们很有可能不能第二次触底得分了。更重要的是,等到最后才来尝试这个已经变得生死攸关的得2分的策略,他的队将陷入成败取决于运气的局面。这种看法是错的,有几个理由。假如内布拉斯加队等到第二次触底得分才尝试得2分的策略,一旦失败,他们就会输掉这场比赛。假如他们第一次尝试得2分的策略失败,他们仍然有机会打平。即使这个机会可能非常渺茫,但有还是比没有强。激励效应的论点也站不住脚。这是因为,虽然内布拉斯加队的进攻可能在冠军决赛这样重大的场合突然加强,但迈阿密队的防守也会加强。这场比赛对双方是同样重要的。相反,假如奥斯本第一次触底得分之后就尝试得2分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激励效应,提高第二次触底得分的概率。这也使他可以通过两个三分球打平。
  从这个故事中可总结的教训之一在于,假如你不得不冒一点风险,通常都是越早冒险越好。这一点在网球选手看来再明显不过了:人人都知道应该在第一发球的时候冒风险,第二发球则必须谨慎。这么一来,就算你一发失误,比赛也不会就此结束。你仍然有时间考虑选择其他策略,并借此站稳脚跟,甚至一举领先。
  第3章看穿对手的策略
  每个星期,《时代》和《新闻周刊》都会暗自较劲,非要做出最引人注目的封面故事不可。一个富有戏剧性或者饶有趣味的封面,可以吸引站在报摊前的潜在买主的目光。因此,每个星期,《时代》的编辑们一定会举行闭门会议,选择下一个封面故事。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很清楚在某个什么地方,《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也在关起门来开会,选择下一个封面故事。反过来,《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也知道《时代》的编辑们正在做同样的事情,而《时代》的编辑们也知道《新闻周刊》的编辑们知道这一点……
  这两家新闻杂志投入了一场策略博弈,不过,这个博弈从本质上看跟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博弈存在很大差别。第2章讨论的博弈是由一系列相继进行的行动组成的。查理·布朗在选择要不要踢那个橄榄球时,心里明白露西现在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拿走那个球;在象棋里,白方与黑方交替行动。相反,《时代》与《新闻周刊》的行动却是同时进行的。双方不得不在毫不知晓对手的决定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等到彼此发现对方做了什么,再想做什么改变就太迟了。当然,这个星期的输家下个星期很可能竭力反扑,不过,等到那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说不定已经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故事模式,开始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博弈。
  这两种博弈所要用到的策略思维和行动在本质上存在天壤之别。对于第2章讨论的相继行动的博弈,每个参与者不得不向前展望,估计对手的反应,从而倒后推理,决定自己这一轮应该怎么走。这是一条线性的推理链:“假如我这么做,另一个参与者会那么做——若是那样,我会这么反击”,依此类推。
  而在同时行动的博弈里,没有一个参与者可以在自己行动之前得知另一个参与者的整个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互动推理不是通过观察对方的策略进行,而是必须通过看穿对手的策略才能展开。要想做到这一点,单单假设自己处于对手的位置会怎么做还不够。即便你那样做了,你又能发现什么?你只会发现,你的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即他也在假设自己处于你的位置会怎么做。因此,每一个人不得不同时担任两个角色,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对手,从而找出双方的最佳行动方式。与一条线性的推理链不同,这是一个循环——“假如我认为他认为我认为……”。诀窍在于怎样破解这个循环。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和他的死对头、罪恶魔头莫里亚蒂(M噢riarty)教授擅长这类推理,对此我们一点都不觉得惊讶。正如福尔摩斯在《最后的问题》里告诉华生(Watson)的:“我要说的其实已经在你的脑海闪过。”他说。
  “那么我的答案大概也已经在你的脑海闪过。”我答道。
  你就和华生医生一样,大概也在揣摩福尔摩斯怎么未卜先知。听完我们的解释,我们希望你会同意这其实相当简单。
  你怎样才能看穿所有那些错综复杂而又看不见的策略呢?首先,你不要把其他参与者的未知行动视做天气那样,具有与个人无关的不确定性。上班之前,《时代》的编辑可能收听天气预报,知道今天下雨的概率是40%,他大概会利用这个信息去决定要不要带一把雨伞去上班。但《新闻
  周刊》将会采用哪个特定主题作为封面故事的概率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区别在于,《时代》的编辑对《新闻周刊》有一个非常中肯的了解——另一个杂志的编辑与天气不同,他们是策略的博弈参与者,就跟《时代》的编辑自己一样。① 
  即便一个编辑不可能真的观察到另一个杂志的决定,他也可以通过另一个杂志的视角思考这个问题,尝试确定它现在一定在做什么。
  ① 
  有些人相信,自然界也是一个策略博弈的参与者,而且心肠狠毒,整天想着怎样破坏我们早已定下的计划,以从中取乐。比如,当你听说下雨的概率是40%,这意味着,有六成概率是你带了雨伞上班而老天爷又没有下雨,另有四成机会则是你忘带雨伞而老天爷偏偏下起雨来。
  在第2章,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原理,为相继行动的博弈确定最佳策略。这就是我们的法则1: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在这一章,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不过,关于同时行动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的思考可以总结为指导行动的三个简单法则。反过来,这些法则又基于两个简单概念:优势策略与均衡。与第2章一样,我们也会通过简单的例子解释这些概念和法则。
  1 .优势策略
  在棒球比赛里,假如一方已经有两个人出局,而又打出三个坏球和两个好球,那么,任何一名进攻上垒的球员都必须在下一次投球的时候跑向下一垒。这可以通过琢磨各种可能的情形得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攻垒球员怎么做无关紧要。假如击球手碰不到球,要么出现第四个坏球而攻垒球员成功上垒,要么出现第三个好球而这一局结束。假如投球手投出界外球,攻垒球员只消退回原先所在的垒。假如这是一个擦棒球而又被接住,那么这一局就结束了。不过,有一种情况跑动攻垒占有优势,即假如击球手将投球击到界外,那么攻垒球员就有很好的机会上垒或者得分。
  我们认为,在这种局面下,跑动攻垒就是优势策略,即某些时候它胜于其他策略,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比其他策略差。一般而言,假如一个球员有某一做法,无论其他球员怎么做,这个做法都会高出一筹,那么这个球员就有一个优势策略。假如一个球员拥有这么一个策略,他的决策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他可以选择这个优势策略,完全不必担心其他对手怎样行事。因此,寻找优势策略是每一个人的首要任务。
  一旦你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你就会发现这个东西无所遁形,我们身边其实到处都是优势策略的有趣例子。比如印第安纳·琼斯(Indiana 
  Jones)在电影《印第安纳·琼斯与最后的十字军东征》(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的最紧张局势时所处的地位。印第安纳·琼斯、他的父亲以及纳粹分子全都聚集在安放圣杯的地方。眼看纳粹分子只差一步就要得到圣杯,琼斯父子却无论如何不愿意助封为虐。于是,纳粹分子打了琼斯父亲一枪。只有具备起死回生力量的圣杯才能救老琼斯博士的命。在这种情况下,琼斯只好引他们走向圣杯。不过,前面还有一个最后的挑战:琼斯必须在十几个杯子当中做出选择,选出耶稣基督用过的圣杯。圣杯可以使人永生不死,其他杯子却会致人于死地。纳粹头子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华丽的黄金杯,喝下里面的圣水,却突然倒地而死,因为他选错了,那不是圣杯。琼斯选了一个木头杯,那是一个木匠用的杯子。他一边大叫“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证实”,一边将杯里的水倒出一点在圣水器上,自己先喝了下去,希望自己选中的就是生命之杯。当琼斯发现自己没搞错,立即把杯子送到他父亲那里,圣水果然治愈了致命的枪伤。
  虽然这一幕增添了紧张气氛,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让我们感到难堪,因为一个像印第安纳·琼斯博士那样了不起的教授,居然会看不到他的优势策略。他本来应该先把杯子递给他父亲,没有必要自己亲身尝试。假如琼斯确实选对了杯子,那他父亲就会得救。假如他选错了杯子,那他父亲就会丧命,却至少可以保全琼斯。在将杯子递给他父亲之前自己测试一下其实毫无用处,这是因为,假如琼斯选错了杯子,那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琼斯将死于致命之水,而他父亲也会死于致命枪伤。①① 
  这个例子同时指出博弈论的弱点:人们单凭行为导致的结果给行为打分,行为本身则变得无足轻重。比如,即便印第安纳·琼斯的父亲已经受了致命枪伤,琼斯可能还是不愿意为导致父亲死亡的行为承担责任,一定要亲身试饮那杯水。
  相比之下,寻找优势策略会比寻找圣杯容易一些。不妨想想英国桂冠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生爵士(Alfred,Lord 
  Tennyson)那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句:“爱过之后失去总比从来没有爱过好。”'1'换言之,爱是一种优势策略。
  2 .封面之战
  回到《时代》与《新闻周刊》的竞争上来。假设有一个星期出了两桩大新闻:一是众议院和参议院就预算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二是发布了一种据说对艾滋病有特效的新药。编辑们选择封面故事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哪一条新闻更能吸引报摊前的买主(订户则无论采用哪一条新闻做封面故事都会买这本杂志)。在报摊前的买主当中,假设30%的人对预算问题感兴趣,70%的人对艾滋病新药感兴趣。这些人只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变成封面故事的时候掏钱买杂志;假如两本杂志用了同一条新闻做封面故事,那么感兴趣的买主就会平分两组,一组买《时代》,另一组买《新闻周刊》 
  。现在,《时代》的编辑可以进行如下推理:“假如《新闻周刊》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故事,那么,假如我采用预算问题,我就会得到整个‘预算问题市场’(即全体读者的30% 
  ) ,假如我采用艾滋病新药,我们两家就会平分‘艾滋病新药市场’(即我得到全体读者的35%) 
  ,因此,艾滋病新药为我带来的收入就会超过预算问题。假如《新闻周刊》采用预算问题,那么,假如我采用同样的故事,我会得到15%的读者,假如我采用艾滋病新药,就会得到70%的读者;这一次,第二方案同样会为我带来更大的收入。因此,我有一个优势策略,就是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无论我的对手选择采用上述两个新闻当中的哪一个,这一策略都会比我的其他策略更胜一筹。”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简单的表格,更加迅速而清晰地看出这番推理的逻辑性。我们用图3…1 中的两列表示《 
  新闻周刊》的对应选择,用两行表示《时代》的对应选择。这时我们得到四个格子,每一个格子对应一组策略。格子里的数字代表《时代》的销量,用购买《时代》的读者数占全体潜在读者数的百分比显示。第一行显示的是假如《时代》选择艾滋病新药,它在《新闻周刊》选择艾滋病新药或者预算问题的两种情况下的销量。第二行显示的是假如《时代》选择预算问题,它在《新闻周刊》选择艾滋病新药或者预算问题的两种情况下的销量。比如说,在左下角或者西南方向的格子,《时代》选择预算问题,《新闻周刊》选择艾滋病新药,结果《时代》得到30%的市场。
  这个优势策略很容易看出来。第一行的两个格子无一例外都比第二朋行对应的格子占优,因为第一行的两个数字都比排在同一列下面的数字大。这是优势地位的特征。通过这个表格,你可以很快就看出这个特征是不是符合。你可以想像自己用第一行覆盖在第二行上面,然后会发现,盖住第二行的是更大的两个数字。相比之下,这个表格在阐述前面一段话的时候具有压倒语言推理的直观优势,而这种优势随着博弈的复杂程度加大而越发明显。在复杂的博弈当中,各方都有好几个策略。
  《 新闻周刊》 
  的选择艾滋病新药预算问题图3…1《时代》的销售同理,在这个博弈里,双方都有一个优势策略。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为《新闻周刊》的销量也画了一个表格(如图3…2 
  所示)。第一列数字显示的是假如《新闻周刊》采用艾滋病新药,它在《时代》采用艾滋病新药或者预算问题的两种情况下各有多大销量。这一列的两个数字无一例外都比第二列对应的数字占优,你可以再次想像自己拿起第一列覆盖在第二列上时会发现什么。因此,艾滋病新药对《新闻周刊》来说也是优势策略。
  《 新闻周刊》 的选择艾滋病新药预算问题图3…2 
  《新闻周刊》的销售以策略观点来看,各方均有一个优势策略的博弈是最简单的一种博弈。虽然其中存在策略互动,却有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全体参与者都会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完全不必理会其他人会怎么做。但这一点并不会降低参与或者思考这种博弈的趣味性。比如,在百码短跑中,优势策略是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但许多人还是很喜欢参加或者观看这种比赛。在第1章提到的捷尔任斯基广场牢房出现的囚徒困境中,两个参与者都有一个优势策略,只不过这股压倒一切的力量最终将他们引向了一起倒霉的结局。这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间题:参与者怎样合作才能取得一个更好的结果?我们会在下一章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有时候,某参与者有一个优势策略,其他参与者则没有。我们只要略微修改一下《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大战的例子,就可以描述这种情形。假设全体读者略偏向于选择《时代》。假如两个杂志选择同样的新闻做封面故事,喜欢这个新闻的潜在买主当中有60%的人选择《时代》,40%的人选择《新闻周刊》。现在,我们画出《时代》的销量表格(如图3…3 
  所示)。
  图3…3《时代》的销售对于《时代》,艾滋病新药仍然是优势策略,但对于《新闻周刊》,销量表格则变成下面这样(如图3…4 所示)。
  假如你拿起第一列,覆盖在第二列上,你会发现,30被一个较小的数字(28)覆盖,而12却被一个较大的数字(70 
  覆盖。没有一个策略占有压倒优势。换言之,《新闻周刊》的最佳选择不再与《时代》的策略无关。假如《时代》选择艾滋病新药,《新闻周刊》选择预算问题就能得到更好的销量,反之亦然。对于《新闻周刊》,得到整个预算问题市场总比得到一个较小份额的艾滋病新药市场要好,虽然整个艾滋病新药市场比预算问题市场要大。
  图3…4《新闻周刊》的销售《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不会知道《时代 
  的编辑们将会选择什么,不过他们可以分析出来。因为《时代》有一个优势策略,那一定就是他们的选择。因此,《新闻周刊 
  的编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假定《时代》已经选了艾滋病新药,并据此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即预算问题。由此可见,只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的博弈其实也非常简单。拥有优势策略的一方将采用其优势策略,另一方则针对这个策略采用自己的最佳策略。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介绍了优势策略的概念,就有必要强调两点特征,这两点特征可用来确定什么不是优势策略。人们很容易就会弄糊涂,不知道优势策略的优势究竟是对什么而言的。
  1981年,伦纳德·西尔克(L俄onard 
  Silk)在撰写有关国会对《经济复苏税法》争论的新闻时这样概括:“里根先生(Mr。Reagan)早已料到共和党人拥有博弈论中称为‘优势策略’的东西,一个使参与者领先其对手的策略,无论这些对手采用什么策略,结局都是一样。”'2' 
  我们将在第5章更加仔细地介绍这个博弈,在这里想指出的是,西尔克对优势策略的定义并不正确。“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的这个策略对你的其他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结果。回顾封面大战的例子,《时代》和《新闻周刊》都有一个优势策略,但双方都不可能得到比对方更高的销量。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在于,一个优势策略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采用优势策略得到的最坏结果也要比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得到的最佳结果略胜一筹。在前面讲到的例子里,所有优势策略凑巧都满足这个条件。按照最初设定的条件,《时代》假如采用艾滋病新药做封面故事,最坏的结果是得到35%的市场份额;他们若采用预算问题做封面故事,可能得到的最佳结果是30%的市场份额。但这并非优势策略的一个普遍特征。
  现在让我们想像一下《时代》和《新闻周刊》之间爆发了一场价格战。假设每本杂志的制作成本是1美元,且售价只有两个可能的价位选择,分别是3美元(意味着每本利润为2美元)和2美元(意味着每本利润为1美元)。假设顾客永远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杂志,且在杂志价格相同的时候两种杂志各得一半读者。杂志定价3美元的时候,读者总数是500万;杂志价格降到2美元,读者总数将升到800 
  万。这时,你可以轻易算出《时代》在4种可能出现的价格组合里将会获得多少利润,并由此得出图3…5 
  。图3…5《时代》的利润《时代》的优势策略是定价2美元(《新闻周刊》亦如此)。《时代》采用这个优势策略可能得到的最坏结果是赢利400万美元。但是,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可能得到的最佳结果将超过这一数字,达到500万美元。问题是比较这两个数字毫无意义。500万美元的数字是在两本杂志同时定价3美元的时候出现的;不过,假如这时《时代》把价格降到2美元,利润还会更高,达到800 
  美元。
  我们可以把这些例子归纳为一个指导同时行动的博弈的法则。
  法则2: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
  不要担心你的对手会怎么做。假如你没有一个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就当他会采用这个优势策略,相应选择你自己最好的做法。提醒一句:我们已经确立了同时行动的博弈的优势策略的概念。若是换了相继行动的博弈,采用优势策略的时候就要格外留神。因为策略互动的本质已经改变,优势策略的概念也会完全不同。假设我们说你有一个优势策略,无论你的对手选择怎么做,你按照这个策略做都比采用其他策略更好。若是相继行动,而你的对手先行,你就应该一直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这是你对你的对手每一个行动的最佳对策,因此也是对现在他选择的这个特定行动的最佳对策。但是,假如你先行,你就不会知道你的对手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他会观察你的选择,同时做出自己的决定,因此你有机会影响他的行动。某些情况下,若是采用优势策略以外的策略,你可能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我们将在第6章讨论承诺的时候全面分析这个问题。
  3 .劣势策略
  不是所有博弈都有优势策略,哪怕这个博弈只有一个参与者。实际上,优势与其说是一种规律,不如说是一种例外。虽然出现一个优势策略可以大大简化行动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却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博弈。这时候我们必须用到其他原理。
  一个优势策略优于其他任何策略,同样,一个劣势策略则劣于其他任何策略。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你可以选择采用,并且知道你的对手若是有一个优势策略他也会照办;同样,假如你有一个劣势策略,你应该避免采用,并且知道你的对手若是有一个劣势策略他也会规避。
  假如你只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是劣势,那么另一个一定是优势策略。因此,与选择优势策略做法完全不同的规避劣势策略做法,必须建立在至少一方拥有至少三个策略的博弈的基础之上。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个这种类型的简单例子。
  设想一场橄榄球比赛的一次对抗。攻方一门心思竭尽全力向前推进,能跑几码算几码,而守方则全力以赴阻挡对方向前移动,寸步不让。举个例子:当比赛只剩下很少时间,攻方可能希望尽力推进,使自己更容易得到一个射门得分的机会。
  假如攻方只有两个策略,即带球跑动或者传球,而守方则有三个策略——拦截带球跑动,拦截传球以及闪击四分卫(blitz the 
  quarterback)。我们可以计算出全部六种策略组合分别能使攻方向前推进多少码的距离。以守方选择闪击四分卫而攻方打算传球为例。假设四分卫被撞得倒退10码的概率是10% 
  ,迅速传球传出10码的概率是70% 
  ,而传球传出更远达到20码的概率是20%。那么,平均值就是0。1l*(…10)+0。7*10+0。2*20 =…1+7+4 
  =10显而易见,这些数字本应该以两队拥有或者缺少的特殊技能为基础;我们只不过为了描述方便而选择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技巧。①① 
  在这个例子里,攻方善于传球,不善于带球跑动。因此,即便是在对方集中防御传球的时候,选择传球还是会比带球跑动更好。带球之所以比闪击四分卫更好,是因为防守后卫不在他们的位置上。
  我们用图3…6 显示所有六种策略组合将会得出怎样的计算结果。
  图3…6攻方期望得到的码数如图3…6所示,攻方竭力要得到最大数目,守方则尽量压低这个数目,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分开列表确定他们的行动。①① 
  所有零和博弈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零和博弈是指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
  双方都没有一个优势策略:没有一行的数字完全高于另一行,也没有一列的数字完全低于另一列。不过,守方倒是有一个劣势策略,就是闪击四分卫。闪击四分卫的结果是无论如何都会拱手让出较大的码数,因此,这一策略对于守方而言会比它采用其他可能的策略都更糟糕。因此,守方不应该闪击四分卫,攻方也可以非常自信地认定对手不会那么做。
  至此,这场推导尚未结束。闪击策略可能从守方教练的笔记本中删除了,整个比赛可以被视为双方各有两个策略。在这场经过简化的比赛中,攻方有一个优势策略,就是传球。其数字分别是9和8,都大于带球跑动策略的数字,分别是3和 
  。传球之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